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營銷組合策略的4C策略
4C營銷組合策略1990年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提出,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與產品導向的4P理論相比,4C理論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它重視顧客導向,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這實際上是當今消費者在營銷中越來越居主動地位的市場對企業的必然要求。
4c營銷組合內容:Customer (消費者)主要指顧客的需求。企業必須首先了解和研究顧客,根據顧客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同時,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客戶價值(Customer Value)。
Cost(成本)
Cost(成本)不單是企業的生產成本,或者說4P中的Price(價格),它還包括顧客的購買成本,同時也意味著產品定價的理想情況,應該是既低於顧客的心理價格,亦能夠讓企業有所盈利。此外,這中間的顧客購買成本不僅包括其貨幣支出,還包括其為此耗費的時間,體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購買風險。
Convenience(便利)
Convenience(便利),即所謂為顧客提供最大的購物和使用便利。4Cs營銷理論強調企業在制訂分銷策略時,要更多的考慮顧客的方便,而不是企業自己方便。要通過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來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戶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ommunication(溝通)
Communication(溝通)則被用以取代4P中對應的Promotion(促銷)。4Cs營銷理論認為,企業應通過同顧客進行積極有效的雙向溝通,建立基於共同利益的新型企業/顧客關系。這不再是企業單向的促銷和勸導顧客,而是在雙方的溝通中找到能同時實現各自目標的通途。
在4C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關注市場和消費者,與顧客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和動態的關系。現在消費者考慮價格的前提就是自己的「花多少錢買這個產品才值」。於是作為銷售終端的蘇寧電器專門有人研究消費者的購物「成本」,以此來要求廠家「定價」,這種按照消費者的「成本觀」來對廠商制定價格要求的做法就是對追求顧客滿意的4C理論的實踐。
4C營銷理論上的不足:總起來看,4C營銷理論注重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與市場導向的4Ps相比,4C營銷理論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從企業的營銷實踐和市場發展的趨勢看,4C營銷理論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①4C營銷理論是顧客導向,而市場經濟要求的是競爭導向,中國的企業營銷也已經轉向了市場競爭導向階段。顧客導向與市場競爭導向的本質區別是:前者看到的是新的顧客需求;後者不僅看到了需求,還更多地注意到了競爭對手,冷靜分析自身在競爭中的優、劣勢並採取相應的策略,在競爭中求發展。
②4C營銷理論雖然已融入營銷策略和行為中,但企業營銷又會在新的層次上同一化。不同企業至多是個程度的差距問題,並不能形成營銷個性或營銷特色,不能形成營銷優勢,保證企業顧客份額的穩定性、積累性和發展性。
③4C營銷理論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但顧客需求有個合理性問題。顧客總是希望質量好,價格低,特別是在價格上要求是無界限的。只看到滿足顧客需求的一面,企業必然付出更大的成本,久而久之,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所以從長遠看,企業經營要遵循雙贏的原則,這是4C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④4C營銷理論仍然沒有體現既贏得客戶,又長期地擁有客戶的關系營銷思想。沒有解決滿足顧客需求的操作性問題,如提供集成解決方案、快速反應等。
⑤4C營銷理論總體上雖是4Ps的轉化和發展,但被動適應顧客需求的色彩較濃。根據市場的發展,需要從更高層次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起有別於傳統的新型的主動性關系,如互動關系、雙贏關系、關聯關系等。
4C營銷理論從其出現的那一天起就普遍受到企業的關注,此後的整個20世紀50~70年代,許多企業運用4Cs營銷理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但是4C營銷理論過於強調顧客的地位,而顧客需求的多變性與個性化發展,導致企業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工藝流程,不斷采購和增加設備,其中的許多設備專屬性強,從而使專屬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空間大幅縮小。另外,企業的宗旨是「生產能賣的東西」,在市場制度尚不健全的國家或地區,就極易產生假、冒、偽、劣的惡性競爭以及「造勢大於造實」的推銷型企業,從而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當然這並不是由4Cs營銷理論本身所引發的。
⑵ 4c營銷策略與4p營銷策略有何差異
4P:產品(pro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
4C:顧客、成本、便利、溝通(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4P比4C早,P只從銷售方下功夫,是早期用的銷售理論,事實上,現在都是用C比較多,因為C更多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是商品社會下的消費者爭奪戰,只有迎合消費者才有可能促成銷售。
⑶ 4P營銷策略和4C營銷策略是什麼
