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禁毒小故事
《幸福之家毀於毒品 》《百萬富翁命斷白粉》《海洛因扼殺了孔雀》
② 國家如何開展禁毒宣傳教育
寫作思路:結論先行,把想要向人們傳達的信息亮出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推進,在尋求更多信息的同時,速度也越來越重要。在當今繁華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想盡快挺多結論。很多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便是「簡而言之是什麼」「到底想說明什麼」。
正文:
一、領導到位,加強對學校禁毒工作的組織領導,多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毒品預防教育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禁毒知識宣傳、自護教育、志願幫教等工作,並負責具體活動的組織和實施。
二、加強教育,增強青少年拒毒防毒能力。
1、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禁毒氛圍。少先隊可以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欄、手抄報、主題班隊會、演講、徵文等形式宣傳毒品的種類、性能、危害以及遠離毒品的方法和知識,使100%的學生都能深刻認識毒品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自覺抵制、遠離毒品,從而自覺增強防毒的意識和決心。
2、抓好「國際禁毒日」宣傳。每年6月26日的「國際禁毒日」,要充分運用各種方法宣傳禁毒法律法規知識,揭露毒品的危害。
3、請公安局負責禁毒教育的警官到學校做報告,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毒品的危害,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人們一旦染上了毒品,精神就會開始墮落,吸毒次數越多,毒癮越大,精神就墮落越深。事實正是這樣,吸毒者完全喪失了事業心和責任感,更談不上什麼理想、道德,通通被拋到九霄雲外,整天煩躁不安,人格扭曲,嚴重者還會出現重症精神病一類的幻想,行為不當……
此外,毒品還無情地破壞著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導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國家財富嚴重流失……後果不堪設想。由件件的事例可見,毒品是嚴重危害人類社會的,是人類必須認識的敵人,所以我們就應該謹慎地防備它,戰勝它。
第一、青少年一定要做到潔身自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識破毒品誘惑,堅決抵制毒品的侵略。
第二、要慎重交友,不能意氣用事,發現朋友吸毒要及時勸阻,當無計可施時就該遠離他。
第三、多參加禁毒活動,讓自己徹底地認識毒品的危害性,增強防毒意識和拒毒信心。
第四、加強學習,讓知識來充實自己,優化自己的心態,從中找到避毒方法。
「毒品時刻要警惕,吸毒上癮很容易」,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努力,鏟除毒品,鏟除這個致命的惡魔。我堅信:「有志者,事竟成。」
此外,青少年吸毒不僅給自身帶來極大的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親人為仇,乃至敗壞社會風氣。所以,毒品理當被人唾棄、遺忘。它會讓一個和睦的家庭,充滿硝煙的戰火;促進一個民族的毀滅。
禁毒,使每一位合法公民的責任。
③ 跪求關於青少年吸毒的案例~拜託~十萬火急~~
