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怎麼宣傳揚雄

怎麼宣傳揚雄

發布時間:2022-09-11 08:32:12

『壹』 揚雄知白之不可守,而以玄死。他是怎麼死的

1、意思:揚雄知道清白是不可能守住的,因為寫了《太玄》,故而求死。

2、死因:卒於家(可能是病故)。《漢書。揚雄傳》:雄以病免,復召為大夫。......年七十一,天鳳五年卒,侯芭為起墳,喪之三年。

3、典故:西漢末年王莽欲篡漢,所以亂解儒家經典、附會符命,揚雄說他們亂整,認為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後來王莽登基,殺劉歆、甄豐等人。揚雄以為會受牽連,當時正在天祿閣上校對書籍,看見治獄使者來,於是跳樓自殺,未死。王莽知道後說:「揚雄素來不參與這些事,為什麼也被抓來了?」於是被放了。但是京城的人都嘲笑揚雄:「惟寂寞,自投閣;愛清靜,作符命。(寂寞、清靜都出自揚雄的著作,如寂寞出自《解嘲》:"惟寂惟寞﹐守德之宅")。

『貳』 漢代揚雄怎麼死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哪些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
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

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叄』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精選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師德師風讀書筆記(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1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贊科夫說得好:「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只有給予學生愛,讓學生感受到愛,體會到被愛之樂,他們才會學著去愛別人。「金鳳凰」要愛,「丑小鴨」更得愛,唯有愛滿天下才能換來桃李芬芳。一個生病的學生看到老師為自己著急得流淚,一定會倍感溫暖而銘記在心;一個對學生噓寒問暖的老師,必定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面對學生的偶然犯錯甚至是冒犯自己,你是寬容地就勢引導,還是大發脾氣或撒手不管呢?有愛心的教師總是選擇前者,他們善於把關懷和寬容作為與學生溝通的法寶。

的確,師德是教師的第一智慧。當人們在不停地追問師德缺失的現狀、拷問當今教育方式的弊端時其實已經有太多的「殷雪梅」、「譚世明」用他們的生命之光點亮了「師德」這盞「燈」。今年3月,殷雪梅老師「張開雙臂」把六位學生從死亡線上搶了回來,而自己卻被飛馳而來的轎車撞飛25米。六位學生得救了、六個家庭的厄運驅散了、六條嬌嫩的生命安全了,而殷老師光榮犧牲了。這張開的雙臂在千鈞一發之際是那樣的有力,那樣的巨大。21歲的青年教師譚世明看到重慶市開縣境內特大井噴事故發生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附近學校的學生。他神速般通知了學校以後又立即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地叫醒熟睡的鄉親硬是把上百個人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卻獨獨忘記了自己和自己的親人最後延誤了脫離時間導致他和7位親人因中毒過深而全部倒下。

這些老師就像「老鷹捉小雞」游戲里拚命保護自己孩子的雞媽媽一樣面對「老鷹」他們選擇義無反顧地張開雙臂,挽回了「小雞」的安危。這,正是高尚師德的偉大力量。

當「師德缺失」、「教育之痛」被屢屢提及時當「行為示範」的為師准則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扭曲時這些教師卻用生命書寫了大大的「師德」二字留給我們的既是難以衡量的財富也是沉甸甸的警醒。

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最基本的行為准則,也是師德的核心。「作為教師對學生,應當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當代「愚公」劉恩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乾的,他視教書如命,愛生如子,20餘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不圖名利,不計得失,甚至不惜犧牲親情。他的事跡譜寫了一曲盪氣回腸的時代之歌。

「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教育學生是個艱巨的靈魂和性格塑造工程,我們在這半畝方田裡勤耕力作,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為教育事業而熊熊燃燒。

耿耿園丁意拳拳育人心;身於幽谷處孕育蘭花香。讓我們宣誓:任憑歲月更迭世事滄桑任憑青春流逝憔悴紅顏我們依舊永守心中這盞希望之燈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2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誠信立教,即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即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範」。陶行知先生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說的都是為師者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師德。優良的師德、高尚的師風是搞好教育的靈魂。通過此次師德師風教育學習,我簡單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做好教育工作要有恆心。

