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竞争将无处不在,不管是科技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离不开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可以肯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仅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学生们需要的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江!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呢?
我认为,小学教师除了具备教师都应具备的思想和心理素质以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全面的文化知识
知识是师生心灵交汇的载体,也是联系师生精神世界的纽带。语文教师虽不要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能不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不能不通晓。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一个知识贫乏肤浅的教师,不仅无法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更难以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瓢水”、“一桶水”、“一池水”,而且是源头“活水”。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速度都要大大超过学生,那么知识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而心中的阳光来自知识的积累,来自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书籍。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以陶冶情操。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自然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 长有关。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说的继续教育。
二、 精美流畅的语言
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低吟而体其味,诵读而达其情”,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文本的价值。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教师充分表露自己通过解读文本所感受到的惊讶、赞叹、失望、伤心、愤怒等情感,并通过自己情感的表达,不断地给所教的知识加温,激发渲染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启迪学生的智慧,震撼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与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就能够水到渠成,意到情至。例如,在这次素养大赛中,武陵区的一位老师在教学《秦兵马俑》时,用一连串引读“让我们一起去走进(秦兵马俑),欣赏(秦兵马俑),赞扬(秦兵马俑)”导入,即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又渲染了课堂气氛。。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的重要。当代一些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口语表达技巧,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可以说,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运用。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教法对他是很重要的,因为无论他的其他素质如何,要把知识、学法传授给学生,说到底,最终还得通过他的教法来体现。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优秀的教法也应该是优秀的学法。只有将教法转为学法,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衡量一个教师的素质如何,教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能独立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它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 “ 正确 ” ,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 “ 深入 ” ,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 “ 合理 ” ,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 “ 巧妙 ” ,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木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其次要有设计教学和管理教学的能力。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型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四、灵敏的思维能力
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光有全面的知识、流畅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开读书,而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还要优化问题,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再如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语言,要敏捷的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有的教师,不能机敏的反应学生的问题,学生发言就点头,说什么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是十足的指挥官。我觉得这样的教师不是非得要那样做,而是自己的思维节奏跟不上,也就是说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然,教师也就跟着学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维能力的教师,不仅表现在对话中,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
21世纪的挑战,是一代人素质和智慧的较量,是一个民族所包容的人文精神的较量。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养,在学生中才有威信,才能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所以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自己的阅读积累,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
Ⅱ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小学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 学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 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素 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 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语文 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 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 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 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 养、人文精神地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力中寻求一中 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 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 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 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 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
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的感性语言材料,在 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 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行成为一种 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 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小学生学会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 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 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 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 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 是为了不需要教” 。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 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养成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服务指导的对象是6-12岁的小学生。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也是独立的人,具有社会性,也同样具有人权,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小学生也一样,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平等对待,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格的语文老师,是自身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必须予以重视。从人格上讲,老师与孩子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孩子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尊重孩子人格。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认识少年儿童的人格平等权,并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对待,才能在教学中,彻底避免教师先入为主、强迫强权、满堂灌输、忽视孩子主动性的问题。其次,小学语文教师正确的儿童观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身体和精神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点并不矛盾,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用意识支配自己的行为,同时,其年龄特点,决定其意志力不强,习惯行为弱,自我约束力不强,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少年儿童,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健康成长。尊重但不放纵,充分了解更要充分开发,平等对待人格,更要激励不断上进,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搞一种叫做“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就是选出一篇文章,由几位语文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其他语文老师观摩后,做出对比评价分析,以此得最佳课型和教法。这种教研活动有时会有让人很吃惊,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自身素养厚实的语文老师就会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吞吐自如,借每一个课堂生成、演变出一个个精彩;自身积淀浅薄的教师,教学环节生硬,教学设计上毫无美感,学生像是在咀嚼干瘪的稻穗,整个课堂尴尬而又憋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情况呢?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为教学所用的课堂技艺,甚至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一专就是语文素养专业优秀,多能就是指能成为在人格上,修养上,行为上的多面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专业上成为专家,知识体系上成为杂家”。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建立了庞杂的知识体系,那么他的每一节课都将异彩纷呈。只有语文教师一专多能,才能拥有多彩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文学素养
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而基础就在学校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培养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实现。文学素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
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言修辞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包括为孩子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打下检视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确实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力求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Ⅳ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的素质小学语文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崭新的时空,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新课改下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语文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只有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担负起培育全面发展的下一代的职责。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呢?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搞好教学,必须狠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涉及面广,它是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认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它体现了教师的内涵和魅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之后,要去调查研究、进行分析,确立研究课题,勤于动手去解决问题。教师必须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实践。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你认为提升专业素养重要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提升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这几个方面做起。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应该有两个层次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
