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分龍節宣傳

分龍節宣傳

發布時間:2022-09-14 10:42:13

⑴ 分龍節的由來、意義、源於民族是什麼

分龍節是流傳於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傳統節日。

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地區不同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

2021年6月25日,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舉辦傳統民族節日「分龍節」,集中展示中國毛南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

⑵ 農村所謂的分龍是怎麼回事

分龍節是傳統的消防用水龍節!地區不同其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有以此日演習救火之俗。有劃龍船比賽等等!
分龍節似乎是獨立門戶的寓意,對想要自由獨立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日子。
分龍是中國農歷上一個反映天氣系統規律的節日,與風水上的龍沒有任何的關系。從分龍節這一天的天氣情況,可以知道當地夏季的氣候規律,比如,分龍這天,雨從西南方而來,則當地的降雨雲只有從西南來,當地才會有雨,其他方位的降雨雲一般是不會往當地移動的。故俗分龍這天,有老者敲羅通知大家「分龍了」,是日家家不能挑糞尿。分龍節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門,以免旱災。
民諺雲,二十分龍廿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
江南地區有以此日演習救火之俗。
分龍節復興,是雩舞等巫儀民俗舞蹈的整理和保存。
「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中的這段記述展示了往日華夏巫儀民俗的興盛和豐富多彩,雩舞、商羊舞等經典的華夏儺舞,作為分龍節的民俗展示活動。

⑶ 分龍的歷史

宋時池州以夏歷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為「分龍節」。其時常降大雨。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風俗》:「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為『分龍節』。雨則多大水。」
華北地區的分龍節多安排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但據古籍記載,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龍節是在每年陰歷的五月二十。
如《談薈》說:二月二十日,謂之小分龍日。晴,分懶龍,主旱;雨,分健龍,主水。
《農政全書》亦雲:五月二十日大分龍,無雨而有雷,謂之'鎖龍門'。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日期上的不確定性呢?我想,這很可能與上古記歲方式比較粗放有關。
據考,分龍節最早當來源於更為遠古的祈雨方式--雩舞。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祈雨是通過歌舞的方式實現的。《周禮·司巫》雲: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論語·先進》也說:風乎舞雩。他們都將舞與雩聯系在了一起。原始舞蹈多種多樣,有人舞,皇舞,干舞等等,其中的皇舞,與祈雨關系最為密切。
《周禮·舞師》雲:教皇舞,帥而舞旱眝之事。意思是說,學習皇舞,是為了祈雨。求雨時,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鳥的模樣,振翅起舞。古人認為,翡翠鳥能預知雨水。頭戴翡翠鳥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種巫術的方式,呼由東方七宿組成的龍喚雷雨的到來。所以《說文解字》說:鷸,知天將雨鳥,故舞旱眝則冠之以禱焉。這種極具表演性質的舞蹈,從性質上說,可以視為後世祈雨唱戲的前奏。
從時間上看,兩者也應該說是彼此契合的。《左傳》雲:龍見而雨。這里的龍,不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動物意義上的龍,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東方七宿組成的龍。這一點《左傳》已有明確闡述: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遠為百穀祈膏雨。
但龍見(現)之時,說法並不全同。《論衡》言:二月之時,龍星始出見。出雩,祈穀雨。
《春秋考異郵》則說:三時惟有禱禮,惟四月龍星見,始有常雩。兩者在記錄龍宿出現的時間上並不相同。這說明龍星從出現至消失,至少經歷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正是播種前後地里急需雨水的季節,現世將分龍節定在四月份,很可能與古代龍星出現前後的舞雩習俗有關。

