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用營銷4p原理制定一個簡單的營銷計劃
4P組合,即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 以舒爾茲教授為首的一批營銷學者提出了4C的市場營銷理論,即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 傳統營銷的好處: 1、因為傳統,所以在表現形式上更能為大眾所接受 2、因為傳統,所以在操作過程中更容易上手和控制 3、因為傳統,所以理論對其支持的力度更大,研究也更透徹。 傳統營銷的弊端: 1、因為傳統,所以同質率搞,對大眾的吸引力較低 2、傳統營銷成本高,日益增長的電視廣告費用就是明證 3、因為傳統,所以操作過程比較死板,缺乏足夠的彈性 4、因為研究比較透徹,所以營銷方式缺乏保護,很容易被他人復制 網路營銷首先是市場營銷的INTERNET替代了報刊、郵件、電話、電視等中介媒體,其實質是利用Internet對產品的售前、售中、售後各環節進行跟蹤服務,它自始至終貫穿在企業經營全過程,包括尋找新客戶、服務老客戶,是企業以現代營銷理論為基礎,利用Internet技術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以達到開拓市場、增加盈利為目標的經營過程。它是直接市場營銷的最新形式,是由Intern客戶、市場調查、客戶分析、產品開發、銷售策略、反饋信息等環節。 網路營銷只是電子商務的基礎。電子商務是利用Internet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的總和,必須解決與之相關的法律、安全、技術、認證、支付和配送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中的有些Internet在中國發展的瓶頸問題,而網路營銷則對之需求不高,因此發展網路營銷不存在障礙。國際上實施網路營銷有許多成功的範例,一些知名的企業都建有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以自己各具特色的站點結構和功能設置、鮮明的主體立意和網頁創意開展網路營銷活動,給這些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如耐克公司(www.nike.com)將企業定位於全球體育事業,以鮮明的形象、精良的產品和巨額資金熔鑄在體壇明星上,再利用喬丹等英雄們的光環效應為其品牌升值,產品獲得不盡的市場擴張能力,品牌價值一再飆升,其營業增幅超過微軟等高科技新貴。 對於食品行業這個特定的產業來說,由於其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僅有企業自身的網站對於網路營銷來講,必須藉助行業特定的力量,如行業網站等。 網路營銷:認清幾個概念 Internet帶來的不僅是一場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將引起人類經濟活動方式的深刻變革。我國的網民人數正以每半年就翻一翻的速度急劇增長,截止1999年底上網人數已達890萬。隨著上網人數與網上交易的急速增加,互聯網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的"新興市潮。在世界經濟多極化、區域化、一體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今天,任何公司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形成並保持其競爭優勢,都不得不加入Internet.而隨著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其對傳統的企業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經營方式和營銷觀念等方面都提出了有力的挑戰。雖然在網路中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是企業界與學界都承認網路營銷將會是未來網路經濟中最具潛力,更有廣泛適用性的發展方向。本文選擇了網路營銷中幾個主要的概念進行介紹,希望讀者能從這些概念中對網路營銷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一、網路營銷 市場營銷作為一門學科,於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它經歷了以生產為導向的營銷觀念、以產品為導向的營銷觀念、推銷觀念、以市場為導向的營銷觀念以及社會營銷觀念等五個階段。近年來,營銷理論又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市場營銷環境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從而對市場營銷策略和理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溝通與產品銷售渠道,互聯網改變了企業所面對的用戶和消費者、虛擬市場的空間以及競爭對手,企業將在一個全新的營銷環境下生存。菲利普。科特勒將營銷定義為"個人和集體通過創造、提供並同他人交換產品價值,以獲得其所需所欲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也就是說,營銷是以滿足人類各種需要和慾望為目的,通過市場變潛在交換為現實交換的活動總稱。而網路營銷(Cybermarketing)是指藉助於互聯網路、電腦通信技術和數字互動式媒體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方式。從這兩個定義來看,網路營銷與傳統的市場營銷並沒有根本的區別,它們都要實現其營銷的目標,即將潛在的交換轉化為現實的交換。 二、網路市場調研 市場調研是指以科學的方法,系統地、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所有與市場有關的信息,特別是有關消費者的需求、購買動機和購買行為等方面的市場信息,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以作為營銷決策的基矗傳統的市場調研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調研面較小,則不足以全面掌握市場信息,而調研面較大,則時間周期長,調研費用大;另一方面,在傳統的市場調研中,被調查者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企業不可能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調查問卷,而針對企業的調查,消費者一般也不予以反應和回復。 與傳統的市場調研相比,網路市場調研雖然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優勢也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它的互動性,這種互動不僅表現在消費者對現有產品的發表意見和建議,更表現在消費者對尚處於概念階段產品的參與,這種參與將能夠使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的需求,而且可以洞察市場的潛在需求;二是網路調研的及時性,網路的傳輸速度快,一方面調研的信息傳遞到用戶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用戶向調研者的信息傳遞速度也加快了,這就保證了市場調研的及時性;三是網路調研的便捷性和經濟性,無論是對調查者還是被調查者,網路調查其便捷性都是非常明顯的。調研者只要在其站點上發布其調查問卷,而且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調研者還可以對問卷進行及時修改和補充,而被調查者只要有一台計算機、一個MODEM、一部電話就可以快速方便地反饋其意見。同時,對於反饋的數據,調查者也可以快速便捷地進行整理和分析,因為反饋的數據可以直接形成資料庫。這種方便性和快捷性大大地降低發市場調研的人力和物力耗費。 三、4C與網路整合營銷 傳統的市場營銷策略是由邁卡錫教授提出的4P組合,即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進(Promotion)。這種理論的出發點是企業的利潤,而沒有將顧客的需求放到與企業的利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而網路的互動性使得顧客能夠真正參與整個營銷過程,而且其參與的主動性和選擇的主動性都得到加強。這就決定了網路營銷首先要求把顧客整合到整個營銷過程中來,從他們的需求出發開始整個營銷過程。據此,以舒爾茲教授為首的一批營銷學者提出了4C的市場營銷理論,即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因此網路營銷的模式是從消費的需求出發,營銷決策(4P)是在滿足4C的要求的前提下的企業利潤最大化,最終實現的是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和企業利潤最大化。在這種新營銷模式之下,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緊密,甚至牢不可破,這就形成了"一對一"的營銷關系(One-to-one-Marketing),這種營銷框架稱為網路整合營銷,它始終體現了以客戶為出發點及企業和客戶不斷交互的特點。 四、網路直復營銷 僅從銷售的角度來看,網路營銷是一種直復營銷。直復營銷的"直"來自英文的"Direct",即直接的縮寫,是指不通過中間分銷渠道而直接通過媒體連接企業和消費者,網上銷售產品時顧客可通過網路直接向企業下訂單付款;直復營銷中的"復"來自英文中的"Response",即"回復"的縮寫,是指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交互,顧客對這種營銷努力有一個明確的回復,企業可以統計到這種明確回復的數據,由此可對以往的營銷效果作出評價。 五、MIS 市場營銷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企業或組織整體MIS的一部分。MIS是一個信息系統,它通過程式化的程序從各種相關的資源(公司外部和內部的都包括)收集相應的信息,為經理們提供各層次的功能,以使得他們能夠對自己所應該負責的各種計劃、監測和控制活動等做出及時、有效的決策。這個表明MIS的本質是一個關於內部和外部信息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可以幫助經理們做分析、決策、計劃和設定控制目標。因此重點是如何使用這些信息,而不是如何形成這些信息。 最有效的MIS能夠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內部程序的改變,外部的變數如何改變,也就是說,時間和內部變數是否會對外部的變數產生影響。這就建立了一個強大而且有效的知識庫,它可以幫助進行預測。雖然建立和維MIS是非常耗時和昂貴的,但是與其帶來的潛在利益和對決策准確性的提高相比,對一個組織來說這還是值得的。Internet為建立和維護MIS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工具,而MIS也是網路營銷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六、網上服務工具(FAQ)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是網上顧客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為顧客提供有關公司產品與服務等方面的信息。面對眾多公司能夠提供的信息以及顧客可能需要的信息,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網站上建立顧客常見問題解答(FAQ)。FAQ主要是為提供有關產品、公司情況,它既能夠引發那些隨意瀏覽者的興趣,也能幫助有目的的顧客迅速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獲得常見問題的現成答案。
『貳』 馬洛斯的五層次需求理論如何運用到企業的市場營銷中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市場營銷運用分5個部份部。
一、生理需求應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余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應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6]
三、社交需求應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贊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系,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四、尊重需求應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五、自我實現需求應用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復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實用案例:
了解員工的需要是應用需要層次論對員工進行激勵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不同組織中、不同時期的員工以及組織中不同的員工的需要充滿差異性,而且經常變化。因此,管理者應該經常性地用各種方式進行調研,弄清員工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從企業經營消費者滿意(CS)戰略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需求層次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將營銷方法建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考慮,不同的需求也即產生不同的營銷手段。
根據五個需求層次,可以劃分出五個消費者市場:
1. 生理需求→滿足最低需求層次的市場,消費者只要求產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求→滿足對「安全」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對身體的影響
3. 社交需求→滿足對「交際」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際形象
4. 尊重需求→滿足對產品有與眾不同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的象徵意義
5. 自我實現→滿足對產品有自己判斷標準的市場,消費者擁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就越不容易被滿足。
經濟學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獲得的滿意度」,也就是說,同樣的洗衣粉,滿足消費者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市場的競爭,總是越低端越激烈,價格競爭顯然是將「需求層次」降到最低,消費者感覺不到其他層次的「滿意」,願意支付的價格當然也低。
『叄』 請問下營銷策略的理論有哪些!!!!
