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o共享單車的營銷方式有哪些
用戶們都知道ofo單車app並沒有給大家提供具體的位置,這個主要是ofo的單車並沒有配備gps系統。 專1:往主幹屬道方向找,主幹道是大家停車的主要地方。 2:往車樁方向找,在很多地方都有政府的自行車車樁。這也是ofo停車概率很大的地方。 3:往小區、工業區、軟體園、校園方向找。ofo單車是以校園起家的,對於各種園區ofo投入的單車數量比較多。
2. 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被限制消費,你的押金退了嗎
沒有,小黃車的押金怎麼退至今小編都不是非常清楚,相信很多曾經小黃車的用戶和本人一樣,大家也只能抱著當初的押金打水漂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了。話說曾經的小黃車可以說是短途交通中替代步行的一種高效而經濟的工具,然而這個模式是可以復制的,在小黃車之後又有很多互聯網看準了這塊的巨大市場,不少互聯網企業開始用資金來砸這一塊市場,小黃車的倒閉只是遲早的事情。
一、小黃車迅速融資到位但經營管理出現了嚴重問題。
大家都知道小黃車在成立之初,很快就融資到30個億,這說明當時的風投公司非常看好這塊領域,所以很好融資。運營資金雖然非常順利的到手了,但是好景不長,在不久之後就出現了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小黃車被陸續爆出資金鏈斷裂,欠下巨額債款,一時間小黃車進入了輿論風口浪尖,不少用戶也要求退押金,小黃車項目直接涼了。
綜上所述,從小黃車倒閉的原因來看,最重要的還是小黃車在面對如此風口的一個項目,內部沒有做好經營管理,以至於由於經營不善最終導致負債累累,直接倒閉,而它的創始人戴威在這段時間也被爆出限制高消費,可見很多時候不是項目好就能盈利,關鍵還是合經營有關。不知道你怎麼看待小黃車事件?歡迎評論。
3. 如何看待共享單車的經營模式
在我看來再粗放的市場也要有贏家,起步最早的 ofo 共享單車、摩拜單車組成了內共享單車容的一線梯隊,無論是自行車總量還是覆蓋城市,都要遠超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二線品牌。考慮到共享單車的車輛壽命普遍比較長,一線品牌在北上廣深的投放量可以滿足人口密集區域的需求,形成車輛的穩定流動。而且每一台共享單車都是移動的廣告牌,不斷地吸引新用戶,所以一線品牌現在已經不需要靠密集投放來獲取用戶。
4. 鹿晗攜手ofo小黃車,為什麼能火了整個營銷圈
因為鹿晗人氣旺,流量高,喜歡鹿晗的女粉絲居多,而且年齡層次偏低,容易在網路上形成傳播。
5. OFO經營異常被列入黑名單,這是發生什麼事了
共享單車在當今的社會已經普及了,各家企業分別推出共享單車的服務。OFO是最早一批開始做共享單車的企業,但是如今卻因為經營異常被列入了黑名單。關於OFO經營異常被列入黑名單,這是發生什麼事了?以下是我的看法。首先,根據天眼查APP顯示,OFO所關聯的公司,現在已經被列入了嚴重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當中,執行該決定的機關為廣州市海珠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其次,法院對被執行人的銀行存款、車輛、房產等進行調查,發現該被執行人已經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最後,作為OFO創始人,戴威名下的限制消費令有很多條,而且也沒有財產可以執行了。OFO走到今天,跟它的經營模式有很大的關系,還有成千上萬的用戶依舊還沒收到OFO的退款。
一:OFO所屬的相關公司已經被列入黑名單了,不少網友聽到這一消息後還是很震驚的。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OFO所關聯的公司,現在已經被列入了嚴重違法失信企業黑名單當中,執行該決定的機關為廣州市海珠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關於OFO經營異常被列入黑名單,這是發生什麼事了?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6. ofo與摩拜,在營銷和運營策略上,都有哪些心得
1.營銷策略:摩拜公關媒體,ofo猛打廣告?
