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脱贫攻坚政策培训 为什么要学习政策
首先学来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源守法,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适用法制地对待和处理自己周围的纠纷,从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懂法知法守法护法。
其次,学好了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学好法律才能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Ⅱ 根据本次培训内容,农村干部,怎样发挥自身作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根据本次培训内容农村干部怎样发挥自身作用的,但这个培训的内容应该围绕着农村这个方面的那你还得靠自身体重自己的作用。
Ⅲ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扶贫
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是贪官的世界
Ⅳ 湖南省国贫省贫县市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作为最基层复的村支书制,有幸参这次轮训感很荣幸机会难得,来之前抱着认真学习!通过听取上党课书记讲给书记听,内容丰富鼓舞人心,受益匪浅。通过现场的观摩,发现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哪里开展工作的,”好方法”,“好经验”也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我会将这次学习精神传达到,支村两委党组干部。
Ⅳ 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扶贫攻坚“七个强化”的总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促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大扶贫格局。
一、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脱贫攻坚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改变过去扶贫工作对地方政府的单一依赖,客观上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社会组织作为贫困治理的专业力量,在缓解民族地区财政乏力、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组织能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有助于缓解民族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府部门是民族地区最主要的扶贫主体,但由于我国基层财政总体薄弱,多数处于“吃饭财政”,尤其是一些偏远民族地区的乡镇“人悬浮”“财贫弱”“物不足”,要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难以完全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必须以产业作为支撑,民族地区的劳动力、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及文化旅游资源,给社会资本的投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不仅可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还可以有效解决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资源供求失衡的矛盾。
社会组织能够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边境地区、西部地区及省际交界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贫困户分散、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社会组织扶贫具有社会化整合的特点,可以极大调动少数民族贫困户自身的积极因素,提高扶贫的组织化程度,激活民族地区本土性、内源性的“造血”功能。以合作社为例,发挥民族地区各类互助性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精准扶贫户、合作社与贫困户、农村土地流转与贫困户等利益联结,使分散的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合作社并从中享有股权和参与分红,成为其增收脱贫的重要来源。
社会组织能够发挥专业性、精细化的扶贫优势,有助于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链。在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抽调了大量的党政人员,其中一些人员缺乏扶贫工作的经验和能力,难以有效开展扶贫攻坚。社会组织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在专业化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他们能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扎根一线,长期从事产业指导和生产性扶贫。鼓励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第三方力量的优势,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盲区,整合技术、人才、资金、创意等资源,联合当地民族企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协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链,以品牌带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实现产业扶贫和精准脱贫。
社会组织能够承接政府扶贫项目,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近年来,尽管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很落后,不同程度影响扶贫攻坚战略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政府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向社会资本开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有利于加快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盘活社会资本存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扶贫服务,符合“以发展个人潜能为目标”的参与式扶贫理念,能够将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社会合力。
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是推进民族地区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扶贫新格局。
破解民族地区扶贫过程中“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难题,必须吸纳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参与扶贫,通过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据统计,约有13万个社会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它们活跃在教育、医疗、环保、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领域,在改善治理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活力,要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扶贫项目为抓手,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高效运作机制。
首先,要制定民族地区政府在购买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厘清项目执行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责关系,通过立法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以及扶贫责任缺失的问题。
其次,要在民族地区贫困对象识别、扶贫方案设计、扶贫项目开展、扶贫绩效评估等环节中,实施社会组织介入的精准对接。各级政府要让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延伸至乡镇、村寨,以项目为载体,搭建社区支持网络,激发少数民族群众自主脱贫的意识,鼓励草根社团自助互助、创业致富。
再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拓宽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扶贫项目的筹资渠道。
民族地区要发挥人文、生态、旅游等优势,引导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如电商扶贫、公益互联网众筹等,跳出筹资主体单一的困境。要探索“政府+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农户”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租赁等合作形式,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脱贫。
二是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