記者近日從有關資料上獲悉,在我國吸毒人群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達77%,而且他們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16歲以下的吸毒人數更是數以萬計。吸毒人群的低齡化正在成為一個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在「6·26國際禁毒日」前夕,記者特地來到汕頭市公安局強制戒毒所進行采訪,希望通過眼前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幫助青少年朋友們在戒毒者悔恨的聲音中築起防範毒品的堅固防線。
模仿惡習步入「毒」途
青少年由於其意志的自控力薄弱,模仿力強,加之文化程度低,容易把不良現象和行為當成時髦追求或認為是「酷」的表現,這也是造成青少年染上毒癮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15歲的阿兵(化名,下同)是市強制戒毒所里年齡最小的一個,別看他個子矮小,但雙眼卻滴溜溜轉個不停,一眼就可看出是個「老江湖」。
阿兵是澄海外砂人,因年幼其母病亡,其父忙於生計無暇照管他,自7歲起,阿兵模仿大人們抽煙,並以之為榮。他說,每天放學後燃起一根香煙吞雲吐霧,走在同學們中間感覺特有面子。14歲那年,勉勉強強讀至初一的阿兵乾脆輟學了,終日跟在鄉里幾位「大哥」身前身後當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結識了鄉里一做餐飲生意的「大哥」,幾番來往後,阿兵很得大哥喜歡。慢慢地,阿兵也發現了大哥原來是「白葯仔」,但他也不以之為忤,相反還認為這是「酷」的表現。去年中,趁大哥不在家,小兵偷了一點「白粉」終於「開禁」嘗了新,並從此成了一名「小道友」。吸上白葯後,因無錢買葯,小兵便在一「道友」「教授」下當起了「魚蝦蟹」莊家,以賭錢為營生。據稱,那些「魚蝦蟹」的骰子都是用磁鐵做了手腳,因此聚賭時基本都是贏錢,有時一天純收入達三四百元。小兵稱其每天下午常在陳厝合、辛厝寮一帶「開局」,賺了「工資」後便買「葯」過癮。今年2月19日,小兵被警方抓獲,在審訊時因葯癮發作口吐白沫,結果被送強制戒毒。
尋求解脫墜入深淵
容貌秀麗的阿珍是市區人,誰也想不到,今年17歲的她「毒齡」竟已有兩年多了。據阿珍稱,是她那個畸形的家將她逼上了這條路,是為了尋求解脫,她才借「葯」消愁,結果愁沒消去卻把自己「吸」進了戒毒所。
據阿珍介紹,其父母在她13個月大時便離異了,她被判隨生母,後母親再嫁時後父嫌她累贅,便把她送給了市區一對結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婦(也就是她現在的父母)。阿珍承認,起初養父母對她很好,吃的、穿的無不關愛有加。但當她7歲時,養母生下了弟弟後,她又成了「累贅」,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飯、打掃衛生、看管弟弟等什麼雜務都「承包」了。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裡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溫暖和關愛,阿珍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小學畢業後,她即跟著在歌舞廳認識的朋友們離開了家。有一天她見幾個朋友躲在一個隱蔽角落裡抽煙,仔細一看,發現他們的抽法很奇特,於是她湊了上去,學著他們的樣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稱,那一刻她感覺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解脫」。上癮後,因無經濟來源,她便再也離不開那些娛樂場里的「朋友們」了,因為只有和他們在一起,她才能獲得毒品來應付她日益強烈的毒癮。
愚昧無知自投火坑
