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朗縣宣傳

朗縣宣傳

發布時間:2022-09-05 00:27:24

Ⅰ 辦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如果是復辦證,當然容易,交錢就制行了,交錢的地方無所謂了,你只會關注交易的價格,即所謂的付出成本;
如果是獲得證書,就不同,你要考慮收獲什麼,投入什麼,我們如何達到,怎麼達到,這些很細致的問題,
有證的企業多了,顧客現在也越來越不相信你的所謂認證證書,只會關注你的口碑,經營業績,綜合形象,服務態度,不認真做管理,你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如此的掩耳盜鈴的企業,只會被同行和顧客一笑而過,最終在電話本中被人刪除。
認證機構,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信,至於 是否可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評價。
多幾萬元辦證,讓人家相信你,太便宜了!

Ⅱ 液晶拼接屏可以通用嗎多用在哪

有多個拼接單元組成的液晶拼接屏,可以單屏、多屏、整屏顯示,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需求,任意調節,自由切換;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大屏顯示終端設備;但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液晶拼接屏一般都是應用在室內比較多,室外太少見。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液晶拼接屏是不能夠通用的,由於其自身的原因,於室外露天的顯示效果有些差人強意。
而我們常常看到十字路口那些廣告大屏等,基本是LED系列的產品;而液晶拼接屏本身是不防水的,如若應用在室外遇上惡劣的天氣,極有可能損壞液晶拼接屏,得不償失,如果一定要可以安裝防水設備的話,總體造價又比較昂貴,綜合性價比比較低。
那液晶拼接屏多用在哪些領域上面呢?很多人不禁會問,下面就和大家分析幾個搭建液晶拼接屏項目的應用場所。
1、指揮調度系統
指揮調度,顧名思義就是根據高清液晶拼接屏所監控反應回來的畫面,在後方指揮「前線」的工作,由於液晶拼接屏可單多屏顯示,可根據不同區域反饋回來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多窗口顯示;液晶拼接屏的解析度和對比度高,呈現出的畫面更加清晰,而且其還支持7*24小時不間斷運行,在監控安防領域更是得天獨厚。
指揮調度系統
2、會議系統
現在很多企業都選擇了液晶拼接屏作為會議室的顯示大屏代替舊的電子白板,投影儀之類的,而且舊的設備顯示不清楚,不論是工作效率還是會議效率都大打折扣;假設有客戶前來考察,給人介紹東西的時候,投影儀顯示效果不好,這也會降低自身企業對客戶的印象;如果會議室中放置液晶拼接屏,讓人眼前一亮,公司的軟實力也得到體現。
會議系統
3、展示系統
液晶拼接屏用於展示,可以取得很好的顯示效果,我們發現有不少數字展廳、展館或是一些大型商場中,液晶拼接屏在展示宣傳系統中總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將宣傳信息更加直觀地展現到別人眼中。
展示系統
以上這三個是液晶拼接屏比較常見的應用領域,也是應用得比較多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如音樂餐廳、電影院、教育系統中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在未來,小編相信液晶拼接屏或將成為一種與LED產品一樣普遍的顯示大屏,占據著商顯領域的主導地位。

Ⅲ 誰有西藏旅遊的有關資料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特殊的自然生態和社會進程,造就了西藏特殊的產業結構。長期以來,在西藏,唯有農業、工業、畜牧業才是「正業」。結果所形成的產業結構和群落不僅沒有體現出自己的特色,也抑制了一些高效益行業的及時起步。

從幾年來的實例可以看出,旅遊業在西藏具有很大的潛力,它不僅對改善藏族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素質有巨大作用,而且對西藏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逐步走向合理化有較大的催化功能。那麼,如何去有效地發掘出西藏旅遊事業的潛能?我認為那就是走一條屬於西藏的民族化道路,即大力開發西藏民俗旅遊這塊沃野的苑囿。

