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很抱歉,「知識付費」真的救不了你的焦慮
知識付費這件事,一直以來的文章都在圍繞行業發展在分析,而我這篇則回歸到個人需求的角度去重新看待知識付費。
1

知乎live的用戶們,也在知乎上開始吊打知乎live,表示自己被收了太多「智商稅」,「你在知乎上聽過哪些坑爹的live」有著130萬的圍觀量。
可能有人認為我是來黑知識付費的,但恰好相反,我認為知識付費依然有著其價值,同時,我也不認為所有知識付費人群都是在交智商稅。
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市場正在回歸理性,知識付費的人群至少可以分為兩撥。一撥是理性付費人群,而另一波則是情緒性消費人群。
我不認為得到用戶的時間,是被其他知識付費的對手爭奪過去了,主要原因在於後者情緒性消費人群開始離場,與對手有多厲害無關。
現在,我們來考察一下情緒性付費人群的出現成因。
2
一個人會焦慮,當然會有各種原因,房貸壓力、工作壓力。但是無論如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現代人的主要焦慮來自人際關系而非生存壓力,我們早就擺脫了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是焦慮卻依然無處不在,所有原因都在於人際關系。
你焦慮的不是你沒錢,而是焦慮你同事、你鄰居過的比你好,所以你要更努力的超過他們才能安心。
所以罪魁禍首是微信(沒有黑微信的意思)。
沒有微信之前,我們父母的生活圈極為狹窄,溝通都需要電話、書信,哪個同學發大財了,哪個鄰居去泰國旅遊了,都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也是沒太大感覺的,因為離得太遠,並不知道對方生活到底有多逍遙,因此焦慮感相對今天來說肯定會少很多。
微信這個潘多拉魔盒打開之後,你會看到,原來你高中班上的班長不僅考上了重本,還成功留在了北京金融圈作為明星投資人打拚,每天接觸各種高大上的社交場合,什麼API、BD、CEO、DAU、ERP、FOUNDER、GQ、H5、IAAS、JD、KPI、MAU、PGC、SKU、UGC、VP這些你聽不懂的詞像口頭禪一樣出現在他朋友圈。
而你留在老家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小時候只能仰望他就算了,現在還要繼續在朋友圈仰望他高大上的生活,恨得牙癢癢。
當然,班長他過的也並不是很開心,他每天接觸著各種同齡的比他牛逼的創業者,親眼見證他們年紀輕輕就實現了千萬身家,當然最厲害的是同道大叔套現兩個億,除此之外他朋友圈還要忍受各種大佬在高爾夫球場、夏威夷瀟灑的照片,班長每天在座地鐵下班回到自己小出租房的路上心如刀絞,望著海淀15萬一平的學區房,這樣的日子似乎也沒有盡頭。
其實你不知道,班長有時候還會刷一下你的朋友圈,嫉妒一下你看上去很平靜的生活。
毫無疑問,這類焦慮的人非常渴望抓住些什麼。
這時候羅振宇老師來了,他隔著屏幕向你伸出胖乎乎的大手說,「世界末日也沒什麼好怕的,都跟我來」,於是你和班長都踩上了知識付費的這條船。
3
事實上,這類付費人群都是情緒性消費,他們東張西望,看看這個老師的介紹不錯就立即買,看看那個老師也不錯也買,從得到到喜馬拉雅,他們一路買買買,非常害怕自己一旦錯過了哪個老師的講課,就會錯過這一波的機會,患得患失。
而在購買的一瞬間,他們的焦慮消失了。
當然,早期的他們也是勤奮的,上進的,每天雞血般的准時在上下班收聽這些內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自己居然又開始為自己沒有準時打開而焦慮。
有一次沒打開,就有第二次,久而久之,他們也忘了自己曾經訂閱過某個老師的內容。
以上則是這類焦慮人群的普遍現狀。
4
對於這部分焦慮人群來說,他們對於知識付費的真正看法其實是投資。
通過投資獲取這部分知識,以期待百倍的回報,這當然不可能啊。