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青少年染上毒癮還源於無知。來自粵東某偏僻山區19歲的女孩小敏就是這樣一個人,由於對毒品毫無了解,她認為自己意志力堅強不會上癮,不料卻在嘗試中成了毒品的俘虜。
小敏因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15歲的她便來汕頭打工,並認識了男友小李,在交往一年多後,小敏發現小李是名「道友」,每次賺的錢都被小李「借」去吸毒,小敏多次勸小李「改邪歸正」,但不管怎麼勸說,小李卻始終無法戒除毒癮。為了用自己的「行動」來勸說男友戒毒,小敏竟然想用「先吸後戒」的辦法來證明毒癮是可以戒掉的,想要以活生生的例子說服男友徹底戒毒……
然而,小敏失敗了,她非但沒有幫著男友戒去毒癮,自己也陷了進去。此時,她方悔不該當初,但「白色幽靈」已牢牢擒住了她。今年3月初,她和男友先後進了戒毒所……
抵禦病魔需要親情
據市公安局強制戒毒所所長鄭順德介紹,近年來戒毒人員的情況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如現住所的戒毒人員中,35歲以下的人群佔90%以上,另外本地人員和女性所佔比例增大,且年齡偏低,文化層次普遍為初中、小學水平,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他說,吸毒與犯罪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旦吸毒成癮,家中錢財花盡後,就會編出各種理由向親朋好友借錢,最後甚至走上了騙錢、偷竊、搶劫、賣淫、殺人等道路,禍及家庭,危害社會。鄭順德認為,禁毒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程,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單獨承擔的,像戒毒者回歸社會後常會遇到經濟、家庭、就業、歧視等問題,不少人因頂不住壓力而復吸,所以對吸毒者特別是青少年吸毒者,社會、家庭都應擔負起責任來,「作為學校,禁毒教育應當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不容忽視;作為家長,對孩子過於嚴厲或過於溺愛都是要不得的,一旦發現孩子吸毒成癮,千萬不能怕家醜外揚而延誤挽救的時機;作為社會,正確對待青少年吸毒消除偏見也很重要,要認識到那些青少年『癮君子』既是違法者,更是受害者。我們應當把青少年吸毒者當作病人一樣,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早日擺脫毒魔的糾纏」。
對於青少年應如何防範毒品,他認為應做到「十個不要」:不要吸煙;不要因好奇而吸毒;不要盲目追星、趕時髦、貪圖享受去吸毒;不要結交有吸、販毒行為的人;不要為尋刺激、冒險去吸毒;不要相信毒品能治病(胃病、肝病)的謊言;不要為了擺脫煩惱而吸毒;不要聽信吸毒者的話;不隨便接受他人遞送的香煙、水果、葯物、飲料等物品;不要在吸毒場所內停留
④ 請給幾個關於"禁毒"的事例
模仿惡習步入「毒」途 15歲吸毒者敲響警鍾
記者近日從有關資料上獲悉,在我國吸毒人群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達77%,而且他們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16歲以下的吸毒人數更是數以萬計。吸毒人群的低齡化正在成為一個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在「6·26國際禁毒日」前夕,記者特地來到汕頭市公安局強制戒毒所進行采訪,希望通過眼前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幫助青少年朋友們在戒毒者悔恨的聲音中築起防範毒品的堅固防線。
模仿惡習步入「毒」途