營銷策略綜合市場活動的四個要素—產品、價格、推廣和分銷系統,以對所選擇的目標市場增強吸引力。上述四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不可孤立對待。四要素的結合需要營銷技術和判斷,需不斷檢查這種結合是否成功,並進行適當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是產品特徵和優點,這會對價格、推廣和分銷戰略產生影響。銀行在制定營銷策略時,需考慮以下幾方面影響因素:
(1)變化速度。銀行需要研究市場狀況,以決定現有產品的目標市場和推廣方式是否應該變化。銀行產品市場一般變化較慢,新產品需要時間隨著變化的市場自然發展,但仍需不斷改變現有產品和發展新產品,制定統一的產品戰略,分析影響提供產品的各種決定因素。
(2)外部因素。影響銀行營銷策略的外部因素包括競爭者的活動與強勢,經濟展望和一般經營環境,政府法規和其他控制也限制營銷活動的性質和方向,以及影響金融產品的推廣。
(3)內部因素。這包括銀行發展新產品或改變現有產品的能力,管理技巧,雇員質量和分行業務。如果銀行銷售新產品的方式不對,推廣新產品也是浪費精力;士氣、薪酬水平、教育設施、溝通效率等也需要與營銷策略共同考慮。此外銀行的研究能力與監督能力同樣重要,不了解競爭者的能力,銀行目前的表現,客戶目前和未來的需求,營銷策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4)營銷策略與理想的銀行形象相結合。樹立銀行形象需考慮下列問題:目前的客戶,想要的客戶,目標客戶的需要,目前尚未滿足的需要,提供哪些服務可以滿足需要並盈利,目標客戶未來的需要,這些基本考慮是所有營銷策略的核心。例如萊斯 (Lloyds)銀行在英國消費者中樹立高質量的銀行形象,並保證其服務范圍和為客戶考慮的標准與這一質量目標相一致,用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系統設計交叉銷售,滿足教育程度高,收入高或大公司客戶的需求。
產品策略
隨著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管理條例變化和競爭加劇,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需要推陳出新,這需要研究和預測目前和未來市場的變化,走在競爭者的前邊,而非簡單地仿效競爭者的產品。但是創新產品的發展成本往往很高,失敗率也很高,為了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需要分析金融產品的生命周期,並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一、金融產品的生命周期與營銷策略
金融產品的生命周期與實物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同,分為推介階段、增長階段、飽和階段和下降階段。由於金融產品的生命周期長短不一,難以定量分析,而且某些產品容易適應新變化,延續的時間較長,但生命周期的概念有助於估評市場需求和決定營銷策略。
1 產品的推介階段。其特徵是產品的銷售量增長緩慢,推介支出成本較高,包括市場研究成本、建立分銷系統支出、試銷等,一般有負利潤。此階段應盡可能採取有限的行動以控製成本,優先在經過選擇的市場用統一的推廣信息和風格,促使市場了解新產品的特徵和優點。
2 增長階段。其特徵是銷售量增加,成本穩定,隨著規模經濟效益產生,利潤也增加,這時可採取下列方法改善市場接受程度;(1)改進產品的質量和特徵;(2)擴大信用市場;(3)通過多種銷售渠道銷售;(4)廣告宣傳的重點從獲得較高程度的了解轉向使產品令人信服;(5)當需要吸引以價格考慮為主的客戶時,可適當減價。
3 飽和階段。其特徵是,由於增長階段的盈利性促使更多的競爭者加入,供應能力開始過剩,因此,銷量減少,廣告增加,成本提高,利潤減少。短期內可用一些方法減緩收入下降,長期內則必須採用新產品。在產品飽和階段的營銷策略主要有:(1)改變產品包裝,使之適合於現有市場;(2)減價以保持和增加市場佔有率;(3)改變銷售戰略,與其他相關產品共同銷售。
4 下降階段。其特徵是成本穩定,但收入減少,如果減價會使收入進一步減少。銀行的對策是:(1)在最盈利的市場推出經過改造的或重新包裝的產品或新產品;(2)開發現有產品新市場;(3)通過推廣技巧,使推出的產品與競爭者有所差別,以吸引目標市場的注意力。由於銀行的眾多產品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因此可以互相抵銷收入流量的減少問題。
二、推介新產品的決定因素
既使在新產品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均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新產品仍有較高的經營風險。新產品的推出需經過周密的計劃,使之符合銀行的發展目標。推出完全新產品的機會可以產生於法律、社會和技術的變化,但實際上提供完全新產品的機會很少,許多新產品往往是仿效競爭者,改善現有產品,或提供一攬子相互關聯的產品。
1 影響銀行決定提供新產品的因素
銀行在決定推出全新金融產品時,主要受下列因素影響:(1)現有產品的銷售量下降,利潤下降,需適應變化的環境推出新產品。(2)外部競爭會減少本銀行的市場佔有率和未來盈利性。(3)銀行戰略的進取程度。(4)研究發現新的盈利市場,並需要新產品。此外新產品對現金流量和其他資源的影響,以及對現有產品的銷售和利潤的影響,發展新產品的成本,新產品潛在的市場及其推廣的難易程度,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均會影響是否推出新產品的決定。
2 仿效競爭者的優劣分析
銀行仿效競爭者的原因有:(1)節省較高的發展成本和稀缺資源;(2)如果競爭者的產品成功,則仿效後商業價值可靠;(3)如果競爭者的廣告已使該項產品家喻戶曉,本身的推廣活動也可能有錦上添花之效;(4)仿效特別是在仿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可部分抵銷競爭者領先的影響。
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則不宜盲目仿效競爭者。(1)銀行的目標是創造領先性,並且經過仔細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有足夠的資源發展新產品,可對市場產生先聲奪人的效果;(2)職員的專業知識和提供該產品的能力與競爭者有較大的區別;(3)分行網路的規模地理分散性也影響是否仿效競爭者的決定,特別是在盈利主要取決於現有產品銷售量增長的地區。(4)銀行提供一攬子金融產品可以比競爭者的新產品更有吸引力,也無必要孤立地仿效競爭者。
3 改善現有產品和服務
如前所述,在生命周期的飽和階段往往改善現有產品和服務,主要是質量、特徵和服務風格加以改善。
(1)質量改善。目標是提高產品的可靠性、質量和持久性,以在市場增加吸引力,提供較高的盈利機會。例如中銀信用卡在推出簽賬積分優惠、旅遊意外保險優惠後,又增加全球緊急支援服務。質素改善後也可以提高收費,獲得更高的利潤,改善銀行形象。質量提高後,其他推銷手段如廣告推廣也應跟著改變。
(2)特徵改變。在現有服務中增加新的優勢是最快捷、最便宜的競爭方式。這可採取提升現有好處的方式,例如中銀與渣打及威仕信用卡組織聯合在香港推出現金儲值卡。在現有基礎上改進推出新產品的商業好處是相對便宜,容易適應市場或替代舊產品。以及樹立積極進取的新形象,但缺點是容易被競爭者模仿。
三、發展新產品的步驟
在新產品發展過程的所有階段,應重視對市場信息的研究。市場研究包括以下內容:(1)評估新產品的概念和可能的接受程度;(2)評估發展新產品的原因;(3)評估發展新產品所需要的資源和管理能力;(4)成本和盈利預測;(5)推廣策略;(6)在全面推出新產品之前需進行試點營銷;(7)一旦全面推出新產品,需監測銷量、盈利性、客戶態度和競爭者反應。而發展新產品一般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1 創造性構思。新產品的構思可來自內部或外部。內部主要來源之一是銀行本身正式的研究和發展職能。由專家設計新產品,滿足銀行目標和市場環境變化的需要。另一內部來源是營銷活動將客戶需求和競爭需要轉變為新產品構思。最後,銀行也需要依賴其所有的雇員提出新建議。新產品構思的外部來源是客戶、附屬機構和政府,銀行通過產品調整來適應法律變化和政府預算的變化。其他外部來源也產生於競爭需要,以及外部學術性和技術性組織的研究成果。
2 篩選分析。銀行集中了創造新產品的構思和建議之後還需經過篩選,使新產品構思與銀行的整體經營目標、政策和銀行資源相一致。新產品構思經過篩選後,銀行還需要進行營銷分析,這包括三部分內容:(1)目標市場的可能規模和結構,市場行為、銷量、市場佔有率、盈利目標;(2)新產品的成本、價格、推廣策略、分銷渠道,第一年的營銷預算;(3)長期的成本效益分析,長期銷量和盈利目標以及營銷策略,經過上述分析之後,銀行再做出最後決定。
