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卫生部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介绍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部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卫人发2002219号 部直属专单位,部机关各司局:属 为加强对卫生部所属各类机构编制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卫生部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二年九月>日
② 机构编制管理体制和办法有哪些意见建议
建议 :
(一)进一步增强编制法制意识。继续将编制工作列入县直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和镇街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的编制意识。严格执行“三个一”审批制度,充分发挥编制部门前置调控作用,严格控制和人员膨胀。要求县委、县两办严格审核把关,部门提报编制事项,未事先征得编办同意的,不得提交县里会议研究。同时,加强编制宣传教育和违纪预防教育,切实提高各部门执行编制法规政策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规范事业管理。将职能作为设置和编制调整的主要依据,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职能缺失或重叠,运转不畅的单位予以撤并整合。在严格控制总量前提下,实行动态调整,充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同时严控新设立规模过小、职责任务不充分的事业单位,优化事业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事业单位行为。
(三)严格离岗人员管理。领导干部离岗和一般人员内部退养是造成满编缺人的根本原因。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建议县里出台文件,不准单位再自行办理人员内部退养;二是按照上级要求,逐步提高领导干部离岗年龄,缩小与实际退休年龄的差距,不再批准教育、卫生等系统专业性较强的干部或副科级单位副职提前离岗;三是利用好离岗干部这一资源,从中选取部分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同志参与县里的维稳、社会管理、挂职包村等中心工作。
(四)多途径加强人员梯队建设。面对人员分布不平衡及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多途径加强人员梯队建设。一是人员编制计划的使用,优先解决各单位急需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避免单位业务人员出现“断层”现象;二是采取公开选调方式,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在部门间的合理流动;三是实行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根据单位职能变化、工作量增减等情况,及时调整人员编制;四是严格控制镇街干部交流到县直单位的规模和数量,使实有人员与核定编制合理匹配;五是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撤销单位收回的编制中预留部分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五)加强借调、混编混岗等人员管理。一是规范借调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已出台的借调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各单位借调人员行为。二是继续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确保实有人员的数量、结构与批准的编制相对应,严格控制人员混编混岗。三是抓好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制定出台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倡导劳务派遣等用工方式。
(六)加强编制监督检查。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编办、监察部《编制工作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完善与纪检、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适时组织部门执行“三定”规定、借调、混编混岗、编外聘用人员等情况的专项督查,严格落实“四个严禁”的制度规定,对违反编制纪律的行为,责令限期纠正,对情节严重或逾期不改的,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切实维护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③ 如何加快发展机构编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机构编制部门
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机构编制各项工作业务中去,用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解决机构编制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下面,我就结合我市编制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要求,增强机构编制工作的责任意识
机构编制部门担负着五大方面的职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拟定机构改革方案;对事关重大体制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规范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权划分;做好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部门之间职能协调;机构编制日常管理。这些职责都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环境,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同时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例如:有些部门和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要求增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人员编制,这样做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讲,就有可能造成机构臃肿,人员浪费。因此,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以大局为重,坚持原则,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履行好这些职责。
二、创新学习,提高机构编制队伍的工作能力
机构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
是一项全局性工作,
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为机构编制工作人员,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注重培养和提高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作风上过硬、工作上主动,通过学政治、学业务,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由“学习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而拓宽视野,学以致用,提高素质。只有不断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使每个干部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要求,
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从而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谋划、去推进机构编制工作。
三、统筹兼顾,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从编制管理的原则、内容、权限、制度、程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对编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也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因此,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坚持原则、讲究程序、依法办事、严格把关,通过有效运用机构编制杠杆,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保障。
工作中,阿勒泰市编办通过调整和完善机构编制,以规范化管理为核心,推进了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监督管理,使机构编制管理不断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机制。完善了机构编制各项规章制度32个,如:《机构编制工作督查制度》、《阿勒泰市事业单位印章管理办法》、《阿勒泰市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座谈会制度》、《信息和调研工作制度》等,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阻止机构编制反弹。三是创新机构编制督查机制。把监督检查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积极探索,专门印制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表》,在每月审批工资时,抽查个别部门(单位)机构编制现状,了解各部门(单位)机构编制存在的问题,讲解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多问一句话、多一点思考、多说一些法规、少走一些弯路”等方式,逐步建立日常监督检查机制,真正将监管融入日常工作,切实做到“宣传-监督-整改”三者结合,另外,还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督查,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落到了实处。四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手段。实行“阳光编制”制度,积极推行编制政务公开,规范编制公开的内容、程序,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置于社会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
四、围绕发展主题,不断拓宽机构编制工作思路 。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围绕发展主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机构编制工作思路。
一是要开阔视野,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市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放到全市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把握和谋划,围绕当前工作新方向,当好市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使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好务。
二是要坚持顾大局、谋长远、抓大事,从解决制约机构编制工作的突出矛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逐步解决体制机制不适应的问题,促进机构编制深层次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平安和谐阿勒泰市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要强化机构编制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及国务院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帮助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增强机构编制意识,提高他们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体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机构编制工作内涵,严格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办事,确保机构编制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④ 机构编制工作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4个机构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贯彻回编制就是法制的要答求,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录(聘)用人员、配备干部、核拨人员经费等应当以机构编制为基本依据。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把机构编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快完善机构编制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并有效实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履行法定程序。
