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旅遊活動的季節性對旅遊企業經營有何影響,如何應對
如何應對旅遊活動的季節性?回答之前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旅遊活動版的季節性及其形成原權因。旅遊季節性是指旅遊活動因氣候和國家法定假日以及重大活動等原因分布的不均衡,導致旅遊市場出現明顯昕淡旺季差異。其形成的結果,是客源與旅遊目的地的突出矛盾。如何應對?做到淡季不淡,旺季客流均衡而不致於形成景區人員過分湧入而導致接待能力跟不上、旅遊質量下降、秩序混亂等問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求旅遊行業一、要有合適、優質的旅遊產品供不同的消費者選擇;二、要有好的營銷策略,不同的旅遊對象有不同的愛好,要善於引導合理的旅遊消費。三、要善於應用價格杠桿作用,以緩解旅遊季節性的壓力。
㈡ 旅遊節事活動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有何積極影響和消極
你有姐姐活動的政治經濟,他有很多方面都是幾點開始的,他的工業
㈢ 如何用節慶活動做景區目的地營銷
景區營銷工作,不僅僅包含了節慶活動等一些重要節點的宣傳工作,同時版應該是一個全程,有計權劃性的年度工作,通常一年為一個旅遊景區營銷工作的周期,通過制定精確的旅遊景區營銷策略來支撐景區對外推廣,營銷的作用。目前國內已經有相當的景區營銷運營管理團隊,都可以咨詢,溝通。幫助您解決營銷過程中的各個問題。
㈣ 分析假期的調整對旅遊業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
劉思敏 程海濤 龍京紅
劉思敏,中國旅遊報社經濟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城市、旅遊景區的策劃、規劃與營銷;程海濤,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企業管理;龍京紅,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旅遊經濟、旅遊規劃和旅遊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我國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對旅遊消費需求、旅遊產品、旅遊經營管理、遊客出遊模式、旅遊服務質量等都產生了影響,對此旅遊企業應採取一些應對措施,而被取消的「五一」黃金周,應該考慮恢復,不僅將起到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也能夠滿足廣大民眾的休假需求。
關鍵詞:法定節假日 旅遊業 影響
一 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社會背景及內容
(一)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社會背景
1999年,我國根據當時情況對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將全體公民放假的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3天,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3天,國慶節放假3天。全年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有利於方便廣大群眾安排出行活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法定節假日安排出現諸多弊端:
1.法定節假日安排過於集中
在10天的法定節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期。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一年中安排多個全民統一放假的長假,容易對其經濟和社會的正常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波動。由於黃金周的假日時間過於集中,使得交通運輸壓力加大,景區超負荷接待,旅遊業服務質量下降,不利於旅遊業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2.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
我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歷史文化,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形成了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但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傳統節日都沒有列入法定假日。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間也會自發組織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矛盾。
3.法定節假日成為主流
居民個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遊、探親等活動,本來應該通過各種不同長度的假期來安排。由於我國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全面落實,大多數群眾只能集中選擇在公共假期出行,供求關系的矛盾也就凸顯了出來。
因此,近年來,人們對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的呼聲越來越高,建議對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分散法定節假日安排。
(二)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內容
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從2007年11月9日起,公開在網上徵集對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的意見。根據這一方案,2007年12月,國務院將國家法定節假日由10天增加為11天,三個黃金周保留兩個,取消一個,同時將除夕、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四個民族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新方案調整後,只剩下春節和「十一」兩大黃金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各休一天,加上周末的兩天休假,則成了3天的中短假期。這樣,每年將出現2個集中休假高峰——春節(7天)、國慶(7天)以及5個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現了法定節假日與周末連休3天的小長假、黃金周和個人帶薪休假並存的新局面。
