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美國大選的政治宣傳

美國大選的政治宣傳

發布時間:2022-09-13 12:01:37

1. 美國總統競選宣言有哪些

2007年2月10日,伊利諾伊州首府斯普林菲爾德市 首先,請允許我對今天冒著嚴寒、遠道而來的朋友們表示感謝。我們此行都為了一個目的。我感謝大家的熱誠,在我心裡,我知道你們並非僅僅為我而來,你們此行的原因更在於你們相信這個國家的未來。面對戰爭,你們相信和平將至。面對絕望,你們相信希望尚存。政治將你們拒之門外,讓你們安於現狀,長期彼此分隔,但你們相信我們作為一個民族,能夠實現可能實現的一切,打造一個更加完美的聯邦。這就是今天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告訴你們我是如何來到這里的。你們大多數人都知道,我並不是偉大的伊利諾伊州土生土長的公民,我是在20多年前搬到這里的。那時的我還是個年輕人,剛從大學畢業一年;在芝加哥,我身無分文,舉目無親。但有幾個教堂為我提供了一份社區組織者的工作,年薪1.3萬美元。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份工作,因為我的心一直被一個簡單且有力的想法激勵著—我可以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美國盡一份綿薄之力。這份工作使我有機會走訪了芝加哥一些最貧困的社區。我和牧師及普通民眾一起,幫助因工廠倒閉而備受蹂躪的社區。我發現人們所遇到的不僅僅是地區性的問題—關閉鋼廠的決定是遙遠的行政官員做出的;學校缺少課本和計算機可以追溯到千里之外政客們的施政不當;當一個孩子有暴力傾向時,他心靈的創口單靠政府永遠無法彌補。正是在這些社區里,我受到了有生以來最好的教育,也懂得了基督教信仰的真諦。我在這個職位上一待就是三年,之後我去了(哈佛)法學院學習,因為我想要弄明白法律是如何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服務的。我成了一名民權事務律師,並教授憲法課程。之後不久,我逐漸意識到我們所珍惜的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依賴於全體選民的覺醒和積極參與。懷著這些想法,我來到了州首府,成為了一名州參議員。正是在這里—斯普林菲爾德市,我眼見了美國所融匯的一切—農民和教師,商人和公司員工—所有人都有著各自的故事,所有人都希望獲得一席之地,所有人都強烈期望自己的發言能夠受到重視。我在這里獲得了永恆的友誼—我看到許多朋友也在今天的聽眾當中。正是在這里,我們學會了用和顏悅色的方式去對待意見不一—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只要我們願意傾聽對方的意見,我們就能以人性的真善美而非假惡丑與人進行交往。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夠改革千瘡百孔的死刑體制,為貧困兒童提供健康保險,並使得稅收體制更為公平和公正,以有益於工薪階層家庭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過了被那些憤世嫉俗者宣稱永遠不能通過的道德改革法案的原因。正是在這里,在斯普林菲爾德市,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匯集於此,讓我憶起了美國人民的正統—我逐漸相信通過這種正統,我們能夠建設一個更加充滿希望的美國。緣此,在古老的國會大廈下面,在林肯曾經呼籲分裂的議會團結一致的地方,在共同的希望和夢想仍然鮮活的地方,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宣布我將競選美國總統。我承認這一聲明有一點自以為是—甚至有些狂妄。我知道我並未花費很多時間來研究華盛頓的施政方略,但我在那兒待的時間已經足夠讓我認識到華盛頓的施政方略必須要變革。我們奠基者們的天才之處在於他們設計了可變革的政體。我們應樹立信心,因為我們曾對這個國家進行過變革。面對暴政,一大批愛國志士曾迫使一個帝國屈膝。面對分裂,我們團結整個國家,解放了黑奴。面對大蕭條,我們讓勞動者重回工作崗位,並使數百萬人民脫離了貧困。我們歡迎外來移民,我們將鐵路延伸至西部,我們將宇航員送上月球,我們還聽到了馬丁·路德·金的號召,讓公平似水奔流、正義如泉噴涌。每一次,新一代的美國人都會勇敢地承擔並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今天,我們再一次受到了感召—此時正是我們這一代做出回應的時刻。那是我們永不動搖的信仰—雖然我們也會面臨不可能,但熱愛祖國的人民能夠變革它。這就是亞伯拉罕·林肯的信念。他有自己的疑慮、失敗,亦曾遭遇挫折。但通過他的意志和語言,他推動了整個國家的前進,並協助我們解放了一個民族。正是因為數百萬人支持他的事業,所以我們不再分裂,不論南方還是北方,奴隸抑或自由人。正是因為各個種族、各行各業的人們在林肯故去後繼續為爭取自由而長久地奮斗,今天我們才有機會作為一個民族—美國人民來共同面對新千年的挑戰。我們都知道今天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一場無休止的戰爭,對石油的依賴威脅著我們的未來,許多兒童不在學校好好讀書,許多家庭努力掙扎著賺取工資以支付各種賬單。我們已聽說並知曉挑戰所在,而且我們多年來一直在談論這些挑戰。阻止我們應對這些挑戰的不是因為缺乏合理的政策與可行的方案,而是領導無方,「狹隘」政治—我們被那些繁文縟節分散了注意力,我們長期以來對艱難抉擇的逃避,我們期望輕易地獲得政治籌碼,而沒有挽起袖子好好工作,更沒有達成工作共識來解決重大問題。在過去的6年中,我們不斷地被告知越積越多的債務並不要緊,美國人對於日益上漲的醫療衛生費用和工資停滯的狀況感到焦慮只是一個錯覺,氣候變化只是個愚弄人的玩笑,強硬的言辭和考慮欠周的戰爭可以用來代替民主、戰略和遠見卓識。當經歷所有其他的失敗後,當卡特里娜颶風來臨時,抑或當伊拉克戰場上士兵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時,我們被告知我們的危機源自其他人的錯誤。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失敗,卻被告知應該責備另一個黨派或是同性戀者或是移民。當人們在幻滅和挫敗中把目光移向別處,我們知道是什麼填補了空白。那些憤世嫉俗者、說客還有那些特殊利益集團,把美國的政治變成了一場只有他們才能玩得起的游戲。他們能大筆一揮,開出支票來解決問題,而你卻要為他們埋單;他們享有特權獲得各種資源,而你卻需要寫申請信。他們認為政府歸他們所有,而我們今天在這里要把它奪回來。這種政治的時代現已一去不復返,歷史該翻開新的一頁了。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我非常自豪能協助引領這場國會內部的辯論—這場辯論導致了自水門事件以來最為徹底的道德改革。但華盛頓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這條路並不容易走下去。