一 西藏民俗旅遊資源

文化是人類長期積累的結果。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有其歷史發展的過程。民俗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民俗是最好的窗口。西藏民俗文化是以西藏為主體的多個民族的人們千百年來的心靈歷程和社會滄桑的凝聚,是一個橫割幾千里,縱軸上萬年的動態文化球體。由於西藏民俗文化特殊的歷史氛圍和自然背景,使西藏民俗旅遊資源富麗多姿。具體包括:1.神奇迷人的名勝古跡及傳說。

西藏名勝古跡與神仙聖祖,宗教精靈有密切聯系,都灌注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故事,因此西藏自然的景觀雖然是大自然的造化,但它身上仍顯示出社會文化的特性①,應屬於西藏民俗旅遊資源的范疇。

<1>雄峻山峰及傳說

西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在它一百二十二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五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峰,七千米以上的冰峰雪嶺有四十多座,它們象一排排白玉雕成的擎天玉柱,高插天際。海拔八千八百多米的珠穆朗瑪峰更是挺拔蒼勁,秀麗多姿,關於她的「身世」,還流傳一段美麗的「真實」故事:傳說從前喜瑪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是一個百花盛開的美麗地方,這是連接人間與仙境的群山,風景優美,百鳥歌唱。有一天,這片聖土出現了騷動,一群妖怪突然竄來霸佔了這塊樂園。他們行凶作惡,捕殺鳥獸,摧殘花木。就在這個時候,從五彩祥雲上走下一位銀妝素裹的仙女,她就是雪山女神珠穆朗瑪。她身體豐美,眼睛放射出正義而慈祥的光輝,她用自己高貴的光澤,化作一道道陽光的金劍,她那一身素白的衣裙在飄動中發出閃光,她用隱藏在身體內的無窮的法力,降服了這群妖魔,並把他們壓在大山下面。就這樣,天國的春風又徐徐吹來,百鳥又重新嗚囀,一切又恢復了天國一樣的靜美和諧,萬物在這里充滿生機,使這里變成了一片人間樂園。

諸如此類,西藏遍布山峰雪嶺,沒有哪一座沒有故事,沒有哪一條山脈沒有人的活動,他們將山神化,聖化,使旅遊者在得到自然美的熏陶時,接受了社會美的因素。

<2>美麗湖泊及其傳說

美麗的高原湖泊,星羅棋布,共有1500多個,總面積達2.38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湖泊總面積的30%。瑪法木錯,羊卓雍錯,奇林錯,班公湖等都是西藏著名湖泊。其中納木錯(藏語意思:「天湖」)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海拔四千七百多米,面積一千九百九十三平方公里,四周被念青唐古拉山脈環抱,湖中島嶼燦若繁星,有的如龜,有的如鴨,各具形狀,千姿百態。尤其是湖南岸的扎多島,更是怪石磷峋,奇洞密布。湖內外鶴鳥成群,或在湖面上翩翩起舞,或在湖岸休息、婚戲。島山鳥蛋厚積,湖中魚蝦成群,黃昏之餘,垂釣湖畔,別有一番情趣。沿岸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野花朵朵,牛羊肥壯,風景絢麗。天氣晴朗,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倒映湖中,清晰可見。每年藏歷五、六月間,不少虔誠的宗教信徒來此轉經朝山,因此該湖又有「聖湖」之稱。伴隨著美不勝收的景緻,還附有眾多的傳說故事,使納木湖更令人神往。

(3)繁多的寺廟

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使西藏高原很早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政體,那就是「政教合一」的體制。由於宗教的廣泛影響,使高原寺院林立,燦若繁星。既有原始苯教寺院,又有佛教寺院。大昭寺、小昭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白居寺,桑耶寺,普久寺等,都是在西藏有巨大影響的寺院。這里寺院各成一體,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和宗教群落。它們既有自己的政治機構,又形成了特殊的宗教民俗文化,這些寺院的民俗文化,雖然與西藏民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於它活躍於宗教的殿堂內,所以它是以宗教徒的人生觀,世界觀而創造的,因而呈現出既不同於西藏民俗文化,又不同於純宗教的文化的獨具特色的宗教民俗文化,這支民俗文化是西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西藏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寶庫。

