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12-06 17:53:46

1. 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郭店小学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2007年12月27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颁布后,我们本着"积极贯彻,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现将我们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教师培训,促使理念转变。
任何改革,必须从革新观念开始,才能带来行为的转变。

1、健全学习制度,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对《方案》中的每一项评价标准与要求,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解析,明确课程实施标准与要求,分析目前课程实施中我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写出自查报告。

2、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每周五定为学习日,对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年轻教师会自制课件,老教师会上网查询资料,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

二、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1、科目开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没有随意增减任何一门课程课时。

2、严格遵守课程方案,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实行平时考试无分数评价,按等级评价学生。规范使用教辅资料,没有乱征订的现象。

3、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特长。开设了多种活动兴趣小组,书法小组、足球小组、舞蹈小组、象棋小组、少年拳等。

三、强化课程实施,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

1、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上课后,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2、通过开展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方式,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

四、突出学校特色,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在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每位学生都能做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加强学生的品格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让我们学会坚强”教育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每位教师至少担任3门以上课程,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对音体美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2、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制还不够健全,评价方法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3、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带来较大的压力。

2. 关于加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大布联校
关于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全市农村小学校长会议召开之后,大布联校立即组织召开了全乡小学校长会议,联校校长丁祖杰传达了本次会议精神,副校长马须刚带领大家学习了聊城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本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我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我乡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乡镇实际,制订了大布联校关于加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联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1.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2.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家庭书面作业总量,提倡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做到八个精心:一是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二是精心开发课程资源。在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开设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三是精心备课。备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科学设计课堂作业。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网上研究与备课。四是精心上课。要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度。五是精心进行作业设计。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六是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试题命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七是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八是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教师要总结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明确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要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要发展,关键看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教研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要做先进教育思想的领导者,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践行,带领教师团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要做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也要做教育教学的实干家;要扎实做好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教学管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高效课堂、振兴阅读工程、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工作;要抓班子,带队伍,团结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学校领导班子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引领指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要带头抓教学、搞科研,在教育教学上率先垂范;要转变工作作风,准确角色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向,细节上强化教学的领导和管理,监管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发展,就要依靠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教育带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生乐教。二是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要有计划地开展园丁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有层次、多渠道地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要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读书演讲、专题辩论、教育沙龙、技能比赛等活动,让他们活跃在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文体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3.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不懈地抓教学改革,向科研要质量。联校建立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要认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教育现状、分析教学现象、明确教育方向,引领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要认真学习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思想,践行大师理念,用名家大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教研室、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专题研究小组等,都要定主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力求扎实有效,务本求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校本教研。各学校要以本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进行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应与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等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员的作用。各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运行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案例分析、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区域教研。要建立健全区域教研机制,完善教研网络,转变教研方式,加强乡镇各学校的教研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重视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活动,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大布乡中心小学资源优势,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3.加强教育科研。教育发展,要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要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开展小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思路,提高科研促教的实效性。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升办学品味,既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各学校要对育人环境精心布置,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入鲜明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做到校园整洁、优雅、大气,文化气息浓郁,给学生以精神激励,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制定规范、完善的各项制度,努力做到“凡常规,皆有制”,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要全,内容要细,执行要严。要重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自主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文化,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3.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和精神风采。学校所有人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体现的是校风校貌,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要以班级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倡导同伴关爱、自主独立的优良班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突出文化素养的渗透和培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要培养“团结合作,民主开拓,实干奉献”的学校精神,要把学校的愿景和教师的愿景相融合,使全校教职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共同体,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认真落实聊城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四操、三球、一跑、二艺”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4312”体卫艺普及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必须加强“双基”教学,防止“双基”的淡化和三维目标的虚化。要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基础知识中蕴涵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个学科的实验要做到应开尽开。要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丰富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要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工作的切入点,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合作学习,自主读书,认真书写,自评互评,搜集资料,动手操作,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举止文明,诚实可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布联校
2010-8-19

3. 贵州省是什么时间实施新课程标准的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2010-07-09

