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凌派和思域哪個好
思域和凌派分屬於廣本和東本,但怎麼說也是本田家的同門兄弟,營銷戰略上不存在內部搞倒,所以你可以理解為這兩款車是分別佔領不同的消費群體。綜合比較是有高低之分的。
(思域駕駛位)
綜合來看,凌派更適合作為一台家庭代步用車,思域是一台時尚一些的緊湊車型,適合年輕人開。
❷ 分層營銷策略的優缺點
層架構的優點如下:
1.分離開發人員的關注。由於某一層僅僅調用其相鄰下一層所提供的服務,所以,只要本層的API和相鄰下一層的API定義完整,開發人員在開發某一層時就可以像關注集中於這一層所用的思想、模式、技術,這樣,就等同於將分工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優勢引入軟體開發。又如買蛋糕的例子,作為超市,只要知道下層API(如何從蛋糕廠獲取蛋糕)和本層需要實現的API(把蛋糕銷售給客戶),就可以制定自己的業務模式很策略計劃了,而不必關心如何種小麥、如何磨麵粉、如何做奶油、如何做蛋糕等。這樣,超市只需進行商業運作,而不必進行產業運作,如此專一,必然提高業務水平。
2.無損替換。想像一下,如果某家奶牛場倒閉了,奶油加工廠也要跟著倒閉嗎?當然不會,它可以迅速更換一家奶牛場,因為各個奶牛場都可以實現「提供牛奶」這項服務。再譬如,如果某天國家出台政策,要求所有奶油廠必須從審查合格的奶牛場引進原料,恰好某奶油廠的合作牛奶供應商沒能通過審查,那麼,只要換一家通過審查的合作就行了。而且奶油廠內部的各個環節一動不用動,因為不同的奶牛場都可以提供「供應牛奶」這個服務。而如果奶油廠自己養牛生產牛奶,一旦遇到這個政策,還得自己去有關部門進行審查,調整相應業務流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程序中同樣的道理,最常聽說的可能就是遷移資料庫了。
3.降低了系統間的依賴。還是蛋糕那個例子,如果某天蛋糕廠內部換機器了,或業務流程調整了,請問顧客需要關心嗎?顯然不用,因為顧客只調用超市提供的服務。而超市為顧客隱藏了下面所有產業細節。如果每一個顧客買一樣商品,都要了解這個商品從原料生產到成型再到銷售的一系列細節,豈不累死了。換做程序中,就如表示層只管調用業務層的服務,至於業務層下還有幾層?各種數據是怎麼來的?怎麼存的?是真實的還是捏造的?都不需要了解,這大大降低了系統各職責之間的依賴。
4.復用。例如,你可以去這個超市買東西,我也可以去這個超市買東西。蛋糕廠可以從麵粉廠提取麵粉,饅頭廠也可以。這樣,同樣的層就可以為不同的上層提供服務
弊端:
1.級聯修改問題。這個問題在現實中不好比喻,但在程序中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例如,一個人事管理系統,本來查看人員信息只能分頁查看,而現在,需要增加一個功能:在分頁的同時還能分部門。例如,可以查看「銷售部的前50個人」,這樣,為了這個功能所有層都需要修改。
2.性能問題。本來直來直去的操作,現在要層層傳遞,勢必造成性能的下降。就如在購買蛋糕的例子中。顧客在享受分工帶來的便利時,也要承受由於不同層的部門分布各地而造成的蛋糕價格上升,這是因為分層增加了成本,如運輸、不同層間部門的協調管理成本等。
縱觀以上分析,分層架構有利有弊。這是一定得,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利弊,所以,把「分層架構捧上天」和「一棍子打死」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明智也是不科學的。對待分層架構,我們的態度應當是明晰其本質和利弊,然後根絕具體情況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抉擇。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分層架構可以降低層內變化的成本,而對於API的變化非常敏感。如在級聯修改中提到的「在分頁的同時還能分部門」的新需求,就是對API進行的變動。API的變動對於分層架構是致命的,修改起來難度非常大。所以,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就是:如果您的系統層內頻繁變動(甚至整層替換)可能性很大,而API變動可能性很小,就使用分層;而如果API可能會頻繁變動,那就要謹慎使用分層架構了。