3 商業化階段。新產品發展後需要集中資源全面推介。在推介之前往往需要局部營銷試驗,這可以提供有關產品特徵的重要信息,並提供有關經營要求、雇員培訓及推廣策略的選擇,以決定最終營銷策略。在此需考慮四方面問題:(1)時間選擇,不僅要識別全面推介新產品的最佳營銷和競爭時間,而且需要考慮後備支援、職員培訓、電腦支持所需要的時間。(2)地理戰略,根據新產品的性質,決定在哪些分行進行推廣。(3)選擇目標市場。(4)選擇推廣策略,包括考慮預算分配,推廣成本和推廣手段例如廣告計劃和時間。
4 全面推廣。在新產品的發展和商業化階段,已制定新產品的銷售或收入目標。在全面推廣階段,需要加強溝通,使有關人員了解這些目標,落實業務和責任,並設置反饋渠道,以了解新產品對所選擇市場的影響和銀行競爭者的反應。
5 監測結果。一旦全面推廣新產品,需要加強監測,注意是否需要採取調整和補救措施。在審查新產品表現時,需注意:(1)與競爭者提供的產品相比,其滿足客戶需要的程度和范圍。(2)產品適應市場變化的范圍和速度。(3)盈利性、銷量和成本水平,包括供應成本與客戶感覺到的效益的關系。(4)產品處於其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5)對其他同類產品的影響。(6)與其他產品的銷售表現相比分配適當的資源。
定價策略
定價是業務競爭中重要的營銷策略之一。金融產品定價是影響利潤和銷售量目標的主要因素,市場力量、成本結構及推廣均影響最終價格水平。定價的最終任務是彌補成本支出,吸引足夠的銷售量,取得預定的利潤與銷量目標。
一、需求彈性理論
「需求彈性」理論說明市場對價格變化的反應,銀行可以參考這一理論選擇適當的定價策略。一般來說,對金融產品的需求直接與其價格有關,如果價格上升,需求下降,價格下降,則需求上升。根據需求彈性理論,價格變化有三種可能的結果:(1)價格升降引起需求同比例降升;(2)價格升降引起較大的需求降升幅度(即有彈性);(3)價格升降引起較小幅度的需求降升(即無彈性)。換句話說,當需求無彈性時,價格上升,即使金融產品的銷量下降,總收入也會增加,價格彈性大時,價格上升,銷量會急劇減少,總收入也會減少。金融產品對價格較為敏感,這是因為:(1)存在類似的或可替代的產品,消費者一般也了解可替代產品的價格;(2)新價格實施時間的長短,該項產品所提供的其他好處,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及使用頻率等均影響價格的制定。隨著銀行競爭日益激烈,銀行廣告宣傳增加,許多客戶也開始注意比較各家銀行的價格,銀行產品的需求彈性也相應增大。例如一家銀行提高存款利率,則會吸引較多的客戶存款,直至競爭者也同樣提高存款利率。
此外,在新產品定價中還需考慮下列因素:(1)與其他營銷策略共同使用,以達到互補作用;(2)所提供服務自動化的程度,以及提供服務的成本和維修費用;(3)銀行希望達到的形象和專營程度的目標;(4)產品的生命周期,特別是在飽和階段,擴大銷量比價格更為重要;(5)外部因素,例如政府政策和競爭水平。
二、價格變化的原因
金融產品的定價變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 銀行的戰略目標。如果銀行已仔細識別其目標市場,則需要明確營銷策略,包括價格。最大化利潤目標一般對中長期定價政策有主要影響,但在危機時期,生存目標比盈利目標更重要。銀行也經常需要考慮短期目標,例如以某一市場或某種產品作為主導。要實現這些目標均可以通過價格調整和其他營銷策略加以配合。價格也可用來改變銀行形象,如果銀行想走高檔路線,可使某些大眾化的產品高於競爭對手,但服務素質也要相應跟上。
2.營銷目標。價格的變化可以產生不同的營銷結果: (1)改善銷量下降的狀況;(2)在競爭中作為攻擊性或防守性的手法;(3)如果成本上升,需求上升或價格敏感程度不高可以提高盈利;(4)某種產品的價格對其他產品的銷售有破壞性影響,而使價格大體一致有一定益處;(5)當前的價格不適應預定的目標市場;(6)改變不利於銀行未來業務發展的形象。但在改變價格政策和某種產品的價格之前需要加強市場研究,以免使客戶造成思想混亂。
三、研究價格變化的反應
市場研究可以了解市場力量在一定環境中對定價的影響以及定價政策的適用性,從而提高管理決策的質量。隨著客戶金融意識提高,需要在定價前後研究市場對價格的反應,特別是新產品和經過改進後的產品更應如此,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定量分析。選擇一些潛在的或現有的客戶作為代表樣本,仔細准備一份問題答卷請其回答,從而發現價格對於客戶的普遍影響及其客戶的購買傾向。
(2)統計分析。這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是歷史分析,可反映價格變化後的需求波動,也可分析需求變化受市場同類服務價格選擇的影響程度。二是一些研究機構經過調查後發表的有關使用某項產品信息的統計報告。
(3)檢驗分析。在全面推廣新產品前後的試驗和檢驗中,分析各種價格選擇對需求的影響及其達到盈利和銷量目標的最佳選擇。由於價格受地理區域影響,因此這種研究有助於選擇分銷和推廣計劃。推廣前可以通過在可能提供最好銷售機會的區域隨機選擇目標客戶樣本進行試驗,衡量推廣後的反映和估評銷售潛力。例如匯豐在推出Mondex電子錢包時曾在英國的一個郡進行試驗一年多後才在香港推廣。
四、定價政策和策略
銀行的定價政策既要考慮盈利與銷量目標,又要考慮市場需求與同業競爭因素,而定價政策又會對市場滲透率、客戶對產品看法以及競爭者對其吸引力的評估產生影響。在推廣新產品時,需要評估所選擇目標市場的狀況、特徵,當存在類似的產品時,需考慮新產品價格對現有產品銷售的影響,客戶轉向新產品的程度,以及滿足需求的營銷能力和組織能力。
價格的確定可以有以下幾種策略:
(1)高價策略。主要在新產品推出初期使用,這對競爭的影響不大,而服務質量更為重要,客戶對象是有特別需要而又願出高價格者。例如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在1986年通過個人電腦提供的 「家居銀行」服務時,盡管成本低廉,但收費卻比傳統銀行服務昂貴,仍然有市場,而近年則通過降價來擴大推廣范圍。
(2)滲透性定價。定出較低的價格以爭取初始市場佔有率。主要用於價格敏感和可薄利多銷的市場,以及防止競爭者爭取較大的市場佔有率。例如香港信用卡市場目前已處於接近飽和階段,一些銀行以降低年費和利率競爭。
(3)競爭性價格。為參與競爭而確定的價格,但也需彌補成本和保證一定的盈利。當銀行打算在某種服務或某一市場獲得一定經營經驗時這一政策較為有用。
(4)市場價格。跟隨市場競爭者的定價,而不考慮本身的成本和收入目標,以保護現有的市場佔有率。例如香港1996年的按揭貸款減息戰中,一些銀行被迫減息參戰。
(5)虧損價格。用低價吸引客戶的同時,可向客戶推銷其他更盈利的服務。例如英國的大銀行以較低的貸款利率作為引子和杠桿,向大公司客戶推銷現金管理、支票清算和衍生工具合約等服務,而對於只想要求低貸款利率,不要求其他服務的客戶則結束往來。
(6)差別價格。對特定市場制定特殊價格。例如香港匯豐、恆生銀行的樓宇按揭貸款利率,對於專業人士和高級公務員往往較一般客戶優惠0.25-0.5%,以吸引這些收入高而穩定的客戶。
(7)價值定價。一種服務附加的好處越高,客戶感到價值越高,定價也相應高。例如匯豐20萬港元開戶的「卓越理財戶口」年費為380港元,高於其2萬元開戶的 「運籌理財戶口」年費300港元。
(8)關系定價。取決於客戶對銀行的全面關系而非某種單一業務關系。
(9)戰略定價。旨在刺激需求和增加業務量,主要用於短期業務推廣期間,例如一些銀行宣布在一定時間內提供較低的優惠利率以吸引按揭貸款業務。
(10)成本定價。上述定價政策一般以市場為導向,還有一些是以成本為導向的定價方法。但以成本定價的方法不一定能刺激銷售,因此銀行往往採取成本減少定價政策,即根據對可吸引最低業務量的估計確定一個價格,使銀行可以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減少每筆業務的實際成本。
上述定價政策需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市場條件使用。雖然銀行需要保持價格政策基本穩定,但是也需要隨著市場條件變化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而定期審查定價政策。
分行策略
近幾年,西方銀行業的分行策略迅速變化,以適應變化著的客戶需求。由於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金融產品傳遞的新渠道和開辟了新市場,許多銀行已減少其傳統的分行網路,不僅是為了削減成本,更重要的是銀行認識到,隨著金融服務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和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分行策略也需要相應改變。雖然重新調整分行網路是必要的,但是一些業務發展潛力仍主要來自與客戶的個人聯系,因此仍需要考慮分行網路的適度規模。同時分行的形式也在變化,例如銀行在商店裡開營業點,設立全自動化的分行等,因此也必須根據未來市場的需要設計新的分行模式。
