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培训方案

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07 20:18:43

『壹』 如何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一年来,在市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精心研究、创新实践,努力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学校工作保持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以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用心打造学校工作亮点

(一)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一是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围绕以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好奇心、诚心为核心的“养心教育”,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基于德育目标的“全课程·活动”育人。在加强学科课程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传统节日活动,把德育寓于各种活动的全过程。目前,已有30多名学科骨干教师完成了3-5年级6个学期的“全课程·活动”育人课程整合纲要,10多名教师完成了三册养心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二是创新德育评价方式。专门制定了《凤城小学“雏凤之星”评价方案》,明确了各年级学生德育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由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家委会成员组成评价小组,通过学生行为标准测试、日常行为表现、典型事迹陈述等方式,评选出每学期的“雏凤之星”,并请获奖学生与家长共同接受颁奖,彰显榜样的作用。三是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组织专人建立了“凤城小学家校联盟微信平台”,推介家庭教育和学校动态的相关文章和信息,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学校举行的家长会、“雏凤之星”表彰、亲子运动会、家长教育讲座、庆“六一”汇演等大型活动,都主动邀请家委会成员全程参与,发挥家委会的联络、组织和宣传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成效显著,今年学校被评为烟台家庭教育示范学校。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针对部分教师成长意识淡薄的问题,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了“爱与责任月月看”活动,将“爱与责任”主题教育的内容分解为爱岗位、爱学生、爱学校三个方面,细化为多个主题,每月选择一个教育主题,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采取自查自纠、互查互学、讲座辅导、干群结对、走访家长、读书演讲、经验交流、评比表彰等形式,强化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使全体教师消除了职业倦怠,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学评一致性为研究点,围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失学习评价这一问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年内9次派出42人次参加了省内外学习培训,寒暑假期间均聘请校内骨干和县域专家进行了学本课堂理论讲座。二是深化教研管理。以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为研讨主题,修订了主题教研制度,完善了教研管理评价制度,各学科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评价驱动学习”为主题开展了历时四个月的的课堂打磨活动,实现了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三是积极开放展示。今年4月份,面向市内三所学校开放课堂研讨活动,6月份承办了“教学评一致性诊断”项目共同体研讨活动,加强区域联合和团队建设,在共同研讨中形成了以评价驱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二、及时反思查找问题

一是教师的专业学力与职业素养成为阻碍学本课堂建设的瓶颈,部分教师缺乏深入研究和担当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本课堂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进一步清晰完善,学本课堂建设尚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层面;三是德育工作仍然薄弱,德育工作缺乏有效整合,载体不够新颖和强大,还没有建立起全程、全员的德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等。

三、精心谋划新学年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教师“爱与责任”意识。将“爱与责任”进一步细化为更为具体的目标要求,按照“学校例会研究——统一部署;级部动员——统一思想和认识;分管领导指导级部落实——统一协调和推进”的思路,把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深化为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过程,使之成为教师的内心价值遵循和实际行动指南。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学力。作为山东省教科院教师发展研修基地、海阳市学本课堂建设点校及教科研基地,我们将积极借助、利用这一平台,加强教育科研和课堂改革,以实施烟台“十三五”教科研重点项目为抓手,在做好学本课堂建设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明确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新问题,将问题作为每个月的大教研主题,再细化成每两个周的小教研主题,采取课题拉动、专家带动、团队推动等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研讨能力和专业学力。

