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董卓宣傳

董卓宣傳

發布時間:2022-09-05 15:38:05

① 董卓是董永的兒子嗎

董卓 - 簡明歷史傳記

董卓(?-192年),[涼州]隴西臨洮 [今甘肅臨洮] 人。官至太師、郿侯。
早年為漢將,在西方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後來又參加討伐黃巾起義,數次兵敗,卻依然升為前將軍,掌管重兵。董卓擁兵自重,駐兵於河東,不肯接受朝廷的徵召而放棄兵權,正逢京都大亂,何進被殺,董卓趁機進京,控制了中央政權。之後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關東諸侯聯盟討伐董卓,董卓放棄洛陽,移都長安。董卓生性殘虐,當權後橫征暴斂,激起了民憤,最後被王允和呂布謀殺。

董卓 - 簡明演義傳記

董卓原為漢河東太守,征討黃巾不利,卻因賄賂十常侍官至西涼刺史。董卓應大將軍何進之邀進京鏟除宦官,恰逢何進被殺,於是收編何進部曲,又贈赤兔馬給呂布,誘其投降並殺死並州刺史丁原,從此不可一世。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朝臣多敢怒不敢言;董卓生性殘暴,經常縱兵略民,百姓皆恨。後來,司徒王允欲除掉董卓,將美女貂禪許給呂布,又獻予董卓,使二人反目,遂與呂布合謀殺死了董卓。

董永
一.神話傳說中的董永

董永,漢代千乘董家莊(今屬博興縣陳戶鎮)人。家貧,自幼喪母,靠自己種地勞動養活父親。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父死,無錢治喪,永便自賣其身以葬父。後人傳為佳話,擁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為宣傳之需,將董永作為文學創作題材,並加以神化,遂有董永至孝、感動天地、仙女助織還債的故事。傳至現在,膾炙人口,婦孺皆知。

董永與七仙女的美麗傳說傳承至今,影響、熏陶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有關這一傳說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孝感市董永傳說研究會編寫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曉黎、巫玉編寫的《董永與七仙女》,周濯街編著的《七仙女正傳》、立波編著的《天仙配》等等。

著名演員胡歌曾在《天外飛仙》中飾演董永。並獲得好評。

② 東漢末年,董卓兵力雄厚,為何退出了歷史舞台

董卓在東漢末年的舞台上,可以說是像蝗蟲一樣的惡魔。

他所到之處,餓殍遍地,民不聊生。

這樣的人,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留下太好的名聲。

他真正能夠得到的唯有千古的罵名。

公元189年,洛陽皇宮內發生兵變,大將軍和何進和宦官廝殺,不料被宦官設計反殺,何進身邊的一群公子哥沖進皇宮,把宦官們殺得七七八八。

這群人中,最為典型的代表莫過於袁紹、袁術兩兄弟。

東漢末年的董卓堪稱亂世中的最強撿漏王,挾天子以令不臣他可是第一踐行者。

洛陽兵變時,董卓收到大將軍何進的邀請慢慢逼近洛陽,等到抵達洛陽附近時,何進又下令讓他停在洛陽城外。

董卓無奈,引兵撤離洛陽。

那時候,董卓看不上那些坐擁十幾萬兵力的諸侯聯軍,唯獨對孫堅心存敬畏。

公元191年,二月。

董卓回首望瞭望早已殘破不堪的洛陽城,無奈縱馬離去。

在長安的董卓很快經歷一場兵變,呂布反殺董卓,這位c位出道的亂世魔鬼退出歷史舞台。

③ 董卓究竟有多麼殘暴呢

挖掘帝墓、殺男霸女

利用安葬何太後的機會,董卓命令心腹把漢靈帝陵墓挖開,將墓中所有珍寶全部偷走、送到董卓府上。

董卓命令軍隊,把在陵墓現場的所有男人全部砍頭,屍體放進何太後墓穴用來陪葬,董卓把砍下的男人頭顱全部裝進木桶中。

董卓又把所有到過安葬現場的女人,集中起來,放進馬車里。

董卓把男人的頭、放進馬車里的女人,都帶到洛陽,對外宣傳戰斗勝利歸來,這些都是戰利品。

董卓將男人的頭全部放到大火中焚燒;

董卓把那些女人都賞賜給自己的部下,表明自己賞罰分明、以激勵將士。

④ 早年賢名遠播的董卓入京之後怎麼就成天下公敵了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自然對董卓不會陌生,在大多數人心中,董卓恐怕是個粗獷野蠻之人,他廢掉少帝劉辯,獨掌京師大權,天下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才有各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他,其實這都是董卓入京後的事,董卓早年還是素有賢名的。

