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品牌+IP+渠道有哪些營銷案例
以下是一些較為知名的品絕悶牌+IP+渠道的營銷案例:
1. 奧特曼+可口可樂:可口可樂與奧特曼聯手推出限量版飲料和奧特曼玩具,通過電視廣告、社交媒體唯宏亂和線下活動等渠道展開聯合營銷,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和參與。
2. 迪士尼+華為:華為與迪士尼合作推出限量版手機,採用迪士尼經典卡通形象作指檔為手機殼設計,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展開營銷活動,吸引了眾多迪士尼粉絲和華為用戶的關注和購買。
3. 史努比+優衣庫:優衣庫與史努比合作推出聯名系列服裝,採用史努比經典形象作為設計元素,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展開營銷活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
4. 星巴克+LINE FRIENDS:星巴克與LINE FRIENDS合作推出聯名杯子和周邊產品,採用LINE FRIENDS經典卡通形象作為設計元素,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展開營銷活動,吸引了眾多粉絲和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
5. 馬蜂窩+芒果TV:馬蜂窩與芒果TV合作推出旅遊真人秀節目《芒果旅行團》,通過電視廣告、社交媒體和線下活動等渠道展開聯合營銷,吸引了眾多旅遊愛好者的關注和觀看。
『貳』 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解析
隨著大互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思維應運而生,成為當今品牌傳播的發展趨勢。下面我為大家介紹的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1
「網 易雲音樂」打造「華為G7」自在時刻
一個是國內知名度正逐漸提升的音樂產品,另一個是知名企業重點打造的手機新品,雙方攜手打造原創電台節目「華為G7自.在時刻」。圍繞華為G7 「自在時刻」的內涵,結合網 易雲音樂社交平台,不僅打造了首個以FM電台模式與目標群體情感共鳴的手機產品,也為國內品牌創新音樂營 銷之路提供了範本。
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2
上「淘寶」買「萬科」房
淘寶與萬科 「強強聯手」,似乎是為了將淘寶用戶打造成萬科的目標客戶群。對於這二者的合作,拍手稱贊者和嗤之以鼻者都大有人在。另一知名房產商領導人甚至公開表示「淘寶的客戶不是我們的客戶,兩個客戶群,淘寶的客戶買不起我們的房子。」
但在筆者看來,萬科此舉並不是為了通過淘寶銷售多少房子,最大的價值在於提升知名度,還收集到了大量的客戶資料,這才是更大的一筆財富哦。
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3
「小米」約會「美的」
小米和美的的聯姻引起了行業激烈的討論,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甚至炮轟,「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不過這並不影響業內對於這樁交易的關 注度。雷軍似乎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小米和美的在智能家居等各方面的合作創新,美的小米的聯姻也會刺激更多家電公司尋求聯合的方式加以 對抗。
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4
看「陸金所」的「羅輯思維」
陸金所儼然成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老大哥,玩起「跨界營 銷」來也絲毫不含糊,近期與國內知名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達成了合作,羅胖子更是誇口要和陸金所把金融做成「有溫度的東西」,並針對羅輯思維的會員推出了 「送別禮」。搶到這份「禮物」的用戶是否真正感受到「春天般溫暖」我們不得而知,但雙方的合作卻是一次可圈可點的跨界營 銷案例。
更有趣的事,作為羅振宇的「閨蜜」、王石女朋友,田朴珺,也是羅輯思維的會員,欣然應約,成為陸金所的客戶。 陸金所豈不是「一舉兩得」呢?!
關於互聯網跨界思維的案例5
「寶馬」「賓士」的「世界盃」情懷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是一場全世界的狂歡,營 銷之戰喧囂塵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得很。「寶馬」和「賓士」同為德系汽車高端品牌,這兩個昔日的競爭者,在馬年的世界盃期間,為了支持國家而「化敵為 友」,同時在其官方微博上貼出了世界盃德國隊的加油微博,並共同推出#We are one team#這樣一個主題精神。兩大品牌還紛紛以國家之名來進行各種致敬,展現了兩個強勢品牌雙方一起精心策劃的世界盃營 銷。不得不為寶馬與賓士的營 銷思路點贊!