❸ 電商說的B端C端W端指的是什麼
電商或者互聯網行業中,B端和C端產品的區別:
1、用戶群體
B端:一般是多角色群體、多維度,一般是3個維度,決策者(老闆)、管理者(財務、業務部門負責人)和執行者(使用的用戶)。
C端:群體相對單一,一般是單一維度。
2、業務形態
B端:業務場景復雜:角色多對應的業務場景多,流程差異大: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客戶,需要不同的專業解決方案。
C端:業務場景、邏輯簡單、流程相對標准化:用戶群體比較固定,場景相對簡單,產品要求簡單,流程要求相對統一標准化。
3、用戶訴求(價值主張)
B端:注重效率、成本、管控。追求服務的穩定性、保證能力、安全性。
C端:注重個人的體驗,使用簡單,有樂趣。
4、對於PM的要求
B端需要的是專業和深度,理解企業的經營運轉,組織管理、決策、財務制度等。
C端要求理解人性和注重體驗。
5、用戶推廣獲取過程 CAC
B端用戶決策鏈條長,開發客戶更難,一般需要銷售團隊專業跟進,原因是企業客戶更多的角色和場景,例如:財務、行政、采購、業務部門、管理層,每種角色又有不同的等級人員。業務開始多以銷售驅動,慢慢到業務驅動,再到產品驅動。
C端相對推廣比較容易,多是以產品驅動切入,或者營銷驅動,在到運營推動。
6、產品層面
B端: 基於服務思維,工具化思維,更理性,B端更多的是幫助B端用戶聯結客戶,更好的讓客戶做到這點需要我們的服務,工具來支撐。
C端:產品化思維,游戲化思維,更感性。
7、壁壘
B端:由於其服務的特殊性,容易建立壁壘,客戶切換成本很高。
C端:相對建立壁壘不容易,用戶切換成本相對低。
8、後期運維層面(客戶關系維護)
B端:會進行客戶分層,不同層面有不同的客戶關系維護策略。
C端:拋開微信那種大的平台外,絕大部分產品都相對統一。
9.調研體驗帶入感
B端不容易切換角色帶入體驗。所有需要產品經理有很深的專業背景能力,或者有一些行業專家、顧問團幫提供建議。可多拜訪業內做的好的企業服務公司(如用友、金蝶、sap、salesforce等)。考驗人的行業,管理,組織運營的經驗積累,所以B端產品相對願意招有經驗的群體。
C端容易切換角色帶入體驗。但是當人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很難在了解新生一代人的訴求,很難切入年輕群體的世界,所以C端產品經理都願意招年前的人群。
10、實施成本
B端:偏服務解決方案,對項目的實施管理培訓大於C端訴求。
11、企業端服務的特點
B端:業務多是作為一種解決方案出發,偏向於企業內部的管控,流程的變更,效率的提升,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多是企業自身業務的一種延展,需要考慮和對方自身業務的對接,比如和erp、OA、財務、采購、供應商系統進行對接,實現訂單推送,項目預算預警,費用報銷等跨系統需求。這些對於產品服務的提供方是個不小的挑戰。
12、產品生命周期
B端:做業務,看商業模式,相對來講生命周期比C端要長。
C端:做產品,保鮮期端,生命周期短。
13、LTV/CAC
B端:一般來說.LTV/CAC>3就算是好的業務。B端客單價相對較高、交易量少。
14、產品設計
B端:更注重業務的梳理,例如實體關系模型圖,抽象理解線下業務、流程,把業務實體模型轉換成物理模型。
C端:相對B端沒有這么復雜的業務設計,但也不是不需要。
而你說的W端,應該是web端,一般指手機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