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強制學生買校服違反了哪一部法律的那一條
違反了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中的第二條規定。
《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第二條規定如下:
1、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起組織和引導作用,發揮家長委員會的功能,切實做好校服征訂意願搜集工作,充分體現學生自願購買校服的原則。
2、采購單位要加強校服采購公示,向學生和家長公示中標企業、校服質量標准、采購流程、采購價格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1)中職生校服營銷模式擴展閱讀:
校服購買主要有三種模式:
1、完全進入市場流通,學校和家長共同確定樣式後,由家長到校服門店購買,校服廠家和銷售商接受市場監督。
2、由政府出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購買,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招投標工作即可。採用上述兩種模式的地區較少,只有個別省進行了試點。
3、由采購單位直接面向生產企業采購,各地普遍採用此種模式。
2. 跟「探魚」學品牌營銷
對於營銷這一詞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我最近學到的一期關於「餐飲企業怎麼
做好品牌營銷」的案例,確讓我對營銷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個案例就是探魚老闆王力加
最近在得到上面分享的他做探魚品牌時的營銷心得。
聽了他的分享,讓我想到了一條品牌營銷的方法論:就是從人們的傳統習俗中錄找切入點。
平常的一些營銷活動啊,基本上是比如「按體重打折」「長得好看就免單」,「七夕求婚送優惠券」「菜價多少你看著給」……
有的活動,優惠結束後顧客就消失了。
有的活動,優惠結束客流量反而上升。
是什麼造成了這么大的區別呢?
王力加分享道,比如「探魚」第一家店開業的時候,也做了一個特別火爆的打折活動,三天三折,四天四折,五天五折,一直到九天九折……一共40多天的折扣期,每天都排大隊,算是一炮而紅。許多當地顧客甚至外省和海外顧客都知道這里有一家「探魚」開業了。
但是,隨著店面越來越多,問題就來了,折扣結束了顧客還會來嗎?連鎖餐飲的目標是復購、是地域擴張。當一個品牌剛打入一個城市,顧客還不了解你是一個怎樣的品牌時,他怎麼對你產生喜歡和信任呢?僅僅說自己的東西好吃、衛生是不夠的。這只是基本功,什麼樣的營銷策略能讓顧客來了又來?做什麼,不做什麼?是不是花樣越多越好?
接下來王力加分享了他的一些成功案例。
活動營銷
2014年的「六一」兒童節,深圳「探魚」做了一個很特別的營銷活動——校服派對。規則是這樣的:只要來吃飯的一桌人都穿了校服,這桌點的所有烤魚都免單。當天的場面非常有趣,不管是大人還是學生,都穿著校服在「探魚」門口排起了長隊,像回到了學校的食堂。這場活動參與度幾乎達到100%,好評率98%,算是一次成功的營銷。
為什麼要舉辦這個活動,為了客流量嗎?當時「探魚」的客流量已經很大。為了利潤嗎?這個活動利潤絕對是負數。製造話題嗎?當然不是。我們「探魚」不喜歡做形式大於內容的動作。
這么做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校服派對能跟我們的顧客產生情感聯結。
「探魚」是一個強調童趣與懷舊的品牌,這是我們的品牌調性。我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這是我們看到的顧客情感。
你可能問,追求童趣和懷舊的方式太多了,為什麼讓大家穿上校服呢?
我先說另一件事兒,其實,我們首創的校服派對營銷模式火了之後,也很快被同行模仿了:比如,他們會在9月份舉行處女座的活動,只要一桌都是處女座,就能享受優惠;比如一桌戴眼鏡的、一桌穿旗袍的等等就能打折。活動結束,客流也就散去,效果都不理想。因為只是模仿到了表面的打折,沒有領會到更重要的是折扣背後與顧客產生的情感聯結。
所以,為什麼是校服派對呢?為什麼在深圳做,而不是其他城市呢?
因為深圳人有個很特殊的情結,那就是校服情結。早在2002年,深圳就成為中國首個統一校服的城市。深圳的校服設計一度引領了全國的校服風潮,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深圳校服甚至作為「博物館的永久收藏」進駐倫敦博物館。「白天當校服,晚上當睡褲」,穿校服是深圳人的日常。我們小時候一般都得班主任逼著才穿校服對吧,但很多深圳人從學校畢業了,或者去外地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工作,還會穿高中的校服,碰到同樣穿校服的老鄉,會有一種認親的感覺。
「校服」幾乎是這座城市特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所在,是不言自喻的集體潛意識,是深圳顧客群體一看就「秒懂」的文化符號。
這才是我們做校服派對的真正原因,我們背靠的是深圳的文化背景,我們不會做旗袍派對或者眼鏡派對,因為它們跟我的顧客群體無法產生情感聯結和共振,如果缺少這一點對任何一個品牌來說,那就不是好的營銷。
第二,校服派對跟我們的品牌調性強相關。
「探魚」當時的品牌定位是童趣、懷舊。早期的店面還有黑貓警長的海報,連wi-fi密碼都是黑貓警長的全拼,有老舊電視機的陳設,餐後還贈送果丹皮,從環境到食物都是我們滿滿的童年。
「六一」兒童節,正是喚醒每個人心中童趣的好時機,所以我們就放大校服這個元素,讓顧客借著活動呼朋喚友,一起翻出自己壓箱底的校服,懷念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
通過參加活動,顧客釋放自己童趣的一面,當顧客與另一面的自己相遇之時,也是與我們「探魚」品牌深度聯結之時。
所以,「探魚」每次策劃營銷活動,都會回到原點上,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個動作跟我的產品/品牌有關聯嗎?