互聯網思維之跨界思維
「跨界」是互聯網時代從專業思維到跨界思維的轉變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價值發現思維。在傳統的工業時代,一個企業的價值實現通常是通過設計產品、采購原材料、加工生產、包裝儲運、市場銷售和客戶購買這一線性模式來得以實現的,在這一模式下,企業遵循的是產品提供者與產品消費者之間的單面市場法則,而在互聯網思維下,雙面市場甚至多面市場成為了時代的核心。
例如谷歌、網路為人們提供准確、便捷的搜索查詢服務產品,Facebook、新浪微博向人們提供社交服務,雖然他們並不向用戶收費,但巨大的流量所蘊含著的 廣告 價值及衍生出的其他商業價值,則遠遠超過傳統商業中的單一產品價值。這也是許多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思維下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
跨界思維的核心其實就是價值發現思維,當你為新的利益相關方提供了價值,那原有模式的顛覆就顯得順理成章了。當下業界最常被人們所提到的"羊毛出在牛身上,卻由豬買單"其實就是價值發現思維的最佳詮釋。
互聯網思維的運用通常都會產生出一些「跨界競爭」的現象。這類企業的出現往往會同時打擊和輻射到之前跟他們定位不一樣的廠商,比如小米,它在向高端輻射的同時,也拉攏了部分低端用戶,輻射到了低端手機廠商。再比如余額寶,余額寶和小米的區別在於小米跨了用戶的邊界,而它跨的是業務的邊界,余額寶本質上是一個貨幣基金,但它卻引發了和銀行業的競爭。
雕爺牛腩同樣跨了用戶的邊界,對高端和低端的餐飲業都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關於特斯拉,包含了用戶的跨界和行業的跨界兩種類型,從未來的趨勢看,由於特斯拉整車都是智能化設計,引發跨界競爭的行業可能會更多。
案例:雕爺牛腩的跨界現象
淘寶化妝品第一品牌阿芙精油創始人雕爺殺入了餐飲業,創辦了雕爺牛腩餐廳。作為這個領域的新手,雕爺牛腩開業兩個多月就實現了所在商場餐廳單位業績第一名。盡管餐飲是傳統的行業,但從產品定位到網路營銷傳播,雕爺都把互聯網的玩法嫁接到雕爺牛腩的經營中,開始了O2O餐飲的征程。
第一,產品定位—少而精
一家好的餐廳不在於菜品數量的多少,而在於產品的精緻與用戶體驗的不斷優化。真正意義上的O2O是從產品定位開始就是互聯網模式的,而不是一張簡單的團購券,雕爺牛腩因此只有12道菜品,比麥當勞還要少(圖2-8)。另外一般網游即將上線之前都會搞個「封測」活動,邀請玩家來玩,找出缺陷並修正。這一辦法也被雕爺搬到了餐廳里來,除了測試服務,也是優化產品。雕爺牛腩在開業前足足搞了半年的封測,邀請各路明星、微博大號、美食達人免費試吃,各類食品在這眾多名嘴中不斷優化,同時通過長期的封測活動,雕爺也挑選出了比較優質的供應商。
第二,營銷推廣—用微博引爆流量
網路營銷的核心是流量,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在餐廳的封測期,只有受邀的人才能來吃,而這些人往往會發微博或者微信說自己的消費體驗,在製造餐廳神秘感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口碑。在開業前期,雕爺牛腩利用微博玩了把大的,比如店內不允許12歲以下 兒童 進入就引來了極大的爭議,但雕爺很高興幫著罵他的人轉發微博,因為提升流量才是王道。
第三,互動—用微信維護老客戶
在阿芙精油的創業中,雕爺從客戶反饋中嘗到了甜頭,因此在經營餐廳的過程中雕爺也同樣重視客戶的回饋,每天盯著微博、微信等平台,一旦發現客戶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會隨時進行回饋,只要粉絲說不好吃的菜,這道菜一定會從菜單中消失。雕爺這種親自當客服,每天處理差評的行為給所有的員工樹立了榜樣,重視用戶反饋是每個員工的天職。
網路營銷中微博的玩法一般是用來引爆話題的,而微信是維護老客戶的重要 渠道 ,如果餐廳有新菜品,就會通過微信通知老客戶,有圖片、有文字、有口味描述。而這個不能再微博上發,以此體現老客戶的專屬性。餐廳的VIP卡也是建立在微信上的,用戶要關注雕爺牛腩的公眾賬號並且回答問題,通過後才可以獲得身份,雖然這種玩法在網上很常見,但對於實體餐廳還是很有新意的舉動。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雕爺牛腩跨界營銷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多年的淘寶 經驗 讓雕爺利用網路營銷的共性去實現淘寶與餐飲的共贏。