因此,我們不得不確定輕重緩急,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雖然政府會發揮關鍵作用,帶來我們需要的變革,但僅憑金錢和方案的增加並不能保證讓我們獲得預想的結果。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須承擔責任—向我們的子女逐漸灌輸一種追求成功的觀念,去適應更具競爭力的經濟,讓社區變得更加美好,還有學會做出某種程度的犧牲。那麼,讓我們就此開始行動吧。讓我們一起並肩戰斗,開始這項艱難的工作。讓我們來實現整個國家的變革。讓我們成為在數字化時代重塑我們的經濟,使之具有競爭力的一代。讓我們高標准要求學校,並給予助其成功所需要的一切資源。讓我們招募新的師資力量,給予他們更高的工資、更多的支持,以此來激發他們更強的責任心。讓我們使孩子能夠上得起大學,讓我們在科研方面進行投資,讓我們在全美國的各個城市和鄉村中心鋪設寬頻線路。隨著我們經濟的變革,讓我們成為確保美國勞動者能夠分享到經濟繁榮成果的一代,讓我們保護公司承諾給員工的辛苦所得,讓我們使美國勞苦大眾能夠為其退休進行儲蓄成為可能,讓我們允許工會及其組織者再次振興國家的中產階級。讓我們成為根除美國貧困狀況的一代。每個想要工作的人都應該能夠通過職業培訓而獲得一份工作,賺取足夠的工資以支付各種開銷,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照顧從而在他們上班時可以讓孩子待在安全的地方。讓我們做好這些事。讓我們成為最終解決醫保危機的一代。通過注重預防,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運用技術手段減少行政開支,我們可以控制相關的費用。讓我們成為此時此地宣告到下屆總統首個任期結束時普享醫保的一代。讓我們成為使美國最終擺脫石油暴政的一代。我們可以利用國產的和乙醇之類的可替代燃料,鼓勵生產更多的節能汽車。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我們可以將全球變暖的危機變成創新的機會,增加就業,刺激商業,給全世界樹立一個榜樣。讓我們成為後世子孫為我們今天於此的所作所為而感到自豪的一代。最為重要的是,讓我們成為永遠牢記「9·11」事件、盡一切努力與恐怖分子作斗爭的一代。政治分歧不應使我們再在這些問題上存在分歧。我們可以通過共同行動來保衛國家的安全。我已與共和黨參議員迪克·盧格一道通過了一項法案,確保銷毀世界上某些最具致命性和難以預防的武器。我們能夠團結一致,依靠一支更加強大的武裝力量抓捕恐怖分子,能夠加強網路以斷絕他們的資金渠道,提高我們情報機關的能力。但我們也應明白對抗敵人的最終勝利,只能來自於重建我們的聯盟,將那些價值觀念輸出到國外,為世界上數百萬的人們帶去希望和機遇。但只有我們結束伊拉克戰爭,所有的這一切才可能得以實現。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場戰爭。我認為這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今天,我們為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無數心碎的人們以及那些消逝的年輕生命而感到悲痛。美國人民,撤回我們的軍隊的時候到了,承認犧牲再多美國人的生命也無法解決由別國內戰所引起的政治分歧的時候到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構思了一個在2008年3月撤回我們作戰部隊計劃的原因。讓伊拉克人民知道,我們不可能永遠駐扎在那裡,這是我們迫使遜尼和什葉兩派回到談判桌前磋商尋求和平解決途徑的最後也是最美好的希望。最後,還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好好處理這場戰爭為時不晚,讓軍隊將士歸來—我們的退伍老兵—他們做出的犧牲最多。讓我們為他們提供所需的照顧,重建他們所熱愛的部隊,以此來褒獎他們的英勇氣概。讓我們成為開啟這項工作的一代。我知道有些人不相信我們可以完成所有這些事情,我理解他們所持的懷疑態度。畢竟,每四年,兩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會做出類似的承諾,我想今年也不會例外。所有參加競選總統的人都會去全國各地走訪,提出詳細的計劃,並發表氣勢恢弘的演說;我們所有人將大力宣傳那些自己所具備的特質,證明自己足以勝任領導這個國家。但是多少次,當選舉結束時,五彩紙屑被清理一空後,所有的這些承諾便隨之被淡忘,而游說者和特殊利益集團則開始活動,人們一如既往地轉身、失望,離開這里,繼續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因此,這場競選不僅僅關乎我個人,它關乎我們大家—關乎我們共同努力所完成的事情。這場競選應成為你們實現希望與夢想的平台與途徑。這需要你們貢獻時間、精力和建議—當我們做得正確時,推動我們繼續前進;當我們犯錯時,讓我們曉得錯誤之處。本次競選應恢復公民的意義,恢復我們對共同目標的認同,並讓我們認識到沒有什麼艱難險阻可以抵擋千百萬人民要求變革之聲的力量。單靠我們自身的力量,這場變革就不會發生。維持分裂狀態,我們註定要失敗。但一位自學成才的瘦高個、一位斯普林菲爾德市律師的成長經歷告訴大家,我們有可能打造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未來。他告訴我們言語中蘊涵著力量。他告訴我們堅定的信仰中蘊涵著力量。在一切的種族、地區、信仰和社會地位的差異下,我們同屬一個民族。他告訴我們希望中蘊涵著力量。當林肯召集起反對奴隸制的人們時,人們聽到他說:「盡管存在著種種怪異、不和諧甚至是充滿敵意的聲音,我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打響戰斗,直至最終勝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聚集於此的目的所在。這就是我參加這次競選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總統職位,而是為了與大家一道變革這個國家。我希望贏得下一場戰爭的勝利—為了正義與機遇。我希望贏得下一場戰爭的勝利—為了所有的美國人民能夠有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工作以及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我希望我們承擔起完善我們聯邦的未竟事業,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美國。如果你願意加入到我這項看似不大可能實現的探索當中;如果你感到了命運的召喚,和我一樣看到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你和我一樣感覺到是清醒過來,驅除我們的恐懼,以行動來彌補我們對上一代和後世子孫虧欠的時候到了,那麼,我便准備好了承擔起這項事業,與你們一道前行,共同努力。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在這個星球上開辟一片新的自由天地。 巴拉克·奧巴馬