一、金融產品特性對分行策略的影響
1.金融產品具有無形特性,這決定了傳統銀行銷售和推廣金融產品的重點在於向客戶說明使用銀行產品的好處,這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的職員與客戶進行聯系,因而促使分行網路的發展。隨著產品標准化的概念應用於銀行產品,業務推廣技術發展,以及銀行產品在消費市場的滲透力增加,銀行的營銷策略集中於銀行產品的有形特徵,例如支票本、信用卡和月結單的設計方面。雖然這些有形方面的設計有助於消費者了解銀行的某項產品,但某些更復雜的銀行服務例如個人投資理財仍具有無形的特徵,仍需要銀行專家提供顧問意見,並繼續影響分行網路的規模和形式。
2.銀行服務與銀行的不可分割性。傳統上,客戶開賬戶和申請貸款均需要銀行與客戶進行面對面聯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銀行提供某些服務與銀行本身可以分割,例如用直接郵寄方法吸引客戶,用自動櫃員機滿足客戶的日常現金或轉賬需要。
3.各種銀行服務的特徵日益相同,但服務質量仍有區別。例如分行排隊時間的長短,分行設計和位置所提供的方便程度不同。由於客戶判斷銀行服務質量的客觀標准基本相同,因此銀行日益注重職員的業務知識和銷售技巧的培訓,以提高服務質量。
4.銀行服務有繁忙時間和非繁忙時間之分,因此在客戶接受的時間內提供服務,滿足服務需求的高峰和低谷期,同時節約成本也是銀行分行網路設計和計劃要考慮的問題。這導致銀行延長分行服務時間;提供24小時服務的ATM設施;以及電話銀行服務和以電腦終端為基礎的家居銀行服務。
5.銀行服務與客戶關系的持續性。在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商店與消費者關系往往是一次性的,而銀行服務與客戶關系往往具有持續性,銀行與客戶關系的保持取決於相互信任,以及銀行可提供可靠的財務顧問服務。傳統上,對客戶提供咨詢服務一般由分行職員提供,目前銀行服務自動化增強雖使銀行與客戶面對面聯系的機會減少,但一些銀行仍重視在分行設置業務知識全面的人員專責提供咨詢服務。
6.在公司業務方面,由於公司的金融服務需求較個人的需求復雜,需要定身度制。傳統上是各分行提供公司的日常貨幣轉賬及貸款等服務,目前則由公司賬戶主管(Ac countingExecutive)在地區中心與幾個專業財務顧問直接聯系,提供全面性服務,公司賬戶主管也需要經常造訪公司而非等公司上門。
二、新技術對分行戰略的影響
新技術對分行戰略的影響日益增大,不僅改變銀行與客戶的關系,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業務機會和客戶。銀行採用新技術的動力不完全是來自客戶需求,而是競爭壓力。保持銀行業務的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需要採用新技術,但是新技術也會影響銀行的一些營銷活動。
(1)對營銷方式的影響。新技術可以擴大銀行服務的范圍,可以通過新的銷售渠道改善客戶獲得服務的方便程度和降低服務收費。
(2)對市場劃分的影響。當新技術使銀行服務容易獲得或引起新需求時,會產生新的業務機會。
(3)對銀行基本職能的影響。新技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或通過人力資源的調整將原來不盈利的業務變為盈利的業務。而且更有效的客戶信息可以改善銀行營銷的質量和結果。
(4)對消費者行為和金融成熟的程度產生影響。
總之,新技術可以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和盈利性,促進業務量增長。例如ATM的廣泛使用增強了獲得銀行服務的方便程度,減少了支票的數量。未來ATM的功能將不僅僅局限於提取現金、存款和轉賬,而且有可能通過「信用評分」系統自動批核貸款申請。通過個人電腦和有線電視進行家居銀行服務也將日益普遍。目前公司電腦與銀行電腦直接聯網進行資金轉賬已經較為盛行。
但是新技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缺點。例如客戶利用扣款卡,減少了攜帶現金的風險,但失去了在支票清算期間可保持的存款余額及其隨時中止支票付款的能力,公司更快地轉賬也會減少在銀行保持存款余額的利息收益。以技術為基礎的競爭會使銀行不易營銷,以及不易無償佔用客戶資金。個人和公司客戶的價格敏感性增加,反過來又會影響銀行對所提供服務的選擇,銀行必須通過業務量增長彌補縮小的利潤率,甚至需要調整對某些服務的營銷策略和銷售方式。新技術也減少了銀行與客戶面對面銷售產品的機會,使銀行擔心會失去一些年長富有客戶的業務機會。
三、影響分行網路規模的因素
在發達國家,傳統的分行網路正在收縮,其作用和功能也在改變。一些銀行的主要分行設有專門服務公司客戶的辦公室,另一些銀行則實行衛星化經營,即在中心分行集中專家,隨時向附近分行的客戶提供較高層次的咨詢服務。分行規模及其功能的轉變主要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因素:
(1)銀行未來的市場佔有率和個人銀行業務量預期。
這一問題直接影響銀行分行網路的使用,銀行可以改變現有分行的形式,提高現有網路的盈利性,或採用全新的業務傳遞渠道。
(2)銀行的目標市場。目標客戶的特徵決定銀行業務傳遞渠道的發展,例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客戶對新技術諸如電話銀行、家居銀行的接受能力強,而年長客戶仍習慣於傳統分支行。
(3)客戶獲得服務的方便性及其成本和利潤。例如分行需要考慮延長營業時間或提供自動化服務以方便客戶,但也要考慮相應的成本和利潤。
(4)選址。由於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某些地區分行的盈利性會下降,其他地區又存在新的業務發展機會。但出於建分行的成本考慮,銀行也可能選擇其他傳遞渠道。
(5)定價策略的配合。例如成功採用成本加利潤策略有助於減輕分行網路的管理成本,而短期內以虧本價或滲透價爭取市場份額的定價策略則不利於控制分行成本。
(6)個人銷售的作用。由於許多銀行服務仍具有無形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個人銷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是分行功能需要轉變,應著重於提高生產力和附加價值。
此外,還需考慮其他競爭者的策略;技術的發展;其他傳遞渠道的潛在業務量和盈利性;分行網路功能轉變後人員的再培訓;內部管理、售後服務等問題。
業務推廣策略
銀行業務推廣一般通過兩個層次進行,一是通過總行的業務推廣部門,負責廣告預算,決定為達到銀行目標和營銷目標所需要的支出,銀行的公開宣傳和公共關系活動一般也由總行控制。二是通過分行進行,通過直接郵寄,分行展示和個人銷售等形式進行推廣。
『肆』 如何運用動機理論進行市場營銷
弗洛伊德認抄為,造成人類行為的襲真正心理力量大部分是無意識的,人類在成長和接受社會規范的過程中,不斷壓抑其心理沖動。但這些沖動永遠無法完全消除或完全予以控制,它們會在夢中出現,在不經意中脫口而出或表現在神經過敏的行為中。
『伍』 計劃行為理論和目標定向行為模式的區別與聯系
當今許多應用心理學家從社會認知的角度來說明個體的成就動機和成就行為。社會認知是一種概念和經驗主義的研究,它採用信息加工的模式對認知結構過程進行探討。他們認為,人類的成就動機並非來源於客觀現實,而是來自於人們對它的解釋,人們的成就行為受到社會認知因素的影響。目前,社會認知模式已成為教育、體育、工作管理等領域內成就動機和成就行為研究的基礎,這種模式集中地體現在對成就活動中決定個體認知與行為方式的成就目標。
成就目標定向是成就動機研究的前沿課題,是目標設置研究的延伸,是社
會認知研究取向在成就動機研究的具體表現。從本世紀
30
年代起,美國心理
學家們就開始了對目標的研究,自
Locke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式提出目標設
置理論(
goal
setting
theory
)以來,目標設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兩種:
其一是對目標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標的明確度、目標的難易程度、個體對
目標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則集中在對成就情境下個體所採用佔有優勢的成就目
標類型和最終結果的分析,即以社會認知模式為基礎的成就目標定向研究,它
重視內部動機的維持與增強,強調個體的成就目標定向對動機的影響。心理學
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證實有兩種成就目標定向:學習目標定向(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
和成績目標定向
(
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
