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校友访谈 校友访谈
访谈录,顾名思义就是对访问谈话的记录。它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在当今的各种新闻媒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杨澜工作室”,本质上就是访谈录的一种,其文字结集出版,名之曰《我问故我在》。而国内所有高品位的报纸,也都有这种文体。下边就以我校高一(2)班吴芸芸同学发表在《碧桂学子报》总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为例,谈一谈访谈录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如《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一文,开端先介绍了访问对象林文韬,然后点出采访的时间(中考前夕)和访谈内容(对高中生活的感受等),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个问题,林分别作答,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最后一次问答则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访谈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了访谈录的基本结构格式。写好访谈录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果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写访谈录,成败的关键也在“写”外——那就是“访问”。而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仍以《林》文为例,其中心话题是“对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为中心话题,是因为很多同学及家长对高中生活非常关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四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这样才利于访问的顺利进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东拉西扯,乱问一气。《林》文就主要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提问的。
再次,提的问题要内容具体,让访问对象有话可说,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问题,否则被访者要么不愿配合,要么胡乱应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诸文字,读者也会望而生厌。
另外,还可以在每次提问新的话题前,适当的接过对方的话,延说几句,然后再转换到新的问题上,这样可以缓和采访现场的气氛,使文章过度自然,前后连贯。如《林》文的第四问,作者就先接着林谈的游戏机大赛的话题延说一句:“对,我也现场观看了比赛,对了,你还是参赛选手之一呢!”一句话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话题一转,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访谈录的写作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做好写前的访问。愿同学们,尤其是小记者同学们能利用好这个工具,将身边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及时向家长,向社会作出报道。
Ⅱ 采访校友报告
大致提点建议:
1.报告须有标题(含主标题与副标题,主标题概括全篇访问的主要内容或人物特质,副标题则说明被采访校友任职单位、姓名、职级)、前言(或采访动机)、访问内容、采访心得、班级、组员、学号与姓名。
2.报告以A4纸列印,版面设定规格如下:上下边界各2.54 cm,左右边界各3.17 cm。每页固定行数为28行,行距24.9 pt。除照片说明文字外,文字均采标楷体,篇幅以四页为原则。
3.标题为20号粗黑体字,置中对齐,破折号占两格。标题与前言间打一次Enter键,字体改为16号字。段落标题为16号粗黑体字,靠左对齐。本文为14号黑体字,分段书写,每段开始都要空两个字,且采左右对齐。文中若提及书名采《》,篇名采〈〉,标点符号采全形。
4.报告中第一页须附与校友合照之照片一张,亦可插入相关照片,但整篇报告照片以不超过二张为原则。照片上方和下方与本文文字之间打两次Enter键,照片说明文字为12号新细明体,置於照片下方,说明文字之色彩为「RGB,红:0;绿:0;蓝:255」。说明文字不用加句点。照片大小在Word档直式为高度6.77cm宽度5.08cm,横式为高度5.08cm宽度6.77cm。照片说明文字不用加句点;说明文字之列高为0.45cm,列高为「最小高度」。照片大小在Word档直式为高度6.77cm宽度5.08cm,横式为高度5.08cm宽度6.77cm。照片若格式不合,请自行剪裁。
5.班级、组员、学号与姓名在最后一页。本文和班级之间打两次Enter键,班级与组员、组员和表格之间行高为12pt。班级、组员为14号黑体字,靠左对齐。表格共有五大格,中间为隐藏虚线,表格内之字为14号黑体字,置中对齐,学号由小而大。
6.页码放在页末,置中对齐,12号黑体字,新细明体。
7.报告须加封面,并缴交磁片。磁片上须注明班级、学号与姓名。
8.请参考下页范例,若有不清楚的部分,请下载以下范例,在浏览器上按右键查看格式之详细设定。
Ⅲ 求校友访谈的封面啊
聊聊大家都熟悉的东西。至于问题,说说现在学校的情况。尽量不要问私人问题。。
总之一个词,“取经”首先预约。就像聊家常一样就行。开始最好聊聊学校,老师。因为是自己的学弟学妹,再加上既然是优秀校友。问问当年学校的情况,一般都会对你们很好的,所以。。等等。可以参考一些访谈类节目,一个地点。最好有两个人去,一个人压力大O(∩_∩)O~。
问题主要看你们要了解什么咯,主要是学习方法咯,出来工作后的经验啊,对学校的看法啊,对学弟学妹的期望啊,对学弟学妹的忠告啊。。。,比如鲁豫有约,我觉得她不错,打电话或者用其他方式联系,然后预约一个时间,就当和一个老师聊天就好
Ⅳ 访一名校友,撰写一篇访谈心得
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
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
何建罡:63届校友,毕业于华工建筑系。
1954年3月出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建材学术委员会轻骨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钢协混凝土啊结构协会理事
长安大学客座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兼职硕士导师
对母校情深意重,参与多项省实初中校区建筑物的设计及施工
第一次与何建罡老师联系的时候,我们发了一封很长的短信去介绍省实校庆的种种情况。就在我们还在为这次采访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而踌躇不定时,何老师很快回了短信“好,什么时候?”坦诚与高效率,是何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采访定在了省实校内的敬师亭内进行,星期天的校园学生不多,亭子里可以看到省实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出琅琅书声。何老师一身简洁的白色,虽然已是比我们年长几十届的老学长,但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年轻的气息。亲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谈,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起来。
那时候的省实
何老师是六三届的省实学生,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省实的学生。因此,他对母校有着一番特别深厚的感情,对省实的传统,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何老师的话来说,能在省实读书,其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何老师读书的那个年代,要想考上中学,必须参加全市的统考。想要进入像省实这样的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省实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为优越的师资条件。一般的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这一门课,而何老师当时的英语老师,竟是国内有名的英文电影翻译家。这使何老师和他的同学比同龄人有优势。在那个时候,很多学校连续几年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而省实,却能有一半的学生顺利升学,差距就在这里拉开。何老师半开玩笑的说,放学以后,其他中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聚集在越秀山看足球,而省实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读书,这就是省实吸引他的地方。
