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拈花灣有什麼特色
摘要 拈花灣,位於無錫太湖邊馬山半島的環山西路,離靈山大佛景區約五公里路,離無錫市區約有三十公里的路程。這座由靈山大佛投資方歷經五年而精心打造的東方小鎮,以唐風宋韻格調,在太湖邊的山坡旁修建的仿古建築一條街。然而,就是這個新建的小鎮,卻處處顯露出了東方禪意,讓現代人有個養身修心之處。
Ⅱ 天下山水風景眾多,拈花灣小鎮旅遊是如何「火」起來的
在從觀光旅遊向度假旅遊轉換的時代潮流中,各地都颳起了很大的「小鎮熱」,而拈花灣小鎮可算是旅遊小鎮產品體系中的佼佼者。為什麼拈花灣能夠從眾多小鎮中脫穎而出呢?
人們總說,現代人的生活是粗線條的,不像古人,雕梁畫棟,小橋流水,處處可以悟出生活的哲學和禪意。但靈山小鎮拈花灣,卻不像這個浮躁時代的產物,它的細膩講究和起承轉合被譽為「東方禪境」。
作為東方禪意度假勝地,拈花灣有著極深的禪意蓮花道淵源,以詩意山水感染遊客,通過一花一木、一物一景、一山一水、一石一葉、一門一窗、一桌一燈、一杯一盞,處處體現生活體現禪意,拈花灣也就成為了一個集休閑度假娛樂以及身心調適於一體、最具東方文化內涵的世界級禪意旅居度假目的地。
Ⅲ 打破「下次不再來」的困局,拈花灣為什麼會紅
拈花灣小鎮之所以能紅,能打破下次不再來的困局,就是因為他們把准了時代的脈搏,找對了消費人群,和獨一無二的風格。
還有就是他找對了消費人群,靈山景區在無錫太湖的邊上,周邊全是蘇杭和上海這樣的小資情懷最重的城市,再加上中產階級大爆發,人們旅遊的需求已經從追求性價比最高改變為追求情感,心靈回歸等精神層次體驗的需求。拈花灣是首創獨一家,從建築到景觀,到所有一切圍繞著禪意旅居目的地為主題中心打造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存在。
Ⅳ 拈花灣的景區總述
禪,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源於佛教及其禪宗,可追溯至當年佛祖靈山拈花。
自摩訶迦葉會心一笑開始,在西天傳四七二十八代之後,經菩提達摩於南北朝劉宋時期(大約479年之前)傳入東土,至中唐六祖慧能(638-713),於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德宗、唐玄宗期間,自成一體,完全融入中國文化。禪,成為中國人時尚的生活方式,興起於唐代,蔚然成風於宋代,得益於文人雅士與禪師們的交往唱酬,記為文學,以「禪詩」廣為傳播;載為禪話,以「語錄」評唱頌古公案。
靈山文化旅遊集團,守望靈山勝境, 心接四面八方,深信「禪只在生活之中」,而致力於「禪生活」,於是依託太湖山水,弘揚江南禪風,選址天造地設的「拈花灣」,營建禪意生活社區,旨在以東方禪智慧,為世界倡導綠色禪生活,讓心身愉悅,讓情有所託,讓智有所益,讓思有所歸。
據不完全統計,自從唐宋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和詩僧禪師們,留下了3萬多首禪詩。拈花灣從這3萬多首禪詩中,選取適用當代社會、契合江南物候、對應本地場所的經典作品及其章句,將其中的禪意、禪趣、禪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文化空間和功能設施,因此可以說,拈花灣是集中國歷代3萬首禪詩意境之大成的「禪詩大觀園」。
在這里,人們不再只是通過古書古人古公案玩味禪文字,品嘗禪書畫,空談禪道理,而是身臨其境,沁潤在禪中,生活在禪中,忘我在禪中,感悟在禪中。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葉,一門一窗,一床一被,一衣一履,一桌一燈,一碗一筷,一杯一盞,乃至一隻鳥叫,一片蛙鳴,一抹雲彩,一縷薄霧,一點燭光,一絲暗香,一串晨鍾,一遍暮鼓,一灣漁火,一舟晚唱,無處不是禪意,也無處不是生活。
從禪詩、禪話中提取適用語錄,為整個拈花灣所有的道路、景觀、景點、公共設施、商業店鋪、賓館、客房、餐廳、茶室及各種亭台樓閣、僧房禪院等命名。
拈花灣的命名體系,一方面,具有一般景區的「導示系統」功能和一般科普公園之類的「解說系統」功能;另一方面,又完全不同於這些規定路線的導示系統和知識教育的解說系統。就禪來說,禪不著文字,也不著物象,更不假外物,全憑一個人獨自的心來體會,而且體會到的東西,也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由此而言,所有事先規定的線路和旨在教育的解說都不是禪本身,充其量只是提起人們參禪悟禪的「話頭」。