⑤ 三國各路英雄同時討伐奸臣董卓,誰的貢獻最大

十常侍之亂後,袁紹建議中央請西北軍閥董卓入京主持大局,不料董卓大權獨攬。各地軍閥看不下去,於是就對禮法上具有正統的中央進行輿論戰和道德戰。先宣傳董卓廢立,穢亂宮闈,然後說他殘害忠良,盜取墳墓,最後造謠中央對董卓不滿,希望各地勤王。勤王明著說是匡扶社稷,反著說就是造反。所以正當性很重要。曹操這時候拿出一份天子詔書,雖然沒有人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起碼給各地諸侯安心,你看我是奉詔勤王,不是造反,就算查出來是假的,也可以一推二五六,說是曹操騙人。

⑥ 董卓究竟有多麼殘暴好色、姦淫宮女、愛吃人肉

根據《三國演義》里的描述,體現董卓的殘暴不止是他好色、姦淫宮女,而是他愛吃人肉,只要是被他發現有異心的官員,就當場殺掉,並飲其血食其肉;那麼真正歷史上的董卓真的有那麼殘暴不仁嗎?

董卓是相當殘暴的一個人,他的罪行罄竹難書,董卓之亂也標准著東漢王朝徹底走向滅亡再無挽回的餘地, 董卓的暴行史書都有記載,可以說是令人發指,毫無下限。

董卓的老家,是現在的甘肅省。他父親擔任縣尉,東漢官場當地人不能在當地為官,他隨父親在外地。少年時期,一身蠻力,非常擅長舞刀弄棒,還有著豪爽的性格,對當地羌人非常友善。 一次過年,他在外結交的羌人首領來他家拜訪,他作主殺了家裡耕地用的牛來招待這些客人。羌人們非常感激他如此厚愛,回去後又把部落里放養的牛羊送來了幾千頭。

散財,是非常招攬人心的一個特質。即使散盡家財也不吝惜,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對羌人好是因為能"為我所用」,而對匈奴卻是展現兇狠了。 他數次陞官都是因為對匈奴的作戰兇狠殺戳。每次勝仗,董卓都不會約束手下。他的部下在城中劫掠, 完全是匪徒,搶了還要殺,不存在安民,因此,董卓兇殘的名聲傳開。 其實那個年代,曹操軍隊也放縱過部屬干土匪的事情。甚至曹操為了報殺父之仇,屠了徐州滿城。

非中原禮義文化的游牧習氣是滋生董卓之流的野蠻殘忍的主因 。

董卓還有一個特點,不要臉。自私自利,利益熏心的野獸面孔。在地方為官時,他因過於縱兵被罷官。上司張奐非常厭惡他,甚至不要董卓托兄長送來的禮物。 當他吞並了名士丁原的兵馬,收了呂布後,變本加厲地膨脹。呂布殺董卓,當然並非為了董卓侍妾。但董卓確因為這點小事而大發雷霆碼,拎起手戟扔向呂布。 殘忍的人什麼都不能忍。

荒淫無道,生活糜爛

我們都愛調侃曹操的好色,把喜歡人妻的曹操稱作曹人妻,但是曹操這只能算是好色,董卓可是淫亂之極的魔鬼。 董卓進京後,廢少帝立獻帝,獻帝登基時不過八歲,朝政都由董卓把持,皇帝只是個傀儡,董卓權傾朝野,漢獻帝年幼懂後宮之事, 董卓便長期住在後官,留宿龍榻,宮中侍女公主皆遭其玩樂,淫亂後宮, 而董卓軍士也在宮中恣意妄為,後官變成了人間地獄。

為了長期淫亂, 董卓在長安附近這里大興土木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城堡郿塢。據史書記載郿塢「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 ,裡面存放大量搜刮來的財物,把從洛陽等地搜刮來的財寶及糧食運入其中,包括兩三萬斤黃金,八九萬斤白銀,無數的珍奇異寶,可食用三十年的糧食等,選了民間大批美麗少女安置其中,供董卓玩樂。

軍紀敗壞,殺戮無算

董卓大軍進入洛陽城後,面對繁華富庶的京都, 董卓故意縱容西涼兵對京城百姓肆意燒殺搶奪,擄掠婦女, 整個洛陽城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朝野上下,一片惶恐,人人自危。

董卓轄區內百姓毫無尊嚴,生與死全看董卓及其軍隊的心情,董卓肆意殘殺手無寸鐵的百姓。 史書記載:「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 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 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這種滅絕人性的勾當,也只有董卓才幹得出來。