)
對個體的成就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認為特定的、佔有優勢的成就目標定
向會影響給定任務的績效。
『陸』 求《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研究綜述》馮建英等寫的
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研究綜述 馮建英
摘要:消費者是企業各種經營活動的向導,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是購買行為的基礎,可以用來預測消費者的行為。文章在對國內外關於購買意願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分別對購買意願的內涵及其與購買行為的關系、購買意願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購買意願的影響因素以及測算方法四個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並對我國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提出建議。關鍵詞:消費者;購買意願;購買行為;綜述
一、 購買意願的內涵及其與購買行為的關系研究
基於消費者理性決策的購買行為可以分為需求識別、信息收集、選擇評估、購買決策、購後評價五個階段。國內外的學者基本一致地認為購買意願處於消費者購買行為五階段中的購買決策階段,此時消費者心中已有品牌偏好,通過收集信息和比較評估產生購買意願,此時若沒有其它情況出現,消費者就會採取購買行為。
1. 購買意願的內涵。意願是個人從事特定行為的主觀概率,經由相同的概念延伸,購買意願即消費者願意採取特定購買行為的機率高低。Mullet認為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品牌的態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構成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購買意願可視為消費者選擇特定產品之主觀傾向,並被證實可做為預測消費行為的重要指標。Dodds等認為購買意願指消費者購買某種特定產品的主觀概率或可能性,也有學者認為購買意願就是消費者對特定商品的購買計劃。我國學者韓睿、田志龍認為購買意願是指消費者購買該產品的可能性;朱智賢則認為購買意願是消費者買到適合自己某種需要的商品的心理顧問,是消費心理的表現,是購買行為的前奏。
2. 購買意願與購買行為的關系。基於意願基礎上的購買行為研究已經在市場營銷學中發展了二十多年,關於購買意願與購買行為的關系,主要集中於爭論購買意願能否有效地預測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先前的學者大都認為購買意願可以被用來預測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而Lee和Steven在他們的研究中質疑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對購買耐用品的預測作用,通過比較基於意願的預測和基於推理的預測,他們認為基於購買意願的預測是低效率和不準確的。然而隨後Armstrong和Morwitz選取四種耐用品的消費作為實驗對象,研究證明用購買意願預測消費者未來的購買行為是有效的。Bruce進一步提出購買行為與購買意願直接相關,購買意願是衡量消費者是否會產生進一步購買行為的指標。
綜上,雖然對購買意願內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學者們比較一致地認為購買意願是消費心理活動的內容,是一種購買行為發生的概率。購買意願與購買行為的關系也被大多數學者所肯定,普遍認為購買意願能夠用來預測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二、 購買意願的理論基礎和方法研究
購買意願的理論基礎和方法研究,即辨識購買意願的形成和作用機理,以及研究購買意願的相關模型,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 基於消費者態度的購買意願研究。態度是指對某一刺激所持有的贊同或反對的情感程度,心理學認為個人對事物的態度影響其行為意願。
Kim和Littrell採用著名的Fishbein模型測量了遊客的態度,這是迄今為止被眾多學者公認適合測量態度的模型,其研究證明遊客對旅遊地文化的態度會影響他們對紀念品的購買意願。周應恆等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研究了消費者的購買意向,認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態度影響他們對食品的接受程度,進而影響購買意願。Sondergaard通過研究公眾對酶製品的購買意願,指出消費者對酶制食品的態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結構過程:首先消費者形成一般的對該食品的態度,然後進行技術上的整體評估,接著是具體的風險、利得的評估,最後產生購買意願,也就是說,態度在消費者形成購買意願時起著先入為主的作用,態度上的贊同易於產生積極的購買意願。
2. 基於感知價值最大的購買意願研究。感知價值定義為消費者對所能感知到的利得和其在獲取產品時所付出的成本進行權衡後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感知價值和購買意願具有正相關關系,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會選擇感知價值最大的方案。
Dodds和William在研究中提到,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決定於他從想要購買的產品中所獲得的與為此產品所要付出的代價二者的相對關系。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某產品的感知價值是源自於該產品所帶來的利得和為了得到該產品所需付出的代價。他們建立了關於感知價值的模型,把消費者的感知利得、感知價值和產品的價格納入一個模型,認為購買意願和感知價值正相關,而感知價值則受感知利得和感知的貨幣犧牲影響。Zeithaml從消費者心理的角度,展開了他的消費者感知價值理論。他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指出: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感知利得越高時,對於價值的感受也就隨之提高,而高的感知價值則會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意願。
陳新躍等研究了基於顧客價值的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型,認為顧客的感知價值受到顧客自身的心理、生理等個人因素以及所處社會、政治、文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與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學習經歷密切相關。他們提出用產品效用、顧客成本、顧客需求和顧客個性四個基本概念來評價顧客的感知價值。吳亮錦、糜仲春進行了珠寶的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的經濟學分析,認為顧客的知覺價值直接影響了其購買意願,價值是知覺利得與知覺犧牲之間的權衡;知覺利得與知覺犧牲之間的差額就是消費者獲得的凈價值,即消費者剩餘,要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意願,就要使消費者的知覺利得大於知覺犧牲。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通過引入心理學元素(如感知、權衡、評價)和經濟學元素(如收益、成本、效用),學者們從感知價值的角度將消費者而非企業置於交易的決定性地位,完全站在消費者角度去審視公司為消費者設計、創造、提供的價值,強調了消費者導向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感知價值的構面及其影響因素,目前從感知價值角度研究購買意願已經比較成熟。
