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別克的營銷策略
不僅僅普通的產品銷售,他們還為您提供上牌幫助及貸款等一條龍服務。解決了消費者上牌和貸款的困難,的確吸引了不少購車者。
優質的售後服務。貼切的維修過程,加上滿意的跟蹤服務給了不少買車人的安全感,讓人買的放心。而別克的守候至深夜的「星月服務」不僅樹立了「別克關懷「的的品牌形象,更是讓駕駛者開的安心。 中國汽車的第一個售後服務品牌「Buick Care別克關懷」。除了寓意深刻的視覺標識外,「別克關懷」最受人矚目的是其全新的「關懷式售後理念」,及在此基礎上推出的6項標准化「關心服務」。品牌化的進程,使售後服務更為具像化、專業化,並將原先階段性、季節性的服務活動標准化「別克關懷」的推出,突破了售後服務在形象上從屬於銷售的現狀,更將汽車售後服務從傳統的被動式維修服務帶進主動關懷的新時代,同時將加強別克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有別於傳統被動式的售後服務,「別克關懷」以「比你更關心你」為核心,強調售後服務的主動性,要求售後服務人員比車主更關心他的車,主動擔當車主的義務汽車保養顧問,並重視車主在體驗整個服務過程中的心理感受。為將全新的售後服務理念落到實處,並讓每位車主都體驗到別克關懷,上海通用汽車推出了6項標准化「關心服務」,包括:
1)主動提醒問候服務,主動關心;
2)一對一顧問式服務,貼身關心;
3)快速保養通道服務,效率關心;
4)配件價格、工時透明管理,誠信關心;
5)專業技術維修認證服務,專業關心;
6)兩年或四萬公里質量擔保,品質關心。 別克帶領美國汽車工業進步的步伐早在1906年就開始了,那年別克生產了當時第一輛裝有4缸發動機的汽車——1907 D型,其考究的工藝和美輪美奐的風格至今風采不減。它的車身以木製馬車車廂為藍本,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包括底盤、輪輻、輪圈在內,大量採用木質結構,手工打造,輔以經過仔細打磨拋光的金屬飾帶,簡直就是一件藝術佳作。從那以後,別克便開始以製造豪華車而享有盛名,別克產品也被上層名流們用於誇耀其富有和時髦。
二十年代,阿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掌舵通用汽車的初期,即以超前時代的經營理念確立了凱迪拉克、別克、奧克蘭德、奧爾茲、雪佛蘭的品牌排序,別克作為重要的主力品牌,斯隆為其制定了「寧靜舒適,但有強勁動力」的產品基調,保留了強調先進工藝技術和外觀設計的豪華車理念。1924年的別克4系車售價965美元,別克6系車1295美元,可謂價值不菲,但是擁有了頂置氣門發動機和別人沒有的四輪制動裝置,還有精細絕倫,能讓傢具商都感到汗顏的豪奢的座椅,足以讓用戶自豪誇耀了。
1936年是別克車型大豐收的一年,它一口氣推出了三款引起巨大轟動的車型——Roadmaster、Special和Century,這些車型掀起了市場狂飆,對全世界的汽車造型產生了長達十餘年的影響。
Roadmaster堪稱汽車外觀設計的里程碑,它體現了許多別克的嶄新元素,例如全鋼車身,子彈形車燈,及高坡度的擋風玻璃,車內部也有一些顯著的變化,包括液壓剎車和改良成獨立的車懸架,無一不是當時了不起的成就。在很多以二戰前後時期為背景的電影中可以看到,那時無論歐美的汽車造型都在向Roadmaster看齊。今天,人們在老爺車市場上很難找到1936年版的Roadmaster——收藏家們都視其為生命,絕對不賣!