各市(州、地)教育局: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将从2010年秋季起,在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为积极稳妥地做好实验工作,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标,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素质劳动者及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我厅组织制定了《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总体部署,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为做好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贵州省实际,学习借鉴国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行实验省(市、区)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贵州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二)研究探索在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为国家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经验。
(三)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促进高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六)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和我省实际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探索建立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
(七)推进全省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培养和造就适应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积极进取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克服畏难情绪;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必然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正确处理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问的关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取得实验的经验和成果。
(二)目标达成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要达到的改革目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跳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和完善,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完成改革任务性。
(三)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统一的原则。全省普通高中要同时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鉴于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要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四)政府统筹与群策群力相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通过制度建设和广泛宣传,形成学校、社会和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为保证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统一领导,加强指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体现国家意志,实验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
1、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领导小组名单另文下发)。
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负责实验工作在本地区的推进。
2、组建专家指导组
组建“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有关高校、各级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的专家以及学校的学科教师代表组成,在省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改革买验工作的专业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全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业务支持。专家指导组要切实跟踪实验工作,加强专业指导,总结实验工作经验,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为各地和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专家指导组名单另又下发)。
3、其他指导举措
(1)省、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通过样本校实验工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辐射和指导全局。
(2)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验工作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听取意见,把握进程,介绍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同时利用网络推介教学经验,丰富课程资源,指导课程改革工作。
(3)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估等工作。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下设学科组,各学科组提出本学科课程的开设方案,报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经费保证,政策倾斜
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要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开发、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监控与评价、评优示范、交流研讨、总结经验等各项工作,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商财政、人事、编制等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支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定或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人员编制,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达到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专题研究,区域推进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实验工作的重点课题,通过专题研究促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逐步解决,推进实验工作。加强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实验工作的区域整体推进。
(四)建设队伍,提高水平
通过制度创新,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城镇高中与农村高中之间、示范性高中与一般高中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和课程资源共享制度。
(五)监控评估,专项督导
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制定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监控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明确改进思路和措施,推动实验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督导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督导工作范围,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六)优化环境,正确导向
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宣传,不断优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征求和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吸纳到实验工作当中;主动通报工作情况,争取社会各界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作
(一)组织学习培训
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全体高中校长和教师接受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进行。
培训工作要注重实效,做好“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教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按照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课程改革进程的需要,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的一级培训。各市(州、地)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二级培训。各普通高中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二)创新管理制度
省制定定出台有关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贝,并在全省范围内督促和指导实施。市(州、地)及县(市、区、特区)做好对本地区普通高中学校的督促和指导工作。学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新课程。学校在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计划,创造条件开好各类选修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选课指导机构,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选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注意防止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场地、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效益,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确定学生获取各类学分的办法和制度,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使学分管理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教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支持新课程的咨询和指导体系,组织和引导教师研究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合理内核,又要切实推进教师教学万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选择确定我省使用的各学科实验教材。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以及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充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省、地、县三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又化遗产”等社会教育资源。
(五)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过程结果并重的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改革,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和高中学业水平监控与测试方案,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方向,合理设置考试科目,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省提出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确定考试范围,既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水平,又要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统一组织实施。
在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模块考核办法,建工公正有效的模块考核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既要保证获得学分的真实可信,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进一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制度性的自我评价。
六、分类要求
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学校在保证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模块,满足学生获得116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但所有学校至少要开30%以上的选修I模块,满足学生3年中在选修I中获得22个以上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以上学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要开设70%以上的选修I模块,满足学生3年中在选修I中获得28个以上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8个以上学分。在选修模块的选择上,省将提出指导性意见,供各地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参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控,重点帮扶条件较为薄弱的学校。所有学校都应通过实验,促进自身发展,逐年提高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相关实施意见、方案等,另行制定下发。

