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紀錄片家風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紀錄片家風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近,紀錄片《家風》上下集在央視播出之後,引發了人們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夾敘夾議,巧妙地將名物典故、風土人情和現代教育融為一體,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的公民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鑒。觀眾若悉心品味《家風》的文化內涵,逐步感受從「孕育」到「傳承」的生命氣息,反求諸己,躬身踐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講求修身之道,是活潑潑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而不是虛無縹緲、莫可名狀的談玄說妙。《家風》上集以「孕育」作為題目,向觀眾講述《曾國藩家書》中的平實道理,採用類似山水畫中的「平遠」透視法,突出儒家聖賢終身堅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務求平實,切忌好高騖遠。無論富足安康,還是顛沛流離,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誠如片中陳述的那樣,曾國藩教育子侄家人,從不誘以功名利祿,而是告誡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礪意志,學以明理,報效國家。傳統社會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國藩在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里洞察到「萬物並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機,在鄉野村夫的生產活動中體會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深刻涵義。從孔子「多能鄙事」到漢儒躬耕自養,從吳與弼「手自簸谷」到顏元「甘艱苦勞動」,再到曾國藩寫信敦促家人種蔬養魚養豬,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實」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誠信經營,鑄就高尚情操。宋明以來,「尊德性」與百姓日用緊密結合,產生了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民間儒學。民間儒者一方面能夠信守儒學的真精神和真價值,另一方面能夠密切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況,不失時機地闡發儒家的道義進而滿足普通民眾的精神需求。民間儒學構成了增進民族心理認同和公共生活規則的基礎。由此產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當下呈現,自利利他,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時至今日,許多普通人依然記得「君子以成德為行」、「聖人可學可至」、「人無信不立」等古訓,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聖賢品格。《家風》下集中講述了重慶市江津區中山古鎮「方家葯鋪九齡堂」的職業操守,扶危濟困,施葯救人,誠信經營,惠及鄰里。方聯海是方家葯鋪第十二代傳人,身上擔荷著懸壺濟世、童叟無欺的家業。縱覽古今,無論是大宅門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還是川黔交界的禁售發水米的碑文,無不展示誠信經營的恆久魅力。
忠孝傳家久。《家風》下集以「傳承」作為題目,通過采訪社會賢達、收集名人軼事、探求社會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導人們傳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片中的亮點之一就是京劇譚門第七代人物譚正岩的講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為先」作為訓誡後人的格言警句,培養兒孫的規矩意識,從生活細節入手,做一個有「家德」的人。長輩撫養晚輩,晚輩回報長輩。人倫情懷縈繞其間,無法割捨。孝道,不僅要求奉養長輩,而且強調尊敬長輩。從個體的心靈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體的反省與自覺,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撐,而不能將孝行流於形式,即所謂「忠者,其孝之本與!」(《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古人將這里的「忠」解釋為「敬」。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應當是孝敬。片中,譚孝曾帶領譚正岩等人去看望譚元壽,接受家族傳統的熏陶——「孝和義,於家表現為相親相愛,尊老愛幼,於國那就是報效祖國,國比天大」。兩千多年來,士人君子「移孝為忠」,使得家庭家族這個「小家」與國家興亡這個「大家」休戚與共,息息相關,開明的統治者「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將家庭倫理延伸到國家治理技藝,早已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共識。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我們應當繼承其中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促進文化綜合創新。
廉潔奉公,警示後人。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維系家庭倫理。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中,「熟人社會」勢必要求廣大成員廉潔奉公,更好地維護家族和國家的利益。毋庸諱言,古人遵循「學而優則仕」的教誨,認為躋身仕途可以光耀門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貪污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張「臨財毋苟得」,反對唯利是圖;主張「以義制利」,反對見利忘義;「以財發身」,反對為富不仁,賄賂營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潤屋,德潤身」的准則,當面對個體之利與個體之義發生沖突時,理應成全後者。正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清末名臣曾國藩為教育後代,將其在雙峰荷葉堂所建的住宅命名為「八本堂」,教導子女「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傳承家風,挺立道德主體,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片中列舉了吳越王錢鏐的後人如何在《錢氏家訓》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僅在宋朝就出現了三百五十名進士,近代以來在五十多個國家有將近兩百位院士。家訓猶如祖宅珍寶,亘古彌珍。在傳統社會中,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傳承延續的美好風尚。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尋中國歷史和社會治理的演進軌跡時,我們不難發現,家風的孕育和傳承,不僅可以為個人的健康成長提供切實保障,更能促成一個家庭、家族甚至地區的持續繁榮。家風不同於宗教誡命和國家法律。它不必藉助強力手段,就能達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們更應正視理解「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時代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證。「家風」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雲:「上所化曰風,下所習為俗」。「風俗」不是強制灌輸,而是引領時尚,開啟風氣。曾國藩有言:「風俗之於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這也正是《家風》這部紀錄片引發強烈反響的.根源所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弘揚中華文化首先要弘揚優秀的家風文化。如今「家風」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電視台剛剛播出的紀錄片《家風》,應時、及時。