当我们好奇地追问那时候的省实和现在到底有什么区别时候,何老师的答案是:现在省实的很多传统,在那个时候已经存在了。比如说课外的科研小组,像无线电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等等。那时候的生物课,也并不是单纯的读书,有时还要到学校的植物园去种东西,可以说是乐趣无穷。也有很多省实的学生去参加各类的竞赛,不过那时候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因为兴趣而去参赛,而不像现在,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一定要获奖的”的心态。总而言之,全面地发展这种理念在那时候的省实已经开始扎根。可以说现在省实的优秀,也得益于前辈们的开明和努力。
看学习:勤奋+全面知识+实践
在何老师读书的时候,流传着一句笑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然而这也是当时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何老师看来,死读书这三个字,有时候是必要的。
何老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参与工作十几年后再重返校园读书,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死读书”在这时候,可以辩证地译作勤奋。“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晚上不到1点是不会睡觉的。”何老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的读研时光。由于文革的影响,基础知识的薄弱使他每做一件事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工作。何老师认为,当遇到不清楚地问题时,参考别人的资料与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通过与别人交流时,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长期的积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尽管何老师读书很勤奋,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巧读书”似乎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时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时候在省实读书,压力并不大,作业也不多。何老师每天在学校就将作业完成了,一放学就去书店看课外书。他尤其喜欢科技类的书,但其他内容的书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不局限自身的知识,在何老师看来尤为重要。
“很多工科的学生总以为经济学属于文科,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何老师从学生时代,到后来参与工作,都尽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书。何老师毕业于华工建筑系,然而在工作时,会参与各种各样的设计,像水泥厂化肥厂的筹建等等,都必须具备多种的知识。退休后的何老师成为法人代表,他便特意地了解很多法律上的专业
Ⅳ 求作文2.走访一位高校大学生或成功校友。了解这些大学生或校友的成长足迹,访谈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
我是一个叫晶晶的女孩,前几天,我晚自习回家,被一辆大卡车撞死了司机将我的尸体抛入了路径边的小河里,然后逃走了,你看见了这条消息后 ,请将她发给4个论坛,如果没有发,你的妈妈会在1个月后被车撞死,你的爸爸会得绝症,如果你照着上面做了,在5天后,你喜欢的人也会喜欢你,对不起大家不无意中看评论看 到了 这个吓死我了。不管是真是假我都害怕!所以只能乱发了`!对不起啊`!我真不想害人的
Ⅵ 校友采访稿怎么写
首先你要了解这个人的一般情况,然后根据你的采访方向再想一些可以提问ta的问题,都写下来之后再筛选,最好记在脑子里,确定跟ta谈话的步骤,采访的时候根据谈话进度选择问什么问题,采访的时候也许也会有新的问题。采访完成了,再就是组织语言,写出稿子了,写完之后给被采访人再看看。
随便说说,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Ⅶ 校友访谈录要怎么写啊
访谈录,顾名思义就是对访问谈话的记录。它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在当今的各种新闻媒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杨澜工作室”,本质上就是访谈录的一种,其文字结集出版,名之曰《我问故我在》。而国内所有高品位的报纸,也都有这种文体。下边就以我校高一(2)班吴芸芸同学发表在《碧桂学子报》总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为例,谈一谈访谈录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如《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一文,开端先介绍了访问对象林文韬,然后点出采访的时间(中考前夕)和访谈内容(对高中生活的感受等),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个问题,林分别作答,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最后一次问答则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访谈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了访谈录的基本结构格式。写好访谈录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果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写访谈录,成败的关键也在“写”外——那就是“访问”。而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仍以《林》文为例,其中心话题是“对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为中心话题,是因为很多同学及家长对高中生活非常关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四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这样才利于访问的顺利进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东拉西扯,乱问一气。《林》文就主要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提问的。
再次,提的问题要内容具体,让访问对象有话可说,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问题,否则被访者要么不愿配合,要么胡乱应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诸文字,读者也会望而生厌。
另外,还可以在每次提问新的话题前,适当的接过对方的话,延说几句,然后再转换到新的问题上,这样可以缓和采访现场的气氛,使文章过度自然,前后连贯。如《林》文的第四问,作者就先接着林谈的游戏机大赛的话题延说一句:“对,我也现场观看了比赛,对了,你还是参赛选手之一呢!”一句话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话题一转,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访谈录的写作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做好写前的访问。愿同学们,尤其是小记者同学们能利用好这个工具,将身边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及时向家长,向社会作出报道。
Ⅷ 校友访谈时可以提哪些问题
1 母校对他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2 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3 记忆最深刻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是什么事情。
4 在学校学习到的最有用的知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