所謂恆心,就是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從事的教師職業之中,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二、做好教育要有愛心。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不會是成功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作為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和信任學生,真誠關心學生的進步和成長,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於發現,並且多加鼓勵,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做好教育工作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囗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四、做好教育工作要注重業務素質的提高。

注重業務素質的提高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模式、內容、方法要有更深的造詣,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大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做到師生互動,把原來傳統式的「教」轉變為「導」,推動新課改的健康發展。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要認真開展教學研究研究新的教育技術、教學方法,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只有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適應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鑽研精神,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做斗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3

教師該如何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哪?正如有人說的那樣「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育系統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

誠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通過此次寒假期間學校組織師德師風教育學習,我簡單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素養。

本人系統的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盡職守,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

三、愛心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

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於發現,並且多加鼓勵,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孜孜不倦,積極進取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孜孜不倦的學習,積極進取,開辟新教法,並且要做到嚴。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4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怎樣才能不辜負「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怎樣才能完成黨賦予的培養人才的責任,這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並要用實踐作出回答的問題。

我認為,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地區與地區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區力的競爭,綜合區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

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並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於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5

5月4日,全體教師在錢園長的大力倡導下,大家對師德師風進行了認真地學習。

師德師風對一個教師來說特別的重要,因為,教師是孩子行為的標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教師師德建設,不僅要求教師確立自己的兒童觀、幼兒教育觀、幼兒學習觀,而且要求教師具有較多、較深的關於幼兒發展的知識和幼兒如何學習的知識,以及教師教育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信息的能力。

通過對師德師風的學習,我簡單地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以愛為本,尊重理解幼兒

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尊重孩子是建立平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尊重幼兒人格,允許他們在思想、感情或行為中有自己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獨立的生活空間。用師愛鑄就從崇高的師魂,在教育中要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天使,那麼我們就生活在天堂。嚴以律己,注重言行。

為人師表,堅持嚴以律己,增強自身的自控能力,每天都帶著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帶著微笑迎接孩子。幼兒園的工作繁瑣、壓力大,但我都坦然地面對,不以個人的得失斤斤計較,不把個人情緒帶到工作中。可以說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態、飽滿的情緒,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地心態、高高興興地心情來干實實在在地事情。

二、注重團隊合作,創和諧和優質班級

幼兒園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員地配合才能得以良好運作,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團隊精神,字只有四個,簡單地說來就是溝通、信任、團結、協作、配合、互相幫助。幼兒園是一個大家庭,個人只有融入到這個大家庭才能得到提高,體會到工作的愉快,幼兒園也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注意與老師之間的合作、不計較個人得失,以集體榮譽工作。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相信幼兒、理解幼兒、尊重幼兒,微笑著面對幼兒,幼兒會把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我們的工作也一定會開展得生動活潑,卓有成效。愛,是啟動教師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愛,是通向幼兒心靈深處的道路;愛,是創設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愛是教育的基礎,以愛育愛,以愛促愛,對幼兒熱愛、理解、尊重、關注他們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師的愛通向幼兒的心靈。

師德——不是簡單地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味的體現!師德師風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在我的人生中,不需要轟轟烈烈,爭做「四有」「三者」教師,只要將作為教師的美德繼續下去,作為教師,我們將始終牢記:為人師表,身正為范。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6

師德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但是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范、准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准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准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具體地說。

教師的作用在於「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尚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義、誠、達、禮等一些優秀的人格層面,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所說,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但是,關鍵還在於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

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在學法的同時,要懂法、守法、護法,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宣傳政策和法律條文時,就會受到雙重的教育效應。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當代社交的一般常識,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隨著形勢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讓人感覺到一停止學習,就會落伍。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隻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隻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一,才能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集體是大家志同道合進行創造性合作的團體,在這里,每個教師都能為集體的創造作出自己的貢獻,每個人從集體的創造中吸取精神力量,同時也以精神力量去豐富自己的同志。在教師群體中,每個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可以通過比較、鑒別,分出優劣,激勵先進,督促後進。同時,教師也可以吸取別人的長處和經驗來豐富和對照檢驗自己,達到互幫互學,共同提高。新時期的人民教師,在同一個集體中,在同一個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在各自的崗位上從事著同一個目標——培育人才的工作。他們之間的關系既是一種各司其職、並肩作戰的關系,又是一種同心同德、團結協作的關系。這種關系對於實現教育目標,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形成良好校風,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團結協作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客觀要求