家風影響著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紀錄片《家風》選取幾個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兩個成員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風教育的縮影。顏氏家族中,除了顏之推,主要通過講述觀眾熟悉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闡釋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的《顏氏家訓》;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故事,回答了錢氏家族為什麼會出那麼多院士的疑問。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岩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岩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當鏡頭把觀眾帶到重慶的新葉村時,原來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許多路面是由一塊塊石板連接而成,是為了讀書人「足不涉泥,雨不濕靴」而著意鋪設的。紀錄片自古至今,從城市到鄉村,令觀眾感受到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家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綿延不斷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風氣。紀錄片從清代曾國藩的家風講起,接著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國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記載的家訓——《顏氏家訓》。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為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為國盡忠作為家風的要義。接著講述的《錢氏家訓》《朱子家訓》一脈相承,「讀書報國」的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性家風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紀錄片上集開篇講述的是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紀錄片通過聚焦幾個有代表性的家族來詮釋家風文化和家風傳承,啟發我們思考:優良的家風傳下來了嗎?紀錄片不無憂慮地提示觀眾:家庭結構變了,如果家風在,精神就在,核心價值就能傳承。
片中介紹,按照家族傳統,錢氏家族每有新生兒誕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讀《錢氏家訓》。這在當下已基本見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風教育更強調的是父輩身教的傳遞。家風的傳承,如果只有家訓、包括非常正式的規則文字,還不足以保證家風得以完美的傳承。能讓家風傳承下去的是一輩傳一輩的身體力行。在講到京劇世家的家風故事時,年近90歲的譚元壽每天練嗓子,這是對孫子譚正岩最好的身教。家長的一次身教勝於百次說教,反之家長的一次謊言亦會粉碎對孩子百次的誠信教育。《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里講述的「曾子殺豬」的故事,是今天進行誠信教育最好的例子。從家庭到社會,從做父親到一名黨員幹部,都應該從這個故事裡悟出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
《家風》的拍攝手法、鏡頭語言、敘事策略等固然重要,但故事內涵顯得更重要,該片從創意到講述,重溫家風歷史,呼喚當下家風建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② 有什麼紀錄片把普通人的故事講得非常動人
喜歡《人生七年》,昨天還是牙牙學語,今日已經垂垂老矣;曾經幻想高飛,而今觸摸運命;也許真實的是生活,虛幻的是理想;又或者說,恰好相反?七年是行走在生命之間的時間刻度,一切隨著紀錄片的敘述鋪陳開來。一段生命中有幾個七年,時間不曾教他們夢想,卻如實記錄了他們一生的渴望;時間不曾告訴他們放棄,卻清楚描述了他們的每次萎靡。這部片子最動人之處在於,記錄下成長中理想與現實真實的差距,記錄下孤獨的生命個體在命運的斗爭中所作出撕心裂肺的抉擇。
③ 紀錄片策劃案怎麼寫
紀錄片策劃書(一)
一、片名:《紀錄片》
二、時間:5——8分鍾
三、主題思想:通過記錄某個攝像小組拍攝紀錄片的過程,將紀錄片創作中的友誼,歡笑,沮喪,矛盾,團結反映出來。突出團結就是力量和友情無價這一主題思想。
四、拍攝對象:柏天暘紀錄片拍攝小組,宋兵兵紀錄片拍攝小組(預備)
五、小組成員:譚凱 吳沖 潘恆煜 徐煜棟 萬佳 王新茹 張海燕
六、人員調度暫行如下:
後期:
策劃:
拍攝:
解說員:
錄音:
場記:不與攝像沖突
注、以上人員安排只是主要負責這一塊的,並不是說只干這一塊
七、形式及風格:電視詩歌散文(優雅,活力,積極向上)
八、紀錄片結構:由以前的時空順序形式向時空交錯形式轉變;由閉封結構向開放式結構轉變; 由單一視點向復合視點轉變,將故事分為幾個板塊,用小標題將各個板塊連在一起,不同的板塊之間形成內在的聯系,如煩惱,矛盾,友誼等,以便共同表達主題。 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如果一味地記錄和呈現, 則如同流水賬, 讓人乏味。電視紀錄片應該根據創作者的表達思想,靈活地運用疏密詳略等繁簡之法, 使敘事結構獲得活潑多姿、波瀾起伏的審美意義。內容的詳略、情意的疏密、細節的使用等, 都會使電視紀錄片形成疏密相間、疏中有密、密中帶疏的結構格局, 獲得難以言表的感染力。電視紀錄片不能一味地一種步調, 比如, 如果電視紀錄片總是鬆鬆垮垮, 平平淡淡, 則會讓人厭煩感到沉悶; 如果電視紀錄片一味地緊鑼密鼓、劍拔弩張, 則讓人心理緊張負荷過重。因此, 電視紀錄片應該有張有弛, 疏密相間, 使受眾在緊湊、在變化中尋找到電視紀錄片的美感和意義。
九、拍攝准備:
(一)前期准備:
1、查看相關資料,集思廣益,弄懂拍攝什麼,怎樣拍攝。
2、寫出不可缺少的鏡頭,將所需的效果註明。
場景一:柏天暘小組討論的鏡頭(後期不超過一分鍾)
拍攝時間不限制,但鏡頭語言要到位,要客觀的揭示問題所在,這要求攝像人員必需有思想。
例如:白天楊小組正在開會,他們要確立主題,那麼小組成員肯定會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組員發表的看法就必需記錄下來,當他們沉思時可以用特寫或大特寫(面部,手腕,眼睛)甚至可以拍一些意象鏡頭,空鏡頭輔助表達人物心情等等。
場景二:柏天暘小組前期策劃的鏡頭(後期不超過30秒)
他們些策劃的鏡頭,些策劃會花很長時間,但我們只要將開始寫和最後成稿拍攝就可以了,拍攝時間不確定,隨機應變。要將寫稿人思考問題的時刻刻畫出來。
場景三:老師宣布可以開始開拍的鏡頭(10秒)
場景四: 拍攝小組拿攝像機,安裝電池和裝帶得過程(快節奏)(10秒左右)
場景五:柏天暘小組拍攝過程(3分鍾左右)
場景六:在日常生活中柏天暘小組對拍紀錄片的態度,如吃飯時討論當天的拍設情況,討論遇到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場景七:成片展示的鏡頭(20秒以內)
因為時間原因,成品展示可以拍攝別的班的人上紀錄片實驗課時成品展示的鏡頭。但只要不影響整個片子的真實性,是可以這樣做的。 如沒有找到合適的班級,我們也可以不要成品展示的鏡頭,在柏天暘小組做成品做出後,可以採用一些精彩的鏡頭,然後用等待「交作業」一語雙關,告訴觀眾人生就如作業,人生的作業要想成功完成需要友誼,團結,能否得到完美的分數, 就看自己怎樣去對待人生,怎樣去演繹人生。
3、將在拍攝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並做好相應的准備。如攝像機電池是否充足,磁帶是否足夠,攝像機設置是否設置到位,如何做場記。
4、小組成員分工,確定編導,攝像,配音,策劃,解說詞,場記,剪輯人員
5、全體會議。要說明的是,策劃定稿之後,不允許隨意更改,即便是感覺有問題也要嚴格執行,即「一條道走到黑」,不要想七想八。在會議中統一思想,為紀錄片服務;不能使小性子,隨意發脾氣;不得亂說話,打擊隊員積極性,有話好好說;保持良好的心情來拍攝作品,不得因為個人問題而破壞小組的計劃。嚴格按照分工進行。
6、拍攝原則。持之以恆,無怨無悔。服從命令,積極認真。不僅是作業,更是作品。
(二)中期拍攝 (拍攝流程)
1、拍攝要注意抓住人人物的表情,細節。
2、拍攝時間暫定四個星期(4-7周)
(三)後期剪輯、配音
1、先配音,再根據配音剪輯組合畫面,明確目的,不要運用太多的特效,保持作品的真實性。
2、剪輯要使得片子錯落有致(可設置懸念),安排層次,細節敘事。
3、剪輯時間暫定一個星期(8周)
十、補充部分:
1、如果感覺柏天暘小組拍攝過程比較單一,我們可以再多拍一組,形成對比或互相補充,以便充實內容。暫定宋兵兵那一組為預備組
2、空鏡頭預備:桂花 星光 月夜 驕陽 柳枝 百鳥 建築 車水馬龍(快節奏)。
3、學會搶拍,抓住拍攝小組的亮點,看點。如:討論時的分歧,拍攝時的認真,過程的艱辛。
4、有什麼問題要及時提出來。
④ 求一篇論文,題目是紀錄片的存在理由及其價值,不要是網上隨便復制粘貼的,要有些思想深度。
淺析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性及其體現方式
底層平民生存狀態的藝術呈現——賈樟柯電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體現文化價值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
表現手段,由於其製作手段和取材的陳舊,使得很多及其具有歷史文
獻價值的紀錄片並沒有被觀眾接受。文獻紀錄片如果想走近電視主流
群體,就必須在受眾觀賞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討出更加貼切現在
社會的表達手段。
關鍵詞:文獻紀錄片;受眾觀賞;表達手段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標識逐漸成為一種影像語言性的文化產
品,這其中包括對自然生態、地域文化、社會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紀錄,而文獻紀錄片則是這其中最嚴謹最能反應歷史性
