❶ 《营销管理》读书笔记
参加这期营销学读书活动,读到《营销管理》就有吃大餐的感觉了,干货多,分量足,比较考验自己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幸好前期储备了一些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市场营销原理方面的知识,读这本书时还算撑得住,没有太多消化不良的反应。
像这种实操性比较强的工具类书籍,光了解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把它们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才算是真正把知识内化成了能力。其实这本营销圣经最让我佩服的地方不是它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它的迭代能力。作为“保鲜期”很短的工具书,作者需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才能保持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时代变迁的速度总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如果把五十年前的第一版和现在的第十五版放在一起,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曾经见过不少版本更新的书籍,都是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增删一些内容。但科特勒走的却是“颠覆式创新”的路线,他的书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编排就像刚“出炉”的新书一样,始终站在营销实践的最前沿来描述营销的基础性概念和解析各种品牌案例,与读者之间完全没有时空上的距离感。李敖生前曾经感叹自己“人书俱老”,但比他年纪还大的科特勒却让自己的书实现了“逆生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持续迭代到现在,这种与时俱进的能力着实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和学习。
和《市场营销》相比,两本书的主要作者都是科特勒,在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每一章都包含了两个较长的品牌营销案例,而且配有讨论题和应用题,既强化了关键概念,又密切联系了营销实践。但《市场营销》的内容要稍微紧凑一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不同颜色的标题),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部分都列出了关键术语; 而《营销管理》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概念和引用的案例都比较多,还专门设置了“营销洞见”和“营销备忘”栏目提供深度概念和实践解说,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部分都有“本章小结”栏目,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重点概念。这两本书的内容编排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对某些相同的原理或者概念进行阐述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市场营销》简单概括某个概念(原理)的时候,《营销管理》却对后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或者当《市场营销》对某个概念(原理)讲解地较为深入透彻的时候,《营销管理》对后者只是粗略地提一下而已。比如制定营销战略中提及的SWOT分析,《市场营销》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该分析原理(P57),而《营销管理》是从内(外)部环境的不同视角展开,并结合典型的品牌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P44-45)。又比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市场营销》用了好几页的篇幅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行动、“超越绿色”行动以及产品环保责任制等多个方面来阐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并列举了好几个知名品牌的案例进行辅助说明(P596-599);而《营销管理》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阐述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P353)。这两本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结合在一起看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在认知上的收获:
认知1:自有品牌产品与无牌商品应该区别开来。
出处:自有品牌是零售商或者批发商自己开发的品牌产品。无牌商品就是那些没有品牌、包装简陋、十分便宜的常见商品。(P509-510)
解读:以前在超市里看到那些廉价、没有品牌标识的产品时,我都误以为是超市自产自销的,把它们等同于自有品牌的产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了解到自有品牌的产品,不仅价格优惠,而且质量比较好;无牌商品虽然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质量标准较低。
认知2:要想马儿跑得快,马儿还得多吃草。
出处:没有任何体系能同时满足分销成本最小化和客户服务能力最大化。(P515)
