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25 19:16:53

① 如何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均衡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对理论的深度学习,彻底转变我校领导、教师的观念。
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农村初中和部分小学已经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视频展台等,还开通了互联网,可以说设备和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多,认识不足,还喜欢用环保板和书写笔手写,用实物圆规三角板等教具手工画图,放着方便快捷的现代化设备不用,教学资源基本上是PPT课件,其他资源、设备和手段基本上很少用了。他们不懂得还有很多功能强大的方便好用的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化学画板、理化生仿真实验室等,不了解,就不去学,不去用。可以说,有了现在的现代技术设备,一个老师空着手进教室,就可以完成以前老师可以完成的任何事情。因此,要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才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产生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2、帮助学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3、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式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培训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有持续性、广泛性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主要培训形式有:现场演示讲解,教师动手操作;聘请专家做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专题讲座,上机培训各类多媒体素材搜集加工处理技巧方法、课件制作方法等。学校每学期都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级别和内容的培训,如采集信息的常用工具和使用方法,资源的收集、下载与资源整合培训,各种运用软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想培训达到效果,培训过程中还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包括学习要求、检查、考核评价、成果展示、奖惩等,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多、时间较紧,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做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必要的辅导培训后,教师的自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结成老、中、青帮扶对子,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辅导中老年教师,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4、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
教师能力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一支技术熟练、应用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来带动、引领其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电教管理员要掌握常用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计算机硬软件常见故障维护及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学科骨干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多媒体素材收集、多媒体素材处理的技术技巧、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普通老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达到骨干教师的要求。
5、以竞赛促提高,激励学科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
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6、建立学校网站,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资源共享。并利用网络、网站等平台向学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邮箱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发布在相关的网站、网盘或邮箱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发布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7、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必然会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电子表格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只要一个单子表格,就可以把教师的所有信息处理得非常完美,一目了然。如学校对老师的管理,通过单子表格,可以把老师的姓名、出生年月、毕业学校、参加工作时间、专业、职称、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任教班级、教学成绩、获奖情况等一系列数据汇集在一个表格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应的栏目继续排序、查找或筛选等操作,轻而易举地查找到所需信息,不再需要去找老师询问填写。同样,老师上交的各种材料都可以用电子表格上交,便于合并、查找和归档,可以说一表在手,万事无忧。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各种证书全部扫描到电脑里,做成电子档案,既方便管理,也方便查找。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工作和事务,是领导和老师解放自己,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何乐不为呢。
对学生的管理也一样,老师利用电子档案对学生进行管理,设计开发出班级学生电子档案,把学生的成长过程用电子档案记录下来,利用网络进行管理,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查看,实现"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多方的沟通。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不断得到提升,而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②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个人研修计划怎么写