⑷ 分龍節的節日習俗

各地的分龍節習俗內容都不同。從自然規律來說,人們由分龍節這一天的天氣情況,可以知道當地夏季的氣候規律,比如,分龍這天,雨從西南方而來,則接下來的一段時季降雨雲只有從西南來,當地才會有雨,其他方位的降雨雲一般是不會往當地移動的。
·普遍來說,作為一個與龍有關的節日,是個適合請戲班子唱戲拜龍王的日子。還有些地方在這日同端午一樣也要賽龍舟。又因有小龍離大龍之傳說,似隱含獨立門戶的寓意,對想要獨立、自創門戶的年輕人來說名頭不錯。
·有些地方,故俗分龍這天,有老者敲羅通知大家「分龍了」,是日家家不能挑糞尿。分龍節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門,以免旱災。
·江南地區有以此日演習救火之俗,也帶上了傳統消防日的色彩。
分龍節也是毛南族、畲族的傳統節日。 流行於福建東部地區。每年農歷夏至後逢辰日舉行。歷代畲民信仰龍王,為防止「龍過山」損壞莊稼,便在作物落土後進行分龍。認為龍怕鐵,這天便禁止動用鐵器和糞桶等出門,以祈求龍王不作水患,保佑豐收。過節時,各地普遍歇工,攜帶山貨趕街,進行自由貿易。同時彼此交流生產技術。男女青年通過盤歌,尋找終身伴侶。
相傳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給畲山「封龍」,所以當天畲族人視之為「集福建醮保禾豐收」的最好的祭祀日。因此,在過去的傳統習俗中,每到這個時候,各聚居地的畲族群眾都要採取各種形式禱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隨著時代的變遷,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封龍節」的很多陋習都被摒棄,但盤歌活動卻依然延續不斷。不僅如此,過去那種純祭祀的盤歌內容也逐步延伸到歌唱生活、歌唱愛情,表達對新生活的嚮往。一些地方,青年男女也通過這個機會,以歌會友,交流思想,表達愛慕之情;有的地方還有意識的通過「封龍節」組織活動,以歌會搭台,傳遞致富信息,開展經貿活動,使「封龍節」歌會活動融入了新時代的特徵。其目的在於祈求五穀豐登,認識上與漢族分龍節相同。因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穀收獲常無保障,人們根據宗教意識,認為每年夏至後的頭一個時辰,是水龍分開之日,水龍分開就難得風調雨順。所以要在分龍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為傳統的農業祭祀節。每年過節都先聚眾於廟堂內外活動,故又稱為「廟節」。 龍也是毛南族的民族圖騰,因此,龍的形象、龍的影響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無處不存在。龍的最大節日是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龍的傳統大節。
毛南族居住在黔桂邊界的大石山區,地勢南高北低,南北氣候不同,因此民俗也有差異,以崢嶸峭峋的鐵坳為界,北邊的中南稱為上團,南邊的下南稱為下團,節日的日期是從每年五月的夏至這天算起,按地支順序往前數,到辰日這天便是下團的分龍節。因此,上團總比下團提前五天過節日,因分兩次祭祀龍的活動,故叫分龍節。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分上南、中南、下南地方,以鐵坳為界,鐵坳以上為上團,以下為下團,下團分龍節為夏至後第一個辰日,上團分龍節為下團節日前五天,即亥日。說是「龍」是管雨水的,「龍日」前後祭拜它,是求其均勻降雨以獲得好收成。
每到分龍節,毛南山鄉千山百弄,村村寨寨,每家每戶都喜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折回竹椏柳枝插在中堂神龕上,把五色米飯捏成小粒團,粘在枝葉之間,預祝五穀豐登,碩果累累。
分龍節期間,毛南人男女老幼穿上盛裝,年輕媳婦節日回娘家與父母團聚。他們採集金黃花、楓葉蒸煮五色糯飯;於田間以五色糯飯、粉蒸肉祭神農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於村頭三界廟殺牛敬祭傳說中毛南人飼養菜牛的創始者三界公爺,祈祝人畜安康;還用「發多」(一種大如扇面的樹葉)包起五色飯和粉蒸肉,走親訪友,慶賀節日。分龍節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會的日子,活動內容有上坳口、坡腳對歌等。
過節前一天,要「椎殺」一頭公牛,用牛頭、牛尾、牛腳、牛內臟祭龍。祭時有法師喃經、跳神。牛肉則分給各家各戶或拿到市上出賣,收入作為節日費用。祭龍後二三天,各戶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又用糯飯、粉蒸肉喂牛,以酬謝它耕作的辛勞,並給牛放假一天,讓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兒則帶上子女和禮品回娘家過節,親戚朋友也常常登門賀節,青年男女則盛裝聚會唱歌,選擇知音。過此節,宗教迷信活動多已廢棄。增加了文體競賽或者開展有關生產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動等。
節前,家庭主婦們就著手准備節日特有的食品了,她們上山採集做五色糯飯用的金黃花、楓樹葉,到野場(集市)上買品紅粉、品綠粉,然後蒸五色糯飯、粉蒸肉。紅、黑、黃、綠、白五種顏色的糯飯散發出特殊的香味。人們還興致勃勃地到戶外折回柳枝。把糯飯捏成小團粘在柳枝上,插在中堂,預祝年成豐收。
廟節前,人們還走親屬、會朋友,出嫁在外的女兒用新竹籃裝上用葉子包著的五色糯飯、粉蒸肉。帶著兒女回娘家,外公、外婆看到外孫自是有說不出的高興。 廟節時,村裡的老人都來到村寨公眾立起的三界廟,祭祀三界公爺、祈福納吉。傳說,三界公爺是毛南族的能人。是他教會了大家用牛耕田,教會了大家養育菜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後人蓋起了三界廟,廟里還立有三界神像,廟節時,還在廟前跳娛神舞,以祈求六畜興旺,人人安康。
青年男女在廟節歡慶情緒更為高漲。這是一個抒發情懷的日子。節日的清晨,他們就帶著五色糯飯,或雙雙對對去對歌,或尋找意中人。歌場上、山坳口,處處歌聲處處情,節日的毛南山鄉洋溢著無比的歡樂。
每逢佳節來臨,毛南族婦女格外欣喜繁忙,她們結隊上山採集金黃花、楓樹葉、紫蘭花等各種有葯效的彩色植物作染料,煮成葯水浸泡白米,編織新竹籃,買夠糯米、五花肉等食品精製彩色食品,天剛拂曉,就用竹籃裝滿彩色糯飯和粉蒸肉,穿起新衣攜老帶幼,串親訪友回娘家團聚。
「五月分龍是端陽,哥妹同來祭龍王。今年哥妹同排坐,明年哥妹進洞房」青年男女們則趁分龍唱歌傳情尋找意中人,男的送花竹帽,女的贈綉花鞋,場面異常活躍,充滿了濃郁的民族色彩。