的一種紀錄片,也因其對文獻史料要求的真實性謹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獻紀錄片的敘述方式看起來死板而教條,在觀眾的接受過
程中,這種死板教條的印象有時甚至讓降低了觀眾對於文獻紀錄
片的興趣,從而降低了史料價值的珍貴性。
一
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從電影紀錄片過渡到電視紀錄片,又
逐漸分離出的一種紀錄片類型,文獻紀錄片不僅傳承了紀錄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現了珍貴文獻的價值性,所以傳統意義上的文
獻紀錄片都是現有影像資料、文本資料、當事人口述等方式對事
件進行全方位的紀錄、演繹和剖析,從而達到紀錄歷史、反應歷
史、還原歷史的目的。
所有紀錄片都具有文獻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紀錄片都是文
獻紀錄片——文獻紀錄片必須有文獻,即影像、圖片、檔案等資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獻價值。文獻紀錄片是在大量佔有文獻資料
的基礎上製作完成的,文獻價值是其最基本的價值。法國《電影
辭典》這樣定義紀錄片:「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
基礎製作的影片。」這種廣義的文獻紀錄片概念賦予了所有紀錄
影像以文獻價值。
中國承襲了蘇聯的紀錄片觀念,習慣上將「匯編性」紀錄
片稱為「文獻片」,即利用以往拍攝的具有文獻價值的影像資料
輔以新近拍攝的素材進行再創作性編輯。這種狹義的「文獻紀錄
片」歷來為中國紀錄片創作所重視。
以上兩種定義或過於寬泛,以至於忽略了文獻紀錄片的特
質;或過於狹窄,不能全面涵蓋當今文獻紀錄片發展的新態勢,
因此有必要從新的角度進行理解。一方面,隨著歷史的發展,紀
錄片已逐漸包羅各種題材樣式,構成了以「非虛構」為根本屬性
的影像集合,是與故事片並列的片種;另一方面,文獻紀錄片不
再局限於對歷史資料的簡單匯編,口述、扮演、情景重現、動畫
等手段都可以表現具有文獻價值的內容。而這種文獻的組合是
「作者的主觀意圖要靠調動材料自身的意義和組合後的含義來完
成,在對事實的描述上求細、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發上,保
持客觀冷靜的態度,盡量隱藏作者的主觀敘述。」①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豐富,但是文獻紀錄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還是其歷史性,文獻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務於類型,而所拍
攝的內容的必須絕對真實,這樣才能進一步體現其歷史性
與文獻性,在形式有所變化的情況下,讓觀眾沒有產生虛假
的感覺,形成對歷史的現實化註解和對現實的歷史性紀錄的有機
結合。所以文獻紀錄片應該是,「文獻紀錄片」當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價值的、實現了對歷史的現實化註解或對現實的歷史性記
錄的非虛構影視作品。
二
從社會文化角度看,文獻紀錄片具有珍貴的歷史資料價值,
是民族和國家的影像檔案。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在於「紀錄」,文
獻紀錄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獻性」,「文獻」二字正是對紀
錄片「紀錄」功能最有力的註解。百年來雖然有多種理論觀點、
眾多學術流派和不同創作傾向,但是紀錄片以「紀錄」作為主要
功能這一點始終未變。無論對人類歷史發展而言,還是對電視這
種傳播媒介來說,文獻紀錄片都具有永恆的意義。
文獻紀錄片是民族和國家的一部歷史影像檔案。文獻紀錄
片在記錄社會歷史進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識形
態的特質,因此,在觀看一些珍貴影像資料的同時,我們也可觸
摸到社會思想趨勢和時代文化思潮,其價值的凸顯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為基礎,以現代化的發展為參照,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
化,在對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發掘其優秀的內核和傳統,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架高溝通的橋梁」②,所以說,文獻紀
錄片同時具有社會思想認知價值。
電視文化角度看,文獻紀錄片的審美價值提升了電視節目的
文化品位,從而有助於改善電視內容生產格局。文獻紀錄片具有
較高的品位和審美價值,具體表現在:第一,視野更開闊。文獻
紀錄片往往採取宏大敘事策略,從國家、民族、時代的高度把握
主題,風格上追求大氣磅礴、恢宏豪邁;第二,時空開合大。歷
史題材的文獻紀錄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時間和空間跨越;而
反映當代的文獻紀錄片,也常常注意把當下的一些價值取向放到
歷史的坐標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獻紀錄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啟迪智慧,讓人在歷史中重新認識現實。
在電視節目日趨娛樂化的今天,《大國崛起》、《新絲綢之
路》等文獻紀錄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觀眾對當今電視媒
體的認知和評價,提升了電視節目的文化品位,改變了電視被娛
樂之風裹挾的生態格局,為電視媒體自身的良性循環和未來發展
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重塑了電視文化的尊嚴。
三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
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
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紀錄片通常最終都是要求達到
對人的刻畫,即也應當注意細節對人,對周圍環境的刻畫描寫。
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助於折射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深刻的社會
主題。「不管是哪一類紀錄片,他的成功與否最後都取決於對細
節的擁有量和對細節的處理」③,文獻紀錄片是一種精神產品,
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與電影、戲劇、小說一樣,同屬文藝作品
的范疇,要遵循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但是,它又不同於文藝作
品,要遵循紀錄片創作的特殊規律。一部優秀的電視紀錄片,離
不開借鑒和利用文藝創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細節描寫就是電視紀
錄片創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近20年的文獻紀錄片題材從政治宣傳走向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從宏大敘事、空洞說教走向個人視角、細節敘事無疑
是一個巨大進步,不斷在各種歷史記錄當中尋找被記錄對象的細
節,重視對文獻的挖掘,從那些從來沒有面世過的資料里找尋和
收集,形成一種「揭秘」的效果。觀眾在被那些從未知曉的信息
所吸引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接受了滲透於其中的觀念。並對這些
細節加以整理,表現,這既是紀錄觀念的變化,也是技術的改
進。
中國大部分的文獻紀錄片選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題材,揭秘
歷史真相,或呈現領袖人物的心路歷程,普通百姓在時代變遷中
的生存狀態,或通過對歷史的全盤審視,解讀今天的社會。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獻紀錄片從1980年以後發生了重大變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識形態集團出資拍攝的宣傳片大量縮減,以歷史人物、歷
史事件為主的商業片成為主流,突出故事性與市場價值;同時堅
持主流價值觀。中國文獻紀錄片先前單一關注政治領域而忽視文
化領域是明顯的。我們從過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記錄的重
心放在無產階級領袖這一群體身上,而對文化精英缺乏關注。
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不計其數
淺析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性及其體現方式
張潔瓊 (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
影視與傳媒
大 眾 文 藝
174
摘要:在電視節目泛濫的今天,綜藝娛樂類節目幾乎成了大哥
大,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收視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觀眾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節目形式和新鮮血液的出現。