解读:不少企业都爱标榜自己要实现零库存,通过整合物流体系使产品直达顾客,我还以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看了科特勒对市场物流目标的分析后,我对零库存的发展前景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提高物流效率和最小化物流成本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同时做到的,很多市场物流成本都是相互交织、彼此制约的关系。当企业产品的库存量降到最低甚至零的时候,会导致产品脱销、订单延误、计划外生产以及高成本的货物快运。就算企业提前进行了销量预测,或者对不同产品予以区别对待来降低库存成本,但一遇到突发情况就会运转失灵,不及时补救的话,就得承担供应链瘫痪的后果。至于那些按照订单生产的零库存策略,要么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要么是客户对效率要求不高。
认知3:负面口碑也是口碑。
出处:任何病毒营销或口碑运动最终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都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与他人讨论有关信息。顾客评论有可能特别具有影响力。(P587)
解读: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唤醒情绪方面的作用要大于正面信息。消费者喜欢转述负面口碑,将他们所听到的关于别人的负面消费体验传播出去。虽然负面口碑从表面上看对企业是不利的,但从传播的角度看却是有利的,只要企业擅长危机公关,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反而可以趁机提高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书上也指出,正面在线评论不如负面评论那么具有影响力或者价值。这种现象有点类似于逆营销形成的反弹效应,越是被正规渠道禁止传播的东西,越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购买。
认知4:销售额增长不一定表示销售代表的业绩好。
出处:每位顾客的平均销售额与毛利润的水平以及增长情况,在与公司的整体水平相比较时,数据变得更有意义。(P612)
解读:如果销售代表的某个业绩指标看起来很不错,比如产品的总销售额每年都在增长,并不一定表示他的业绩出色,还得留意其他指标的变动情况,像总毛利润就有可能是下降的,而且还低于公司的平均水平,说明该销售代表可能在不恰当的顾客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拜访成本增加,摊薄利润。
认知5:驱动营销新现实的核心力量。
出处:三大变革力量: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P13-15)
解读:科技创新给营销者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不管是营销者还是顾客,都能通过网络获得强大的信息支持,并且顾客在营销活动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对隐私保护之类的自身权益更加关注,营销者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应对和回应能力。未来的全球化会不断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全球行业中经营的企业越来越普遍,它们早已习惯在全球市场中评价和确立自己的定位;随着经营风险的加大,它们在识别和判断竞争对手上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未来社会责任的范围会越来越宽,对企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对顾客、企业和地球的未来都有利的事,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认知6:制定营销计划应该从全方位营销的维度来考虑。
出处:全方位营销观念是对各种营销活动的广度和相互依赖性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对营销项目、过程和活动的开发、设计和执行。全方位营销观念认为在营销中,任何事情都很重要。(P20-24)
解读:从全方位营销的维度来制定营销计划,不仅需要明确公司如何建立和维护有利可图的顾客关系,以及形成连接企业内外部关系的营销网络(关系营销);而且需要在营销策略(整合策略)和财务预测(绩效营销)上,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并整合营销项目来为消费者创造、传播和传递价值。在对营销计划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针对每一个影响盈利能力的不确定变量(财务和非财务回报)作为检测营销效果的指标,使财务预测的结果更客观,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认知7:某个产品(服务)的品牌属性和品牌利益有可能是负相关的。
出处:在建立品牌定位时通常会碰到的困难是,构成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许多属性和利益都是负相关的。消费者通常对属于负相关的两个属性或利益都想要得到最大。(P270-271)
解读:品牌属性是品牌的功能特性,品牌利益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如果某品牌在功能特性上表现很好,比如价格实惠、外表好看,消费者反而会怀疑它的质量和实用性,滋生潜在的消极联想。营销人员为了实现品牌属性和利益的平衡,必须在这两个维度都表现良好,转变消费者的联想模式,变负相关为正相关。
认知8:产品差异化比服务差异化更有效。
出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顾客已经把服务看作十分类似甚至是相同的产品了,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服务提供者。(P387)
解读:产品差异化的方式包括形式、特色、性能、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风格和定制化;而服务差异化的方式包括容易度、交货、安装、顾客培训、顾客咨询、维护与修理以及退货。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对产品的评判标准比较具象化,顾客很容易识别出某种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而对服务的评判标准相对模糊抽象一些,顾客往往不是很在意某种服务与竞争对手的服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认为不同提供者的服务都差不多。相比服务由谁来提供,他们更在乎价格是否合理。