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已经迫在眉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欢迎借鉴。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我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习。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进步,我制定了一套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反思提升
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二、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
自我分析:测评结果,很令人尴尬,一直以为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运的很少,参见这次国培,期望自己在利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更上一层楼。环境分析: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一般,只有少数班配置了白板,安装了实物投影仪。这在农村小学中是比较先进的了,但是信息化资源库还没有建立。
我的发展目标
发展总目标:力争获得优秀学员,完成此次培训。
1、提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3、能熟练的应用移动信息设备,推动学校整体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行动计划
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我深知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繁重,除了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都要占去我很多的时间,在网上培训,整块的时间学习,有点困难,但是这我也明白,做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否则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也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于我来说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时间紧,工作繁忙,而切本校的信息设备配备不能满足每个教师学习。抽取零散的时间,我想我也能完成本次培训任务,很是期待。
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
1、认真学习国培课程、并及时做好笔记和反思。
2、加强交流。信息是需要交流的,在这样的信息能力平台,希望更和我一样的同事,交流心得,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是在实践中理解和消化新学习的内容。
2、我校特岗教师多,他们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有非常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我会多向他们请教。
3、充分利用和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多请教、勤沟通,努力完成此次培训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载入自己的人生履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研修反思计划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201x年5月27日,由能力提升工程催化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发布。这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也是能力提升工程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201x年11月3日,在这个寒冷而又温湿的季节里,《江西“国培计划(201x)”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班了。我有幸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③ 如何规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提升工程规划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我省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及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教师,统筹规划。坚持以服务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为宗旨,在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由省教育厅统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二)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充分结合我省教育教学特别是教师信息技术实际,遵循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和教师需求设计培训项目,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三)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以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
(四)测评驱动,积极创新。坚持行政统筹,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指导,推进工程实施的管、办、评分离,引入社会资源,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始终,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建立培训、测评、应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机制,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三、总体目标
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根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从2014年起,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年度、分层次组织开展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到2017年,完成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工作。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
1.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2017年前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自愿参训,参加了2013年“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并选择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专题的教师可不参训。重点加强各级专兼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
2.统筹培训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本省教师培训资源的融合,采取短期集中、远程网络、技能大赛等方式,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3.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
4.强化培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校长继续教育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得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每五年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得少于50学时,2014—2017年各市(州)培训分年度规划任务数(见附件2)。省教育厅规划制定分年度培训项目,引入招投标机制,遴选省内外具备资质的机构单位承担当年培训任务和测评工作。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各市(州)、县(区、市、特区)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对未参训或培训学时不够、测评考核不过关的教师,要结合职称、评优、评特等教师专业成长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督促教师参训。各级要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
5.提高培训实效。各地各培训机构要建立国家与地方、公办与民办、普通与特色、一般与优质的共建共享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各方面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紧密结合,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建立基于互联网的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探索开展教师培训MOOC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二)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开发、引进适合我省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不具备上网条件的教学点、村级小学各地结合实际可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测评。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三)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省教育厅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负责全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省教育厅厅教师工作处,成立执行机构(设在省广播电视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招投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本地区“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将“提升工程”实施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9+3”计划等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充分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资源,依托各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基地,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开展本地区全员提升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经费保障。省级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市(州)、县(区、市、特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要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硬件投入,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基础保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三)制度保障。各级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管理办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开发并运用测评工具,制定完善测评办法,开展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测评机构和成熟技术的作用,充分授权培训机构与国家平台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合作,整合其它优质资源。要建立完善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教育信息技术。
(四)监督保障。教育部将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实行测评分离,以保证培训质量和评估实效。省教育厅将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将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落实情况纳入教育“9+3”计划督导评估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考核验收重要内容。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④ 学校与教师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结合现状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识不到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将两者融合了,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愿使用。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还不足
信息技术是与学科进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目标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应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态度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中,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五)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六)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之间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程度的强弱。首先,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鼓励。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

⑤ 怎样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方法如下:
1、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师生交往的效率,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直接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思想和观念上更不容易更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使之成为激励教师们学习的源动力。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特性,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师“亲身感受”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观念更新改变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是评职称教师的“专利”,也应该是中青年教师迫切需要的技能。当然全体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使用。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要点
教师可熟悉以下方面:(1)信息的检索技术,主要是网上信息检索;(2)知识管理技术;(3)表达展示技术,功能强大的集成演示工具,如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硬软件的使用;(4)基本软件使用有Word、Powerpint,其他会简单操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动画制作软件Flash,通过上述软件融合可轻松制作课件;(5)实践反思技术,主要指导教师叙事研究和反思交流,一些交流平台的使用;(6)思维汇聚技术,主要指学习方法和笔记方法;(7)其它探究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等。
3、以赛促进,借赛相长
比赛就像作一项目,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实践中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年可举行各种、各类比赛。通过这些比赛可有效促进教师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大大提高。
4、资源共享与交流
通过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吸收了别人的成果,特别是教育专家学者学术成果,又达到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最红的教师”萨尔曼•可汗,他从2004年起陆续制作了2300多段视频辅导材料。比尔•盖茨曾说,可汗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5、实施高效培训
(1)、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虽然现今每年都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毕竟很少。学校可以利用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引导教师培训。另外,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也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2)、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①激励机制:培训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高效使用是中小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教师员工花时间去学习技术并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高效。
②约束机制:对教师培训过程中,让教师上交自己学习过程的录像,这种录像可以通过电子教室轻松来完成,录像把教师在电脑一定时间内做什么事全程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有效检查他们的作业,更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总之,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大家不断探索,就会涌现出既精通学科教育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教师,进而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⑥ 幼儿园国培信息技术返岗培训方案