⑸ 關於龍的節日有什麼

關於龍的節日有:
1、春龍節。舊時山東惠民一帶的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二月初一。是日,鄉人取灶灰作青龍關,以圖吉祥。

2、龍抬頭節。漢族傳統節日,是在二月初二,該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今陝北地區家家炒豆,蒸饅頭;甘肅一帶吃炒雜豆與大麻子;山東泰安一帶吃油炒黃豆加鹽。

3、端午節。漢族傳統節日,該節雖不名龍節,但在此節卻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據說是為紀念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4、看龍場。湘西一帶功族傳統節日。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天算起,頭次逢辰日即為看龍日,習慣稱「看頭龍」;過十二天又輪到辰日,再看一次,秒「看二龍」;挨次算去,看到三龍為止,每逢看龍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看龍,若這天干農活,屬犯忌。

5、龍船節。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五月間,具體節期各地略有不同。一嶴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本寨龍船下水,歷時三天左右,節日間乘龍船串寨子,走親訪友,歌唱吉祥歌。龍船過寨,各寨均鳴炮接龍,敬酒、獻禮品。

6、龍頭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正月初五。是日,當地群眾備供品祭祀龍王。

7、龍母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七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母升天。

8、龍公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八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公升天。

9、祭龍節,哈尼族,壯族、瑤族傳統節日。哈尼族從農歷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紅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陸續開始過節。節日這天,選出兩位英俊的小夥子扮成姑娘,在「龍頭」帶領下,由眾人簇擁,周遊寨子。壯族在農歷二月間過此節。