4P是指:來產品、自 價格、 渠道、 促銷。4P理論是營銷策略的基礎。思考是以企業為中心的,是一對多的單向溝通,追求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4C是指:消費者、成本、便利、和溝通。4C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一對一雙向溝通,注重培養客戶忠誠度。
4P是站在公司角度來說的,而4C則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的。
4C是營銷理念和標准,4P是營銷的策略和手段。
⑷ 企業4C營銷策略怎麼分析
告訴你什麼4C、4P理論,那些只是理論,只能作為參考,並不是營銷的核心。當你搞清版楚營銷權的4大核心之後,那些理論都沒多大的用了,那些理論都是圍繞4大核心展開的而已
1你的客戶是誰——你的產品賣給誰
2你的客戶在哪
3怎麼吸引你的客戶————如何拓展客戶
4怎麼成交並自動化運轉
根據多年的實戰經驗告訴你
這才是營銷核心,不管是什麼行業什麼產品,都逃不過這4大核心。
⑸ 4c營銷指什麼
1.Customer(顧客)主要指顧客的需求 企業必須首先了解和研究顧客,根據顧客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同時,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客戶價值(CustomerValue)。
2.Cost(成本)不單是企業的生產成本,或者說4P中的Price(價格) 它還包括顧客的購買成本,同時也意味著產品定價的理想情況,應該是既低於顧客的心理價格,亦能夠讓企業有所盈利。此外,這中間的顧客購買成本不僅包括其貨幣支出,還包括其為此耗費的時間,體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購買風險。
3.Convenience(便利),即所謂為顧客提供最大的購物和使用便利 4C理論強調企業在制訂分銷策略時,要更多的考慮顧客的方便,而不是企業自己方便。要通過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來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戶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Communication(溝通)則被用以取代4P中對應的Promotion(促銷) 4C認為,企業應通過同顧客進行積極有效的雙向溝通,建立基於共同利益的新型企業/顧客關系。這不再是企業單向的促銷和勸導 顧客,而是在雙方的溝通中找到能同時實現各自目標的通途。
⑹ 簡述網路營銷從「4P」到「4C」的營銷策略
一、簡介:
1、4p是營銷學名詞,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大營銷組合策略即為4p。產品(pro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四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為4p。
2、4c:4cs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s)
,也稱「4c營銷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r.f.
lauterborn
(1993)在1990年提出的,與傳統營銷的4p相對應的4c理論。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二、區別:
1.4p理論提出的是自上而下的運行原則,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的導向;而4c理論是以「請注意消費者」為座右銘,強調消費者為導向。
2.4p理論是以產品策略為基礎,製造商決定製造某一產品後,再設定一個彌補成本又能賺到最大利潤的價格,且經由其掌控的配銷渠道,將產品陳列在貨架上,並大...一、簡介:
1、4p是營銷學名詞,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大營銷組合策略即為4p。產品(pro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四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為4p。
2、4c:4cs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s)
,也稱「4c營銷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r.f.
lauterborn
(1993)在1990年提出的,與傳統營銷的4p相對應的4c理論。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二、區別:
1.4p理論提出的是自上而下的運行原則,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的導向;而4c理論是以「請注意消費者」為座右銘,強調消費者為導向。
2.4p理論是以產品策略為基礎,製造商決定製造某一產品後,再設定一個彌補成本又能賺到最大利潤的價格,且經由其掌控的配銷渠道,將產品陳列在貨架上,並大大方方地加以促銷;4c理論是以傳播和良好的雙向溝通為基礎,通過雙向溝通和消費者建立長久一對一關系。
3.4p理論主要注重宣傳產品知識,即產品的特性和功能,強調的是產品的特點;4c理論注重品種資源的整合,注重宣傳企業形象和建立品牌,把品牌的塑造作為企業市場營銷的核心。
4.從傳播來看4p理論的傳播媒介是大眾取向且單向;4c理論的傳播則是雙向的,選擇媒體「細」而目「多」,更加關注「小眾媒體」。
⑺ 主題餐廳的營銷策略
較之於大眾餐廳,主題餐廳的優勢在於強調差異——標准化基礎上的差異化,即餐廳在激烈的競爭中,透過塑造一種與眾不同的形象,使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區別於競爭對手,優於競爭對手,進而使顧客偏愛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這種差異,就餐廳而言,是全面的,不僅包括有形的差異還包括無形的差異,不僅包括物質屬性上的差異,還包括銷售環境上的差異。
主題餐廳在街頭遍地開花,引起著眾多年齡階段的人們追捧,但是主題餐廳的火爆場面卻是來的快去的也快。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主題餐廳前後如此大的反差?主題餐廳的營銷又應該怎麼做呢?