(三)新的法定節假日的特徵
1.時間上分布更均勻
調整前的節假日,由於集中出遊,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許多人不僅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增添了不少疲憊。從長遠看,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正常平穩運行,也不利於旅遊業持續發展。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將3個黃金周變成了兩個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了旅遊旺季和淡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時段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在時間上增加了1天,也體現了政府對老百姓的關心。人們可以更從容地和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有助於人們的休假方式更豐富多彩和人性化。
2.注重民族傳統節日,順應人們的情感需求
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可以充分地發揮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讓這些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在我們的時代生活中延續和發揚光大。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增強中華兒女的情感認同、民族認同,順應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同時,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假日,將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使得中國文化和旅遊與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二 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的影響分析
(一)對旅遊消費需求的影響
法定節假日調整後,對旅遊者的消費需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小長假的增加勢必使長線游、短線游的比例發生新的變化,人們將更加傾向於選擇短線就近出遊。在新的節假日方案中,中秋節、清明節這些傳統節日使人們旅行出遊時將更傾向於選擇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聯的線路。由於「五一」黃金周的取消,長線旅遊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對旅遊產品的影響
調整後的法定節假日,對旅遊產品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中國有許多地區還保持著一些長達百年以上的重大節日民俗文化傳統,如清明假日,不少地方就結合清明掃墓踏青的風俗,推出了有特色的系列民俗活動,如放風箏、盪鞦韆、尋根祭祖等。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健全以及家用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大提高了人們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黃金周)出遊、城郊遊等短途旅行將更為便捷、更為頻繁。對旅行社而言,最明顯的就是其長短線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城市1000公里以內的郊區游、農家游、周邊游等國內游將大規模上升。
(三)對旅遊經營管理的影響
以往的經營管理較多地圍繞著黃金周,研究如何應對大規模人流的集中消費。旅遊企業淡季時由固定員工進行管理維護,黃金周期間僱用臨時工。實施新的節假日後,這就要求景區一年要經常搞活動、不斷有賣點,企業的經營成本要提高。對旅遊政府管理部門而言,以往也會針對黃金周推出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全國黃金周旅遊預報統計系統,對一些城市和景區進行監測。隨著五一黃金周的取消,對以往黃金周模式下的旅遊景點的宣傳方式、給旅行社的折扣、黃金周門票漲價、淡季降價等運營模式,將帶來一次大的變革。
(四)對旅遊出遊模式的影響
新的節假日方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天假期以及春節放假起始時間至除夕的節假日調整工作在增強傳統文化影響力、符合廣大群眾過節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數,使節假日分布趨向合理。將使旅遊者出遊時段的選擇更加理性分散,客流的空間、時間分布將更加均衡。有利於人們的假日消費由集中消費轉為「分散式」消費,可以更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
(五)對旅遊服務質量的影響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將對旅遊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帶薪休假能夠全面落實,遊客在一年中精心選擇一周出遊,其幸福指數和享樂指數要求更高,自然比黃金周出遊時更挑剔,這就要求景區全年的服務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此外,出遊的分散均衡化,將使旅遊者的腳步放慢,慢節奏的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提出這一倡議是與慢節奏對應的,則是對旅遊服務質量要求的提高。
(六)對旅遊景區發展的影響