董卓對待反叛者同樣血腥殘忍。有一次,他宴請群臣,席 間居然當著眾大臣的面,將數百名反叛者割舌、挖眼、斬斷手腳。血腥的場面,一度讓赴宴的大臣嚇得筷子都掉在地上,而董卓依然神態自若地喝酒吃肉。 還有一次,董卓將數百名反對他的士兵全部五花大綁後, 頭朝下倒立著吊起來,然後澆上油膏,將他們全部活活燒死,慘叫之聲不絕於耳。

挖掘帝墓、殺男霸女

利用安葬何太後的機會,董卓命令心腹把漢靈帝陵墓挖開,將墓中所有珍寶全部偷走、送到董卓府上。 董卓命令軍隊,把在陵墓現場的所有男人全部砍頭,屍體放進何太後墓穴用來陪葬,董卓把砍下的男人頭顱全部裝進木桶中。

董卓又把所有到過安葬現場的女人, 集中起來,放進馬車里。董卓把男人的頭、放進馬車里的女人, 都帶到洛陽,對外宣傳戰斗勝利歸來,這些都是戰利品。董卓將男人的頭全部放到大火中焚燒; 董卓把那些女人都賞賜給自己的部下,表明自己賞罰分明、以激勵將士。

殘酷樹威、隨意殺人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董卓殺人十分隨意。侍御史(官名)擾龍宗拜見董卓時,忘記取下隨身佩劍,董卓命人將他就地活活用棍棒打死;

毒殺何太後之後,董卓派人把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頭顱砍下,將她的屍體拋到何家花園中,不許收殮安葬; 董卓命人將何苗的墳墓挖開,把屍體從墳墓中抬出來,拆成一塊一塊的骨頭,撒到園林裡面;董卓討厭大司農周忠的兒子周暉。知道周暉來到雒陽,董卓派人把他打死。董卓隨便找一個借口,殺死了大臣周毖、伍瓊等等。

董卓殺死的人絕不止這些,他連皇帝都要殺死的。

為了徹底打消漢王朝忠臣橋瑁等人的政治信念, 董卓命令在皇帝劉辯吃的飯菜中放入毒葯,殘忍把皇帝毒死了。

強迫遷都、荒淫無道

董卓強行把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為了驅趕百姓,董卓一面命令軍隊野蠻動武;一面將宮殿、府院、民宅放火燒毀。潁川一地正在舉行春節歡慶活動「二月廟會」,董卓命令軍隊趕到會場, 用大刀猛砍,被殺死的百姓數以百計,董卓又把從廟會逮到的婦女分發給下屬。

更無恥的是,董卓住在皇宮中,自己姦淫公主、宮女;還組織20多名將領與多名宮女在水池中裸體、洗澡、任意胡來,董卓也參與其中。

戮殺降兵、慘不忍睹

董卓設宴招待大臣。 宴席中途,董卓命令把幾百名被誘降的叛軍帶上來,先砍下一部分叛軍的腦袋。 在場吃飯的人嚇得筷子、勺子都拿不住了,董卓卻談笑自若,彷佛在觀看錶演。沒殺的叛軍嚇得跪在地上、苦苦求饒。董卓命人把他們舌頭割掉,然後再斬斷腿腳。

最後剩下一些叛軍死亡更慘。

董卓命人把棉布放進滾燙的豬油中,撈出來之後,包裹到降兵身上,從底部點火,燒到整個身體。慘叫的聲音傳到很遠, 最後被燒死成灰。而董卓依舊有說有笑、吃飯喝湯。

胡亂猜疑、喝血食肉

太史令觀望天象,向董卓稟報:最近將有大臣要被殺死。董卓心中害怕,擔心有人殺他,就將文臣武將權衡一番,想到守衛宮禁的軍官張溫好像對自己不滿。 董卓派人誣告張溫與袁術勾結,並命人把張溫逮捕拘押。

董卓與一干心腹大將、在飯桌旁坐好,命人把張溫帶上來,當眾殺死張溫。 董卓命令廚子把張溫的肉做成菜餚,並親自將張溫的鮮血一飲而盡。在場將領無不驚駭萬分、目瞪口呆。

巧取豪奪,火燒洛陽

董卓在執政期間,毀壞市場交流流通的五銖錢,董卓還明目張膽地廢除了自西漢以來流通的五銖錢, 發行了一種小錢,讓百姓們手裡的五銖錢,頃刻間變得一文不值。這一舉動,進一步加劇了物價的飛漲,致使糧價漲至數萬錢一石 。 董卓讓司隸校尉劉囂抓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的名義捕殺富戶攫取財物, 統統以死刑加沒收全部財產的方式懲辦,結果引發大量的冤案。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謀士李儒建議遷都洛陽,董卓立刻採納,西去長安, 董卓自然不會把洛陽完整地留給他的敵人,在報復心理的惡性發作下,當「即差鐵騎五千,遍行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插旗頭上,大書『反臣賊黨』,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貲。 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卓臨行,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並放火燒宗廟宮府。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廷,盡為焦土」。

