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认为有哪些消费陷阱或黑心商家应该上315
一、各种大数据杀熟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并且每天都被坑好多钱的事情。去年底美团外卖因为被网友发现开了会员居然比不开会员配送费还贵,陷入了舆论之中。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点外卖同样地垫就是比身边朋友要贵的情况,当时就顺着思路找到一些常见杀熟的场景。
1.当初就是除了因为地理位置,APP甚至会根据用户使用的设备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不同:
同一家店铺的同一款商品,左:安卓;右:苹果
见招拆招:
学会货比三家!不要过分依赖某一款软件。现在市面上相似功能的软件非常多,新人福利和活动福利也各有千秋,A家不行换B家,B家不行换C家。有时候,我们不是真的在乎这一元两元,只是不喜欢被当作冤大头。
2.不同定位也经常出现在网购的时候,平台会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地区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
同一家店铺的同一款商品,配送城市不同,商品折扣和价格也会存在差异
见招拆招:
我们的常住地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那我们需要改变的就是多平台比价。特别是消耗大的生活用品,一键搜索商品链接,就可以查看同款商品在不同平台的价格,还可查看这款商品在当前平台的价格是否值得入手。
图源慢慢买APP
3.而如果是真正的杀熟,那么他会根据用户消费频率的不同而差别定价。一般来说,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也越强。(结果自然也就是老用户血亏)
一双鞋3种价格(图片来自某知乎用户)
见招拆招:
多搜索浏览低价商品,假装自己是个穷孩子。担心自己被认定为熟客将要被“杀”,可以选用“新账号”进行购买。(有钱任性的当我没说~)
另外还有本月初复旦大学教授的一项调研成了热议话题,他带领团队在国内5个城市,收集了常规场景下的800多份样本,结果确认存在手机越贵打车越贵的“大数据杀熟”情况。
另外也有网友在实测时候,得到类似的结果。随着打车巨头开始垄断市场,网约车针对越来越难打也越来越贵,反正我现在用的基本都是那种一次性可以同时呼叫几乎所有品牌的平台,速度快价格也更加的清晰,直接“滴滴打车”还是太坑钱了。
韭菜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二、电商平台的虚假诱惑
随着网购平台的竞争手段越来越多,不少商家已经在过去开始使用各种陷阱让你往里跳。很多时候你并没有想好要不要下单,或者压根没来得及想,就已经被各种环环相扣的套路带去下单了。这里就拿套路最多的PDD来说。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砍价免费拿」的个操作。在早期的时候,PDD就是靠着这个病毒式的展开传播。各种邀请好友砍一刀的行为,真的很败坏人缘。
他一般进界面就跳出来红包让你抽,随便一抽居然是直接砍成。但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旁边有三个小字「有机会」。当年兴致勃勃的去选择商品后,发现需要拉人头才能成功。甚至有的需要好几轮砍到0元,这个数量远远要超出你的预期。
摇现金的套路也是大同小异,打开先送你一个红包还告诉你说超过了98%的人,实际上大家都是这么多。看到还剩下1.89元,就诱惑你去分享来领钱。和砍价是一个道理,还给你有好友拼红包的按钮,等于让你免费帮忙分享平台进行宣传。
见招拆招:
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还是希望大家不要相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有些时候为了这个钱也不值得伤害曾经的友谊,而且大多数时候完全就是帮平台在推广。就算有限时限量的活动,往往也是引诱你消费,尽量保持理智是最好的办法。很多平台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情况,希望315能够看到网友的呼声曝光整治这种操作。
三、新兴渠道对消费者的欺骗
由于今年疫情的缘故,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广告成为极为热门的销售方式。三四月开始很多直播就突然爆火,包括经历“真还传”的罗永浩老师也加入带货大军。当然它在产品质量和真伪上出的问题还算少,也对消费者的伤害较少。
但是在贵金属领域,简直就像是“旅游景点”一般。大把的“白菜价”黄金钻石充斥,并且还有“权威证书”的认证,然而这种东西基本都是假货,由于维权成本问题,基本消费者买了也没有办法最终追回损失。
与此同时之前曝光出的「艳域东方古装摄影”19.9元拍摄事件」在网上不断被发酵,成为典型的消费陷阱最后花了上万元。这类在短视频渠道看到的广告完全是没有可信度的,这种9.9等看着就明显是个坑,但如果没有经验的老人小孩还真就会相信。
见招拆招:
这种陷阱依旧是针对于对市场大致价位没有感知的用户,坑的都是些本身就不熟悉的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还是要常常把这种信息,像爸妈分享我们健康小常识一样,多多给他们也科普一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