4. 小学生研究性学系方案

一、问题提出
1、关注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实现、还是综合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大声疾呼: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求知。从根本上讲,应该学会创造!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2、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探究社会生活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是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实践和探索。
3、着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小学生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其针对性之一就是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
4、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新生长点
我校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省级实验学校,又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一贯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十五”期间,我校的无锡市级立项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卓有成效,因而,我们现在提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更是新时期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新生长点。
二、研究背景
1、课题提出
本世纪,随着全球性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潮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的来临,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革陈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其信息传递时效快,交互性、共享性强,信息保存的格式和操作范围自由度大等优势,使学习者具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灵活性。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外方便。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研究现状
放眼国际社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跨学科知识融合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使各学科的界限逐步软化,而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教育由于受传统文化习惯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科中心主义仍然稳居至尊地位,致使学生们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风气长期盛行。课程改革不仅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产生。作为一门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目前只在高中阶段开设,但从学生发展、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从小培养,探究性学习从小学阶段开设已是大势所趋。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中部分小学的成功经验也说明小学开发各具校本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深受学生欢迎,小学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完全有可能。
3、研究价值
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和开拓个人生命的价值,从而使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升。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引起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它的开发与实施势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它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
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促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建设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优化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学生通过更多的信息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创设了更加积极的活动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欲望,提高创造性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技术是以通信、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包括硬件――技术设备,软件――与硬件配套的教学资料,潜件――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等。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两方面。
2、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区别于中学的研究性学习,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它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主动学习;(2)探究性: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探究能力的培养;(3)开放性: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学习时空等),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智慧潜能;(4)过程性: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5)实践性: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主体实践活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四、理论依据
1、创造心理学。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记忆和思维,在创造力中所发现的最重要成分就存在于发散思维中。发散是一种并不按常规习俗的老路而采取不同解决的思维形式。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讲的"探究"就是指探索和研究,探索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
3、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探索、研究,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助于学生形成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4、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的所需要的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智力,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他还强调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开放性原则。让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从孩子的视角进行思考,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表达归纳,评价思辨;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深化体验等等。
2、实践性原则。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仅仅重视实践结果,更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在学生实践后有了一定的体验,再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其养成的良好探究习惯。
3、综合性原则。探究的主题不应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必须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特别是尽可能与人文、社会等相结合。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学科间交叉,以及关心人、关心社会这一人文精神的培养。
4、因材施教原则。探究能力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培养习得的,但并不排除先天因素和原有智能水平的影响。对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状况应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确保他们的主动参与、敢于质疑的习惯养成。
5、主体性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我要探究”,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自定目标、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能想的,老师不提醒等。
六、研究目标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操作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培养方法。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新亮点,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特色。
七、研究内容及操作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我们把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构架定为四大领域:学科领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社会领域。
1、学科领域。小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主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动态捕捉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性活动。小学各门学科都能开展探究性学习。
2、生活领域 。生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具有可探究性的主题或课题,从而使他们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如消费观念、学习习惯、近视眼成因分析等探究。
3、自然领域。自然领域的问题是与学生的社区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探究,如水资源研究、绿化问题、垃圾污染、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4、社会领域。社会领域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这一领域的探究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操作体系
1、课堂教学渗透探究性学习方式
(1)目标定位:①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充满好奇心,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探究意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②能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批判精神,敏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问难;③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时空想象力、独立的自主判断力和鲜活的思维发散力;④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困难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和耐挫品质,勇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研究范围:①语文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②数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③科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④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⑤艺术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3)操作要点:①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的主体。②要讲究有效的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总结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本领。③要激发持续的探究兴趣。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各种手段,持续地给予强化,不断地满足需要,以增强学生探究积极性。④要组织合理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同时做到个体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⑤要构建开放的学习时空。把教室小课堂与自然社会大课堂以及网上虚拟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科中的主题式探究性活动研究