現代教育擔任培育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任務,這一偉大而艱巨的教育工程不是哪一位教師所能獨立完成的,它需要各專業學科教師、思想品德課教師、班主任老師和少先隊、共青團及各行政管理人員在內的全體教職員工的通力合作。特別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和技能,一個教師即便是知識再淵博,他也只能完成其教學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只有全體教師團結一致,相互協作,形成集體的智慧和教育的合力,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接班人和新型勞動者。可見,一個團結協作的集體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所在。

(二)團結協作是教師人格的必備要素

教師作為精神文明的培育者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傳授知識、傳播文化、繁榮學術、弘揚科學、教書育人的神聖而光榮的任務,起著開啟發智、哺育人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正是教師承擔的任務和發揮的作用以及社會對教師的特殊要求,使得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修養成品德高尚、智力和才能優秀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特徵。這種完美的人格形象對學生起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成為學生模仿、效法的的楷模和榜樣。教師的這種人格是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行素質、優秀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突出的能力素質等構成的。而團結同事、互相協作正是教師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能力等素質的綜合表現。俗話說:"大度集群朋",教師之間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的基礎上去展開自己的從教活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同事關系,才能化艾怨為理解、信任,變文人相輕為文相親,改心存芥蒂為相互支持。

(三)團結協作是提高教師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徑

團結協作不僅有利於教師群體形成合力,也有利於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一名教師,僅憑一腔熱情來教書育人是不夠的,或擁有一個文憑,甚至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而缺少教育經驗是難以取得成就的。必須加強與同事間的教書和育人的交流,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地提高自己,才能進入優秀教師的行列之中。反之,一個教師如果缺乏謙述誠懇的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的態度,缺乏與人團結協作的品質,僅靠井底青蛙的視力,單個人去闖、去拼,很難做出成績,更難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團結協作是形成良好校風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校風是辦好學校的精神力量,它能對全校師生員工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並能長久地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如沐春風般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個性品質;教師在這樣的氛圍中,更能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質量。而良好校風的形成離不開教師團結協作精神,因為教師集體的風氣是構成校風的主體,只有團結協作的教師集體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學生集體,才有形成良好校風的基礎。這里說的教師集體的風氣,其核心是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氛圍。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團結協作、共同發展,人際關系必然和諧,教師集體的風氣必然正,學校的校風也必然好。反之,教師間如果缺乏團結協作的精神,就會出風頭,拉幫派、鬧矛盾、鬧糾紛、人際關系緊張,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

(五)團結協作有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由於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具有突出的向師性特徵,大學生們也很尊重、崇拜德才兼備的好教師。教師們具有大度集群朋、團結友愛、協作的優秀品質,使孩子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特別是當前的在校中小學生中獨生子女佔主體,他們在智力、才能等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又存在家庭生活空間與心理空間的狹小,在很大程序上促成他們的"自我專注",使得他們處理人際關系及利益關系的能力較差,合作意識不強等。進入學校後,他們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行也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對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產生重要的作用。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7

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使我懂得要時刻用《新義務教育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新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於職守。明白了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雖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卻肩負著為祖國的未來夯實基礎的重任。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因為當你走進學校大門時,你的一切就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而是屬於孩子們。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

正所謂:師愛是師魂。可是在實際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個孩子,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著求真、求善、求美,最後才是求知這樣一個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因而,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應該將新的思想意識和教育觀念體現在教書育人的平凡事業之中;應該將改革和發展的思想觀點體現在自身工作實踐中;將開拓和創新的意識體現在培養學生成才之中。

;