长期以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在帮扶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能。有效发挥这些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赋能”与“回归”的关系,一方面要赋予其更多扶贫开发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回归服务群众的宗旨,加强枢纽作用,辐射带动民族地区广大社团、协会参与扶贫,为政府分忧解难。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条件艰苦,更迫切需要实力强、规模较大的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然而,有的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有的公信力较差,甚至有个别社会组织打着公益扶贫的旗号,以赢利为目的,使之沦为牟利工具。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要结合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目标,严格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扶贫项目的资金管理、人事管理,实现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加强农资、植保、农技、农机、电商等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紧缺技能的培训与职业资格认定,提高社会组织人员的扶贫能力,为贫困少数民族群众创业致富提供专业化服务。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与东中部地区的各级政府、企业、公益团体、志愿服务组织等开展协作,将扶贫重心下移至基层,促进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对接,推动形成民族地区的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四社联动”。同时,要创新参与方式方法,规范发展微信支付、网络捐赠等社交网络扶贫,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民族地区扶贫脱困。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绩效考评与监督管理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尤为如此,急需相应的绩效考评和监督管理机制。从组织角度看,要强化政府购买合同的约束力,以产出数量、产出质量、成本效益以及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满意度为指标,构建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综合绩效考评机制。
从人员角度看,要对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行为规范具体分类和细化,制定科学的考评指标、测算方法。要采用差异化方式对不同岗位和职级的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其结果与报酬、职务晋升等挂钩,以激发扶贫人员的潜能。在交通不便、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的偏远民族山区,则可以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等技术手段,采集相关数据作为当地社会组织扶贫绩效考评的参考依据。从监管角度看,必须加强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审计和稽查,对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乱纪行为予以严惩,尽快建立社会组织扶贫项目资金违规使用的责任追查机制。
民族地区的民政、扶贫等部门应加强协同合作,筛选具备条件、社会信用度高、实力强的行业协会、社团、公益慈善机构参与定向扶贫,对参与扶贫项目实行备案、登记、认定的三级准入和分类分级监管。要建立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扶贫公共信息平台,依托互联网、移动网络技术和建档立卡的数据资料,构建畅通高效的社会组织扶贫工作信息交流机制。此外,要鼓励当地各族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保证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情况、资金支出使用情况、开展的各项活动情况等扶贫过程公开透明。
Ⅵ 哪里有全省公务员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答案
这个需要找相应的辅导机构,需要自己去他们官网上找,或者自己去咨询这些机构的老师
Ⅶ 如何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如何改变脱贫攻坚的"干部帮着干,农户一边看"
虽然2020年全部脱贫目标已定,扶贫也不能成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可以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等竞争性政策设计,让那些习惯于“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户站起来、干起来。
最近和一个贫困村第一书记聊天,他感叹基层扶贫工作不好做,其中最让人挠头的是,现在一些贫困户等靠要还比较严重,甚至有贫困户向结对帮扶干部吐“真言”:好好帮我干,我不脱贫你脱不了钩,还拖你进步的后腿。那种“被绑架”的感觉让帮扶干部很郁闷……
这个第一书记说的“干部干、群众看”的“扶贫独角戏”现象确实存在。究其原因,既有贫困户思想问题,也有帮扶方法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在的贫困户中确实有些好吃懒做、“等着扶、躺着要”的,这也是他们至今仍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毋庸讳言,出于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不称职就召回等压力,为了尽快让结对贫困户脱贫,一些帮扶干部过多“代劳”,贫困群众反倒一边站着看。
如何改变当前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干部帮着干,农户一边看”现象?
对症下药,首先当然是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扶贫先扶精气神。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让人逐步失去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一些地方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也让一些贫困群众患上了等靠要的路径依赖,但大多数贫困群众还是愿意借助帮扶,通过辛勤努力过上好日子的。脱贫攻坚,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驱除心中的“拦路虎”。实际工作中,除了宣传教育,还可以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脱贫信心。
完善政策设计,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相关制度设计上,不能让辛勤劳动的过得不如好吃懒做的,同时要向贫困群众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政策支持勤劳致富,兜底保障只保基本生活。完善相关扶贫政策,不能掉入“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除了普惠性的,不少政策支持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有力地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那些习惯于“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户站起来、干起来。
其次,帮扶工作具体方法要改进,让帮扶双方成为脱贫共同体。以产业扶贫为例。在选择扶贫产业时,尽量别选择太“高精尖”的、多数贫困群众经过培训都很难掌握的项目,这样容易导致他们“知难而退”或“站在一边看”。要尽量引导贫困群众选择本地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通过提供扶贫贷款、技术指导,推行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降低产业门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从而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脱贫成功率。产业扶贫不要发钱发物,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数额可以不大,但掏了钱,贫困户才会更上心。帮扶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才是脱贫的“主角”。
最后,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要强化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的导向。完善当前的扶贫考核机制,改变收入指标“一家独大”的状况,把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帮扶干部不是急功近利、越俎代庖,而是更注重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带着跑销路提高市场拓展能力等方式,逐步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从而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脱贫。
Ⅷ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如何走向专业之路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如何走向专业之路
扶贫攻坚战略给社会工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扶贫济困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使人们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寄予厚望。在精准扶贫中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些地方?能否一以贯之地发挥?又该如何从机制上予以保障?
