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涼露成MBA營銷案例,如何撬動上百億消費市場
近期,「涼露」成為加拿大魁北克大學MBA課程上的主角,咸巴健康創始人兼CEO吳洪濤分享的「涼露營銷案例」引起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和關注。
「實際上,越了解涼露的相關產品信息,越是興奮,甚至我專門還為涼露看了一期《舌尖上的中國三》。」吳洪濤說,正如廣告片里講述,大家的腦海里對紅酒配牛排、大閘蟹配黃酒是有長期固定的認知。而「涼露,吃辣喝的酒」與之並列,不僅能夠准確傳遞產品特性,更有助於培養觀眾的符號記憶,一想到「吃辣」,就想到涼露。應該說,涼露從定位、廣告語、創意表現、投放策略等各方面來看都相當出色,這為涼露圈定和獲取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
瞄準「吃辣」餐飲市場,精準切入
白酒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對新品牌來說,精準的、差異化的定位尤為重要,沒有特色定位,就會在一片混沌的市場中淪為路人甲。「涼露」定位為「吃辣喝的酒」,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定位,有顯著的差異性,非常惹眼,很容易被人記住。
另外,「吃辣喝的酒」看似細分,卻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數據顯示,全國食辣人群超過6億,辛辣飲食風俗廣泛傳播,川菜、湘菜、湖北菜、雲南菜、貴州菜等菜系,廣受歡迎。也就是說有一半中國人有日常吃辣的習慣,這個定位為涼露酒的增長潛力提供了無限可能。「怕上火」喝的王老吉和加多寶,兩者年營業額加起來超過300億,涼露酒的定位和它們有異曲同工之妙。
品牌名、酒瓶包裝和品牌定位非常貼合,環環相扣,互為依託
作為一款吃辣喝的酒,品牌命名為「涼露」非常貼合,辣得面紅耳赤、滿頭大汗的時候,「涼露」兩個字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包裝也很有感覺,不同於傳統125毫升的扁酒瓶,涼露的圓潤包裝更像是礦泉水,看著就解渴。另外,涼露定在31度,也與它不打歷史文化牌、不打情感牌、回歸吃喝本身的務實定位相匹配。
把廣告訴求潛伏在「消費常識」里,循序漸進、自然巧妙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消費者在看廣告時,會產生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對廣告內容本能地抗拒,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反感很多叫賣式廣告的原因。涼露酒深諳消費心理,先從大家的「共識」開始講起:「吃牛排,喝紅酒」,這話沒錯啊,西餐配洋酒嘛;「吃壽司、刺身,喝清酒」,也沒錯啊,日餐可不是得配日本酒嘛;「吃大閘蟹,喝黃酒」,這也是常識,黃酒可以去腥,還可以散寒,跟大閘蟹是絕配啊。這個時候,一句水到渠成的「吃辣喝酒,選涼露」緊隨而來,雖然是一個新概念,但是有了前面三句「共識」的鋪墊,消費者沒有一點點防備,更容易被接受。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吃辣喝酒,選涼露」這個概念注入到消費者心智之中,成功建立了新的消費認知。
多項第三方報告背書,更具說服力
涼露通過展示多個飲用測試報告,從數據角度驗證吃辣喝涼露,可以明顯改善辣椒過度刺激引起的身體難受,更具說服力。
[1]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涼露酒(微涼型)在吃辣時的飲用感受潛在消費者產品測試報告》:被調研者為學生及老師,從170位志願者中篩選出吃辣出現四種及以上不良症狀的30人參加調研,年齡在25-50歲之間。在飲用涼露後次日感受的調查中還發現,無一例出現頭暈頭痛的不適感。
[2] 四川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潛在消費者在吃辣時的飲用涼露酒(微涼型)飲用感受產品測試報告》:被調研者為學生及老師,從370位志願者中篩選出符合標準的92人參加調研,年齡在18-30歲之間。
[3] 四川省酒類科研所《潛在消費者在吃辣時的飲用涼露酒(中涼型)飲用感受產品測試報告》:被調研者均為參加「全國白酒嘗評勾調技能培訓暨品酒師考核培訓班」的釀酒行業專業人士,從130位志願者中篩選出符合標準的83人參加調研,年齡在18-50歲之間。在本次測試中,平時飲酒次日出現明顯頭暈頭痛的有27人,飲用涼露後僅有2人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
綜上,涼露酒從定位、品牌名稱、包裝、廣告文案、廣告投放等各方面考慮周全,執行高效,堪稱近年酒品營銷的品牌課、廣告課。而很多觀眾也對這個有品、有型、有范的酒一見鍾情,這是一個C位的開始,由此一個新的百億級消費市場也拉開了大幕。
『貳』 經典旅遊營銷案例讀後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傳統道路運輸企業必須認清自身長處和短板,不斷改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下面我給大家分享經典旅遊營銷案例讀後感,歡迎參閱。
標桿:“標桿文化”
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也非常適合我們的營銷培訓活動。每次的營銷培訓,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公司在旅遊產品開發和宣傳造勢的投入和升級,“節日主題游”、“親子游”、“踏春賞花游”等各類主打產品都紛紛選定了向標桿旅遊產品及企業看齊,而所選擇的對象都是代表產品及兄弟單位的最高水平,以及開發的旅遊產品在公司實際旅遊宣傳中“吸睛度”,旅遊服務質量建設等,都代表著我公司在不斷縮小和最高水平的差距,有目標可追趕,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才會保持創新和激情,這不僅適用於公司,更適用於我們每一個領導幹部、普通工作人員;在公司的每一次旅遊營銷培訓中也會安排公司領導和優秀的營銷人員經驗分享,經典的現場案例講解,也是從側面在向我們樹立標桿的作用;與優秀者同行,你才能走的更快;向優秀者學習,你才能更加優秀!這話也同樣適用於本次公司組織的金佛山旅遊活動,大家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一個個都想攀上最高峰欣賞最美的風景。試想,前面的人都不向最高峰攀登看最美的風景,你還會有信心再往上攀登嗎?如果沒有第一批次的人登頂呼應,我想後面的人也就會失去繼續攀登的激情了。
引領:樹立標桿的目的
不僅是為了使我們有目標可追,追上目標並超越目標,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所謂“引領”,這也是我們公司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最深刻的感受,莫過於公司2016年的開展幾次“轉型升級、盈利創收”介紹“運游結合”業務會議時的場景,我作為公司最早涉及搞旅遊業務的親歷者,早期的痛苦煎熬
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的辛酸,公司包括帶頭大哥劉總和分管副總、中層管理人員都是旅遊業務門外漢;各部門、各崗位工作人員更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對旅遊怎麼下手。前期一手資料只有關於“江蘇南通汽運集團汽車客運東站積極探索“運游結合”新模式並創造可觀效益並做大做強”的PPT資料,吃住行成本控制、各環節風險評估、旅遊產品開發宣傳、隨車導乘服務質量等問題讓領導焦頭爛額,員工們也不知道這條路能否走得遠。可僅僅幾個月之後,公司不僅推出了“踏春賞花”、“親子游”、“三八節等節日主題游”,而且相關的旅遊產品也進行的如火如荼,是集團公司內部旅遊業務開展良好的幾個分公司之一,也讓我們射洪公司在這個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一個過程。富臨射洪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從“標桿”向“引領”轉變的一個過程。金佛山的登山過程,也正是有走在隊伍前面批次人員的引領,才能把大家都帶到了頂峰欣賞最美的風景。