“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中小学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西 北师范大学初中数学班”学员返岗学习方案 山丹县育才中学 xxx 2013年9月16日至2013年11月14日,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中小学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西北师范大学初中数学班”的培训学习,两个月的培训学习紧张忙碌而又快乐充实。两个月的培训是我人生的又一次提高和进步,是我教师生涯中的又一新篇章。国培虽然结束,但我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所以制定个人返岗学习方案,具体如下: 一、 目的及意义 国培虽然结束,但我的学习还没有结束。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研修水平,为了更好的把两个月来在西北师大初中数学班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回自己的学校,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特制订本方案。 二、 个人研修安排 1、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制定个人在岗实践研修计划,并按照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切实提高自己的研修水平。 2、阅读教育理论专着,让书籍来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教育机智》等。制定好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和体会。

3、上好一节高校课堂示范课。在教学中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相结合,并学校负责人和数学组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学习的目的。 4、带领九年级数学备课组进行至少两次的备课活动。 5、给数学组全体老师和各学科负责人做一次报告。把两个月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分享给学校老师。 6、认真听取本校有经验教师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并做好记录。 7、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在集中培训期间的所学,结合本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8、积极主动请教导师,虚心向导师学习

⑦ 如何有效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术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大面积的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呢?笔者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宏观入手、整体把握。
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培训?本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校本培训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所谓校本培训,简言之就是学校自主开展的培训,它是相对于脱产集中培训而言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就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来看,一是存在一种培训的知识不系统,整体观念不强的现象;二是单纯是技术层面的培训。我校结合成都市市级课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及培训方法》,从宏观入手,整体把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系统工程,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制定好了切实可行的长远的培训规划,确定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我们首先采用无纸化的网上调查对教师进行需求分析研究,认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为此,我们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求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使用和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的制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式,能主动应用CAI课件辅助教学。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包括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素材的采集与制作)、FLASH软件。能结合教学的科学理论使用网络资源库进行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播。能设计与自己的所任学科相适应的网络课件。这些内容分模块制作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细则》,给老师一个可供学习的大纲。(当然培训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根据模块确定每一阶段培训应达到的目标检查及考核具体办法,对于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则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责任落实。因此,有相对稳定的培训主管部门和领导,确定明确的长远规划和分期目标是搞好这一培训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二、“任务”主题,学以致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谁也不可能把它学完,作为普通教师也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所有技术掌握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我们认为教师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进修充电的需要。Internet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包括学科知识信息、专业理论信息、教改教科研信息,教师通过上网浏览,下载有用的信息,进行充电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制作并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大脑,将使课堂教学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情趣盎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手段,更应成为学习的工具。只有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有效指导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技能。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在安排培训内容时采用了任务主题和学以致用的策略。所谓任务主题就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每次培训的目标是完成一项任务(一项技术),学了就可以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3年以来,我们完成了十个模块的培训任务:
在进行培训的同时,我们选取了2001级的10个班作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年级。通过对这10个班的多媒体应用研究,我们逐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教师制作课件、收集网络素材、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灵活研究、注重策略。
在做好周密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好教师的培训全面完成培训任务:
1、首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周的星期二、三、四、五分别安排当天没有课的不同年级的教师进行学习。
2、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教师的整个培训过程是三年的时间,在这当中我们边培训,边调整、采用了多种的研究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和提高受培训老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基本的调查看,老师认识到领导重视占19%,培训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占30%,受培训教师重视程度为29%,受培训教师平时多问多操作25%,从数据上看出教师的观念是得到了改变,归纳起来教师在培训中占因素为30%,而教师本身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占54%,所以我们着重在优化教师的教学和受培训对象的学习方法的优化上总结出以下适合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培训的若干方法:
1、演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对计算机基本常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常用软件基本功能一般采用讲授法,在讲授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室的 演示 功能进行示范。对优秀课件的 解剖 一般用示范法,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任务驱动的培训方法。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特点,所有参培教师在每一轮的培训中,首先就是自选或接受一个(几个)作业任务,而这些任务都是与日常教学工作相关的。带着任务参加培训,让参培教师在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分模块制定检测的要求,老师按照指定的任务完成检测。例如:培训了网络部分,让教师共享、复制、粘贴自己的资料,进行局域网的文件交流,还可以让教师发送邮件到老师的邮箱,并添加附件等让教师在任务中掌握知识。
3、主体实践的培训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他们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真正提高,靠的是学习主体对信息技术内在规律的领悟,因此,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具体体现在 实践 上,在培训过程中受培训教师以上机操作为主原则上上机操作时间应不少于信息技术培训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小组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独立制作CAI课件,从收集素材、处理素材到效果的实现是全面展现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窗口,“实践”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意义是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展示运用,不仅能给教师们带来成功后的信心,也常给大家留下遗憾和不足,这些都是实践培训中不可多的经验。