精准扶贫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
2013年雅安地震后,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对口支援到了雅安芦山地震灾区,通过策划大棚蔬菜种植生计项目支持当地贫困村的村民发展生计。首期的蔬菜销售金额达到10万多元,改善了当地村民生活的质量,更加提升了他们发展致富的自信。
机构社工周小燕介绍,生计策略是通过前期调研了解需求,接着通过发动当地的村民创办合作社,通过蔬菜基地建设学习种植技术,并组织外出考察拓宽视野,最后以蔬菜推介会来搭建销售平台。
这是社工机构开展扶贫项目的高度概括,每一步都有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提供技术和物资援助。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指出,社工介入扶贫济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社工在扶贫过程中的定位在哪,知彼就是知道扶贫对象的需求是什么,这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做什么?扶贫对象的需要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恰恰体现了扶贫的精准。
武汉大学教授向德平说,社会工作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将家底摸清楚。他还表示,社会工作可以把贫困治理和社区治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在第三方评估等方面能发挥很多作用。可以说,在扶贫中,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有极大的介入空间。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韦克难认为,社会工作由于其专业性和职业化,更能了解贫困者的需求;社会工作更注重对贫困者自身能力的改变。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王锋指出,在帮助青少年脱贫致富中,社工专业性、长久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弥补了志愿服务的不足,拓展了在贫困地区青少年脱贫帮扶的领域,能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公益团体来参加。
专业性无法体现的困惑
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优势,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专业性无法体现的困惑。
“在基层,专业社工与普通干部相比,专业性体现在哪?负责社会工作的角色得跟财政部门说,社会工作怎么好,好让其把社会工作这个盘子做大。但是我有点担心,到底能不能体现社工专业性,将这个事情办好。”黑龙江省民政厅社工处处长袁绍志负责社会工作三年多,他对社会工作如何在基层体现专业性也感到很困惑。
“有人说社工是什么?很多社工服务就是设计一些活动,带到社区。还有人说社工就是开小组,搞个案,做社区。”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哈尔滨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红指出,很多人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性有一些误解。
在实践中,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时候,得到的是一般性的社区服务,可以说,专业社工处理一般性事务。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吕晓莉指出,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思专业化和专业性的问题。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吗?如何在现有的框架下,在推动过程中,能够充分保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地方实践中的发挥?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只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包括小额贷款扶贫到户,这都没有办法解决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应将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在他看来,社会工作解决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解决好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济困最根本的问题,在争取党和政府有效的领导下,把我们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济困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解决好。”赵蓬奇表示。
“专业社会工作体制构建应该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应该把专业社会工作体制构建放在扶贫开发整个工作体系当中的重点位置上。”关信平认为,要着眼于建立一个社会工作的制度体系,制度化地参与制度扶贫。
“不管是从社工的意识、理念等来看,社会工作要作一个制度性的设计,配备多少人,建立什么机构,以什么方式去介入。”向德平补充道。
吕晓莉指出,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在制度、政策、顶层设计上做更多的工作。在攻坚任务推进期,在国家战略层面,应该更加关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和更多的部门、单位、组织进行更好的合作,这对于社工在扶贫攻坚这个领域发挥作用很重要。从社工的角度来考虑纳入整体规划的时候,也需要更加完整的视角。”吕晓莉补充说。
重庆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邓明国说,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最大的挑战是缺人,要培育合格的人才。其次要抓阵地建设,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都要建立社区社工室,通过抓项目为社工介入扶贫提供着力点,这成为社工建设的长效机制。还要在财政上纳入保障,在宣传上营造氛围。在他看来,应该从这些方面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建立保障机制。
“社会工作进入扶贫领域,要坚持专业品质,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要扎根社区,以需求为本,二是采取综融的专业方法。”黄红指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的供给能力,提升服务的品质,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资源有限性,在供给端树立需求观、品质观、效益观,这样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认可,保持服务具有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
Ⅸ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调查研究情况,根据当地的情况和不同的人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做到真正脱贫,可持续性,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