繁華昌盛200餘年的洛陽城一片焦土,滿目瘡痍 ,孫堅逼進洛陽時,「 遙望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里,並無雞犬人煙」。連後來曹操提起此事,還感傷不已的 。「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凄愴傷懷。」

時候一到、惡有惡報

對董卓不滿的漢朝大臣,安排董卓侍衛武孚刺殺董卓。董卓把手臂搭在武孚肩上,十分親切。武孚突然抽出佩刀,向董卓猛刺。董卓反應靈敏,閃身躲開,大聲喊叫身邊侍衛,一起動手,把武孚按在地上。董卓大罵武孚,武孚指責董卓。董卓命人當場殺死武孚。

司徒王允終於想出美人妙計,征服了董卓的義子呂布。192年4月23日清早,董卓前去皇宮,呂布護衛隨從。當董卓來到北掖門時,擁護漢朝的李肅等人手持長戟、攻擊董卓。 董卓朝服裡面穿著鎧甲,沒有傷到要害。受到攻擊的董卓大聲喊叫:「吾兒奉先何在?」

騎馬快速上前的呂布,策馬站到董卓面前,從從容容拿出詔書, 對董卓說到:討賊詔書在此! 董卓大罵呂布,呂布帶頭殺向董卓,董卓被當場斬殺喪命。

董卓被呂布、王允殺死後,他的全家被滅,上至90歲的老娘,下至兩三歲的幼兒,董卓死後直接被扔在大街上曝屍。有一個小吏被專門派來看守董卓的屍體,他非常恨董卓。 於是就做了一個大大的燈捻插在了董卓的身體之中,接著把燈點著,董卓就被做成了一盞人油燈,這盞人油燈通宵達旦的點了好幾天。等董卓的部下殺進了城,董卓早已被燒成灰,他們只好將灰收起來裝進了棺槨里就葬在了董卓死的這個地方。

董卓的慘死,是他自己招致的報應。

董卓罪行滔天,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有名的惡人之一,奇怪的是這種人現在網上還有給洗白的。

⑦ 董卓早年賢名遠播,為何入京後成了天下公敵,人人都要討伐他

三國的時候,董卓是一個很有才華,而且武功高強的能人,後來他廢掉少帝劉辯,獨掌京師大全,受到了天下人的指責,所以各路諸侯才聯合起來討伐他!所以後來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野蠻粗獷!

後來朝中大臣,就給他安排了罪名,說他以保護皇帝的為由奪權,而且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所以天下人對董卓就開始失望,覺得他非常野蠻!失去了人心之後,還得到天下人的討伐!

⑧ 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得無惡不作的奸臣董卓有沒有誇大的成分

確實有一些誇大的成分,董卓既然能夠爬到那麼高的地位,就註定了他並不會像三國演義裡面所說的那樣,極端的殘暴,然後各種禍國殃民。不然在前期的時候,根本也不會有人去給他賣命,試想一下在剛起家的階段,一個領導對你又打又罵,你會心甘情願地給他打天下嗎?

不僅如此,他名聲之所以那麼臭,還跟中原的老百姓給他做的大力宣傳有一定的關系,畢竟那個時候董卓在他們的眼裡就是一個篡位的賣國賊,可以說一點好感都沒有。

⑨ 如何理解《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

是我在網上找的:
關於《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過去不少人因肯定它是封建正統思想而予以否定。早在1953年11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三國演義》座談會上,有人認為《三國演義》這種正統思想「是二種極端反動的思想」,「因此,我們對於《三國演義》中正統思想的表現,應該肯定地把它看作這部名著中的消極性的因素,也就是所謂封建性糟粕,在認識上予以批判和剔除。」爾後持此類觀點的不乏其人。近年仍有人認為「擁劉反曹,主要思想傾向是不好的、落後的。有人則在肯定「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主要是屬於反動的封建正統思想的前提下,認為它也包含著人民性的因素。按照前者的意見,「擁劉反曹」當無人民性可言;按照後者的意見,其人民性也是很有限度的。但是,《三國演義》幾百年來卻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感情上都喜歡劉、關、張和孔明,憎惡曹操,如果「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主要不是體現人民的理想、感情、願望和要求,而是主要體現反動的封建正統思想的話,我們怎樣理解幾百年來古今讀者的這種態度呢?