2011年1月,湖南衛視重力推出解讀姓氏文化的電視節目《非常
靠譜》,節目形式新穎,風格幽默娛樂,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
注。但是作為一檔新生的節目,《非常靠譜》也尚有許多需要改進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討論《非常靠譜》獨具一格的特點以及急需改進
的缺陷,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非常靠譜;電視節目;文化;娛樂
2011年伊始,綜藝大台湖南衛視就發布聲明,表示今年湖南
衛視將有幾檔新的節目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並強調今年湖南衛
視的主題將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在其熱力推出的《非常靠譜》、
《好奇大調查》、《給力星期天》、《喜劇之王》這幾檔節目
中,以解讀姓氏文化為節目內容的《非常靠譜》節目受到了廣泛
的關注。
一、《非常靠譜》節目介紹
《非常靠譜》於2011年1月3日開播,由湖南衛視資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樑,每期節目中都會請到幾位對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的專
家學者到場組成「擺譜團」,對每一姓氏背後的故事展開挖掘,
每期到場的觀眾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為止,一
共做過7期節目,分別是劉姓專場、姜姓專場、歐姓專場、許姓
專場、伍姓專場以及開春特別企劃節目和十二生肖姓氏專場。
《非常靠譜》旨在解讀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為包
裝,曬百家姓里的人傑、絕活、故事等,曬祖宗、曬歷史、曬文
化,讓觀眾在了解這些姓氏歷史的同時找到共鳴,為自己的姓氏
而驕傲。
該節目製作人徐晴表示:當下電視熒屏上的文化類節目大多
與解讀歷史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讀還屬冷門。
電視觀眾看解讀歷史的文化類節目只能傾聽、借鑒;但《非常靠
譜》可以參與。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專場後,《非常靠譜》一
直處於停播狀態,5月10日湖南衛視發表聲明,《非常靠譜》將
於5月16日正式回歸。
二、《非常靠譜》如何「靠譜」
從契合當今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一點上來說,
《非常靠譜》的出現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中國人歷來講究認祖
歸宗,血脈相承,而姓氏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象,通常成
為了血緣之間隱形的紐帶。另外,《非常靠譜》節目名稱中這個
「譜」字指的是家譜、族譜。家譜和族譜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符
號,其承載的意義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從節目形式本身來說,也有許多的創新之處。
1.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結合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多元化社會,傳統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囂。《百家姓》、《三字經》、《論語》、《道德經》、
《莊子》這些國學中的經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能閱讀
並理解的人是越來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卻鋪天蓋地,這是一個
把文化弄丟了的時代。
縱觀各個電視台的節目,關於中國文化方面的節目實在是太
少了,還不及娛樂節目的一半,能去收看這些文化類節目的觀眾
更是屈指可數。《百家講壇》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的比較成功過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講壇》作為一檔高端的文化歷史節目,最
開始的時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線,請來一些學者專家做講座,收視
率甚微;直至出現了劉心武、易中天、紀連海等等這些人之後,
《百家講壇》才隨之火了起來。火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人會
講歷史會講故事,娓娓道來,十分傳神。
從《百家講壇》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學究的姿態來講歷史講文化已經過時了,人們需要了解歷史,但
是不代表歷史就是枯燥的說教,換一種輕松的方式講述效果會更
好。
《非常靠譜》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娛樂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擺譜團的專家們在講述姓氏文化的歷史時經常會調侃,也會
通過一些flash的小短片對姓氏歷史上的名人做簡短的介紹,增
進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寓教於樂,讓觀眾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
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比單純的講述更能加深觀眾的印象。
2.主持人與擺譜團的智慧
《非常靠譜》還在策劃的時候,汪涵就直諫台長,要求做該
節目的主持人,甚至連該節目的名稱都出自於汪涵的創意。汪涵
自己說,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卻是個非常安靜的人,
平時喜歡看書、研究古玩,非常熱愛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可以說,《非常靠譜》這一檔節目就是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從娛樂節目向高端文化節目華麗轉身的轉折點。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這檔節目的消息傳出時,他就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
焦點。觀眾都在猜測,那個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這樣文化類的節目嗎?而節目播出之後,汪涵憑借自己的實力給
觀眾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節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發的這種魅力,使得整個節目既有文化
氣息又通俗易懂。
該節目的另外一大亮點就是由對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
《非常靠譜》是否靠譜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江蘇南京 210000)
的歷史事件。中華民族經歷過無數文明的變遷與過度,中國人民
在數千年中經歷了無數的傷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這些都是中華
文明的文化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這樣生命中的閃光點,不僅是
可以指導中國人前進的明燈,也是吸引外國友人了解中華民族的
地方。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很多歷史題材的挖掘和呈現上都有所
欠缺。
中國文獻紀錄片近年來在藝術表現上實現了大面積突破,突
出體現在手法多元,如真實再現、電腦動畫等,敘事上開始追求
故事化、懸念感,剪輯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體而言,
電影語言陳舊依然是紀錄片的一個普遍現象,其理論依據是紀錄
片的真實性依託於紀實手法。,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符合紀錄片
創作的語言系統,並不違背紀錄片的本質特徵,與傳統紀錄片比
較,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符合時下紀錄片創作手法多元化的時
代特徵。情景再現是符合現階段紀錄片創作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社
會環境、文化環境需要不同的創作理念、創作手法與之相適應,
盡管現階段它體現出的優越性令眾多題材的紀錄片增色生輝,然
而它只是符合這個時期的創作熱潮,如果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則必須在不違背紀錄片本質的前提下,將其豐富、發展、完善。
注釋:
①時間.《簡論匯編性紀錄片(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中國廣播電
視學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譚浩哲.陸學明.《中國文化概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頁.