3. 基於感知風險最小的購買意願研究。如果說追求價值最大化是正向的購買決策原則,那麼追求感知風險最小化則是一種逆向決策原則,以Bauer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消費者購買時會選擇感知風險最小的方案。感知風險的概念最初是由哈佛大學的鮑爾從心理學延伸出來的。1960年,鮑爾將「感知風險」這一概念引入到營銷學,他將感知風險定義為:由消費者的行為產生的、而他自己不能明確預期的後果。感知風險有兩個緯度:不確定性和不利的後果。不確定性是指對產品本身的性能等屬性不明確;不利的後果是指購買產品後,會帶來的時間、貨幣、心理等損失。
Wood 和Scheer把感知風險和對交易的整體評估加入感知價值模型中,將感知風險視為為獲得某產品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之一,他們認為感知利得、貨幣成本及感知風險會透過交易的整體評估來影響購買意願,其中感知風險也會直接影響購買意願。
高海霞以手機市場為例系統地研究了感知風險和減少風險的措施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影響,她認為感知風險與購買意願呈負向相關的關系,即感知風險越大,購買意願越低;但是有效合理地採取減少感知風險的措施可以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綜上可見,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與感知風險呈負向關系,當感知風險降低到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完全消失時,消費者就決定購買。
4. 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購買意願研究。消費者計劃行為理論(The Thoery of Planned Behavior)由Ajzen於1991年提出,最初是預測人類的社會行為的重要理論,近年來開始在市場營銷學中出現,對消費者的理性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預測。消費者計劃行為理論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第二層次是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這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如何採取消費行為以及採取特定消費行為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三個層次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因素,包括: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主觀規則,即他人認為消費者應該採取何種消費行為,這相當於他人對消費者提出的消費「規則」;知覺行為控制,即消費者對自身控制消費行為程度的判斷,有時候知覺行為控制也會直接影響消費行為。第四層次是對以上態度、「規則」、判斷等諸方面產生影響的因素分析,因具體的產品而異。
計劃行為理論在國外的應用特別廣泛,大量的研究證實計劃行為理論對人類的行為和意願的預測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國內研究不是很多,青平和李崇光概括性地介紹了消費者的計劃行為理論及其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馮萍應用計劃行為理論研究了消費者對網路銀行的使用意願,研究顯示影響消費者網路銀行使用意願的主要因素是態度,其次是知覺行為控制,而主觀規范基本沒有影響。
三、 購買意願的影響因素研究
影響購買意願的因素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對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是基於購買意願的理論基礎和方法研究展開的,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消費者個性特徵。消費者的個體特徵是細分消費群體最明顯的變數。從國內外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來看,一般都要考慮的個體特徵是消費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教育水平等,其他因素則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加以取捨。比如研究食品的購買意願,會涉及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研究消費者的感知風險,會涉及到消費者的風險偏愛等。
2. 產品內部線索。產品的內部線索是指與產品的使用價值相聯系的屬性。消費者採取任何購買行為,都是為了獲得自己需要的產品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產品的內部線索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Babin認為產品自身所表現的屬性是消費者採取購買行為最主要的動力,對產品屬性的評價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最直接和主要的因素。吳亮錦等認為影響消費者的感知價值進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因素可以分為三類,其中之一的內部線索是指產品固有的屬性,包括產品自身的價值、使用價值、質量特性等。具體來講,耐用品的內部線索一般指質量、性能、可靠性等指標;對食品則指口味、營養價值等。
3. 產品外部線索。產品的外部線索是與內部線索相對而言的,指與產品自身屬性無關的外部因素,比如價格、品牌、保證等。王麗芳指出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不能完全掌握賣方產品的內部信息,因而產品外部線索可以幫助消費者識別產品的品質和購買風險,進而影響購買意願,這些外部線索包括保證、品牌等。她指出高保證代表高的知覺品質和低的感知風險,商家可以用保證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品牌是商家無形的重要資產,知名品牌代表高的知覺品質和低的功能風險,會產生高的購買意願。
價格作為產品最主要的外部線索被眾多學者加以研究,價格被認為是為獲得產品而付出的貨幣,關於價格的作用一般集中在價格—質量關系的問題上,一般認為價格可以作為質量的貨幣表現,價格越高則質量越高。經濟學家認為,價格在交易中扮演「分配」和「信息」的雙重角色:通過市場交易匯總的貨幣轉移,價格體現了資源在社會中的再分配;同時,價格還扮演信息傳遞的角色,消費者普遍認為較高的價格表示投入的生產要素成本較高,所以價格昂貴代表優良的質量。董軍則認為價格既是消費者購買產品需要支出貨幣多少的標志,又是產品質量的標志,高價格導致更高的產品質量知覺,產生更強的購買意向;同時,高價格又代表貨幣支出的增多,降低消費者對產品交換的感知價值,導致購買意向減弱。
4. 消費情境因素。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會隨著所處情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Sharma等通過實證調查指出:商店的設計、周圍環境、商店氛圍和對售貨員的感覺會直接影響顧客的購買意願,其中對售貨員的感覺也會成為對商店的整體氛圍感覺的一部分,進而間接影響購買意願。庄貴軍等對影響消費者在購物中心的購買決策的情境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六個因素對顧客的購買意願有顯著的影響,分別是購買慾望、旅遊景點、周末、滯留時間、經常性、店攤數目。
5. 社會經濟因素。劉海軍認為在購買力水平一定時,市場需求是購買意願的函數,他總結出一個公式:市場需求=人口+購買力水平+購買意願,就是說分析市場需求必須把這三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擴大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進行了闡釋:一定時期內居民缺乏購買意願,並不是因為名義利率低而寧願手持現金,也不是因為實際利率高而去儲蓄存款,而是因為居民的即期收人增長與預期收人增長的下降,即居民即期與未來預期的其他支出(比如住房、社會保險、教育支出等)的上升。
四、 購買意願的測算方法研究
對購買意願的定性研究闡明了其基本理論、作用機理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的定量研究能更精確地量化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定量研究集中於研究購買意願的測算。