團隊的運作模式:
公司每一次組織的旅遊活動,都離不開各個部門的緊密配合,旅遊產品開發、宣傳造勢和銷售的結合越來越無縫對接,團隊的意識越發強烈。銷售需要靠好的產品支撐,反過來產品贏得的群眾口碑需要市場不斷反饋和改進,我們射洪公司目前在這條路上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順;前期必然會有些磕磕絆絆,但最後的“風景”值得期待。至於工作外的旅遊活動,更是團隊意識登峰造極的體現,從公司早期培訓所採取的各單位人員獻言獻策動員活動,到現在的集體旅遊活動,我們的意識已經從部門為單位的團隊意識,逐步上升為以公司為單位的集體意識。登金佛山,欣賞的是風景,留下的是照片,愉悅的是心情,感受的卻是富臨射洪公司這個大團隊,大家庭的溫暖。
“標桿、引領、團隊”,這是我對這些全球經典旅遊營銷案例之所以經典的最為直觀的體會和感受,因為這些經典背後都有著精乾的團隊和創新的理念。標桿,代表著目標,讓自己時刻保持著激情和動力;引領,代表著希望,只有站到巔峰,才能證明你成功;團隊,代表著溫暖,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樣的解釋,也正是我們富臨人目前在為之奮斗的,適合我們每一位富臨人。
以“客運帶動旅遊、旅遊促進客運”的“運游結合”新模式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整合企業內部各種資源,打破企業現有經營體制對旅遊業發展的束縛和限制,推動企業旅遊資源一體化建設的同時;集團公司還為提高員工旅遊業務技能,引用“全球九大旅遊營銷經典案例”。
『叄』 市場營銷讀後感
市場營銷 是針對市場變化而採取的一種策略。那讀者有什麼 讀後感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市場營銷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市場營銷讀後感篇1
很多人認為,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市場營銷》理論中所闡釋的系列營銷競爭應對策略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已經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了,我覺得,這些人沒有根本意義上領悟科特勒先生的思想,做好協同,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所在。
既然要做到營銷參數協同,那麼我們必須找出所有的這些參數,營銷是從公司到消費者的影響過程,因此影響營銷的參數很多,很繁雜,為了做好營銷,必須把這些整理好。我覺得影響的參數主要包括基本參數和變化參數,基本參數是指那些對任何一項營銷工程來說都必須准備的,主要有:能夠滿足消費者價值需求的產品設計、交易過程所需要的支持、交易後長期的服務支持;變化參數指那些隨營銷過程的變化而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那些人的因素,包括營銷系統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而這個變化參數才是考驗營銷結果的真正所在。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產品的高度同質化,市場上大多數存活的產品都是品質很好的,它們交易的 渠道 、運輸等支持都做得非常到位了,交易後的服務已經不是最大的定位競爭區域了,所以變化參數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時候,營銷回歸了,開始重視人了,人才是決定一切的東西了,而不是曾經的產品和渠道之類的了。這個領域也已經開始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重視,但是感覺到還是沒有集大成者,原因是什麼?都太注重各自的領域了,沒有考慮全盤。比如最近幾年出了很多諸如關系營銷之類的營銷策略,其實就是重視客戶關系,根本不是靠產品來決定市場了。
如何協同最大化,根本要點是做好營銷系統變化參數的全面協同,做好人的協同。我主要考慮了營銷系統協同,企業內協同和企業外協同,而且很多問題還沒有深究。
企業內協同,所有的專家學者都研究過了,都站在管理的角度,其實它的最重要點是在營銷系統,現在都企業都是以顧客為導向,所以從營銷系統出發是最理想的。內部協同依靠企業內部每個員工。每個企業包括很多部門,尤其大型集團公司,公司機構繁雜,各司其職,表面非常成功,其實辦事效率很低,如何把各個部門協同起來,圍繞營銷這個目標中心運轉,應該是公司的首要問題,當然各個部門內部也同樣需要發揮人的最大能動性,做到協同最大,才能夠積累資本來協同別的部門,最終才有可能創造良好的業績。這個具體的協同,需要考核,人的因素一向都是最難管理的,因此制定一套科學人性的考核制度是很有必要和有利益的。
企業外協同,同樣重要,這主要需要企業的領導者和對外工作人員。現在各個公司間都追求共贏,不正當競爭都不會有長遠利益的。因此,就必須和各個利益攸關方協同起來。政府部門、公眾群體、相關社會團體、媒體單位、原料供應商、競合對手、代理商、銀行系統等等,這些都是企業的營銷利益攸關方,如何跟他們協同起來,而又保持了自己的獲利,同時也使他們能夠壯大,才能導致我們共同的長久發展。這些都需要企業內部做好基礎,然後如何與外部協同起來
二、營銷中的品牌:永恆的神奇魅力
在營銷中,提高我們的品牌魅力,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但是現實,我覺得遺憾太大。同樣的產品,當然我也承認它們有些自己強勢的技術,但是也有很多相對我們來說不足的地方,說明產品層面大家都是持平的,但是外資的液晶電視就是賣得好得多。
在終端的銷售中,我們的導購員很有激情,很了解我們的產品,因此也講解很到位,但是在我們的品牌提升這塊沒有什麼效果,這有導購員的因素,我覺得也有很多公司的自身因素。導購員就是為了拿提成而來工作的,他們當然不會考慮那麼長遠的利益,但是我們自身就應該要重視。
羅伯茨所著新書《至愛品牌》,給了我很大啟示,一個至愛品牌的魔力太大了,我們如何將創維打造成自己的至愛品牌,如何通過終端銷售中同事推進品牌建設,是我們應該加大考慮的領域,一旦我們在這個領域走在前列,那麼我們將是真正的天下第一。
當然,營銷過程中我們的各種受眾很廣泛,但是我們直接銷售過程中的顧客是最利益直接相關的,我們利用他們與我們的終端人員接觸的這個機會來做好品牌,同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溝通有效而且成本低。
我們應該開發一套終端品牌提升工具來,切實可行,具有操作性,品牌傳播本質上是接觸點的傳播一個接觸點就是一個傳播媒介,終端這個接觸點是最好的,讓這套工具來指導終端,我想我們會加速提升。
市場營銷讀後感篇2
這個學期我們開設了市場營銷這門課程,它與上個學期所學的消費者行為學息息相關。都是對消費者、市場的解讀。利用課余時間,我從學校的圖書館,借到了一本名為《品味咖啡香》的書,這本書是一本解讀星巴克的管理類讀物。它從十個方面解讀了星巴克的成功。而這十個方面正是星巴克成功的關鍵,下面我從其中的五個方面進行一下簡單的分析。
第一,創業
首先從星巴克的創業講起,星巴克的名字源自麥爾維爾的《白鯨記》(Mobby Dick),而它的徽章則為一個帶有神秘浪漫色彩的酷似美人女的海神形象。星巴克希望消費者可以把‘星巴克’品牌與這個遠射重洋的浪漫 故事 聯系起來,墨綠色的女神形象也提升了‘星巴克’的品牌識別度。