對旅遊景區自身而言,節假日調整要求其注重內涵發展,提升遊客的游覽質量,旅遊景區的發展定位也要進一步與旅遊者的消費模式相適應。另一方面,從旅遊景區的空間分布來看,出遊能力強的區域,如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塘等地區的旅遊景區,將更多地吸引本區域范圍的旅遊者,或是地處大城市郊區的景區獲益將會更多。而距客源地較遠的區域和景點,比如中西部遠離中心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無論是觀光游、休閑游還是其他形式的旅遊,其發展都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七)對旅遊經濟效益的影響
2007年,我國旅遊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達到4.45%,同比增長0.4個百分點,2007年國內旅遊收入占旅遊總收入的比重達到71.29%,同比增長1.57個百分點。而節假日期間的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佔到了很大的比重。
2007年春節、「五一」和「十一」三個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合計,分別佔到了全年旅遊人次和收入的24.1%和17.5%,其中五一黃金周表現更為突出,兩項指標佔全年的比重分別達到了10.3%和7.1%。2006、2007、2008年以來,三大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遠高於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黃金周的增速又遠高於三大黃金周。綜合以上數據分析,調整黃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黃金周,勢必給整個旅遊行業帶來較大的波動。
三 旅遊企業應對節假日調整的措施及策略
(一)加強中短線旅遊產品的開發
調整後的節假日,黃金周減成2個、小長假增至5個,一增一減將促使人們為自己安排更多的中短途旅遊。因此,長線旅遊與短線旅遊比例發生了重要變化。旅遊者將更加傾向於近距離的休閑旅遊,以健康、放鬆為主要目的旅遊產品將受到更多更廣泛的歡迎。因此,旅遊企業要結合各個小長假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更多3天時間的中短旅遊線路,充分發掘產品的休閑內涵,對原有景點推陳出新,搶佔中短假期這一新的旅遊主戰場,尤其是一些放鬆休閑類的近郊生態游、省內休閑游、農家樂旅遊等。
(二)積極發展傳統和民俗文化旅遊
新的節假日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因此,旅遊企業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旅遊消費市場的需要,搞好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挖掘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打出響亮的民俗牌、文化牌、親情團聚牌,用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文化內涵和文化檔次增強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加強個性化的旅遊線路開發
新的節假日使人們在出行時間、行為、方式、追求上更為多樣化、個性化,這要求旅遊企業要進行個性化開發,不僅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還能開發新的需求。同時,旅遊企業還要通過市場細分與產品開發來尋找自己的服務對象和生存空間,塑造旅遊產品個性是大勢所趨,是順應假日調整後旅遊需求變化的重要方面。
(四)不斷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使得旅遊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旅遊消費越來越具有理性。因此,對旅遊服務質量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餐飲、旅遊景區和旅遊交通等各旅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全面安排好旅遊者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的各個環節,為旅遊者營造良好舒適的氛圍,使其獲得高質量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旅遊者提供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旅遊者。
(五)積極應對「散客時代」的到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隨團旅行對個性的壓抑,進而選擇了自駕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旅遊市場呈現出「散客化」的趨勢。新的節假日的執行,「3天小長假」導致散客數量大大增加,加上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健全以及家用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大提高了人們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黃金周)出遊、城郊遊等短途的散客旅行將更為便捷、更為頻繁,自駕、自助游,將加快「散客時代」的到來。對此,旅遊企業做好應對。
四 法定節假日調整的得失分析與反思
(一)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積極意義分析
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將3個黃金周變成了2個黃金周和5個3天的小長假,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流,相對淡化了旅遊旺季和淡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時段供需矛盾暫時起到了緩解作用。同時,調整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在時間上增加了1天,有利於擴大需求釋放。再者,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賦予了人們一種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情感需求,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使人們能有更充裕的時間來享受此節日,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對旅遊業及居民社會生活成本增加分析