在主題餐廳中,任何形態或方式的市場營銷策略,均應以爭取顧客為主要訴求。筆者認為,根據主題餐廳營銷重點的不間可將其營銷活動劃分為三個層次:主題產品營銷,主題品牌營銷,主題文化營梢。 主題產品是指餐廳圍繞既定主題設計並提供的、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實物產品和無形服務的總稱。它包括三個層次,即核心部分(實物產品與服務)、外形部分(風格、特色、質量及聲譽)及延伸部分(優惠條件、推銷方式、付款條件等)。主題產品營銷的重點就是以實現主題產品差異化為中心,通過對原有主題產品的改進、新主題產品的開發或主題產品價值延伸等營銷手段盡可能把更多的產品銷售出去,以獲取更高的銷售額或利潤。因此,實現產品差異化至關重要。
所謂產品差異化就是餐廳憑借自身的管理優勢、服務優勢和技術優勢,設計並生產出在功能上、質量上、價格上、外形上、服務方式上優於市場同類的產品。它強調餐廳必須根據主題設計並向客人提供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為客人創造獨特的價值.,主題餐廳實施產品差異化策略的途徑包括產品質量差異化、產品功能差異化、產品外形差異化、服務內容差異化、服務過程差異化、服務環境差異化等。 主題品牌營銷的重點是以主題產品為載體的餐廳品牌,它不再僅看重產品的銷售,而是注重對主題品牌的建立和發展。主題品牌的塑造有助於建立顧客偏好,提高餐廳的市場控制力和新產品的市場滲透力,一個深入人心的品牌不僅意味著固定持續的購買,還意味著較高的滋價和利潤。
從競爭層次上講,主題品牌營銷已經上升到品牌的競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競爭,它表明對顧客利益的進一步拓展和維護。在這個階段,主題餐廳應進行主題品牌形象規劃。
品牌形象規劃悠指對品牌的長期發展進行階段性的規劃和管理,可分為品牌知名度管理規劃和品牌美譽度管理規劃。在品牌建立初期,主題餐廳應著重於品牌知名度管理規劃,即在產品特徵、服務過程、服務形式、服務細節、服飾的選擇、活動的組織策劃上均以鮮明的主題品牌為主線,同時依靠大眾傳媒的力徽― 如非凡的促銷創愈、全面的廣告投放和最貼近目標顧客的地理位置使潛在顧客了解並記住自己的標識和特色產品.例如太陽國際度假公司經營的大西洋主題飯店,專門聘請了30 位專家隨時滿足客人對神秘大西洋的詢問,同時設置了一些驚險新奇的娛樂項目,離教於樂,讓客人在娛樂中形成了對大西洋品牌的認同,從而成功創立了大西洋主題品牌。獲得高知名度後,餐廳則應當把精力轉向下一個規劃階段― 品牌美譽度規劃,即通過人際傳播手段,如口碑傳遞和人員促銷使顧客形成對該品牌的良好觀點或印象。所以,餐廳對內應嚴於律己,強化質蟹管理,不斷創造有利的口碑;對外應使大眾傳媒和人際傳播雙管齊下,加快口碑的擴展速度。 主題文化是指導消費者購買行為深層次的東西,它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人們在餐廳中的消費行為和內容。主題文化以主題產品為載體,並通過禮儀、制度、行為方式、消費程序、由顏色和聲音形成的文化氛圍等其它方式表現出來,因此,主題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綜合體。作為更高層次的主題營銷方式,主題文化營銷的重點不再是具體的產品或某一個品牌,而是主題中所組含的文化。其根本目的是在了解某種文化對顧客消費行為的影響的基礎上,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產品和適當的主題促銷活動去滿足人們內心的願望和需要,使顧客與餐廳經營者達到一種心靈L 的共鳴,顧客在消費過程中獲得的不僅是一種物質利益的獲取,更有一種文化的交流和精神的愉悅。
主題餐廳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提供餐飲消費的場所,也是是富有文化內涵的商業賣點,蘊涵豐富的主題文化特色。
主題文化營銷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餐廳如何與顧客達成文化和諧從而走進顧客的心,這實際上是文化親和力問題。餐廳大致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提高文化親和力:
(1)主題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主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選擇了某項主題,就是選擇了經營某種文化.文化營銷策略的實施要求這種文化不僅僅體現於愜飲產品或服務本身,更應體現在餐廳價值鏈的全過程。因此,餐廳應在實現產品差異化的基礎上,注重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培養,科學和藝術地挖掘文化、設計文化,在市場調研與預測、市場定位、產品開發、定價、渠道選擇、促銷、提供服務等各個流程中均主動進行文化滲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為媒構建餐廳與顧客及社會公眾之間全新的利益共同體關系。
(2)主題品牌文化造勢。在成勸塑造主題品牌的基礎上,餐廳還必須善於借用文化的力量滲透造勢,如通過熱心公益事業、發布公益廣告、積極投身環境與生態保護、開發綠色產品、推崇綠色服務等措施樹立起良好的社會形象,用文化的感染力和高尚文化的親和力獲得公眾的信任,進而獲得認同。
(3)內部營銷文化創新。文化是依賴餐廳員工的服務活動來引渡和傳播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員工是主題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餐廳只有做好為內部員工服務的工作,運用文化力量
影響和感化員工,建立全員文化營銷意識,才能為餐廳有效地開拓外部市場提供可靠的後盾。主題餐廳是時代的產物,作為,一種新型的餐飲經營業態,主題餐廳在未來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毋庸置疑,鮮明的主題特色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將是主題餐廳永恆的追求,主題餐廳應理性地運用主題產品營銷、主題品牌營銷和主題文化營銷的市場策略,創造生存的條件和發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