羅輯思維羅振宇曾說過類似的話:這是一個網紅的時代,企業CEO要打破頭奮力成為網紅,這能省很多廣告費。與ofo創始人戴威相比,媒體人出身的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似乎更深諳「網紅之道」,80後美女CEO,從0到100億,失敗了就當做公益,這些「勵志」的標簽和「感人」的故事,每每見諸於媒體端和社交圈,這給很多人留下摩拜很會搞公關的印象。
所以,當3月7日一篇《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的文章橫空出生,迅速傳遍了公關營銷圈,再次引發廣告效果幾何與公關是否有用的大討論,不少人津津樂道ofo和摩拜從營銷之道上講到底誰更勝一籌?
當3月21日蘋果CEO庫克拜訪ofo的照片刷爆朋友圈,3月23日摩拜緊接著召開發布會宣布啟動頗有噱頭的「紅包單車」活動,摩拜與ofo的公關大戰似乎隨時隨地都如影相隨。以007粉絲們的聰明程度,肯定知道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公司完全不打廣告,也幾乎沒有公司不做公關。區別只是在於每家公司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每個想用傳統廣告的形式打動消費者的互聯網新興行業,總是免不了要對消費者和市場進行一番教育。ofo是共享單車領域第一家大規模投放線下廣告的公司,自2016年11月起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廣告營銷戰役,宣傳共享經濟和騎車出行的環保生活理念。公交站、地鐵站台、寫字樓電梯間……似乎哪裡有騎車人的需要,哪裡就有小黃車的廣告,確實砸了不少錢。
至於摩拜單車,大家千萬別因為創始人胡瑋煒和CEO王曉峰頻繁上節目、接受各種采訪,便誤以為摩拜只做公關。實際上,摩拜有在跟進ofo的廣告策略,一直都有推廣告,包括微博和客戶端的信息流廣告。不僅如此,不知道是不是感受到了ofo在投放廣告後強勁的上升勢頭,摩拜的大規模廣告也在線下全面出街。
至於兩家公司還用了哪些營銷手段來拉攏消費者,007同時搜索了ofo和摩拜兩家公司的微博和微信,可以看到雙方都發起了周末免費騎、充值返現等優惠活動,可見無論是重廣告還是重公關,增加用戶利益,優化用戶體驗都是一大殺器。然而,007仔細翻看了兩家公司的官方微信賬號,發現「周末免費騎」和「充值返現」這兩大活動都是ofo率先推出之後,摩拜隨後大規模跟進。而摩拜簡單的跟隨策略甚至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份緊隨ofo在5月份推出的「給用戶買保險」政策上。可見摩拜的跟隨策略並不止於廣告投放,在營銷活動上同樣似乎拜了ofo為師?
連文案都要照搬,難道說「模仿」會上癮嗎?
廣告和公關,絕不是非黑即白、不可共存的,ofo和摩拜兩家公司的戰場也從馬路和用戶們的手機,擴大到了廣告和公關上。只是相比之下。摩拜更喜歡讓高層出來講故事創造公關影響力,而ofo的廣告規模打得更大、時間打得更早。
分析了那麼多,讀者們肯定會問了:到底哪種策略更好?
剛召開完發布會的摩拜並沒有宣布希么特別利好的消息,而ofo則在庫克到訪公司的同一天對外宣布日訂單已突破1000萬,成為繼淘寶、滴滴、美團之後,中國第四家日訂單過千萬的互聯網平台。從目前的戰果來看,摩拜過度依仗公關做法暫時略輸一籌,大打廣告的ofo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在這一場戰役上,為何公關輸給了廣告?幾位資深業內人士這樣回答:
資深媒體人營銷人郭先生表示:摩拜的公關營銷是以CEO形象及故事為核心,從標題到內容,公關的對象更多的是媒體、投資人;實則對普通騎行者而言,他們不太關心什麼情懷和故事,羅永浩的情懷高不高?故事講的好不好?為什麼他的錘子手機賣的並不理想?而且,講故事講情懷,一開始大家會覺得新鮮,但時間久了非常容易審美疲勞,同時媒體曝光越多,越容易出錯。
88後新媒體小兵駿先生表示:我們這樣的年輕消費者非常個性化、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的是自己的騎行感覺是否爽?摩拜雖然技術含量很高但比較重不好騎,《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一文也曾推測,摩拜之所以主做公關,其背後的原因可能在於產品體驗不佳,所以轉而打CEO情懷故事來提升品牌情感,但從長期來看,摩拜的公關對終端用戶而言,似乎並不那麼奏效。
原GE通用電氣中國公關總監李國威表示:企業迅速擴張時期如果有資本支持,大量投廣告是合算的,有人說摩拜公關佔先,ofo廣告猛烈。其實胡瑋煒並非像馬雲那樣妙語連珠,聽她演講反而有點著急,真心難為她了...