③ 陳漢元.《紀錄片的類別》.《電視研究》.1998年04期.
影視與傳媒
⑤ 傳說中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有多強真操控過世界經濟200年,現狀怎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貨幣戰爭》這本書,之前寫經濟學論文的時候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許多幫助,當然,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一些經濟學最真實的案例,還對資本主義的現狀和商人的奸詐進行了深刻的說明和描繪,沒看過書的可以考慮看看同名紀錄片,算是對經濟學小白非常友好的入門教程。
根據統計,在19世紀中期,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了,擁有著大量的礦產和600萬英鎊的現金。這樣龐大的資產,甚至遠遠的超過了幾個貴族家族的總和,說操控經濟200年從某些方面來看還真不算誇張。那麼如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實力如何?
現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實力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了,家族的很多成員都分散在了世界各地,彼此之間也沒有多少聯系;並且現在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很多家族都在強勢崛起。時代在變,能人輩出,沒有誰可以一直獨占鰲頭。
⑥ 家風這個紀錄片中還有什麼家族的家風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介紹請自家族標桿
給我看到每個人不一樣的生存方式 他們介紹了家鄉的美好讓我驚嘆不已!
⑦ 小偷家族——兼具冷峻與溫柔的「紀錄片」
一個只能依靠犯罪為生計的家庭是否值得肯定與同情?
這個問題在大多數人看來並不難回答,我們不妨先不要急著出回答,而是假想一下身邊生活著這樣一家人,或者自己就生活在這樣一家人中,情景會是如何。
《小偷家族》的故事正是圍繞這樣一個家庭展開,電影斬獲2018年戛納金棕櫚,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導演是枝裕和雖然可以說是「金棕櫚」的常客,但是其執導風格平淡寫實,劇本也大多規避強烈的直接矛盾,具有紀錄片的特徵,缺乏商業性導致他的電影大多票房不高。《小偷家族》作為其票房最高的一部作品,在國內最終票房1409萬美元,只能說成績一般,身邊看過的朋友著實不算多。
以下是劇情
——————————
一間超市,男人柴田治和只是孩子的柴田翔太又一次進來偷竊,已經不知道這是他們第幾次「光臨」,只見在阿治的掩護下,翔太在一旁熟練地將一袋又一袋零食扔進背包。
傍晚回家,兩人在街邊買了可樂餅,走著走著兩人又一次看見了路邊那個被鎖在公寓露台(一樓)的小女孩,女孩的父母似乎經常不在,父子兩人不忍見她挨餓,便把她抱回了家。
柴田家除了阿治和翔太,還住著「媽媽」信代、「姐姐」亞紀和「奶奶」。事實上,這間房子是奶奶一人所有,大家互相並無血緣關系,長期「寄宿」於此。為了避免懷疑,大家深入簡出,有時特別的人上門甚至要從後門偷偷撤離。
小女孩說自己名叫由里。由里雖然已經5歲,但是非常瘦弱,奶奶看出由里身上有不少傷痕,由里只說是自己不小心磕出來的。
晚飯後信代提出讓阿治趕快把由里送回家,兩人抱著熟睡的由里走到公寓窗前,聽到了裡面傳出的吵架聲,女方大聲質問「你以為當初是我想生下這個孩子嗎?」,隨後信代改變主意,留下了由里。
第二天信代去洗衣房工作,她經常隨手拿走一些顧客落在衣服里的財物;阿治則去工地幹活,這次他傷到了腳,於是在家休息幾天。
阿治拄著拐和翔太來到一家漁具店偷竊,這次由里也提供了幫助,回家路上翔太說根本不需要把由里一起帶上,阿治則說由里是翔太的妹妹,要互相幫助,翔太聽完沒有說話跑掉了。晚上,阿治在一輛廢車里找回了翔太,勸說他把玲當成妹妹,然後忽然又暗示翔太喊自己爸爸,翔太一時傲嬌,沒有答應。
回家路上,翔太跟爸爸提起了小黑魚的故事,這是一個小黑魚作為「眼睛」,帶領著弱小的小紅魚游在一起成為「大魚」嚇走捕食者,從此在大海自由暢行的故事。
過了兩個月,有一天大家在電視上看到了由里的新聞,原來由里真正的名字叫作樹里,奇怪的是報警的並非樹里的父母而是鄰居,原因是連續兩周都沒有見到樹里。阿治擔心惹禍上身打算叫樹里自己回家,而信代則讓樹里自己選擇去留,最終樹里還是留了下來。
為了掩人耳目,大家給樹里理了發,並且起了個新的名字叫作玲,亞紀帶著剪完頭發的玲照鏡子,並且悄悄告訴玲她也有另一個名字,叫作沙耶香,這是亞紀在風俗店工作的藝名,玲告訴亞紀自己更喜歡玲這個名字。
奶奶給玲作了新衣服,同時為了銷毀證據,信代燒毀了玲最初來到家裡穿的衣服,她告訴玲,父母說因為喜歡而打孩子的說辭都只是借口而已。
奶奶每個月都會去前夫(已去世)家裡祭拜,而前夫的繼子一家則每個月會給奶奶3萬日元的贍養費,這次正巧遇上了出門上學的小女兒沙耶香,奶奶就順便問起了大女兒,而事實上大女兒正是亞紀。繼子夫婦二人隱瞞了亞紀離家出走的事情,而是說她如今正在澳洲讀書,奶奶只是笑笑,沒有拆穿。
