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大營銷策略有哪些
一、功效優先策略
國人購買動機中列於首位的是求實動機。任何營銷要想取得成功,首要的是要有一個功效好的產品。因此,市場營銷第一位的策略是功效優先策略,即要將產品的功效視為影響營銷效果的第一因素,優先考慮產品的質量及功效優化。
二、價格適眾策略
價格的定位,也是影響營銷成敗的重要因素。對於求實、求廉心理很重的中國消費者,價格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購買行為。
三、品牌提升策略
所謂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響品牌的各項要素,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同時更要求質。求量,即不斷地擴大知名度求質,即不斷地提高美譽度。
四、刺激源頭策略:
所謂刺激源頭策略,就是將消費者視為營銷的源頭,通過營銷活動,不斷地刺激消費者購買需求及慾望,實現最大限度地服務消費者的策略。
五、現身說法策略
現身說法策略就是用真實的人使用某種產品產生良好效果的事實作為案例,通過宣傳手段向其他消費者進行傳播,達到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的策略。通常利用現身說法策略的形式有小報、宣銷活動、案例電視專題等。
六、媒體組合策略
媒體組合策略就是將宣傳品牌的各類廣告媒體按適當的比例合理地組合使用,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
七、單一訴求策略
單一訴求策略就是根據產品的功效特徵,選准消費群體,准確地提出最能反映產品功效,又能讓消費者滿意的訴求點。
八、終端包裝策略
所謂終端包裝,就是根據產品的性能、功效,在直接同消費者進行交易的場所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
九、網路組織策略
組織起適度規模而且穩定的營銷隊伍,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營銷網路組織。網路組織策略,就是根據營銷的區域范圍,建立起穩定有序的相互支持協調的各級營銷組織。
十、動態營銷策略
所謂動態營銷策略,就是要根據市場中各種要素的變化,不斷地調整營銷思路,改進營銷措施,使營銷活動動態地適應市場變化。動態營銷策略的核心是掌握市場中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要掌握各種因素的變化就要進行調研。
Ⅱ 中國太平電銷業務的運營模式是什麼
底薪是無責任的。。每天8小時。。當然做銷售肯定加班啊。。提成一般是一個月後發。。階梯提成的。。比房地產來難。。一個是別人找你。。一個是你找別人。。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
Ⅲ 中國平安保險營銷策略
都有哪些特點和好處呢?中國平安e行銷如何促進保險銷售?
平安e行銷網好處多又多
首先,平安e行銷網可以進行業績查詢,同時具備了考核提醒等日常管理功能,幫助業務人員及時了解保單處理進度,查詢業績、薪酬以及客戶資料。另外,考核查詢功能可以滿足業務人員及時了解繼續率、實時保費、初佣續佣情況的需求,並且還提供了考核預警,隨時提醒業務人員關注自己的考核狀態,讓你始終保持良性成長。
其次,平安e行銷網可以讓你無需電視報紙,就能在第一時間准確地獲知最新行業、公司和產品信息。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業務人員只有充分了解行業形勢,清楚自己公司的產品信息,才能打動客戶,順利地完成銷售任務。
除了以上兩個好處,平安e行銷網還為業務人員提供了專用的工作郵箱呢!依託行銷支持管理系統,可以讓業務的管理變得輕松,真正實現「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
打破保險銷售傳統中國平安e行銷彌補行業不足
隨著公司綜合金融交叉銷售模式日臻完善,業務隊伍如何更好地利用綜合金融這個平台的優勢,持續不斷地學習迎接這一時代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功能更加需要業務隊伍不斷去探索與學習,提升客戶的滿意度,改變隊伍的銷售習慣,全力支持業務隊伍成功轉型。
第一,充分利用E化資訊台,結合不同客戶所關注的資訊,分門別類為客戶一鍵定製,讓客戶及時了解相關資訊。對於業務員來講,可能只是簡單地動了一下滑鼠而已,但是對於客戶來說,這能讓客戶真正地感覺到是在為他著想的,感受業務員的真誠與用心。此功能用得好能夠很快地拉近與客戶之間的距離。
第二,不斷提升E化專業服務技能,一方面加強各模塊功能學習,藉助公司綜合金融平台的優勢,展開多個產品的銷售、實現一站式服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客戶經理。另一方面持續推動E化服務,走在客戶的前面,提前了解續期繳費客戶信息,提前通知到客戶,指導客戶使用E保全、報案等功能,讓客戶更加高效、簡單的解決各類問題。
中國平安e行銷激發新人E化意願
178部彭春華通過各項利益演示激發所有新人E化意願,提升新人E化率、網路登陸率。彭春華說:「部門E化推動,就要從源頭抓起,新人可塑性強,要不要聽話、照做這關繫到他們的個人利益,所以激發新人E化的意願更為容易些。」
首先,E化加快新人能力提升與成長。對於剛邁進保險行業的新人,尤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與銷售技能,新人不僅可以在E行銷網站學習海量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E問易答功能與其他同仁進行交流互動,答疑解惑。隨著現在手機、無線上網本等廣泛使用,業務隊伍可以根據需求隨時隨地訪問公司的後台支持平台,更加方便、快捷的解決問題。