互聯網新經濟的跨界思維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就是互聯網思維摧毀傳統世界,哪個行業的人素質低,就進哪個行業,一定能把他們抄底,很多傳統產業的人看不懂,他們理解不了互聯網新經濟的邏輯。
2013年傳統媒體廣告普遍下滑,新媒體的廣告也沒多大增長,那廣告費哪去了?其實就是因為人家自建媒體,不再需要無力的傳統媒體來幫他們做行銷。在工業社會,產業鏈和媒體鏈是分開的,比如雜志社負責生產內容,凝聚注意力,產業就在雜志上做廣告,這是橫向協作。未來媒體和產業鏈應當是一種縱向轉換方式,產業鏈自建媒體,或者媒體自建產業鏈。
Soho China的潘石屹就是產業自建媒體的代表。他自己是名人,一說潘石屹開發的樓盤,大家都知道,什麼Soho尚都、建外Soho,所以他現在已經不投放常規廣告了。小米手機不會投廣告,去年一樣賣了一千八百萬部手機,蘋果雖然投廣告,但最主要的行銷管道還是靠自己。蘋果公司從來不是一家電子產品公司,他是媒體公司。為什麼?第一,它把手機設計得很好看;第二,它讓全世界的人幫它做內容;第三,它把發布會做得像荷里活大片一樣,公布前嚴格保密,一年發布兩次,典型的電影操作手法。工業社會的人看不懂,覺得蘋果屬於製造業,其實它從來不製造。
現在這個工業社會在未來十年內就會全面終結,只不過很多人意識不到這種摧毀性的力量正在崛起。未來的競爭不是同行競爭,而是跨界混搭穿越競爭。為什麼小米毛利那麼高?因為它把傳統的包袱全扔下了,不需要渠道補貨、不需要給批發商回款、不需要設維修網點,通過互聯網把交易成本拉到最低。
未來一切產業皆媒體,一切內容皆廣告,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武斷的說法,其實他們沒聽懂這個道理。
互聯網思維的案例解析相關 文章 :
★ 互聯網思維和法例
★ 雷軍的互聯網思維
★ 李彥宏的互聯網思維
★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思維
★ 橫向思維的十個經典案例例子
★ 教師的互聯網思維是怎樣的
★ 互聯網思維模式該如何經營餐飲業
★ 移動互聯網創業-別被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欺騙了
★ 經典的10個逆向思維故事經典案例
★ 發散思維經典案例9個
『叄』 市場營銷理論分析華為營銷案例,作業來的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華為就是看準了這個路線,也是正確的一步,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肆』 華為宣布與袁隆平合作培養海水稻,你還見過哪些跨界合作
華為與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過物聯網監測土壤數據、定向施肥,讓鹽鹼地上長出水念基神稻,從15億畝鹽鹼地里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
跨界合作是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擴展,不同的知識交匯在一起會有令人贊嘆的發明創造。比如現在歐洲航天局與植物學家合作,開發探索火星的植物機器人。
我們見過的火星探測器,比如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都是像一輛小車一樣的單個機器人。探測機器人在火星表面慢慢移動,收集周圍和地表下面土壤的數據信息。
相比於單個的機器人,植物機器人覆蓋的面積更大,所有的終端同時工作,效率成倍地超過單個機器人。植物機器人的安全系數更高,一個機器人出故障,不影響其他機器人的工作。植物機器人成本更低,製造成本和發射運營成本都比單個機器人要低仔虧很多。以前一次製造一個機器人,發射鋒慎一次。現在一次可以批量製造上萬個機器人,只需要發射一次。
跨界合作的成功之處在於:打開了創造的大門,單一學科有自己的思維局限,聯合其他學科可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邊界。知識體系間隔得越遠,能實現的創造力度就越大。