2.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1、時間太長,令人厭倦。從初選開始到大選結束,將近一年的時間。如果算上初選前的准備工作,則有一年半甚至兩年的時間,真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游戲。每四年一次,一次一年。這樣時間長而頻繁的競選,而且幾乎是重復同樣的過程和內容,自然會使人們感到厭倦。

2、費用高昂,富人的游戲。美國的競選費用呈不斷上升趨勢。美國總統選舉是典型的金錢政治(當然這並不等於賄選或「黑金」政治),雖然捐贈給候選人的競選基金受到有關法規的嚴格限制,但捐給政黨的錢卻沒有明確的限制(被稱作「軟錢」),政黨可以將之轉用於幫助候選人競選。金錢政治使得窮人望而卻步,甚至望而生厭。不參加投票者,窮人居多。

3、驢象之爭,兩黨壟斷政壇。民主黨和共和黨已壟斷美國政壇近一個半世紀,兩黨的價值觀和政治綱領在許多方面相近,而美國又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存在著很多利益群體。許多利益群體沒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而現有的政治體制又很難使第三黨崛起。

(2)美國大選的政治宣傳擴展閱讀: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優點:

1、選舉使政權交接或延續和平地進行。選舉是獲得國家權力的唯一合法渠道,誰要想掌握國家權力,只有參加競選,別無它途。通過其它方式如政變即使控制了權力機關,其權力也不會為公眾所承認。這就基本排除了因爭奪國家權力而引起國家政治動盪、乃至內戰的可能。

2、選舉是選民行使民主權力的重要途徑。美國人的民主權力有許多實現途徑,如自由發表言論,但選舉是最重要的途徑,選民參加投票,最主要的動機就是要行使自己的權力。在美國,選民參加選舉投票是完全自願的行為,通過各種手段迫使選民投票是非法的。

3、選舉是一次全民政治總動員。通過媒體展示出的競選活動,將人們的注意力聚焦在選舉上,促使人們關注、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了解美國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可以說,選舉是向公眾宣傳、灌輸美國價值觀的極好方式。

3. 美國總統里根在1984年的競選中做過什麼宣傳嗎都有什麼內容的宣傳

1984年總統大選,里根的對手是民主黨人華特•蒙岱爾,當時他多次指責里根年紀大,缺乏變革精神,他還挑選了一位女性助手,並且對里根進行了人身攻擊。然後實踐證明,華特•蒙岱爾是一系列舉措是錯誤的。
在競選連任的198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里根以壓倒性勝利擊敗華特•蒙岱爾(Walter Mondale),贏得50個州里的49個州(蒙岱爾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蘇達州和華盛頓特區)。里根獲得將近60%的選票。里根贏得連任的機會一直相當穩固,蒙岱爾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發表的演說被視為失誤連連,在演說中他說道:「里根會提升稅率,而我也會這樣做。但他不會告訴你,而我會。」
里根在德州的達拉斯接受了共和黨的提名,借著當時美國經濟的復甦而支持度高漲。同時他在當年夏天親自揭幕了洛杉磯奧運會,成為第一位親自揭幕夏季奧運的美國總統。
1984年的選戰也使里根做出他最著名的失態之一,在他於電台准備發表演說時,沒有察覺到播音已經開始而開玩笑道:「我親愛的美國人們,我很高興的告訴你們今天我簽署了一項法案,將會宣布俄國永遠為非法狀態,我們在五分鍾後開始轟炸。」一些人認為在美蘇處於如此緊張的狀態下發表這種言論,是一件大錯誤;一些人則引用里根的話來質疑里根在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繫上的現實認知。其他人則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在錄音室里意外流出的幽默笑話罷了。這段錄音後來還被樂手Jerry Harrison和Bootsy Collins改編為舞曲「五分鍾」。
盡管在第一場辯論中里根表現不佳,但他在第二場辯論中回復了優勢,並且在整場選戰的大多數時候都占據民調的優先位置。里根在1984年選戰的的大勝利被許多政治評論者認為這是「里根式民主」轉變了傳統民主黨支持者立場所造成的。

4. 這次美國大選涌現出哪些新特點

新千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報道分析 呈現五個特點
競選報道的基本原則:平衡

美國新聞媒體對大選報道的基本原則是:採取完全中立的立場。例如,支持布希和克里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報道篇幅和字數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兩方面都不得罪。美國媒體在大選中保持中立立場,一是美國媒體在歷史上有強調客觀、公正的傳統,力求准確地向受眾報道事實;二是為了減少麻煩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乃不得已而為之。

CNN邀請專家分析選情或發表評論時,總是安排兩方面的支持者同時出現。美國媒體大都設有「職業道德編輯」,所有節目或文章都要經過他們審閱,以杜絕明顯的政治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選期間,《紐約時報》發表「挺克」社論,很快遭到政府的壓力,兩天後該報刊登了布希訪問華盛頓一個教會的新聞,並配發布希與主教握手言歡的大幅照片,以保持報道的總體平衡。

