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媒体营销该怎么做
1、打造有腔调的自媒体IP
2、清晰定位,深耕垂直领域
3、团队化运营,抱团推广
4、回归价值原点,回归内容本身
5、尝试多种内容形式表达,提升内容穿透
1.打造有腔调的自媒体IP公众号本质上也是一个产品,任何的营销本身都不能脱离产品根本。在内容同质化的今天,拥有独具特色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除了那些头部大号之外,很多中小号也能获得很好,是因为已经拥有非常鲜明的账号人格化。关于如何打造有腔调的自媒体账号,才能在拥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和粉丝粘性。什么是有腔调?就是差异化,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看到咪蒙的文章我们能很容易分辨出这是“咪蒙体”,看到神转折软文,我们第一联想到“顾爷”,这就是腔调。
2.清晰定位,深耕垂直领域自媒体和打井一样,一直往下打,越到最后,水就会越多。而如果东一铲,西一铲,那是没法打出水的。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告诉我们,一定要聚焦,要深耕垂直领域。越聚焦,越垂直,越有可能成功。做得好的头部大号,都是特定领域里的佼佼者。如果你想什么都吃,结果什么都吃不上。随便从新榜500强大号里看看,有几个账号是什么都写的?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但却很难坚持下去。原因很简单,浮躁。看到别人追逐热点,做娱乐八卦的内容好像很快出爆文,涨粉丝。于是,心里多少也是会有所触动。要想有成绩,就要耐得住寂寞。用户不是傻子,他们很容易忽悠,但他们不会一直被忽悠。如果你用真心对待你的读者,他们也会用真心回报你的真正。即使涨粉很慢,你也不用着急,口碑会如滚雪球般慢慢滚大的。
3.团队化运营,抱团推广越是往后,我们会发现,单纯依靠个人创作能力是无法扛住账期的输出压力的。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持续的输出必然会有知识空亏的一天。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热点抓取,读者互动才保证拥有新鲜的创作素材。但无论如何,团队化、抱团式的运营更容易产出爆文和稳定的优质内容输出。如今我们看到的优秀的账号都是团队化运作的,包括咪蒙这样的大号。为什么我们看到团队运作的大号更容易出爆文呢?因为他们每一篇文章,从选题,到标题拟写,到行文故事都是一起头脑风暴。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找到用户的痛点所在。另外,团队化运营的好处在于,可以拥有更多的推广资源和渠道。团队成员结构的组成一般都是互补性比较强的,有的有很强的商务能力,而有的有很强的内容创意,如此下来,就能够在各个点上都有所突破。单兵作战的个人自媒体,可以做好内容编写就已经阿弥陀佛了。一个平台的用户和流量都是有边界的,只有打破这种边界,你才能有所突破。无论是做用户推广,还是做爆文和商业变现,只有抱团推广,你才能做大。一个人干,是牛人,两个人三个人干,那是格局。
4.回归价值原点,回归内容本身想一想,做鸡汤情感的,你的号有没有给人带来精神寄托?做知识分享的,你有没有真正帮助到你的用户能力的提升?如果回归价值原点,我们提供了多少价值给用户?这就是你未来能否长久生存下去的根本。在悟空问答和知乎上,有人问,做自媒体,只有1000个粉丝能否养活自己?答案是可以。如果你给用户提供的价值让他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那么,用户是完全愿意付出相应的报酬的。内容依然为王,内容就是你的产品。大多数的企业在做新媒体的时候,很容易走偏,以为渠道是根本。这就大错特错。我看过很多小号凭借一篇爆文大号纷纷转载,涨粉几万几十万的,也看过很多企业拥有庞大的流量出口,也是没办法做好自媒体。深耕内容是根本,在成王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5.尝试多种内容形式表达,提升内容穿透当可选择的公众号越来越多,用户流失越来越严重,公众号打开率越来越低。如何留住老用户,如何做用户拉新?小编的答案是,让自己的能力多提升一点。想做自媒体,可不是简单的会码码字就行了的。除了要有优秀的内容生产能力,还要尝试一些新鲜内容表达方式。不同的用户,对于不同的内容感知度是不一样的。在2017年,我们看到大部分优秀的原创自媒体大号除了文字创作之外,还会开设各种音频、微课分享、社群运营、直播、峰会沙龙组织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容,提升内容和品牌在用户的穿透触达,有的时候,不在于你做得有多好,而是在于你给用户传达的诚意。
㈡ 新手怎样才能做好自媒体营销
01噪音
指与自身能力无关紧要,却又零碎的信息。这类信息价值最小,却占比最大,几乎70%的信息,都隶属于“噪音”。
比如社会新闻、社交动态、搞笑视频…他们通常来源于:朋友圈、微博、各大APP、以及日常聊天等。