通過冷靜的分析,以下兩點會讓他們最終失望。
1)碎片化的知識很難立即解決你具體的實際的問題。碎片化的知識只能幫助你增進對於某些事情的理解,以及交給你一些較為初級簡單的方法。
但是從知道到做到,還需要真正親自實踐,但現實中大多數都是懶人,都是通過聽某個老師說某件事,然後再加上一些幻想,好像自己也已經完成了一樣,於是又急急忙忙的進入到下一條信息流之中。
當然不否認碎片化知識偶爾還是會立即產生幫助,只不過我想說的是絕大多數碎片化知識連同我這篇文章在內都如同雞湯一樣,無法形成系統認識,你是記不住那麼多的,能記住一點點就好。
而真正的學習是有系統化學習,你是需要嚴格記住相當多的內容才能真正理解精髓,碎片內容都不是。
2)形成對世界的深度認知,真的是需要時間的。人的大腦結構沒有在這個時代發生變化,你對於某件事擁有不同觀點,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積累。
這種積累時間是不可能縮短的,它既需要生活經驗的驗證,又有來自書本、他人寄予的知識,互相反哺之後才能形成你的看法。
有興趣的可以再去看看「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個時間是繞不過去的,速成不了。
對於情緒性消費人群而言,他們同樣也把知識付費看成了一條速成之路,這種非理性投資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甚至最後還有一部分人會反過來討伐官方平台,唾棄平台介紹中充滿了各種營銷包裝,羅振宇老師把知識付費說的天花亂墜,說好的世界末日船票呢?為什麼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
怎麼說呢,這件事也需要分兩面來看,官方為了宣傳自然需要帶上非常炫目的營銷色彩,但是千人千面,一千人個人看到會產生一千種反應,非理性消費的人看到了彎道超車的捷徑,而理性消費的人則不是。
下面來談談,知識付費的理性人群。
5
所以客觀來說,短期來看知識付費是一件投資回報率極低的事情,它既不能幫你解決具體問題,也不能幫你立即形成深度的認知。
而理性消費人群則能夠看清楚這一點,並且抱著能聽一點是一點的心態,要是自己平時太忙,錯過什麼也無所謂,不需要緊緊抓住每一條內容,他們對於付錢的態度也更接近於提前打賞,對於某個老師的感謝。
而這類人群反而是真正能夠有所收獲的人群,因為他們本身就不焦慮自己患得患失,對於他們來說,有沒有知識付費這個風口,他們都在對自己的知識獲取,始終進行著終身投資,他們從沒有停止過買實體書、買kindle電子書、花錢買視頻、聽線下講座、自己寫筆記整理,知識付費只不過是多一個途徑而已。
簡單的說,他們不會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抓住老師的觀點,信奉不疑,而是常常會去收集不同的看法觀點,最後自己再綜合自己的經驗形成看法。
因此,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對於他們來說,那些曾經投資獲得的一堆看上去沒用的知識,最後一定會在某天,會幫到他們解決某些具體問題,而他們對於世界的深度認識,也一直都在持續加深。
6
所以說回知識付費,這件事也不是非黑即白。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知識付費的長期投資者,那麼所有平台的知識付費都只是一個渠道,你的投資失誤也必然應當在你的承受范圍之內。
反之,如果你很少,或者從來就不進行知識投資,那麼希望依靠投資這些平台提供的內容一步登天,那麼只會讓你失望,並且最終加深你的焦慮。
再回到市場環境來看,整個知識付費市場如果是一個階段性回落狀態反而是件好事,市場會自行各取所需。
如果你是因為焦慮而去選擇知識付費,那麼你最好先觀察的是你的焦慮,檢查你微妙的人際關系,而不是知識付費。
人活著都是有追求的,只不過向外求得到的只有焦慮,而向內求得到的則是無敵。
關鍵是,你想要的那個「得到」什麼?
