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食品法律基础上PAS 是什么的缩写
PAS220认证PAS220:2008相关知识
Publicly AvailableSpecification(PAS)220:2008:公共可用规范PAS220认证
(公共可用规范)PAS220:2008是对前提方案(PRP)做了详细规定以协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一个标准。
虽然ISO22000的关键要素包含了沟通、体系管理、前提方案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原则,但是其条款7.2.3没有充分详细说明具体要求。条款7.2.3列出的是制定PRPs时组织应考虑的信息。
为了确保食品生产过程PRPs的关键要点得到明确规定,并确保把对危害控制起重要作用的方面包含在生产过程里,来自全球著名食品公司的代表,包括卡夫食品(Kraft)、达能(Danone)、雀巢(Nestle)、联合利华(Unilever)、通用磨坊(GeneralMills)以及麦当劳(McDonald’s)以及FDF(英国食品及饮料联合会-UKFoodandDrinkFederation)的食品安全和安保的主要专家和CIAA的重要专家共同起草了PRPs。专家们广泛综合了生产商、零售商和认证机构的意见。他们一起努力,创建了PAS220:2008。PAS由英国标准机构(BSI)制定发行,于2008年10月25日生效。PAS220:2008将适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组织,其是对ISO22000标准做技术细节的补充;协助企业达到ISO22000/PAS220作为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批准的标准而承认许可所要求的细节水平。PAS220应与BSENISO22000配合使用来支持管理系统,以达到符合BSENISO22000标准的要求。
PAS220提供了一套共同前提方案,可为任何希望建立ISO22000认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食品制造商所用。PAS220详细说明了食品制造商用到的PRPs,目的在于结合ISO22000一起使用。其重点放在确保有效的过程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或消除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避免影响产品。
PAS220涵盖了往往被食品生产企业忽视的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如仓库要求、返工、食品防护、生物预警和生物恐怖活动等。它的颁布将大大巩固ISO22000并加强协调全球食品安全标准的倡议。
PAS220认证PAS220:2008前提方案
公共可用规范,PAS220认证:2008食品安全生产前提方案,
公共可用规范(PAS)是由英国标准机构制定,该项规范对应用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PAS应与BSENISO22000配合使用哎支持管理系统,以达到符合BSENISO22000标准的要求。
总则:策划和开发安全产品所需的过程
前提方案
设施应建立、实施和维护前提方案,有助于控制危害
前提方案应与组织、运行的规模和类型相适宜,获得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
考虑和利用适当的信息如法规(国内或市场)和顾客要求
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构造与布局
包括工作空间和员工设施在内的厂房布局
空气、水、能源和其他基础条件的供给
(包括过敏源处理)
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
清洁和消毒虫害控制
人员卫生和培训
PAS220:2008标准培训
PAS220认证课程详细内容: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构造与布局
包括工作空间和员工设施在内的厂房布局
空气、水、能源和其他基础条件的供给
废弃物处理
设备的适宜性,及其清洁、保养和预防性维护的可实现性
采购材料的管理
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
清洁和消毒
虫害控制
人员卫生和培训
返工
产品召回程序
仓库管理
产品信息和消费者意识
食品防护、生物警报和生物恐慌
PAS200认证与ISO22000 HACCP区别
PAS200认证是前提方案,ISO22000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PAS200认证相对于ISO22000是关于生产制造控制的有效补充。ISO22000更关注食品安全整体的管理。
PAS200认证与HACCP认证的区别?
HACCP认证主要是对危害风险的控制,旨在降低风险。而PAS200认证是具有前瞻性的规范,相比HACCP认证更有大局感。当然PAS200认证与HACCP认证是良好的相互补充,如果企业通过PAS200认证或者HACCP认证,对于企业通过ISO22000认证也是很帮助,获得证书的概率倍增。
㈡ 如何判定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的培训需求
凡是申请ISO22000的企业对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维护人员的都有培训需求,根据SO22000申请认证的企业能推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需求。
一、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ISO 22000 是一个国际标准,定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适用于从“农场到餐桌”这个食品链中的所有组织。
2、ISO22000: 2005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4、ISO22000国际标准规定的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元素:
互动交流、系统管理、前提方案、HACCP原则
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维护人员的培训需求
对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职责的人员规定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并进行培训以满足规定要求。 适用于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雇用的人员,必要时还包括供方的人员。
(一)、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能力
(二)、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应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
(三)、人力资源部应识别从事影响质量活动人员的能力需求,分别根据新员工、在岗员工、 转岗员工、特殊工种等岗位职责组织制定实施培训需求。
(四)、培训内容
(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知识
1、理解 GB/T22000 标准每项条款的内容和要求;
2、理解 GB/T22000 标准中的术语;
3、掌握食品安全管理原理及其运用;
4、理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
5、认识引用文件之间的区别及优先顺序,及引用文件在不同审核情况下的应用;
6、了解用于文件、数据和记录的授权、安全、发放、控制的信息系统和技术;
7、了解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具及其运用(如风险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等)。
(2)、食品安全专业知识:
a) 食品安全管理知识
1、食品安全管理及其相关术语;
2、HACCP原理、食品安全危害识别及评价技术;
3、包括前提方案(PRPs)的食品安全管理原则;
4、相关行业类别(见附录A)的前提方案(PRPs);
5、特定种类(见附录A)的产品、过程和操作;
6、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措施及影响控制措施评价的因素;
7、控制措施在食品组织中的应用。
b) 食品科学和技术知识
1、食品科学和技术术语;
2、食品分类知识;
3、食品工艺及其特性;
4、食品卫生控制程序;