(4)歷史悠久的遺址

西藏高原自古以來就有人類生存,並且創造出燦爛的文化。這種論斷被解放後在西藏高原上發掘出的眾多古代居民遺址所證實。諸如昌都的卡若遺址,拉薩曲貢村遺址,阿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等等。這些古代遺址的發現,既表明西藏的遠古先祖是偉大智慧的,又論證遠古的西藏高原一直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文化造山運動。

在西藏阿里地區扎達縣象泉河南岸,有一座雄偉的城垣和宮殿遺址。其東北面的山坡上,象蜂巢似地密布著300多間房屋和300名孔洞窟,中間隔著紅牆白垣,這數百間房屋依山疊砌,層層相接,直到山頂,構成一座雄偉的古建築群。建築群內修有四通八達的暗道,旅遊者見到此,可以想像出這個古老高原王國當年曾經有多麼繁榮的景象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昌都卡諾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海拔最高,經度最西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從卡諾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的建築、植物種子、動物骨骼及石器和陶器,器具上還有眾多的圖紋,通過對遺址出土的大量遺物的分析,不但使我們增加了對西藏遠古居民生產活動情況,社會經濟情況和社會風習民情的了解,而且也為藏族原始社會史,風俗史提供了實物證據。這些遠古遺址,不僅使旅遊者充分認識西藏的過去,並且更加深了旅遊者對西藏民俗文化承傳性的進一步理解。

(5)恢宏的古陵墓

西藏的葬俗十分繁多,現今盛行的有天葬、水葬、火葬、塔葬等等,那麼西藏是否還盛行土葬呢?土葬在葬俗中居於何種地位?西藏高原上遍布的陵墓遺址可以提供有力的證據。

在高原眾多的陵墓中,以西藏朗縣列山墓群和西藏乃東縣普努溝古墓群著名。

西藏朗縣列山墓群:共有封土墓184座,封土平面大多為梯形(153座),還有方形(27座),圓形(28座),亞字形(1座),葬具主要是石板拼對而成的長方形石棺,也有的直接將屍體安放在石板疊砌的半圓形穴內。葬式為屈肢葬,並且還有兩處祭祀場所和一個石碑底座。

西藏乃東普努溝古墓群均為等腰梯形石砌邊框封土。墓的形制有豎穴石砌豎單棺,穴石砌多棺,豎穴石片棺,並且還有大量的隨裝品,主要是陶器、飾物。

這些古陵墓中蘊含著藏族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料,諸如:陵墓建造的方位,陵墓內的擺設,陵墓內的白石頭,黑石頭,陵墓內物件的多少,陵墓的式樣,陵墓內屍體的葬式,陵墓附近的祭場等等。這些是西藏高原人們的民俗觀念,宗教民俗文化的物象化,具體化,並且這些陵墓都是場面恢宏,是為當時西藏的王臣所建造的。因此古墓式西藏土葬是比較高貴的葬儀。

(6)壯觀的古建築

高原的主人,不僅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很早就創造了精神文明,其中意識,文明的物質化再現就是建築,他們的建築壯觀雄偉,如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等,這些建築密布在高原的角角落落。另一種盛行在高原的建築——「上棟下宇」式的住宅建築,一般以石塊砌牆或夯土築牆,室內用木柱支撐,屋頂是土築的平頂,上面可作曬台。多建於向陽高處,坐北朝南。

西藏高原的人們住宅建築不僅反映他們的生產技術水平,而且還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他們的信仰習俗。藏族建築房屋內,火塘是神聖的地方,滿屋以白色的糌粑粉繪制「卍」和青稞麥穗,屋門繪「日月」圖案,房頂插經幡和掛氂牛頭和羊角、置白石等等,這些習俗組成了西臧建築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對國內外旅遊者具有極為強大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西藏高原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伴隨著高原人民的歷史變遷,滄桑轉化,它並不是以純自然的形態展示在旅遊者面前,而是訴說著西藏人民的悲歡,熔鑄著西藏人民的心血。由於這樣,使人們在欣賞,贊美古跡時,往往結合著生活的想像和聯想,把名勝古跡看作人的精神擬態,使遊人在贊美古跡時,也贊美著人。旅遊者對名勝古跡的熱愛和嚮往,不僅出自古跡名勝的自然美,而且有時是對某著名人物在某名勝古跡與自然界的惡勢力作斗爭的敬仰和懷念,有時又因為古代留下美麗的神話,有時因為某宗教領袖人物在名勝古跡留下了珍貴的足跡,遺物等等。