體現了人民的理想和願望

正統思想是封建時代的一種思想意識。在封建社會里,由於時代的局限,生產力低下。科學不昌明,人們對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總認為冥冥之中有個主宰者,只能「聽天由命」;故每當遭逢亂世,人們總希望有個「真命天子」出世,給他們帶來「雨露」和「陽光」。歷代創業主為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往往製造種種神話。宣傳自己是「真命天子」,天下是他一家的,並應傳之萬世,用以懾服和欺騙人民,使人民服服貼貼地受他們的統治和剝削。無疑,宣傳這種正統思想是十分反動的。可是,封建社會的農民為反對「無道昏君」,也利用正統思想舉行擁護「真命天子」的起義。而《三國演義》宣傳正統思想和封建統治者宣揚正統思想,其目的是不同的,和起義農民利用正統思想也有所差別。作者提出劉備是「漢景帝中山靖王之後,應繼漢統」,這反映了作者還不能擺脫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但是,如果細加推敲,就可發現作者不過是利用其「合法性」來推崇劉備而已。何以見得?論正統莫過於桓、靈二帝和漢獻帝,而這些「龍子龍孫」在作者筆下都被否定:桓、靈二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造成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而漢獻帝只不過是軟弱無能之輩。至於漢室宗親劉表、劉璋,作者通過曹操之口,說前者「有名無實」,後者是「守戶之犬」(第二十一回)而劉備和漢室是遠親,是織草履出身的,為何作者唯獨推崇他?作者通過周倉之口,說出了他的真正意圖:「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第六十六回)這種「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張,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因此,不能籠統地把與正統思想有聯系的都說成反動的。對於打著「正統」旗號的,要看其從事的活動是什麼,是反映人民的願望、有利於人民,還是出於封建統治者的欺騙並為其罪惡目的服務,才能得出結論:是進步抑或是反動。

劉備和曹操,誰是正統,歷來看法就不一致。如西晉繼魏,陳壽著的《三國志》尊魏為正統。迄中國北部被「五胡」先後占據,東晉偏安於江左,處境與蜀漢相同,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以魏為逆。北宋政權上承五代,進而消滅割據諸國,情況與曹操略同,所以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沿陳壽先例,尊魏為正統;但到金人鐵騎南下,南宋偏安以後,朱熹作《通鑒綱目》,又一反司馬光的看法,跟習鑿齒一樣為推祟漢族政權的地位,仍尊蜀漢為正統。羅貫中生於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的元代末年,他與農民起義軍有聯系,是「有志圖王者」,他以蜀漢為正統,是為抒發他要恢復漢族為主的政權的抱負,這和當時受壓迫的漢族人民的願望是一致的。上述說明,提出以蜀漢為正統,都是在民族斗爭激烈的時候,是用它象徵漢族政權作為斗爭的武器。當然,羅貫中以蜀漢為正統,是和習鑿齒、朱熹所標榜的正統思想有本質的差別的,後者是為維護東晉和南宋政權的統治,前者卻反映了人民的願望。
「擁劉反曹」觀點早在民間已形成,據宋蘇軾《志林》記載:說書人講三國故事,—聽眾「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據《錄鬼簿》所記,三國故事的劇本有二、三十種,其梗概與今日之演義基本相符,是「擁劉反曹」的。元至治年間(公元1321——1323)新安虞氏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語》,也貫串著「擁劉反曹」這個思想。為何這時三國故事都「擁劉反曹」,南宋時民族斗爭激烈,軍閥混戰,屍骨遍野,生產衰蔽,人民苦不堪言。迄元,人民受著階級、民族雙重壓迫,境況更慘。三國時代的情況,和南宋、元末頗有相似之處;人們便通過講三國故事以表達自己的理想、感情、願望和要求。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因「自淮以北,民苦征調,皆望王師之至」,寫了一首詩,詩里以「漢」喻南宋,以「曹」喻女真,開頭兩句是:「邦命中興漢,人心大討曹」。「擁劉反曹」思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當時民間藝人就根據這個思想去編造三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於是,劉、關、張和孔明及其對立面曹操等的輪廓便被勾畫出來了。羅貫中吸取民間文學的精華,參考歷史,並加以提煉,寫成了這部偉大著作——《三國演義》。而曾從事民族革命活動的羅貫中和人民的脈搏是一起跳動的,他在這部巨著里宣揚「擁劉反曹」的思想,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三國演義》』問世幾百年來;劉、關、張和孔明等的英雄形象一直活在人們的心裡,成為人們祟拜的典型;而曹操這個陰險詭詐的典型,一直是被人們所憎惡,這就是說「擁劉反曹」這個思想占據了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愛憎的准則。