5、食品工厂设计、布局原则,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和工作环境;
6、食品安全危害(分类及其在不同产品、过程中的存在);
7、食品感官、理化、微生物检测技术、常用检验方法和设备;
8、食品安全标准、产品技术要求。
c)食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d) 普通微生物学和普通化学相关知识。
(3)、法律法规:
1、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应用,以及其他与管理体系和审核活动有关的要求的应用;
2、了解国家认证认可法规、规章要求;
3、了解国际条约和公约、合同和协议等;
4、了解组织遵守的其他要求;
5、了解 CCAA 审核员行为规范要求。
(4)、组织状况:
1、了解组织的规模、结构、职能和关系等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基础知识;
2、了解组织的总体运营过程和相关术语;
3、关注组织的文化和当地的社会习俗。
(5)、审核知识:
1、管理体系审核理解GB/T19011 标准3、4、6 章的内容;
2、理解审核原则、程序和技术的应用;
3、理解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关系;
4、理解如何在受审核方组织环境中实施有效的审核;
5、理解审核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对结果的影响;
6、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7、为有效和高效地实施管理体系审核,应具备的个人素质的具体表现。
(五)、培训形式与方式
(1)形式:外出培训、内部培训、集中培训、个人自学;
(2)方式:脱产、半脱产、业余(在职)。
㈢ 冷冻水产品怎么取得QS食品认证
申请阶段
15个工作日
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含个体经营者),应按规定程序获取生产许可证。新建和新转产的食品企业,应当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省级、市(地)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接到企业申请材料后,在15个工作日内组成审查组,完成对申请书和资料等文件的审查。企业材料符合要求后,发给《食品生产许可证受理通知书》。
20个工作日
企业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从接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起,在20个工作日内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
审查阶段
40个工作日
企业的书面材料合格后,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规则,在40个工作日内,企业要接受审查组对企业必备条件和出厂检验能力的现场审查。现场审查合格的企业,由审查组现场抽封样品。
10个工作日(1)
审查组或申请取证企业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将样品送达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10个工作日(2)
经必备条件审查和发证检验合格而符合发证条件的,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0个工作日内对审查报告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批准发证。
发证阶段
15个工作日
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后,在15个工作日内,向符合发证条件的生产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及其副本。
许可证相关时间
证书
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不同食品其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在相应的规范文件中规定。
换证
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前6个月内,企业应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换证申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按规定的申请程序进行审查换证。
年审
对食品生产许可证实行年审制度。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证书有效期内,每满1年前的1个月内向所在地的市(地)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年审申请。年审工作由受理年审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年审合格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副本上签署年审意见。
变更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食品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开发生产新种类食品的,应当在变化发生后的3个月内,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受理变更申请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审查企业是否仍然符合食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的要求。
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时,应当在变更名称后3个月内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更名申请。
㈣ 安全体系文件都包括哪些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等。
煤矿本版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权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管理制度汇编》、《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其中《管理手册》为第一层次文件、《程序文件》为第二层次文件,《考核评分标准》、《管理制度汇编》、《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为第三层次文件,而《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手册》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的内容则涵盖了各自的方针、目标、控制程序、制度等,从文件的层次结构上,它们纵跨三个层次。
(4)前提方案培训扩展阅读:
安全体系的相关要求规定:
1、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2、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应文件的有关版本;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分发。
3、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㈤ 中安食品安全培训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 1 分,共 20 分)
从以下每题的几个答案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并将答案代号填入( )中。
1.下列不属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公认的关键原则是 ( b )
(a)相互沟通
(b)人员培训
c)体系管理
d)HACCP原理
2.在制订食品安全方针时,可以不考虑下列哪些内容 ( c )
(a)组织在食品链中的作用
(b)消费者的需求
(c)财务指标
(d)法律法规要求
3.ISO22000 中的突发事件是指 ( d )
(a)火灾
(b)中毒
(c)洪水
(d)以上都是
4.验证策划不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
(a)分析
(b)方法
(c)职责
(d)频率