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所需的雞、豬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騎馬或載斗笠者均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可使人畜平安。

瑤族節里農歷三月三日。祭龍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時,要殺豬獻供,豬由全寨出錢購買,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參加祭祀儀式。

10、龍王廟會。雲南麗江地區枘西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三月十五日。屆時,當地群眾赴會交流各種物資進行賽馬、演戲、展覽、廣播宣傳等活動。

11、玩龍燈。雖非節日,但漢族人每逢佳節,盛會,人們或在廣場,或在村頭灣邊,舞起龍燈,以增添歡樂氣氛。「龍」的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紙等紮成。

節數多則一、二百,少則二、三十,但均為單數。身體能燃燒者為「龍燈」,不能燃燒者稱「布龍」、「紗龍」;還有荷花、蝴蝶組成的「百葉龍」,有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

(5)分龍節宣傳擴展閱讀: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⑹ 分龍節的由來、意義、源於民族是什麼

節日簡介
分龍節是毛南族、畲族的傳統節日。其目的在於祈求五穀豐登。因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穀收獲常無保障,人們根據宗教意識,認為每年夏至後的頭一個時辰,是水龍分開之日,水龍分開就難得風調雨順,所以要在分龍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為傳統的農業祭祀節。每年過節都先聚眾於廟堂內外活動,故又稱為「廟節」。

⑺ 廣西環江將辦毛南族分龍節暨第三屆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

廣西環江將辦毛南族分龍節暨第三屆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官方8日介紹,2017年廣西環江·毛南族分龍節暨第三屆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將於5月28日至30日在環江縣舉行。

當地將藉助節慶活動全面展示環江的自然、文化、民俗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神秘的毛南族文化,提升環江世遺旅遊品牌和毛南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環江是毛南族發祥地和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8萬人,其中毛南族人口6萬人,全國60%的毛南族聚居在環江境內。毛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肥套別具一格,內容豐富;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毛南族分龍節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廣西環江•毛南族分龍節自2009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成功舉辦八屆,被評為“中國品牌節慶示範基地”、“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節慶”,是廣西十大民族節慶品牌之一。

2014年6月23日,“環江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環江境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總面積11559公頃,是地球同一緯度唯一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峰叢地貌,森林覆蓋率達96.7%,譽為“石頭上的森林”,富有多種珍稀動植物,極具科考價值和美學價值。

當地官方稱,2015年,因世界自然遺產這一殊榮,環江成功獲得了“首屆國際地學遺產大會”舉辦權,極大地提高了環江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環江緊緊依託“世遺”品牌,全面圍繞“建設生態宜居、休閑養生、文化絢麗的區域性國際性旅遊目的地”的發展定位,唱響世界自然遺產和神秘毛南文化兩大品牌,深入實施旅遊基礎設施攻堅戰。

中共環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楊哲稱,環江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交通區位優勢也越發凸顯,設計時速350公里每小時貴陽至南寧的高速鐵路途經環江並在環江設站,於2016年底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環江從此跨入高鐵發展時代。高鐵建成通車將會為環江今後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她稱,環江將毛南族分龍節與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聯姻”,並以神秘毛南文化和世界自然遺產風貌兩大王牌為契機,搭建起高品質、高視野的旅遊產業規劃,進一步加大環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快推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環江“世遺時代”與“高鐵時代”兩大超級引擎,將環江社會的綜合發展推進快車道。

據介紹,本屆分龍節暨文化旅遊節以“世遺環江·神秘毛南”為主題,節慶時間與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吻合,環江縣將通過舉辦毛南族分龍節納牛儀式、毛南族分龍節祈福儀式、毛南族“分龍”民間傳說演繹、龍舟挑戰賽、獨竹漂比賽、神秘毛南儺面舞匯等民族活動,大力弘揚毛南族傳統文化。