據上述,我們認為「擁劉反曹」這個思想傾向明顯地體現了人民的理想、感情;願望和要求,是富於人民性的。為了進步說明這個向題,現就作品並根據這一思想傾向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和內容進行一些具體的分析。

意在歌頌仁政反對暴政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擁劉反曹」的具體內容,即「擁劉」的是什麼,「反曹」的是什麼?《三國演義》寫得很清楚:「擁劉」,主要是因劉備「仁慈愛民」;「反曹」,是因曹操」奸詐害民」。其實質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對此,應如何評價?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有人認為:「作者的描寫這一切(按:指揭露董卓、曹操殺人放火的罪行),並不是為了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恰恰相反,這僅僅是作者用來歌頌『王道』的一種陪襯;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時,卻又通過其『正面』人物來贊揚、美化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宣傳『主道」而「鼓吹王道」,卻是「為了欺騙人民群眾」。(見《三國演義》「前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74年2月重印。)這么說,作者提倡「仁政」、反對「暴政」是不值得贊揚的,這種認識是值得商榷的。

說描寫董卓、曹操等殺人放火罪行「並不是為了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是很難為人所接受的。讓我們看看作者怎樣控訴董卓、曹操等的滔天罪行。 董卓「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遠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第四回)對此,這個屠夫卻一點也不感到內疚,還殺氣騰騰地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第六回)
曹操攻徐州時下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於是,「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第十回)可是,這個奸賊還厚著臉皮想騙人,對龐統說什麼「吾替天行道,安忍殺戮人民!」(四十七回)

在《三國演義》里,作者從不同角度剝開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統治者的丑惡嘴臉(除了董卓、曹操外,還有袁術、呂布等),特別是對曹操這個陰險詭詐典型的揭露是透骨的(如關於「殺呂伯奢全家」、「夢中殺人」的描寫)。這都充分反映了作者對這批殘民以逞的群醜的極端的憎恨。而群魔飛舞,人民遭殃,在作者筆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於軍閥混戰,到處出現「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凄慘景象,而倖免於屠刀之下的人民也處在死亡邊緣:「皆食棗菜,餓莩遍野」(第十三回),「洛陽居民,僅有數百家,無可為食,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食之。」(第十四回)難道作者描寫這一切不是揭露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嗎?不!這不僅是揭露,而且是血淚的控訴!
當然,對於「王道」的本質要有清醒的認識。所謂「王道」是別於霸道而言之,王道是講「仁德」,霸道是尚「權術」,而封建統治階級是靠霸道起家,靠霸道維持其反動統治的。就是說霸道是封建統治階級本質的體現。但是,光行霸道,人心不服,反抗也猛。統治階級有識之士有見及此,便提出「王道」,即主張也要實施「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如孔子早就提出「思威並濟」、「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統治術。迄孟子見梁惠王時就明確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春秋戰國是兼並的時代,講霸道的時代,因此孔孟的主張到處碰壁。可是,秦實行暴政招致速亡說明:光講霸道,不講點王道,統治是不會長久的。因此,劉邦統一天下後,霸道和王道交相運用。爾後,有遠見的皇帝多效此。當然,王道從其本質來說,也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但是,既然王道有別於霸道,就不會完全是一樣的。事實上,「仁政」總比「暴政」好。所謂「仁政」,主要是指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它有利於生產的發展,也有利於人民的安居樂業。因此,人民把實行「仁政」的君主贊為「仁君」,把實行「暴政」的君主稱為「暴君」。在「暴政」之下,人們總是憧憬和懷念歷史上的「仁君」,即比之暴君,對人民壓迫、剝削較輕的「好皇帝」。 劉備這個仁君形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作者所美化的。在作者筆下:劉備「仁慈寬厚,有長者風。」(第六十回)他相信「唯德可以服人」(第八十五回),一到安喜縣,「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第二回)。治理新野,「軍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第三十回)他「愛民如子」,當曹操追兵快到時,他仍不願拋棄跟隨他的荊襄之民,擁著民眾數萬,緩緩而行,甘冒被俘的危險;跟隨他的民眾也齊聲表示:「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 (第四十一回)。其得民心如此。他進位漢中王後,「東西兩川,民安國富,田禾大成」(第七十七回)。而劉備這個仁君形象,正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這個「化身」也是宋、元時期掙扎於死亡線上的人民的希望所在。人民用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幻想來粉飾劉備;作者從人民的創造中吸取素材,添上自己的政治理想,塑造了劉備這個仁君形象。爾後幾百年,劉備這個仁君形象一直為在封建制度壓榨下的人民所喜愛。