其次,降低新人展業成本,提升留存率。與傳統的保險銷售模式相比,E化服務不僅大幅度的提升業務員的工作效率,大大節省了業務員往返於客戶與保險公司的時間和交通成本,而且利用E化銷售,不再是單憑業務員的演算與解說,而是將如何投保、受益等主要問題直觀呈現在客戶面前,提高業務員的可信度和契約服務的品質。進而促進新人業績的提升,提高新人留存。
此外,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平安人壽E服務在同行業內處於領先水平,新人藉助先進
的E化平台服務客戶,有利於增加客戶對公司品牌的美譽度,提升客戶的滿意度,讓展業更加得心應手。
由此看來,中國平安e行銷在不同級別的保險銷售業務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引領業務隊伍不斷向前發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中國太平的發展歷程
太平人壽——80年的「中國太平」之路
太平人壽,始創於1929年。一家擁有八十年歷史的壽險公司。在其80年的「中國太平」之路中,見證了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歷史。公司自2001年國內復業至今的八年來,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亮點頻現。
亮點1:穩定的股東結構,持續的資本注入,太平人壽發展力量更強大;
亮點2: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躍居亞洲壽險公司第九位;
亮點3:實現連續四年盈利,太平人壽已建立起可持續發展能力;
亮點4:穩健高效的投資管理優勢,為客戶帶去更多效益;
亮點5:堅持「三高團隊」建設,引領國內壽險業專業經營先潮;
亮點6:堅持專業經營,太平人壽個人業務構建起體系運作的「八大體系」;
亮點7:一流的服務支援體系,保障公司高效進行專業經營;
亮點8:勇擔企業公民和社會大眾保險服務商的責任,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承攬國際國內各項重要活動。
金城銀行創辦太平保險,開風氣之先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險公司創立於上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保險業正處在有史以來第一個發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國人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有感於「海通以來,我國的財產保險與生命保險為外商所壟斷,金錢外溢與年俱增,不獨有損利權,漏卮難塞,其影響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尤為嚴重」(沈雷春:1937年《中國保險年鑒》),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集資創辦保險公司,力圖與洋保險相抗衡。據資料記載,1919年至1935年間,國人共開設保險公司30餘家。
在此期間,中國保險業還出現了一個新形勢,就是銀行業投資辦保險蔚然成風。銀行與保險具有天然的聯系:它所經營的貸款業務,貸款戶的貨物或不動產抵押都必須投保以資保證。在保險業方興未艾之時,銀行家看到這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因此紛紛起而經營。從1926年以後的10年間,由私營銀行和官辦銀行投資設立的保險公司共有12家。《中國保險史》對此評論道:「中國從1926年到1936年期間,由於金融業以其雄厚的資金投入保險業,改善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注意培養專業人才,拓展險種,發展經紀人,並利用銀行貸款關系,爭取工商業的保險業務。民族保險業有了迅速發展,與1914年相比,公司家數增加兩倍多,資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現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繼1926年東萊銀行設立安平水火保險公司之後,私營的金城銀行於1929年投資100萬元(實收50萬元)開設了太平水火保險公司,設址於上海江西路212號金城銀行大樓。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由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兼任,丁雪農任第一協理,王伯衡任第二協理。太平保險公司以太極圖形為商標,取「生生不息」之意,並打出了「太平保險,保險太平」的口號。
公司於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開業。公司以經營水險、火險、船殼保險、汽車保險等為主,並酌量辦理「玻璃」、「郵包」、「行動」、「繭紗」等險種。「創辦初期,雖值百業不振,然歷年決算頗具效益,且業務亦日在進展之中」(金城銀行檔案)。但畢竟由於資本額不夠雄厚,遇有大額業務便無力承做,或只得分與他人,影響收益。1933年,金城銀行擬將太平擴大經營,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險業的銀行也正躍躍欲試,於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國華等四家銀行加入太平,資本額擴大為500萬元(實收300萬元)。一時聲勢浩大,金融界為之矚目。7月,公司改組完成,黃奕住任董事長,周作民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聘丁雪農、王伯衡為協理。同時,將公司名稱中的「水火」兩字刪去,改稱太平保險公司,並添辦人壽、意外等保險。