在創業初期,霍華德 舒爾茲(Howard Schultz)大力推動星巴克轉型,將它從專賣 烘焙 咖啡豆轉型為歐式咖啡店,為星巴克引進了新顧客群,並在市區黃金地段大規模開店。利用 企業戰略 選擇的知識,我們可以分析出,在創業初期時,星巴克把自己的競爭地位放在行業的補缺者位置上,並制定了差異化特色經營的策略,在美國開設了歐式的咖啡店。這不僅需要有戰略性的眼光,同時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通過對消費者的調查,星巴克將目標顧客定位在既注重生活情趣又有一定的消費能力的白領階層。從細分市場的選擇與定位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星巴克定位的主要消費者定位為“白領階層”,價格定位則是“大多數人承擔得起的奢侈品”。這樣明確的定位使‘星巴克’這個品牌的企業形象、產品特徵在消費者心中非常鮮明。
在產品策略的選擇上,星巴克推出創新型的核心產品‘卡布奇諾’咖啡,在服務上引入預付卡、提供無限寬頻等服務。這些在擴張過程中,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的不斷改進和創新,為星巴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第二,全球攻略
當星巴克在美國站穩市場後,它開始了向全球的擴展。它利用了宏觀環境因素進行了分析。並根據消費者的消社會 文化 環境的差異,對不同的市場制定了不同的策略。
星巴克的定位是“舒適的第三空間”,它在進駐中國台灣時,根據台灣人生活節奏快,人們把速溶咖啡帶到辦公室沖泡的特點,星巴克提出的宣傳語是“在工休時間,到我們這里來喝一杯香濃的咖啡,享受一下這里中西合璧的文化氣息”。然而在向歐洲市場進軍的時候,星巴克注意到歐洲人一向把咖啡是為藝術,對咖啡的味道非常挑剔的特點,選擇了對咖啡口味並不十分苛求的英國作為第一站。對與習慣喝茶的英國人,它將宣傳語定位為“下午咖啡和下午茶能起到同樣的效果。茶和咖啡並舉會使英國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星巴克進駐英國一年以後,英國首次出現了“下午咖啡(afternoon coffee)”這個詞。這種根絕不同文化背景進行差異化宣傳的策略,幫助星巴克更好的進駐到了世界的不同地區。
第三,選址
星巴克對咖啡市場進行了有效的市場細分。並有效的評估了細分的市場。根據星巴克根據目標顧客,對市場進行了地理細分、人口細分和行業細分。它的店面大多選擇在商業黃金地段的臨街首層店鋪或白領相對集中的寫字樓密集區。在決定在一個地區開店前,會有專人對該地區的人流、客流和客源進行分析測算。1989年,星巴克聘請了傑出的經紀人茲拉希(Yves Mizrahi)擔任不動產部門的副經理,專門負責新店選址。
對於市場宣傳,星巴克摒棄了企業一貫的 廣告 宣傳模式,而是採用集中開店的策略,在主要購物場所密集開設連鎖店來提高自己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這樣的開店模式雖然有可能減少單店的營業額,卻有助於樹立品牌,是普通人對星巴克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而且更能為消費者提供便利。
在店面的裝修上,星巴克有一套店面設計標准,既確保每一家店在大體上符合一致性的要求,同時又有所不同,以保證店面設計的新鮮感,為消費提供舒適放鬆的休閑空間。從星巴克的店面裝修特點上,我們不難分析出,星巴克在全球化的經營戰略選擇上,採用的是混合策略,即在保持一定的全球化統一性又加入一定的本土化特點。在很好的保留了美國文化傳統感的同時,又使星巴克能夠更好的融入於本土。如果從產品策略的角度看,這樣的店面裝修也與星巴克品牌理念中的“營造舒適的第三空間”保持了一致性。星巴克是以價值理念為品牌定位的企業,這樣的做法幫助其深化了企業的品牌個性、文化及價值的內涵。
第四,創新策略
星巴克的總裁霍華德 舒爾茲說:“雖然咖啡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產品,但是我相信IT界推陳出新的策略放之四海而皆準。今天你雖然是咖啡界的龍頭,但如果明天有人先發出下一代新產品,你就得退居二線。我目前要做的就是確保星巴克能搶先一步,推陳出新。”
星巴克正在逐步由原來的“提供咖啡服務的公司”逐漸轉變為“提供咖啡的服務公司”。它根據口味、消費時尚、節氣時令等變化,在主力產品上推出一列的創新產品。1995年夏天,推出冰品卡布奇諾。1996年,與百事可樂公司合作,研發瓶裝卡布奇諾。他們還專門投資數百萬美元建立“科技應用中心”專門用於產品開發。
用顧客滿意理論來解釋,星巴克的創新精神,正是為使顧客完全滿意。他們推出的新產品或新的營銷策略往往超過顧客的期望,當企業所提供的服務超過顧客的期望時,顧客就會高度滿意。而為了做到,使顧客完全滿意,星巴克做了大量而深入的市場調研,了解顧客的要求和願望;做了大量的員工培訓,是每個員工理解星巴克的 企業文化 內涵,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以便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當顧客對星巴克的服務完全滿意時,顧客對品牌就有了忠誠度。從顧客讓渡價值來分析,顧客得到的總價值提升了而總成本中的精神成本卻降低了,顧客得到的顧客讓渡價值是提高了的。當品牌在顧客心中的美譽度得到一定的累積時,就將形成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
第五,公民形象
在星巴克創建初期,1987---1992年舒爾茲把這段時間稱作“塑造雛形階段”。這一階段,星巴克逐步演化成美國文化的代言人,它不僅注重品質管理,營造咖啡店的氣氛,還投入巨資構建員工健康 保險 方案,無償地使每個員工都成為公司的股東,聘請優秀人才等。
1993年,星巴克已成為國際關懷組織(CARE)在美國最大的捐助者。它將捐款分別用在印尼、肯亞、衣索比亞和瓜地馬拉四國,勇於改善那裡的清潔用水系統、 教育 情況和咖啡農庄設施。星巴克並不在媒體上大肆宣傳它在慈善事業上的投入,但它在咖啡的原產國做的這些投入也無形中幫助星巴克控制了價值鏈上一環,有效的避免了競爭對手後向一體化給它帶來的風險。
在美國國內,星巴克也十分注意企業形象的樹立。它注重與咖啡店所在小區的聯系。主要聘用當地小區的人員,同時為小區做公益事業服務,如志願服務、現金捐贈和獎學金等方式幫助當地社區的發展。星巴克通過自己的努力,是當地居民逐漸把星巴克看作自己小區的一部分。從星巴克的這一行為我們可以分析出,它的營銷管理理念是現在非常超前的事業關聯營銷觀念。這種注重維護與消費者的營銷理念,幫助星巴克在吸引新顧客的同時留住了現有老顧客,通過對‘漏桶理論’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營銷理念實質上幫助星巴克節約了營銷成本。
惠普的創始人戴維 帕卡德提出:“一個企業對社會的責任遠重於對股東的責任。”企業通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熱情支持公益事業,形成良好的社會口碑,反過來對企業的發展將產生強勁的支持作用。
最後,我從市場營銷的4c組合對我從書中所讀到的星巴克管理觀念進行一下 總結 。1.consumer wants and needs在消費者慾望與需求方面,星巴克做到了發掘顧客的潛在消費需求,如冰品卡布奇諾咖啡。2.cost to satisfy the wants and needs在滿足成本方面,星巴克購進的咖啡豆多為肯亞、衣索比亞等國的優質咖啡豆,在滿足消費者對咖啡品質要求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3.convenience to buy在購買的方便性上,星巴克做到了極致,他們甚至會在街的兩邊開設兩家相對的店。而且,他們選擇的店面也大多在購物區或人流集中的地區的首層,從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費者購買的方便性。4. communication,在溝通上,星巴克提供了最近距離的貼心服務,同時他們將公益活動深入社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星巴克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加強了溝通。星巴克的市場營銷,是當今世界上非常成功的企業之一。通過讀一本書,能夠了解到的星巴克畢竟只是它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在今後的學習中,我還會關注於星巴克的市場營銷及管理,希望能夠了解到更過的內容。
