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遇到自然灾害有什么自救或预防的办法急!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通过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灾害,规范对易灾地区的利用,提高对灾害的认识。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对内陆和周边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制图、调查的政府机构,收集了大量有关洪水、火灾、风暴和相关灾害的数据,为有关地区后来的灾害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和地质调查局、美国林业局在内的机构,记录了大量洪水、航运灾难、极端气候事件、森林火灾,以及相关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资料。依据风险评估资料,建造大规模的防灾工程,如堤坝、水库、海堤等,突发事件“避难”场所;从法律上控制对易灾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开展农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险;开展改善气候的实验,如人工增雨、消雾、减弱风暴,及降低地层缝隙的压力避免地震等实验。在上世纪中叶,联邦政府还制定了全国性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法律,启动永久性的灾害救助项目。美国陆军工程兵在修建灾害工程 (防洪堤、水坝和防洪墙)的同时,还为大型人工养滩项目提供资金资助、为沿海地区建立风浪侵袭模型,监督跨洲飓风疏散计划的实施,(受洪水影响)湿地使用许可管理等。保险公司如联邦保险管理局,与当地政府共同监督洪区和高风险沿海地区的制图和管理,通过各种政策增强公众对洪水的认识,帮助受灾人员恢复工作生活,推动在有严重洪水威胁地区的长期居民搬迁工作。
⑵ 我国社区应急管理体系由哪几个主体组成
自己在网上查
⑶ 编制单位怎样介绍预案编制情况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如火灾,爆炸,意外事故等危险品。紧急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员工,客户和公众伤亡,或生产经营活动中断,造成身体或环境破坏,企业财务损害企业公众形象的威胁。为了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公司必须制订应急预案。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应急计划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对于球队的组建应急预案分别编制,并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的能力,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本文将讨论这四个方面。
的准备应急小组和个别部门和人员管理
形成是无法完成的,从计划的编制,认为实施应该有各界的广泛参与各级的企业。和计划的编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应该组建团队的准备,以促进发展和学习交流工作。球队的准备取决于企业设立业务,风险和资源的具体情况。
编写的领队是最好的商业领袖,它可以提升权限的计划计划推广实施。在实践中往往由一个或两个少数人执笔,工作的绝大部分可以由几个人来完成,但在编制过程中或编制完成后,要广泛征求各应急响应部门的意见,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员工,人力资源,工程和售后维护部门,安全,卫生和环保部门,公共信息官,邻近社区,市场营销部,法律顾问,财务部门。集团高层领导的同意下,劳动分工明确由书面文件。然后你就可以决定的准备工作的时间进度和成本。现状及分析
企业情况分析
1。现行法律,法规和计划的分析
国家,省和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法律法规,环境法律法规,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地震安全法规分析,交通法规,地方分区法规,应急管理的规定。
需要研究现有计划,包括政府和企业计划,如疏散预案,消防计划,健康和安全计划,环保计划,安全程序,保险计划,财务和采购程序,该厂在规定关闭,员工手册,危险品的计划,安全评估程序,风险管理计划,资本投资计划,互助协议。
2。关键产品,服务和运作分析,评估应急
企业的影响,以确定哪些系统必须备份,包括公司相关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所需的设备及设施;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只有一个当源;生命线服务,如电力,水,污水,煤气,电话,交通,关键业务运行所需的设施,经营者和其他设备。
3。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和能力分析
内部资源和能力在紧急需要,包括:人员(消防安全,危险品响应队伍,紧急医疗服务,安全,应急管理小组,疏散队伍,公共信息),设备(消防设备,控制设备,通讯设备,急救用品,应急供应日用品,预警系统,应急发电设备,污染治理设备),设备(紧急行动中心,临时医疗区域,避难区域,急救站,消毒设施),能力(培训,疏散计划,员工支持系统),备份系统(职工工资花名册,通讯产品,客户服务,运输和接收,信息支持系统,应急电源,恢复支持)。
需要很多在紧急情况下外部资源,应建立与某些单位,如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消防部门,危险品响应机构,应急医疗服务,医院,警察局,社区服务的必要环节组织,管理工具,承包商,应急设备供应单位,保险机构。
二,分析各类紧急情况和单位的脆弱性分析
的潜在影响的可能性。利用脆弱性分析表,详细的紧急情况下通过数值系统,以评估事故的影响和所需的资源的可能性。分数低至以下可能的,具体的方法。
脆弱性分析表
1。潜在的紧急情况分析
脆弱性分析是表都面临紧急情况,包括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鉴定的单位是出了紧急情况的第一列。考虑到:内部和可能出现的社会突发事件。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
历史情况 - 在单位和其他兄弟单位,紧急情况曾经发生在这个社区,包括火灾,有害物质泄漏,极端天气,交通事故,地震,飓风,龙卷风,恐怖活动,公共设施等故障。
地理因素 - 影响由什么产生单位的地理条件?请注意:相邻的洪水,地震断裂带和大坝附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和运输公司,并靠近主要交通干线机场,靠近核电厂的区域。
技术问题 - 如果一个进程或系统故障会有什么后果?可能包括:火灾,爆炸和危险品事故,安全系统失灵,通讯系统失灵,计算机系统故障,电源故障,加热的故障和冷却系统,紧急通报系统故障等。
人的因素 - 错误将导致如果员工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否开展员工安全培训?难道他们知道应采取措施以防不测?人的因素,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培训不足,工作没有连续性,粗心大意,误用,滥用药物,和疲劳。
物理因素 - 这可能是由于所引起的设施和建筑物的紧急情况?可以提高物理设施的安全性?考虑设施建设,布局危险工艺和产品,易燃品仓储,设备,照明,应急准入和退出,住房和其他邻近地区的物理条件。
调节因子 - 单位,控制,紧急情况或危害的措施?紧急情况深入分析,考虑后果的情况下:进入禁区,断电,电讯电缆断裂,主气管道破裂,水害,烟害,结构破坏,空气或水污染,爆炸,建筑物倒塌,被捕获,如化学品泄漏。