拈花灣因此將所有的建築、設施、景觀,都視為「禪的媒介」,由此創造了「媒介型建築」和「媒介型景觀」,與此相關的所有命名,都不再具有規定性作用和知識性意義,而只是一種提示,一種方便,一種假設,一種質疑。比方說,當你在拈花灣看到一處叫做「聽雨亭」的休憩設施,亭中有一塊匾上刻寫著唐代某著名詩人的一首《聽雨》五言絕句。如果是在一般景區,導游會告訴你,當年那位詩人是怎樣留下這首詩的故事,你也會習慣地根據詩中的描繪尋找相對應的景物,讓自己盡可能讀懂詩中的涵義。但是,在拈花灣,你是完全自由自在的,你大可不必理會這首詩的來歷,完全沒有必要讓詩句的字面約束自己稍縱即逝的感受。你只須在聽雨亭聽自己的雨聲,或者聽不見雨聲,甚至聽到的不是雨聲而是歌聲,見到的不是雨簾而是陽光,聞到的不是鄉土味而是法國香水,觸摸的不是太湖石而是和田玉……此時此刻,無論你感受到了什麼,你都沒有錯,這是因為,你在聽雨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都與聽雨亭有關,都是此刻的你自己的聽雨亭,這就夠了,這便是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禪,這便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時不變的禪趣,因為你,拈花灣成了一個生機無限的「禪趣大觀園」。
從歷代古禪公案中提取靈感,將公案中的智慧道具,如缽、茶、書、畫,乃至狗子、野狐等,轉化為智慧生活藝術。這里所有的生活用品、旅遊用品,因此都是禪藝精品,都是可以帶走的禪的審美記憶,讓回到世間的繁雜生活,仍然可以是拈花灣禪意生活方式的美麗延續。
在拈花灣,每一間酒店的房間,都以一位禪詩作者命名,都有三件可帶走的「禪藝」,一件是打開了你心鎖的房間「鑰匙」,一件是與這個房間同名的詩人的某一詩篇為內容的「書法」限量復製品,一件是與這幅詩書同名的「禪畫」限量復製品。但你要帶走三件禪藝,必須留下三件禪藝——你為下一位禪客製作的鑰匙,抄寫的書法,臨摹的禪畫。這叫傳印,也叫傳心,也叫心心相印。
在拈花灣,任何一處喝茶、吃飯、品酒、聽琴、聞香、沐浴、觀水、經行的地方,都有與之相應的禪藝,載著你的記憶,讓你將它們帶回紅塵。同樣,你必須為下一位禪客,留下你的體溫、你的馨香、你的身影、你的感覺,你將所有這些無法言喻的禪的體驗,寄託給一件精美或者樸拙的禪藝,也許你的下一位禪客能夠讀懂。
在拈花灣,每一位無意禪藝的禪客都是有心的禪藝中人。每一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一道禪藝風景,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吃住行游購娛,參與拈花灣的不斷創建,拈花灣因為每一位禪客的禪意生活,成為舉世無雙的「禪藝大觀園」。
Ⅳ 拈花灣的業態融合如何
上海角馬正在負責拈花灣2.0升級,充分考慮到了業態融合,在設計完善時將景區內引進了大量特色客棧、主題餐廳、商業街區、特色娛樂項目等,保證遊客娛樂體驗的同時,促進景區整體消費的增長。
Ⅵ 無錫靈山拈花灣市場需求
4.15重新開園,80元門市價。上同程旅遊預定的話只要75元,還有風鈴送,還不錯~
Ⅶ 拈花灣可以在精進哪些方面
可以培養自己的禪意,嚮往自然。
禪意小鎮·拈花灣,是靈山集團歷時5年,繼靈山勝境之後又一精品力作。坐落在無錫馬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山水之間,這里向來有「凈空、凈土、凈水」之稱,生態秀美,環境優越。而拈花灣靠山面湖,更與靈山勝境依山為鄰,可以說是得盡天地人文靈氣。拈花灣的命名,一方面源於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的經典故事,同時也緣於它所在的地塊形似五葉蓮花的神奇山水。小鎮整體建築風格以唐風宋韻為主,又融入了中國江南小鎮特有的水系,打造出了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使得整個小鎮沉浸在美輪美奐的意境中。
Ⅷ 拈花灣小鎮的誕生,打破了「下次不再來」困局,它是如何做到的
懂得合理運用當地的「禪」特色,加上迎合遊客熱愛自然的心理,懂得佛教文化跟生活結合,是導致拈花灣小鎮的打破了「下次不再來」困局的主要原因。提及拈花灣小鎮你可能不深刻,可提及靈山絕對會想起佛教的起源,而拈花灣小鎮則藉助靈山的特色開辟屬於自己的路。
拈花灣小鎮的成功,歸根到底還是當地懂得集合佛教文化和遊客的心理,營造了充滿修養的旅遊勝地。
Ⅸ 怎麼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拈花灣的改造升級是業界文旅小鎮改造的範本
從藝術和建築來分析吧。上海角馬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在體現建築的藝術化和生命力,獨特性和附加值。像拈花灣的2.0改造升級,除了深化「禪」的概念,還將拈花灣的旅遊發展訴求得以提升,在滿足文化的同時,還打造IP形象,促進靈山的特產銷售,加深遊客對靈山的禪印象。其改造升級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