即在学科中找到一个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着重对以下三种主题式探究性活动进行研究:
(1)主题深化式探究: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
(2)主题辐射式探究: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
主题辐射式与主题深化式的区别在于:主题辐射式要求活动尽可能丰富、多样,只要和主题相关即可,活动无需特别的组合排列;主题深化式的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动之间必须能够衔接、推进、深化主题。
(3)主题立体式探究:确立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自行完成。主题的分解由师生共同完成,以学生主动提出为主,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
3、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同时做到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集体研究相结合。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实践探究阶段、交流汇报阶段。
(1)活动准备阶段。本阶段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明确研究任务,具体包括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成员分工等一系列师生准备工作。
(2)实践探究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探究,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探究的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参观采访、处理信息等。
(3)交流汇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具体包括总结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评议等。
(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常常较多地占用课余时间,而课内则较多地进行阶段汇报、探究方法交流、探究成果展示或总结评价等活动。我们把这一类活动称为探究性学习的长作业形式,一学期重点探究1~2个活动即可。其余可结合一些探究性学习的短作业形式进行。所谓短作业形式常常由于课题作业的简单且容易探究和解决,通常只需要学生预先在课外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练习一些相关的操作等,有些学习活动也是可以在课内完成的。)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管理体系
1、抓好决策管理
由课题领导小组审定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规划,确定课题小组,完善课题实施网络。各课题组根据课题实验总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确定子课题研究目标任务。教研组把课题实施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2、抓好过程管理
学校自上而下,明确责任,分层管理,做到过程研究与终结成绩相联系,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
一要规范计划制度。学校成立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课题组、教研组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校长室为课题实施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题规划、落实经费、推广成果等。教科室主要具体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教导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教研组研究活动。教科室、教导处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课题组、教研组主要承担课题的实施工作,落实子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做到“五个带头”:带头承担课题研究,带头学习科研理论,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带头上教改示范课,带头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要求课题实验教师期初上交一份课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期中开展有关课题研究的展示活动;期末上交一份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提倡全校教师人人都要参与课题研究,每学期要做到五个“一”:即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本业务摘记、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上好一堂课题汇报课或汇报活动、写好一篇教科研论文。
二要拓展教学资源。学校要创造条件,增加投入,添置课题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器材学具等;还应通过通过多方渠道,拓展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
三要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要通过“教科讲座”、“教科沙龙”、“校刊导向”等一系列校本培训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辅导,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籍以形成素质全面的师资阵容。
3、抓好评价管理
一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共同完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有课题研究规划;能较为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研究过程有阶段分析、原始记录;有阶段性经验总结;论文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发表、获奖。评价方式为(1)现场考核,结合各个层次的汇报课,考察其操作中是否体现了课题思想、目标。(2)资料展示,包括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原始材料记录、阶段情况分析等。由考评小组根据材料的完整、规范进行考评。(3)成果交流,每学期举行论文交流会,并组织评定。对于那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四个“重视”:
1、重视激励。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生探究成果的质量,如它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更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包括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要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对过程中的评价。
3、重视实践。要评价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
4、重视体验。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突出三个“强调”: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指导老师,也可以是一群老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探究活动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二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小论文、调查报告、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等)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汇报、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八、研究步骤和方法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7.9-2008.1)。
制定学校课题计划和方案,筹建课题组,对实验教师集中进行理论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
第二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08.1-2008.12)。
修订方案,开题论证。组建科研小组,落实各级子课题方案,着手开展实验,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1-2010.12)。
这个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积累资料并完成阶段性专题实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1.1-2011.12)。
对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各类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申请评估鉴定。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采用于课题准备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学习,结合本校实际,完善研究方法,确定方案设计,指导课题研究。
2.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成果推广。
3.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当前小学生探究现状及开展课题研究后的情况,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我体验内化的情况。
4.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调查,对有代表性的部分学科、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填写个案卡,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及子课题研究分工(略)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成立了一支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全面负责,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织落实,骨干教师具体实施,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协同研究的网络化科研队伍。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大多参加过无锡市级“九五”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供借鉴。
2、管理保证。成立了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课题组、教研组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校长室为科研工作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科研规划、落实经费、推广成果等。教科室主要负责科研工作的具体落实,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教导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教研组研究活动。教科室、教导处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课题组、教研组主要承担课题的实施工作,落实子课题的研究。
3、机制保障。为了进一步规范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从而强化群体科研力量。对于那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如职务晋升、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等,使教师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
4、经费保证。多年来,我校一直优先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经费,每年添置必要的科研设备及图书资料,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各级教科培训。每学期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不少于3万元。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展示个案课型。
3、教师课题研究的论文结集。
4、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5. 【工作方案】幼儿园开学工作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为了保证学校开学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保证学生接送工作及时、安全,促进我校开学事项的稳步推进,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发生。