认知9:内部销售人员的重要性。
出处: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外部销售人员的时间需求并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许多公司扩大了内部销售团队的规模和职责。(P609)
解读:企业不仅需要外部销售人员,也需要内部销售人员。外部销售人员外出拜访顾客,花费较高,内部销售人员在公司通过电话、互联网、社交媒体互动或接待来访的潜在顾客等方式开展业务,花费较低。内部销售人员负责挖掘新客户,为外部销售人员提供信息支持,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向主要客户推销和寻找潜在新客户。
❷ 《市场营销》读书笔记
1 市场营销的通常定义为:
创造“让他人购买的机制”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是指企业所发起的营利活动,因此市场营销的前提就是有效利用预算、时间和劳动力等有限资源,创造“让他人持续购买的机制”。
2 市场营销承担的责任就是“创造出能产生有效且持续性销售和利润的状况”。
3 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1.0主要是由供给方单方面宣传;
2.0要将需求方的实际需求反馈回去呢;
3.0则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创造出具有新价值的产品。
4 产品分析:产品的两种价值
第一种:解决问题型。
“将不平稳的状态恢复正常状态(由负到零)”
这些产品含有其本身的价值。
第二种:心灵满足感。
“将正常状态进一步提升为高昂状态(从零到正)”
从负到零的产品被称作“问题解决型”,其效用的针对性非常简明易懂(比如去污的洗涤剂等)。而从零到正,也就是所谓的“心灵满足型”则由于不同的人所追求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包含更多暧昧且多样性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喜欢的小说作品因人而异)。
企业针对顾客的两种方法:其一是客观的;其二是主观的。
以汽车为例
客观:是指能用具体数值进行比较的东西。这些要素主要由制造商决定。
比如汽车会有目录记载油耗标准、低排气认定星数、总排气量、最高马力和转矩等能进行比较的数据。
主观:指的是舒适度、质感和喜好等由顾客方决定其价值的要素。
5 分析顾客嗜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逐渐形成了能轻易获取顾客意见或反馈的环境。企业必须在响应这些反馈的同时提高顾客满意度,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
市场营销2.0是着眼于个人属性本身的营销方式。
6 市场营销的调查与交流
重要的是将通过调查搜集的一次信息与通过信息技术搜集的庞大二次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并将其与全公司共享。
❸ SodaStream和可口可乐的营销实例分析——《市场营销》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20.01.21 &2020.01.22
阅读内容: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践》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一、
第十八章 创造竞争优势
SodaStream:成功的竞争性营销战略
(1)独特的定位:
把自己定位为市场拾遗补缺者,避免与巨头的正面冲突,而是把自己定位为其强劲竞争对手(瓶装和罐装饮料)的聪明和可靠的替代选择。
(2)
清晰明确的价值陈述:
“SodaStream:明智、简单、泡泡丰富”
(3)
极具特色的竞争营销策略:
a.销售独特的商品。
它不销售碳酸饮料和水,而是向顾客提供可以在家自制苏打水的机器。
b.为顾客带来别致的、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SodaStream自主且有趣,它邀请顾客发挥创造力尽情地“释放气泡”,它的系统允许顾客定制自己的口味和控制气泡的数量。
它的机器及瓶子本身的设计样式现代感十足,提供的糖浆口味种类丰富(多达100多种不同口味),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表达方式,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创造欲和表达欲,建立和顾客的情感联系。
c.经济实用。
SodaStream台面饮料制作及使用非常简单方便,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变自来水为碳酸饮料,宛如魔法;而且用SodaStream制作的饮料比从商店购买要便宜50%。
d.健康环保。
SodaStream的配方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和热量只有市场上出售的碳酸饮料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且消费者可以自主添加一下果汁、柠檬汁、酸橙汁,得到的混合饮料甚至比苏打水更加健康。
同时,SodaStream极大地减少了饮料生产、灌装、运输和回收塑料或者铝罐包装物过程中的能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它生产饮料的碳足迹比瓶装饮料的碳足迹少80%;它的瓶子可以重复使用。
(4)
取得的成果:
a.在巨头们的夹缝之中存活下来并且茁壮成长,稳步发展,盈利状况良好。
b.瓶装碳酸饮料市场每年下降1%到2%的情况下,其销售额在过去4年增长了4倍。
c.品牌发展方兴未艾,市场远远没有饱和,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二、
第十九章 全球市场
可口可乐在非洲:一切就绪,静待奇迹
——可口可乐在非洲市场的营销实例分析
1.非洲市场的重要性