太平保險從此步入大型華商保險公司的行列
接收安平豐盛天一,集團化經營蔚為大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市場上保險公司的生生滅滅、分化重組乃是尋常之事。從1934年起的三年間,太平保險公司陸續收購了幾家華商保險公司,開始向集團化的方向邁進。
1934年初,豐盛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擬將大部分股份售與太平,改組公司,與太平合作營業。太平對合辦並不感興趣,但考慮到該公司的牌號已有多年歷史,若將其全盤接辦,作為子公司繼續營業,「則所有業務上衡量操縱、選擇迎拒之便利既可繼續存在,且可以豐盛公司之名義,多一招攬生意之機會,增厚進展之力量,相輔而行」(太平檔案)。經談判,太平最終以一萬元的價格收買了豐盛。
1935年5月,東萊銀行加入成為太平保險的第六個股東。同時,東萊銀行創辦的安平保險公司經營上發生困難,亦由太平接收合並。
1936年,中國墾業銀行投資開辦的中國天一保險公司因無人管理,也以低微的價格轉讓給太平接辦。
上述三家公司對外仍保留原來的牌號,各地的分支機構及代理處仍繼續營業。為了加強領導和管理,1935年設立了太平安平豐盛總經理處,次年改為太平安平豐盛天一總經理處,統轄四公司的一應事宜。總經理處設在太平保險總公司內,太平保險公司總協理兼任「太安豐天總經理處」總協理。這樣,太平只須用一套管理人員來處理四個公司的業務,這種歐美托拉斯性質的管理形式,在當時中外保險公司中尚屬獨樹一幟,為業界所矚目。
成為集團公司後,太平不但資金實力大增,而且業務聯系更為廣泛,所有六家股東銀行及四行儲蓄會的各地分支行、會,均由總公司與之訂立契約,委託為公司業務代理人,通過這種方式,把所有六行一會的所有放款與押匯全部交由太平保險集團承保,於是業務大振。
太平保險除在上海設總公司外,在京、漢、津、哈、魯、粵等六大區域的大中城市廣設分支公司或代理處,最鼎盛的時候,全國代理網點總數達900餘處,還在香港、新加坡、西貢、雅加達、馬尼拉等地設立了分支公司。不數年間,太平成為全國最大的華商保險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險公司大多資本數額較小,承保能力和限額也受到相應限制。為了增強對巨額業務的承保力量,一些華商公司開始走向聯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華安、永寧、永安、先施、海上、聯保、通易、寧紹、華興等10家公司發起設立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並被國民政府特許為經營分保業務的專業再保險公司,其營業性質以便利各家之分保為重點。1936年,通易公司倒閉,華商聯合保險公司資金受嚴重影響,當年虧損2萬元,公司面臨解散的危險。經過數度接洽,太平保險集團出面繼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擔認26000元,安平擔認25000元。並據此修改了華商聯合保險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額,由太平出任常務董事兼董事長,主持該公司事務,安平任董事。並與瑞士再保險公司訂立了分保契約。同年,太平保險又與倫敦市場的勞合社、世紀、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險集團訂立了互惠分保合約。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險領域佔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創建太平人壽,產壽險分業經營
太平在創立之初,定名為「太平水火保險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資擴股,股東由一變五,資本由100萬而至500萬。不僅如此,還將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備添辦人壽保險業務。
鑒於壽險業務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會決定人壽保險部之會計獨立,並從公司資本中特撥國幣100萬元,備作舉辦壽險業務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專人開始籌備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壽保險部正式成立,並自即日起開始對外營業,到年底,有效保額已達170萬元,自後逐年增加,營業范圍亦逐漸擴展至全國。1936年8月,太平保險收購中國天一保險,天一壽險部的全部壽險契約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險壽險部改組為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時,太平的壽險有效保額已達國幣700萬元。
1937年1月11日,國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險業法及保險業法施行法,規定同一保險業不得兼營損失保險與人身保險,在保險業法施行前兼營者,應於保險業法施行後兩年內依法改組。劃出壽險部,設立單獨的人壽保險公司乃提上議事日程。
