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从二三十年前一直到现在都传为佳话,有谁知道细节吗
1985年,另一个值得提及的国企厂长是张瑞敏,他在这一年的作为至今被奉为中国企业管理史上的经典案例。
张瑞敏是一年前来到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任上的。这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企业,生产一种名为“白鹤”的洗衣机,销路不佳。张瑞敏到来之前,一年内一连换了三任厂长,都无法将企业带出亏损泥潭。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他只能顶上去,否则再找不到其他合适人选。
1984年12月的一天,35岁的张瑞敏到任,没想到迎接他的竟是53张请调报告。工厂里臭气熏天,只有一条烂泥路,每逢下雨天,“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旷工之严重,甚至到了“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张瑞敏使出浑身解数整顿生产秩序。他制定13条规章制度,如“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车间内不准吸烟”、“不准哄抢工厂物资”等。一名员工没把新厂长放在眼里,大摇大摆扛走一箱原料,当天中午他就被开除了,从此无人再敢作乱。
张瑞敏调整经营策略,退出并不擅长的洗衣机领域,转而生产电冰箱,还将厂名更为“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5年的一天,有朋友想买一台电冰箱,到厂里挑了很久,勉强找到一台没有毛病的产品。朋友走后,张瑞敏下令将库房里的400台冰箱拉出来全面检查,发现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他把全厂职工集合起来,问大家该怎么处理,一台新冰箱价格800多元,直接报废实在浪费。有人提议,反正不影响使用,索性低价销售,退一步讲,这也是业内潜规则。
张瑞敏义正言辞地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接着,张瑞敏下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工人们不舍,毕竟一台冰箱是他们两个月的工资,张瑞敏见状亲自抡起大锤,砸下第一锤,很多人流下泪来。
面对此情此景,张瑞敏语气坚定地说:“过去大家没有质量意识,所以出了这起质量事故。这是我的责任。这次我的工资全部扣掉,一分不拿。今后再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你们的责任,谁出质量问题就扣谁的工资”。自此,“质量”二字在青岛冰箱总厂员工心中落地生根。
三年后,该厂产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得国家质量金奖,这是电冰箱行业取得的第一枚质量金牌。彼时,青岛电冰箱总厂已更名为青岛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海尔”二字来自合作伙伴德国利勃海尔。
多年后,被问及1985年怒砸冰箱的动机,张瑞敏这样说:“1984年我到西德考察,当地产品精湛的工艺给了我极大的冲击,我问自己,‘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德国人笨,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吗?’”正是在张瑞敏坚持下才促成与利勃海尔的合作,从后者引入技术。
时至今日,海尔集团已成国内企业管理标杆,而张瑞敏挥锤的画面被永久定格在一张相纸上,透过泛黄的画面,那些追寻管理进步的后来者仍能从中感受到当年质量觉醒的勇气。
B. 有谁知道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据体情况是怎样
电影叫《首席执行官》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