(1)全球营销战略。
可口可乐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标志性品牌,它的12年计划希望达成在2020年之前使其全球系统收益翻番。
(2)成熟市场上销售不景气。
软饮料在可口可乐最大、盈利最高的两个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已经失去增长动力。
美国的软饮料市场已经连续5年萎缩。
(3)非洲有大量机会,值得冒险。
非洲人口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10亿,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和壮大;非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1.6万亿美元的GDP,甚至超过俄罗斯和印度,中产阶级家庭以及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可任意支配的收入;非洲对可口可乐的消费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2.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
(1)采用草根战术深入小型社区,开展“巷战”来争取消费者。
(2)管理和激励零售商,授予销售业绩良好的零售商“金牌卖主”奖项。
(3)因地制宜。通过各种当地社区小店销售可口可乐,推出符合当地特色的组合套餐。
(4)采取有效的分销网络,以人工配送的方式形成微型配送中心,支撑着可口可乐在非洲的配送网络。
❹ 读书笔记《深度营销:解决方案式销售行动指南》
总结,只有为他人提供了真正有效的价值,才会获得精神的和财富的回报。
1、人成为最大的“卖点”,最有效的途径是销售人员成为客户采购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顾问、帮手,能够有效诊断客户的问题或需求,提供专业建议、产品方案或服务支持等,致力于客户经营成功。
2、所谓解决方案就是客户问题的对策。做解决方案式销售,意味着核心任务是发现和解决客户的问题。问题是需求之母,需求是成交之本,销售演化为一个关注客户问题、不满或困难的过程,促发客户关于改变现状的想法。
3、创造客户价值
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创造客户价值就是把工作重心从产品销量转移至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和成本削减;立足全过程、多方位的咨询,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只是交易;关注业务改进与创新,提高客户的投资回报,致力于双赢。
4、背景问题有很多,销售人员也容易问太多。关键的一点是,确定哪些问题与你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相关,这是提问的出发点。
可以利用很多信息源来收集与客户现状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不必非要通过提问得到答案。你必须清楚周围的信息源,并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备而来。
5、重要的是,通过询问后续的难点问题,你可以帮助客户理清思路,明晰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客户尚未完全注意到或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时间、信息或资源来完成分析。帮助客户真正地理解自己的问题,你就成为问题解决者和客户的顾问,通过询问难点问题提高客户解决问题的意愿和紧迫感。
注意:有时客户会提出一个你的产品或服务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慎用后续的难点问题,应把注意力放在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解决的问题上。
6、对手在卖产品,久保田在卖方案;对手在做推销,久保田在做顾问;对手在谈价格,久保田在论价值;对手在想着赚钱,久保田在帮助客户赚钱。这就是销售的分水岭,任何时候,人总是第一生产力。
7、客户顾虑的应对方案如下。
第一,随时留意,观察客户顾虑的征兆。许多交易失败都是因为销售人员忽略了客户可能有的顾虑。
第二,保持警觉,找出客户顾虑的信号。客户可能直接说出问题或疑虑,也可能避而不谈,要用心观察。
第三,乐于讨论和解答。没有必要把顾虑当成客户的拒绝,而应想办法深入了解问题。应探究客户顾虑的原因,而不是淡化或压制顾虑本身。
第四,建立和强化信任。说到底,客户有疑虑还是出于对供应商的不了解与信任缺失,所以应尽可能多地详解产品方案如何实施和发挥作用,多用第三方的成功案例做参考,邀请买家参观考察或做技术交流,还要与客户个人之间建立友谊和信任。
8、现今市场,同质化竞争已是挥之不去的现实,产品很难差异化,结果往往是价格战,当然还有灰色交易。然而产品可以“没有”差别(事实不尽如此),人却不可能是一样的。一样的产品不同的人在卖,结局完全不同。解决方案式销售就是要在人的方面加分,让销售因为自身的优秀而在红海中看到蓝海。这一全新的营销理念和流程要求供应商不再止于单件产品或服务的交易,而是深度诊断客户经营中的难点、关注与需求,强调全过程、多方位的咨询与服务,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手段,从而保证客户经营成功。
9、所以,让人成为最大的“卖点”本质上就是做深度营销。最终销售人员使自己成为客户采购过程中一位可咨询和信赖的专家、帮手,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投资效益,构建合作伙伴关系。这也是解决方案式销售的核心和本书演绎的起点。
❺ 求 有关市场营销的读书笔记 邮箱 [email protected]
1.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背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2.市场营销是如此基本,以至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单独的功能。从它的最终结果来看,也就是从顾客的观点来看,市场营销是整个企业活动。
3.一切规定性的基础都是否定。(在理解中!!!)