太平的壽險部從一開始就自成機構,業務及會計獨立,不與其他業務部門相混合,因此改組手續較為簡便。經過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東——交通、金城、大陸、中南、國華、東萊等六大銀行——另行認繳股本100萬元國幣。然後熱熱鬧鬧地召開了創立大會,選定周作民為董事長,丁雪農、王伯衡為常務董事,許漢卿等7人為董事,周繼雲等5人為監察人,並呈請登記。
1938年8月10日,經國民政府經濟部核准,發給營業執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組成立,太平保險公司壽險部的全部資產負債以及契約上之權利義務,俱由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險公司壽險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為總經理,丁雪農、王伯衡為協理。
從1929年11月太平保險創立到1938年底分設太平人壽,整整9年。這9年中,1933年增資擴股、1935年開始集團化經營、1938年創設太平人壽,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階,其發展壯大之迅猛,實為當時所罕見。
組織太平分保集團,於艱危時世中奮爭
1937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日本佔領上海後,並未立即與英美等國形成公開對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為日軍佔領區包圍中的「孤島」。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進上海租界,昔日操縱上海保險市場的英、美、法等國的保險公司,被勒令停業,其外籍人員被關進集中營。
由於外商保險公司長期壟斷中國保險市場,加之華商保險公司資金短少,實力微薄,中國民族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問題一直都依賴外商保險公司解決,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險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商保險公司對英美等國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斷。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乃自謀出路,組建華商分保集團。
1942年2月,太平保險公司聯合寶隆、大業等保險公司組成太平分保集團,到7月,成員公司擴大至19家。幾年內,上海的華商保險公司相繼組建了大上海、久聯、五聯、十五聯、華商聯合等分保集團,加上太平分保集團,共計6個,參加公司達80家。在這6家中,太平頗有些與眾不同。太平檔案對此有如下記載:「講到太平分保集團的特點,就是一切集團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負責處理,不受其他會員公司的支配與節制,與久聯集團由參加公司另組辦事處及大上海集團之另組一公司專司其事者有顯著區別。還有太平與國內外同業訂立溢額合約分保多以互惠為原則,惟因此而獲得的分入合約分保,均由太平獨家接受,並不能分與集團會員公司。因為一則它們資力薄弱,不願負額外的責任;二則國外無分支機構,遇有賠款,無法按原幣攤付。」
華商保險公司組建分保集團,有效地解決了民族保險業的危險分散問題,並為華商保險業逐步自主經營打下了基礎。
在國民黨統治的後期,通貨惡性膨脹,經濟秩序混亂不堪。據統計,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價驟漲1.051億倍。中國保險業遭到嚴重摧殘,一大批保險機構坐吃山空,負債度日,連一些較有實力的公司也陷於難以支撐的困境。華商聯合分保集團發出感嘆:「金圓券發行未久,遽爾貶值,嗣後是否有保持穩定之可能,無人敢逆料,倘法幣末期之困難情勢重演於今日,則恐我保險業將瀕於危殆。」保戶對金圓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願以外幣保額投保和計算賠款。於是,國營的和其他一些尚有餘力的保險公司,改以銀元、美金和港幣承保。太平分保集團也曾於1948年7月1日組織了包括22家成員公司的外幣業務集團,於艱危時世中勉力支撐,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公私合營,天下一統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據上海市軍管會發布的訓令,包括太平保險公司在內的64家華商保險公司和42家外商保險公司獲准恢復營業。
此後十餘年間,人民政府對保險市場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太平保險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險公司資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為緩解華商保險公司的分保問題,在軍管會的領導和中國保險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華商私營保險公司聯合組成民聯分保交換處,太平保險公司協理丁雪農被公推為主任委員,民聯的辦事機構也設在太平保險公司內。
民聯分保交換處是解放後上海工商業中最早成立的一個聯營機構,它的創辦,改變了華商保險公司依賴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強了華商保險業的信心,同時為私營保險公司的進一步聯營奠定了基礎。