競選報道的發展趨勢:網路化

新千年以來,網路傳播已被普遍應用於美國大選中,網路傳播的優勢與政治選舉宣傳的需要相融合,成為候選人進行信息傳播、募集捐款以及與選民互動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躋身大選報道的舞台,及時發布和隨時更新選舉信息。對於總統候選人來說,這意味著網站在實現競選信息傳播這一功能時,漸漸超越了過往簡單的信息羅列模式,承擔起候選人網路「新聞發言人」角色;對於受眾來說,博客以虛擬模式構築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新型民主」,輔助受眾了解大選新聞、獲得觀點。

一些大型網站在發布大選新聞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臨近,YouTube已成為選民和候選人互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們甚至對該網站充滿了敬畏。政治運動網站Politics Online的創始人菲利浦·諾布爾說:「過去候選人在選戰運動中對創新技術的運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選舉中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已成為造勢宣傳最基本的平台,幾乎每一次運動從頭到尾都有YouTube的參與。」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從黨內提名到調查投票、籌劃路演內容及發表聲明、宣傳冊子,大多數候選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網民的熱情毫不遜於候選人,他們上傳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為CNN、YouTube選舉辯論提供的問題;也有女性選民歌頌自己心儀的候選人的音樂視頻《我愛上了奧巴馬》,這一視頻上傳僅1個月,點擊率已超過250萬次;還有一段婦女們對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魯迪·朱利安尼進行的辯論戰視頻,短短4天的瀏覽量超過50萬次。

2007年3月19日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即推出美國10位總統競選人的網頁。MySpace首席執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說,作為美國點擊率最高的網站,MySpace將在即將開始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趕在大選初選的前一天,MySpace舉行了一場「虛擬選舉」,網站戲稱這是「全國第一場總統預選」,1月2日網站收到15萬多張選票。

競選報道的娛樂化色彩:性丑聞

政治娛樂化已經成為當今美國新聞界的一大重要現象,媒體的監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傳媒在美國屬於商業企業,它不是公共機構,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機構所能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娛樂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家媒體對競選人的丑聞津津樂道,特別是性丑聞。揭露性丑聞似乎變成了大選中的「家常便飯」,幾乎沒有哪個總統候選人沒經歷過這樣的「考驗」。目前勝出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希拉里·柯林頓最近被媒體指稱她具有同性戀傾向,其競選班子里年輕漂亮的胡瑪·阿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國,那些受到媒體精英鄙夷的「腐敗墮落新聞」,卻被數量眾多的美國觀眾視為「反映華府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對卧室緋聞這類敏感話題更感興趣。共和黨候選人前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動用公款與情婦廝混」的性丑聞也成為最近很多人的話題,一些報道煞有介事地聲稱,為了方便同情婦鬼混,朱利安尼濫用安全保護的經費。最早曝光這則消息的是一家影響力日增的網站Politic.com,消息出現在兩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場重要的電視辯論的間隙,這讓朱利安尼大為震怒,怒斥這是「政治對手對他的打擊」。

曝光競選人的性丑聞首先符合了兩黨互相攻擊的特性,從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競選總統時,就遭到政敵對其私生活的猛烈攻擊;其次,大選期間關於兩黨競選人的報道無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內容更引人注目。近年來,一些總統競選人所謂的「性丑聞」報道遵循了類似的規律:大報首先獲得線索,但苦於無法核實或者出於政治或新聞標准考慮,決定暫時不報,然後網站或者博客搶先發出。新媒體的崛起給了「性丑聞」傳播更多的空間,由Google、YouTube這些網路媒體的弄潮兒造就的「曬時代」,也使原來充斥嚴肅話題的「新聞空間」被擠對得更為狹小。

5. 在美國大選亂象中如何提升我們的愛國主義

在美國大選中,卻使我們看到了美國很多社會的弊端和社會分裂情況,其實美國也沒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美好,那麼就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熱愛我們自己的國家那樣自己的祖國堅信自己的道路,自信,你更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一點對於我們提高愛國主義是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基礎,思想基礎,文化基礎。

6. 美國大選為什麼要選川普 這是迄今為止最深刻的文章

川普有很很多新承諾,如美國強大、北約成員國分攤軍費、退出花錢的TPP、不讓墨西哥人和阿拉伯人進美國等,保證就業,底層群眾的當然支持。也確是川普獲勝的原因之一。
但是光有人支持是不夠的,川普有充足的——競選資金。

美國是一個的大選實行政治獻金的模式——總統候選人要競選總統,所有競選經費要靠你自己來籌措。因為你自己的競選團隊要工資,你每一次的演講與集會要花場地經費,還有在媒體上的宣傳需要各種經費。

這些經費耗資巨大,是一般人無法支付的起的高昂費用,所以就要看競選者能不能從那些有錢的人手中拉足夠多的贊助了。但是,有錢人也不傻,我投你做總統你總得保證你上台之後不能損害我的利益吧——誰會投錢給一個上台之後就拿自己開宰的人呢?
川普自己有錢,競選資金十分充足。

7. 美國的選舉制度詳細介紹.............