4.学习sony的品牌营销:多少年来,索尼公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牌子响。它的产品虽然也不错,但是似乎牌子更牛些。牌子是当今市场的通行证。科特勒教授把品牌给厂商带来的好处归纳为五点:第一,可以使消费者比较容易处理订单并发现一些问题;第二,可以为产品独特的特点提供法律保护;第三,可以吸引忠实的和有助于公司的顾客;第四,有助于细分市场;第五,有助于建立公司形象;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应用。
❻ 《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读书笔记
他的课程和多部中英文著作广受企业家和创业者欢迎,并获得美国营销协会主席、沃顿商学院院长、哈佛商学院院长、奥美集团董事长等全球权威的一致赞誉,
《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是清华营销专家郑毓煌10年心血之作。书中,作者除了传播营销学和管理学上的经典观点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中国营销人分享了科学营销的观念。
很多企业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办活动、做事件营销、请代言人、炒作自己,或者认为营销是忽悠顾客。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非常低层次和目光短浅的。
郑毓煌和全球营销大师、哥伦比亚大学的诺埃尔·凯普教授共同提出,
美国著名零售企业好市多,它的三个营销诀窍就是:优质、低价、高顾客满意度。低价优质的产品供给,无与伦比的客户服务,会员费的盈利模式,无限期的退货保障,使得它获得了超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吸引顾客” 四个字上,做得不错。但是,在“保留顾客” 这个点上,中国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全球优秀企业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过去对营销的片面理解,强调顾客的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要更关注长期利益而非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基业长青,才能达到营销目的。
全球管理学鼻祖彼得·德鲁克曾经说,
营销并不等于推销。
不对产品进行改进,只是想方设法通过广告狂轰滥炸,是低水平的营销。真正高水平的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科学地调研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购买游戏机,认为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针对此,任天堂开发出运动型体感游戏机Wii,促进运动有益健康,支持多人对战,促进亲子感情,不会导致孩子上瘾,不会影响学习。很多家长主动购买这款游戏机,几乎全靠口碑传播而无须广告。它不断刷新游戏机的销售记录,销量遥遥领先其当时的竞争对手产品。
由此可见,真正高水平的营销,应该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在吸引顾客和保留顾客上下功夫。
现在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给营销下过这样的定义:
哈佛商学院的西奥多·拉维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营销短视症”,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之一。在这篇著名的文章里面,莱维特教授提到,
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不能够真正深刻理解顾客的需要,而犯下了致命的问题,这种问题,叫做营销短视症。
这是企业非常容易犯下的一种致命错误,代价非常巨大,甚至可以导致整个行业的衰败,很多曾经著名的行业、品牌,诸如美国铁路业、柯达胶卷、摩托罗拉手机,都是因为犯下营销短视症,最终被市场淘汰,被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升级换代,走上没落或破产之路。
所以企业必须要善于看到顾客购买产品背后所要满足的那个看不见的目的,要看得到“墙上的那个孔”,深刻地去理解顾客需要,广义地去理解竞争对手,不断地做好创新。
全球管理学鼻祖,彼得·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的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
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与德鲁克有着一致的观点,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
今天微笑曲线已经成为全球各个顶级商学院广为接受的一个理论。
不论是全球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还是企业界老前辈,施振荣先生,都认为营销和创新是企业最基本的两个职能,也是附加值最高的两个职能。
中国的富士康,拥有超过120万员工,而苹果公司只有8万。但苹果的市值几千亿美元,富士康几百亿。苹果正是在营销和创新这两个领域做到最优秀,然而苹果却根本不做制造。制造的附加值远远不如研发和市场。
郑毓煌和哥伦比亚营销大师诺尔·坎普教授在清华管理评论上联合署名发文,指出,
德鲁克曾经说过,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顾客决定了企业存在的意义。没有顾客,任何企业都将无法生存,只有顾客为企业贡献收入和利润,而市场营销正是企业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所以,市场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最核心的职能,没有之一。