本屆分龍節暨文化旅遊節提出了“還戲於民、還游於民、還樂於民”的辦節思路,特別設置群眾參與性很強的互動活動,如遊客自由體驗項目,遊客可以盡情游覽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古賓河景區漂流,參與川山鎮瑞良洞景區觀光體驗活動、中國醉美瀑布群旅遊觀光體驗活動以及思恩成雙移民新村的民族體育競技、篝火晚會,體驗環江旖旎的喀斯特風光、濃郁的毛南族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官方8日介紹,2017年廣西環江·毛南族分龍節暨第三屆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將於5月28日至30日在環江縣舉行。

當地將藉助節慶活動全面展示環江的自然、文化、民俗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神秘的毛南族文化,提升環江世遺旅遊品牌和毛南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環江是毛南族發祥地和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8萬人,其中毛南族人口6萬人,全國60%的毛南族聚居在環江境內。毛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肥套別具一格,內容豐富;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毛南族分龍節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廣西環江•毛南族分龍節自2009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成功舉辦八屆,被評為“中國品牌節慶示範基地”、“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節慶”,是廣西十大民族節慶品牌之一。

2014年6月23日,“環江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環江境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總面積11559公頃,是地球同一緯度唯一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峰叢地貌,森林覆蓋率達96.7%,譽為“石頭上的森林”,富有多種珍稀動植物,極具科考價值和美學價值。

當地官方稱,2015年,因世界自然遺產這一殊榮,環江成功獲得了“首屆國際地學遺產大會”舉辦權,極大地提高了環江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環江緊緊依託“世遺”品牌,全面圍繞“建設生態宜居、休閑養生、文化絢麗的區域性國際性旅遊目的地”的發展定位,唱響世界自然遺產和神秘毛南文化兩大品牌,深入實施旅遊基礎設施攻堅戰。

中共環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楊哲稱,環江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交通區位優勢也越發凸顯,設計時速350公里每小時貴陽至南寧的高速鐵路途經環江並在環江設站,於2016年底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環江從此跨入高鐵發展時代。高鐵建成通車將會為環江今後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她稱,環江將毛南族分龍節與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聯姻”,並以神秘毛南文化和世界自然遺產風貌兩大王牌為契機,搭建起高品質、高視野的旅遊產業規劃,進一步加大環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快推薦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環江“世遺時代”與“高鐵時代”兩大超級引擎,將環江社會的綜合發展推進快車道。

據介紹,本屆分龍節暨文化旅遊節以“世遺環江·神秘毛南”為主題,節慶時間與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吻合,環江縣將通過舉辦毛南族分龍節納牛儀式、毛南族分龍節祈福儀式、毛南族“分龍”民間傳說演繹、龍舟挑戰賽、獨竹漂比賽、神秘毛南儺面舞匯等民族活動,大力弘揚毛南族傳統文化。

本屆分龍節暨文化旅遊節提出了“還戲於民、還游於民、還樂於民”的辦節思路,特別設置群眾參與性很強的互動活動,如遊客自由體驗項目,遊客可以盡情游覽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古賓河景區漂流,參與川山鎮瑞良洞景區觀光體驗活動、中國醉美瀑布群旅遊觀光體驗活動以及思恩成雙移民新村的民族體育競技、篝火晚會,體驗環江旖旎的喀斯特風光、濃郁的毛南族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相關新聞】

精準扶貧”思路下的廣西紅色旅遊扶貧和生態扶貧

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關鍵要抓住精準扶貧這個“牛鼻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此成為近年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問題。實踐證明,紅色旅遊是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生態扶貧是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對於有著深厚紅色資源和豐富森林資源的廣西來說,紅色旅遊扶貧和生態扶貧無疑將成為“精準扶貧”的有益補充,在廣西扶貧脫貧攻堅戰佔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廣西在同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要走好精準扶貧這一關鍵之步,就應當發揮優勢,做好、做大、做強廣西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這兩篇大文章,讓紅色旅遊“紅”起來和“火”起來,讓綠色生態“綠”起來和“富”起來,為廣西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任打下堅實基礎。