霍金斯等學者認為,可以用直接詢問的方法測量顧客的購買意願。Gensch開發了Choice Based模型測量顧客的購買意願。他認為顧客的購買意願是由顧客對產品屬性的評價決定的,針對ABB公司的變壓器產品,確定了合同價格、能源損失、產品質量、零部件供應、服務、維修狀況、安裝簡易程度、保證八個屬性指標,對每個指標確定權重,然後顧客對這八個指標評分,最後根據權重和評分計算顧客對該產品的購買意願。陳小平等運用品牌選擇轉換矩陣的思想,試圖將顧客的購買行為傾向量化。張曉勇通過EBBT(探索性購買行為傾向)指標來測試消費者對食品的多樣化購買傾向。董大海等改進了Choice—Based模型,在屬性評價的基礎上加入了感情成分,測算消費者對某柴油發動機的購買意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影響到了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有學者開始用數據挖掘、人工神經網路等先進的計算機手段研究消費者購買意願。王萍運用數據挖掘技術預測客戶的購買傾向,根據客戶購買的歷史數據建立一個客戶針對某項產品或服務「買」或者「不買」的分類模型,然後依據此分類模型預測客戶的購買傾向。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的不斷成熟和完善,中外學者們從理論和實證、定性和定量等不同角度對購買意願的內涵及其與購買行為的關系、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影響因素以及測算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我國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中山大學的盧泰宏教授從1999年起,開始招收第一批「消費者行為與中國營銷」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並致力於採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國消費者行為。由於我國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是在西方消費者行為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也借鑒了很多西方學者的經驗,因此我國學者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和更加具有針對性。
筆者認為應該在國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研究我國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構建中國的消費者行為理論,這對正確引導我國國民消費和指導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Sondergaard Helle Alsted,Grunert Klaus G.,Scholderer Joachim.Consumer attitudes to enzymes in food proction.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5,(16):466-474.
2.陳新躍,楊德禮.基於顧客價值的消費者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型.管理科學,2003,16(2):59-62.
3.Wood Charles M.,Scheer Lisa K..Incorporating Perceived Risk into Models of Consumer Deal Assessment and Purchase Intent.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6,(23):399-405.
4.王麗芳.論信息不對稱下產品外部線索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影響.消費經濟,2005,(2):41-42.
5.陳小平. 顧客資產份額研究. 經濟管理·新管理,2002,(18):31-35.
6.張曉勇.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對天津市消費者的調查與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04,
『柒』 計劃行為理論及其變數內涵的新發展
計劃行為理論及其變數內涵的新發展
論文摘要:計劃行為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很有影響力的理論,在國外應用廣泛,而在國內的研究相對很少,文章簡要地介紹了計劃行為理論及近幾年來對該理論變數內涵的新發展。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態度 主觀規范 知覺行為控制 意向
計劃行為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發展比較成熟並且很有影響力的理論,是解釋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是如何共同作用於人的行為意向,進而作用於實際行為的過程。計劃行為理論在國外被廣泛地應用於醫療與健康行為、運動及休閑行為、社會與學習行為等。
1.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簡介計劃
行為理論(Ajzen1991)是由理性行為理論(Fishbein&A—jzen1980)發展而來的,理性行為理論假設個體行為受意志控制,Ajzen考慮到人們的某些行為是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同時還受能力、機會以及資源等實際控制條件的制約,於是增加了知覺行為控制這一變數’並正式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
1.1TPB結構模型
TPB認為目標行為直接由行為意向引導,行為意向表明一個人執行某種特定行為的.動機。行為意向可以由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來預測,其中知覺行為控制間接或直接地影響著行為。
1.2TPB主要變數的涵義
態度是指個人對於表現特定行為的正面的或負面的評價。基於期望一價值理論(Fishbein&Ajzen1975),目標行為的態度是由個人的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兩個成分所構成。主觀規范是指個人在表現某一特定行為時,參考群體和社會的壓力對個人行為決策的影響,參考群體通常指對個人重要的他人或團體。主觀態度是由個人的規范信念和順從動機兩個成分所構成。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欲表現某一特定行為時所考慮的促進或阻礙執行這一行為的因素,或欲表現該行為時所知覺到的難易程度。知覺行為控制是由控制信念和控制因素的知覺強度兩個成分所構成。在計劃行為理論的模型中,行為意向是行為的最佳預測指標,行為意向是指個體欲從事特定行為的傾向,由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共同決定,它們對行為意向的決定程度隨著研究的目標行為的不同而不同。
『捌』 市場營銷中如何制定營銷策劃
一、分析營銷機會
(一)管理營銷信息與衡量市場需求
(1)、營銷情報與調研
(2)、預測概述和需求衡量
(二)評估營銷環境
(1)、分析宏觀環境的需要和趨勢
(2)、對主要宏觀環境因素的辨認和反應(包括人文統計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技術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
(三)分析消費者市場和購買行為
(1)、消費者購買行為模式
(2)、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心理因素等)
(3)、購買過程(包括參與購買的角色,購買行為,購買決策中的各階段)
(四)分析團購市場與團購購買行為(包括團購市場與消費市場的對比,團購購買過程的參與者,機構與政府市場)
(五)分析行業與競爭者
(1)、識別公司競爭者(行業競爭觀念,市場競爭觀念)
(2)、辨別競爭對手的戰略
(3)、判定競爭者的目標
(4)、評估競爭者的優勢與劣勢
(5)、評估競爭者的反應模式
(6)、選擇競爭者以便進攻和迴避
(7)、在顧客導向和競爭者導向中進行平衡
二、市場營銷戰略
(一)目標市場戰略