4、网络自主训练法:
信息技术 自主训练 不是任教师自由随意操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培训对象怎样去解决面临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它要求培训者根据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期望目标来设计任务,并提供解决任务与问题的有关线索,核心思想是通过受训者在完成具体学科教学任务中实现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a)我校通过教师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一个学习任务:比如信息技术有关的文章,要求教师搜索相关文章并上传到学习网站进行交流和学习;或者通过论坛的方式让教师自主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操作等知识然后同斑竹和同事交流学习的看法和心得等等拓展了学习的资源,扩大了教师学习空间和时间。
所有的教师通过学校网站道更新自己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要求教师修改自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最后完成上传的任务,教师是很乐意的完成了任务同时又培养了信息素养。
b)选取优秀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网络上传任务,通过学校主页、学校概览、学生天地和《凤仪新语》电子校报的平台搭建,从校长、中层、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教师形成立体化的网络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c)选取优秀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网络上传任务,通过学校主页、学校概览、学生天地和《凤仪新语》电子校报的平台搭建,从校长、中层、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教师形成立体化的网络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5、全员培训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集体授课外,在培训时采取多关照、多提问、多辅导,同时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同时根据工作坚持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大面积的工作,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对现代教育的适应性,必须坚持面向全体的全员性培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有差异。因此在对全员进行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因材施教。因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对教师进行分层。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抓骨干 教育思想先进,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群体,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影响、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抓 后进 在各方面暂时落后的老师,通性质的不同,培训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学校行政领导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教学的管理的现代化;对学校后勤人员,尤其是对会计出纳重点是进行数据的处理培训,实现办公快捷、准确;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则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的整合,以及与教育科研的结合。通过分层、分类的培训能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教学的要求,我们还选取了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了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6、以赛促学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阶段进行的不同要求,共组织了多次信息技术技能比赛:如打字比赛每期一次,通过课件制作和课堂大赛等比赛,使信息技术培训丰富多彩,教师人人制作课件。我们在2002年5月开展了实验小学首届课件制作比赛,人人参与,涌现了一批制作优美、设计思路新颖的课件。形成了形成了实验小学课件资源盘(一)和实验小学课件资源盘(二)。从优秀选手中选派了十位教师参加区课件制作比赛,有3位教师获得一等奖、3位教师获得二等奖、4位教师获得了三等奖。2003年 月,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第二届课件制作比赛,形成了实验小学课件资源盘(三)。教师通过自主制作到合作完成高质量的课件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2004年我校教师自制课件参加区级说课获得一等奖七人,是教师从理论培训到教学设计的一个量到质的一次飞跃。
7、专题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通常是一个一个的有系统的专题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经济、简便、快捷。但如果没有很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那这样的培训就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做法。因此,我们把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训与他们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以真正达学以致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目的。如当老师学习了word 文档的知识和操作后,就要求教师凡是上交的材料尽可能的是打印件,还组织了汉字输入和文档编辑比赛;当老师学习了CAI课件制作后,就要求教师结合所教学科自制课件,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也组织了课件制作比赛,还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课件制作比赛;当老师学习了网络基础知识和利用网络获取教育教学所需信息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后,学校就组织了学科整合的研究课、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观摩课等供教师学习研讨。
四、动态管理、注重成果。
当然要做好工作,总离不开领导和管理,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培训也不例外。为使培训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我校建立一支能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我们动了不少脑筋,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举措。如:在决策规划上,我们提出了技术先行的思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们以任务主题定内容,以互帮互学求效益;在制度上,我们划定参加培训的年龄段,规定限时完成测试作业要求,还把计算机技术培训成绩列入了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在激励措施上,我们对学习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等。
五、反馈评估、注重评价。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的反馈和评估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达到什么状况,合理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评价,从多媒体的使用到课堂设计,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操作,均设计了不同的评价量规,对教师进行定量的分析:
例如:1、多媒体使用登记评价表:采用WEB页面的提交方式,教师开机使用多媒体时就直接通过WEB页面登记,使用完毕后,数据库就记录了教师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简单情况,适时掌握教师在教室里的使用情况。2、课件制作评价表:课件制作评价表可以对教师的课件制作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我们的课件制作活动,让老师了解课件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制作技巧。3、教师培训考勤表:教师在平时培训当中,让老师在考勤表上亲笔签字、真实的记录培训的时间和上机情况。同时记录讲课教师的姓名和授课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调整教学。4、教师个案调查表:教师自行填写,对自己就课题开展以来的状态进行真实的记录,进行自我的评价,反应了教师在培训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变化。5、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评价量规等级要求:对教师十个模块的成绩根据评价量规进行量化的分析,课题组根据教师的培训情况,评价时不搞一刀切,采用了分年龄段(40岁以上50岁以下和40岁以下两个年龄段)进行要求的方法分别进行量规划分等级。6、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评价量规:考查50岁以下的在职教学人员 ,对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量规,引导教师从这些方面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采用了这一套教师量化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评价体系,让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适时了解教师的动态,使培训和研究工作科学、有理、有据。
总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深信掌握了信息技术并将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必将产生全新的教育手段必将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携手共进,披荆斩棘开辟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点的教育教学新天地。