『肆』 中國的哲學家有哪些急~~~~~~~~

古代的哲學家
老子
(約)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魯國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鄧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驅,名家。鄭國人。曾任鄭國大夫,並創 辦私學,以所作《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民之……學訟者不可勝數」(《呂氏春秋•離謂》)。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究之詞」,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鄧析》,系後人託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魯〗
(前--前)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 孔子學生。以孝行著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又主張「慎終(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等。《大戴禮記》中多記載其言行,相傳《大學》亦為其所著。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宗聖」。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戰國〗
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 曾子。宣揚儒家道德觀念「誠」,以為「誠」是世界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核心。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為其所著。
墨子
(約)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戰國〗
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名翟。相 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以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弟子眾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學於當時對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現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莊周
(約)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戰國〗
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曾任蒙地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官名),但拒絕楚威王厚幣禮聘。他繼承並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無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無界限差別),而達到「萬物皆一也」(即萬物齊一無差別)。又以為萬物「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仄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為文汪洋恣肆,想像奇麗,。所著有《莊子》。
荀子
(約)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戰國〗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其為「卿」。 漢人避宣帝諱,曾改稱孫卿。趙國人。游學於齊,曾三任祭酒。後赴楚國,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著書教學以終。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其學說總結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如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為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覺認識客觀,並強調思維優於感覺。又認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為獲得正確認識,必須使心「虛壹而靜」。與孟子「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其善者偽也」,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其政治觀為「禮治」與「法治」相結合,堅持儒家「正名」說,強調尊卑名分,主張「法後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於經濟,提倡強本節用、開源節流,「省工賈、眾農夫」等觀點。為文說理透闢,結構謹嚴,《賦篇》對漢賦興起具影響。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漢〗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 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形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格局,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說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以為「君權神授」,「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以論證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觀念。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並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所著有《春秋繁露》(經後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揚雄
公元前53 - 18
〖西漢〗
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 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大夫。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觀點,而重視儒家的學說,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又續《蒼頡篇》編《訓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楊子雲集》。清嚴可均所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其賦、箴等共四卷,最為詳備。
王充
(約) 27 - 97
〖東漢〗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 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曾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歷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後罷職家居,專事著述。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漢章帝特詔公車徵,以病未赴。論學以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即「氣」之運動產生萬物。自然界之「災異」,是「氣」變化之結果,與人事無關。又以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遣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與精神,均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死而精氣滅」(《論死》),不承認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其說對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論和災異、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問孔》和《刺孟》等篇,反對歭儒家經典變為教條。論文章則強調內容,力主「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並提倡通俗,反對崇古、模擬和「浮華虛偽之語」(同上)。所著有《論衡》。
嵇康
224 - 263
〖三國•魏〗
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9銍(今安微 宿縣西南)人。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因倡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權之司馬氏集團,遭鍾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在哲學上,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均稟受元氣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返回自然,厭惡儒家煩瑣禮教。魯迅稱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與山世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為代表作。詩長於四言,風格清峻,有《幽憤詩》傳世。所撰《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彈《廣陵散》尤著名,並作《琴賦》,對琴之奏法及表現力,均作細致描寫。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後人輯本,以魯迅所輯校《嵇康集》為最詳備。
王弼
226 - 249
〖三國•魏〗
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書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僅二十四歲。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以為「凡有皆始於無」,肯定名教(有)出於自然(無)。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e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韓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 。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頴成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ò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力反六朝以來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加以創新發展,氣勢雄健,�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維護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人天生為善,下品之人天生為惡,中品之人可引導至善或惡。但在《師說》中,又以為「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之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所著有《昌黎先生集》。
李翱
772 - 841
〖唐〗
唐哲學家、文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 ,一說趙郡人。貞元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謚文。哲學上受佛教影響頗深。所著《復性書》,糅合儒、佛兩家思想,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滅邪惡之「情」,以達到「復性」而成為「聖人」。曾從韓愈學古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所作《來南錄》,為傳世很早的日記體文章,文風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劉禹錫
772 - 842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 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縣)。貞元間聯登進士、宏辭二科。授監察御史。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遷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後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又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插田歌》、《竹枝詞》及《柳枝詞》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在哲學上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認為自然的職能在於「生萬物」,人的職能在於「治萬物」,反對「因果報應」論和「天人感應」說。所著有《劉夢得文集》。
柳宗元
773 - 819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 州鎮)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參加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矛盾,批判時政,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筆鋒犀利。《永州八記》等山水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又工詩,風格清峭。在哲學觀點上,認為」元氣「是物質的客觀存在,否認「元氣」之上還有更高主宰。並提出天地、元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反對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天對》一文,回答千年前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有關宇宙、自然、歷史等方面的問題。又有提倡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所著有《河東先生集》。
李覯
1009 - 1059
〖北宋〗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學者稱盱江先生。南城(今屬江西 )人。曾任太學助教,升直講。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虛偽道德觀念。認為「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肯定了人的物質生活要求。又說:「耕不免飢,土非其有也。」提出「井地立則田均,田均則耕者得食」的主張。著作有《直講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