西藏高原的名勝古跡都有相伴的傳說和風俗,所以只要我們保護好這些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並且將蘊藏在這些古跡名勝的傳說故事,風俗信仰發掘出來,使旅遊者在游覽觀光時,不僅看到自然的景觀,而且還窺探出西藏高原的歷史進程,人物心態,文化色彩。

2.瑰麗多姿的西藏民俗風倩

西藏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民族聚居區。藏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生息繁衍在這塊既年輕又古老的高原上,他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以藏族為主的西藏民俗文化更是耀眼奪目,色彩紛呈,它們為當今西藏的游游事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①服飾民俗

服飾民俗,是指人們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裝飾的風俗習慣。

藏族服飾的產生與藏族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高原上的服飾五花八門,絢麗多彩,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有不同服飾,不同季節,不同地域有不同服飾;不同職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飾。這些眾多的服飾,是藏族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遺產,包含著廣泛的社會內容,它往往和眾多的文化事象相聯系,既反映了西藏經濟發展水平,也反映了西藏人們復雜的社會意識,同時也為區內外旅遊者提供了認識西藏文化的一個窗口。

②飲食民俗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和風俗在西藏人們生活中不斷豐富起來。

藏族的飲食以糌粑、干肉、奶渣,藏式點心、喝奶茶,酥油茶,青稞酒為主,並且隨地域的不同而有很大變比。這些飲食給外地旅遊者品嘗,使他們覺得新鮮有味,回味無窮。另外在藏族飲食中還有很多禁忌條規,這些都是藏族飲食風俗的組成部分。

③歲時節日民俗

藏族節日繁多,據拙著《藏族民間節日文化》一書統計,多達一百多個,並且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日。藏族節日在臧族民俗學領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藏族節日民俗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它雖然在一定的時令舉行,但其內容包羅萬象。它是政治、經濟、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社會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綜合反映。

藏族節日包括宗教性節日、生產性節日,文娛性節日等等。藏族節日期間,人們服飾飲食都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因此它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信息的好機會,而且是展示民俗文化的極佳時機。充分利用藏族節日民俗,為旅遊服務,是西藏旅遊的內容之一。

④以「格薩爾王傳」為主的民間文藝

西藏高原的曠野山寨,無處不充滿著格薩爾的聲音,無處不留下格薩爾的足跡。以格薩爾為核心的西藏民間文藝更是燦爛多姿的。既有述說先祖的神話,又有神奇動人的傳說;既有記實民族英雄的史詩,又有詼諧幽默的阿古登巴,既有扣人心弦的民間故事,又有既舞且歌的民間藏戲。總之,西藏民間文藝不僅為西藏人們提供抒懷發憤的園地,並且繁榮和豐富了西藏乃至世界文學的殿堂,同時,也為西藏這塊沃野之地招徠外來旅遊者提供了條件。

二 西藏民俗旅遊的功能特質

旅遊業被稱為「無煙工業」,是僅次於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的第三大產業,旅遊業收入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發展旅遊業同樣基於這個准則。那麼西藏的民俗旅遊又如何帶來經濟效益呢?具有哪些功能呢?