⑧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方案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一)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三)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学生还可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二、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一)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学能力便成为了21世纪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目求解的过程,在这个问题过程式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量和对事物的理解作基础,“熟能生巧”是对这种能力最朴素的注释,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像力、发展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3)、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早用信息技术落后环境及其资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的自主权,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设疑——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析疑——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内化,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质疑——利用多媒体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学生的参与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释疑——利用多媒体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释疑”是指巩固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2、在实施课程整合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村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5)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原则。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老师观念,让老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2、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3、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三、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现代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实现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三)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学中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求知欲得到满足。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等的特点,将学与玩结合起来,教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时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稳过渡到认真、投入、主动地学习。(四)在思想意识上要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关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四、科学有效地应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3、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树立。4、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五、结束语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生全面的改革。

⑨ 教师中小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哪些建议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阅读全文

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景德镇旅游电子商务 浏览:879
2018年扶贫业务培训方案 浏览:47
招商广告策划方案及推广 浏览:187
伊利推广策划方案 浏览:707
悦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951
实用市场营销核心英语 浏览:136
2016市场营销论文选题 浏览:788
市场营销专硕考什么 浏览:341
家装网络营销提成 浏览:427
国际市场营销学史建军 浏览:405
小学高年级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652
台州市起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87
超市6月份促销活动主题 浏览:649
电子商务线上线下是什么意思 浏览:854
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培训方案 浏览:332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现状 浏览:527
买衣服怎么做促销活动 浏览:343
策划方案的基本要素 浏览:75
上海饰搭电子商务 浏览:995
幼儿园师德师风培训自查方案 浏览: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