作者:「首席發言者」
⑵ 高維打擊低維的思想在營銷中怎樣應用,能否舉幾個例子

這種高維打擊低維的營銷,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內容不再是產品,而是產品的載體。《羋月傳》電視劇作為火爆的內容吸引了觀眾的眼球,聚集了無數粉絲,短時間內如此巨大的流量集中到一個平台,便成為一個勢不可擋的營銷維度,將樂視其他產品變現也是水到渠成。內容轉化為產品的載體,反過來也進一步加大了劇集的影響力,呈現滾雪球的效應。
第二,用戶自動聚焦。企業和用戶之間就像原子核與電子,有牢牢的電磁力吸引,不存在其他環節。
第三,流程降維,把一切多餘環節砍掉。所以這才有「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多維並舉,合而為一。
答主: 一名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研究十二維空間營銷的何牧宸先生。
⑶ 焦慮營銷是虛假宣傳嗎
這個不屬於虛假宣傳的,這個應該屬於營銷策劃的一種類型,抓住人們的心理,屬於策劃的范疇。
⑷ 很多培訓機構總是販賣焦慮低價營銷,你覺得新東方存在什麼問題
我認為新東方存在著販賣焦慮、虛假營銷等一系列的問題。其實這是很多培訓機構共同的一個問題,為了能夠盡快的賣出自己的培訓課程,一些推銷者不惜販賣焦慮,先通過一些宣傳讓家長感到焦慮,然後再趁機推銷,這樣成功率自然會大大增加。我之前就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真是深有體會。

其實家長真的沒有必要立即亂投醫,孩子只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正常來說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很多家長總是望子成龍,這種心情我們自然也能夠理解,但是病急亂投醫可能只會耽誤孩子的學習。而且給孩子報培訓機構也應該聽從孩子的意見,或者說遵從實際情況來考慮。有時候太多的培訓課程只會讓孩子倍感壓力,甚至會耽誤後續的學習,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⑸ 當今網路普遍「販賣焦慮」,這么做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就跟電信詐騙通常總是先說你違法了一個套路,讓你處在焦急慌忙的情況下,他們更容易騙錢。
⑹ 焦慮營銷怎麼避免
學習市場預測,集思廣益,分攤壓力,用探水針問自己潛意識怎麼判斷,給幾個方案,用探水針兩分法選,比如,方案放兩邊,問好方案在哪裡一邊就向哪邊移動。
⑺ 焦慮營銷道不道德
不道德,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⑻ 有哪些產品是因為喚起了用戶恐懼的心理而獲得銷售機會的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引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焦慮,最可怕的是這種焦慮已經轉變成了生產力及龐大的銷售力。
一、培訓行業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構應運而生,我們常見的有英語班、奧數班、美術班、音樂班、舞蹈班等等。簡單的一句話,讓所有的學生家長陷入了恐懼與焦慮,他們擔心自己家的孩子在教育上輸給了其他孩子,於是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把孩子送進培訓班。

四、保險
朋友圈裡,經常有保險人員發這樣的廣告:有一個人得了癌症,由於沒有買保險,看病花光了他所有積蓄,一貧如洗。而另外一個人則因為買了保險,健康出院了。看到這樣的廣告,人們往往會想,原來保險的作用這么強大。於是,產生了強烈的購買意願。
⑼ 人性哪些弱點可用來營銷
利用人性的弱點來營銷的方式很多種,也有專門類似的書籍。這里概況一下:
1、從眾心理;這個是運用的最多的,廣告和營銷都會用。
2、貪小利心理;很多的優惠活動,送小禮品都是這個。
3、選擇依賴;自己不願意做選擇,會認為自己信任或敬佩的人說的一切都是對的。
4、同情心;
5、拒絕虧欠心理;當對方拒絕你第一次,你再提一個小要求,對方一般不會拒絕,因為他覺得虧欠你的。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深入研究請看專業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