青少年由於其意志的自控力薄弱,模仿力強,加之文化程度低,容易把不良現象和行為當成時髦追求或認為是「酷」的表現,這也是造成青少年染上毒癮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15歲的阿兵(化名,下同)是市強制戒毒所里年齡最小的一個,別看他個子矮小,但雙眼卻滴溜溜轉個不停,一眼就可看出是個「老江湖」。
阿兵是澄海外砂人,因年幼其母病亡,其父忙於生計無暇照管他,自7歲起,阿兵模仿大人們抽煙,並以之為榮。他說,每天放學後燃起一根香煙吞雲吐霧,走在同學們中間感覺特有面子。14歲那年,勉勉強強讀至初一的阿兵乾脆輟學了,終日跟在鄉里幾位「大哥」身前身後當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結識了鄉里一做餐飲生意的「大哥」,幾番來往後,阿兵很得大哥喜歡。慢慢地,阿兵也發現了大哥原來是「白葯仔」,但他也不以之為忤,相反還認為這是「酷」的表現。去年中,趁大哥不在家,小兵偷了一點「白粉」終於「開禁」嘗了新,並從此成了一名「小道友」。吸上白葯後,因無錢買葯,小兵便在一「道友」「教授」下當起了「魚蝦蟹」莊家,以賭錢為營生。據稱,那些「魚蝦蟹」的骰子都是用磁鐵做了手腳,因此聚賭時基本都是贏錢,有時一天純收入達三四百元。小兵稱其每天下午常在陳厝合、辛厝寮一帶「開局」,賺了「工資」後便買「葯」過癮。今年2月19日,小兵被警方抓獲,在審訊時因葯癮發作口吐白沫,結果被送強制戒毒。
尋求解脫墜入深淵
容貌秀麗的阿珍是市區人,誰也想不到,今年17歲的她「毒齡」竟已有兩年多了。據阿珍稱,是她那個畸形的家將她逼上了這條路,是為了尋求解脫,她才借「葯」消愁,結果愁沒消去卻把自己「吸」進了戒毒所。
據阿珍介紹,其父母在她13個月大時便離異了,她被判隨生母,後母親再嫁時後父嫌她累贅,便把她送給了市區一對結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婦(也就是她現在的父母)。阿珍承認,起初養父母對她很好,吃的、穿的無不關愛有加。但當她7歲時,養母生下了弟弟後,她又成了「累贅」,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飯、打掃衛生、看管弟弟等什麼雜務都「承包」了。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裡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溫暖和關愛,阿珍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小學畢業後,她即跟著在歌舞廳認識的朋友們離開了家。有一天她見幾個朋友躲在一個隱蔽角落裡抽煙,仔細一看,發現他們的抽法很奇特,於是她湊了上去,學著他們的樣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稱,那一刻她感覺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解脫」。上癮後,因無經濟來源,她便再也離不開那些娛樂場里的「朋友們」了,因為只有和他們在一起,她才能獲得毒品來應付她日益強烈的毒癮。
愚昧無知自投火坑
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青少年染上毒癮還源於無知。來自粵東某偏僻山區19歲的女孩小敏就是這樣一個人,由於對毒品毫無了解,她認為自己意志力堅強不會上癮,不料卻在嘗試中成了毒品的俘虜。
小敏因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15歲的她便來汕頭打工,並認識了男友小李,在交往一年多後,小敏發現小李是名「道友」,每次賺的錢都被小李「借」去吸毒,小敏多次勸小李「改邪歸正」,但不管怎麼勸說,小李卻始終無法戒除毒癮。為了用自己的「行動」來勸說男友戒毒,小敏竟然想用「先吸後戒」的辦法來證明毒癮是可以戒掉的,想要以活生生的例子說服男友徹底戒毒……
然而,小敏失敗了,她非但沒有幫著男友戒去毒癮,自己也陷了進去。此時,她方悔不該當初,但「白色幽靈」已牢牢擒住了她。今年3月初,她和男友先後進了戒毒所……
抵禦病魔需要親情
⑤ 青少年吸毒案例