(A)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B)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要求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奠定基础。首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这是评价其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些知识要能够真正内化和善于运用。其次,各学科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交叉、贯通与融合,各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张和相互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不直接相关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这既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对教师了解掌握历史、地理、艺术、哲学甚至于某些理科基本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满足其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如一名教师讲《麻雀》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呢?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切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理解力的,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其他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领域、思维方式和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沟通和影响;也能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
总之,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
如果说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广度,那么,强调文学素养的提高则更多着眼于其专业素养的深度。笔者认为,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在专业素养方面被忽视的一项,而它恰恰是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新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语文教学和研究走过不少弯路,曾经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常识课。而以听说读写(书)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字词句篇知识为内容、以分项训练为手段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容易导致教师把语文当作纯粹的工具和技能,忽视语文的整体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在让学生受到人格和审美的熏陶方面越来越被淡化。这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种种因素,包括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等,这些因素都离不开文学教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文学因素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发展,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但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培养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语文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是绝不能分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设定了关于阅读的要求:一、二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就是感情沟通;五、六年级,要能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这些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都是文学独特的功能。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中之根,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好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着文学因素。
而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学因素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激增的时代,信息量之大、知识更新之快要求每一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诸实施,这样才不会滞后于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少年儿童,就必须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自身也要做一个永不停息的“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学习能力,广义地说,是指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手段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能力,它是一项基础能力。基础夯实了,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实践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模式僵化保守,都与其学习能力欠缺密切相关。提高小学教师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要深刻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自身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从而自觉地、经常性地、不间断地主动地刻苦学习、终身学习。二是要拓展学习的渠道,丰富学习的手段。教师要注意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把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从教师所在的学校这一角度来说,可采取外派学习,参加专业培训、邀请专家讲座,介绍有关前沿研究成果,提供有关理论著作等方式,使教师熟悉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教育才艺展示、教学论坛、师德专题演讲等搭建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使教师找差距、明目标,激励引导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三是要立足本职,学用结合。要把教育理念、职业操守转化为品德和人格,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要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自主实践、自主反思,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适应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形象性。因而,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有时会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或某堂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形象化教学提出了特殊要求,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成为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多媒体、电脑操作、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不断提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这是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手段,是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绝不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教学包装。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要求。以往对教育传递知识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而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而这些正是科研能力的核心,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科研能力在此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他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他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正是未来教育期望实现的价值。
Ⅵ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创建自己的魅力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定作用。学习语文能提高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统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改进了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引领着学生们收获知识、锻炼能力、走向智慧。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学生学习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这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以下介绍我校及我个人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及经验、体会。
一、专业成长是语文教师提升自我、树立师者形象、魅力育人的有力支撑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必须通过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等活动,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拥有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乘上课程改革之舟,在现代教育的舞台上尽情起舞。
(一)以学习提升教师内涵发展
哈佛大学的校长曾说:“在哈佛大学学习了4年的毕业生,从他们毕业的那一刻,他们4年所学的知识就有50%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当做用一辈子来做的事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主动丰厚自我学识。我校在学校层面构建学习平台,帮老师建立床头书柜,每年至少增添6本新书。学校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还定期地举行教育教学论坛。论坛形式自由,讨论的话题也更加广泛,有话大家说,老师们常常在发言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他们不断学习、发展。这样教师能学到新思想、新理念,把握课改脉搏,在教学中应用、创新。
(二)加强校本培训,拓宽渠道,提升师资专业素养
我校教师用名言警句立德,以榜样立德。学校加大力度抓好“让教育更加精彩,让生命更加绚丽”教师教育名言展示,号召师生用名言警句指导行动。老师们纷纷主动在学校名言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言警句来展示,以此来监督自己的教育教学。
同时,学校抓好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做好“让教育更加灵动”教师教育名言诠释,利用每周二教师集会的时间开展“星期二3分钟展示”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训。培训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主要以丰富教师人文知识为主,有文字方面的解读,也有好书介绍,推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第二大块要求全体教师每月在指定的位置写一句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或自己感悟深刻的教育名言,并在大会上轮流解读自己的教育名言,以此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化。通过这样苦练基本功,加深教师文化内涵,教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课堂观察我提升”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并充分发挥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有效、生命、绿色课堂。同时,学校在教师群体中重点开展“课堂观察我提升”活动,每位教师本着学习者的态度,带着自己的困惑,自行设计好观察量表,进入课堂寻找有利于自身提高的课堂教学元素,认真观察分析,记录有价值的片段。教研组在此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课堂观察我提升”学习、评课反思展示,教师通过PPT课件形式展示交流。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向同伴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听课、评课、议课的能力,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最终提高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力,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建构课堂文化,探索有效的绿色魅力课堂
(一)建设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形态,是课堂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总和。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学校打造“唤醒、激励、升华”的教育团队精神,紧紧围绕“育人为先,读书分享,魅力飞扬”的宗旨,探索有效的“绿色魅力课堂”,建设平等尊重的课堂文化、激发兴趣的文化、营造探究的文化,建设获得思想的文化,建设育人的文化。
(二)培育“绿色魅力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
“绿色魅力课堂”针对“以本为本、以考为本、以师为本”而言。它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生引导者”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互动。它是学生成长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发展的“讲堂”。学校以典型引路,年级组带动,坚持用综合实践的理念创设吸引人的课堂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
Ⅶ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Ⅷ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技巧:
一、重视语文专业基本功的培养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好基本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准确、有效地传授语文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良好的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也非片面的,而是要在语文专业的各个领域和教学板块都有较好的扎实的功底。
小学生还处于识字、记字阶段,拼音、偏旁部首等汉字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这要求教师自身要对所教的汉字和拼音等能有一个准确无误的读法,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督促了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翻阅字典,熟悉教材,准确地教授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功底,并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