『肆』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是一本由秋葉 / 鄰三月 / 秦陽著作,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9.00元,頁數:400,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讀後感(一):關於社群-自媒體-互聯網的「道與術」
@秋葉,前天買了秋葉大叔和鄰三月寫的《社群營銷》,昨天到貨後,馬不停蹄地完成了第一遍翻閱。我的收獲很實在,分下面幾點簡單說下,與大家分享。
1、初看書名是《社群營銷》,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借用社群來賣東西,感覺很功利。其實不然,我的理解可以總結為:關於社群的哲學和操作方法。一個好的社群,可以滿足大家的情感連接需求,讓大家有參與感、認同感、歸屬感。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第三層,加上世界觀+價值觀+社群理念的認同+情感連接,就是我認為的「道」的層面。
媒介的進化,會改變商業的形態,而社群就是媒介之一。從這個角度說,社群營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存在強買強賣或者廣告植入的嫌疑。熟悉媒介的使用方法,建立相關媒介的運營團隊,就是這本書教讀者的具體方法,這是「術」的層面。
無論是道還是術,這本書的講解都非常細致、真誠有料,沒有大肆渲染談高度,而是平等交流的心態,讓我收獲很多。為秋葉大叔和鄰三月點贊,多謝知識的分享
2、這本書從格局上,打通了我的部分思想壁壘。我去年購買了一個讀書產品,做了一個社群的班長,經常積極地分享收獲+寫文章做公眾號,自己也從無知盲目到慢慢入門自媒體。但是我的思維還是比較局限,對內容生產的定義也不清晰,看不懂自媒體/互聯網背後的運作規律,急需思維破局。
看完這本書,我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認知。比如,互聯網的運作並不是簡單的朋友圈轉發,或者簡單地建一個微信群,和大家聊天。再比如,內容生產+媒體人+運營人,三個大部分的功能劃分。但是很多細節我還不明晰,有待以後繼續學習。
我經常對自己說,要保持空杯心態,謙虛前行。多看書多思考,總是不會錯的。藉此機會總結自己的思考,也幫大叔做一次推廣哈。這本書《社群營銷》,推薦給各位朋友。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讀後感(二):給你一個社群,你會怎麼管?
1
《失控》作者凱文·凱利有個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
凱文· 凱利認為,如果是你一名內容創作者,比如教師、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視頻製作者,或者作者——只需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便能糊口。
鐵桿粉絲是你的追隨者,對你有著近乎盲目的喜愛或者信任。
他們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關注你發的每一條消息;
他們主動付費購買你的任何最新產品或課程;
他們願意打飛的參加你的最新線下講座;
他們迫不及待地催你出下一部作品……
這樣看起來鐵桿粉絲的行為模式,和追娛樂明星的粉絲沒有什麼區別,仔細想一想,我認為還是有很重要的三個區別。
【1】認同路徑不同
對娛樂明星而言,粉絲的喜歡往往是始於顏值,再慢慢接受明星的人設。
對內容創作者而言,粉絲的喜歡往往是先因為作品,再慢慢喜歡作者這個人。
【2】互動途徑不同
娛樂明星也需要經常和粉絲互動,但是他們和粉絲的互動往往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見面會,演唱會,觀影會,明星要小心翼翼照顧自己的公眾形象,維護自己的人設,他們和粉絲的互動看起來親近,其實隔著重重保護層,很難有深度的交流。
能吸引鐵桿粉絲的內容創作者也經常和粉絲互動,這種互動更生活化,大家可以一起吃飯,交流,唱歌,就是付費約在行,上培訓課,都是非常近距離,甚至是一對一的深度交流,這樣的溝通可以進入很高的質量。
【3】商業半徑不同
造星是一門大生意,最終期望是打造超級IP,進而衍生出巨大的IP文創和衍生物授權市場,粉絲可以不斷持續消費,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超一線明星IP身價,動輒幾百萬出場費,廣告代言也是天價。因為利益鏈條長且豐厚,養得起無數專業團隊提供支持。
內容創作者是小而美的生意,知識IP本質就是個人品牌,大部分都很難成為公司品牌,商業品牌,甚至是團隊品牌。一批忠誠粉絲頂多能讓內容創作者自己活得不錯,但是很難承擔起打造團隊的成本,所以在商業規模上會遇到瓶頸。
藉助今天的互聯網傳播媒介,內容創作者可以更快為自己賦能,吸引更多的鐵桿粉絲;還能夠藉助各種知識變現平台,獲得更大的收益回報,但是和造星行業穩定的孵化產業鏈相比,我們還停留在個體戶階段。
大部分內容創業者似乎陷入「焦慮魔咒」,他們是別人眼裡的成功者,擁有專長者,自由職業者,但是自己並不輕松,甚至比普通人更焦慮。
我和一甜烘焙創始人cana聊天時說:「內容創業者即便是今天賺到錢的,也沒有安全感。他們最大的不安全感來自哪裡?是因為不知道明年市場在哪裡。不知道未來方向,又沒有戰略投入,人就會做快速動作,想抓住一個又一個風口。但持久嗎?不持久。沒有帶來產品和口碑沉澱的動作做得越多,人越焦慮,越容易迷茫。企業的核心KPI,一定要是能看到持續成長數據的賽道。」
然而,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一些走出不同可能的真實案例。
2
有意思的是,這些案例都和社群有關。
2014年,Scaler發起了ScalersTalk成長會社群。
calers帶著一群核心小夥伴一起持續行動,建立了「從英語初階到同聲傳譯」的訓練框架,踐行「持續行動+刻意學習」理念,社群沒有全職管理運營,裂變出了諸多小組,到目前有7個小組組長已經通過持續運營賺到了錢。2018年的ScalersTalk社群規模還是保持1000人左右,每個人收費2688元,目標已經變成了在社群生態基礎上,通過行動孵化出更多的創造深度價值的小組。
2016年,貓叔開始推廣「剽悍一隻貓」微信公眾號。
貓叔一開始是拜訪大咖寫訪談文章打造出自己的影響力,很快貓叔的豪爽個性開始吸引了一批小夥伴,2017年貓叔讓一些核心小夥伴啟動了「22天行動訓練營」,很多人會一期期參加行動訓練營,並產生了質變,現在他們越來越有黏性,2018年,他們發布了「讀書訓練營」計劃,收費1499元,只收陌生人,一起改變。
2016年1月1日,果媽開始果媽閱讀打卡小組。
一開始果媽只是每天給大家分享自己看過的書,早上5點起床看書,中午11點半語音分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媽媽成為果媽的付費閱讀會員。2017年果媽閱讀全年新增不到800名付費會員,但會員續費率達到了70%。果媽的秘密就是「深情陪伴,共同成長」,她說「希望能夠去引領一群人,堅持每天閱讀,每日踐行,無論你在哪裡,我都在每個微信群里,給大家講課,和大家交流,每個會員都有我的微信號,能夠找到真實的,活生生的我。」。