「旅遊業是帶有很強的文化性的經濟事業,也是帶有很強的經濟性的文化事業」。②

作為西藏旅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旅遊,不僅在經濟效益上能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而且對西藏文化的建設又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1.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魁力在吸引旅遊者,增加客源方面有巨大優勢。

西藏旅遊事業起步較晚,但是由於高原特殊的風光和民風民俗,使旅遊事業蒸蒸日上。遊客來西藏或是游覽寺廟,或是欣賞西藏人情風光。

2.西藏開展民俗旅遊還能獲得十分重要的信息。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交通極為不便,很多信息不易及時獲得,而大力開展民俗旅遊就能克服這一缺點。

西藏民俗旅遊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旅遊者,這些旅遊者的到來,既可以開拓當地人的視野,又為旅遊者了解當地民情民風,提供了機會。在客觀上就為西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社會經濟效益是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它促進了西藏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的發展。

3.西藏的民俗旅遊,有利於在開放的環境中促進西藏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民俗旅遊,實質上是一種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由於旅遊者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層,因而這種交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西藏發展民俗旅遊,可以有效地沖擊亘古難變的長期固步自封的思想,經常地接受新觀念和外來文化的良性影響,形成西藏進步和文明建設的推動力。

為了更有效地招來遊客,恢復和維護文物古跡是必要的,對那些具有西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歷史掌故,神話傳說,民間文藝等等文化現象進行科學的發掘,整理和提煉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對西藏的民族文化,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西藏在過去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然而開發西藏民俗旅遊局,西藏民俗文化的傳播就更為廣遠,影響也就更大,從而促進國際藏學向更廣更深的方面發展。

三 如何發揮西藏民俗旅遊的優勢

西藏旅遊事業起步很晚,對開展西藏的民俗旅遊還存在很多欠缺,或者沒有意識到民俗旅遊這個門類。因此,為了更好更有效地發揮西藏民俗旅遊的優勢,關鍵要突出西藏民族的風格和西藏民族特色。

第一,積極採集整理藏族的風情習俗,文化藝術,歷史宗教,人物典故,把廣大藏區民間蘊藏的豐富、純真質朴的文化搜集起來,分門別類,配以插圖將它印刷出版,通過發掘,提煉,把地方性強,具有典型性,膾炙人口的內容概括出來,大力宣傳。

第二,鼓勵以藏族為主的西藏各民族群眾在自願自覺的基礎上,對那些直觀上可以反映出鮮明民族特色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習慣進行鞏固、揚棄。在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並自覺向先進文化靠攏匯集之時,盡量保留那些對社會文化進步毫無阻礙作用的生活內容和方式。對一些特殊的文化形態,如服式手飾,工藝美術建築造形等都應通過非行政手段的社會力量積極有選擇地推行。這樣既可以保持西藏高原濃烈的民族氣氛,又可以保留優秀的西藏民族文化。

第三,旅遊資源和旅遊點的建設,要使人工和自然的氛圍表裡如一,相益得彰。

西藏特殊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要求我們在進行旅遊資源和旅遊點的選定方面,不要去照搬其它地區的方法,而是要把西藏民族的古典藝術精華和民族風格科學地融匯到人工建築和科學布局上去。旅遊硬體的建設要寓現代化於民族化、鄉土化之中。脫離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就會失去它的真正價值。比如西藏米林縣的窮林卓嘎塔巴新村的建築、房子一排排,十分整齊。但沒有牛棚,沒有豬圈,沒有院落,不宜於獨立的家庭居住,且房子用木結構,容易發生火災。房子高大不保暖,那裡是一個潮濕陰冷的山溝,需要烤火。於是寒冷季節,大部分的居民在新房前面搭座簡易住房,睡在火塘邊。這個連本民族都不感興趣的居屋,談得上對旅遊者有吸引力嗎?

第四,多為旅遊者安排能體察,觀看西藏民族的活動項目。如積極組織旅遊者參加雪頓節,望果節,薩嘎達瓦節,觀賞草原的賽馬射箭,賽氂牛,抱石頭,鼓勵旅遊者去劃牛皮船等等活動。這樣使旅遊者能體味到我區民族的濃烈生活氣息,並且從中得到樂趣。

第五,適應旅遊者的購物需要,積極組織生產適銷對路的帶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如金銀首飾,提袋服裝,地毯圍裙和印有西藏風景名勝,具有紀念意義的手帕、提包、衣服和宗教用品,象唐卡、壁畫、佛像、轉經筒、酥油花,喇嘛帽、鞋等等。這些民族用品和民族工藝品備受外來旅遊者的青睞。