如果我們離開歷史唯物主義,而是用今天的標准對作者責備求全的話,劉備這個仁君形象是盡可否定的,事實上,劉備這個仁君形象和歷史上的劉備有一定的差別,並不是封建社會中的真實人物,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愛民如子」的仁君。唐太宗、朱元璋算是歷史上比較關心人民的「好皇帝」,而他們之所以關心人民,首先是從維護其封建統治利益出發。如唐太宗把民眾比做水,君主比做船,認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朱元璋也說:「凡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正因此,他們對待人民的態度比之歷代皇帝的態度較好些。但是,人民如違背他們的封建統治規章,他們還是要大開殺戒的。因此,如果從封建社會中的現實來看,像劉備這樣「愛民如子」的仁君是不存在的。但評價劉備這個仁君形象時。要明確的是:這個形象是小說中的形象,是經作者「理想化」的;同時,也不能離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其創作的動機,這就是說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上面我們指出:作者寫《三國演義》不是單純為追溯歷史,而是著眼於現實,他通過揭露三國時代群醜的罪惡來鞭韃其同時代的統治者,通過歌頌劉備這個仁君來抒發他的政治理想。作者首先是對殘民以逞的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憎惡,才幻想出劉備這個仁君形象;而不是通過這個「正面」人物來贊揚、美化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作者提倡「仁政」,其動機跟美化封建統治階級是有本質的差別的。在作者所處的時代,他的最高的政治理想也只能提出「仁政」的藍圖,把希望寄託於「仁君」的出現,即使是在革命高潮中參加起義的農民也如此,他們不可能反對封建制度,而只能是反對「無道昏君」,擁護「好皇帝」。這是由於經濟條件、階級關系的限制,人們不可能跳出封建生產關系的圈子,設想出什麼新的生產關系,或提出由人民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時代的局限,束縛了人們思想飛翔的翅膀,所以,我們不能苛求於前人。作者塑造劉備的形象和宋、元時代被壓迫的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幻想是一致的。肯定「擁劉」派是因其愛國愛民
作者在美化劉備的同時,對追隨劉備的孔明、龐統、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忠臣義士都予以盡情的歌頌,對此,人們的認識也是有分歧的。而這是作者根據「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所描述的重要部分,因此,給予這些忠義之土什麼樣的評價,對判斷這個思想的是非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認為:作者在《三國演義》里塑造「忠臣義士」的形象,「大力鼓吹忠義等封建倫理觀念,是屬於封建性糟粕。」並指出:在《三國演義》里,「無論他的主子是誰,只要為其主子效死,就被作為『忠臣義士』來贊揚」,「這種描寫,實際上是引導讀者全忠盡義,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舊時曾起過相當有害的作用。」(見:《三國志通俗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在《三國演義》里,不僅贊揚忠於劉備的孔明、關羽、張飛,對為曹操效死的典韋,為孫權拚命的周泰,為許貢報仇的三家客,都予以贊揚,確是「只要為其主子效死」,便贊為「忠臣義士」,這反映了作者的封建倫理觀念。關羽這個形象也被爾後的封建統治者作為忠義典型大力宣揚,把他抬到無限崇高的地位,引導人們為其「全忠盡義」,確是起過「有害的作用」。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人民對忠臣的歌頌和封建統治者的宣揚,是各從其相反的立場、目的和角度出發,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我們不能因封建統治者的推祟而否認關羽這個英雄形象。在《三國演義》里,著重歌頌的還是為劉備「全忠盡義」的孔明、關羽、張飛,而這些「忠臣義士」都為人民所喜愛,即使在解放後,有關評價孔明、關羽、張飛的論文,大都把他們作為正面人物來肯定,贊許他們的忠義行為。如果把作者歌頌的這些「忠臣義士」也列入封建性糟粕,是否妥當?而對於人民這么喜愛這些英雄又作何解釋?

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為主效忠、為友盡義之士何止萬千,可是,人民並非個個都為之唱贊歌?何故?這是由於人民對效忠盡義之士是區別對待的:為主效忠而於國於民有害的,人民輒咒罵之;而於國於民有利的,人民則歌頌之。例如楚國的屈原,是有名的忠臣,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主張對內實行「美政」,對外聯齊抗秦,可是卻遭到群小諂毀而被放逐,終於以身殉理想。死前,他悲憤地寫下《離騷》等光輝詩篇,揭露、指斥群小違法亂紀、昏君誤國之罪,『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千載所稱頌。又如岳飛、文天祥也是南宋時有名的忠臣,由於他們的忠君愛國行為,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故能流芳百世,被贊為民族英雄。同樣,孔明、關羽、張飛是忠於「愛民如子」的仁君劉備,」而他們的理想是統一天下,讓人民過太平日子,這正是人民的願望,故得到人民的愛戴。