(4)机构编制规定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机构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
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完善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和组织保障。
⑤ 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三定方案是什么意思
“三定”规定是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是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三定主要指定部门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
“三定”规定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
1、职责调整,即明确部门取消、划出移交、划入和增加以及加强的职责。
2、主要职责,即规定部门的主要职能和相应承担的责任。
3、内设机构(一般部门内的司局机构),即确定部门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具体职责。
4、人员编制,即核定部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
5、其他事项,即明确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部门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等。
6、附则,即明确“三定”规定是由谁解释和调整的事宜。
简单地说,“三定”规定就是对国务院的部门是干什么事情的,有哪些内设机构,内设机构的职责是什么,部门有多少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等。
中央编办是中央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既是中共中央的工作部门也是国务院的工作部门。中央编办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二是负责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主任是李克强总理。
“三定方案”是解决各级行政机构管理混乱的一剂良方,更是根治基层特别是乡镇“混编混岗”顽疾的“杀手锏”。
“混编混岗”亦是腐败。各级机构编制办法均有明确规定,不得混编混岗,事业编制人员在所属事业单位任职,行政编制人员在所属行政机关任职,不得混用,也不得让事业编制人员担任机关中层干部。
⑥ 政府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编制及经费来源文件指什么
政府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编制及经费来源文件就是指当地党委、政府或编委、编办对某一个部门的“三定”规定,该文件的标题一般为:《××市××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三定”规定就是各级编委或编办对本级党委、政府所属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的简称。“三定”规定对某一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等三大内容进行确定,并按照规定的统一体例和审核、审批程序,由党委、政府或委办、府办、编委、编办印发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三定”规定是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三定”主要指定部门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
“三定”规定第一段是引言,即“三定”规定正文的引文部分。主要包括部门设置依据、部门全称、部门类别等内容。一般性表述为: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发〔2015〕×号),设立××市××局(全称),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
(一)职责调整,即明确部门取消、划出移交、划入和增加以及加强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即规定部门的主要职能和相应承担的责任。
(三)内设机构,即确定部门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具体职责。
(四)人员编制,即核定部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
(五)其他事项,即明确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部门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等。
(六)附则,即明确“三定”规定是由谁解释和调整等事宜。
编办的全称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既是党委的工作机构,又是政府的工作机构,列入党委机构序列,相当于本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的机构级别。
地方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一般是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党委专职副书记和政府常务副职担任副主任,党委纪委、组织部门,以及编办、财政、人力资源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编办主任一般同时担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编办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省市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政策;起草本辖区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二)组织拟订本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协调党委、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调整,协调党委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党委各部门和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县(市、区)级各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的职责分工。
(四)审核党委、政府各部门及部门管理(挂靠)机构、政府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五)审核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乡镇(街道)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六)审核辖区各级行政编制总额;负责对上级编制部门核定给本级的专项编制的审核分配。
(七)协助管理上级有关部门设在本辖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
(八)拟订本辖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指导实施和推进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审核本级以及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经费形式;承担事业单位划分类别改革工作;审核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类别和编制;参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审核报批工作。
(九)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监督指导本辖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审核本级机关、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
(十)负责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负责本辖区机构编制统计分析和机构编制数据库的管理工作;负责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财政统发工资的人员编制审核。
(十一)监督检查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
(十二)指导协调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的范围和总量控制;审核本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数额。
(十三)审核本辖区机关公务用车改革的范围和人员职级。
(十四)承办党委、政府和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⑦ 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机构的设置形式有:设在、挂牌与合署,他们分别有什么区别
1、设在机构:内设机构和挂牌机构的区别在于除了不再保留原单位的版牌子外,内设机构级别规格权原则上低于主体机构,例如市级农业农村局为正处级,畜牧兽医如果设置为农业农村局的内设机构,只能为正科级。县级农业农村局为正科级,内设机构只能为股级。县级内设机构一般不保留单独对外的权利,也不保留印章。
2、挂牌机构:同一机构多个名称多种身份、多个印章。所挂牌子依附于所挂机构,有潜在的主从关系。领导班子只按一套配备,有关成员可以兼“挂牌子”单位的职务。
3、合署办公机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由于工作性质相近或联系密切,在同一处所办公,两个机构是平等的。多个印章多个牌子。合署不是合并,合署单位可分别配备行政领导班子(也可兼职)。
(7)机构编制规定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合署办公机构的基本特征:
1、实质是两个机构,分别刻制印章,可以以共同或各自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
2、在党政机构序列中保留各自的名称,机构实体、人员编制及党政领导关系一般列入党委机构,不计入政府机构限额。
3、可分别核定领导职数、配备领导班子。
4、内设一套办公厅(室)、机关党务、干部人事、行政后勤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济南市市中区机构编制网-合署办公结构
⑧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主体是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什么机关
一、营造氛围,加强机构编制宣传
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广大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了解不全面,形成“一家把门万人推”的格局,给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机构编制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突出教育实效。以机构编制网、机构编制工作简报、12310举报电话、机构编制员培训班、事业单位新任法定代表人培训班等为载体,充分利用日常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目标管理考核验收等多种途径,进行深入宣传教育,使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依法开展工作深入人心。从而扩大机构编制工作的知情权和认同感,使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都充分了解机构编制工作,在熟悉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积极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监督和举报机构编制工作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夯实基础,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机构编制工作就是管机构、管编制、管职数,这些都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政权运行所必需做好的经常性工作。如果其基础工作不扎实、增减动态不清楚,数据信息不准确,机构编制部门的参谋作用、把关作用就很难发挥。