西藏民俗旅遊業,既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又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在開發利用西藏民俗旅遊資源的同時,又促進了西藏民俗事業的發展。因此,西藏的旅遊事業與民俗文化事業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西藏民俗文化可以促進西藏旅遊業的發展,西藏旅遊業的繁榮,也推動了西藏民俗文化的研究,發掘和宏揚。

更多相關信息請查看http://sc157.com

Ⅳ 郎酒的廣告語是什麼

郎酒的廣告語抄:

1、郎酒:神采飛揚襲.中國郎

2、紅花郎:傳承千年釀造工業,歷經天寶洞藏,紅花國色,醬香典範,紅花郎

3、老郎酒:傳世醬香,老郎酒

4、新郎酒:代表歷史,不如創造歷史

5、郎牌特曲:為前行,為明天,為勝利,讓勇敢充滿自己

(4)朗縣宣傳擴展閱讀:

郎酒市場

石家莊市昊帝商貿有限公司在四川郎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直接領導下,具體負責發展河北省區域內郎酒的銷售和招商工作,旗下的自有品種有郎酒品牌的寶洞窖藏幾個系列,公司對郎酒品牌進行了重新定位。

確立了「神采飛揚,中國郎」的品牌戰略,經過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將紅花郎作為核心來樹立形象、樹品牌,以紅花郎為頭狼做主打,以新郎酒為次,再配以如意郎或福郎,形成啟動市場的主力。

經過精心策劃,產品全部更新換代,包裝精美大氣。產品結構明晰清楚,形成醬、濃、兼三種香型系列產品的良好組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郎酒