另外,Roadmaster經久不衰的魅力也反映在兩位大名鼎鼎的別克超級粉絲的車庫藏品名單中。「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在世時曾珍藏了一輛1953年版Roadmaster;而當代美國家喻戶曉,入選好萊塢名人堂的王牌脫口秀主持人傑伊·萊諾(Jay Leno)則會不時地親手擦拭他心愛的1955款Roadmaster。
斯隆開創了一種汽車設計的新商業模式,就是在設計新的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地考慮以後幾年不斷更換部分設計,形成一種制度,使汽車式樣兩年一小變,三到四年一大變,有計劃地讓樣式老化,促使消費者求新棄舊,從而創造積極市場。他曾表示:「車身的豪華程度、外觀和配色賞心悅目程度以及與競爭對手的差異程度,都將構成汽車的主要吸引力,通用汽車的未來完全取決於這些吸引力。」這些創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的別克車型中有著非常具體而鮮明的體現。 二戰後,美國迅速進入了經濟繁榮大發展時期,汽車步入了它的「維多利亞」時代,很多戰時研製的新發明開始普及民用,別克也迎來風格和技術創新上的高峰。
1948年,別克在美國第一個將液力變矩自動傳動裝置應用在汽車上,這就是今天人們都熟悉的自動變速器。緊接著,別克與凱迪拉克、奧茲莫比爾一道,率先採用液壓助力轉向和助力制動裝置,大大提升了駕駛安全性,讓婦女也能輕松開車。然而要論引起的轟動,這些技術性革命與通用汽車天才設計師哈里-厄爾的汽車新造型相比,仍然略顯失色。
戰後進入噴氣機時代,哈里-厄爾有一次被邀請參觀了戰斗機基地後,大受啟發,從而在1951年別克LeSabre概念車上誕生了風靡一時的「高尾鰭」設計。LeSabre概念車的幾大閃光特色:車身防撞設計、大大的尾翅,還有更低、更長、更寬的造型,定義了整個1950年代轎車設計風格趨向。 從5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經濟體現出不可思議的活力,曾創下接連106個月持續增長的記錄,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中產階級也在這一時期迅速膨脹,廉價能源的獲得和購買力的增強,推動美國汽車工業朝著車體更大、馬力更強的方向發展。
1959年,別克推出了它的巨型旗艦Buick Electra和Buick Electra 225,替代此前的Super、 Roadmaster 和 Limited這三款別克生產線上的頂級車型。Buick Electra 225中的數字表示車長達到225英寸(5715mm),因此獲得「二又四分之一」的昵稱。它因為有一個穿越車身一直延伸到背後的筆直的線條和凹面的尾燈而與眾不同,動力採用別克6.6L V8引擎。Buick Electra以更好的動力、加長的長度、加寬的車身、更大的空間、更具肌肉感的形象及更加關注安全的設計而引起轟動。這些大受歡迎的特徵在隨後的幾代車型中都得到保留,要說具體的差別之處,那就是別克在「豪華」的路上越走越遠。
Riviera 一詞最早出現在1949年,是別克用來形容一種雙門無柱硬頂(hard-top)的車身設計風格的,這種風格在接下來的30年裡一直大行其道,當時的廣告說這種風格「相當的時髦」。1963年,Riviera正式作為獨立名稱,冠以一款與眾不同的強調操控的舒適豪華車型。比起其他的別克車,,Riviera尺寸略小,1900公斤的重量也略輕,裝備6.5 L和6.9 L兩款V8發動機。所有駕駛過它的人都說這是路面感最好的美國車之一,同時兼備了出色的乘坐舒適性和駕駛操控性。美國汽車雜志Car and Diver 說:「Riviera 與傳統的別克大型轎車不同,其豪華舒適、動力性能與出色的路面感的完美結合,使它在所有美國車(Jaguars,300LS,Corvettes之類)中獨樹一幟,它可以與Bentley Continental 媲美,雖然價格只有後者的一半。」
Buick Electra和Riviera在問世後的幾十年中不斷演進,從設計風格、車身平台到底盤、動力系統都歷經了多代改進,迎合了時代的變革,因而成為美國豪華車市場上飄揚不倒的旗幟。尤其是Buick Electra作為別克的頂級車型,因其對美國汽車文化中豪華車精髓的淋漓闡釋而深受美國中產階級上層的寵愛。美國專業汽車雜志Road & Track說它「是一輛好得出奇的美國箱式轎車」。通過它可以看到,作為定位市場高端的別克車型骨子裡的一些固有特徵從來不為歲月所動:具有時代感的設計風格、奢華的內飾、充裕的動力,還有那近乎完美無缺的舒適。它們都已化作靈魂而融入別克的鋼筋軀體之中,猶如浪潮過後沉澱下來的熠熠放光的金砂。