在這里應該指出的是,《三國演義》雖對忠於其主的都贊揚,但對忠於劉備的,即對「擁劉」派的贊揚卻有較深的意義:一是把蜀漢作為漢族的象徵,擁護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也就是擁護漢族政權;二是闡明關羽、張飛、趙雲和孔明等「擁劉」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他們之忠於劉備,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救國救民;誰要是違背這個目標,他們便反對誰,甚至與之勢不兩立,如張飛疑關羽違背結義的宗旨便視之如仇,趙雲從國家利益出發反對劉備伐吳,等等。「擁劉」派之被肯定,是因他們忠於民族,忠於國家,忠於人民。 從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進步的,它不僅判明了劉備、曹操的是非,且反映了王道與霸道,即仁政與暴政的斗爭,而歸根到底,是暗示著人心思漢,希望早日擺脫異族的黑暗統治,恢復漢族政權。羅貫中生長元末,他創作《三國演義》,宣揚「擁劉反曹」,實是戀宋而反元;而在羅貫中之後的三百餘年,生於明末長於清朝的毛宗崗,他在修訂和評點《三國演義》時,更突出「擁劉反曹」,實是思明而排清。羅毛兩公雖生不同時,但處境頗同,故心有靈犀一點通,集中體現了其同時代廣大人民的理想、感情、願望和要求。

⑩ 三國 西涼面積有多大 董卓在西涼時,官職有多大 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職

東漢時期沒有西涼一說,當時為涼州。
西涼包括東漢的涼州和雍州部分地區,董卓的時候還沒有涼州這個概念,後來魏國把雍州一部分和西域一部分劃為涼州。面積大概和現在的安徽省差不多大,但是人口不多,而且還有很多羌人聚居地。董卓在西涼的時候其實是河東太守領兵平叛,後來升的西涼刺史是個虛職,因為根本沒有涼州,不過他坐成實的了,而且占據了雍州,等於一方諸侯。官職相當於今天的省委書記。
東漢時期沒有西涼一說,當時為涼州,晉後十六國時在涼州有西涼政權,為晉敦煌太守李暠所建。建國為涼,後世稱為西涼國。
董卓當時並不是西涼的官,當時為河東郡太守。河東郡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太守是郡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市委書記。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朝廷派盧植黃巾軍,因盧植得罪宦官左豐被削職,董卓代盧統兵,因臨陣換帥,不敵黃巾軍。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副車騎將軍皇甫嵩征討先零羌和與其勾結的邊章、韓遂等人,後皇甫嵩因之前得罪宦官,被召回。邊章、韓遂等遂愈發猖獗(臨陣換帥,兵家大忌)。後朝廷又以張溫為車騎將軍,統兵十萬,調董卓、鮑鴻等平叛。十一月,董卓、鮑鴻大破韓遂、邊章,斬首數千。後討先零羌,諸軍皆敗,唯董卓獨全師而還。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與皇甫嵩平討王國(這是人名,不要搞錯)。
後來靈帝病危,董卓不肯接受朝廷的徵召而兩次抗旨,駐屯河東,擁兵自重。
1、西涼在東漢時大體上包括陝西一部分、甘肅全部、青海全部、新疆部分、寧夏大部、西藏部分、四川甘孜州部分,面積還是比較大,具體不好估計,根據三國描寫粗略估計90-120萬平方公里應該有的,但西涼並不是董卓一人所有,下面還有很多軍閥、少數民族土司等勢力。
2、官職為涼州刺史,相當於中國的西北局總書記兼軍區總司令。
董卓以良家子身份賄賂十常侍而得官。
在西涼的職務是涼州刺史,他手握幾萬西涼鐵騎,實力不凡。
西涼面積大概就是今天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西抵新疆蔥嶺一代,地域雖廣,但人煙稀少,多有異族。

閱讀全文

與董卓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食品安全宣傳培訓的方案 瀏覽:167
雙11購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36
農產品網路營銷量 瀏覽:119
書店網路營銷策劃活動 瀏覽:177
2016電子商務政策法規 瀏覽:11
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概況 瀏覽:695
慈善促銷方案 瀏覽:406
德芙的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813
網路營銷調查問卷實訓報告 瀏覽:669
市場營銷需要的素質 瀏覽:365
濟南網路營銷培訓哪裡好 瀏覽:183
火鍋店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8
銀行活動策劃方案總結 瀏覽:842
應急業務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80
縣師德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
電子商務地區差異 瀏覽:499
學校食堂工人培訓方案 瀏覽:766
訥河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瀏覽:484
星巴克具體營銷戰略和方案 瀏覽:722
電子商務認證法律制度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