5.HACCP 计划不包括下列哪一项信息( c )
(a)关键控制点
(b)关键限值
(c)设备维护
(d)监视人员
6.病原性微生物能在 0-9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根据其生长的温度范围可分为:嗜冷菌、
嗜温菌、嗜热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d )
(a)嗜冷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 0-30℃,最适生长温度 20℃以下;
(b)嗜温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 10-43℃,最适生长温度 36.5℃;
(c)嗜热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 43-90℃,最适生长温度 55℃。
(d)以上都对
7. 据 ISO22000 要求,下列哪一个要素必须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c )
(a)操作性前提方案
(b)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
(c)内部审核
(d)危害评价
8.ISO22000 不适用于 ( b )
a)组织提高自身管理
(b)宗教和消费者习惯的认证
(c)认证审核
(d)保证符合食品安全方针
9.以下描述哪一个是错的 ( c )
(a)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有食品安全方针
(b)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有食品安全目标
(c)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有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d)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有产品开发和设计控制措施
10.以下哪一个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 b )
(a)生物毒素
(b)营养不良
(c)化学试剂
(d)食品中的玻璃和石块
11.可以不进行保温处理( d )
(a)肉禽罐头
(b)糖水水果及果汁罐头
(c)水产罐头
(d)糖含量在 50%以上的浓缩果汁、果酱类罐头
12.操作性前提方案计划应( d )
(a)可仿照HACCP 计划的设计
(b)不能仿照 HACCP 计划的设计
(c)可同样采用包含限值与监视的同样方案
(d)A+C
13.监视的作用是( b )
(a)查明任何控制措施已经运行的有效性
(b)发现预定的控制措施运行的失效
(c)评价危害分析的有效性
(d)监督 HACCCP 计划实施的情况
14.对危害进行的风险评价应考虑( c )
(a)微生物的残留
(b)危害的分布区域
(c)危害发生的概率
(d)A+B
15.监视参数通常不选用( d )
(a)物理性参数(时间、温度等)、
(b)化学性参数(PH 值、氯含量等)
(c)感官参数(可见的外观和品质、证明书等)
。(d)微生物检测结果
16.金属探测仪的通常有 Fe标准块和 SUS 标准块,SUS 指的是 ( b )
(a)铜
(b)非铁金属
(c)塑料
(d)不锈钢
17.微生物污染果汁后,是否能生长繁殖,主要取决于果汁的( b )
(a)水分含量
(b)pH 值
(c)味道
(d)颜色
18.可追溯性系统包括( d )
(a)产品批次
(b)原料批次
(c)分销记录
(d)以上都上
19.食品安全危害包括( a )
a)过敏源
(b)食品添加剂
(c)色素
(d)防腐剂
20.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c )
(a)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制定形成文件的食品安全方针、并进行沟通。
(b)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食品安全方针符合与顾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
(c)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对食品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进行评审;
(d)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制定可测量的食品安全目标。
、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在()中划“√”,错误的划“×”
1 验证的目的是评价特定的某一批产品的可接受性。( × )
2 组织在按照本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针对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必须通过 HACCP
计划和前提方案管理的控制措施加以控制。(×)
3 组织中负责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的人员需由指定的人员进行,以便组织获得食品安全的信息。(×? )
外部沟通应提供组织的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食品链中其他组织相关;
应获得来自顾客和主管部门的食品安全要求。
4 在 ISO22000标准中,沟通的信息可能为危害分析提供输入,也可能成为控制措施。(√)
5 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以及操作性前提方案都应经过验证。(√ )
6 当某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或产生,在没有组织进一步干预的情况下,仍能满足可接受水平时,则组织无需要对其进行控制。(√ )
7 过程流程图必须标出废弃物的排放点。(×√ )
7.3.5.1流程图 .应绘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覆盖产品或过程类别的流程图.流程图应包括:操作中所有步骤的顺序和相互关系;源于外部的过程和分包工作; 原料、辅料和中间产品投入点;返工点和循环点;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副产品放行点及废弃物的排放点。
8 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均能进行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外部沟通。(× )
5.6.1 外部沟通 指定人员应有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对外沟通。通过外部沟通获得的信息应作为体系更新(见8.5.2)和管理评审(见5.8.2)的输入。
9 组织可通过获得外部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或注册,以表明本组织生产的产品是安全的(× )
10 终端产品满足规定要求可作为控制措施组合能够达到预期水平的证据。(√ )
11 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包括关键限值的确认和组合中的控制措施确认。(√ )
12 产品的水分活性是指产品内游离水分的百分比,亦即物质的水蒸汽压力除以纯水蒸汽压力。( × )
水分活度是指供微生物能利用水的能力。通过测量溶液在一密闭容器中溶液上方空气的相对湿度除以100就是水分活度。纯水的水分活度为1 传统的干燥食品,如干香菇、干鱼等,它们的水分活度很低,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大多数细菌在0.85 3 以下的水分活度不能生长。
一般水分含量大的食品不一定水分活度高,如酱油的含水量很大,但酱油的水分活度却很低。
13 生物性危害是指致病菌和寄生虫两方面的危害。(× )
食品中生物性危害包括:细菌、寄生虫、病毒、酵母和霉菌。一般而言,酵母、霉菌不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虽然某些霉菌产生有害的毒素――化学危害),只有细菌、寄生虫、病毒能引起食品的生物危害,使食品不安全。
14 多现场审核的每次监督审核时,总部都应被审核。(√ )
15 食品加工过程发生变化时,必须进行 HACCP 计划的验证。(× )
三、简答题
(每题 5 分,共 25 分)
1.什么是潜在不安全产品,如何处理?
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为潜在不安全产品,其处理方法见标准 7.9.4
2.食品加工企业对与食品接触表面清洗消毒的效果进行验证采用的方法是什么。?通常主要针对哪些部位来进行?