2.這個動作能跟我的顧客產生情感聯結嗎?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做;如果是否定的,就堅決不做。做決策時,兩者缺一不可。
不光是所有營銷活動,包括「探魚」的營銷節奏,都是要保證與品牌調性相關、與顧客情感有聯結。所以,你打開「探魚」的營銷日歷會發現,我們不是什麼節日都有動作的,我們會看這個日子跟我的品牌、跟我的顧客有沒有關系。比如,「探魚」的溫暖和童趣是很突出的,所以「六一」兒童節是一定會做的,其次,愚人節、萬聖節、光棍節也是我們的重要活動日。情人節和母親節偶爾做。重點營銷基本就這幾個。包括「探魚」的公眾號,我們一開始做的就是服務號,一個月只能發四篇,只有等到有新品發布或者有活動的時候,才會通知顧客。保證與顧客不近不遠的距離。
細節營銷
除了在一些大型的營銷活動上做好,你還可以從每一個細枝末節上著手去完成它。
舉個例子,早期的「探魚」,水杯都是懷舊搪瓷杯,我們在每個水杯上印一句話,例如:「我要加工資」「洗衣做飯嫌累,琴棋書畫不會」「為了老婆吃點苦算啥」 等等19個版本。表面看起來都是俏皮話,不是什麼俏皮話都能印在杯子上的。俏皮話背後的動機是將顧客的心聲幽默地表達出來。這樣顧客才會拍我們的杯子發朋友圈。
後來,很多人也開始在搪瓷杯上印一些搞笑的話,但實際上跟品牌和顧客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為了搞笑而搞笑。這樣的搞笑沒有承載品牌的特性和顧客的情感,缺少了品牌的態度。如果在每個細節上都是如此,這樣的餐廳就只是一家餐廳而已,很難成為一個有個性而鮮活的品牌。
所以,這里我要提醒你的是,「流行什麼,我就做什麼」的營銷思路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對市場變化的高度敏感。更需要警惕的是,當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流行文化或者一個共同話題,你要看它是否和你的品牌有關聯和你的顧客有關聯。如果有就值得做,沒有就舍棄。
再比如,伴隨著「雙十一」被固化成為光棍節,每年的光棍節都是我們客流量極大的日子。
為了和這群單身顧客互動,我們研發了一款「單身狗糧」在2017年的光棍節給進店的單身顧客免費贈送,包裝上印著充滿戲謔感的狗頭。
你可能問,「這個活動太稀鬆平常了,單身狗糧的薯片見得太多了。你剛說的原則呢,這跟你的產品/品牌有什麼關系呢?」
沒錯,如果只是在光棍節給顧客發一發,就太沒意思了,這種活動我們是不會做的。
我們一定得跟自己的產品聯繫上,所以,我們送的薯片其實是用魚皮做的。你一定沒吃過魚皮做的薯片吧,顧客一嘗,覺得很好吃,也會發發朋友圈,炫耀一下。
所以說,活動一定是從自己的品牌里生長出來的,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營銷方案從哪來?
那這些方案從哪來呢?如果你只有一家店,當然就得靠老闆自己的判斷和偏好來定了。
如果是一個200家的連鎖店就不能這么做了,這跟之前講過的產品創新是一個道理。簡單點說,你的方案應該是從顧客那裡來。
「探魚」每周都會收集顧客在大眾點評上的反饋,去觀察有哪些頻繁出現的詞彙或者問題,或者由市場部牽頭,做顧客調研,根據顧客的需求,去做營銷計劃。
比如我們發現很多顧客留言說,「『探魚』的外賣包裝太好看了,但是吃一下就扔掉了,好可惜」。這其實就是顧客的一個痛點,所以2019年世界地球日那天,我們就在「探魚」的公號上發起了一個叫「吃外賣的王者,連盒子都不浪費!」的活動。手把手教顧
客怎麼把「探魚」的外賣盒子改成一個收納盒,循環再利用。這個活動也很成功,很多人在微博上曬自己的手工作品。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年度的營銷框架和活動開發流程。我把它做成了一張圖(下圖),我願意通過得到,把它貢獻給同行們,希望對你做落地應用有所幫助。
你可能發現了,我們這一講幾乎沒說做這些事情在營收上的好處。對,這就回到開頭的那個提醒了,我們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讓品牌建設起來,品牌立住了,自然就會轉化成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