翔太開始教玲一起偷竊,這次他們來到了經常「光顧」的一家便利店。在翔太的掩護下,玲偷偷拿走了兩顆糖果。正要離開時,店主偷偷叫住了翔太,他遞給翔太兩根冰棍,並告訴他不要再讓自己的妹妹作這個——原來店主一直以來都知道翔太的行為。
信代工作的洗衣店效益每況愈下,老闆決定辭退一名員工,工友拿自己知道玲的事情威脅信代,信代沒有辦法只能自己提出辭職,臨走前信代威脅工友,玲的事如果說出去自己一定會殺了她。阿治腿傷早已康復,卻也懶得再回去工地上班,於是阿治提出讓信代重拾本行,並把亞紀帶上,信代拒絕了。當天晚上,門外放起了焰火,一家人不便外出,便一起坐在院子里聽著外面的焰火聲,彷彿身臨其境。
夏天到了,一家人打算去海邊玩一次。坐在沙灘上,信代看著在海浪中玩耍的一家人,問奶奶是不是家人像這樣沒有血緣關系反而更好,奶奶說這樣維持不了太久,還是得過且過吧。說完信代加入一起玩水,奶奶遠遠看著,感嘆自己如今真的老了,又看看一家人愉快的身影,無聲地說了聲「謝謝」。
時間漸漸過去,一天早上玲發現自己掉了一顆牙齒,於是讓翔太把牙齒拋上了屋頂,此時屋內傳來一陣騷動,原來是發現奶奶已經沒有了呼吸。阿治正准備叫救護車,為了防止引來調查信代趕快制止了他,大家沒有錢火葬奶奶,於是打算將她埋在院子里,忙完後阿治顯得有些恍惚,只說今後如果自己死了也埋在院子里好了。
信代帶著翔太取奶奶的養老金,回家路上翔太問偷竊是不是不對,阿治說過貨架上的東西不屬於任何人。信代聽完不耐煩地說如果不偷倒閉應該沒關系吧。兩人走著,忽然路邊的小販喊到這位媽媽要不要給孩子買幾個可樂餅,信代聽完立刻開心了起來。
回到家,阿治找出了奶奶偷偷存著的從前夫家裡要來的贍養費,一共16分,每份3萬日元——前夫家的贍養費奶奶一直為亞紀存著,一分錢也沒花。
過了幾天,阿治帶著翔太出來偷停泊車輛里的財物。這次翔太卻遲疑了,在阿治一個人完成了偷竊後,逃跑路上翔太問起阿治,當初撿到自己是否也是為了要偷車里的錢,並非為了救自己,阿治則立刻否定了這個說法。
又過了幾天,翔太又一次帶著玲去那家便利店,卻發現這次便利店關了門,原來是店主去世了。
自便利店店主去世後,翔太就一直顯得很猶豫,這次,他和玲又來到了那家熟悉的超市。翔太告訴玲讓她在外面等候,自己進去偷竊,卻不料玲偷偷跟了進來,並開始學著翔太一起偷竊。為了掩護玲,翔太推翻貨物引起店員注意後立馬抱起一袋水果跑了出去。兩名店員分頭行動,翔太被堵在天橋上,他一時性急,翻過天橋的圍欄跳了下去,結果摔傷昏迷。
阿治與信代趕到醫院,醫生告知說翔太只是傷了腿,並無大礙,正准登記信息時,兩人立刻編了個借口離開了。回家後阿治准備帶著大家一起逃跑,並且跟大家對好口風,說根本不存在奶奶這個人。結果剛准備出門,就被趕來調查的警察逮了個正著。
警察對一家五人分開詢問,很快就摸清了真相。最開始阿治是信代的情人,得知信代的丈夫(奶奶的兒子)經常對其家暴,兩人密謀著殺掉了丈夫,並把他埋在了院子里,兩人從此住在柴田家。信代不能生育,於是兩人在一次偷竊中,抱走了停泊車里的翔太。而奶奶則收養了離家出走的亞紀。只是念在阿治有前科,這次信代一人扛下了幾乎所有罪責,棄屍是重罪,信代被判監禁,阿治只承擔了偷竊的罪責,警察問阿治,為什麼要教孩子偷竊,阿治說除此之外,自己再也沒有什麼能教的了。
釋放後,翔太由於時隔太久不記得身世,被安排進了福利院,並且開始上學,阿治被安排進了單身公寓。不久後翔太翹課跟阿治一起探望信代,在獄中信代告訴了翔太當時撿到他的地點和車型。翔太打算在阿治的公寓留宿一晚。睡覺前,翔太問阿治當時是不是像警察所說,打算拋棄自己逃跑,阿治猶豫了許久,承認了此事。事實上,逃跑當晚,阿治手上拿著的正是翔太的運動鞋。
第二天阿治送翔太搭車回學校,上車前,翔太低頭告訴阿治,自己當初是故意被抓住的。阿治聽完默不作聲,這時公交車已經開動,阿治追著車喊著翔太的名字,翔太裝作沒聽到,等到汽車開遠了,翔太這才回頭看向身後,無聲地說了一句「爸爸」。
被送回家的玲又用回了樹里這個名字,又一次被鎖在陽台的她,一邊收拾玩具,一邊念著信代交給她的兒歌。念罷,她默默地看向柴田家的方向,發起了呆。
——————————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是導演是枝裕和繼《海街日記》後的又一部以家庭為主題的電影。只是相較於海街日記明亮通透且低對比度的清新畫面,《小偷家族》大量才用了低亮度,高對比度的配色,同時伴有大量的室內景,給人以壓抑的主觀感受。另一方面,在畫面構圖時導演經常通過遮擋物使畫面緊湊,同時大量採用人物的重疊,形成一個小環境包含許多人的效果,拉近了主角們的距離,讓人很容易感受到主角一家的親密感。這兩種主觀感受的疊加能讓觀眾快速帶入這樣一種辛酸但是不乏溫馨的社會邊緣家庭的氛圍。
整部電影採用明亮色調的片段少之又少,最長的應該是海邊那場戲,這應該是導演用光的一處精妙安排。相信那場戲,看過的觀眾一定印象最為深刻,這場戲也是電影最關鍵的承上啟下部分,感情基調在此達到最上揚,此後逐漸轉下。
說到故事主題,「家庭」這個主題應該是是枝裕和近年來多部作品(《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海街日記》)所圍繞的共同核心,即便如此,是枝裕和總能通過這一個個小的故事挖掘出一些看起來可能很簡單的問題進行深刻的討論。
導演是枝裕和曾經在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提到這樣一段話:
對你來說,電影和電視是什麼?