「五一」黃金周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於:在帶薪休假長達12年不能落實的背景下,保障居民獲得休假的權利,滿足了人民對長假的需求,而改成傳統節日休假後,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只有在長假中才能實施的事情無法進行;在我國城市化大幅推進的社會轉型期,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無比頻繁,取消了「五一」長假,施行3天小長假就意味著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少了一次返鄉或探親的機會。
(三)對節假日調整的反思——是否應該恢復五一長假?
1.多數民眾反對取消五一長假
據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調查顯示:此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中最有爭議的就是「五一」長假被取消。當問及「您是否支持取消『五一』黃金周?」時,21.5%的被訪者表示「支持」,9.2%的被訪者表示「無所謂」,多達69.3%的被訪者明確「反對」取消「五一」長假。一些民眾認為取消「五一」黃金周,主要是擔心《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得不到有效落實,減少現有長假將影響長途旅遊、探親等活動,同時也會導致「十一」和春節假期更加擁擠,從而使得「十一」、春節面臨更大的出行壓力。
2.「五一」時節適合人們出門觀光旅遊
在「五一」這個時間段,正是春回大地、花草初綻的好時節,草木返青,漫山遍野春花綻放,城市鄉村處處都洋溢著春天的活力,無論是氣溫還是自然風光都很適合人們出門觀光旅遊。這個時候,趁著大假出門旅遊已成為許多市民的計劃,取消了「五一」長假,把「五一」黃金周的時間縮短為3天,這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出行計劃,甚至會使很多人放棄出行計劃。
3.取消「五一」黃金周不利於整個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
2006、2007、2008年以來,三大黃金周的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遠高於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黃金周的增速又遠高於三大黃金周(我國歷年來節假日期間的旅遊人次和收入情況詳見表2)。這表明中國居民旅遊需求通過黃金周得到了極大釋放。調整黃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黃金周,勢必會給整個旅遊行業和我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據統計,2008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個三天假期加起來,營業額都抵不上一個「五一」黃金周,利潤更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據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稱,2008年5月1日至3日,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點)共接待遊客894.07萬人次,同比下降了24.45%。
4.對恢復五一黃金周的爭論與期待貫穿2008全年
首先,假日改革方案出台伊始,就有專家撰文質疑——「政府雖然對社會輿論做出了積極善意的回應,但是對真實的民意並沒有做更深入的調研,僅僅是通過網路來調查是極不科學的。所謂科學決策,就是要進一步對黃金周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效應做更科學的研究論證,絕不是根據一個漏洞百出的假日改革課題組的研究就可以輕率決策;所謂民主決策,就是面對莫衷一是的民意調查結果(主要是網路調查),應該邀請國際上權威的專業調查機構(或者利用經濟普查的隊伍),組織一個具有科學性、說服力的大型民意調查,真實、全面地反映人民大眾關於黃金周的看法。」
其次,2008年春節假期遇到雪災,相當多的人回家不成,出遊也不成,「假期」無形中被「凍結」了。春節之後,就有網友和專家呼籲臨時性恢復「五一」黃金周,引來一片熱議。
第三,取消「五一」長假之後,人民大眾對「五一」黃金周的懷念情緒大增,媒體充斥大量報道。人民網的調查,在是否同意縮短「五一」長假的調查中,只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長假「瘦身」。
第四,國慶黃金周之前,有關專家關於「下一步取消十一黃金周」的言論,引發輿論大嘩。另有專家針鋒相對地指出2008年「『十一』黃金周果然如預言般井噴,成為史上最火爆的黃金周!更重要的是,這次井噴是在今年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打擊了公眾的安全信心、大面積財富縮水打擊了公眾的消費信心、假日改革之後十一黃金周井噴預期導致公眾盡可能出行迴避的情況下發生的。2007年以取消五一黃金周為核心的假日改革脫離了實際,已經被證明成為事實。假日改革確有再度討論的必要。決策者應該知錯就改,恢復五一黃金周——把被損害的社會福利還給大眾!」「因此,在沒有切實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況下,哪怕取消一個黃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觀存在的龐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於人為製造大眾出行需求的『堰塞湖』……何況,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城市化、社會轉型大幅推進的背景下,取消黃金周只能是以犧牲民眾的幸福與現實福利來暫時消弭矛盾,根本不可能解決所謂黃金周長假制度最突出的弊端——交通和環境保護的困境。」
綜上所述,「五一」黃金周應該重出江湖,通過黃金周旅遊消費將起到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對我國經濟以及旅遊業的健康發展都將具有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恢復「五一」黃金周可以在不增加社會總成本的情況下,切實保障人民大眾的休假權和滿足其對長假的需求。
參考文獻
《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2007。