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和安排,做到开学工作顺利有序、安全稳定开展,奠定平安校园的基础。要求全体教师按照学校开学工作方案及人员安排,认真完成各自工作安排任务,圆满完成本学期开学工作。

二、实施方法:

1、召开行政会,研究部署新学年工作。总务人员准备开学前期工作,做到师生报到注册当天住宿伙食按时到位。

2、全校教职工按要求到校,开展校本培训及其他相关工作;教师提前备好一周的课。

3、班主任要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再次通知学生及家长到校注册时间。

4、学生报到注册,检查教师备课本。

三、工作落实:

1、教务处做好课本、作业本发放,进行课程安排、任课教师人员调整;安排好学生报到注册教师人员,安排课程表等。

3、总务处准备好学生报到册、发票、收据等票据。准备伙食储备、学生宿舍清洁。

4、办公室、德育处协调安排学校值周表。

5、电工、水暖工排查学校各处水电线路安全隐患。

6、保管员、电教管理员盘查清点学校假期财产保管情况,进行认真登记。

四、工作要求:

1、各部门人员必须要按时到校开展自己的工作,不得无故请假、旷课、迟到、早退。

2、各处室工作人员要各负其责,尽职尽责。

3、各处室负责人员要服务热情,按时到位。

五、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围绕校长室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意图,开展工作,强化年级组建设,强化发展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 自修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后的收获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校于2014年4月21日全面启动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工作。半年多来,西舍路镇中心小学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在各团队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各个研修团队抓住重点,立足课堂,精心组织,认真实践,反复研究,不断总结,终于圆满完成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的所有研修活动。现将我校开展课例研修工作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脉相承,明确方向
我校接到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根据通知要求,派出了由谢应平副校长为队长、学校骨干教师为队员的团队到市培训中心参加2014年4月2日、3日的辅导员培训。在市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的培训指引下,找到了我校在第一轮《怎样做课例研修》研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明确了开展第二轮《怎样做课例研修》校本研修工作的方向。
二、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1、成立领导小组。为使我校《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为了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统筹和领导,西舍路镇中心小学成立了以周永星校长为组长,以谢应平副校长为副组长,以中心小学各科室成员、完小校长、各级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次课例研修工作的统一领导。
2、成立七个研修团队。为了能更好的开展此次课例研修工作,我校特成立了专项负责课例研修工作的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的谢应平副校长当任,组员则是由到市上参加过辅导员培训的鲁学玲、代东川和周丕超老师组成。中心小学课例研修团队具体负责课例研修工作的集中培训、研修主题的审核以及对各个研修团队的检查考核等工作。我镇下属有9个完小,地域跨度广,教师紧缺,教师工作量大,交通不是很便利。根据这我校的这一实情,结合开展课例研修工作的要求,经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研究决定,将我校下属的9个完小因地制宜地分为7个研修团队来开展此次的课例研修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研修团队:清水河完小 队长 李海忠(完小校长) 骨干教师 李洪聪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二研修团队:安乐甸完小、达诺完小 队长 兰万华(完小校长) 骨干教师 胡武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三研修团队:保甸完小 队长 周华(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李德富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四研修团队:平山完小 队长 朱付军(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车艳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五研修团队:龙岗完小 组长 王彦兴(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王必美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六研修团队:新华完小、德波苴完小 组长 李洪明(完小校长) 骨干教师 周丕超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七研修团队:中心完小 组长 郭丕高(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李文倩 组员完小的所有教师。
3、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团队包干制。为了达到市上对此次课例研修工作的目标要求,为了让此次的校本研修工作更有实效性,避免出现第一轮课例研修中出现的问题,也为了加强对各个研修团队研修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学校领导班子经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团队包干制。具体情况是:周永星校长负责联系第七研修团队,王恒顺书记负责联系第五研修团队,谢应平副校长负责联系第三研修团队,王天明副校长负责联系第一、二研修团队,杨春有主席负责联系第四研修团队,李宏军主任负责联系第六研修团队。要求负责领导要时刻关注所负责研修团队的所有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并尽可能的能适当参与研修活动进行指导,各个研修团队要及时向负责联系领导上报课例研修开展的进度及情况。
三、集中培训,扎实有效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我校于2014 年4月21日全面启动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工作后,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各个研修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进行了扎实有效的集中培训。
1、在2014年4月24日晚上(星期五),由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组织,对各个研修团队的组长和骨干成员进行了二期培训。首先让各个研修团队的具体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明确了此次校本课例研修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具体开展方式及要求,其次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此次研修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及重任。
2、在2014年4月25、26日,我校组织了全镇所有教师在中心完小进行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的集中培训(三期培训)。在集中培训活动上,学校领导组织了开班典礼,做了培训动员讲话。谢应平副校长总结和分析了第一轮研修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学习了《西舍路镇〈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实施方案》;鲁学玲做了“课例研修活动的设计与主题的确定”、“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理论总结和研修报告的撰写”、“课例研修上交材料、考核方法的说明”等内容的培训学习。代东川老师做了“课例研修方案的撰写”、“课例研修的观课、议课、课前会议、课后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和“‘三实践两反思’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及初步创新”等内容的培训。此次的集中培训,细化了研修过程,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让全校教师对课例研修“三实践两反思”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课例研修带给教师自身的益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校本课例研修的目的和要求。
四、规范材料,颇花心思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此次的校本研修活动不再组织教师进行统一的考试,直接采取市级和学校综合考核评价的办法进行,因此,所涉及的材料之多,要求之高,都是在条件设施简陋、教师紧缺的村下各个研修团队难以解决的。于是,中心小学研修团队通过研究决定统一为各个研修团队提供了相对规范、完整、便于操作的研修材料模板。根据市上考核通知的要求,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细心的为各个研修团队提供了以下模板材料:个人学习成果册2本∕人,团队研修活动过程材料2本∕团队(囊括了整个研修过程中需要的所有材料)。同时,为规范材料,对各种材料的编辑整理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谓是花了不少的心思。
五、主题确定,严审把关