3位中學生吸毒,其中一人因吸食過量倒卧路旁,沒了呼吸。昨天上午,芷江西路數十位居民聯手搶救了該少年。市禁毒辦表示,將派禁毒志願者上門輔導吸毒孩子;團市委權益部呼籲:「家長和社會一起努力,讓孩子遠離毒品!」
昨天上午10點不到,記者在芷江西路看到,一位十五六歲模樣的男孩面色蒼白躺在上街沿,兩個差不多年齡的男孩焦急地蹲在旁邊。數十位附近居民將3人圍在中間,有人關切地詢問:「到底怎麼回事?旁邊就是地段醫院,趕快送到那裡吧。」
兩個男孩子愣著沒動,圍觀居民開始撥打「120」。「警察來了!」兩個孩子聽到有人喊,「噌」地站起來,抬起昏迷的男孩向地段醫院奔去。圍觀居民緊隨其後,有人小跑著在前邊開路,有人跑進30米外的醫院里叫醫生……
「120」救護車趕到時,昏迷男孩已經沒有了血壓,圍觀居民紛紛嘆息。據兩位男孩說,他們都是中學生,昨天上午一起吸毒,昏迷的男孩注射了過量杜冷丁。
昏迷男孩很快被送到閘北區中心醫院,兩個共同吸毒的男孩趁機溜走了。令人驚訝的是,救護車到達中心醫院不到5分鍾,昏迷男孩突然清醒過來,自己走出醫院。醫生解釋說,該男孩雖然注射了過量毒品,但沒有致死,毒性過去後,馬上就清醒。
截至記者發稿,男孩只說自己17歲,住在虹口區,卻始終沒有說明所在學校和家庭情況。從3個孩子的穿著看,他們的家庭並不拮據。
警方考慮不讓該男孩因此失學,決定對男孩採取「限制戒毒」,即在家裡設專人看護戒毒。昨天下午,警方已將男孩送回家。有禁毒社工得知此事後,表示將上門輔導。
團市委權益部的楊先生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還沒有法律法規約束在校學生,只能用校紀校規處理他們。他說:「事實上,學生吸毒情況很難被學校發現,最容易體察的應該是他們的家長。孩子吸毒需要錢,家長一旦發覺孩子用錢等方面有異常,應該積極和街道、學校相互配合,教育、勸說學生遠離毒品,共同杜絕毒品侵蝕學生。」
⑥ 誰有禁毒社會工作案例,發我,謝謝
東莞禁毒網
社會工作者案例分析:戒毒社會工作案例2
來源:|發表時間: 2012-5-29
案主基本情況
瞿某,女,已婚,出生於1976年12月8日,職業學校畢業,失業在家。屬人戶分離人員,戶籍所在地:本市黃浦區老西門街道,實際居住地:浦東西營路某弄某號。1995年開始吸食毒品,1996年5月至11月,被處強制戒毒,1999年3月被處勞教兩年。
工作情況
(一)專業關系的建立
2004年8月9日,案主的母親向社工求助。8月10日上午,工作員開始介入,工作員向案主表達了友好與關懷的意願,並希望與案主一同走過最初的戒毒期。
工作員:小瞿,你好。
瞿某:你們是誰?
工作員:我們是浦東新區駐上鋼街道的禁毒社會工作者,昨天,你母親已向我們述說了你的些許情況,我們今天來看有什麼能夠幫你的。
瞿某:你們誰都幫不了我,因為你們根本不會體會我現在的難受勁,你們走吧!我媽真多事。
工作員:不,我們能夠理解,你現在感覺骨頭癢,對嗎?
瞿某:對。
工作員:想吐,吐不出來,想吃,吃不進去,想睡,睡不著,對嗎?
瞿某:對!
工作員:如果要想改善以上的症狀,只有再注射一克海洛因。但是,你又不甘心,因為你覺著好不容易熬過了兩天,如果再碰那玩意兒,那將前功盡棄,可現在又比死還難受。
瞿某:對,對,對極了。你怎麼都說到我心底去了?
工作員:其實我們幫助過許多和你一樣深陷毒海的年輕人,剛開始他們與你的症狀差不多,我們和他們一起走過了最初那段生不如死的日子。小瞿,誰都有受挫折和無奈的時候,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向我們說說你目前的情況好嗎?
瞿某:我覺著我快要死了,可我今年才28歲,我不要死,我想活啊!嗚嗚……
(工作員遞上紙餐巾,並順勢坐到瞿某身邊,拍拍小瞿的肩膀,鼓勵其繼續說下去)
瞿某:我從19歲開始吸毒,已經走過了9個屈辱的年頭,這9年來**做三陪賺取毒資,我強顏歡笑,活得毫無尊嚴可言。9年來我無時無刻不想逃脫白粉的控制,可它就象長了爪子,掐住了我的喉嚨,而且越掐越緊。現在我連賣笑都沒有氣力了!這兩天我在服用晚期癌症病人服用的止痛片,我渾身痛啊…….
工作員:我恩感激你能向我吐露你的心聲,從今以後,我們會盡全力幫助你,所以,不是你一個人與白魔抗爭了,我們將與你並肩作戰!
