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紀化學的七大技術
§20世紀有七大技術,
第一是合成化學技術
n 報刊上常說20世紀有六大技術:(1)無線電、半導體、計算機和網路等信息技術,(2)基因重組、克隆和生物晶元等生物技術,(3)核科學和核武器技術,(4)航空航天技術和導彈,(5)激光技術,(6)納米技術。但卻很少有人提到包括新葯物、新材料、高分子和化肥的化學合成技術。
n 上述六大技術如果缺少一二個,人類照樣生存,但如沒有合成氨和尿素的技術,世界60億人口有一半要餓死。沒有合成抗生素和新葯物,人類平均壽命要縮短25年。沒有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人類生活要受到很大影響。沒有合成大量新分子新材料,上述六大技術根本無法實現。但化學和化工界非常謙虛,從來不提抗議。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大力宣傳20世紀有七大技術,第一是化學合成技術。國外傳媒把Harbor Process 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是很有道理的。
§化學是中心科學
n 科學可按照它的研究對象由簡單到復雜的程度分為上,中,下游。數學,物理學是上游,化學是中游,生命、材料、環境等朝陽科學是下游。上游科學研究的對象比較簡單,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學的研究對象比較復雜,除了用本門科學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化學是中心科學,是上游和下游的必經之地,永遠不會像有些人估計的那樣,將要在物理學與生物學的夾縫中逐漸消亡。
n 中心科學還有另一層含義,因為化學與八大朝陽科學都產生交叉學科。這也說明中心科學的重要性。
§但化學作為中心學科的形象
反而被其交叉學科的成就所埋沒
n 但化學家非常謙虛,在交叉學科中放棄冠名權。例如"生物化學"被稱為"分子生物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化學"被稱為"結構生物學","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學"被稱為"生物物理學","固體化學"被稱為"凝聚態物理學",溶液理論、膠體化學被稱為"軟物質物理學",量子化學被稱為"原子分子物理學"等。又如人類基因計劃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是基因測序的分析化學和凝膠色層等分離化學,但社會上只知道基因學,看不到化學家在其中有什麼作用。
n 再如分子晶元、分子馬達、分子導線、分子計算機等都是化學家開始研究的,但開創這方面研究的化學家卻不提出"化學器件學"這一新名詞,而微電子學專家馬上看出這些研究的發展遠景,並稱之為分子電子學。內行人知道分子生物學正是生物化學的發展。在這個交叉領域里化學家與生物學家共同作戰,把科學推向前進。但在中學生或外行看來,"分子生物學"中"化學"一詞消失了,覺得化學的領域越來越小,幾乎要在生物學與物理學的夾縫中消亡。
n 這樣化學這門重要的中心科學(Central science)反而被社會看作是伴娘科學(Bridesmaid science)而不受重視(參見前引Nature社論),化學家居然不喊不叫也不抱怨。化學家的謙虛本是美德,但因此而在社會上造成化學是落日科學(Sunset science)的印象,吸引不到優秀的年輕學生,這個問題就大了。
§化學有沒有理論?
n 有人說:化學沒有理論,這也是化學不被認同的理由之一。對於這個問題,唐敖慶先生有很好的回答(引自江福康、封繼康根據唐老師於1997年12月23日在吉林大學理論化學與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二屆學術委員會上的發言記錄整理稿)。唐先生說19世紀的化學有三大理論成就(1)經典原子分子論,包括建築在定比、倍比定律基礎上的道爾頓原子論,和以碳4價及開庫勒等的工作為中心內容的分子結構和原子價理論。(2)周期律(3)化學反應的質量作用定律。
⑵ 中國原子彈之父、兩彈元勛,分別是誰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中國紹興人,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學校長。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人稱他領導的研究所「滿門忠烈」。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2)宣傳核科學擴展閱讀:
1996年7月29日,是「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
這一天,中國政府進行了第45次也是最後一次核試驗,以使人們永遠銘記他對中國核武器研製事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並鄭重聲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這標志著中國終於和其他核大國一樣,跨過了原子彈、氫彈、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試等四個階段,進入了實驗室模擬的自由天空。
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追授鄧稼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8年,鄧稼先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評選的中國十大傳播科技優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鄧稼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⑶ 關於核電的作文
核電——人們的未來_900字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眾所周知,地球正在被人類放肆的摧殘、掠奪,這個曾經美麗的星球如今已傷痕累累,資源枯竭。現在,我們能使用的資源日益減少。以現在的速度,到了2045年,地球的石油就會消耗殆盡;到了2095年,煤炭資源將會消失,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危機:人類常用的交通工具變成廢物;因為含有石油成分的各種日常、醫用品無法製造,和石油有關的工業商將不復存在;世界發生經濟危機,百姓也因此失業……當這一刻到臨時,如果有一種新資源能成為人類的諾亞方舟,人類必定會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它是什麼呢?
