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尼族服飾的愛尼族服飾
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愛尼族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約占哈尼族總人口的8%。他們的服裝、服飾是該族七個支系中較為突出的一個。愛尼族人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穿右襟上衣,沿大襟有兩行大銀片做裝飾,以黑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料珠。她們的頭飾極為豐富,不同年齡頭飾頗有不同,共同的是愛尼婦女每人都頭戴一頂鑲有小銀泡並飾有料珠的方帽。年輕姑娘在帽子四周還繞著成串料珠,耳旁垂有兩撮流蘇。
哈尼婦女在服裝和服飾上的差異是區別她們是否結婚的重要標志。熟悉哈尼族的人,只要看一眼站在面前的哈尼婦女,就幾乎可以准確地說出她的年齡和她所在的戀愛階段。如果她的頭後部佩戴一種叫「歐丘丘」裝飾,表明她已滿17歲,可以戀愛;如果她留了鬢角,表明她芳齡18,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歐丘丘」上包了黑布,則說明她已有了歸屬。
B. 東亞地區的各個國家在不同的季節穿什麼服裝
大多數和中國人一樣吧,由於常年夏天,大都是短袖長褲,他們喜歡穿外套,因為防曬,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喲!
C. 哈尼族服飾有什麼民族特點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婦女)服飾上穿左大襟青藍色上衣,衣服長及膝部,衣裙一體。腰帶是一根綉滿月亮花、狗牙花的藍布帶,或是銀腰帶。正面從胸部到腹部輟有數十甚至上百顆銀泡,衣角四周綉滿花草圖案;下穿窄管青藍長褲,小腿纏綁腿布。
哈尼族臘乜支系(婦女)包頭巾用桃紅印花布鑲黑布做成,四角綴有玻璃珠組成的花邊。衣服為土布料,胸部綴有銀泡、銀鈴;腹部鑲二排三角形銀泡;用銀幣做紐扣或布制滿襟對扣。腰系一條圍腰,褲子用黑布縫制,圍腰、襠部、褲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綉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制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於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一側藍灰(昆明市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不致絕滅種族,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短褲,分12路出擊,突圍終於成功,最後遷入紅河流域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將那時的穿著沿襲至今。
如今,這種既能表現民族風格,又能表現粗獷健美的服飾,已不局限於哀牢山谷之中,它已做為一種高尚的服飾文化,被搬上了文藝舞台。
D. 哈尼族的服裝象徵是什麼
哈尼族的服裝代表純朴、勤勞、勇敢還有和諧。
E. 哈尼族服飾的服飾習俗
青年男女的這種多飾品衣服,一直要穿到結婚、生育。到當了父母以後,便逐漸減去鮮艷飾物。至45歲以後,男子的銀鏈、銀泡,從衣上取下,准備傳給後代,女子要去掉帽後的圓筒、帽飾、胸飾也不再佩戴,穿一身樸素黑衣藍裙。使自己顯得素雅、莊重。哈尼族服飾,因兒童、青年、老年(壯年)各不相同,民間有「服飾三變」的說法。到了近代,由於棉紡品、中長纖維織品大量進入哈尼族聚居區,哈尼族穿黑衣青褲、黑裙的舊俗早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色彩紛呈。如今連衣裙、迷你裙、中山裝、西服等新潮服裝已被哈尼族青年壯年所接受,形成傳統服飾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的的新潮流。哈尼族窖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自布包頭,老年人多戴瓜皮帽。西雙版納和瀾滄地區的穿右襟和對襟上衣,沿襟鑲兩行大銀片和銀幣,兩側配以幾何紋布,以黑布包頭。婦女服飾因地而異,卻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紅河等地區穿右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鈕扣,下穿長褲。盛裝時外加披肩一件,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上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墨江哈尼族人口多,服飾因支系有別:「豪尼」穿無領右襟青布衣,下著長及膝短褲,腰系白帶,頭包藍布或彩色頭巾;「碧約」穿白長衣和藏青色土布桶裙,腰束「?子」,頭懸紅豆,耳墜大環,發巾結於頭上;「西摩洛」上披黑衣,無鈕,外釘成排銀泡,腰系自短裙,頭用布紮成角形,腳腿上扎有浸過油漆的藤黑線。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及膝的折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腳,年節穿綉花尖頭鞋。少女或青年婦女喜愛以銀鏈和成串曲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或耳墜,瀾滄、孟連等地喜戴大銀耳環。蓄發編辮,少女多垂辮,婚後則盤結於頭上。以黑或藍布纏頭或製作各式帽子,上鑲小銀泡、料珠,或者墜上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婦女成婚前後,服飾有明顯區別:紅河、墨江一帶未婚垂辮,已婚盤於頂;墨江部分少女頭戴青布小帽,系白色或粉紅色圍腰,婚後取帽,改系藍圍腰,西雙版納及瀾滄哈尼族,未婚婦女裙子系得高,緊接上衣,已婚則系得低。哈尼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下游與瀾滄江之間的山嶽地帶,即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的廣大地區,共有人口一百二十多萬。
哈尼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青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哈尼男子愛沿衣襟鑲兩行大銀片和銀幣,兩側配以幾何紋布。多數地區的婦女穿右襟無領上衣,以銀幣為鈕,下穿長褲、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褲腳鑲彩色花邊,胸前掛成串的銀飾。西雙版納一帶的哈尼婦女,上穿挑花短衣,下穿及膝的折疊短裙,頭飾繁富;未婚時裙子系得高,緊接上衣,已婚則系得低些。
紅河哈尼姑娘有的也佩戴雞冠帽,其式樣接近彝族雞冠帽;有的婦女則戴一種額頭正中綴滿銀泡、有弧線的三角形帽,似雞冠帽而略有變化,十分別致,不落俗套:另一支系「奕車」婦女則常戴一尖形披肩帽,穿無領開襟短衣和緊身短褲,適於梯田勞作,精幹健美。
F. 哈尼人的傳統服裝
除了獨特的程牆建築外,傳統服裝也是民族學研究學者分別黑哈尼人和華哈尼人的依據。黑哈尼人穿青黑衣服。男性服裝一般是純色,扣子在胸前。女性衣服是圓領,前後襟呈等邊三角形,布帽上點綴鋁硬幣或五顏六色的棉球,既可作裝飾又可以避邪。黑哈尼人婦女背東西時用馬尾毛繩子纏在頭上以系住木柴或野菜。吃飯時菜餚都擺在「哈鉛」桌--一種竹編的傳統飯桌上,女人總是最後吃。如果你錯過在酷茶嘉節聽男女青年找對象時的二胡聲和圓琴聲以及整夜共頂被子談情說愛對唱的話你將不能完全了解勞齋文化精髓。在節日結束後,小夥子們就會用被子背著喜愛的姑娘回家作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