《旅遊公報》,國家旅遊局,2005,2006,2007。
王興斌:《中國休閑度假旅遊的必由之路:從「黃金周」到帶薪休假》, 《旅遊學刊》2005年第4期,第51~55頁。
李幼常:《黃金周假日旅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綜述》,《旅遊學刊》2006年第11期,第12~18頁。
趙英鴿:《關於旅遊黃金周制度的經濟學思考》,《社科縱橫》2007年第7期。
金榜:《科學休假——假日經濟的理性思考》,《科學決策月刊》2006年第4期。
劉琴:《法定節假日調整後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分析及旅遊發展因應對策》,《江蘇商論》2008年第9期。
劉文濤:《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及旅遊產品應對策略》,《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年第4期。
朱劍紅:《法定節假日為何要調整》,2007年11月10日第005版《人民日報》。
朱劍紅:《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獲大多數人支持》,2007年12月17日第002版《人民日報》。
關於「黃金周」調整方案的思考,2007年11月9日第006版《光明日報》。
祁穎:《法定節假日調整後的旅遊業新格局》,2008年4月25日第009版《光明日報》。
范非:《節假日調整旅遊業咋「變臉」》,2008年3月31日第B02版《山西日報》。
東民、博飛:《多數老百姓希望保留「五一」黃金周》,中國網 http:///。
蔡華鋒:《專家樂觀估計「十一」黃金周還能保持十年以上》,2008年9月10日《南方日報》。
何忠洲:《長假之癢:黃金周存廢之爭》,《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4月30日總第321期。
劉思敏:《假日制度變革:需要制度設計想像力》,2007年3月《中國旅遊報》。
劉思敏:《假日改革的三個疑問》,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報》。
蔡華鋒:《臨時性恢復「五一」黃金周》,2008年2月13日頭版《南方日報》。
劉思敏:《黃金周能否被替代?》,《旅遊學刊》2008年第6期。
劉思敏:《恢復五一黃金周,疏通出行需求「堰塞湖」》,《環球游報》2008年10月。
㈤ 什麼是節事活動
從概念上來看,節事是節慶、事件等精心策劃的各種活動的簡稱,其形式包括精心策劃和舉辦的某個特定的儀式、演講 、表演和節慶活動,各種節假日及傳統節日以及在新時期創新的各種節日和事件活動。
中文名
節事活動
特性
文化性、地域性、時效性、體驗性等
劃分標准
影響、內容屬性、目標
實質
商業活動
內涵解釋
節事活動的目的、內容、形式、功能和實質等方面
快速
導航
節事活動的內涵
節事活動的特點
節事活動的意義
節事活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節事活動的類型
節事的定義簡介
「節事」
一詞來自英文「Event」,含有「事件、節慶、活動」等等多方面的含義。國外常常把節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盛事(Mega-event)等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在英文中簡稱為FSE(FESTIVALS &sPECIAL Events),中文譯為「節日和特殊事件」,簡稱「節事」。西方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文化慶典、文藝娛樂事件、體育賽事、教育科學事件、私人事件、社交事件等通通歸結到節事范圍內。
節事活動的內涵
目的:為了達到節日慶祝、文化娛樂和市場營銷的目的,提高舉辦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舉辦地的良好形象,促進當地地旅遊業的發展,並以此帶動區域或經濟的發展。
【內容】: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和地方特色,應根據當地的文化和傳統特色來具體設計。
【形式】:要求生動活潑,具有親和力,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是想通過這一活動達到休閑和娛樂的目的。節事活動的編排嚴謹、環環相扣、切合主題。
【功能】:節事活動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重要的是一種經濟載體。節事活動應圍繞經濟活動的開展而做適當的調整。
【實質】: 節事活動的實質是商業活動,舉辦期間大量的人流不僅使服務性行業收入迅速增長,還會促使交通、貿易、金融、通信等行業的發展。
節事活動的特點
節事活動作為會展中的一個部分,除了具有會展活動的一般性以外,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這些主要包括:
多樣性、交融性、二重性、個性化、吸引性、認可性等。
【文化性】:節事活動本身就是文化活動,這些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節日文化和體育文化等為主導的節事活動往往具有極濃的文化氣息。
【地域性】:節事活動都是在某一地域開展的,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可成為目的地的形象的指代物。有些節事活動已經變成為地域的名片,而少數民族節日更是獨具地方特色。
【時效性】:每一項節事活動都有季節和時間的限制,都是按照預先計劃好的時間規程開展和進行的。
【體驗性】:節事活動實際就是親身經歷、參與性很強、大眾性的文化、旅遊、體育、商貿和休閑活動,是建立在大眾參與和體驗基礎上的。
【多樣性】:節事活動的內涵非常廣泛,其開展形式可多元化,開展內容可豐富多彩。
【交融性】:節事活動的多樣性和大眾參與性決定了其必然有強烈的交融性,許多節事活動都包含看會展活動,從而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二重性】:節事活動參與者的角色,一是該主題節事活動的參與者,二是該主題節事活動的旅遊者。
【個性化】:舉辦地必須有特別出色的節事活動產品提供參與者和旅遊者挑選,否則一般很難成功。
【吸引性】:節事活動本身必須具備強大的吸引功能,給參與者一非常好的感知印象,在心裡上產生非去不可的願望。
【認可性】:節事活動應該控制節事活動的參與者的數量,保護當地旅遊環境不受破壞,在當地居民承受能力之內,以當地居民認可並顯示出友好的態度為准。
㈥ 假日經濟對市場營銷有哪些影響