美國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選民資格】凡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有選舉權,除北達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規定,選民必須事先辦理登記手續,方能參加投票。

【候選人資格】憲法規定,凡年滿25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7年者,均可競選國會眾議員;凡年滿30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9年者,均可競選國會參議員。但是候選人在參選時必須在選區居住(因此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為競選紐約州參議員而臨時移居紐約州)。

【候選人產生辦法】候選人的產生有許多方式,如黨組織推薦、政治權勢人物點名、利益集團推舉,不過多數情況是毛遂自薦。如屬於某一政黨的候選人,則必須在某一黨內的預選中擊敗黨內其他對手,方贏得該黨提名。在某些一黨占壓倒優勢的國會選區內,贏得該黨提名差不多就贏得了競選。

一般候選人通過預選的方式獲得黨內提名。預選制度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形成了由政黨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的制度,從那以後,大多數議員都由黨內的秘密會議提名產生,而這種制度使議員人選往往由黨魁所控制。1867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福縣首先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職候選人,即由兩黨的選民直接投票確定該政黨提名的候選人。20世紀初,直接預選制度得到推廣,到1917年,全國48個州中已有44個實行了某種形式的直接預選制。現在,美國所有50個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參議員選舉辦法】國會參議員由各州直接選舉產生,每州選舉出2名參議員,共100人,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具體做法是將參議員分為3組,1組兩年後改選,1組4年後改選,1組任滿6年改選。基本分配原則是保證一個州的2位議員不要在同一年任期屆滿。如參議員在任期內死亡或辭職,州長應組織補選,除非該州立法機構授權州長指定一位參議員繼任者,繼任者可一直任職到下次大選,但大選中繼任者只競選其前任餘下的任期,如一位參議員任期為6年,在第3年去世,繼任者繼任一年後參加大選,獲選者任期只有2年。現在50個州中有49個州都授權州長指定參議員繼任者,只有俄勒岡州是例外,必須經過補選選出參議員繼任者。

1866年以前,美國沒有統一的聯邦參議員選舉制度,各州自行其是,大約半數州使用兩院表決,即州議會兩院以院為單位分別選舉,直到兩院各以過半數票選出同一人士為聯邦參議員,這種制度的弊端是兩院常常陷入僵局,以致國會開會後幾個月,參議院的有些州議席還空缺。另外半數州使用「聯席投票制」,即州議會兩院議員一起投票,獲多數票者當選。各州自行其是的選舉制度給國會選舉帶來不少混亂。1866年7月,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向全院提交報告,建議國會通過法律,統一參議員選舉制度。國會兩院迅速通過了有關議案。

新的參議員選舉方式為:州議會兩院分別投票,採用口頭表決方式選舉參議員,次日,兩院應舉行聯席會議,清點兩院表決結果,如果兩院分別以過半數票選舉同一人為聯邦參議員,應即行宣布該人當選;如沒有一個同時獲得兩院過半數者,該州議會兩院應在同一會期每天中午12點,至少每日一次地舉行聯席投票,直至選出聯邦參議員。

這種通過間接選舉的辦法選舉聯邦參議員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913年。1913年,三分之二的州批准憲法第17條修正案,規定合眾國參議員由每州人民選舉,即在州議會選舉參議員前先由該州選民預選,州議會的選舉實質上只是對預選結果加蓋公章。

目前,美國有48個州參議員選舉只須一次投票,獲得簡單多數者就可以當選,只有喬治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是例外。

參議員選舉投票是非強制性的。

【眾議員選舉辦法】美國憲法將眾議員的選舉原則規定為:國會眾議員依據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眾議員與人口的比例不得超過1∶3萬(即每位眾議員至少須代表3萬選民),但每個州至少應有1名眾議員。美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依普查結果重新分配眾議院議席。如按此比例,美國國會現在議員數將高達7000人。現在的435位議員數是按1910年第13次人口普查結果定下的。在第87屆國會時曾又給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各一個名額,使眾議院有437名議員,但人們普遍認為像英國平民院那樣擁有650個議員的立法機構太龐大、太笨重了,不希望再增加眾議員數額,因此1929年國會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後不再隨人口增加名額。

美國憲法規定眾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不得少於3萬,但實踐中發現這個規定范圍太寬。與最高法院通過案例確定的「盡量使每一位議員與其他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相當」原則不相符。因此最高法院又通過一個案例裁決劃分選區時要使各選區人口比例差額不超過3.1%。

1967年美國又通過法律取消了所有以州為單位選舉眾議員的辦法,即如果給某一州分配了3個名額,該州必須在本州劃分3個選區,每個選區選出一位議員,而不得全州選民集體投票選出3名議員,當然若該州只有一個名額的除外。現行的眾議院議席分配中加利福尼亞州的議席數最多,為52席;紐約州其次,為31席;阿拉斯加等7個州各有1席;僅有14個州的議席數超過10席。

眾議院除有各州選出的議員外還有從波多黎各自由邦來的屬地代表(Resident Commissioner),哥倫比亞特區、美屬薩摩亞、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的列席代表(delegates),這些派駐眾議院的代表享有大部分眾議員的權力,只是不能投票表決。

【選舉的管理】聯邦競選法規定由聯邦選舉委員會管理有關選舉事務。聯邦選舉委員會由6人組成,他們經總統提名,由參議院認可產生。聯邦選舉委員會專門執行聯邦選舉管理法,對違法行為提起公訴。

根據聯邦競選法規定,任何個人在同一年內,對同一競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000美元,對所有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25000美元,對同一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20000美元。任何政治行動委員會在一年內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15000美元,參議院的民主黨、共和黨兩個參議員選舉委員會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7500美元。雖然法律對競選經費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但實際中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捐贈者往往通過捐軟錢(soft money)的方式迴避法律的約束(美國法律對選民將錢捐贈用於支持某一政策的數額沒有限制,但實際上一項政策很可能就是某一位候選人倡導的,因此捐錢支持一項政策與支持該候選人並無區別)。

每個候選人必須在選舉前10天或選舉後30天內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報告所收到的捐款和競選開銷,其中包括所有捐款在100美元以上的捐款人的姓名、通訊處和職業。

【選舉的種類】選舉分大選年選舉、中期選舉和補選等。大選年選舉為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年的國會選舉,屆時,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期舉行;中期選舉指兩次大選年之間的第二年舉行的國會選舉。議員任期未滿而辭職、死亡或被所屬議院驅逐等形成空缺時舉行的選舉為補缺選舉。