验证方法:与食品接触表面样品检测或叫涂抹试验部位包括:
(1)工人员的手(套)、工作服;
(2)加工用案台桌面、刀、筐、案板;
(3)加工设备,如:去皮机、单冻机等;
(4)加工车间地面、墙面;
(5)加工车间、更衣室的空气;
(6)内包装物料。 “食品接触面”指接触人类食品那些表面以及在正常加工过程中会将污水滴溅在食品上或与食品接触的那些表面。“食品接触面”包括用具及接触食品的设备表面。
3.简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原则 相互沟通;体系管理;HACCP 原理;前提方案。
4.简述前提方案的内容与作用?试举操作性前提性方案的 5 个例子。包括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 7.2用于控制食品安全危害通过工作环境进入产品的可能性;控制产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包括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控制产品和产品加工环境的食品安全危害水平。人员卫生;清洁和消毒;虫害控制;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包装程序;对采购材料(如原料、辅料、化学品)、供给(水、空气、蒸汽、冰等)、清理(如废弃物和排水系统)和产品处理(如贮存和运输)的管理。
5.请简述危害识别和危害评价的区别?
(1)危害识别指:与产品类别、加工类别和实际加工设施相关的所有合理预期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应识别。
(2)危害评价指:应对每种已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危害评价,以确定消除危害或将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是否是安全食品的生产所必需的;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危害以达到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3)由危害识别产生“初步”清单,它列出了在产品类型、过程类型和加工设备类型潜在可能(即理论上的)发生的危害。
(4)由危害评定产生“执行”清单,它通过评定初步识别的危害得出,并列出了需由组织加以控制的危害。
(5)危害评定的作用是评定危害识别确定的“初步”危害清单,以便确定需组织进行控制的危害。
四、 简述HACCP小组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能。
(每题 10 分)
(1)组成:HACCP小组由具备HACCP方案背景知识、专业技能比较强的组长和对产品、加工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及熟悉生产的现场人员组成;HACCP小组成员应当包括企业内各个部门的代表,即来自维护、生产、 卫生、质量控制、研究开发、采购、运输、销售以及直接从事日常操作的人员等。
(2)主要职能:HACCP小组承担着制定HACCP计划、书写SSOP、验证和实施HACCP体系的职责。
五、综合分析题
(1-3题 6 分,4题 12 分)
请根据所述情况判断:1-2 题判断不合格项请写出不符合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 的条款号和内容,并写出不合格事实和严重程度。3-4 题,请写出进一步审核追查的思路。
1.某饮料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瓶装纯净水,公司使用自备水源并建有蓄水池以供应生产用水。审核员发现该公司的主管部门——动力设备部没有蓄水池的清洗消毒、水质检测程序和有关记录,只提供了一份去年的水质检验合格报告(共包括 24 项卫生指标)。
答案:
不符合:7.2.2。应对蓄水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并保持记录,对生产用水的水质进行验证,其水质应符合GB 5749 共35 项卫生标准要求。
2.某食品企业主要产品为面包,以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为标准建立了工厂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金属探测工序,审核员看到 CCP 标识上明确:生产前及正常生产时每小时,监控员应用测试块即 Fe 2.0 mm 和 Sus 2.5 mm 测试金属探测器的准确、灵敏和有效性。查看监控员的测试记录均正常。审核员当场请监控员测试,要求监控员把测试块放于成品包装袋上面测试,却发现,金属探测器没有任何反映,审核员自已重新测试了一次仍无反映,审核员再次将测试块放于两包面中间测试还是无反映,放于面袋下测试反映正常。审核员问监控员,平时你是怎么测试的,监控员回答:我一般是放在成品包中间测试。
答案:
金属探测器当测试块放于面袋下面才有反映,夹于中间及放于面袋上面无反映,说明探测器有一个扫描射线没有办法扫到成品包袋中间以上部分,因此购买仪器时就应考虑到测试的不同角度及灵敏度,说明企业在制定 HACCP 计划时未作全面测试及调整,未将每小时测试的方法规定清楚,如:规定测试时应将测试块放于面包的上、中、下各测试一次。
判定为一般不符合项: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8.2 规定:关键控制点监视系统的监视的方法和频率应能够及时识别是否超出关键限值,以便在产品使用或消费前对产品进行隔离。
3.对某受审核方审核沟通时,受审核方仅出示了建立的顾客意见调查处理制度实施的证据,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审核?
答案:
5.6外部沟通的三个方面,内部沟通,食品安全小组的作用,
5.2方针对沟通的阐述。
4.现场审核一火腿肠生产企业,审核员来到车间,在门口进行必要的个人消毒, 发现车间入口员工消毒设施仅有一个消毒池和一个活动洗手池,车间主任介绍说:“我们车间 40 人进入车间都在这里经过洗手消毒,保证个人卫生要求”。审核员进入更衣室,数更衣柜有 20 个,车间主任介绍说:车间每两人共用一个柜子。审核员打开一个柜子,发现其中有饭盆、水杯、衣服和皮鞋。审核员询问车间工作服如何管理,车间主任介绍说要求工人每周五下班带回家用热水烫洗干净,星期一上班时车间主任检查是否干净。请阐述你的审核思路。
答案:
首先查看企业是否建立了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否对员工进入车间洗手和衣物储存、消毒做了规定!
其次,抽查企业车间进口40 人洗手消毒和工作服消毒的检查记录是否齐全!是否是连续性的检查和消毒。
再次,40 个人只有20 个更衣柜,是否产生了交叉污染?