只有大力加强基础工作,从夯实基础入手,如机构编制制度建设、日常管理、统计与分析、机构编制台帐和档案管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和实名制管理等等,把机构编制的基础数据、基本情况掌握清楚、把政策和依据搞明白,把参谋服国搞到位,切实把机构编制各项带根本性、长远性的基础工作抓实抓牢,机构编制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顺应形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十八大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写进了报告,报告指明了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了任务,体现了今后五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为机构编制工作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职能配置、职责调整、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核定、领导职数配备方案,必须符合工作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未动,调研先行,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纵向衡量、横向对比,定性与定量管理方法相结合,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机构的性质,合理划分机构职能,明确职能边界,科学配置编制资源,从宏观上为党委政府的机构构架当好设计师,使每一个环节相互协调,高效运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四、强化督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机构编制直接关系到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要想履行好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职责,必须在做好日常管理审批的同时,更加重视监督管理,逐步由管“数”向管“事”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事前管理向跟踪管理转变,使机构编制管理不断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首先是充分利用台账、信息库数据对部门(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实际人员配备、实名制入库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管,积极捕捉动态监控信息点,建立日常动态监控机制。其次是是以工资审批为抓手,实行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四个部门联手把关,严格按规定的编制、职数、结构、标准审批发放对象、工资类型、工资标准和发放渠道。再次是对重大机构编制事项的落实,实行跟踪督查制。联合监察、财政、人事等部门主动出击,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机构编制监督的专项检查。最后是结合年终统计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对各单位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注重实效,推行执行情况评估
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估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是衡量机构编制管理效果,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评估,减少部门行政的随意性,提高部门行政的法制意识和资源使用意识,使“三定”规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性得以体现。二是实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能紧紧抓住部门核心,把着眼点放在机构编制管理效能上,统筹兼顾机构、编制、职数的配备与使用,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真正抓住“牛鼻子”、走出新路子。三是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部分,直接切入政府绩效评估的微观层面,从机构编制管理的独特视角出发,丰富、细化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扩展了其外延。
六、强化素质,提高自身履职能力
机构编制部门要针对管理体制的新变化、人员的新变动,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到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是做好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基础。机构编制部门的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注重培养和提高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作风上过硬、工作上主动,通过学政治、学业务,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由“学习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而拓宽视野,学以致用,提高素质。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使每个干部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要求,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从而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谋划、去推进机构编制工作。
⑨ 机构编制工作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它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需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机构编制工作要始终把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支持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机构编制工作要关注经济形势、经济全局、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机构改革和机构调整保障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和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机构编制工作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日常管理,推动和实现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实现东中西部的互相促进,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内在要求,机构编制工作要关注目前仍然存在的“一头重、一头轻”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状况,不断就社会全面进步中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和解决办法,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管是拟订改革方案、做部门“三定”、确定编制规模、调整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和事权划分,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社会全面进步。
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审视机构编制工作,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又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当前,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妨碍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体制机制问题上,放在解决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在内的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上,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上。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如何使四位一体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需要机构编制工作在体制设计、机构设置和编制布局上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如何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需要机构编制工作紧紧抓住不和谐、不协调、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其后面的体制机制因素。
按照这些要求,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需要抓的重点工作有: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健全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重视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围绕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多发性、多样性的特点,完善矛盾调处体制机制;研究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服务体制,转变乡镇职能和按职能合理确定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巩固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在具体工作上,要注意解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应急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土地督察、环境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公用事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
三、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完善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机构编制工作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研究和给予保证,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也提出了市场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比如,深化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调控职能,完善调控方式,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能源领域的宏观管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各类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加强和完善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和邮政的有效监管,提高市场综合效应;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形成共同发展格局;推进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所有这些,都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完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都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服务目标。机构编制工作应该尽早研究,广泛论证,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四、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能力需要不断适应党的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是党的重要的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巩固党在国家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党有效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党的意志实际上是人民的意志变为国家的意志。为此,机构编制工作要研究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从体制上保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驾驭和坚强领导;从体制上不断完善能够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体制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健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体制保障,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还要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与人大、政府、政协和群众团体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涉及到的机构编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