2.產品用戶:摩拜首要考慮自行車本身,ofo以騎行體驗為核心。
ofo和摩拜營銷策略不同,背後是雙方公司理念的迥異,這充分體現在產品和用戶層面。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接受采訪中說:摩拜首先考慮的是車輛的經久耐用,其次才是騎行的體驗。也就是說,為了4年的長使用周期(節省後期運營維護成本),犧牲掉了部分用戶的騎行體驗。從智能鎖,到GPS定位,摩拜單車噱頭十足,
但沉重的車身、不好騎,智能鎖不時失靈,也讓用戶體驗變得不那麼美好。摩拜對用戶的不夠重視,還體現在3月19日早上開始很多用戶反饋出現充值bug,但截止當天晚上24點,摩拜官方都沒有給出具體回應和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時候摩拜的公關怎麼突然隱身,令人狐疑!充值出現這么大的bug,押金和支付會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甚至有評論認為「這是摩拜犧牲用戶體驗搞的bug營銷」。
從兩方官方社交媒體開始運營的時間點及創始人提出「共享單車模式」的記載,ofo其實是中國無樁共享單車領域的原創者,其創始人代戴威一直強調,共享單車是為了解決用戶出行的問題,也正因為用戶而來,小黃車首先考慮的是用戶體驗,車輛好騎、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這從小黃車輕便、座椅高度可調節,三角把手的設計可見一斑。不過此前ofo單車的耐用性一直飽受詬病,最近投放的小黃車越來越多,但是損壞的數量也是同步上升,這一情況也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也許是意識到了產品本身的不足之處,其3月9日最新發布的ofo與700Bike共同研發的新車Curve,強調工匠精神極致體驗,甚至承諾不受天氣影響,永不爆胎。
截止目前,到底誰是共享單車市場的NO.1?
ofo宣稱以52%的市場佔有率一直是行業的引領者和老大,而摩拜則宣稱自己的APP用戶注冊量和月活是第一,雙方的數據公關戰不絕於耳。
然而,到底誰家好,用戶有話說!為此007於3月18日發起了關於「ofo與摩拜,你對哪家公司的品牌印象更好?」的行業調查投票,截止3月23日投票結果顯示:摩拜與ofo的支持率基本持平,ofo略有高出。
可以看出,從產品到用戶,ofo和摩拜展開了近乎「肉搏」,但從總的市場佔有率和用戶體驗來看, 似乎ofo略勝一籌。
3.商業盈利:摩拜暫時還沒有考慮盈利,ofo宣布已有盈利20%
據第三方數據預測,未來中國50個城市的共享單車市場容量高達5000萬輛,這還不包括廣闊的農村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市場規模超過幾百億,這也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資本湧入,截止2017年3月,ofo與摩拜兩家披露的總融資額達到70億,其中ofo完成D輪融資4.5億美金,而摩拜宣布E輪融資1億美金以上。
對於各界最為關注的商業盈利,摩拜單車CEO王曉峰曾說過「如果我們的盈利模式都清晰了,還需要投資者干什麼」,震驚整個互聯網創投圈;而其最近在接受知名財經作家葉檀的采訪時,再一次明確表示:盈利不是目前重點聚焦的方向,目前談論盈利還太早,現在主要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擴張,同時對於20億押金去向遮遮掩掩避而不談。
而對於商業盈利,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曾表示:
目前ofo已經找到了清晰地盈利模式,已經有了20%的凈利潤,表現最好的城市是已經達到了40%的凈利潤,今年很有可能實現全面盈利。雖然ofo沒有給出具體的計劃,但CEO面對媒體的發言已經給出了明確目標。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老先生曾說: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
值得提及的是:自信找到了清晰盈利模式的ofo已經快人一步在上海地區推出「免押金」政策,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便可無需交納押金使用小黃車。這意味著ofo已經開始從「押金模式」轉向推行「信用模式」。此舉不禁讓人想像摩拜將作何應對。當然,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一句「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無疑會讓無數人開始懷疑摩拜在公益道路上是否捎上了押金這一部分?那麼,免押金是否會有些困難?