有時會遇到這種直抵本質、難以作答的問題。
「就是交流。」
近來,我都是這么回答的。
「不是為了表達自我嗎?"
對方繼續追問。我不清楚其他導演的情況,但自從踏入這個行業,我就與「表達自我"這個詞格格不入。
並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蘊含在世界之中。我不過是將它們撿拾並收集起來,然後捧在手心,展示給觀眾看。作品是與世界的對話(交流),是認為這種世界觀謙虛又豐富,還是將其視為創作者的無能呢?這種對立自來就有。
(以上摘自微信公眾號:木魚水心)
如果電影人一定要分為形式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話,是枝裕和一定屬於後者,對於前者,電影的一切劇情、人物、畫面調度甚至BGM都為了表達導演的某一種訴說或情感,例如當今另一位日本電影大家岩井俊二;而對於後者,電影在於把生活或者事件的全貌呈現給觀眾,雖然可能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一定不會帶給觀眾過度的共情,因此更有一種紀錄片的感覺,不僅有強烈的真實感,更能夠給人帶來思考與發揮空間。譬如這部小《小偷家族》,故事僅僅只是導演通過一則簡單的小偷落網的新聞衍生發散而來,卻給人帶來強烈的真實感,彷彿真有其人其事。
回到故事本身——決定這毫無血緣的一家人的羈絆究竟是利益還是感情;我們如何去看待這樣一家只能以犯罪謀生的家庭。無疑,能讓小偷家族的成員之間如此緊密且默契的是彼此間牢固的感情羈絆。但是不可否認,這其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利益關系,例如阿治和信代會打奶奶養老金的主意;信代會得知阿治有工傷保險的時候有意無意的說還是摔斷腿更劃得來等等。我們在觀影過程中,不論是通過導演用光的精心安排,還是多處家人間近景特寫的長鏡頭對話,都不難感受出導演對小偷家族間超越血緣的親情的高度肯定,但與此同時,導演沒有把導致這一個邊緣家庭窘迫境遇的原因簡單的推給社會或者某個始作俑者,而是以近乎冷酷的視角展示出這個家族成員本身的問題——阿治會因為偷懶,哪怕腿傷好了也不願意再去工地工作;因為沒有讀過書,所以能教給孩子的只有盜竊,並且告訴孩子貨架上的東西不屬於任何人;因為沒有辦法送孩子上學,於是告訴翔太只有不能在家裡學習的人才會去上學;因為阿治和信代二人無法生育,才會想到抱走別人家的孩子翔太當做自己的孩子;並且作為長輩,不論是信代還是奶奶都多少有小偷小摸的壞毛病等等。
這么看來,翔太跟阿治講述的「小黑魚」的童話其實也構成了一個重要隱喻,只是作為眼睛的「小黑魚」阿治雖然可以讓小偷家族團結一致,但是眼睛如果帶錯了路,那麼最終這群小魚只能等來一個悲劇的結局。
回到生活,我們大多數人就像翔太一樣,是父母選擇了我們,我們的前半生甚至一生都可能受到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不論是好亦或是不好,他們對於家庭成員的無私付出是值得被肯定與珍惜的,一個家庭的羈絆亦非簡單的血緣關系能夠概括,而正是家人們互相一點一滴付出與努力的背影所組成,這便是我近期再次看到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了。
⑧ 咱們家族想在YY搞一個活動,誰能給我幾個策劃書最好能寫明游戲規則的。謝謝,急求。
YY頻道7450歡迎您
復活動方案格式
制1.活動標題 2.活動的目的及意義 3.活動參加人員,具體負責組織人員 4.活動內容概述 5.活動過程 6.活動對象意見(如社區意見等) 7.結果與討論 8.結論與建議編輯本段詳細
主題:(大標題) 前言:(概述) 開展活動意義:(為什麼開展活動) 活動內容:(詳情講述該項活動的步驟及活動項目) 活動執行時間:(包括時間段) 活動范圍:(觀看所針對的對象、區域) 人員配置:(按職就分,所有的工作任務細分至每位工作人員身上) 前期准備:(做好對活動前期的調查、宣傳推擴、活動設備的安排等) 工作內容:(提出工作要求,細分工作任務以及提出所完成要求) 活動目的:(做出所想達到的效果) 效果評估(效益分析):(預想活動後所得到的反應及達到的效果) 物料清單:(對所有用到的宣傳材料、物品等做好登記)
如果您時間緊急,或者無從下筆,請直接找我, 用戶名就是Q.
⑨ 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如何體現
想談記錄片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記錄片,這個東西肯定產生於現代媒體之後。可是通過搜尋我發現電視(電影)紀錄的片概念一直很模糊,它的定義仍然沒有形成公認的模式。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不過在實踐中,這並沒有太多地影響紀錄片的創作。只要是在實踐中被叫做紀錄片的節目,在人們的頭腦中似乎總有一種模糊而籠統的范疇概念。因此,如果從最廣義上來說,電視紀錄片有著自己的創作規律和大體的類別劃分。從創作原則上來說,我的理解是。記錄片至少應該保持著「記錄真實」這四個字。因此,真實又成為紀錄片本質的屬性之一。(關於真實此文之後還有長篇討論。)
在紀錄片的家族中,我們細細來看,可以發現有三種大體的類別:就是新聞性紀錄片、綜合性紀錄片和人文紀錄片。如果談到差別,前兩種是從宏觀視角上來觀察世界,紀錄事件,而後者是從微觀的視角上來描述生活,從而達到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溝通與共鳴。新聞紀錄片更加偏重於有時效性的客觀真實,綜合性的紀錄片則是從歷時性和系統的內在關聯上為事實在客觀世界中進行定位。國內現在的多數新聞性欄目,如《新聞調查》這樣的深度報道節目,仍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電視新聞紀錄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種紀錄片的手法和模式中也有一些臨界的作品,有的兼有前兩種紀錄片的創作方式,兼顧了新聞性和其內在的過程性;也有的兼有後兩者的色彩,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可以發現它總是以一種根本性的視角在審視著被拍攝的世界,只不過在行走的過程中這一點可能會有些變化而已。
新聞記錄片的真實性
在新聞學里,真實被分為主觀真實,符號真實和客觀真實。純粹的客觀真實
對於個體來說是不可見的,它們表現在於人類的符號真實上。因為人無法從自己的視角跳脫到電視無疑是符號真實的一個承載工具。紀錄片的共同之處主要在於它們對真實性的認同上。但既然它們是作為一種符號真實存在著,它們也就與客觀真實有著巨大的差別。它們都只能通過符號反映客觀真實,而無法還原客觀真實。如果說絕對的客觀真實,紀錄片都是不可能達到的。我們的電視(電影)作為一個二維平面來反映真實的三維世界本身就是一種模擬。但它們又是真實的,這種真實來自於符號真實,那種為了宣傳目的或其它功利目的而產生的造假的新聞紀錄片永遠都是一種對新聞工作的侮辱。它們與電視文藝作品有著本質的差別。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它們的真實呢?如何用真實為價值的衡量尺度來評價它們的意義呢?