『伍』 跨界融合的例子
跨界融合案例如下:
傳統車企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跨界融合
(1)長城:發布GTO全域智慧生態戰略,聯合騰訊、阿里、網路、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華為和高通8家戰略夥伴共建全域智慧生態。
(2)一汽:與阿里開展戰略合作,以斑馬智行系統為基礎,打造面向燃大局未來的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中國一汽將建設以雲計算、數據智能、中台和移動協同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技術基礎設施,推皮讓動汽車行業邁入雲上智能時代。
(3)長安:與騰訊合資設立子公司,主要業務為車輛網平台開發、大數據分析等。
(4)北汽:與華為、滴滴等開展戰略合作,共同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定製車型,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產業化落地,助力汽車及出行產業實現顛覆性創新。
『陸』 分析華為榮耀通過微博營銷取得成功的原因
1,背景深厚,後台強大,基本從華為成立到現在,幾乎沒有負面報道,對面富士康都可以整出十連跳丑聞,華為跳樓的人絕對比對面多,但是華為的信息量基本被一面倒報道,幾乎在市場無人敢說其左右,甚至 華為過量加班,工作壓力大,勞動力資源分配不均等等小事都沒有見過報道
2,因為第一條,華為在國內沒有對手(中興不算),加上時機恰當,占據政策扶持,國家資金支持,甚至法律保護,在國內華為沒有倒下的可能,除非老闆易主,這點是國內 國外 企業的區別,國外是技術立業,幾十幾百年的發展,有了底蘊才有將來,比如索尼,總共累死了3個社長。國內 競爭環境,就是 政策跟 後台的競爭,所以 短短十幾年出了一個 中科院聯想,華為 類似
3,成本原因,華為的移動通信設備(不是手機)並無多少自主專利,簡單的復制 購買流水線就可以完成,國內法律政策傾斜,華為也沒經歷多大的專利訴訟,並且國內人力成本在上個十年很不值錢,低廉勞動力成就了華為,畢竟十年前月薪4000就是高收入但是當時歐洲月薪平均7300歐元,僅僅是別人20分之一的人力成本。找人搭基站不是什麼難事,何況人力資源成本低廉,在國外,華為的 專為運營商的設備,質量跟性能 技術標准,都遠不及朗訊等企業,但是低廉的價格,華為提供的近乎免費的後期服務,吸引大批運營商倒戈,大打價格戰
4,其他原因了。比如,國內算得上高科技的項目公司,除了扶不起的龍芯,也就華為了,聯想小米直流也不過是製造環節的最後一環,軟體開發 電路板 嵌入式等等大環境都是別人的技術,但是華為有4G的布局,有前途,並購專利動作大,規模也是世界級,所以就被我政(呵呵)府樹立為典型,是這個時代的科技典範,所以華為的某些小作為都被大吹特吹。
總之,在國內這種 國企競爭力為0,私企被官僚捆綁的制度下,指望發展技術水平做大,那是做夢,中國還是傳統的人際關系圈子文化,並沒有進入機械化自動化的現代化生活圈,祖國的發展,還有很多路要走
『柒』 華為很多新機為什麼都在德國發布
為什麼華為總喜歡在國外發布新機,在國內發布不好嗎?今天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
幾年前,華為手機還未「崛起」,做的旗艦機反響也不理想。不過,在2013年,華為把新機P6的發布會放在了英國倫敦,該機馬上迎來了熱賣。可以說是華為中高端機型首次突破,銷量超400萬。
看到這「套路」有效果,2014年華為接著在法國巴黎發布了P7,雖然性能依然不如競爭對手,但該機的銷量依然火,賣了700多萬部。同年,在德國柏林發布的Mate7,更是火的「一塌糊塗」,讓華為把高端市場做起來了。
嘗到了甜頭後,華為就把中高端手機都放在國外發布了。據了解,華為這些年先後在倫敦、巴黎、柏林、慕尼黑等城市發布新機,簡直「開遍了歐洲大城市」。在歐洲開發布會,不僅是為了拓展歐洲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也提升其品牌價值,讓人有一種世界名牌的「高端」感覺。
先在歐洲贏得曝光度,贏得了老外的美譽,再到國內賣,那能不火嗎?