假日經濟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隨著假日經濟休閑意識的強化,美食在旅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無論是景點游還是購物游,人們最不能虧待的就是自已的「嘴巴」和「肚子',因此,餐飲業在假日經濟中是永不退色的一道風景線。由於現階段的假日旅遊消費往往表現為集中的沖擊性的消費,所以在產生積極拉動作用的同時,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1、在短短幾載的「大假日經濟'中,整個市場營銷市場極度火爆。
2、在假日經濟給中國市場營銷行業帶來興旺繁榮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由於目前餐飲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企業傳統經營模式佔主流,特別是在品質衛生、環境保護、原料采購、就餐方式和科學營養等方面存在著突出的問題。長假日確實刺激了消費,但是面對假日商機,多數的經營者還是囿於舊有的經營路子;大多數的消費者盲目地隨潮而動,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消費樂趣。而綠色健康消費的意識不強,放心消費的信譽不高等,嚴重製約著餐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加上餐飲經營者的短淺目光,為了爭取短期利益,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非常嚴重,造成資源的浪費,更甚至於出現同業無序競爭、違法經營、擅自提價、加收費用、欺詐顧客、服務質量嚴重下降,導致服務消費市場秩序太亂,造成了投訴大幅度上升,嚴重影響了行業聲譽和形象。假如我們不能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假日經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消除負面影響,從長遠來看,集中性的假日經濟消費將對旅遊餐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從以上假日經濟的種種跡象告訴我們,一方面,假日經濟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雖然我們己有準備,但還是遠遠不夠,餐廳爆滿,中低檔酒店不足,各項物質准備不足,消費集中且較為單調;另一方面,也使我們認識到,怎樣有效地利用長假日營造良好的度假環境,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㈦ 節事活動的節事活動的意義
節事活動具有強大的產業聯動效應,可使旅遊者在停留期間具有較多的參與機會。內
它不僅能容給城市帶來場租費、搭建費、廣告費、運輸費等直接的收入,還能創造住宿、餐飲、通信、購物、貿易等相關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節事活動能會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促進作用。
節事活動除了具有提升舉辦國和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信息交流、增強對外合作、推動旅遊發展、加快城市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促進作用以外,還具有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弘揚民族文化和擴大旅遊市場、提升目的地旅遊形象、降低目的地旅遊季節性、調整旅遊資源、提高管理水平等特殊作用。
㈧ 旅遊目的地發展創新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旅遊經濟學
這些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等三個方面。
一、經濟問題
在旅遊目的地發展旅遊的過程中,經濟問題是首要問題,發展旅遊業不僅可以給旅遊目的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居民的收入,也可以增加當地政府的稅收等。但同時經濟問題也成為旅遊發展中的一大制約。
(一)資金匱乏
資金匱乏制約旅遊目的地發展,很多人認為發展旅遊的投資相對少,見效快,但要想較好發展旅遊目的地,既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又需對外宣傳促銷,這就需要一定的資金保證,尤其是後續投資要有所保障,但就目前很多旅遊目的地的發展而言,都只是集中在前期投資上,後續追加往往不足,制約了旅遊目的地的發展。
(二)經濟漏損
很多旅遊目的地由於受到資金的制約,不得不藉助外力來發展旅遊目的地,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遊目的地的開發,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接連不斷的經濟漏損問題。歐陽潤平教授等(2007)認為自然景區發展中存在五類經濟漏損現象:
「一是以外地投資者為利益主體的高息分紅型經濟漏損;二是以外來旅遊從業人員為受益主體的工資、福利型經濟漏損;三是以外國投資經營者為受益主體的龍卷風型經濟漏損;四是以少數不良企業為受益主體的敗德型經濟漏損;五是社區失和導致的道科西型的經濟漏損。」
(三)盲目開發,粗獷經營
隨著旅遊發展形勢走好,人們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逐步擴大,但接下來的卻是盲目跟風狀況,主要表現在開發與經營方面。
目前,我國旅遊目的地部分投資開發者思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其投資行為是旅遊目的地政府主導下的企業經濟行為,旅遊經營者首先墊付旅遊資源開發的啟動資金,然後接待旅遊者獲取經濟利益。基於此目的,他們一發現某地有資源可以利用,便仿效別處進行盲目投資;在開發經營時,多為了節省開支而採取粗放式經營。
在當地資源吸引力減弱時,便轉移目標,形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短期投資。由於缺乏統一的前期規劃,導致項目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旅遊產品雷同、單一化等情況。另外受自身素質制約,經營管理水平有限,這也阻礙著旅遊目的地的發展。
(四)利益分配問題
利益分配問題會對旅遊目的地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然而,旅遊目的地利益主體的多樣性和利益關系的復雜性交織在一起,給旅遊目的地收入的分配帶來諸多障礙,造成各利益主體間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發展旅遊目的地中應加以重視利益的分配問題。
二、社會問題
旅遊目的地發展過程中所凸顯的社會問題,主要涉及到旅遊目的地文化異化、目的地居民誠信以及旅遊目的地的安全等問題。