紅色旅遊扶貧是廣西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廣西紅色旅遊資源深厚。紅色革命歷史是指中國共產黨創建和發展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過程;紅色旅遊扶貧則是指在紅色旅遊資源條件較好的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紅色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進而改善經濟社會狀況的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紅軍在廣西活動是以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創建紅七軍為起點,以桂西紅軍游擊隊改編為終結,中間還包括紅軍長征過廣西。紅軍在廣西長達9年的.革命活動積淀了獨特的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據2009年廣西革命遺址普查統計,全區共有1982處革命遺址。其中紅軍在廣西活動中所積淀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有:鄧小平等領導百色龍州起義創建紅七軍紅八軍活動中的史事和相關的遺址、文物,如紅七軍軍部舊址、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東蘭列寧岩、紅八軍司令部舊址、龍州起義紀念廣場等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這些紅色資源構成了百色、河池、崇左乃至廣西深厚與獨具特色的現當代名人文化資源;中央紅軍長征過廣西桂北地區,又給廣西各族人民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印記,如“紅軍堂”“紅軍樓”“紅軍洞”、新圩阻擊戰戰場遺址、懷念朱毛紅軍石壁詩等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這些紅色資源構成了桂北獨具特色的現當代名人文化資源。據2015年6月國家公布的普查統計顯示,廣西的左右江地區(紅七軍紅八軍的主要活動地區)為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一,中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等7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七軍軍部舊址等8處為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點,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湘江戰役舊址等47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色起義烈士碑園等10處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紅色旅遊是廣西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紅軍在廣西活動的主要地區百色、河池、崇左、桂林多為“老、少、山、窮、移”於“一體”的貧困地區,其中百色、崇左還是邊境地區。這說明,廣西革命老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光榮而艱巨,把發展紅色旅遊同扶貧開發結合起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廣西這方面有著積極的探索和基礎,比如,相繼制定和實施了《2005至201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廣西區紅色旅遊發展規劃(2011-2015年)》,極力打造左右江紅色旅遊區、桂北紅色旅遊區、南寧紅色旅遊區等六大紅色旅遊區,鄧小平足跡之旅、重走紅軍長征路、中越邊關紅色之旅等七條精品線路,促使紅色旅遊業的發展駛入快車道。據統計,2004-2014年,廣西紅色旅遊接待遊客達1.65億人次,紅色旅遊直接就業人數12.6萬人,間接就業人員65.7萬人,2013年、2015年廣西紅色旅遊綜合收入分別達到132億元、182億元。

採取系列舉措推進廣西紅色旅遊扶貧。實踐證明,紅色旅遊的快速發展成為廣西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但廣西同江西、山東等地發展紅色旅遊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江西發揮紅色旅遊帶動旅遊扶貧、旅遊富民的作用,從紅色旅遊的策源地,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發展紅色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實現了紅色旅遊扶貧“雙豐收”;山東臨沂市踐行紅色旅遊精準扶貧,2015年實現紅色旅遊總收入306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600元。因此,廣西紅色旅遊扶貧的空間極大,要以新理念把發展紅色旅遊品牌同扶貧開發結合起來。一方面要用紅色旅遊精準扶貧生動詮釋五大發展理念。重要的是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引下,實施紅色旅遊精準扶貧,即創新發展推進紅色旅遊精準扶貧、協調發展均衡全面進行精準扶貧、綠色發展保障紅色旅遊精準扶貧可持續、開放發展打造精準旅遊扶貧平台、共享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發展目標,從而使紅色旅遊成為帶動老區整體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要採取系列舉措促使紅色旅遊精準扶貧出成效。結合區內外的已有經驗,可以採取四大舉措使紅色旅遊的發展為革命老區帶來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從而使紅色旅遊成為振興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四大舉措就是堅持政府主導,形成部門合力;強化規劃引領,加大政策扶持;創新扶貧模式,發揮示範作用;做好“紅色旅遊扶貧+”文章(如 “紅色旅遊扶貧+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扶貧+旅遊商品”“紅色旅遊扶貧+新農村建設”“紅色旅遊扶貧+新型城鎮化建設”“紅色旅遊扶貧+休閑農業”),強化綜合帶動。