在人民政府對私營保險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導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營華商產物保險公司開始醞釀合並問題。同時,天津的3家私營保險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聯系,表示願意合並。經過緊張籌備,這28家私營保險公司分別組成太平和新豐兩家保險公司,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資金,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由15家公司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國天一、太安豐、華商聯合、福安、寶隆、建國、大豐、大信、裕民、揚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國平安。公司資本總額定為人民幣100億元(舊人民幣,下同),其中參加合並的公司以其凈資產作為投資,總額定為45億元,其餘55億元悉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投資。合並協議於1951年10月22日正式簽定,11月1日,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正式開業。
太平保險公司設立19人組成的董事會,並設立監察7人。經董事會推選確認,周作民等7人為常務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長,謝壽天任副董事長,林震峰為總經理,李祖模、金瑞麒為副總經理。
公私合營新豐保險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營保險公司組成,資本總額60億元人民幣,公司於1952年1月1日宣告開業。
1953年4月,作為國家保險公司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考慮太平、新豐兩公司進一步合並的計劃,打算通過兩公司的合並,逐步做到國內保險業務由國家專營,而以合並後的合營公司加強其國外機構,進一步發展國外保險業務。1955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洪流中,全保險行業的公私合營終於由設想變為現實。1955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關於公私合營太平、新豐保險公司合並的方案》,建議:兩公司合並後的業務重點將放在國外,成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領導下的一個專業性保險公司,加強對國外業務的領導,進一步發揮其助手作用,分擔起促進國際貿易、吸收外匯資金的光榮任務。考慮到太平保險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地區設有分支機構,而新豐保險公司沒有海外機構,因此建議合並後的新機構定名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兩公司董監事會在上海分別舉行,會議就兩公司合並、總部遷往北京、國內不再設立分支機構等一應事宜作出決議。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豐兩公司在上海《解放日報》刊登聯合啟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兩公司合並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並將合並後機構遷移北京辦公,兩公司原在上海機構同時撤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時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該兩公司在上海地區簽發的保險單尚未滿期的保險責任」。新的太平保險總公司設址於北京阜成門外天寧寺路。
太平、新豐兩保險公司的合並、遷京、停辦國內業務,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國保險市場從此進入國家專營的時代。
根據兩公司最後一次董監事會議的決議,新的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的任務是:加強國外分支公司的領導,積極開展國外業務,繼續為僑胞服務和替國家積累外匯資金。太平保險公司自此移師海外,致力於拓展國際保險市場。
這一去就是45年。
國內復業,圓了幾代人的夢
從1956年之後的數十年間,中國保險市場幾度風雲變幻,太平保險在海外也是篳路藍縷,幾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闖出一片天地,贏得了廣泛認同。
1998年,根據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撤銷,原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海外經營性機構劃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公司於是成為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兩支勁旅。