查看生产记录和产品微生物化验报告,是否存在产品批次不合格或微生物指标超标;
如果生产中多次出现批次不合格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措施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做了验证
㈥ FSSC22000 和ISO22000体系的区别
1、涵盖的范围不同
ISO22000覆盖了全部食品链的各类组织。FSSC22000只是针对回生产、制造类企业,偏答重于一个生产组织,并通过PAS220让体系实施者和体系评估者,找到了PRP的具体要求。
2、执行时的侧重点不同
ISO22000着重于食品链,在执行过程中更偏重于相互沟通、体系管理等。FSSC22000着重于单个组织,在执行过程中则更偏重于员工培训、文件控制、异物控制、产品放行等。
3、认证依据不同
两者的差别在于专项技术规范、前提方案标准和方案附加要求。ISO22000认证的专项技术规范主要描述人力资源、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的、追溯召回等内容。而FSSC22000认证的行业类别前提方案标准,即ISO22002系列标准,新版的ISO22000也明确要求应依据ISO22002系列标准来建立前提方案。
㈦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1、 ①危害识别应从物的不安全状态、②人的不安全行为、③有害环境、④管理缺陷内四个方容面因素考虑。
2、HACCP计划主要包括:产品特性、主要设备、工艺流程图、工艺描述、危害分、HACCP计划表、HACCP计划确认、CCP点确认、HACCP计划验证
3、ISO22000标准适用于与食品链有关的种植、饲养、加工、 储存、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组织。
4、操作性前提方案指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或产品加工环境中引入和(或)污染或扩散的可能性,通过危害分析确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方案。
5、(A )有权限任命启动召回的人员和负责执行召回的人员。
A.最高管理者
B.HACCP小组长
C.HACCP小组
D.技术质量部门
㈧ iso22000卫生与安全管理体系在哪里下载
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要求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进行更新。
组织应确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该范围应规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产品或产品类别、加工和生产场地。
组织应:
a)确保在体系范围内合理预期发生的与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得以识别和评价,并以组织的产品不直接或间接伤害消费者的方式加以控制;
b)在食品链范围内沟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适宜信息;
c)在组织内就有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更新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以确保满足本标准要求的食品安全;
d)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评价,必要时进行更新,确保体系反映组织的活动、并纳入有关需控制的食品安全危害确的最新信息。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终产品符合性外包(源于外部的??????)产品和过程,组织应确保控制这些产品和过程。对此类外包产品和过程的控制应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并形成文件。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见5.2);
b)本标准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见4.2.3);
c)组织为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建立、实施和更新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4.2.2文件控制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3的要求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应确保所有提出的更改在实施前加以评审,以确定其对食品安全的作用以及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影响。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使用处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h)记录文件更改的原因与证据。
4.2.3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纠正、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其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承诺提供证据。
组织的经营目标应支持食品安全的要求。
5.2食品安全方针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制定食品安全方针、形成文件并对其进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
a)确保食品安全方针与组织在食品链中的作用相关;
b)确保食品安全方针符合与顾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
c)确保食品安全方针在组织的各层得以沟通、实施并保持,并对其持续适宜性(5.8.3)进行评审;
d)确保食品安全方针中充分强调沟通。
食品安全方针应由可测量的目标来支持。
5.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的策划满足4.1以及支持食品安全的组织目标要求;
b)在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体系的完整性。
5.4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规定各项职责和权限并在组织内进行沟通,以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保持。
员工有责任汇报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问题。指定人员应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以采取适当措施并予以记录。
5.5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食品安全小组组长,无论其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负责组织食品安全小组工作,并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更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b)直接向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报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以进行评审,作为体系改进的基础;
c)为食品安全小组成员安排相关的培训和教育(7.3.2)。
注: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的职责可包括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5.6沟通
5.6.1外部沟通
为确保在整个食品链中能够获得充分的食品安全方面信息,组织应制定、实施和保持有效的措施,以便与下列各方进行沟通:
a)供方和分包商;
b)顾客,特别是与产品信息(包含与预期用途有关的说明书,特定贮存要求,以及适宜时包含保质期)、问询、合同或订单处理包括对其修改,以及顾客反馈,包括客户抱怨;
c)食品主管部门;
d)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或更新产生影响,或将被其影响的其他组织。
在食品链中,沟通应对组织产品的食品安全方面提供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应用于那些需要由食品链中其他组织控制的已知的食品安全危害。应保持记录。
应记录来自顾客和主管部门的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要求。