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随着教育的改革,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地位愈渐提高,语文课本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语文和文化知识的空间,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和任务。教人者必先自己对所教知识有着充分的理解,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自己先能达到教材的要求,不能因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简单就对自己降低要求。背诵诗歌、成语、文段是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还要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除了要掌握课本内的基本知识外,教师还要善于扩展,在教材的基础上发掘解题技巧、分析课文的方法、记背诗歌的技巧等,教书育人从来都不仅仅是将表面的知识教与学生,而是通过一个个知识点发散相应的学习技巧,如此才能做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
二、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孩子,了解学生是教师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知道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挥教学的最大成效。
了解学生有许多途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感知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性格各异的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内外作业反馈或者实践活动等,去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语文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私下找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诉求,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及对教学的评价。教师了解学生,不仅可以透过学生来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设计有层次、有难度梯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分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高效。
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学科教学,是文化教学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语文课堂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缩影和手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涵养外,还要注重对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争做一个全面的、有内涵的、有价值的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的业余时间,教师可以多翻阅文学、教科类杂志,关注文学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习、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专业和精神养料,拓展视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们传递更多更好的语文学科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自身有一套集聚正能量的对人生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教学和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生活道路。
四、重视和学习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科技的发展走在时代前沿,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教育界也不例外,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教师进行教学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的过程,除了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还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自己一步步地摸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法,还可以和同事们一起探究多媒体技术更便捷、更高效的使用方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除了能将实际无法展现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关于语文的课外知识。例如经典美文等等。现代多媒体能够带给教学的便捷很多,教师要勇于做一个探索者和开拓者,主动去学习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将越来越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带到语文的教学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其专业素养的好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成果的好坏。因此,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是一个亟不可待的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也是多之又多,只要教师认真学习和改变,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探究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为了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顺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以及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最有效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力求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关注和钻研语文相关知识,多与同行探讨教育方法,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内涵,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德育全面发展。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应带有一个敢于创新、积极学习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
Ⅸ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这次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学到了不少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
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建立平等和
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又不能忽略学生学习的情
感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
放手让他们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认为课文教学观念要实现四
个转变:
1、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换教学中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唱角。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不会质疑,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来“逼”问。我说:“对于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不语,“一般不懂才需要学,不懂才需要问,既然你们没有问题,我也就没必要教了。”经过这样一“逼”,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教师“讲”,而是自己“问”。这样往往学生们都能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
的问题。
2、要变先“教”后“学”为“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学生“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角,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指导课前预习,在新课前检查,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还可以叫学生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先
“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
二、引疑激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
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
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
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
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
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生的思
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以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
我向学生提出:猴子辛辛苦苦种果树,为什么什么也没有收获呢?问题一出便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
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
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新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
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化观察,学生想象
力的激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
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如:我在教《鲜花和星星》一文时,设计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一个说话练
习:
(),这里()那里(),真比()。小朋友们开动起小脑筋,创作了很多:
天上的白云真多,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草地上的羊儿还多。
花园里的蝴蝶真多,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鲜花还多。
草地里的萤火虫真多,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
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观察积累丰
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语言文字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只有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才能
带动其他课程学习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提高,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
法,适应新的教材、新时代的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地发展。
Ⅹ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接触过的班级情况,借鉴许多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观点,现归纳以下几点经验:
一、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读书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可以通过把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自己不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在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也不必讳言,有不少语文教师自离开大学校门、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却很少注意到当前的文艺动态,已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著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较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研讨、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学在学生的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要有较强的课前策划能力。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课前教学策划的重点。教学策划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上,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上。良好的教学策划,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教学策划不是为了限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从根本上说,策划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策划,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除了要合理安排知识点外,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情绪、态度,及时给予教育、评价、激励、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功的授课是策划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策划是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就是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策划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策划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策划,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要有较强的课后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三、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
清晰。具体的讲,真课题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课题,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这些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切切不能假、大、空。
总之,语文教师追求的根本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奋斗,在追求奋斗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