經過30年的輝煌,Buick Electra最終於1990年光榮退役,將別克舵手的位置讓給了一個更強有力的繼承者。別克林蔭大道(Park Avenue)時代的序幕就此開啟。
隨著昂科拉ENCORE的上市,別克在中國已擁有11個系列、48款車型,形成了在高檔舒適車型、高檔轎跑車型、高檔SUV車型三條產品線上的全面布局。如果說2008年別克的首款豪華SUV昂科雷成功開啟了品牌全面轉型之路,那麼今天,別克的首款國產SUV 昂科拉ENCORE拿過了接力棒,立足400萬輛的扎實積累,開啟別克品牌「全球科技、創新體驗」的新時代征程。在新的起點上,別克將展開新一輪產品布局,通過更優異的核心科技價值,不斷為消費者,尤其是新崛起的年輕消費群體,提供更出色的全方位品牌體驗,繼續鞏固別克在各主要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續寫品牌新的輝煌。
『貳』 營銷策略有哪些
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
『叄』 營銷策略有哪些!
營銷無定勢!
所謂的營銷策略是就事論事,事事不同。
把握原則即可:
1、從銷售版者的角度出發,從權消費者的體驗入手;
2、有創新,但不要過!比別人新一步即可;
3、追求營銷雙方整體的平衡;
4、最後就是要把東西(或服務)賣出去,盡量多地賣出去。
PS要考慮營銷效果(或後果),要充分提前預估,並作相應處置預案。
『肆』 營銷的策略有哪些
網路營銷更適合中小企業,通過網路推廣來提高業績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將企業網站做得新穎使用,並提高企業流量,對網站進行宣傳的同時也是對企業做推廣,增加潛在客戶。
②連鎖營銷是指在市場形成一定范圍內的同行效應,產生一個固定鏈式的產業營銷模式,讓銷售策略更加規范化、流程化、高效率,還可以節省廣告費用和流通費用。在經營上的分工原則是統一管理、統一進貨、統一核算、統一庫存、統一定價、統一服務規范等;在管理上施行3S原則,即專業化、標准化、簡約化;物流上施行集中配送,信息上實現網路化。
③廣告營銷主要的優勢在於能夠鎖定目標客戶,在目標受眾身上打廣告,減少費用;同時減少價格競爭,將廣告投放到特定的消費群身上。
『伍』 市場營銷策略的4P策略
4P營銷理論被歸結為四個基本策略的組合,即產品(Proct)、專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由於屬這四個詞的英文字頭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簡稱為「4P』s」
『陸』 營銷戰略、營銷策略、營銷對策的詳細定義及其區別與聯系
加分就考慮告訴你
營銷戰略是企業市場營銷部門根據戰略規劃,在綜合考慮外版部市場機會權及內部資源狀況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市場,選擇相應的市場營銷策略組合,並予以有效實施和控制的過程 。
市場營銷總體戰略包括: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等。
市場營銷戰略計劃的制定是一個相互動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創造和反復的過程。
營銷策略是企業以顧客需要為出發點,根據經驗獲得顧客需求量以及購買力的信息、商業界的期望值,有計劃地組織各項經營活動,通過相互協調一致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為顧客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而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
營銷對策是。。。。。。。。。。。。。
『柒』 優步採用什麼手段進入中國市場
這個問題好大啊,而且非內部人員其實根本無法回答這一點,大多數問題都只會暴露在內部,外人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不過為了能黑Uber上海區總經理 @王曉峰先生……我來瞎扯一下,表面上我見到的他們在中國市場進入時遇到的問題吧。