只有被指定的人员才能进行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外部沟通。通过外部沟通获得的信息应作为体系更新(见8.5.2)和管理评审(见5.8.2)的输入。
5.6.2内部沟通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有效的安排,以便与有关的人员就影响食品安全的事项进行沟通。
为保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应确保食品安全小组及时获得变更的信息,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产品或新产品;
b)原料、辅料和服务;
c)生产系统和设备;
d)生产场所,设备位置,周围环境;
e)清洁和卫生计划;
f)包装,贮存和分销体系;
g)人员资格水平和/或职责和权限分配;
h)法律法规要求;
i)与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有关的知识;
j)组织遵守的顾客、行业和其他要求;
k)来自外部相关方的相关问询;
l)表明与产品有关的健康危害的抱怨;
m)影响食品安全的其他条件。
食品安全小组应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新(见7.4.1和8.5.2)包括这些信息。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获取相关信息以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见5.8.2)。
5.7突发事件准备和响应
最高管理者应考虑可能影响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的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证实如何进行管理,其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见5.8.2)。
5.8管理评审
5.8.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并使最高管理者能够对其进行评价。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3)。
5.8.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a)验证活动结果的分析(见8.3.3);
b)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变化(见5.6.2);
c)紧急状况、事故(见5.7)和召回(见7.9.5);
d)评审结果和体系更新活动(见8.5.2);
e)包括顾客反馈的沟通活动(见5.6.1);
f)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资料的提交形式应能使最高管理者将所含信息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相联系。
5.8.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与如下方面有关的决定和措施:
a)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见8.5.2);
b)食品安全保证(见4.1);
c)资源需求(见6.1);
d)组织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的修订(见5.2)。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最高管理者应提供充足资源,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更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食品安全小组和其他从事影响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应当是能够胜任的,并具有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当需要外部专家帮助建立、实施或运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这些专家的职责和权限应以协议的方式予以记录。。
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确定从事影响食品安全的活动的人员所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b)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或)培训以确保满足这些必要的技能;
c)确保负责食品安全过程的监视人员接受适宜的监视技术培训,并在过程失控时能够采取必要措施;
d)评价上述活动的有效性(见b和c);
e)确保员工认识到其活动对实现食品安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f)确保影响食品安全的员工能够认清有效的内部沟通(见5.6.2)和外部沟通(见5.6.1)的必要性;
g)保持所有影响食品安全的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6.3基础设施
组织应提供资源以便建立和保持符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见7.2.2)。
6.4工作环境
组织应提供资源以建立、管理和保持符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7安全产品的策划和实现
7.1总则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安全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可通过有效开发、实施和监视策划的活动,保持和验证食品加工和加工环境的控制措施,以及一旦出现不符合而采取适宜措施来实现。
策划包括验证程序的建立(见7.8)和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见8.4)。
控制措施的实施通过操作性前提方案(PRP(s))(见7.5)和(或)HACCP计划(见7.6)实现。
7.2前提方案(PRP(s))
7.2.1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实施和保持前提方案(PRP(s))以助于:
a)控制食品安全危害通过工作环境进入产品的可能性;
b)控制产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包括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c)控制产品和产品加工环境的食品安全危害水平。
前提方案(PRP(s))应与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的需求相适应,并得到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同时,危害分析中(7.4)应包括前提方案(PRP(s))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的相关性和适宜性。
前提方案(PRP(s))包括两种类型:
d)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见7.2.2);
e)操作性前提方案(PRP(s))(见7.2.3)。
当选择和设计前提方案(PRP(s))时,组织应考虑和利用现有的与前提方案(PRP(s))设计有关的适当信息(如法规、顾客要求、,指南、法典原则和操作规范、国家、国际或行业标准)。
注附录C提供了参考文献,其中包括PRP(s)实例。
7.2.2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
组织应建立和保持达到符合食品安全需要所要求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包括:
a)建筑物和设施(包括工作空间、员工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布局、设计和建设;
b)空气、水、能源和其他条件的供应;
c)设备,包括其预防性维护、卫生设计和每个单元维护和清洁的可达性;
d)包括废弃物和排水处理的支持性服务。
应策划实现这些要求的验证(见7.8)。对基础设施的修缮和改造(调整)应根据需要,并考虑危害分析的结果(见7.4)和选定控制措施对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见7.5和7.6)能力,这种更改应予记录。
7.2.3操作性前提方案
组织应建立、保持和更新操作性前提方案,并形成文件。当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不通过HACCP计划控制时,构成或包含于这些方案中的控制措施的严格程度应能使这些食品安全危害受控。
注:条款7.4.4和7.5决定了包含于操作性PRP(s)的控制措施的严格程度。