生態扶貧是廣西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生態扶貧是美了生態富了百姓的造血式扶貧。從扶貧歷程看,我國扶貧經歷了5個階段:1978~1985年的體制改革推動扶貧、1986~1993年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1994~2000年的攻堅扶貧、2001~2012年的整體規劃扶貧、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從扶貧方式看,扶貧分為5種類型:資金型扶貧、項目型扶貧、對口幫扶式扶貧、精準扶貧、生態扶貧。這里的生態扶貧就是要在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環境保護+產業帶動”的扶貧開發新模式。在這一意義上,生態扶貧也是扶貧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但這並不能說“生態扶貧”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黨和國家在貴州畢節等地搞了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試點,其方針就是“開發扶貧、生態保護、人口控制”,由於當時的扶貧任務比較重,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飢不擇食,只要能脫貧什麼項目都上。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航程,生態建設成為重要議程,所以我們的扶貧也要適應新的變化、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扶貧項目不僅要停止破壞生態,而且還要有利於生態的修復,在這個加減法當中找到利益平衡點。對此,地處中西部連片貧困地區的貴州、廣西、雲南、四川等省區為了避免重走發達地區高速發展、嚴重污染的老路,先後提出了生態扶貧的新觀念,把“生態保護+產業發展”作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也就是說,廣西是全國較早提出和探索生態扶貧的省(區)。

廣西實施生態扶貧有著良好的基礎。廣西森林面積達2.2億畝,人均4.6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62.2%,居全國第三位;2015年廣西植被生態質量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雙雙名列全國第一;2016年新增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85個縣(市、區、旗)中,有廣西的陽朔、灌陽、恭城、蒙山、德保、那坡、西林、富川、羅城、環江、金秀等11個縣。同時,廣西生態扶貧還有政策優勢和先行實踐探索。廣西實施生態扶貧的縣(市、區),多位於西江、湘江等較大河流的上游,實施生態扶貧有國家政策傾斜優勢。近年來,廣西積極探索生態扶貧新路子,其中2013年開始的“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就是一項重大活動和有益探索。在生態扶貧觀念的引領下,廣西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促進了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 2016年廣西林業產業年產值突破4300億元、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達1.23萬億元,生態優勢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凸顯。無疑生態扶貧已成為“精準扶貧”的有益補充成分,為扶貧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的生態扶貧也還面臨一些問題。從生態產品的生產端看,有些貧困地區具有先天優勢,適合綠水青山的生態扶貧模式,但這種模式不一定適用於極度缺水的石山乾旱地區特別是西北乾旱地區,在生活條件艱苦、生存環境惡劣的乾旱地區如何實現生態扶貧?從生態產品的流通端看,還存在產品流通渠道不暢通、規模效應低等問題,使得生態扶貧前行之路有艱難。為此,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措施來確保生態扶貧的有序有效持續推進。在生態產品的生產端,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總結廣西、貴州、雲南、四川以及陝南等地的生態扶貧經驗,提煉形成國家政策,正式向全國推廣;同時,立足精準扶貧,精心布點選點,關注少數民族地區和乾旱地區,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培育一批生態扶貧試點區和示範區,逐步向全社會推廣。在生態產品流通端,實行國家“生態扶貧產品認證書”,為生態產品順利走向城鎮和市場貼標簽、開綠燈;同時,建議國家制訂優惠政策,打通生態產品與市場的流通環節,在生態產品的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基礎上,形成價格比較優勢。

;
閱讀全文

與分龍節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
縣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
電子商務地區差異 瀏覽:499
學校食堂工人培訓方案 瀏覽:766
訥河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瀏覽:484
星巴克具體營銷戰略和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認證法律制度 瀏覽:275
市場營銷課總結 瀏覽:735
金生水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646
市場營銷創業策劃書200字 瀏覽:768
活動策劃方案學校雙旦活動 瀏覽:123
北京電子商務創業園 瀏覽:851
免費下載小學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504
答謝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52
合作贊助策劃方案 瀏覽:949
月餅營銷方案人情消費 瀏覽:607
雷勵中國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