轉眼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一步步逼近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中國保險市場擴大開放勢在必然。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國務院和中國保監會提出了回國創業的請求,同時對旗下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在香港,將太平保險與民安保險公司、中國保險香港分公司合並,以香港民安保險公司名義對外營業;在新加坡,將太平保險與中國保險新加坡分公司合並,以中國保險新加坡分公司名義對外營業;將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香港分公司與太平人壽合並,以中國人壽香港分公司的名義對外營業。
2001年5月22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准太平保險公司和太平人壽保險公司全面恢復中國境內的保險業務。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太平保險公司於2001年12月20日宣布開業,總部設在深圳。此時的太平保險公司已經過股權改造,由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壽保險公司亦於11月30日開業,總部設於太平保險的發源地上海。
海外拓業近半個世紀,一朝榮歸故里,太平保險開始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復業後第一年,太平保險在深圳、北京、廣東、上海等四地開設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氣在天津、大連、四川、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山東等8省市開設了分公司;2004年,開設湖南、青島、重慶分公司;2005年,設立山西、陝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險已設立19家分公司,作為全國性保險公司的機構網路布局基本形成。
Ⅳ 中國太平人壽百萬銷售精英計劃是什麼
通俗來說
就是一年銷售一百萬的保險
創造百萬績效
為更多的人帶來保障
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改善
加油
好運
美滿人生 共享太平
Ⅵ 中國太平和太平洋有什麼區別
這是二家保險公司,在國內太平洋的名氣比較響一點,大家也都會把太平誤認為太平洋。中國太平是國有企業,中國太平洋是合資企業。
太平是1929年就成立的民族品牌保險公司,由於政策性的原因移師海外發展,在2001年的時候響應國家號召才回國開始復業,所以時間比較短,名氣不是特別響,同時在2013年成為了財政部出資的四大副部級央企保險公司之一。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簡稱「太平人壽」)擁有85年品牌歷史,1929年始創於上海,1956年移師海外專營壽險業務,曾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實力最強、規模最大、市場份額最多的民族保險企業之一,也是現今中國保險市場上經營時間最長和品牌歷史最悠久的中資壽險公司之一。
中國太平經營區域涉及中國內地、港澳、北美、歐洲、大洋洲、東亞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業務范圍涵蓋壽險、財險、養老保險、再保險、再保險經紀及保險代理、互聯網保險、資產管理、證券經紀、金融租賃、不動產投資、養老產業投資等領域,業務種類齊全,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保險服務。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是國內領先的「A+H」股上市綜合性保險集團。旗下擁有壽險、產險、資產管理、在線服務、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農業保險等專業子公司,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營銷網路和多元化服務平台,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障解決方案、投資理財和資產管理服務。
(6)中國太平的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中國太平將會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大企業是產業升級的龍頭,中央企業要引領中國企業在原有產業層次上爭取上一個台階。中國太平升格為副部級央企後,將秉承「用心經營、誠信服務」的理念,圍繞在中央的領導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行業標桿,幫助行業穩定發展。
Ⅶ 中國太平的品牌形象
2015年1月1日,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精心打造出全新品牌形象——「太平吉象」。
「太平吉象」創意源自「中國太平」的品牌名稱,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從中華民族傳統吉祥紋樣「太平有象」中獲取靈感,「太平吉象」品牌形象由此得名。中國太平此次推出的「太平吉象」是一隻身馱寶瓶的藍色大象。其身體珠圓玉潤,元寶大耳,腳踩蓮花,「太平」寶瓶與「吉象」如意鞍使用企業標准色,呈現藍綠漸變的效果,並鑲嵌金邊和祥雲暗紋,寓意太平吉祥、富貴如意。「太平吉象」整體形象創意新穎,設計精良,細節精緻,體現了中國太平的精品意識。