这类信息,庞大又无可避免,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讲真,像这类信息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看,或者严格规定时间。
所以,学会舍弃,筛选出这些噪音,避免干扰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两个敌人,一个叫「以后用得着」,另一个叫「大家都在谈」。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你囤积起来的信息,日后真正派上用场的,有多少?这些跟你生活毫无关联,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过了一段时间,你能再找到它们都已经不容易,更何况用起来。
后者也是一样的。
依赖「谈资」企图融入圈子,跟上某种「潮流」,其实是一个伪需求。你能否真正为一个圈子接受,在于你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而不在于日常聊天和交际之中。
02资料
简单来说就是:高系统的信息。
在日常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副产品,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
案例:某某大神的竞价投放案例,某某大神的心得体会……诸如此类。内容大都是非常系统详实。
经验:一些「How to」类的内容,比如账户优化技巧,工具应用……可能目前不怎么需要,但日后确实有用。
文档:别人整理出来、关于某个知识领域的文档。比如家居家装行业报告、00后用户画像……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而这些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信息本身,经过整理,非常系统详实。如果当作噪音,一起筛掉的话,未免有点可惜。
像这类信息,最好的做法就是利用“关键词+钩子”的形式将其存储起来。
关键词描述“资料”的内容、价值和用处,钩子则告诉我们:从哪来可以找到。
为什么不建议直接收藏?亲身经历!公众号的内容直接收藏,不仅以后会忘,事后还得花时间再去整理消息,很耗时间!
03想法
指感兴趣,却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将其称之为想法,是除了“噪音”外,接触最多的信息。
但为什么是称之为想法,而不是数据或资讯呢?
因为任何一条感兴趣的数据,都会让思维参与尽量。最终所呈现的,可能不是它原本的样貌,而是经过思维交互、扩充、改写后的样子。
比如,当你看到一组数据时,你会思考: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在数据本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
我应该如何去优化这些数据?
像这类信息,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视角,懂得去审视信息:
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
04方法
指感兴趣、又系统的信息。
这类信息,基本可分两种:
可直接操作、实践的方法
比如有点击没对话的优化方法等等。
像这类信息,建议发现后,尽快去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记下疑问和可以优化的地方,不断反馈和迭代。
直至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技能。
将想法转变成方法
这一步骤需要跟资料那个信息分类相结合。
比如我想优化下着陆页,那便可从资料的类目中搜索出和着陆页相关的信息,着陆页的内容撰写、配色、排版、转化点设置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会转化成技能。
上述是对日常信息的4种分类。那么分完类,在管理这些信息时,我们又要遵循哪些原则,可帮助我们最大化地吸收信息呢?
那就是:联想
无论是针对「想法」的发散思维、扩充和完善,以及针对「方法」的主题整理,最核心的就是一点:联想。
也就是,将单条信息,跟其他相关信息挂钩。
很多时候,单条信息本身看不出任何东西,但当大量的相关信息聚集起来,就会构建出新的信息 —— 趋势,结论,创意,等等。
这种不断将散落的点,联结起来,构建成网络,不断赋予它们整体性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实现突破和跃迁的过程。
在联想时,有以下2种方法:
1. 自上而下,思考:我手头上有什么,还需要什么东西?
2. 自下而上,通过关键词和标签的形式,为每一条资料、想法做好储备,待到机会合适的时候,将它们串联起来,同主题进行统摄,构筑成「方法」。
通过「联想」,不断地让信息流动起来,这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
在这个时代,信息创造价值,相反,信息也能够毁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