今年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的《Bowling for Columbine》(科倫拜校園事件)是一部針對美國槍械泛濫而拍的片子,導演邁克莫爾將槍械合法化所衍生的問題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內容極具爭議性,也反映了導演的一些觀點。但是最近有人爆料出導演在采訪片中大部分人之前都先與他們對過台詞。聽者嘩然,認為這已經妨礙了記錄片對真實的追尋,要求學院取消對他的獎項,但是也有部分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記錄片也是反映出導演真實意圖的一種方式,即使錄下的部分都是完全真實,導演也可以在後期通過各種方法達到他想說出的話。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真實的坐標軸上,新聞性的電視紀錄片需要最大程度上使它的符號真實符合客觀世界的絕對真實。雖然記者們常常表現出自己強烈主觀立場,但這種主觀是建立在他對於客觀真實的模擬上的。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作為一個代表著客觀世界出現的聲音。即使在《焦點訪談》那樣的評論性作品中,記者們也是在純粹客觀的立場上干預著已經發生了的和正在發生著的事件。他們不是第三者,他們表現出的明確立場絕不是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主觀感悟,而是作為社會的代表者和理性原則化身而出現的。因此反而更加能夠體現人類集體對於客觀的認知。
或者說在這里,客觀真實不只是手段,而是目的。它的目的就是讓觀眾了解和明白客觀的事實。因此,在這里,如果說記者們出可以表達自己的主觀世界的話,那就是以記者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一致為前提條件。我們看到,調查類新聞節目、評論類新聞節目都是在這個角度上來說的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傳遞。因為這種主觀性並不是簡單的個體性,而是一種屬於群體的主觀性和一種代表全社會的主觀視角。因此,我們可以說,它所表達的仍然是一種客觀的真實。
因此,我們電視新聞性紀錄片與印刷媒介中的新聞作品有著橫向的相同本質。它們表達客觀世界的出發點和價值標準是一致的,只是表達的手段不同而已。新聞性紀錄對於新聞事件再現的評價標准與印刷媒體一樣,一方面在於它是否能夠離客觀真實更近。或者說,創作者是否真正地站在了客觀真實的出發點上來觀察著和紀錄著已經發生的事實和正在發生的事實。它的觀點越不代表自己的主觀意圖和主觀影響,它所表達的事實就會越接近客觀的真實。反之,如果他更多地站在了某個個人或群屬立場上,那麼,它所標示的意義就會打上更多的折扣。另一方面,還取決於他所表達的事實在客觀世界中的位置和影響。即對於新聞事實自身的評價標准。也正是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篇新聞作品的「意義」。
真實性的判定原則
既然記錄片作為一種符號真實存在,它本身不可能是客觀真實的還原,那麼,究竟它所表現的事實靠什麼標准來進行判定呢?或者說判定的原則是什麼?
真實世界可望而不可及,那麼人們如何擺脫相對的困惑而能夠真面真實呢?
……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聞真實性一直是新聞學科重點討論的問題,雖然它們都不可能是絕對的真實與絕對的虛擬,但具有相對真實的方向性。那麼我們可以來看一下虛構與真實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在新聞作品中,你所描述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但你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些方面,而這些必然破壞了事實的完整性和准確性。在某種意義上說,你並沒有交待給予你的讀者絕對的真實。作為一個個體,你只能將確定性的因素交待給讀者和觀眾,而你不可能交待不確定的那些東西。但應該說,這已代表了一種符號真實。因為總有些因素是確定性的,同樣另外一些是不確定性的。只要你所交待的那些部分與客觀真實不相沖突,或者你把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用不確定性的方式表達出來,將其轉化成為為確定性因素,就象在新聞作品中用推測性的語言表達可能性。這都可視為一種真實。
那麼,什麼樣的符號才構成虛構呢?在所敘述的事實中,明顯地在邏輯上具有與客觀的確定性因素相沖突的因素,這時,客觀世界如果可以給出證據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稱其為虛假和虛構。小說、電視劇、電影是虛構性的作品,是因為它的整個事件沒有在真實世界中發生過。一部歷史紀錄片只能通過我們現在可以找到的歷史書籍、畫像、場地、回憶等圖像來表現秦始皇這樣的已經故去的歷史人物,而電視劇電影則可以找一個演員來重現他的生活。那麼故事片里的畫面和圖像肯定是假的——因為它與客觀真實相沖突,秦始皇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再出現的。而在那部歷史紀錄片中,如果找不到這樣的虛構的證據。這樣,我們就可以稱其為非虛擬性的作品。
因此,無論是以上的哪一種電視紀錄片的真實都並不表現在對於客觀世界的完整再現,因為那種再現從來就不會有。或者說,對於它沒有說什麼,我們無權指責;我們只要在作品中找不到與客觀真實相沖突之處,我們就視其為一種符號真實。
結論
綜上所述,我能得出結論就是,不要完全拘泥於我到底反映出了多少真實(因為人的能力不盡相同),或者什麼樣的真實,只要堅信著我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准則,在我采訪或記錄下的影像里攫取我真正需要的素材結構,告訴觀眾這些他們應該或值得了解的事情就足夠了。
後記:由於之前是學理科,對於文科論文的寫法應該算得上八竅通七竅——一竅不通,下筆滯塞。但是也由於是學理科,對於文章中的邏輯過程比較注意,意思上應該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不管怎麼樣,東西是出來了,其中在外借鑒了不少,不禁汗顏,望勿怪為要。
這篇文章不錯,可以參考........
⑩ 家族活動策劃書
家族聚會?網路里的家族,還是現實社會里的家族?
家族聚會 目的是為了家族更具有向心力,每一個家族成員能夠為了自己家族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 家族聚會也是各家族成員溝通、聯系感情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