2016年初,鄰三月嘗試組建BetterMe大本營。
那時還在山區工地上的鄰三月還只是一個普通寶媽,通過社群她鏈接了越來越多的人,一起在不同城市做活動,後來她成為知識IP大本營首席運營官,現在知識IP大本營滾動發展到第四期,半年3000元,招收營員超過1400人,也出版了暢銷書《社群營銷》,她推出的各種線上訓練營,都是一開營就爆滿。
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很多社群堅持也越來越久,早就從簡單的鐵桿粉絲社群轉型到了成熟的商業模式運營,像趁早的王瀟,凱叔講故事,也包括秋葉PPT社群。
所以我認為今天的商業有了一種新的模式,我稱之為「社群商業三部曲」。
【1】積累你的勢能,努力去創造賦能事件,打造你和鐵桿粉絲的多維鏈接點;
【2】推出你的商品,尋找你的10個,100個,1000個鐵桿粉絲用戶,積累初始口碑;
【3】運營你的社群,讓你的鐵桿粉絲幫你不斷的改進產品,做口碑宣傳,帶來更廣泛的商業機會。
我認為這三步先後順序不能亂,需要一步步成長,社群是一門慢生意。
遺憾的是,大部分社群運營者似乎認為社群是一門快生意,他們的選擇是【1】馬上創造一個社群;【2】廣泛宣傳和招募粉絲;【3】啟動社群變現之路。
很多社群招募到最後,不過讓社群成員成為產品分銷商,這不過是打著社群的名義招渠道代理,嘴上談著要關愛,心裡想著全是錢。
歪嘴和尚多了,搞得想走正路的人都懷疑自己了。
3
社群的創始人先要學會自我賦能。
社群必須有一個人做掌舵人,他是社群的靈魂人物,他決定了這個社群的基因。這個人得讓人信服,才有可能招募到社群的前1000個鐵桿粉絲,才有可能孵化出其後的商業可能。
要有首批鐵桿粉絲,社群的創始人就要做出一件在普通人眼裡絕對是超級牛逼的事,從而吸引他們的關注。
calers用「持續行動」話題分享1000天,出版《刻意學習》,年度社群報名輕松破千人,這就是他的自我賦能。
剽悍一隻貓2016年度分享《普通人崛起的十大狠招》在一塊聽聽吸引了突破10萬人收聽,4000多人打賞,他的2017年度分享《成長為百里挑一的人》又突破10萬人收聽,創造還沒開講就打賞破萬的奇跡。
果媽,每天早起閱讀做語音分享,已堅持2年,她做成了無數媽媽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從閱讀到做出好用的APP產品,她用自己的堅持和成長為自己賦能。
更重要的是,這個賦能的過程不是他們一個人獨立完成,而是社群成員和社群創始人一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始人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社群成員了解他不同側面的個性,不同維度的才華,從而形成自己的「魅力人格體」,吸引第一批追隨者。
有意思的是這些社群創始人未必是最厲害的領域專家,最懂新媒體的高手,比如scalers的微信閱讀量並不高,果媽閱讀微信更只能算一個小號。
為什麼大部分一流專業人士很難成為社群創始人?
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專長,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懂新媒體,而是因為他們缺乏溫度。
一個人身上各種有趣的點,閃光的點,較真的點,自黑的點越多,越容易和別人產生深度鏈接,偏偏太專業的內容容易拒人千里之外。
所以有很多媽媽,沒有運營成功微信微博,但因為自己是一個有溫度的人,反而在朋友圈裡光芒萬丈,圈起了自己的微社群,做服務,做咨詢,做團購,比很多自媒體大號活得還瀟灑。
很多人想先做流量,再通過流量吸引粉絲,然後經營粉絲群變成高粘性社群,最終走向買買買的電商之路,這個邏輯是把「流量經濟」套用到「社群經濟」,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之所以普通人一開始願意成為你的鐵桿粉絲,不是因為你可以給粉絲推薦產品,輸出知識,分享技能,提升生活品質感,更重要的是你逐漸成為他們的意見領袖,你在他們眼裡,是他們內心信奉的價值觀最佳代言人。
正因為這樣,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他們才願意關注,因為通過真實的你,他們感知到了自己的喜怒哀樂。
別忘了,一開始,我們是和有能量的人來做朋友的,不是來找你買買買的。
4
只有極為少數的社群創始人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社群創始人大都是優秀的鏈接者,陪伴者,傾聽者,而不是產品定義者,更不是商業運營者。
社群創始人一開始往往並沒有刻意想著系統運營,只是本能想為自己把一件事做成功。結果事情成功了,自我賦能實現,發現自己開始被社群自發發展帶來的能量推著走。
再慢慢社群創始人意識到一個社群必須不斷通過有影響力的分享、活動、事件來自我賦能強化,這樣才能吸引鐵桿粉絲持續追隨,社群能量進入正增長。
社群創始人自我賦能的過程,往往越來越快,當創始人感覺到自己能量越來越大,就產生創造產品打造商業的動力。
一切看起來是水到渠成,在外人看來,你彷彿贏得毫不費力,只有你自己知道,做賦能者,背後的壓力和挑戰。
作為社群創始人,你得快速進化,彌補社群缺乏產品的短板,社群缺乏團隊的短板,社群缺乏可持續商業模式的短板,一旦進入產品賽道,絕大部分社群創始人就難在兩個坎。
第一個坎是無法解放自己自己的精力;
第二個坎是無法設計出有回報的產品。
前者往往是缺乏社群運營替代者,後者往往是缺乏商業資源整合能力。
2017年,我們推出秋葉私房課,連開六期,期期爆滿,就是幫助社群的成員解決商業思維,鏈接高端人脈,打通產品渠道。2018年,我們悄悄推出創業在線訓練營,定價4999元,但依然攔不住大家信任投票。
所以社群的運營,不能簡單通過產品去完成,依然需要系統的服務,特別是有溫度的人的服務。
如果社群創始人始終無法培養自己的運營替代者,總是陷入一線運營,那麼就很難跳出越來越多的社群日常雜務,去構思建立商業回報機制,從而更好實現社群長遠發展,自己對社群的投入熱情也會消退,即便是非常優秀的創始人,也會發現初心不在,社群難免死亡。
所以在2018年初,我們整合了自己和身邊優質社群的運營經驗,出版了這本《社群營銷實戰手冊:從社群到社群經濟》,相信對於所有想經營好社群的朋友,這本書會讓你相見恨晚。
有了這本書,相信你遇到的90%社群運營難題,我們都直接提供好操作,易上手,接地氣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但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還告訴你社群為何要這樣運營,知其然才能舉一反三,培養自己社群獨特的運營模式。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讀後感(三):社群運營的本質是關系
一:
社群的運營是如何增強用戶和其他成員之間的互動。
a.增強他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鼓勵用戶和成員間更多的互動和交互,增強用戶群間的關系,這才是一切社群運營的根本和核心;
c.在這個策略當中有許多運營的流派,比如扶持KOL、樹立規則、用大量活動去展開等,所有這些策略不外乎互相聊天,增強彼此的關系;
d.社群運營的本質是關系;
e.6個驅動分別被梳理為事件驅動、關系驅動、利益驅動、榮譽驅動、興趣驅動和地域驅動。他們分別納入在三句話中:事件驅動不如關系驅動,利益驅動不如榮譽驅動、興趣驅動不如地域驅動。
二:
社群的目的是什麼:
1.同步了解上課信息,第一時間知道孩子在這里上課的進展、結果,校區活動、校區安排等;
2.xx的一些對孩子有用的知識;
3.其他家長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或途徑,學習之;
4.認識一些其他有意思的家長,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
三:
家長群運營:(服務類產品,護城河)
1.