現代哲學家
任繼愈簡介:
1916年4月15日生,山東省平原縣人。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畢業。1942年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留北京大學任教,1956年晉升為教授。
1964—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籌建中國第一所宗教研究機構,並與北大聯合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宗教學研究人才。
1987年至今,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導師,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學術界的代表,王羲之藝術研究院學術顧問,當選為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手全譯》等。主編有《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國道教史》、《宗教大詞典》、《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一O六卷)等。

艾思奇(1910-1966),雲南騰沖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原名李生萱, 後因仰慕馬克思與伊里奇(列寧),改名艾思奇。一九二八年留學日本,攻讀自然科學並自修哲學。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歸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社會科學家聯盟」,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九三七年到延安,在「抗大」講授哲學並主編《解放日報》。 解放後在中央黨校任教,逝世前是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作有《大眾哲學》、 《哲學與生活》,並主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艾思奇雜文創作不多,但感情強烈,氣勢恢宏,自成一家。
一九三五年,《大眾哲學》的出版使艾思奇家喻戶曉。《大眾哲學》,顧名思義,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形式使新哲學即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被千萬普通民眾所接受。它在新中國成立前曾遭到一些文人的攻擊和國民黨當局的查禁。它是人們喜愛的一本書,自出版始共印行三十二版。
四十年代去過延安的人都會描述「在延安,毛澤東講辯證法,朱德講游擊戰,艾思奇講大眾哲學……」《大眾哲學》在黑暗的舊中國啟發了千萬顆苦悶彷徨的心,許多青年在它的影響下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馮友蘭(中國1895-1990),字芝生,唐河縣人祁儀鎮人。13歲喪父,發奮讀書。先後在開封中州公學、北京大學學習。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費留學生赴美,192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1年獲印度德里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還歷任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民盟中央委員。
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年代,他出版了《生理想之比較》。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定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抗戰期間,他撰有「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

馮契
(1915—1995)
著名哲學史家、哲學家。曾任上海哲學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辯證邏輯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名譽主任.
馮契,原名馮寶�,1915年出生於浙江諸暨。1935年考入清華大
學哲學系,抗戰爆發後,曾赴延安,並輾轉山西、河北等地,參加抗
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聯大復學,1941年畢業。1941年至1944年在
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於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等。離
開西南聯大後,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並在
《哲學評論》、《時與文》、《展望》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與雜文。
50年代初,開始在華東師范大學任教,並先後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
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
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編《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個
人的哲學著作是10卷本的《馮契文集》。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李澤厚著作要目
1、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2、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出版)
3、批判哲學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5、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6、中國美學史(第一卷,與劉綱紀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
7、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8、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9、走我自己的路(三聯書店1986年出版)
10、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與劉綱紀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出 版) 11、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12、華夏美學(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13、美學四講(三聯書店1989年出版)
14、世紀新夢(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
15、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
16、己卯五說(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出版)

『伍』 關於植樹節的名言

分析如下:

1、植樹造林,利在當今,功在千秋。

2、植樹造林,青山永不老;種草栽花,赤縣更增光。

3、植樹造林,創造新天地:移風易俗,改變舊乾坤。

4、多一片綠葉,多一份溫馨。

5、植樹造林,青山不老:種槐栽柳,富水長流。

6、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植下一棵樹,收獲萬點綠。

7、干榆濕柳水白楊,桃杏栽在山坡上。

8、雙木成林染盡山河,獨苗雖綠怎抵風沙。

9、植樹節,給地球一點色彩,一起動起來哦!