首先要明確:「有效」進入中國市場,是個什麼定義?Uber在國內已經開了9個城市了,明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開城市方案」(就是速度太慢了……),這個就我用過的2個城市都差不多,Uber高端車是基礎,輔以相對低價的一系列用車服務,最終形成一整套覆蓋幾乎全價格的用車體系,最初期與租賃公司合作,高額補貼給到司機,後續隨著開拓市場逐步降低補貼,讓市場自己慢慢調控。
不過我猜題主想問的是:如何更快的推廣(司機與用戶),從而在體量上迅速增大?那看起來就要解決好幾個問題:本土化、客服、領導者、人員配置、不接地氣、營銷策略
本土化:因為Uber在全世界的軟體統一性,則導致本地化進程比較慢(就現在,邀請好友還不能分享給朋友圈,只能分享到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更不談奇怪的軟體使用、注冊流程、翻譯,無法解除綁定支付信息等問題了,Uber在體驗上的西化導致了在國內的水土不服其實挺正常的。
客服:Uber在國內只能通過新浪微博或者客服郵箱來反饋問題(uber怎麼投訴? - BreeZe清風的回答),回答的時間與水平要看當地的團隊水平,這就很扯淡了,我的感受是他們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流程管理,導致各地用戶的遭遇迥異,這也是非常制約擴張的因素之一。
要知道,這款軟體並非易用到傻瓜式,知道這款軟體的人我相信也不都是買菜大媽吧?能被推廣輻射到的人,卻不斷遇到問題,所以怪用戶咯?
領導者:只評價Uber上海區總經理 @王曉峰先生,記憶最深刻的是 @王曉峰先生自誇自己為」尊重用戶「,但打 @王曉峰 先生的臉的答案在此(你坐Uber時或之後有遇到很糟糕的體驗嗎? - 互聯網),自我反饋問題後, @王曉峰先生對我採取了直接拉黑的行動以及不理睬態度,這就是您說的」尊重用戶「嗎?
另外各位也可以注意 @王曉峰先生在知乎與微博的各種回答與回復,除了官話以外幾乎無任何內容,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這樣,還不如別來回答……
人員配置:Uber招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目前Uber是以差不多合夥人的感覺在做城市開拓,每個城市的自治權非常高(這也是為何 @王曉峰 先生那麼不尊重用戶的原因吧……),可以看到Uber每個城市的進展很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合適的人,小而精的團隊在某個階段是優勢,但如果前後門也在失火,但家裡能滅火的人不夠,那這場火就足夠滅了這家人了。
不接地氣:Uber最初都是以高端用車起家的,而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滴滴、快的都是從最接地氣的地推計程車開始做起,他們的比較厚,能明顯看出Uber從軟體的設計到運營的方式到對待用戶的方式到人員招募再到 @王曉峰 先生對用戶的回復等等,匯總起來都能看出一股子」天然高傲的屬性「,不接地氣是我覺得最能形容國內Uber的一個詞了。洽洽如果需要佔領大市場,不接地氣是絕對做不到的,如果永遠都是用戶去適應軟體,那每走一步一定比別人慢幾拍。
營銷策略:其實很明顯,Uber並沒寄希望於普通用戶,原因是什麼?我們只要細數一下過去一年,Uber做過哪些營銷活動,就能看出端倪了(我只知道上海的活動),我可以列舉一下:
1.新年舞獅車
2.呼叫Tesla(這個活動不得不吐槽…… @王曉峰 先生處理的方式太爛了……)
3.冰激凌日
4.司機佟大為
5.維果清的飲品車
6.Uber貓
7.叫Uber拍全家福
這些活動,要麼特別難參加,要麼就是價格昂貴,並且吸引的人群看起來是非常固定的,如果說創意,我覺得還不賴,如果說真的意義上的大規模推廣?我覺得做的遠遠不夠。
我倒是覺得,人民優步是Uber在中國的最好的一次嘗試,並且看起來效果不錯,但如果上述的問題不改變的話,Uber在國內永遠都是一個小眾的軟體。(前提是:滴滴與快的各自的打車業務繼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