Ⅷ 平安保險 營銷策劃
一、營銷模式:
模式:從外部渠道獲取客戶數據,通過電話對目標客戶採用一對一的電話營銷、地面營銷人員上門促成的分段式精準營銷組合模式。
主要實施方式:電話營銷人員挖掘銷售線索+地面營銷人員上門促成
利用專業電銷人員對客戶進行一對一的主動營銷,挖掘潛在客戶需求、鎖定銷售線索,取得客戶拜訪同意後,由地面銷售人員上門完成保單銷售。
二、電話營銷支撐平台:
1、平台:
自備「DM互動王」直復營銷系統、電腦、電話。
2、平台需要具備的功能:
平台需要具備錄音、統計分析、自動撥號、錄音監聽、錄音拷貝等功能。
3、電話營銷人員:
招募有電話營銷經驗的營銷人員,可以直接借用電信呼叫中心或其他電銷中心人員。 三、數據的獲取
四、數據的准備及要求:
1、每月准備1萬條數據;
2、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五、數據欄位使用:
1、專人負責客戶數據管理,按日對電銷人員發放數據;
2、電銷人員接受的數據為單一客戶的聯系電話。
3、專人接受管理電銷成功數據。
六、外呼策略:
1、產品策略:
針對中國平安的太平康頤金生B款終身健康保障計劃,可開門見山的營銷產品。
2、也可已服務項目的名義開展。
七、營銷腳本:
1、電銷腳本。
2、代理人二次約訪腳本及上門話術。
八、地面營銷促成人員的區域配合:
前期主要針對南寧主城區及臨近周邊區縣開展電話營銷,要求地面營銷人員務必在最短的時間、最近的距離拜訪客戶,因此,將南寧按行政區(以臨近區域)域或方位(東南西北)劃分營銷服務組。即在每個區域指派固定營銷服務人員,每個區域方位設置一個組長,由組長統一調配該區域的機動營銷人員,上門促成電話營銷人員提供的營銷線索。原則上每個區域的人不得跨區營銷。
九、營銷人員的考核:
1、電話營銷人員:
制定科學的績效考核辦法,明確每日完成基數及超額獎勵。
模式:基本工資+任務獎+超額獎
2、地面營銷人員:
由保險公司自己制定,但應考核目標營銷線索達成。
十、營銷准備:
1、數據准備時間:
在正式實施電話營銷前6天,根據人均日數據需求量作好數據准備。
2、營銷腳本准備:
在人員招聘前2天完成營銷腳本的策劃及初步定稿。
3、人員的准備:
在營銷活動實施前10天完成人員准備。
4、培訓:
電話營銷人員和地面營銷人員需在營銷活動實施前3天完成營銷培訓,培訓周期7天,經上機考試合格方可正式上崗。考試分為一對一或一對多以及情景模擬考試。
5、小組分類及區域負責人的確定:
在正式實施電話營銷前3天,完成小組分類及區域負責人的指定。
6、客戶數據接受者指定:
在正式實施電話營銷前,指定固定成功營銷數據的接受人,接受方式為電子郵件,接受內容為客戶信息及錄音。
7、確定成功標准及質量檢驗標准:
在正式實施電話營銷前3天確定營銷成功標准及質檢標准。
8、交行質檢驗人員的確定:
交行自備對營銷過程及成功件確認的質量檢驗人員,並在活動開始前3天確定。
9、確定電話營銷人員日工作量及考核要求。
工作流程
一、工作時間:
1、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點——下午6點;
2、每日工作時間:
上午10點——12點由電話營銷人員電話營銷時間。
下午13:30——18:00電話營銷時間。
二、外呼數據分配:
1、每日20點前為電話營銷人員分配隔日數據,數據量為人均30條/天。
2、每日基本成功量20條/人/天
三、數據交接:
1、每日在20點前將成功數據提交給負責人,同時提供日數據分析及報表。
2、數據接受人在隔日9:30分之前完成成功數據的分配,特殊要求的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四、客戶回訪:
每周五下午13:30——18:00由1名電話營銷人員對代理人拜訪過的客戶進行電話回訪確認,監督服務品質,並將結果在周六18點前反饋給負責人。
Ⅸ 太平人壽我眼中的太平講演
太平人壽是中國第六家全國性壽險公司,擁有國內壽險公司最完善的產品線,為個人和團體提供專業的壽險金融服務。太平人壽的壽險服務分為保障與投資兩大門類,數以百計的產品覆蓋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子女教育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各個領域。
太平人壽主要通過個人壽險營銷(代理人)、銀行代理、渠道合作、互聯網及電話銷售等營銷模式銷售保險產品,另外,太平人壽還設立了專業養老金公司拓展企業年金領域。
(9)中國太平的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分類
1、定期人壽
定期人壽保險是以被保險人在保單規定的期間發生死亡,身故受益人有權領取保險金,如果在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未死亡,保險人無須支付保險金也不返還保險費,簡稱「定期壽險」該保險大都是對被保險人在短期內從事較危險的工作提供保障。
2、終身人壽
終身人壽保險是一種不定期的死亡保險,簡稱「終身壽險」。保險責任從保險合同生效後一直到被保險人死亡之時為止。由於人的死亡是必然的,因而終身保險的保險金最終必然要支付給受益人。由於終身保險保險期長,故其費率高於定期保險,並有儲蓄的功能。
3、生存保險
生存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必須生存到保單規定的保險期滿時才能夠領取保險金。若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死亡,則不能主張收回保險金,亦不能收回已交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