(三)进一步落实“全课程·活动”育人。在认真研读山东省学科德育纲要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学校“全课程·活动”育人体系。一方面,抓好德育。更加注重学科德育在备课、授课环节上的体现,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将学科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同时,利用学校共同体活动、影子培训的机会,积极探讨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教师和学生“雏凤之星”评价方案。另一方面,抓好音体美和综合实践教育。通过培训教师、规范课堂管理、实施有效评价等方式,抓好音体美劳等薄弱学科的课堂教学。根据局里的安排部署,抓好学生体质提升和艺术自评工作,积极开展每天的大课间和活动课,充分利用每周五下午的两节社团活动,逐项测试每个学生的体育、艺术水平,并将学生各项能力素养提升情况列入学生成长档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贰』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原则,策略及措施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校校通”工程,这无疑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更加艰巨的工作还在于“校校通”了之后的事情,如何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如何真正用好信息技术,如何使信息技术起到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经历过三个阶段:以学习计算机语言为主的程序设计教学阶段;以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为主的应用软件教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阶段.目前正处于从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阶段向信息素养培养阶段的过渡时期.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目标一,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 按照课题和目的应用适当的信息手段,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的能力. 目标二,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包括对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对为了评价、改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目标三,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 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很显然,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不只是计算机技术的教学.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据著名专家何克抗教授的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可以对培养直觉思维提供有力支持,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培养形象思维提供有力支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利于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培养逻辑思维有利.我们认为,创新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灵魂,信息技术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进行信息技术课同样需要遵从一些有效的基本原则,这是我们工作中的所谓“捷径”: 原则一,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加强动手活动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性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练,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原则二,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应用各种媒体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两个不同概念,信息技术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多种媒体,例如摄像机、电视机、录音机和照相机等媒体.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制作多媒体作品. 原则三,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学生进行教师拿手领域(题材)的学习 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各不相同,所熟悉的科学或生活领域也有差异,在选择探究学习的问题时,应该选择那些教师能够驾驭得了的内容. 原则四,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学中典型的事例,以一两个真实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 原则五,在教学后期,应该使学习结果作品化,并做好学习成果的发表工作 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发布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包括交流力、表现力和约束力,还能够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三、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大力研发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和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如果把使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仅仅看作是取代粉笔和黑板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说,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使用新的、有效的、适合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去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或是难于解决的教学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研究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学习,如何教学,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最大的教学优势,例如网络的资源优势、交互优势和探索优势等.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共同的知识探索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及讨论活动,教师站在引导的立场上,指引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可以为这种学习提供条件和环境,网络探究学习环境通过各种辅助工具软件,支持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再加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整合环境. 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经过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验证过的、适合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策略一,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所谓“任务”,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例如,学习Word时,在教师给予有限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份报纸,通过制作报纸的学习过程,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功能和处理图像和表格的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策略二,研究驱动教学策略 对于“研究”的课题,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已知条件比任务学习少,学生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例如,让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光盘等信息资源去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历史等.研究驱动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皮亚杰有一句名言:“儿童是小科学家”,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通常我们还可以利用“个案研究”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三,认知工具教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工具软件,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软件通过自己动手来探索外物,以便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例如,作为通讯工具的有E-mail、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电子白板等;作为建构工具有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软件等. 策略四,情境启发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教学时,学生活动多以观看为主. 策略五,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学生的能力差异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信息社会可以为学生建立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根据自己的水平安排学习进度.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当然,网上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比通常CAI中的自主探究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校园网和教师个人主页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园地,教师把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和参考资料放在主页上,学生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学习,有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本班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访问其他教师的主页,学校的学习资源主页以及互联网上的教育网站. 策略六,协作式教学策略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协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个别化CAI.个别化CAI强调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协作学习,则强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支持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这种协作学习由多个各有专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和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例如,学生的网站制作组,可以由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同学组成,他们有的擅长文字,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是计算机硬件“专家”,有的会设计,有的会使用网页编制软件,大家共同工作和学习,一起进步.协作学习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学生可以公开讨论,发表意见;通过BBS进行网上的实时在线讨论;通过主页链接到教师或同学的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意见广播出去.协作式教学策略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教学策略.

『肆』 小学阶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

多读书、多写字、多了解和自己相关的时事。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但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语文素养高的人,其情感更加真实、细腻和准确,其审美更加体现深度、高度和维度,其内心更加追求知行合一,其行为更凸显正能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应当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培养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语文素养,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识字能力,轻写字能力培养。据了解,大多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很重视教认字、识字。上小学后,识字能力发展得很快。但由于这些学生动笔机会少,再加上书法教育未能被大多数的家长和幼儿园重视,学生往往对字词只是简单的“认识”,而不知其结构章法,更不清楚其含义及运用。二是重听话能力,轻说话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以老师教学生听和说为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学生怎样才能说好等,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并非能一蹴而就。一些学校专门开设了说话课,但说话课尚无专门、实用的教材,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效果不怎么好。三是语文课重视,其他学科不重视。

『伍』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3、 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
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 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陆』 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能力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的价值的弊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明确了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科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区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展开研究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2.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通过本课题研究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 4.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这种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学评价体系,这是一项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工作。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完善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方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针对我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加于实践研究,总结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含研究能力、图书资料及实验设备、领导态度、经费保障等)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共有9人,其中课题负责人帅琼为全国优秀教研员和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省、市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中级职称。在一线教学工作15余年,曾担任过学校教务处主任、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及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在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数篇,她从事数学教育工作以来,有30余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佳奖。自从2004年开始担任数学教研员职务以来,从事教研科研工作已8余年,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当中。承担该课题研究的其余八位教师都是新区数学中心组成员和各校数学学科教研组长。他们年轻好学,教学功底扎实,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我区数学教学一线的中尖力量,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区研发中心将对现有的图书、资料等资源进行整理,统一调配,妥善安排实验学校,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实验田的作用。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多途径、多形式的教科研培训,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如参加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课题知识培训、阅读专业理论书籍、网上学习等。教体办从新区的教育长远发展考量,制定了以课题研究带动全区教育发展,从制度上保证对课题研究的财力支持,区管委会及财政部门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经费。 三、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将严格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教育科研动态,加强专著和核心期刊的学习,加大现代教育理念转化成具体教学行为的力度。重点研究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 四、课题的总体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国标本教材为依托,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会运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课标的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维度为总体目标,以学段目标为具体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生成数学意识、产生数学情感等。

『柒』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3、 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
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 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材中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沙漏的计时原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环保与节能、团结与协作、社会调查、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涉及古今、课堂内外的内容,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种设计了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摆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次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数学素养是一种思维形式,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还要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培养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小学生的日后学习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促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有哪些 浏览:837
卫生院年会策划方案 浏览:560
行政部促销活动总结 浏览:269
rails电子商务 浏览:730
餐饮会议活动策划方案范文大全 浏览:256
色弱可以报网络营销吗 浏览:28
低成本品牌营销讲师 浏览:747
地标性产品推广方案 浏览:612
制定抖音推广方案 浏览:732
易转发微信营销系统 浏览:727
b2a电子商务模式 浏览:92
湖南佰盈网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93
校园法治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0
电商创业孵化培训方案 浏览:335
学校专题培训方案 浏览:713
饮料春节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789
旅行社市场营销6 浏览:694
市场营销专科排名 浏览:454
卖东西营销方案 浏览:670
美容会所开业策划方案 浏览: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