7. ofo的用戶運營是做什麼的
1.負責APP用戶運營工作,直接對移動產品的下載量、新用戶數量、首次成單、使用頻次等指標負責版;
2.精準定位目標用戶權群,結合用戶使用場景,建立相應的用戶運營機制、模型、策略;
3.制定用戶運營策略,結合場景開展精準營銷,並對執行結果和用戶使用APP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二次優化用戶運營策略;
4. 利用個性化、精細化運營手段,提升用戶消費體驗,提升新客轉化率、沉默用戶召回;
5.設計用戶激勵機制,與產品經理合作,逐步完善工具和產品。
6.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拓展新用戶,管理和優化內外部渠道策略,不斷優化用戶拉新、活躍、轉化銷售、留存的機制
7. 監控和分析產品及運營各項數據,收集用戶反饋,通過數據挖掘對用戶需求進行有效分析並提出改良建議,提升交易量和用戶活躍度
8. ofo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態如何
在過去幾個月,ofo及經營主體東峽大通頻頻爆出“新聞”:在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上“被申請”, 被法院作出“限制消費令”及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未能達到廣州市“共享單車招標公告”要求,押金退還問題持續被用戶投訴……而ofo的回應則是越來越少。ofo單車現在面臨的困境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押金的問題,而且最近想用商城抵扣押金的方式,也受到了一些客戶和用戶的反對,因為他們更加需要的是錢,而不是想要這個平台上面跟商城合作而送給我們福利的商品。
9. 如果OFO和摩拜合並,你覺得他們有哪些盈利的手段
共享單車是今年最熱的風口,從最初的資本扎堆,各色共享單車大作戰,大規模的共享單車投放,堆積成山的共享單車殘骸,到小鳴單車等倒閉,可以說是幾場大戲輪番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作為其中翹楚的ofo和摩拜,更是廣受關注。近期關於ofo和摩拜是否合並,什麼時候合並的事,也經常被提及和談起。大家都在猜測這兩家是否會和美團大眾點評、滴滴快的、優酷土豆等一樣,最終兩家變一家,進行合並。
4、政府扶持或補貼收入。如果ofo和摩拜合並,有可能會承擔部分政府公共自行車系統的角色和任務,政府會將原來的自建和運營部分,轉給共享單車公司。從而更充分的利用資源,提高效率,達到目的。因此政府扶持和補提收入應該也是一個部分。
5、至於很多人提到的押金收入,未來會越來越不可能。因為國家和央行不會袖手旁觀,肯定會管,遲早的問題。
答主:賀賀,不斷思考營銷背後的邏輯。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
10. 同樣是「燒錢」,為什麼ofo運營困難而滴滴、美團卻依然風生水起
如今的互聯網已經從方方面面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不論是衣食住行人們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而互聯網這些大企業留給我們最多的印象就是財大氣粗,燒起錢來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像是美團和餓了么、滴滴和快的的燒錢大戰,但是同樣是燒錢,ofo和摩拜卻把自己給燒進去了。
三、ofo燒錢都花在成本上,錯過了上岸機會
大家都知道共享單車的成本很大,如果沒有融資很難存活下去。ofo就是如此,其實本來ofo也是有機會上岸的,業內傳聞ofo與摩拜合並,但是戴威不樂意合並,於是錯過了上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