【議員構成】在現任參議院100席中,共和黨佔55席,民主黨佔45席。眾議院435個席位中共和黨佔223席,民主黨211席,獨立候選人1席。

參議院中共有9名女議員,眾議院有58名女議員。

絕大多數國會議員為男性,白人,受過良好教育,中年,中等或中上等收入家庭出身。按職業劃分,出身律師的最多,在眾議院佔40%以上,在參議院佔60%以上;其次是企業家和銀行家,真正來自工會的或藍領的議員很少。

【連選連任】美國對總統的任職規定了連選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但對議員的任期未作任何限制。事實上,美國議員的連選連任率相當高,眾議院有92%再度競選的議員獲得連任,參議院也有75%。在普通的大選中,眾議院有50~70個席位的議員幾乎不需作任何競選努力就可當然連任。

在任者能較容易地連任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可利用的資源較對手多。可以在電視、廣播、集會上發表演講,讓選民了解、熟悉(選民在投票時,往往會更傾向於投給自己比較了解的人);也可通過助手向選民發信,加強聯系,讓選民記住;更可以利用自己的職位為選區謀福利,讓選民感激。2.在任者較其對手更容易獲得競選資助。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

(一)美國的總統選舉

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美國實行總統制,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由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大選選出,任期四年,並可連任一次。

美國總統選舉的過程漫長而復雜,主要包括預選、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選運動、全國選舉、選舉團投票表決以及當選總統就職儀式。

預選階段通常於大選年2月份的第3個星期二在新罕布希爾州拉開帷幕,到6月份結束。此後,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代表大會選拔代表。因新罕布希爾州率先進行預選,其選舉結果對其他各州影響很大。

美國兩大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常在7月和8月分別舉行。屆時,參加代表大會的各州代表將投票選出本黨總統後選人,然後通過由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並正式選舉出競選綱領。大會往往長達數天,投票上百次。

代表大會結束後,選出的總統候選人即開始在全國展開歷時數月的爭取選票的競選運動,其中包括到各州作競選旅行、廣泛會見選民、發表電視演說、進行電視辯論等。總統候選人為競選而耗費巨資,使盡各種招數。

美國法律規定:在全國選舉時,選民要在大選年的11月第二個星期二到指定地點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全國選舉還要通過選舉團的投票表決。由於在一個州中獲得選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便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因此一般情況下選舉只是例行公事。

(二)美國副總統是如何產生的

在美國政治中,副總統不擔任實際工作。他的公務是擔任國會參議院主席,但這主要是禮儀性的,因為他只有在參議院表決時贊成票和反對票相等情況下才投票。副總統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據總統的要求而定,一般無足輕重,如代表總統參加外國領導人的葬禮活動等。

根據美國憲法,如果總統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先當副總統是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途徑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三位副總統在總統任期內接任總統職務。杜魯門因羅斯福去世,約翰遜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別繼任總統。此外,有幾位副總統還當過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漢弗萊、蒙代爾和布希。

美國副總統不是由美國公眾直接選出的,而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挑選並經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在選擇副總統候選人時首先要考慮此人的政治資歷和條件,但主要看他在黨內代表哪部分勢力以便取得平衡,盡可能爭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

但大選結果不取決於總統候選人對副總統的選擇,而是取決於總統候選人。1988年美國大選期間,許多美國人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希的競選夥伴奎爾太年輕、不老練、不值得考慮,而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的競選夥伴本特森經驗豐富、深孚眾望。但大選結果,布希獲勝當上了總統,奎爾自然也成為副總統。

副總統候選人通常是國會議員,但參議員被挑選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機會較大。原因是參議員一旦當選副總統,就擔任參議院主席,這可加強總統與參議院的聯系。

(三)美國總統選舉的預選階段

預選即初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2月到6月為預選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主要是選舉出參加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各黨的總統候選人最後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產生。

目前,美國大多數州實行直接預選的方式,通過選民投票的方式直接選出參加該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選民也可以直接對總統競選人表態。由於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明確表示支持哪位總統競選人,所以投票結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位總統競選人的支持率。今年2月1日在新罕布希爾州舉行的就是這種預選。

另一種預選形式叫「幹部會議」(或稱「基層會議」),由兩黨在一個州的各個選舉點分別舉行黨的基層會議,由支持本黨的選民當場表態支持誰當本黨總統候選人,並選出出席縣一級代表會議的代表。然後,縣代表會議選出州代表會議的代表,州代表會議選出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最終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本黨的總統候選人。1月24日在艾奧瓦州舉行的就是這種預選。

艾奧瓦是全國第一個召開黨的代表會議的州,新罕布希爾是第一個舉行直接預選的州。兩州的預選起著「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選舉結果將影響以後其他各州的預選,因此,對候選人的成敗至關重要。

每個州的預選活動,不管是採取預選還是預選會議的形式,一般都只允許明確表示自己是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的選民參加,不明確自己黨派立場的選民不能參加。即使是前一部分選民,實際上也只有一小部分參加。

(四)美國總統屆、任、位的區分

美國大選常常涉及到美國總統的「屆」、「任」和「位」這三個含義不同的概念。

關於「屆」,美國憲法規定,總統選舉4年一次,總統任滿4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未能滿任,另由他人接任,這兩位總統為同一屆總統。

關於「任」,是指擔任總統職位的次數。一人擔任幾屆總統職務,仍為一任。但一人在不連續的幾屆總統選舉中先後幾次當選,當選幾次就算幾任。

關於「位」,指擔任過總統的實際人數。美國從開始選舉總統至今,不論是連選連任,還是先後幾次當選,不重復計算,有幾位算幾位。

如此計算下來,比爾·柯林頓為第52屆、第42任和第41位美國總統。

8. 2016年大選反映美國政治,社會存在哪些問題

舉世矚目的2016年美國大選結束了。然而,它所激起的政治漩渦仍在繼續,由此引發的戰略變局乃至哲學思考更是影響深遠。目前,輿論所及還只是兩黨勝負的原因、特朗普組閣特徵及其政策走向等表面現象的分析。本文認為,這場選舉和上半年英國退歐公投,以及今年以來發生的一系列突變,共同構成了2016年世界進程的標志性事件。它們表明,21世紀正在出現不同於20世紀的世界政治新趨勢。