的可能性,这表明各种紧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主观指标,但很实用。从最低级别表示的可能性分1-5,1的可能性,以及5表示的概率最高。
2。评估的人身,财产和生产潜力的影响
分析各种类型的对人紧急情况的潜在影响 - 受伤或亡。据脆弱性分析表,对人在得分栏的影响。从1到5的评估,1为最低,5为最高。
当考虑财产的破坏和损失,一列由同一1-5比分的财产。你可以考虑更换物业的成本,暂时更换和维修成本费。
在分析造成紧急情况的潜在的市场损失,填写在价值对业务的影响相应的列。 1代表最低影响,5为最高冲击。评估其影响包括:业务中断,员工缺勤,客户流失,公司违约,政府罚款,法律纠纷,核心材料供应中断,产品分配中断。
3。评价内部和外部资源
评估应对资源和能力的准备的各类突发事件。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打分分数越低表示越。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每一个潜在的紧急情况的发生,需要的资源的开发结束。对于每一个紧急情况,应提出下列问题:资源和能力需要
装备?在需要的时候
外部资源可以到位?是否有
优先使用其他资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继续下一步工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整改方案。例如:额外的应急程序的开发,进行额外的培训,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各方互助协定的发展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合同或协议。
4。
总成绩为每个应急尽可能低的综合分析。即使是主观打分,比较分数为每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有助于优先使用资源,使应急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
在资源评价,牢记社区工作人员 - 警察,消防,医疗保健 - 要关心他们的应对工作。否则,受害人本人或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紧急情况作出反应,导致延误应急响应行动。
制定计划,计划包括
1。概述
概述是了解便于管理人员,应急预案简要概述,其中包括:计划,目标,责任,应急管理的政策,计划和权威的核心员工,潜在的紧急情况,应急响应行动的地方等等上。
2。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要素
核心要素包括:指挥与控制,通信,生命安全,财产保护,社区安全,恢复和重建,行政后勤等保护生命的核心元素的目的,财产和环境,这是紧急救援行动和应急响应程序的基础上,元素应该是各种功能实现的具体原则和目标,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明确分工。
3。
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响应程序说明了企业如何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为了便于高层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响应人员和员工迅速采取行动计划应制定紧急应变程序清单越好。
需要制定行动方案,其中包括:现状评估,保护员工,顾客,访客,设备,重要记录和其他财产,特别是在事件记录和财产的前三天,恢复生产经营。
有许多紧急情况下,例如当发生火灾爆炸或自然灾害,需要制定以下程序的具体行动:警告员工和客户与员工和社区进行沟通,充分疏散人的企业,以响应事件管理,启动和运行紧急行动中心,消防,行动终止,保存重要记录,恢复操作。
4。在紧急情况下
证明文件需提供以下证明文件可能包括:应急电话通讯录,建筑物和工地和风险地图,资源清单。
有些企业应制定紧急疏散程序和清晰的线条,或终止后疏散程序,救援和医疗责任,紧急报告程序,核心员工和部门运行一个程序的关键业务,工作人员,访客和承包商。
二,发展过程
1。
书面计划,以确定具体的目标和时间阶段的工作计划。开发任务,分配给特定的人员和时间的列表。据脆弱性分析,找出资源和问题,解决问题。总体规划,并确定各章节的最佳结构。通过写分配给每个组成员章节的计划。合作开发的具体时间表。
2。
协调与外部机构会见了当地政府和社区机构。该公司已开始发展情况的应急计划通知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即使官方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他们的建议和信息可能会非常有用。省级和地方政府的紧急通知要求,为企业应急程序。
确定需要与外部机构,包括企业的应急通道,向谁报告,如何报告,企业如何与外部机构和人员负责应急活动,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通信的内容进行交流,其中电力部门应该进入现场。
3。考核,培训和经修订
分发到每个组成员编写,如有必要,第一稿。
在第二次修订,开展桌面演练,包括公司管理人员和应急管理人员。在一间会议室,一个事故现场的设计,尊敬的与会者讨论自己的责任,应对事故现场。经过充分讨论,确定并解释不清或重复的内容。
4。核定并公布
后座谈会的最高领导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报告,批准计划后公布。该计划装订并逐一编号,付款和收款计划。请注意,应急人员在国内核心应该备份应急计划。
实施和融入公司的整体活动计划
应急计划必须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急救人员创造机会,提高认识;应急管理将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培训和职工教育;测试紧急应变程序;各级各参与紧急规划和社区各部门调动的经理。
两个培训
工作或来访人员所有的公司应接受培训。包括定期的员工座谈会或评估,技术培训,使用应急设备,疏散演练,全面锻炼。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内容。
三,方案审查和修订
业务应急计划审查,每年至少一次。评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在脆弱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得到充分的重视?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人员了解其职责是?无论是在企业的风险变化?应急预案是按照布局和工艺变化的企业更新?布局和唱片公司都保持在最新状态?新成员进行培训?正在训练的公司实现其目标?在人的姓名,职务和电话正确的计划?应急管理正逐步融入企业的整体管理?社区机构和组织能够适当地反映在计划中,他们是否有计划参与评估?后
除了年度考核,还要进行一些特定的时间审查和以后每一次训练和演习后,每个紧急情况发生时,在人员或职责,企业布局及设施的变化再变化,在政策和程序进行更改后。
⑷ 开一个培训机构需要什么手续
开一个培训机构都抄要经过教育局的认可,拿到办学许可证。
1、到培训机构所在地的教育局去索取并填写申请表,(要提供开办者的相关资质,学历学位证明等)经过审核批准,颁发许可证才能开办。
2、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营业执照进行法人登记(要提供验资证明、经营场所状况等等)。
3、办理税务登记。
4、支付注册资金。
办学许可证申请材料
申请筹设或正式设立民办教育机构,申请办学许可证,需提交下列材料:
(1)申办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2)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其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还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资料:
(5)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6)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7)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⑸ 社区组织如何处置各种常见的突发事件
基层是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第一现场,加强基层应急处置和管理能力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组织基础,在应急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近年来在应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洪抢险、抗旱救灾等重大考验中,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应对、妥善处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关键时刻的动员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些年以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经常发生,各类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并且多数发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从我区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群众应急意识淡薄,基层防范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把应急管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范围,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力量。
一、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
(一)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于 2009年11月27日经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每类突发事件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整体来看,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社会性和周期性等七个共同特征。
在我国,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突发事件性质和可控性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分为四级,即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社会安全事件是不分级的,这是因为社会安全事件不同于其他三类突发事件,其演进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其影响破坏力也难以用简单的指标量化。
(二)应急管理。简而言之,应急管理就是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其它公共组织,为了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进行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等活动的总称。应急管理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还将不断强化。
我国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应急管理体制,在应急管理具体工作中,一般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社会动员、全民参与;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信息公开、引导舆论等七大原则。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应急管理的任务涵盖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分别是事前的预防与应急准备、事发的预警与应急响应、事中的处置与应急救援和事后的评估与恢复重建。
二、我区的公共安全形势
(一)自然灾害频发。我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冰冻、山体滑坡、雪灾、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给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极端天气增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几率增大。二是我区降水强度大。大范围强降水是造成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直接原因。三是我区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系丰富。部分山区易发生泥石流;部分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四是受高森林覆盖率与本地的风俗、生产习惯影响,造成森林火灾发生较多。清明祭扫、农业生产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
(二)事故灾难多发。主要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交通事故频发。山区峰高路陡,全境水系众多,部分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重大道路及水上交通事故经常发生。二是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欠账多、基础差、隐患多,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性较大。矿山规模小、投入少,矿石采空区多,生产条件差,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安全隐患突出。三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工地多,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层建筑、桥梁等在建工程都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重点。
案例1、 2011.10.18吴国才毛家塘建筑工地坠亡案。
(三)公共卫生事件时发。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食物中毒居其次,其他职业中毒、环境因素等占比较低。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传染性疾病还未彻底消除。我区是全省的霍乱老疫区和钩体病、伤寒、麻风病、艾滋病、结核病的重灾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很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二是新型传染病多发。我市人员流动日益频繁,SARS、HINI流感、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型、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防控形势严峻。三是农村卫生条件差、生活习惯不佳,部分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措施严重缺失,隐患较多,造成我市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工业特别是涉重金属工业的发展,造成重金属超标、工业污染、血铅超标等环境污染中毒事故趋于高发。