a一切沒有線下活動的社群都是沒有實質意義的,網路社群還得回歸現實生活中的鏈接;
退群測試,一個社群裡面的兩個人,彼此兩兩連接維度越多,這個群質量越高;
c交叉覆蓋,建立強關系,強關系帶來資源,弱關系帶來機會;社群中的群員,至少有兩個維度的鏈接,除了一個微信群外,彼此都是微信好友、微博互粉、交換電話、經常同城聚會,做到網路圈、生活圈、和職業圈交叉覆蓋,這才是重度連接;
d做到每周、每季、每年都有穩定的活動,從而建立有節奏的連接;
e衡量好壞:影響力、連接度、參與度、輸出度;
f WHY 為什麼建社群:樹立品牌影響力
WHAT 這個社群給家長帶來什麼好處 :感受品牌溫度、 *** 銷售續費、維護黏性、活動價值10元打賞。
2.拋磚引玉:
a.羽毛群;
.季度家長親子高爾夫;
c.家長xx福利課;
初衷:能否達到,孩子在報名後,家長的休閑娛樂全給,解決了。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讀後感(四):你要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讀這本書,才是對的!
普通人讀書都是從頭看到尾,而這本書從頭讀到尾,一定會出問題的!
今年的春節和往常一樣,我們忙著拜年,聚會和搶紅包。
說到搶紅包是馬雲爸爸的支付寶帶起的節奏,去年我沒有收集五福,卻一直在觀察支付寶對「集齊五福過新年」的運營手法。今年也沒打算繼續參加,但是有人提醒我,還送我福卡,我就這樣「被參加」了。
等到開獎的時候,我發現,這個5億的活動,竟然有2億多人要來瓜分。
我得到了1.88,少部分人得到666,不管得到多少,我都覺得這個運營策略是成功的,至少引起一定的話題性,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之一。
然而,我在大家過年時候,干一件自認為有點特別的事情,那就是讀完一本書,這本書叫做《社群營銷實戰手冊》。
在這里,你好好想下,你有多久沒有讀書了,你對書還有沖動嗎?我之所以選擇在這段時間讀書,是因為處於這個時間段,我有一定的時間,可以來消磨。平時碎片化的時間較為鬆散,經常會不知道在做些什麼事情,總是不能夠集中精神去看書。
你想下,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有其他事情過來,你要怎麼做出選擇呢?
如果你了解過時間管理或者番茄鍾,你可以知道,把一件事劃分為兩個維度,
我把這些事情進行分類:
緊急重要的事情先完成了,
不緊急重要的事情次之,
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完成,
不緊急不重要最後再做。
對於我來說,讀完這本書是一件緊急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務必要完成好。
你有沒有把一件事做好,做出儀式感呢?之所以選擇這段時間內讀書,是因為這本書剛好是2月初到手,而我要完成論文,所以,得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和學習,並且打算有始有終地把這本書讀完,對自己有個交待。
不知道你寫論文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
反正我聽到的是,憋不出字出來,不知道寫什麼好,思緒塞車。
是的,我在完成論文確實很難受,尤其是被其他事情打斷後,我的大腦容易短路,又不知道怎麼接下去。我的指導老師曾經和我說過,安安靜靜地寫論文,盡量一氣呵成。
這和之前一句古人說過的話很相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剛好這本書到之後,我發現,我竟然完成初稿了!
但是,我知道初稿之後,還會有恐怖地改稿,所以,我靜靜等待著改稿的通知,畢竟我自己看不出來哪裡要修改,你需要的是一個具體的意見,而不是簡單的贊同。
一句贊同的話,很容易說出口,一點意見,卻不是那麼容易表達。
畢竟,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給意見,或者被一句話給誤導過:知人不評人,最怕得罪人。
而我是非常樂意聽取意見,思考過後給予採納,知道的人都是這么和我溝通,但是,不了解的人只能慢慢了解。
如果認真算一次,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之所以選擇在這段時間內閱讀,是因為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個事實。
已經工作的朋友,真的很少時間去閱讀,也很少有精力去閱讀,因為時間有限,總有忙不完的工作要做,說好抽出時間,很多時候都是說說而已。
在2018的二月,一個陌生人加我微信,談論很多事情,邀請我進入讀書會,本來這個讀書會是要費用,但是他卻幫我預支了,等於說我不用花一分錢,就能獲得讀書會的會員資格!
這樣有趣的事情第一次發生在我身上,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做好。
經過一番簡單交談,我們素未謀面,但交流卻發現非常愉快。你根本想像不到,在這樣一個人情冷漠的社會里,兩個陌生人會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分享給彼此,我覺得這只能用緣分來解釋。
既然有人誠心誠意地交朋友,那我必須要誠心誠意對待。
用真心換真心,這可能是最貴的一件事情。
最後,這本書的書名是《社群營銷 實戰手冊》,按照秋葉大叔的說法,這本書是國內最乾的一本書。
對,這本書非常干,如果你要問我的閱讀感受,我只能說讀完跟沒讀一樣,最多是看完,不是讀完。
那麼,我想分享這本書的一點讀書體會,如果你有和我一樣的體會,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首先,這本書是實戰手冊,那你讀完這本書,肯定要進行實踐,而我並沒有付諸於實踐,並不能完全體會到書中的意思。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卻不知道如何解決,明明知道是一個坑,卻還是要往坑裡面跳,那麼,有這么一本由過來人把他的經歷整理出來,寫成書籍給你來指引,你應該感覺到榮幸,因為這種機會不是隨時都有,尤其是你需要解決的時候。
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么一個說法。
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後,你什麼都沒有記到,恭喜你,你的讀書方法可能是錯的!