(一)文化異化
隨著旅遊的發展,大量遊客不斷湧入旅遊目的地,由於很多旅遊目的地地處偏遠山區的鄉村,因此在遊客湧入的同時也將工業化帶入這些地區,這就形成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並列,現代設施與傳統風物雜陳的現象。
使旅遊目的地原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越來越多的旅遊目的地居民認為旅遊服務業的收入要比農業收入高,所以放棄了他們傳承已久的農耕文明。另外,受到外來工業文明的影響,很多旅遊目的地居民會認為城裡人代表著先進的文化,便開始一味地模仿,無論是生活方面或風俗方面。
為了吸引旅遊者的目光,很多目的地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才舉行的儀式或表演,逐漸被外來文化同化或者成了舞台上的民俗秀,卻失去了其應有的原始性和鄉村性。
(二)誠信缺失
旅遊目的地文化異化,居民的意識形態受到沖擊,原有的淳樸民風與朴實本性遭受挑釁,旅遊目的地無不中彌漫著惱人的商業氣息,漫天要價、拉客、宰客、蒙客現象盛行,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也逐漸缺失。
如貴州省黔東南的朗德上寨,原本是一個有著獨特民族文化恬靜和諧的苗鄉,然而隨著旅遊的發展,村民們質朴的本性幾乎消失殆盡,置身其中,會讓人覺得失落,出自他們手中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說成是全天然自製的,然而這一切卻又是與事實背道而馳的。
此外,誠信缺失問題不僅僅是表現在村民之中,旅遊企業中也隨處可見,因此,旅遊目的地發展中的誠信缺失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三)安全問題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鄭向敏(2003) 認為旅遊安全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分析。廣義的旅遊安全是指旅遊現象中的一切安全現象的總稱。
既包括旅遊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安全現象,也包括人類活動中與旅遊現象有關的安全事態和社會現象中與旅遊活動相關的安全現象。狹義的旅遊安全是指旅遊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一切安全現象的總稱。
它包括旅遊活動各環節中的安全現象,也包括旅遊活動中涉及人、設備、環境等相關主體的安全現象;既包括旅遊活動中安全的觀念、意識培訓、思想建設與安全理論等「上層建築」,也包括旅遊活動中安全的防控、保障與管理等「物質基礎」。
對於旅遊目的地的發展而言,旅遊者的財產人身安全問題受到保障是發展旅遊目的地的前提條件,安全問題制約著旅遊目的地的發展。
三、生態問題
旅遊目的地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主要涉及到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破壞,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之上。
(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旅遊「城市化」現象的日益加重,發展旅遊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也隨著旅遊的發展而日趨嚴重,旅遊目的地原有的自然生態特色正逐步消失。由於盲目開發引起的森林砍伐、圍湖造田等行為,嚴重破壞了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
另外,隨著大量旅遊者湧入旅遊目的地,生活垃圾隨處可見。由於旅遊目的地基礎設施有限,這些垃圾等得不到妥善及時的處理等情況也使得旅遊目的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如果找不到妥善處理的方法,這樣的情況還將伴隨著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嚴重。
(二)生態環保意識淡薄
意識可以反作用於人們的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由於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一些旅遊目的地地旅遊經營者、政府、旅遊者等生態環保意識薄弱,這將會反作用於其發展活動。就旅遊經營者而言,由於小農意識濃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考慮長遠利益。
受到利益的驅使,盲目開發,亂佔耕地、伐木采林、過度的商業化運作等現象使旅遊目的地開發成為破壞性開發, 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換取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就政府而言,主要表現在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方面。
使得旅遊目的地發展過程中無法可依,這勢必導致生態環境受損。就旅遊者而言,由於缺乏生態環保意識,自然會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8)節事活動對目的地營銷的積極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目的地營銷策略的創新帶來了新效率、新體驗、新格局和新挑戰,具體表現在:
第一,虛擬技術開啟旅遊目的地營銷新體驗。
一方面,VR、AR等信息技術突破了文字、圖片、視頻等傳統信息形式,豐富空間維度的信息,突破時空限制,使遊客不僅能看到景區的各個細節,還能看到不對外開放或不定期開放的旅遊資源,提供更加深入的景點講解和多方位展示,虛實結合,增加了臨場感,實現「購買前先體驗」這一功能,有效地優化了用戶的行前旅遊決策。
另一方面,VR、AR等虛擬技術實現了高精度的生動性、互動性,極大地提升消費者感知的幅度、深度,增強其對旅遊目的地城市的積極態度和情感,喚醒興奮點,促使遊客為超出預期值的體驗買單。
第二,全產業鏈合作,打造目的地聯合營銷模式。
全產業鏈合作營銷、目的地聯合營銷,是指多個利益主體通力協作,共同開展目的地營銷和促銷。聯合營銷實施的主體,並不僅僅限於不同的旅遊目的地之間,而且還可以包括同一旅遊目的地不同部門之間、旅遊目的地的上下游供應鏈環節之間、線上媒體和線下現場活動之間等。
旅遊目的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同產業鏈甚至產業鏈以外的多家企業建立合作營銷關系,涉及不同的行業、地域和平台。