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现代商业历史上,营销理念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从最初的生产导向,到后来的产品导向,再到销售导向,之后才发展到我们提倡的顾客导向,以及最新的社会营销导向。
(1)生产导向(proction concept),这类企业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以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它关注的是生产效率、成本、价格等,不考虑顾客的差异化需求。这种模式在今天,已经非常落后,被时代淘汰了。
但今天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依然存在生产导向,它们擅长低成本制造,却缺乏品牌和技术创新。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要转型成为品牌强国和创新强国,任重道远。
(2)产品导向(proct concept),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改进,使之日趋完善。
产品导向事实上,也是比较落后的营销理念。因为它不是聚焦顾客,而是聚焦产品或技术。如此, 企业很容易犯“营销短视症”, 只看到产品,而忽略顾客购买这个产品的目的所在,忽略顾客购买产品真正所要满足的深层需要。
(3)销售导向(selling concept)
销售导向强调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认为企业必须主动把产品推销给顾客。
销售导向也是比较落后的。因为它不是从顾客需要出发,而是先有产品再推给顾客,顾客接受比较困难。此外,销售导向关注的是一次性的交易,而并不关心与顾客的长期关系。
销售导向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非常流行,中国目前大量企业处于这个阶段。
销售导向则容易导致企业忽视顾客权益甚至欺骗顾客。
比如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基本都是采用销售导向,靠大量的广告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风光两三年之后,往往被媒体或消费者曝出各种质量问题,销量迅速下跌,甚至最后整个品牌也随之覆灭。
比如最著名的央视标王“爱多VCD”,团购行业的千团大战,都是重视推销与销售,不以顾客为中心,只是以短期销售为导向,但质量、顾客满意度都差强人意。这种的危害极大。
(4)顾客导向(customer concept)
前面介绍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和销售导向这三种营销理念都比较落后,我们推荐的营销理念是顾客导向,也叫市场导向。
顾客导向认为,企业应该以顾客(市场)为中心,根据顾客的需要,去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为顾客提供价值、满意和长期关系。这和全球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的“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顾客导向的整个流程,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和销售导向非常类似,但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销售导向是先有产品,再推销给顾客,而顾客导向是先分析顾客到底想要什么的产品,再把这种产品设计出来,最后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提供给顾客。
(5)、社会营销导向(social marketing concept)
社会营销导向强调企业不仅仅要以顾客为中心,同时还应该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大众的福利,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企业的社会营销可以为企业带来极大的收益。
当一个企业在社会上有非常正面的口碑,使企业本身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可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回报。比如08年汶川地震,王老吉宣布捐赠1亿人民币,销售额销量一年之内就增长了70多亿元。
如果企业不注意社会营销,比如“血汗工厂”富士康,味千拉面“骨汤门”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品牌口碑很差,财务上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作者和诺埃尔·凯普教授在《写给中国经理人的市场营销学》一书中提出,
当肯甜甜圈创始人提出“顾客即老板”。
华为任正非提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华为能在全球电信制造业迅速崛起壮大,印证了“谁能将“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一个普世商业价值观坚持到底,谁就是赢家。”
乔布斯有句名言:顾客并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 这反映了他的毕生的营销哲学:创新大于营销。虽然他带领苹果公司创造了很多伟大的产品,但是他的这种忽略顾客的哲学,给苹果公司带来灾难。
因为忽视顾客反馈,忽视市场,尽管Mac电脑比PC的Windows更领先,却因为高价格和兼容性问题,而在30年时间里残酷的竞争中败给了比尔盖茨的windows。30年时间对于苹果,至少是数千亿甚至是数万亿元的损失。
乔布斯一直忽视顾客需要,拒绝推出小尺寸Ipad,拒绝推出大屏幕iPhone,导致苹果公司丧失大量市场份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乔布斯职业生涯当中的三个重大失误,都反面证明了“倾听顾客的声音”有多么重要。所有的企业家,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记住“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一个普世商业价值观。