Ⅳ 去西藏旅遊時,會涉及到哪些證件

西藏旅遊必帶證件介紹:
邊境通行證:
因西藏有許多旅遊地區屬於我國邊境或非完全開放區域,故我國公民(包括港澳同胞)進入此地區旅遊參觀必須辦理邊境證,否則不需進入。對於持有有效護照,且此護照辦理過出境簽證(即走活的護照),可以免辦邊境證。需憑個人身份證到戶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即可辦理,比較簡單,可能部分派出所沒有辦過而不予辦理,可先到西藏旅遊局聯絡處開具旅遊證明,這樣可以省掉一些麻煩。
邊境通行證樣本
具體辦理方法是:在單位寫一個證明,說明你因旅遊的原因到某某(需要多少寫多少)邊境地方,證明你是該單位的人並蓋章,然後到戶口所在地派出所辦理即可。在西藏可以辦理但非常麻煩,手續復雜,而且費用相當高,由於是政策規定須在原籍辦理,所以在西藏有可能無法辦理的情況發生,建議還是在原籍辦理妥當,方便快捷不收任何費用。為保險起見,「邊防證」在前往邊境地區名一欄最好能夠詳細到縣,如:前往珠峰,寫上「定日縣」;前往墨脫,寫上「墨脫縣」;前往神山(岡仁波欽)聖湖(瑪旁雍錯)的,填上「阿里扎達普蘭縣」。
到西藏旅遊需要辦理邊境證的地區:
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聶拉木縣(樟木)、定日縣、康馬縣、亞東縣、崗巴縣、定結縣、吉隆縣;
山南地區:錯那縣、隆子縣、洛扎縣、浪卡子縣;
林芝地區:米林縣、朗縣、察隅縣、墨脫縣;
阿里地區:普蘭縣、扎達縣、日土縣、噶爾縣。
入藏確認函:
外賓進藏旅遊必須是有組織的旅遊,即必須有接待單位,已經確定的旅遊行程,並且必須在西藏旅遊局辦事處辦理「入藏確認函」,憑此確認函方可到航空公司購買進藏機位票,辦理登機手續。華僑、台胞與外賓一樣需要辦理「入藏確認函」,港澳同胞憑有效的回鄉證,可以與內賓一樣在西藏旅遊,不需辦理「入藏確認函」。外賓、華僑、台胞可以憑有效的護照(復印件)、簽證(復印件)及個人工作職務證明到西藏旅遊局辦事處或委託旅行社即可辦理,一般一周內即可辦理,加急2-3天即可。
尼泊爾簽證:
尼泊爾在中國設有2個大使館,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拉薩。如果想直接從西藏進尼泊爾,可直接在拉薩辦理,只要手續符合當場即可辦理,很少會拒簽,但簽證官上班不固定,所以,要辦理尼泊爾簽證,須在拉薩多預留幾天時間,且一到拉薩就先辦好簽證,比較保險。
學生證:
西藏的所有進出航班對教師都沒有優惠價,但對於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只要能夠出具本人的學生證,可以打6折。而且很多景區門票都有學生優惠價,所以如果有的話一定要帶上。
身份證:
2012年3月1日起,凡進藏人員,必須攜帶本人身份證方可進藏。不過身份證在國內旅行可以說是必備的,不論訂火車票、飛機票等都需要。
醫院健康證明:
健康證明並不是進藏游的「必需品」,西藏旅遊局對乘坐火車通過青藏鐵路入藏的遊客身體狀況的確有所要求,但並不是要指定攜帶由醫療機構出具的「健康證明」,而是要求在上車前自行填寫相應的「健康狀況登記表」即可,該登記表可能會在旅客購票上車前發放。不過鑒於西藏的地理氣候條件,在進藏游前,最好去有關醫療單位做一系列健康檢查;同時建議心、肺、腦、肝、腎有明顯病變以及嚴重貧血或高血壓的病人,勿盲目進入高原地區,特別是不要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帶病乘車出遊。
拉薩八角街
登山證:
凡到西藏境內登山探險的所有團體和個人,都需要向西藏自治區登山協會提出申請報告,內容應包括:攀登山峰名稱、攀登時間、攀登路線、人數以及進出路線。申請報告被批准後,應辦理以下手續:
1)在三個月之內,按規定標准繳納山峰注冊費,逾期不交者獲準的申請報告自行失效;
2)在正式實施登山計劃前,要向西藏自治區登山協會確認登山日程和所有服務項目。該會根據服務項目和日程向登山團體或個人提出經費預算數額,所有預算費用應在登山隊抵藏前三個月匯至該會賬號上。
3)凡獲准到西藏登山探險的團體和個人,須在抵藏前三個月,將登山人員的姓名、性別、國籍、職業、年齡、護照號碼通知西藏自治區登山協會,以便辦理入境簽證。
4)凡獲准到西藏登山探險的團體和個人,如需進行與登山有關的科學考察,拍攝錄像和電影,應在申請登山探險的同時申請,也可單獨申請,但必須在抵藏前辦完審批手續。
5)凡獲准到西藏登山探險的團體和個人,在登山期間如使用對講機、電台、衛星電話等通訊設備者,須事先提出使用計劃,並將通訊設備的型號、功率、廠牌通知西藏自治區登山協會,由該會代為辦理審批手續,未經批准者,不得將通訊設備帶入西藏境內。
其它證件:
駕照、行駛證、養路費稅費憑證等;攝影協會的會員證或記者證(當地對於宣傳西藏還是比較配合的,雖然現在假記者滿天飛)。

Ⅵ 中國貧困地區集中在哪貧困到什麼程度

中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國的中部地區、西部山區及西南、東北地區。包括甘肅地區,雲南,貴州的局部山區。

其特徵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6)朗縣宣傳擴展閱讀

全國共有5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全中國17個省級行政區內,其中以西藏自治區為最多,其後為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肅省、山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貧困地區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道路交通。經過多年發展,全國交通主網干線已經基本健全,但是貧困地區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村組內道路還欠賬很多。

二是生產用電。現在生活用電基本解決了,但是西部貧困地區還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產所需的三相電,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

三是農村住房。目前國家對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但是農民自己還是要出大頭,越窮的人越享受不到補貼、越蓋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四是教育問題。山裡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學校附近陪讀。還有的貧困家庭孩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出現因學致貧現象。