美國大選反映美國政治形態的重大變化

2016年選舉對於美國政治變革的歷史意義,現在評價還為時過早。有一些評論可供參考:有人評價,這是美國內戰結束以來最大的政治分裂;也有人認為,這是20世紀初政黨重組以來美國兩黨制受到的最嚴重的沖擊;還有人指出,這是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社會的最大變革。這些評價無論高低,都指向美國政治的一個新起點或轉折點。

其一,這場選舉反映了美國兩黨力量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異軍突起,以300餘張選舉人票大幅領先,帶動美國大部分州成為「紅州」,以致共和黨最終在總統、國會兩院和州長「三合一」大選中全面獲勝。這是二戰後美國兩黨政治中罕見的新紀錄,形成美國歷史上又一次新的政黨重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大湖地區威斯康星、密歇根、俄亥俄、賓夕法尼亞等四個民主黨「重鎮」由藍變紅倒向共和黨。這表明民主黨在傳統工業區的勢力嚴重削弱,作為民主黨重要票源的勞聯—產聯對其工會選票完全失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民主黨由南方農業區域種植園主勢力代表轉變為北方工業區域的社會中下層利益代表,此後綿延一百多年,形成從威爾遜和羅斯福、到肯尼迪和約翰遜、再到柯林頓和奧巴馬的民主黨「改革」路線。這次選舉中,特朗普獲勝的策略特點就是以中產階級利益代表自居,打著「改革旗號」,改變共和黨的「保守老大黨」形象,將傳統的民主黨選民大范圍拉入麾下。此次選舉打破了傳統的兩黨地域結構和政策分野,改變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兩黨歷史軌跡,對21世紀美國政治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其二,這場選舉反映了美國社會認同出現巨大的深刻裂痕。

共和黨人特朗普從一開始,以受教育程度較低、長期受到各方面擠壓的白人中下層的利益代表自居,打出「反移民、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旗幟,先是在共和黨內將主流勢力特別是布希家族的候選人打垮,然後乘勝追擊,將選舉財力雄厚、媒體一邊倒偏袒和兩黨上層一直支持、輿論呼聲極高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在最後一刻一舉擊倒。這個結果在「意料之外」,卻是在「情理之中」。這個「情理」就是美國社會認同出現不可彌補的、顛覆性的斷裂。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突變。在十餘年前「文明沖突論」的首創者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一書中就預見到,大約經過半個世紀到2050年左右,由於少數民族人口的迅速增長,傳統的以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教徒為主體的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將成為少數族群,由此而來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認同將被顛覆。

這個預言居然在十年不到的時間里成為現實,恐怕連亨廷頓本人也不會想到。美國的種族沖突由來已久,但是都沒有涉及主流社會認同的分裂。這次選舉反映出來的認同分裂包括,1%的上層富人與99%的中下層之間的對抗,上層精英和廣大中下層的對立,白人社會與有色人種族群的沖突,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分歧,以及性別、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由來已久的偏見等等。即使在草根政治內部認同也是分裂的,以桑德斯為代表的「左翼草根」和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右翼草根」在價值取向上也是差異突出。這次美國社會認同分裂暴露之充分、程度之激烈,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確實是前所未有。這種認同分裂還將長期繼續下去,對美國政黨政治乃至內外政策的影響不可低估。

其三,這次選舉反映了美國政治形態的世代更替,即網路信息化的政治形態取代工業化時代的政治形態。

從表面上看,特朗普以其個人和家族的力量來抗衡整個兩大黨機器、全部主流媒體、在某種意義上還有國家權力的干預,居然能以如此大的優勢獲勝,令世界輿論為之大嘩,特別是政治學領域的專業權威人士瞠目結舌。於是乎,有人把特朗普的乖僻個性和粗俗語言、其子女女婿的形象魅力、兩個候選人的丑聞揭露等看作是導致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殊不知,導致這場選舉結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數字化、信息化、網路化時代的政治形態已經出現並發生巨大效力。

在這種新的政治形態面前,原有的蓋洛普抽樣民調模式失靈,而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的民意調查卻非常接近實際結果;原有的兩黨基層選票控制方式失效,更多選民不再按照以往的地域、家庭、職業、性別等分類進行投票;主流媒體一致偏向希拉里,蓄意打壓特朗普,掩蓋民主黨脫離民意的嚴重問題,恰恰幫了倒忙;而網路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大行其道,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的新模型准確預測到特朗普將獲勝;

網路觸角深入到核心人物最隱秘之處,迅速曝光全球傳播,瞬間顛覆正統決策過程和選舉結果;西方政黨政治已難以在一國范圍內加以控制,國際政治力量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干擾越來越大,俄羅斯黑客和維基解密從不同方向影響了這次選舉進程;等等。原有的美國兩黨政治形態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在出現碎片化、網路化、娛樂化、跨國化等新形態,其草根性、流動性、突變性、全球性等新特點還將繼續發展。美國選舉和英國退歐以及在菲律賓、韓國、土耳其等中小國家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指向這個趨勢。

其四,這次選舉反映了美國政治的兩極化趨勢,其中右翼極化趨勢更為突出。

特朗普當選作為美國政治史的標志性事件,其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都不可忽視,尤其不能低估美國右翼勢力借機占據上風的嚴重後果。目前美國社會矛盾激化,反映了全球化趨勢下美國利益結構、產業結構和政府資源配置嚴重滯後的更深層次矛盾。特朗普競選綱領中提出的一系列極端主張,從表面上看是社會中下層長期不滿的情緒宣洩,某種程度上卻提出了美國面臨國內結構的致命弱點:

一是國內中產階級在財富分配和種族關繫上的極大不滿;

二是產業競爭力的下降使美國的實際財富和財政能力不斷削弱;

三是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能力之間的巨大缺口,成為戰略負資產。特朗普的危險就在於他涉及了這幾個核心問題,點破了「皇帝新衣的秘密」。這就冒犯了美國上層精英所迴避的「政治正確性」。而希拉里為首的民主黨則無視這些矛盾,根本提不出系統的改革路線圖,這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但是,特朗普提出的所謂「改革」基調是排外的、保守的、倒退的,不可能解決美國面臨的積重難返的困境,相反卻可能打開種族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反共意識形態的潘多拉盒子,激化已有的內外矛盾。

選舉剛剛結束,美國各地就爆發社會騷亂,種族主義勢力抬頭,右翼勢力在組閣中占據上風。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現象」極為復雜,「特朗普改革」充滿著不可預測性和不穩定性。一旦這次選舉中各種保守價值取向和右翼極端思潮相互結合,如種族主義與排外主義結合、白人種族優越論與反共意識形態結合、貿易保護主義與反華排華勢力結合、孤立主義與美國例外論結合、冷戰思維與反全球化主義結合、麥卡錫主義與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結合等等,並通過新總統的內閣團隊付諸政策和行動,其負面影響將遠不止於美國政治,未來世界的前景堪憂。

美國大選反映世界政治的變化趨勢

新的美國政治形態是世界經濟形態發生變化的產物。特朗普當選同英國退歐這兩大標志性事件一起,反映出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新的矛盾沖突。其特徵可初步概括如下:

其一,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加劇各國內部利益結構的不平衡性。

財富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造成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更加困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有增無減。富者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財富的新增長點和庇護所,而貧者卻在本地每況愈下。後者在找不到出路的情況下,出現反全球化、反區域一體化的浪潮勢在必然。這就是出現精英政治和草根政治嚴重對立的經濟原因,同時也是特朗普反對貿易自由化、拒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的社會基礎,以及英國民眾反對歐盟一體化、公投支持退歐的根本原因。各國政客為了獲得選票不得不遷就草根政治的反全球化傾向,政府為了維護國內統治基礎,也不得不在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軌道上後退,甚至換軌、脫軌。一旦這種趨勢蔓延成為普遍現象,國際關系中的沖突因素上升就可能快於合作因素增長。

其二,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相互依存關系發生變化,發達國家從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推動者轉向貿易保護主義的鼓吹者。

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已經超過50%,對於經濟增量的帶動能力比發達經濟體更大。發達經濟體從發展中經濟體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回報比重出現下降趨勢,依靠外部利潤來穩定內部社會結構的路徑越走越窄,國內中下層的社會保障體系出現入不敷出的嚴重困難。這次美國選舉辯論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醫療保障改革,同時涉及整個稅收體系的調整。這就涉及整個利益結構的核心問題,由此產生尖銳的矛盾沖突。同時,隨著新興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高,發達經濟體的世界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國內就業率也出現萎縮現象。凡此種種,西方國家把內部結構性危機歸咎於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從而把貿易保護主義的矛頭對准主要新興經濟體。於是,既存的世界貿易體系和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深刻危機,倒退為割地為牢、以鄰為壑的二戰前世界經濟秩序,還是堅持改革和創新世界經濟體系,將成為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相互博弈的長期戰略課題。

其三,在各種矛盾激化、結構性危機持續、各國政府手無良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出現極化政治、極端思潮和極度暴力相結合的危險趨向。

世界經濟和國內政治的相反方向運動,極大地扭曲了西方國家民眾的世界觀。他們把目前西方出現的各種弊端歸咎於外部競爭,把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直接歸咎於外來移民。美國的外來移民在各個層面上同白人中下層展開競爭,歐洲的外來移民則帶來更多的暴力恐怖襲擊和社會犯罪,由此在整個西方引發新納粹主義、新種族主義和新國家主義等極端思潮蔓延的現象。這種蔓延又藉助於新媒體的傳播對主流社會構成強大壓力,促使國家權力、政黨政治和傳統媒體向右翼保守勢力靠攏。以民主化、市場化、私有化為普世價值觀的西方「政治正確」,開始向白人種族優越論、美國例外論、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等舊極端思潮回歸。極端組織和暴力恐怖行為在富國家和貧窮國家癌症般地同時擴散,一旦兩種極端勢力結合,就可能產生對人類安全的更大威脅,「伊斯蘭國」(IS)就是現實的例子。

其四,全球治理成為更加緊迫的大國合作課題。

由於美國高層出現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和反全球化傾向,世界范圍的全球治理將面臨更大困難。特朗普是否能夠維護有關氣候治理的巴黎協定,是否接受更加開放的東亞自貿體系,是否願意承擔更多的全球治理責任,這些都是未定之事。全球治理體系本來就很脆弱,治理公共品供應嚴重不足,全球治理與國內治理相脫節等等,這些問題都將由於美國的倒退而更加嚴重。如果美國不願意進一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就必然強化美國盟國體系,這樣特朗普關於退出盟國體系和減少海外駐軍的承諾也就成為昨日黃花。如果全球治理遇到障礙,那麼各地區大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盡可能地發展本地區內的合作機制,這將成為大國博弈的另一種形式。

閱讀全文

與美國大選的政治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德芙的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13
網路營銷調查問卷實訓報告 瀏覽:669
市場營銷需要的素質 瀏覽:365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
縣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
電子商務地區差異 瀏覽:499
學校食堂工人培訓方案 瀏覽:766
訥河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瀏覽:484
星巴克具體營銷戰略和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認證法律制度 瀏覽:275
市場營銷課總結 瀏覽:735
金生水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646
市場營銷創業策劃書200字 瀏覽:768
活動策劃方案學校雙旦活動 瀏覽:123
北京電子商務創業園 瀏覽:851
免費下載小學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504
答謝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