華為一直凸顯自己是一家跨國企業,面對的是全球的客戶。
在國內開發布會,台下絕大部分都是說普通話的國人,而台上說的卻是英語,可以想像輿情會是如何發展。這絕對不是上英語課或者是英語講座,但凡。華為的重點是著眼於全世界的客戶,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從小學就已經開始學習英語了。如果過度的宣揚民族主義,肯定會對海外的業務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更會增加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印度能准確的說出小米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很少,在美國能准確說出一加出自哪個國家的也很少,這不是很多品牌喜聞樂見的嗎?。這種「品牌母國盲」在國外是一種普遍現象,人家不在意這些東西,只在意產品好不好,用著好不好。如果強插某個品牌是哪個國家的,只會慢慢的累計仇恨和負面影響。強化它的品牌母國可能真的會離全球化越來越遠。
德國是華為在歐美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有很多人都說華為選擇在德國開發布會是因為時差的原因,開發布會的時候歐洲正處於時差中心:歐洲的下午,正好是東亞的早上。這樣來說歐洲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這個並不是絕對的決定性因素。比如:蘋果的發布會一直在美國,而三星的S系列在歐洲發布,Note系列在美國發布。當然發布會講的都是英語。
華為在歐洲擁有7700多名員工,其中850人從事研發。華為在歐洲設立了17個研發機構,分布在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瑞典和英國。華為德國總部和西歐地區部設在了杜塞爾多夫,歐洲研發中心設在慕尼黑。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品牌全球化,運營本地化」。德國處於歐洲中心,擁有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網路,可以進一部的拓展歐洲市場。另外德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占據明顯的優勢,所以吸引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
可以說華為在德國投資一開始就進行了長期規劃,同樣在德國開發布會也是戰略目的,德國是長期開展業務的核心之地。所以2007年,華為會將其歐洲總部從英國遷移到德國。
華為的每款產品都是面向全球消費者來定義華為的新品選擇在國外先首發可以吸引全球更多的媒體關注,帶來更好的傳播和營銷效果。再分別再其他國家舉行發布會,就會引發新一輪的關注和報道。再輪轉會國內,就能突出其全球的特性,強化品牌國際影響力,鍍金之後只會吸粉而不會掉粉。
細心的小夥伴們就會發現,華為不僅做好了手機還做好了廣告,耳目一新總會讓你捨不得跳過廣告。這樣的廣告拍出來燒錢,播放出來也燒錢,但最終卻是走心了。所以華為選擇在國外,在德國開發布會,僅是品牌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小步而已。
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再次感謝!
為什麼選擇在德國發布,不僅僅是德國還在英國發布,因為歐洲的地方會顯得比較高端,而且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有一定的消費力,華為的新機主要是華為mate系列和華為P系列,會率先在歐洲地區發布,這對於華為的高端手機品牌地位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華為mate系列和P系列,在前幾年比較火熱的時候,都會優先在歐洲發布,歐洲主要選擇的國家就是德國和英國!因為在歐洲地區發布後,有一定的火熱度,而且也提升了華為在國際上的地位之後,再進行回國發布,這樣無形中對於華為手機的地位提升地位,當然也需要華為的產品足夠質量好,足夠吸引歐洲人,不然這出好戲就得玩砸!
那麼一部中國的手機在歐洲這樣的國家都能得到認可的時候,他的權威性可想而知,如果在回國開發布會,在用歐洲的很多地方用戶使用感受作為案例,那你說會不會火熱!那麼為什麼歐洲地區能提升產品品牌的地位,北美不行嗎,美國不行嗎?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大牌奢侈品基本上都是來自歐洲,例如法國的化妝品、英國的服飾、德國的工業;而且全球知名的 時尚 峰會,市場走秀都是通過歐洲起源的!
所以華為的新品手機,在歐洲不僅僅是品牌的證明,更多的是重新塑造華為手機在用戶心中的美感,設計感!歐洲這么重視審美,這么重視美感的人也能接受一個中國的手機品牌,那麼在中國也不會太差!例如華為P30系列都得到特別挑剔的羅永浩所認可!
所以華為新機發布放在歐洲很多國家,然後歐洲的一些媒體和 科技 數碼愛或者在宣傳推薦下,對於華為新機的設計感、品牌價值肯定是有所提升的,而且華為和歐洲的一個 汽車 品牌保時捷,還聯合打造了華為mateRS系列品牌,華為還聯合一些輕奢品推出了定製款的手機,這就是在歐洲的價值,不僅僅是讓產品價值提升,還能尋求合作的價值!不僅僅是保時捷,還有徠卡相機的合作!
華為經常在德國發布新機,是崇洋媚外,還是唯利是圖?我可以明確告訴你:華為還是愛國的華為,之所以在德國發布新機,這是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一步。
因為不理解華為的這個舉動,很多人對華為進行了吐槽。
有的人說:這是華為給自己臉上貼金!