操作性PRP(s)应与组织的经营规模和类型,以及生产和(或)处理的产品性质相适应;无论是整体应用,还是用于特定产品或生产线,操作性PRP(s)应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实施。当建立方案时,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a)人员卫生;
b)清洁和消毒;
c)虫害控制;
d)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
e)包装程序;
f)对采购材料(如原料、辅料、化学品)、供给(水、空气、蒸汽、冰等)、清理(如废弃物和排水系统)和产品处理(如贮存和运输)的管理。
操作性前提方案应以指导书、程序或计划的形式形成文件,其中需规定方案如何运行,并包括按照7.5确定的规范。
应确认通过操作性前提方案管理的控制措施(见7.4.4和8.4)。
操作性前提方案应按照7.7修订。
7.3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7.3.1总则
应以受控文件形式收集、保持和更新所有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应保持记录。
7.3.2食品安全小组
应指定一个食品安全小组。
食品安全小组应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建立与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但不需限于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内的产品、过程、设备的食品安全危害。
应保持证实食品安全小组具备所要求的知识和经验的记录(见6.2.2)。
7.3.3产品特性
7.3.3.1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
所有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的材料应在文件中予以规定,其详略程度应足以识别和评价食品安全危害;适用时包括以下方面:
a)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b)配制辅料的组成,包括添加剂和加工助剂;
c)产地;
d)生产方法;
e)交付方式,包装和贮存条件;
f)使用或加工前的预处理;
g)与采购原料和辅料预期用途相适宜的食品安全接收准则或规范。
组织应识别与以上方面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定的要求。
规范应保持更新,包括按照7.7的要求进行的更新。
7.3.3.2终产品特性
终产品特性应在文件中予以规定,其详略程度应足以进行危害分析(见7.4);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产品名称或类似标识;
b)成份;
c)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d)预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
e)预期用途(见7.3.4);
f)包装;
g)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标识,和(或)处理、制备和使用说明书;
h)分销方式。
组织应识别与以上方面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定的要求。
规范应保持更新,包括按照7.7的要求进行的更新。
7.3.4预期用途
应考虑终产品的预期用途和合理的预期处理,并应在终产品特性中包括此内容(见7.3.3.2e)。
组织应确定各种产品和(或)过程类型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并应考虑消费群体中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易感人群。应识别非预期但可能会出现的产品的误处理和误用。
规范应保持更新,包括按照7.7的要求进行的更新。
7.3.5流程图、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
7.3.5.1流程图
应绘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覆盖产品或过程类别的流程图。流程图应提供食品安全危害可能出现、增加或引入的信息。
流程图应清晰、准确和足够详尽。适宜时,过程流程图应包括:
a)所有操作步骤的顺序和相互关系;
b)源于外部的过程和分包的工作;
c)原料、辅料和中间产品投入点;
d)返工和循环点;
e)终产品、半成品和副产品转出点及废弃物的排放点。
根据7.8要求,食品安全小组应验证流程图的准确性,并通过现场核对验证其是否符合现状。经过验证的流程图应作为记录予以保持。
7.3.5.2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的描述
影响食品安全的控制措施应规定到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程度(见7.4),并表明相关过程参数和(或)所采用的严格程度。
应确定可能影响选择控制措施及其严格程度的外部要求(如来自顾客或主管部门)。
规范应根据7.7的要求进行更新。
7.4危害分析
7.4.1总则
食品安全小组应针对每类产品和(或)过程合理预期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实施危害分析。当变更(见5.6)、各验证结果的评价结果(见8.3.2)、确认的结果(见8.4)和体系更新的结果(见8.5.2)有要求时,食品安全小组应重新进行危害分析。
7.4.2危害识别和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应识别并记录与产品类别、过程类别和实际生产设施相关的所有合理预期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识别应基于以下方面:
a)根据7.3获得的预备信息和数据;
b)经验;
c)外部信息,尽可能包括与所论该类产品有关的流行病学和其他历史数据;
d)来自食品链中,与终产品、半成品和食品链终端(消费阶段)食品的安全可能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
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生产设备、生产服务和周围环境、以及食品链的前后联系。
只要可能,针对每个已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应确定终产品中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确定的水平应考虑已制定的法律法规要求、顾客食品安全要求、经验以及顾客对产品的预期用途。应记录用于确定的证据和确定的结果。
7.4.3危害评价
应对每种已识别的食品安全危害(7.4.2)进行危害评价,以确定消除危害或将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是否是生产安全食品所必需的;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危害以达到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应根据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发生的可能性,对每种食品安全危害进行评价和分类。应指明在原料、加工和分销中哪个环节每种食品安全危害可能被引入、产生或增加程度。
应记录食品安全危害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结果。
7.4.4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
7.4.3中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可通过适宜地选择和实施控制措施组合,预防、消除确定的危害或将其降低到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应采用逻辑方法,对每种规定的控制措施(见7.3.5.2)控制已确定食品安全危害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并按照其是用操作性前提方案还是用HACCP计划进行管理对其分类;这种逻辑方法包括对以下方面的评价:
a)根据应用的强度,控制措施对已确定食品安全危害的效果;
b)对该控制措施进行监视的可行性(如及时监视以便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的能力);
c)相对其他控制措施该控制措施在体系中的位置;
d)一旦该控制措施作用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
属于HACCP计划管理的控制措施应按照7.6条款要求实施,其他控制措施应根据7.5条款,作为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实施。
应在文件中规定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参数,并记录评价的结果。
7.5操作性前提方案的设计和再设计