能夠邊學邊用才是王道,這是我個人對這類書的閱讀理解。
其次,這本書對案例的拆解,如同點亮著社群營銷的明燈,然而,這盞明燈終究要我們手持,才能走得更遠。
最後,我並沒能看進書里的意思,並不是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而是我還沒有理解書中的含義。
簡單來講,我的層次達不到書中人的層次,並不能理解他操作手法的巧妙之處,自然難以體會書中的全部含義。
就好像一個專業運動員和業余愛好者一樣,兩個就是不同身份,專業的運動員是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業余愛好者是知道「我要做什麼」。
最後的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大部分是秋葉大叔在日積月累的日更中整理出來,雖然我在公眾號上看過他的文章,但是,當我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有新的體會,可能溫故而知新 ,大概也是這么個意思吧,如果你對社群營銷很有興趣,我建議你可以個人嘗試閱讀一次,原諒我的文筆粗糙,並不能把這本書表達清楚,但是我之前寫過一點關於社群的文章,有興趣可以點擊鏈接思考 | 為什麼你努力運營社群,結果還是沒人理?(關注微信公眾號:秋少筆記)。
這是我個人對《社群營銷》這本書的閱讀體會,以上。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讀後感(五):從0到1打造優質社群你需要這10種方法
從剽悍行動營第一期到第六期,一路走來,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友誼,收獲了溫暖,作為常任三連連長,連隊社群就像我的家,我想把這個家打造得更加美好,《社群營銷實戰手冊》為我帶來了理論指導,我把那些值得一試的方法整理了出來,與老鐵們共享。
1.明確為什麼要建立社群
在運營前期認真思考你建立的社群,准備吸引怎樣的人?拒絕怎樣的人?
2.考慮清楚這個社群帶來什麼價值
聚集在一起的成員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強需求,必須能提供解決這一需求的服務。
3.選擇適合的運營載體建社群
社群的交流一定要選擇一個運營平台,哪一種社群運營載體好,要根據自己社群的定位和玩法來確定。
4.確定社群里的人員設置
一個優秀的社群,群員應包括七類人:創建者,管理者,參與者,開拓者,分化者,合作者和付費者。
5.什麼時候開始建?計劃運營多久要提前設計好
社群運營時間周期與需求市場的定位息息相關。要設計一個在群生命周期結束前就能完成銷售的產品。
6.確立變現的途徑
對內模式主要是從社區內部獲取經濟回報,拼的是規模。對外模式是群員一起共同創造出無窮的價值,利用這種價值換取回報,拼的是社群集體輸出的質量。
7.落實社群價值觀
有大家認同的價值觀,才能保持長期的鏈接,價值觀,一般來自創始人或者某一產品的理念。
8.形成社群規則
制定一個符合自身定位的運營規則,規則模式可以先從一個社群做起,驗證模式的可行性,最後進行大規模復制。
9.激活社群氛圍
社群的溫度來自於社群成員的付出。一個投入過情感,記錄過自己汗水與淚水過程的社群,會格外有凝聚力。
10.讓社群更有力量
一邊運營一邊發現人才,發現特別優質的成員,要及時引導他們加入核心運營群進行培養,不斷為人才提供成長孵化的環境。
綜合上述10種方法可以看出,剽悍行動營正是踐行了這些方法,才可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
『伍』 《營銷管理》讀後感
《營銷管理》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整理的《營銷管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後,作為營銷者,我們不能把營銷當成一種把戲,一時的欺騙,暫時的高額利潤,單純的一種活動,營銷的功能太強大了,因此營銷的任務是艱巨的,做好營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在這整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的對待營銷,雖然營銷需要運氣和機遇,更需要原則和方法,但是菲利普科特勒的經驗告訴我,營銷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科學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學習。
一個重要的概念全面營銷,包括四個部分:國際、整合、關系、社會責任營銷,四個方面。國際營銷簡而言之就是組織中的人確保要能適應現代的營銷法則,尤其是高層;整合營銷就是要確保產品、渠道、宣傳這的資源能夠最大化的發揮;關系營銷,不是拉關系,走後門,而是指要確保顧客、渠道、合作夥伴這個產業鏈上個各環節能夠保持多角度的關系,從而更緊密,最優的發揮效能;社會責任營銷這個最難理解,我看名字以為是我們老闆常在政府面前說的企業責任。但是解釋為「了解營銷中的民族、環境、宗教和社會影響」
在書中,提到了「公司不能只集中於國內市場,而無論它們的`國內市場是多麼的大。世界許多行業在全球化,它們的領先公司進入國際舞台獲得低成本和高的品牌知曉度。貿易保護主義者只會阻礙先進商品的引進,公司最好的防守是向全球挑戰。」那麼,在公司發展到一定的時機,我們就必須努力大膽的走出去,讓我們的產品走向國際化,讓全世界的大型企業都認識到我們海洋王產品的魅力,讓全世界的大型企業都用上我們海洋王的照明產品。雖然目標還很遙遠,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總有一天這個目標也回實現。
讀《營銷管理》時用的就是科特勒最新版的市場營銷管理英文版教材。很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時間細讀那麼多的書,光案例就夠我們折騰了。在此慚愧地告訴諸位,當時連很多營銷概念都不懂。
最近決心將以前的管理書籍重讀一篇,決定先看中文版,再看英文版。目前市面上各類翻譯教材多如牛毛,但水平參差不齊,雖然都是中文字,但讓人讀了對有些東西不知所雲。而筆者此次讀的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華東理工大學梅清豪師叢其父梅汝和教授翻譯,感覺譯得不錯。譯者對有一些自己覺得可能對讀者有誤解的同時呈上了英文,供讀者自己決斷。
整個教材797頁,前後共花去本人約80個小時才將其囫圇吞棗地讀完一遍。這是一個艱苦和令人受益不淺的過程,我為作者的博大精深的學識和智慧所嘆服,原作者真是名不虛傳的國際級市場營銷管理大師。
一、大師的專業令人嘆服。
面的博士後和和在芝加哥大學從事行為科學方面的博士後工作。中國之所以缺少國際級大師,我們的教育應該負很大的責任。我們很多的管理學者與國際大師相比,一是缺少國際級公司的工作經歷;二是缺少較高的數學素質,當然英文就不用說了。目前我國也正從這些方面努力來培養博士生,但一時難以取得較大的成效。
二、案例之多引人入勝。
科特勒教授在書中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給讀者呈現豐盛的精神食糧。雖然案例時過境遷,裡面的數據已經今非惜比。所幸的是,我們今天可以通過網路找到案例要用到的數據。
三、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與時俱進的觀察。
要寫成這樣的一本書,光在金字塔里是永遠也不可能完成的,需要與外部世界息息相通,隨時觀察業界進展。我們的經濟學管理學教授就缺少這種與產業界隨時聯系和與時俱進的觀察的經驗。
最近讀了一本書,嚴格說是一本教材,即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644頁。