研修主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例研修的成败,因此,中心小学研修团队对各个团队的研修主题进行审核把关。要求各个研修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将各自经过多次讨论、反复斟酌确定的研修主题上报中心小学研修团队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方可进行研修。一个研修主题,就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心血,也唤起了各个研修团队全体教师的研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从源头就掌控了研修的正确方向。
六、宏观调控,掌握动向
为了能更好的统筹和领导各个研修团队的研修活动和协调学校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心小学研修团队根据课例研修工作开展的要求和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时刻对各个研修团队的研修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对各个阶段开展的工作具体的做了时间的限制。具体情况是:主题一的研修主题必须在2014年5月10日前上报中心小学研修团队审核,所有研修活动及材料的撰写和收集整理必须在2014年6月15日前完成。主题二的研修主题必须在2014年9月30日前上报中心小学研修团队审核,所有研修活动必须在2014年10月31日前完成,包括两个研修主题所有材料的撰写和收集整理及对团队成员的研修过程考核。2014年10月31日前,各个研修团队必须将两个研修主题的所有材料上交中心小学研修团队进行考核。
七、反思总结,交流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例研修工作的开展,为了深入的了解各个研修团队开展课例研修的具体情况,也为了尽可能的拓宽各个研修团队的研修成果,我校在2014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初的校本培训上,组织开展了各个研修团队对研修主题一的成果交流会。交流会上,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组织评委进行了现场量化考核打分,成绩计入对各个研修团队的综合考核评价中。学校领导还针对交流中各个研修团队研修中透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指导,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开展成果交流会,在对比中,让各个研修团队看到了优点和不足,让所有教师分享到了除自己团队的研修成果外的其他有价值的研修成果,可谓一举多得。
八、考核评估,有据可依
为了体现对各个研修团队及个人考核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架空各个研修团队,直接由中心小学“暗箱操作”的嫌疑的现象,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特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将占考核成绩中40%的学校考核分为4块进行,分别为集中培训考核3%,对团队考核占10%,对个人考核占15%,对教师的个人材料考核占12%,并分别制定了相对科学合理的考评细则。确保对各个团队和个人的研修考核,有据可依。
九、成绩喜人,问题依存
在此次的校本课例研修中教师参与积极,学习认真,研修过程扎实,研讨之风热烈,最终学校教研有发展,教师有收获,学生得受益。
1、顺利完成教育局规定的培训目标。《楚雄市<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中校本培训的目标是:巩固成果,反复实践,开放课堂,分享经验,增强实效,提高水平。学校根据“目标”开展西舍路镇中心小学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现已达到了目标。
(1)巩固成果。经过第二轮的培训,我校教师已掌握《怎样做课例研修》理论部分精髓,巩固了第一轮研修成果,深入开展课例研修,持续开放课堂,深度研究课堂教学,获得部分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取得了研修成果。达到了“巩固成果”这个目标。
(2)反复实践。在第二轮培训中,我校把“三实践两反思”模式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常态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教师们自己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用课前会议、主题选择、观课活动、观察量表、课后会议、反思总结等团队活动形式,教师们自己分享成功经验,形成教学改进策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反复实践,反复研修,建设优秀的研修团队、构建有发展性的研修制度,形成和谐生态的研修氛围。
(3)开放课堂。新一轮课例研修就是要开放课堂,要让教师组成团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课堂,让教师团队来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我校通过把“三实践两反思”模式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常态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教师们自己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用课前会议、主题选择、观课活动、观察量表、课后会议、反思总结等团队活动形式,教师们自己分享成功经验,形成教学改进策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达到开放课堂目的。
(4)分享经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就是思维的突破。教师们敞开心扉,在真诚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分享他人经验,突破自己的思维,不断成长。新一轮课例研修就是要在开放的课堂中,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在围绕主题(问题)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形成解决主题的策略,为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提供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经验升华为教学智慧。
(5)增强实效。第二轮培训,我校在主题的选择上已有新的突破,七个团队均围绕主题深入持续地开展“三实践两反思”研修活动,对确定的研修主题(问题)进行研究,形成解决研修主题的策略和方法,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有效的方法,增强研修实效,提升研修水平。
(6)提高水平。各研修团队把研修与学校的课改热点、难点结合起来,以课改热点、难点为研修内容,以研修活动推进课改,把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研修的目标,不断提升研修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对“研修团队”有了更深的认识。西舍路镇中心小学第二次研修活动共组建七个研修团队。每个团队根据所选定的主题开展研修。研修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分工有合作,不存在边缘教师,最终到达了研修目标。在自主与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对“研修团队”有了更深的认识。
3、教师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发展。人人都有性格,人人都有长处,人人都有短板。通过几个月时间里的课例研修的开展,教师在课例研修活动中的交流讨论,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了解,增进了情谊,也让每一位教师在交流中得到了成长,形成了教师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过程大于结果。过程让事物变得丰满,结果让事物有了归宿,不是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都能修成正果的。课例研修也是一样,不是每次的研修都能成果显著,但是教师参与了研修自己有了思考,有了提升。
5、方法多于问题。开展课例研修全过程可谓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组合成研修团队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第二研修团队(安乐甸完小和达诺完小)和第六研修团队(新华完小和德波苴完小)两个完小的教师人数少,不足以组成一个研修团队开展课例研修工作,就分别将两个完小组成一个团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各研修团队靠着团队的力量逐一解决。
当然,在课例研修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各个研修团队的成员大多是本完小的教师,缺少一些专业教学理论做指引,导致研修不尽如意。
2、教师紧缺,教学任务繁重,加之研修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反思的时间较少、不够深入。
3、由于各个团队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课例研修的认识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不够,所以造成各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参差不齐,有很好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推广价值的研修成果很少。
总之,虽然此次课例研修活动各个团队开展得很艰难也很累,但大家都觉得虽累却值得,因为受益很多。虽说有成绩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但课例研修它确实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通过此次校本研修活动,大家都一致认为: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可以继续采用课例研修“三实践两反思”的模式来开展学校教研工作。只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教师来反复实践和反思,不计较开展次数的多少,每次都让每一位教师觉得研有所得、研有所值,就一定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针对性的解决“课例研修”和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让老师在“课例研修”成果中受惠。