应在受控文件中规定确定属于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见7.4.4)的控制措施,包括:
a)已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通过哪些控制措施进行控制;
b)该控制措施所隶属的操作性前提方案;
c)能够证实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有效的相关监视程序(参数、频率和记录要求);
d)如果监视显示控制措施不适用(分别见7.9.3.1和7.9.3.2),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e)与每个操作性前提方案相关的那些控制措施,需具有职责和权限的细节。
7.6HACCP计划的设计和再设计
7.6.1HACCP计划
HACCP计划是受控文件,应包括如下信息:
a)HACCP计划(见7.4.4)所要控制的危害;
b)已确定危害将被控制的关键控制点(CCPs)(见7.6.2);
c)针对每个危害,在每个关键控制点(CCP)上的关键限值(见7.6.3);
d)对每个关键控制点(CCP)中每种危害的监视程序(见7.6.4);
e)关键限值超出时应采取的措施(见7.6.5);
f)负责执行每个监视程序的人员;
g)监视结果的记录点。
7.6.2关键控制点(CCPs)的识别
由HACCP计划(见7.4.4)控制的每个危害,应针对确定的控制措施识别关键控制点。
7.6.3关键控制点中关键限值的确定
对于由每个关键控制点设立的监视参数,应确定其关键限值。
应设计关键限值以确保指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得到控制。预期用于控制一个以上食品安全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应对每个食品安全危害设定关键限值。
应将选定关键限值的证据形成文件。
基于主观信息的关键限值,如对产品、过程、处理等的感官检验,应有指导书、规范和(或)教育和培训的支持,。
7.6.4关键控制点的监视系统
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应建立监视系统,以证明关键控制点处于受控状态。该系统应包括所有策划的有关关键限值的测量或观察。
监视系统应由相关程序、指导书和表格构成,包括以下内容:
a)在适宜的时间框架内提供结果的测量或监视;
b)所用的监视装置;
c)适用的校准方法(见8.2);
d)监视频率;
e)与监视和评价监视结果有关的职责和权限;
f)记录监视要求和方法。
监视的方法和频率应能够及时识别是否超出关键限值,以便在产品使用或消费前对产品进行隔离。
7.6.5监视结果超出关键限值时采取的措施
应在HACCP计划中规定关键限值超出时所采取的已策划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采取措施应确保查明原因,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参数恢复受控,并防止再次发生(见7.9.3.1)。
应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以处置受影响的产品,确保评价后再交付(见7.9.3.2)。
(见7.9.3.2)。
7.7预备信息、规定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的更新
为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见7.9.1),组织应在每次设计或重新设计后,在危害分析前,对规定的信息进行更新(即产品特性(见7.3.3.)、预期用途(见7.3.4)、流程图、加工步骤和控制措施(见7.3.5));必要时,对HACCP计划(见7.6.1)以及组成操作性前提方案的程序和指导书(见7.2.3)进行修改,操作性前提方案包括方案如何运行、符合性如何监视以及一旦出现不符合应采取哪些措施的指导书。任何更改应予记录。
由上述修改导致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的任何修改应予确认和实施(见7.2.2)。
7.8验证策划
验证策划应规定验证活动的方法、频率和职责。验证活动应确认:
a)危害分析(见7.3)的输入持续更新;
b)操作性前提方案(见7.5)和HACCP计划(见7.6.1)中的要素得以实施且有效;
c)已实施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见7.2.1);
d)危害水平低于确定的可接受水平(见7.4.2);
e)组织需要的其他程序得以实施且有效。
策划应包括:
f)验证策划的目的;
g)方法;
h)频率;
i)职责;
j)记录。
策划输出应采用适于组织运作的形式。
应规定记录的要求。
7.9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7.9.1总则
组织应确保策划的活动(见7.2至7.8)和由此产生的变化得以实施、运行且有效。
7.9.2可追溯性系统
组织应建立可追溯性系统,确保能够识别产品批次及其与原料批次、加工和分销记录的关系。
可追溯性系统应能够识别直接供方的进料,以及终产品分销到直接分销方。
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保持可追溯性记录,足以进行体系评价,使潜在不安全产品能够处置和召回。可追溯性记录可以基于终产品的保质期,并应符合顾客、法律法规要求。
7.9.3纠正和纠正措施
7.9.3.1纠正措施
监视得到的数据应由具备足够知识(见6.2)和具有采取纠正措施权限的指定人员进行评价,以采取纠正措施。
当关键限值发生超出(见7.6.5)和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组织应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规定适宜的措施以识别和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防止其再次发生;并在不符合发生后,可使相应的过程或体系恢复受控状态,包括下列要求:
a)评审不符合(包括顾客抱怨);
b)对可能表明向失控发展的监视结果的趋势进行评审;
c)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d)评价确保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e)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f)记录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结果;
g)评审采取的纠正措施,以确保其有效。
记录应由负责人员签字,并予以评价(见8.3.2)。
7.9.3.2纠正
根据终产品的用途和交付要求,组织应确保受不符合关键控制点(见7.6.5),或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影响的终产品得以识别和控制。
应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规定:
a)识别和评价受影响的终产品,以确定对它们进行适宜的处置(见7.9.4),
b)评审所实施的纠正。
在已经超出关键限值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是潜在不安全产品,应按7.9.4要求进行处置。对未遵照操作性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应根据不符合原因和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价;并在必要时,按7.9.4的要求进行处置。评价应予记录。
所有纠正、不符合的性质及其产生原因和后果的信息以及不合格批次的可追溯性信息,都应予以记录并由负责人签字。
7.9.4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处理
组织应采取措施处理所有不合格产品,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食品链,除非满足如下情况: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7.4.2);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规定处理潜在不安全产品的控制方法、相关响应和权限。
符合下列任何条件时,受不符合影响的每批产品才能在分销前作为安全产品放行:
d)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e)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7.4.2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f)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否则,潜在不安全产品应按如下活动之一处理:
g)在组织内或组织外重新加工或进一步加工,以保证食品安全危害消除或降至可接受水平;
h)销毁和(或)按废物处理。
在按上述要求评价前,所有受不合格影响的批次产品应在组织的控制下予以保留。当确定为不安全的不合格产品已经不在组织控制范围内时,组织应通知相关方,并启动召回(见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