案例2、2008年桃花仑小学腮腺炎疫情。
(四)社会安全事件高发。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是我区社会安全事件的主体。尽管我区全年未发生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和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但社会安全事件数量有所上升,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有所增加。社会安全事件高发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对社会治安带来一定消极影响。二是社会管理不到位为刑事犯罪提供了空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不同利益群体的纷争急剧增加。三是流动人口增多,构成复杂,流通领域内的犯罪上升。四是改革过程中政策调整带来的遗留问题。国企改革、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五是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利益调整问题。征地拆迁、经商、社会管理等。六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非法集资等事件容易造成大的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案例3、 2008年8月8日欧江岔医院产妇死亡事件。
三、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的原则、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牢固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落实到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其次,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救人第一,同时也要关注救援人员的安全,不能做无谓的牺牲;最后,要切实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案例4:2009年娄底市双峰县 “7·2”抗洪抢险英雄群体事迹。
2、必须坚持科学统领。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把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统一于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把加强应急管理贯穿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要依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手段,掌握科学技能,切实提高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
3、必须探索事件规律。突发事件也是有规律可寻、有办法应对的。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对于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要用系统的、综合的办法,快速判断、把握先机、果断处理;要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统一指挥、形成合力;要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和处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风险,同时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要深入分析当地多发、易发突发事件的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总结应对经验,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4、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应急管理的效能来源于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成功的经验做法和规律性认识,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规范和升华,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切实加强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联动、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
1、早预防─增强应急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级领导干部和村、社区党员骨干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其组织指挥能力。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宣传栏等场所,针对社会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应急培训,熟练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技能。教育主管部门要推动将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校应急知识教育。
2、早发现─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逐步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对引发各类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危险区域及社会矛盾等进行全面排查,并做到边排查、边整改;要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信息数据库,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监控。社区、乡村、企业、学校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安全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
3、早报告─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乡镇(街道)和重点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村(居)委会及社区物业要加强值班工作,第一时间上报突发事件信息。要着力发挥基层信息员队伍的作用,针对重点地区、群体、行业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息、电话等各种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