7. 关于陕西省新教改的实施 帮帮忙..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立足我省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陕西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陕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构建西部强省地位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客观、科学地对待和处理课程改革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我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全省同步进行改革的前提下,应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允许差异化的发展,各地、各校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三)以校为本的原则。普通高中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在课改工作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充分发挥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基地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调动和保护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
(一)结合陕西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努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的发展,满足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三)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实证性意见和客观依据。
(四)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
(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六)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控体系,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使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组织与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充实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省政府主管秘书长及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人事厅负责人任副组长,教育厅办公室、人事处、资金处、发展处、督导室、基教处、高教处、师资处、体卫艺处、德育处和省考试管理中心、省教科所、电教馆、教育装备中心、教材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全面部署实施课程改革工作。
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改革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
(二)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办公会议制度,由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召集。厅基教处、办公室、人事处、规划处、资金处、高教处、职成处、师资处、督导办、体卫艺处、德育处、省考试管理中心、省教科所、省电教馆和省装备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办公会议成员。办公会议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指导组成员主要由省内有关高师院校、教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代表组成,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培训等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专家指导组办公室设在省教科所,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四)各市、县(市、区)都要建立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参照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构成单位,充实和完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组织,明确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五)省、市、县三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要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自主参与新课程实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作用,并组织好对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过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通过改革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五、实施重点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
1. 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服务;以教育科研促课程改革,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加强对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努力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 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制度,重点在制度建设、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二)组织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
1. 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统一组织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研训一体”的措施,在教育厅对全省普通高中校长、各地市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进行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各地市要组织好对学科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
2. 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并注意做好“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培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逐步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 优化整合各类培训机构的资源和力量,高等院校、教研部门、科研部门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培训者要先接受培训,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真正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并在指导和服务于基层学校的过程中成长为新课程的专家。课改实施后,省教育厅将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讲师团赴各地讲课和指导培训。
4. 坚持“边改革、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培训要求新、求实,努力更新培训观念,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案例研究和课例观摩课在课改培训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课改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加快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手段在高中课改培训中的积极作用。省电教馆和教科所要进一步完善陕西教育网和教研网站建设,加快资源建设步伐;要指导市县相关部门做好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掌握高中课改知识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办法。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和完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设施设备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各种高中课改资源。
(三)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建设与管理
1. 各普通高中都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科、模块、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说明,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
2. 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各普通高中要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必修课程。省级标准化高中和新课改样本学校要在选修课程开设方面为其他普通高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
3. 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4. 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全省的使用。编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指导意见》,提高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积极引进、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 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3. 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坚持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4.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探索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
5. 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利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2. 合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接轨与共享。
3. 学校要在自主建设技术课程教室、购置技术课程教学设备的同时,积极与当地的职业技术院校、工业技术企业、农业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师资和技术设备资源,落实通用技术等选修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活动。
(六)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1. 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探索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形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
2.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新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 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发展、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以及学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价。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 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制定《陕西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六、选修课开设要求
考虑到全省各级各类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我们对选修课开设提出三类不同要求。
(一)选修课开设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求)
1. 高一年级学生班额在64人以下;
2. 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40%的选修Ⅰ模块,能满足学生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在选修Ⅰ中获得22个学分;
3. 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
4. 参与新课程的教师要全部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能够承担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模块的教学工作;
5. 学校条件性资源能保证新课程开设的需要,并能够重视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生成;
6. 学校建立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7. 学校建立并全面实施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
8. 学校有整洁的环境、稳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校风与改革氛围。
(二)省级标准化高中需要达到的要求
1. 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60%的选修Ⅰ模块;
2. 能够开好本省地方课程和若干门类校本课程;
3. 学校具有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
4. 学生3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28个学分(其中在选修Ⅰ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2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6个学分);
5. 教师教学方式能服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学生学习新课程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明显提高;
6. 素材性资源受到重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对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7. 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取得成效,教师普遍重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三)省级示范高中需要达到的要求
1. 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
2. 能够基本按照学生选课要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并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或优势研究性学习项目;
3. 学校具有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学生选课最低于开班人数可少到30人,并能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跨年级选课;
4. 学生3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36个学分(其中在选修Ⅰ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8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8个学分);
5. 教师能正确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学生普遍学会自主学习和有选择性的学习;
6. 新课程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完备,素材性资源受到普遍重视和生成利用,学校拥有能不断更新和服务便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7. 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成效显著,教师合作探究蔚然成风,反思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以上三类要求是我省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课开设的条件划分。全省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对照三类要求作好改革规划和具体的工作计划,努力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七、保障措施
为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方面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供政策保障。为保障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理解与支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制定好、落实好。省教育厅将定期交流各市有关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共享资源和信息,推动各市课程改革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省教育厅将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高中新课程组织、培训、项目研究、课程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实验推进以及检查督导等各项工作。各市、县(区)和普通高中学校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相应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确保上述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合理编制班级和配备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生实际人数和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合理编班,从2007年秋季招收的新生开始,把每班的学生人数限定在64人以内;同时争取各级人事、编制部门的支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高师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遴选优秀毕业生,通过教育科学和高中新课程培训,充实高中技术课教师队伍,以满足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装备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支持普通高中加强校舍、图书、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及各种软件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五)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中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新课程改革和广大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师培训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资源开发以及培训评估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六)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和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校的教研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与对口支援,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开展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指导。高中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省教育厅将积极利用陕西教育网和省教科所教研网站,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介绍改革动态,咨询答疑,建立畅通的课程改革实验信息沟通渠道。
(七)强化评估与督导。要建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省教育厅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监控各地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每一所学校新课程实验都能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八)加强舆论宣传。课改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实验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全社会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广泛理解与支持的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八、实施步骤
(一)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
1. 启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
举办由市、县教育局长、基教科(股)长、普通高中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并邀请县(区)主管教育的副县(区)长参加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修班”,通过领导报告、通识培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操作层面的培训以及专家解说新课程标准等形式,使受培训者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各有关处室和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以下方案或意见的研究制定工作。
(1)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2)陕西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
(3)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装备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4)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5)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指导意见
(6)陕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7)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8)陕西省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方案
(9)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评价指导意见
(10)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11)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指导意见
(12)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 确立样本校联系制度,每个市根据各地实际,分别在城市、农村、企事业办学校等,确立2—5所各种类型的样本学校,样本学校可分别就选修课程开设、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学分管理、选课指导制度等各个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学习和模拟实施,在改革中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能够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3.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要制定本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工作方案。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2006年以前不能达到新课程实验条件要求的学校,要通过布局调整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使高中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满足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建设和办学规模的要求。
(二)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
1.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省内有关新闻媒体,特别是《陕西教育》、《陕西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论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和《陕西教育网》等教育刊物与网站,向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措施及外省的改革动态。市、县教育部门要积极向各级政府领导宣传新课程改革,深刻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同时向高中学校和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程度。
2.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观念转变、认识程度、硬件设施以及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为指导各学校积极应对新课程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情况。
3. 省教育厅组织部分市、县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考察先期试验省区的实验情况,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借鉴外省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4. 省教育厅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政策。
5.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查力度,指导各普通高中学校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选修课开设要求,合理规划、认真实施,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新课程实验的条件要求。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2007年8月就绪。
6. 各市要组织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动员大会暨通识培训会;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特别是要利用寒假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首期全员通识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地、各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方案。