10、植樹造林要適宜,季節土壤要調劑。

11、萬里長城抵禦外敵,綠色長城造福人類。

12、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13、保樹蓋荒山,不愁吃和穿。

14、清明時節雨紛紛,植樹造林正當勁。

15、楊柳抽芽始於人,萬物萌發源於春村上無樹鍋不開,四方綠化沙不來。

(5)怎麼宣傳揚雄擴展閱讀

植樹發展

1912年5月,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

1914年11月頒布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有感於國家林業不振,「重山復嶺,濯濯不毛」,上書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周自齊,倡導以每年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中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後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28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 「嗣舊歷清

全民義務植樹節

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

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

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

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國新民主主義創始人、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家鄉。在孫中山先生的故居中,今天還生長著一棵百年以上樹齡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時年僅17歲的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帶回,並親手栽種在這里的。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

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1984年 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范疇。

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2]

植樹主題

2009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2010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與大樹在一起。

2011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2012年的植樹節主題是: 義務植樹共建綠色和諧家園,植綠護綠共創省示範文明城市。

2013年的植樹節主題是:深入開展造林綠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4年的植樹節主題是:擁抱春天,播種綠色。

2015年的植樹節主題是:美化環境,清新空氣。

標語

1.三月十二植樹節,大家都來種小樹,一棵二棵三四棵,種下之後施施肥,小樹才能變大樹,人人都來動動手,綠化地球靠大家。

2.多一片綠葉,多一份溫馨。

3.植樹在當代,得宜在下代。

4.樹木棵棵種,綠樹點點陰。

5.一棵兩棵三棵,棵棵皆成棟梁材。

6.千重林山真寶庫;萬頃綠海活銀行。

7.年年植樹樹成蔭,代代造林林成森。

8.萬里長城抵禦外敵,綠色長城造福人類。

9.雙木成林染盡山河,獨苗雖綠怎抵風沙。

10.多植樹,廣造林、現在人養樹,日後樹養人。

『陸』 徵集是強制還是自願

徵集是自願的。

徵集是向特定的受眾群體收集特定目標意見、意願的行為。比如徵集LOGO、徵集廣告語、徵集吉祥物、徵集徵文、徵集宣傳語等等。

徵集含義:

1)現在發布的徵集信息都是有獎徵集。

2)現向廣大市民徵集出行需求,用於新增公交線路。

引證釋義

1、召集。

《後漢書·韋彪傳》:「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元典章·詔令·登寶位詔》:「先帝奄棄天下,勛戚元老咸謂大寳之承既有成命,非與前聖賓天而始徵集宗親設所宜立者比。」

清曾國藩《何君殉難碑記》:「至霍山,徵集潰兵團勇三千餘人。」

2、徵求收集。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及 宣 成 二帝徵集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揚雄以奇字纂訓。」

魯迅 《書信集·致曹白》:「每月或每季徵集作品,精選之後,出一期刊。」

袁鷹《悲歡·故鄉夜話》:「到這時,故居的那位同志才收回冷冷的眼神,告訴我現在正徵集總理遺物,但線索不多。」

3、徵集

以公告或口頭詢問來徵求收集。

『柒』 有誰知道俠客行古詩怎麼

1作品原文:俠客行⑴

趙客縵胡纓⑵,吳鉤霜雪明⑶。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⑷。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⑸。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⑹,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⑺。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⑻。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⑼。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⑽。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⑾。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⑿。

2白話譯文

燕趙的俠士,頭上系著俠士的武纓,腰佩吳越閃亮的彎刀。

騎著銀鞍白馬,在大街上馳騁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樣。

他們的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

他們為人仗義行俠,事成之後,連個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當年,侯嬴、朱亥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