(二)資料的採集
通過與案主十餘次的交談,初步了解其症結所在,案主自述如下:
我是在父母的互相謾罵聲中長大的,在我14歲那年,他們終於分開過了,我隨父親,其實我心理挺開心,因為,我終於可以擺脫母親的嘮叨和管束,而父親對我,除給我吃香的,穿好的,其他一律聽憑我自由,現在想想這應該是一種溺愛。
職校畢業後,我在一家星級酒店做前台,每天對著來往的客人,心理起了微妙的變化。每當看見一些和我同年齡打扮入時的小姐進進出出時,我就不自覺地拿出鏡子,論長相、論談吐,我哪點比她們差,憑什麼要我為她們提供服務。直到那天,一個小姐妹跑來找我,天花亂墜地介紹她的工作,她告訴我,她每天的收入就有千把塊,錢來得太容易了,只要陪男人喝酒、唱歌、聊天就可以了,我心動了……
在那裡,我學會了抽煙喝酒,學會了向男人撒嬌騙錢,也學會了賭博吸毒,在一次又一次的飄飄然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可已經完了,我已經被白粉套住,想逃是不可能的。每天賺的錢,只夠維持我對白粉的需要,後來我連笑都賣不動,業績直線下劃,老闆把我開除了。
說來可笑,我和丈夫的結合其實是白粉作的媒,我們是在上家那兒買粉的時候互相熟識,因為有共同的追求,我們登記結婚。可是還沒有來得及舉行儀式,我就被處勞教了。
解教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老公要東西,我倆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吃掉了他父親給我的2萬元禮金,一套二居室的住房。最後,在他父親的干預下,我們被迫分居。
熬不住心癮,我向母親要了一萬元去自願戒毒,先後去過太倉、無錫等地,上個星期我剛從武漢回來,可還是在犯癮。
案主母親李女士自述:
我對女兒從小管教嚴格,因此,我們母女倆關系一直不好。離婚後,每次去看望小瞿,她不是躲我,就是不理不睬,我前夫在旁邊說風涼話。直到有一天,小瞿主動來找我要錢,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上個星期,我去看她,見她在地上打滾,一問才知道她拿著錢根本沒有去戒毒,而是去吸毒,現在錢沒有了,毒也沒有戒成。我實在沒轍,正好看見青年報報道禁毒社工魏靜幫助吸毒人員阿三的故事,所以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求助於街道的社工同志。
(三)分析與診斷
工作員根據以上所採集的資料,並綜合自己對案主觀察和交心所得信息,就案主情況作如下分析與診斷:
1、當初由於案主的年幼無知,加之缺乏父母溝通善導,致使其人生觀發生偏差,形成了「我比別人漂亮—我就應該有錢|—干哪行錢來得快,我就干哪行。」的思維定式。
2、通過案主以往的戒毒史來看,其本人有擺脫毒品的強烈願望,但每次都由於其意志力薄弱而以失敗告終,在戒毒過程中反反復復十餘次,目前又處於新一輪的生理
⑦ 戒毒成功的案例50字左右
近日,28歲的肖棠(化名)昨天跟著社工曹強國去進行常規尿檢時,自信地說,我肯定沒問題,這些天我好多生意還忙不過來。
肖棠20歲時,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癮。在經過一次強戒兩次勞教後,去年她成為江灣鎮社工曹強國的案主。經歷了最初的不信任,到逐漸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曹強國花了一番功夫。肖棠也一步步開始積極面對人生。
起初,肖棠在房產中介找到一份工作,後來新房產政策出台後,中介生意不景氣,肖棠又回家休息起來。為了不讓自己閑起來想毒品,熟悉網路的她在網上開起了小店,從豫園商場進一些小物品在網上賣。生意還不錯,每天跑進跑出送貨,生意越做越紅火。
「現在每天白天忙完了,晚上洗完澡後可以坐著看看電視,那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光。」肖棠對曹強國感慨道,現在她已經完全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最近還賣起化妝品來。
社工曹強國表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後,找工作是個關口,一旦積極就業後,忙碌是阻斷其心癮、防止復吸的最好方法。肖棠是比較成功就業的案例,但是大多數戒毒人員找工作時,很多單位還是戴著有色眼鏡,拒絕佔大多數,吸毒人員既是違法者,也是特殊的病人,因此,也希望社會各界對這些特殊的病人多一點理解和關愛,不讓他們再次沾染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