第三,影視營銷構築目的地感知和情感記憶。
旅遊目的地影視營銷是旅遊目的地利用電影電視的製作地點、環境、過程、節事活動,經過營銷策劃宣傳,將旅遊目的地推向市場,以取得旅遊需求滿足和旅遊目的地利益相一致的一種新的營銷類型。影星、外景地或能夠表達電影元素的主題,都能夠誘惑一定的觀眾。而一些不顯眼或沒有吸引力的場景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視頻和內容營銷提升目的地情感形象。
內容營銷通俗理解即是「講故事」。優質故事的設計與開發是做好旅遊內容營銷的核心。在多樣化、碎片化和視聽化的網路時代,短視頻開辟了旅遊產品營銷的新模式。兼具內容入口與社交基因的短視頻,年輕用戶十分願意「買賬」。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也成為在線旅遊平台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
在原創內容的帶動下,一邊旅遊一邊分享短視頻成為旅遊新常態,競相模仿或二度創作的短視頻在消費者的自主參與下形成病毒式傳播,借勢熱點話題和平台,通過精準營銷獲得易感人群,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增強遊客情感共鳴和忠誠度。
第五,精準營銷提升目的地營銷效果和轉化率。
精準營銷是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個性化的顧客溝通服務體系,實現可度量的低成本擴張之路,是有態度的網路營銷理念中的核心觀點之一。
與精準的定位和溝通相適應,只有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和消費需求,設計、製造、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與遊客進行個性傳播溝通,才能低投入、高效率地實現旅遊者需求。
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定製。通過提供給遊客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節約遊客在購買過程中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等,提高遊客滿意度,從而提高其讓渡價值。
第六,體驗營銷深化目的地要素構成和產業組合。
旅遊體驗營銷是指旅遊目的地根據遊客情感需求的特點,結合旅遊產品,服務的屬性,策劃有特定氛圍的營銷活動,讓遊客參與並獲得美好而深刻的體驗,滿足其情感需求,從而擴大旅遊產品和服務銷售的新型營銷活動方式。
㈨ 活動營銷的意義和好處都有哪些
市場營銷策劃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有其特別重要的作用:
(一)、營銷策劃能夠為企業明確將來應該實現的目標。通過市場營銷策劃,可以使企業確立明確的營銷目標。不僅可以加速企業營銷由現實狀態遷躍,而且可以減少許多迂迴尋找目標造成的無效勞動。有了目標,企業的營銷活動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進行人力、物力、財力的優化配置,採取措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朝著目標不斷努力。
(二)、營銷策劃為企業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業務框架。由於營銷策劃明確規定了企業的業務發展方向和業務框架,對企業的核心業務、增長業務、種子業務是什麼?都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因此,企業領導和管理層在進行業務決策時減少了難度。營銷策劃使企業明白:所有一切有利於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業務選擇,才是真正有價值和應該進行的業務選擇,所有與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無關的業務選擇,尤其是新業務的開發,都是應該避免和否定的業務選擇。
(三)、通過制定和實施營銷策劃,企業所有員工還得以深刻理解了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各部門各員工的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著公司的營銷策劃來進行,所有員工的工作,都必須為實現戰略目標而服務。因此,營銷策劃更能使企業全體員工領會到:企業是一個完整的大系統,要更好更快地實現目標,企業各部門各員工必須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與企業的其他成員緊密配合、協調一致。穩定性,若稍遇風吹草動,就妄加更改,必須導致營銷資源的巨大浪費;再次,一個完整的市場營銷策劃,是在對市場情況、產品情況、管理情況、生產情況等進行全面了解與考察的基礎上,站在戰略的高度上為企業所作的規劃,它是企業未來進行營銷決策的依據,將對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企業營銷起指導作用。由此可見,市場營銷策劃是一項高智能的腦力操作,是關繫到企業前途和命運的戰略設計,必須遵循戰略性原則,操作時要認真、細致、周密、完善。一旦操作失誤,就可能影響企業發展,甚至毀掉企業。
(四)、營銷策劃還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組合利用資源。由於營銷策劃明確了企業較長時期內應該達到的目標,從而有利於企業根據戰略需要,前瞻性地組織和配置企業有限的資源,使資源用到最需要和最恰當的地方,最終使同樣多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對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有巨大幫助。企業營銷活動經過精心策劃,可以用較少的費用支出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營銷策劃要對未來的營銷活動進行周密的費用預算,並對費用的支出進行最優化組合安排,這樣就有效避免了盲目行動所造成的巨大浪費。據美國布朗市場調查事務所的統計,有系統營銷策劃的企業比無系統營銷策劃的企業,在營銷費用上要節省2/5~1/2,由此可見市場營銷策劃的作用。
(五)、營銷策劃還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獲取市場競爭的勝利。由於戰略的整體性和前瞻性,更由於營銷策劃的制定會充分考慮到行業狀況和業內競爭對手的競爭態勢,在營銷策劃中又制定出了針對對手的競爭戰略措施,從而有利於企業在與對手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