三杯熱酒下肚,便慷慨許諾,願為知己兩肋插刀,一諾重於泰山。

眼花耳熱之後,胸中之意氣,感動蒼天,可貫長虹。

朱亥為信陵君救趙,揮起了金椎,使趙都邯鄲上下,都為之震驚。

二位壯士的豪舉,千秋之後仍然在大梁城傳為美談。

他們縱然死去而俠骨猶香,不愧為是蓋世之英豪。

要做人就要像他們這樣的俠士一樣,傳名百代,為人稱頌。

誰願像揚雄那樣的儒生,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呢?


3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俠客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十七收此詩,列於《雜曲歌辭》。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⑵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縵,沒有花紋。纓,系冠帽的帶子。

⑶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⑷颯沓(sà tà):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⑸「十步」兩句:言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⑹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餘人。

⑺「將炙」兩句:朱亥、侯嬴都是戰國俠士。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都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受到信陵君的禮遇,成為信陵君門客。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吃。

⑻「三杯」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⑼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

⑽「救趙」兩句:用戰國信陵君救趙的故事。秦軍圍攻趙都邯鄲。趙國平原君向信陵君告急,信陵君用侯嬴之計,竊得魏王兵符,朱亥錘殺魏將晉鄙,自將魏軍救趙,遂解邯鄲之圍。

⑾烜赫:形容聲名盛大。大梁城:魏國都城,今河南開封。

⑿太玄經:西漢揚雄的一部哲學著作。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


4《俠客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刻畫俠客的形象;第二個四句描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詩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

5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游齊州時。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全國經濟繁榮、城市商業興旺、西域交通發達的盛唐時代有關,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離劍,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李白青年時代曾「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少任俠,手刃數人」(《魏顥《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任俠意識為尚的社會背景之下創作的


6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前人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俠客行》亦當如是。這首古風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前八句描繪趙地俠客的形象與行為。詩人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游俠的服飾開始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彷彿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俠客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了。「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亂發突鬢,身佩彎刀,白馬銀鞍,揚鞭疾騁,這是一幅粗獷英武的俠客肖像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用《莊子》典故,誇劍之鋒利,詩未言殺何等樣人,不過所謂俠客,總是殺不義之人,為人報仇之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俠客解人之難不求回報的節操。這幾句高度概括了俠客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的高尚人格。

在渲染俠客精神後,「閑過」兩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將俠客與戰國時期信陵君這樣的「明主」聯系起來。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接著十句寫信陵君救趙用兩位俠客的故事。寫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為信陵君的大義和感情所感動,意氣慷慨激昂如白虹貫日,許下比五嶽還重的諾言。贊揚朱亥揮錘擊殺晉鄙而震驚趙國,雖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聲名,俠骨傳香,不愧為當世英雄。詩人不僅在熱烈地頌唱侯嬴和朱亥「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末二句以揚雄反襯俠客精神的崇高和偉大。

李白《俠客行》一詩雖在禮贊俠客精神,但由於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此詩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豪情壯志在詩中表現無遺。

『捌』 三國演義舌戰那段 諸葛亮是怎麼評 楊雄的

諸葛亮對楊雄的評價:
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這個評價確實符合史實,不過楊雄侍奉王莽也是身不由己,所以也不能說楊雄就是個反面人物,當然也不能算徹底的正面

閱讀全文

與怎麼宣傳揚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食品安全宣傳培訓的方案 瀏覽:167
雙11購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36
農產品網路營銷量 瀏覽:119
書店網路營銷策劃活動 瀏覽:177
2016電子商務政策法規 瀏覽:11
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概況 瀏覽:695
慈善促銷方案 瀏覽:406
德芙的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13
網路營銷調查問卷實訓報告 瀏覽:669
市場營銷需要的素質 瀏覽:365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
縣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
電子商務地區差異 瀏覽:499
學校食堂工人培訓方案 瀏覽:766
訥河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瀏覽:484
星巴克具體營銷戰略和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認證法律制度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