因為菲利普科特勒的盛名,因為《營銷管理》的名氣,我才決定膜拜閱讀的。
這本書共644頁,龐大的數字,可怕可怕,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當然,我沒有精讀,只是粗略地讀了一遍。
其實,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本書。我讀到一半時,越覺得不對勁,怎麼科特勒先生自己寫的書里還會出現「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里說」這種字樣啊。後來,我上網查了下,果真出問題了,這本壓根不是大師寫的那本《營銷管理》,而是哪位仁兄山寨出來的並且名字都一樣,我被騙了。之後,我在想,要不要繼續下去呢?幾番糾結後,我還是決定讀到底。
其實,這本山寨版寫得還是挺全面的。只是,像這種學術專著類的文章,學院式枯燥乏味的寫作風格,讀起來真的很讓人頭疼,甚至有放棄的沖動。我覺得,讀這本書跟讀政治書差不多,看著看著,感覺那些道理我也懂,都是些不痛不癢的論述。可是,一合上書本,你讓我復述剛才學到了什麼,我還真不知自己學會了什麼,說不出來,啞口無言。我想,可能是它理論性太強的緣故吧。
有時候,我覺得這種書用來作學術論文還是不錯的,但如果用它來作市場實戰操作指導的話,你立馬會發現它一無是處。比如,讓你給一家實體店鋪寫份可操作性的營銷策劃,你想想,這本山寨版的《營銷管理》能給你提供什麼具體的思路嗎?答案是,不能。當然,不是說這種書不好,只是它的立意太高,格局太大,它可能給了你戰略思想,但絕對無法給你具體的戰術。這就好比練武,這種書就像內功心法,它能增強你的內功,卻無法教你一招半式。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就是把整本書都背熟了,我最終也只適合考場,不適合戰場。
最近我發現,每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前,光看題目,我會對它充滿著無限遐想和期待。可是,讀完以後,往往讓我大失所望。原因是,書文的內容,和我腦海里想像的內容大相徑庭,不是我想要的。比如,這本《營銷管理》。我一直以為,我讀了之後,會對「營銷管理」有更深的認識,但結果恰恰相反。作者寫的「營銷管理」並不是我之前腦海里想像的那種「營銷管理」,很奇怪吧。但是,你若讓我闡述一下我想像中的「營銷管理」是什麼樣的,我也說不上來。所以,我常常很被動,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書,找不到想要的書,這就導致我常花了大把的時間,卻勞無所得,徒勞無功,沒有收獲,悲劇啊悲劇。
當然,這本書也不是那麼的爛,至少它普及了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並且我還了解了好幾個新的名詞。老實說,這種書我還寫不出來呢,因為它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太強,不是我的風格。
哪位仁兄有正版的《營銷管理》,給我看一下,感激不盡。
讀書有風險,選書須謹慎。好了,就這樣吧。
『陸』 《營銷的16個關鍵詞》讀後感
拿到這本書還是因為在上家公司調崗到市場策劃崗位,老婆特意買來提升我的專業技能的,一開始她覺得我可能不太適合做這種需要點天馬行空的創意工作,誰讓她是愛我的老婆呢,既然到了這個崗位就好好學習下吧。可是還沒等我開始認真的開始研讀此書,因為種種原因,我就已經從上家公司市場策劃崗位離開了;這本書就被束之高閣,隨之淡忘。汗顏! 直到最近,重新撿起閱讀的習慣之後,才有機會同此書發生了一次精神的碰撞、靈感的交流。先說說作者吧,葉茂中;老婆當時買這本書的時候,也是憑著模糊對這個名字的印象去搜索到本書的,作者在業界有很多不錯的營銷案例,我也是從這本書到位之後才知道這么個人,初次相見並沒有產生太深的印象,想想還是out過頭了。 第二次與作者相見是在今年世界盃的時候,我這個偽球迷邊玩手機邊看世界盃,世界盃中間就穿插了馬蜂窩和知乎的廣告,相信看了世界盃的朋友應該還是印象深刻。知乎的代言人是劉昊然,之前有追湖南衛視的《真正男子漢》,對這個比我還小的明星還是比較喜歡的,在廣告視頻中劉昊然的貫口真是6的不行,「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你真的確定你知道嗎?上知乎,問知乎,答知乎,看知乎,搜知乎,刷知乎……有問題,上知乎」;馬蜂窩的代言人是黃軒,《羋月傳》里情誼深才德厚的黃歇,《非凡任務》里的有勇有謀、不屈不饒的林凱,還是最近熱播電視劇《創業時代》里「睡不過七尺,食不過三餐」的追求夢想的郭鑫年,不用說你已經知道我很喜歡他了,黃軒與唐僧的對話向你傳達「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的主張。(廣告視頻: 葉茂中世界盃馬蜂窩、知乎廣告 ) 同期在虎嗅看到有多篇文章評論葉茂中「江郎才盡」、「俗不可耐「的時候,才知道知乎和馬蜂窩的廣告視頻都是葉大師操刀;現在,世界盃的精彩進球和時刻我已經不記得了,但對知乎和馬蜂窩的世界盃廣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拿世界盃的廣告來說,葉茂中的營銷關鍵詞盡在其中: 廣告詞內容重復,重復的在世界盃比賽間隙播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關鍵詞「重復」; 央視、世界盃、明星,努力把自己變成風口的「豬」——關鍵詞「借勢」; 廣告詞簡單易懂,當年白樂天每當作詩一首都要先念給老嫗聽,修改到老嫗能懂為止——關鍵詞「俗(通俗)」,主流價值觀念。 還有一個身邊的案例,2011年創立的江小白——將中老年人常喝的白酒帶到到80/90年輕人的生活中,從此年輕人的聚會中不只是啤酒、紅酒、洋酒、飲料。白酒這個產品是幾千年來的東西,其釀造方法、口味等均被大家熟知,江小白的創始人陶石泉創新性的營銷方式,創造了一個年輕化的、溫情的新的品牌,「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邀請漫畫公司合作開發以江小白為原型的動畫片,冠名機車比賽,舉辦搖滾派對,發起線上線下互動的全民活動,不斷地增加年輕的主題。 ……沖著這些你不想買來試試嗎? 這是圍繞產品的創新,在書中,「產品」也是關鍵詞之一,打造讓人尖叫有吸引力的產品是核心。產品創新分兩種,一種是產品力的創新,馬車穿梭的時代發明了汽車,飛鴿傳說的時代創造了手機;另一種是產品概念的創新,江小白是這種,海爾的氧吧空調也是,產品的本質沒有變,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營銷的發展是隨著商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古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營銷的核心在於聚焦產品,只要把產品做好了,就一切都好了;後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讓更多消費者使用你的產品,就要做全方位的營銷;再後來「酒一樣香更怕巷子深」,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知道你產品的人是否更多,你的產品是否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體驗和價值,就太需要營銷了。細想起來,其實營銷也沒那麼復雜,第一調研:弄明白產品、市場、消費者;第二成案:輸出產品、服務等內容;第三傳播、傳播、傳播,然後循環往復。 葉茂中的16個關鍵詞就貫穿其中,第一調研(洞察、沖突、訴求),第二成案(捨得、重復、勸誘、產品、價格、俗、碎、非對稱),第三(樹敵、借勢、試錯),同時要具備營銷的態度(游戲、娛樂)。任何一個產品、公司都可以用這樣的思路去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