(1)、確定細分市場的層次,模式,程序,細分消費者市場的基礎,細分業務市場的基礎,有效細分的要求;
(2)、目標市場的選定,評估細分市場,選擇細分市場
(3)營銷差異化與定位
產品差異化、服務差異化、渠道差異化、形象差異化
開發定位戰略——推出多少差異,推出那種差異
傳播公司的定位
(二)營銷組合策略
1、管理產品線、品牌和包裝
(1)、產品線組合決策
(2)、產品線決策,包括產品線分析、產品線長度、產品線現代化、產品線特色化、產品線削減
(3)、品牌決策
(4)、包裝和標簽決策
2、設計定價策略與方案
(1)、制定價格包括選擇定價目標,確定需求,估算成本,分析競爭者成本、價格和提供物、選擇定價法,選定最終價格
(2)、修訂價格,地理定價,價格折扣和折讓,促銷定價,差別定價,產品組合定價
3、選擇和管理營銷渠道
(1)、渠道設計決策
(2)渠道管理決策
(3)、渠道動態
(4)、渠道的合作、沖突和競爭
4、設計和管理整合營銷傳播(開發有效傳播,包括確定目標受眾,確定傳播目標,設計信息,選擇傳播渠道,編制總促銷預算,管理和協調整合營銷傳播)
5、管理廣告,銷售促進和公共關系
(1)、開發和管理廣告計劃,包括確定廣告目標,廣告預算決策,廣告信息選擇,媒體決策,評價廣告效果
(2)、銷售促進
(3)、公共關系
6、管理銷售隊伍
(1)、銷售隊伍的設計,包括銷售隊伍目標,銷售隊伍戰略,銷售隊伍結構,銷售隊伍規模,銷售隊伍報酬)
(2)、銷售隊伍管理,包括招牌和挑選銷售代表,銷售代表培訓,銷售代表的監督,銷售代表的極力,銷售代表的評價
三、營銷計劃的執行與控制
1、營銷組織,營銷部門的演進,組織營銷部門的方法,營銷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系,建立全公司營銷導向的戰略
2、營銷執行監控以保證營銷的有效性
3、控制營銷活動,年度計劃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
4、根據營銷部門的信息來進行戰略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制定銷售計劃
一、編制銷售計劃
(一)建立銷售計劃體系
銷售計劃是指在進行銷售預測的基礎上,設定銷售目標額,進而為能具體地實現該目標而實施銷售任務的分配作業,隨後編寫銷售預算,來支持未來一定期間內的銷售配額的達成。銷售計劃的中心,就是銷售收入計劃。
銷售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1)進行銷售預測;(2)確定銷售目標;(3)分配銷售配額;(4)編制銷售預算;(5)制定實施計劃。
銷售計劃依期間的不同,可概括分為「長期計劃」、「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一般說,三年至五年期的計劃為「長期計劃」;一年至三年期間的計劃,則為「中期計劃」;一年以下計劃為「短期計劃」。
(二)編制銷售計劃的步驟
銷售計劃一般都以如下程序編制:
1. 分析營銷現狀
2. 確定銷售目標
3. 制定銷售策略
4. 評價和選定銷售策略
5. 綜合編制銷售計劃
6. 對計劃加以具體說明
7. 執行計劃
8. 檢查效率,進行控制
(三)決定銷售計劃的方式
決定銷售計劃的方式有兩種——「分配方式」與「上行方式」。分配方式是一種由上往下的方式,即是自經營最高階層起,往下一層層分配銷售計劃值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一種演繹式的決定法。上行方式是先由第一線的銷售人員估計銷售計劃值,然後再一層層往上呈報;此種方法屬於歸納式的方法。
在下列情況下,宜採用分配方式。(1)高階層對第一線了如指掌,而位處組織末梢的銷售人員,也深深信賴高階層者;(2)第一線負責者信賴擬定計劃者,且惟命是從。
當第一線負責者能以全公司的立場,分析自己所屬區域,而且預估值是在企業的許可范圍內時,則宜採用上行方式。
二、分配銷售配額
(一)建立銷售配額體系的原則
(1)公平性:好的銷售配額應該讓銷售人員感到公平。
(2)可行性:配額應該可行並兼顧挑戰性。
(3)靈活性:配額要有一定的彈性,能夠依據環境的改變而變化。
(4)可控性:配額要有得銷售經理對銷售人員的銷售活動進行檢查。
(5)易於理解:配額的制定和內容必須能被銷售人員理解和接受。
(二)確定銷售配額的類型
1.銷售量配額
銷售量配額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配額。
2.財務配額
(1)費用配額。提高利潤率的關鍵因素在於對銷售費用的控制。
(2)毛利配額。
(3)利潤配額。
3.銷售活動配額。
4.綜合配額
綜合配額是對銷售量配額、財務配額、銷售活動配額進行綜合而得出的配額。
(三)確定銷售量配額的基礎
確定銷售量配額主要應考慮:
1. 區域銷售潛力
2. 歷史經驗
3. 經理人員的判斷
(四)確定銷售配額的具體方法
1.產品類別分配法
2.地域分配法
3.部門分配法
4.銷售員分配法
5.客戶分配法
6.月別分配法
三、編制銷售預算
銷售預算是一種為了獲得預計的銷售水平而分配資源和銷售努力的銷售財務計劃。
(一)銷售預算的編制過程
1.根據銷售目標確定銷售工作范圍
2.確定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3.進行量本利分析
盈虧平衡點(BEP)是量本利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概念。它指為了使收入能夠彌補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最低銷售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BEP=FC/(P-VC)
式中,BEP為盈虧平衡點;FC為總固定成本;P為單位產品售價;VC為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
4. 根據利潤目標分析價格和費用的變化
5. 提交最後預算給企業最高管理層
6. 用銷售預算來控制銷售工作
(二)確定銷售預算的方法
1.銷售百分比法
2.標桿法(Benchmarking)
標桿法是以行業內主要競爭對手的銷售費用為基礎來確定自己的銷售預算。
3.邊際收益法
這里的邊際收益指每增加一名銷售人員所獲得的效益。邊際收益法要求銷售人員的邊際收益大於零。
4.零基預演算法
這種方法假定在一個預算期內每一項活動都從零開始。銷售經理提出銷售活動必需的費用,並且對這次活動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優先選擇那些對組織目標貢獻大的活動。
5.目標任務法
6.投入產出法
這種方法是對目標任務法的改進
(三)控制銷售預算
常用的預算控制有兩種方式:費用專控目標體系和定額管理。
四、進行銷售活動分析
(一)選擇銷售活動分析的方法
(1)絕對分析法
絕對分析法是通過銷售指標絕對數值的對比確定數量差異的一種方法。它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依據分析的不同要求主要可作三種比較分析,即將實際資料與計劃資料對比,與前期資料對比,與先進資料對比。
(2)相對分析法
相對分析法指通過計算、對比銷售指標的比率,確定相對數差異的一種分析方法。主要有:
①相關比率分析。這是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數值相比,求出比率,從銷售活動的客觀聯系中進行研究分析。
②構成比率分析。這是計算某項銷售指標占總體的比重,分析其構成比率的變化。
動態比率分析。這是將某項銷售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相比,求出比率。定基動態比率是指某一時期的數值固定為基期數值計算的動態比率。環比動態比率是指以每一比較期的前期數值為基期數值計算的動態比率。
(3)因素替代法
在運用因素替代法時要保持嚴格的因素替代順序,一般來說,就實物量指標和貨幣量指標而言,應先替換實物量指標,後替換貨幣量指標。就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而言,應先替換數量指標,後替換質量指標。
(4)量、本、利分析法
(二)確定銷售活動分析的程序
第一步:確定分析計劃。
第二步:收集分析資料。
第三步:研究分析資料。
第四步:作出分析結論。
第五步:編寫分析報告。
(三)撰寫銷售活動分析報告
1.銷售活動分析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1)標題。
(2)正文:一般包括銷售活動情況概述、銷售活動善分析和改進工作的意見三方面內容。
(3)署名和填寫日期。
2.撰寫銷售活動分析報告應注意的問題
(1)遵循一定的寫作步驟
(2)以政策為依據進行評價。
(3)要全面辨證地分析。
(4)要力求精簡。
『玖』 社會營銷計劃過程中可能運用哪些行為理論
社會營銷計劃過程中可能運用到理性行為理論、消費者計劃行為理論或計劃行為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