有的人抱怨:華為不注重國內消費者。
有的人感嘆:華為手機又有高價低配的借口了。
有的大呼:華為手機又要漲價了。
今天我就從8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可以消除大家對華為的誤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正。
雖然不想承認,但在宣傳方面,國外的媒體確實比國內的媒體更給力。
一直以來,國產手機想要走出國門難度極大,因為宣傳得不夠,知名度很低,在和三星、蘋果的競爭中國產手機總是處於劣勢。
小米手機還算不錯,在東南亞市場、歐洲市場占據一定的份額,但這還是得益於性價比策略。如果想在高端市場分得一杯羹,性價比策略顯然是不行的。
作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德國的經濟有目共睹,德國的工業化、工匠精神也被眾人津津樂道。
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可以吸引全球媒體的關注,這對華為mate系列、p系列的宣傳造勢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事實證明,每一代華為mate系列、p系列在全球大賣,這和在德國發布新機密不可分。
不可否認,和歐洲地區比起來,我國在 科技 發展、品牌打造上還較為落後。
比如拍照領域,歐洲有萊卡這樣的照相機公司。
在光刻機領域,歐洲有ASML這樣的 科技 公司。
在奢侈品領域,歐洲有lv這樣的奢侈品企業。
在 汽車 領域,歐洲有保時捷、蘭博基尼、布加迪、bba這樣的 汽車 品牌。
正因為如此,華為需要藉助歐洲公司的 科技 、品牌,打造華為mate系列、p系列,自此獲得歐洲消費者、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事實證明,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促進了華為和德國公司、歐洲公司的合作。
比如萊卡公司願意給華為手機提供萊卡認證,這讓華為手機的檔次上一個台階。
比如保時捷設計公司願意和華為手機合作,推出聯名華為保時捷版本,這讓華為mate系列名聲大噪,在高端市場大獲成功。
相較而言,歐洲消費者和北美消費者的購買力還是要強於其他地區的。
因此華為要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那必須在這兩個市場獲得認可。
很遺憾,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在北美市場的發展並不成功,銷量寥寥無幾。
正因為如此,歐洲市場就成為華為mate系列、p系列的主要銷售陣地。
華為每次在德國發布華為mate系列、p系列,體現了華為對德國市場、歐洲市場的重視。
只有這樣,德國消費者、歐洲消費者才能第一時間了解華為手機,才能知道華為手機和三星手機、蘋果手機的差異性,做出自己的購機選擇。
因此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這正是出於市場需求的考量。
相較於國外消費者,國內消費者對華為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
為了支持華為,有的消費者寧願加價1000元購買華為手機。
為了支持華為手機,有的消費者在手機沒有壞的前提下再次購買華為手機。
為了支持華為手機,有人看到別人使用蘋果手機,他會予以譴責。
為了支持華為手機,有的人在網上給華為造勢,讓更多人購買華為手機。
由此可見,華為手機在我國有著大量的粉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華為在我國發布新機,還是說華為不在我國發布新機,這都不影響華為的最終銷量。
因此華為把新機發布會放在德國,這就不難理解了。
前面我說了華為在國內發布新機與否,並不會影響華為的最終銷量。
但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考慮,那就是國內的輿論情況。
雖然華為在國內有很多忠實的粉絲,但對華為有看法的消費者也有不少。
有人吐槽華為高價低配,有人辱罵華為雇水軍,有人嘲諷華為是組裝機,有人調侃華為所謂的自主研發。
消費者對華為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這不利於華為對內、對外的宣傳。
正因為如此,華為把新機發布會放在歐洲經濟中心的德國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
在德國發布新機,這也是華為的一個嘗試。當初華為在法國發布華為p7,其銷量達到了500萬台。
在德國發布了華為mate7,其銷量達到了700萬台。
此後,華為在德國多次發布華為mate系列、p系列,其銷量節節攀升。
華為mate9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台。
華為mate10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台。
華為mate20上市四個半月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台。
華為mate30全球銷量突破1200萬台。
不難看出,華為在歐洲地區、德國發布新機,銷量一路攀升。既然這個策略獲得成功,華為就有理由繼續這樣做。
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有沒有鍍金之嫌呢?在我看來,這是可能性是存在的。
華為mate系列和p系列確實賣得很好,但銷量大頭還是在國內。
通過在德國發布新機,華為mate系列、p系列就成為全球發布的機型,它不再是國內消費者的一款手機,而是全球消費者的一款手機。
全球消費者和國內消費者,哪個范圍更廣呢?無疑是全球消費者。
國內消費者多多少少有些虛榮心,想到華為是一款全球性的手機,自然認為華為手機的檔次很高,就願意接受華為的高售價。
當然了,這只是我對消費者心理情況的一種揣測,並不具有代表性。
不過我身邊的同事確實有這樣的心理,因此我相信這種情況是存在的。
不管消費者怎麼看待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事實證明華為這種營銷策略獲得了成功。
為了走向國際。
為了站穩高端市場。
為了和三星、蘋果同台競爭。
為了打造我國的高端手機品牌。
華為在德國發布新機,這是必然的趨勢。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這個問題,不要有太多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