8. 谁能传我一份小学德育体系方案和小学生行为习惯校本教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建立体系、形成序列、注重养成、突出创新”为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为能形成“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计划。立足学校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致入微,持之以恒。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年级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文化育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思路,创建“温馨教室”;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学校的工作计划是本计划的基础。目的是为学生负责,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做好本学期的班级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行为规范工作:

1、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训练,提升养成教育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以“美丽的校园,我的家”为主线,抓实抓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以学校校舍改建为契机,倡导学生以爱护学校为荣,损坏学校为耻。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教师当面辅导、红领巾值日岗、少先队队风队纪评比、年级组进行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等制度,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4)继续组织学生参与“行规示范员”、“行规示范班”的争创活动,使养成教育更有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在校一日规范水平。

(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

1、工作目标

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班主任做好本班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对本班学生和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本期组织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完成经验总结,参加评比。

(3)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A对一些特殊家庭学生做到重点上门家访,对重点指导的学习型家庭做到上门指导,弘扬师德,让师爱在学生家庭中闪光。

B、深入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根据学校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目标,引导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和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合理利用我国的重要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2、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科德育的作用。

3、合理使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基地活动,加强实践体验。

(四)、进一步推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建“温馨教室”。

1、充分发挥各班学习园地、黑板报、家校小报、小队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和谐规范、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

2、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争创年级组特色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温馨教室”。

(五)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诚信品质教育。将生命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结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

本班共计36名学生,大家面临小学毕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少数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少数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有近12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六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制力又较弱,这种自身的矛盾要求教师应用新的工作方法,让工作更有针对性,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三、德育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奋斗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查漏补缺,扎扎实实搞好复习计划,迎接毕业升学考试。

五、本学期工作重点:

1、努力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2、狠抓后进生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能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对特长生的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美术、奥数、舞蹈体育、英语等兴趣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做出成绩。

4、加强学生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

5、少先队工作中,落实好雏鹰争章活动,让雏鹰争章活动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起到有效的作用。把园地由后黑板移到北墙壁,腾出后黑板作为学生的学习园地。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德育教育:利用各种有利的时间和活动(个体谈话、班队课、小型体育竞赛、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或活动)施加影响,对学生讲清意义,并做好总结,使其真正能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利用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课的作用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

2、后进生工作要加强,它是班级稳定和班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帮一;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经常表扬,增强其自信心;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树立信心,共同确定帮助他们的办法;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以达到良好效果。公务员之家

3、形成竞争氛围,互相帮、赶、超,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互帮、互学、互比的良好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经常召开班干部会,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工作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建设班级。

5、协调好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共同对学生给予教育。

市重点中学新学期德育教育计划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德治校,强化管理,争先创优,坚持综合治理,培养学有所长、全面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

小学中年级德育教育安排部署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

中心小学校德育研修培训计划

本学期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学习。进一步实施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教师成为……

中学德育团队寒假工作计划打算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区寒假工作的要求,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寒假活动,指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愉快、有益”的寒假……

阅读全文

与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 浏览:14
电子商务绩溪调研 浏览:913
传统企业转型如何应对电子商务 浏览:141
新加坡市场营销硕士 浏览:71
安财贸市场营销口号 浏览:661
电子商务运作教材 浏览:863
有促销活动的蝴蝶形象 浏览:643
洽谈会策划方案 浏览:717
世界知识产权日培训方案 浏览:951
江苏十分便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670
教育项目申报培训方案 浏览:819
幼儿园教师体能训练培训方案 浏览:529
中国矿业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 浏览:140
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培训方案 浏览:801
市场营销学第二阶段测试答案 浏览:23
煤矿顶板培训方案 浏览:125
群裕电子商务 浏览:68
政府文化交流策划方案 浏览:308
右水乡梅丰村电子商务 浏览:164
河南省对口招生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浏览: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