答案是——核物質。而用於發電的核物質,便是核電。核物質對於人類來說,還有長達五十億年的發展、使用時間,它能保證在這漫長的時間內我們沒有後顧之憂。使用核電,只要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產生大量的電能。撇開這一條不說,對於燃料的運輸,普通的耗煤火電站要耗費比核電站十萬倍的燃料!核電干凈,無污染,幾乎零廢料排放,對於發展壓力巨大的中國來說,這真是再合適不不過了。自2003年以來,中國進入了全面的資源緊張時態,讓核電廣泛運用的呼聲越來越烈,而上級對於核電的應用自然是肯定的,不但能解決中國的資源緊缺,還使中國對於其他國傢具有威懾性,真是一箭雙雕。
對於核電,人們可能還有顧慮安全的問題。沒錯,核電有核泄漏,核輻射等害處,但經過國家嚴格控制,核電沒有任何危險。如果你在核電站旁住一年,受到的輻射還不如每天吃一根香蕉。日本曾經因為沒有嚴格把關,是的核泄漏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國及時吸取了日本的教訓,把核電廠的保護做到了極致,絕不會有所謂的「遭輻射短命」情況。
同學們,在這個資源日益枯竭的地球,我們的義務就是保護好它,做一個合格的地球小公民。所以,我們要善用能源,多用好能源,使地球,不再遭受更多不必要的傷害。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李潔瀅
點評:能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結尾恰到好處地點明中心,語言朴實而含義深刻,耐人尋味。全文層次清晰,語句流暢。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語言比較直白樸實,缺少趣味性。
作者可多使用些修辭,使文章顯得生動鮮活,多些可讀性。
⑷ 中國的核武器研究成功都經歷了哪些波折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⑸ 新文化運動前期與後期的核心分別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核心是宣傳科學民主的思想,是為了讓人們形成一種先進創新的思維方式,摒棄一些封建傳統的束縛,而後期是為了宣揚馬克思主義思想,先進的新青年文化。
⑹ 南華大學擁有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分別是
分別為核科學與技術、礦業工程和基礎醫學。
2007年獲准設立的核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9年獲准設立的礦業工程和基礎醫學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南華大學:
南華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位於湖南省衡陽市,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國家衛健委 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高校、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環境保護培訓基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分隊 。
⑺ 「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展覽」是免費的嗎
科普中國網北京9月14日訊 「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展覽」今日在中國科技館開幕。作為2017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在中國科技館臨展廳舉行,為期1個月,免費向公眾開放。
據了解,「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展覽」由中國科協、國家能源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核安全局聯合涉核企事業單位、地方科協等聯合舉辦,匯聚集成全社會優質科普資源,將向社會公眾奉獻一場核能科普盛宴。
展覽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科學破除愚昧」主題,傳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宣傳核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及其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破除愚昧思想,提升公眾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認知度,促進全民科學素質跨越提升。
⑻ 核安全的簡介
《核安全》期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主管,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主辦的指導性綜合期刊。其宗旨是宣傳和闡述我國核安全方針、政策、法規和標准,研討核安全技術和管理問題,總結和交流核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經驗,普及核安全知識,介紹和報道國內外涉及核安全方面的信息與動態,促進我國核能、核技術應用事業的發展。
主要讀者對象為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核安全和輻射安全監督管理專業技術人員、民用核設施設計、建造和營運單位的人員、核技術應用單位的工作人員、有關核科學技術的科研人員以及有關高等院校的師生。
⑼ 北京科技館有什麼
1、侏羅紀恐龍
魔方大廳位於新館二層中心位置,直通頂層,高達28米,頂層條塊縱橫錯落,酷似電子游戲「俄羅斯方塊」的方塊造型。走進這個白色為主色調的大廳,陽光從天頂的方塊灑落,頗有魔幻的意味。雲南捐贈科技館新館的三具珍貴的恐龍化石昨天已經在大廳組裝完畢,侏羅紀的霸主恐龍「復活歸來」。
2、科學樂園
新館一層西北區域是科學樂園展廳,這是專門為3-10歲兒童設置的。走進這個展廳,彷彿到了一個科學城堡,積木形狀的房子,「參天大樹」繞著一圈走道,小型模擬醫院樣樣俱全,還能讓小朋友看X光片。「歡樂農庄」里,一輛小拖拉機正在耕田,小朋友可以坐在拖拉機上嘗試耕作收割,拖拉機前的大屏幕上對應顯示整個模擬勞作的過程,十分有趣。
3、機器人現場素描表演
科技與生活主題展廳根據社會關注和人類關心的科技與生活內容,在「機械之巧」展區的「仿人機器人」展項里,展示中國最先進的仿人機器人技術,不少機器人都有自己的絕活。
4、特效影院
科技館新館設有4個特效影院,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球幕影院和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其中,巨幕影院銀幕寬29.58米、高22米,可容納632位觀眾,並設有殘疾人專用座位。特別設計的大坡度影院座位,讓每一名觀眾都擁有無障礙的視角。目前巨幕影片有《海底世界3D》和《回到白堊紀3D》兩部。
(9)宣傳核科學擴展閱讀:
愛因斯坦展覽開幕,50多原件展品亮相中國科技館:
2010年5月30日,由瑞士駐華使館和伯爾尼歷史博物館帶來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展覽在中國科技館盛大開幕。瑞士駐華大使顧博禮先生、伯爾尼歷史博物館館長Jakob Messerli先生、中國科技館館長徐延豪先生出席了開幕儀式,並共同為展覽揭幕。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展覽於2005年在伯爾尼首次展出,是伯爾尼歷史博物館為慶祝愛因斯坦舉世聞名的「相對論」誕生100周年而舉辦的。這個展覽在伯爾尼歷史博物館開展後吸引了來自瑞士各地35萬觀眾,並且在全球獲得了高度贊譽。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貴賓參觀了這個展覽,包括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
2010年恰逢瑞中兩國建交60周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展覽在中國的巡展由瑞士聯邦委員兼外交部長米舍利娜•卡爾米—雷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作為官方監護人。展覽由瑞士聯邦外交部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資助,是慶祝瑞中建交官方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