(1)、 企业要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 一般总是会选择对他们最具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特别是初次购买,
通常会比较理性的根据性价比来决定是否购买。所以价值营销策略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最有效的策略。
(2)、 企业要为顾客提供满意
顾客满意与否决定了是否会重复购买。顾客满意对企业保留顾客非常重要。
(3)、 企业要为顾客创造忠诚(长期关系)
研究表明,企业获得新顾客的成本是获得老顾客的五倍。维持老顾客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获得新顾客的成本。
企业要想长期成功,还要在为顾客提供价值和满意的基础上创造顾客忠诚(长期关系)。
总之,我们重点推荐的营销理念是顾客导向,在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实践当中,企业要为顾客创造价值、满意和忠诚(长期关系)。
(1)、价值营销
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需要做到三个关键点,其中第一个是价值。
价值=产品或服务为顾客提供的利益/价格,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价比。
苹果公司超薄笔记本电脑Macbook Air,质量上比竞争对手优秀(最薄的笔记本电脑,意味着重量轻,对经常出差的商务顾客来说非常重要),而价格仅是中等,这就是我们说的价值营销策略。这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最有效的策略。
(2)、创造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与否决定了顾客是否会重复购买,同时顾客满意是企业利润长期正相关的唯一变量,对企业至关重要。
顾客满意取决于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以及顾客自身的预期:
如果价值≥预期,那么顾客就会满意。
如果价值≤预期,那么顾客就会不满意。
(3)、要洞察顾客心理和行为,采用对比效应、折中效应等等策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航空公司的高端经济舱(介于经济舱和商务舱之间),酒店推出的不同房型、同一汽车的不同版本(舒适版、精英版、豪华版等)、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不同套餐等都是利用折中效应。
中国的国企基本上大而不强, 民企急功近利,忽略真正的顾客满意和忠诚。尽管多年来中国已经在制造和技术研发上获得明显进步,然而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缺乏知名度和认可。中国要成为品牌强国,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国家创新战略,大幅追加科技研发投资,以追求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大国转型。然而,仅仅关技术创新而缺乏营销和品牌,那么中国产品仍然可能无法被全球顾客所接受。所以企业要高度重视品牌营销,提升“中国制造”的美誉度。
所以中国需要国家营销战略,中国必须营销和创新并举,两条腿走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中国产品在全球消费者心中的接受度,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开始向品牌大国转型。
郑毓煌提出,要想真正打造中国品牌,就要扎扎实实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开始抓。具体要从以下:
1、政府提高行业标准,加强监管,严惩假冒伪劣。
2、法律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体诉讼法,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3、扩大产业开放,鼓励企业良性竞争
4、倡导企业的品牌意识,树立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意识,打造良好的中国品牌形象
❼ 营销是什么——科特勒《市场营销》读书笔记p1-p10
营销的全称是市场营销,英文是Marketing,由于翻译原因,在国内常常“市场”“营销”“销售”“推销”傻傻分不清。常常会闹的笑话是,误把营销当成是销售、推销。
关于营销,科特勒老爷子给的定义是:企业为从顾客处获得利益回报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与之建立稳固关系的过程。
什么意思?
一言以蔽之:让买的人愿意买,让卖的人愿意卖。
所以,我们在口口声声说做营销的时候,永远记得2件事:第一,我们为顾客创造了什么价值吗?第二,公司因此获利了吗?
定义完了市场营销,我们来理解一下顾客的需要,下面会涉及三个概念。
需要:是一种感到缺乏的状态。
欲望:是人类需要的表现形式。
需求:在得到购买能力的支持时,欲望转化为需求。
比如,肚子饿了,我们的需要是食物,想吃火锅炸鸡小龙虾就是欲望,因为兜里只有几十块钱,炸鸡就变成了需求。
在既定的欲望和资源条件下,人们会选择能够产生最大价值和满意的产品。
在涉及顾客需求问题的时候,销售人员常常会受到市场营销近视症的困扰。什么意思?他们会过于关注自己的产品,而忽略顾客需要的变化。他们会忘了产品只是解决顾客问题的工具而已。
比如,一个1/4英寸钻头的制造商可能认为自己的顾客需要钻头,但顾客真正需要的是1/4英寸的洞。
而我自己随着对营销理解的深入,越来越觉得营销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思考方式:
1.通过创造顾客价值来获取顾客回报的基础交换逻辑,适用于和任何人的相处;
2.最有效的沟通是讲对方听得懂的话;
3.从不质疑消费者,遇到问题先审视自我,保持积极向上且开放的心态;
营销思维创造了更公平、高效的机制。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学一点基础营销知识,让自己多一种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