五是醫療衛生。貧困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後全勞動力弄成半勞動力、半勞動力弄成沒勞動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著窮。

Ⅶ 民族的中華民族

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中華」一詞,與「中國」、「華夏」相通,兼有族名、國名等多重含義。歷史上曾專指漢族,至近代,用以指稱包括歷史上居住於當時中國境內的一切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民族識別,中華民族包括
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另有一些未識別的民族存在。共有126583萬人,其中漢族人口最多,有115940萬人,占總人口的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人,占總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從分布來看,漢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56個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中國各民族在地區分布上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漢族人口遍布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在邊疆地區,漢族多與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的邊疆地區。
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獨具特色,使中華民族的文化絢麗多彩。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人口約為1,231,261,000 (2005年) ,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1%,分布於全國各地。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餘萬(2005年)。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45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彝族現有人口657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哈」是客人的意思,意為住在山裡的客人,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畲族原分布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現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霞浦、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測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現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北部地區的融安、南丹、環江等地。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甘肅的蘭州、定西地區和新疆、寧夏也有分布。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還有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都江堰市、綿陽市北川縣以及貴州少部分地區有居住羌族人。 布朗族是中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思矛地區的瀾滄、墨江等縣。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布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塔吉克族雖然屬於歐羅巴人種,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等地。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塔城、喀什、莎東、葉城、烏魯木齊等地。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臨滄和思茅地區。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內大河家、列集一帶。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布在譚吉、紅坎、恆望及欽縣。
塔塔爾族(韃靼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散居於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洛渝地區,少數聚居於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一帶。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 漢滿傈僳景頗壯,高山普米錫伯藏。
毛南布依維吾爾,仡佬仫佬蒙古羌。
烏孜別克俄羅斯,保安獨龍京東鄉。
哈尼彝苗鄂倫春,裕固朝鮮傣阿昌。
鄂溫克水德昂怒,基諾赫哲土布朗。
塔塔爾白回土家,達斡爾畲黎落巴。
拉祜納西塔吉克,哈薩克佤瑤撒拉。
中國民族五十六,柯爾克孜侗門巴。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
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總原則和總政策。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①各民族有先進與落後、大與小之分,沒有貴賤、優劣之分。各民族勞動人民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都對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②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發展上的兩個歷史趨向要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這樣才能有利於民族的發展繁榮;
③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獲得解放的。無產階級只有消滅一切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只有解放全人類,最後才能解放自己;
④各民族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和聯合斗爭,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同樣,各民族的團結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猶其如此。因而,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和團結,並把它作為民族政策中的總政策。其內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具體體現在憲法規定、法律法規類規定、行政法規、命令、指示決定中。還在實際生活中採取保障措施,進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關系是辯證的關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結果,又是進一步實現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證。所謂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強弱,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系的相互關系中,處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樣的權利,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權力、利益的平等;民族團結則是指不同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協調、聯合。沒有民族之間的平等,就不能有真正的民族團結。
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或少數民族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實行區域性的民族自治,享有管理和決定本民族和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法定權力,享有根據本民族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政令的自主權的政策。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首先以國家統一為原則,任何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級自治政府機關,同時又是中央政府的一級基層政權機關。其次,民族區域自治及其自治機關,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規定,享有一定的自治權。第三,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僅是民族自治,還在於區域自治,是民族與區域相結合的自治。這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體現了黨和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其優越性和積極作用在於:
①它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又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靈活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願望和要求;②它能充分調動少數民族人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③它利於抵禦外來的侵略和顛覆,保障整個國家的獨立和繁榮,也有利於鞏固祖國的統一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
少數民族行政區社會改革政策
指黨和政府於1951年開始,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新中國建立後,少數民族還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社會發展階段。要使他們擺脫階級壓迫,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廢除封建地主經濟的土地佔有制度、農奴制度和奴隸制度,以及其他形式的人身依附和超經濟剝削,進行社會改革。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採取了慎重穩進的方針,區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的政策、方法和步驟。社會發展程度和漢族地區基本相同的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了和漢族地區基本相同的方法和步驟。在封建農奴制、奴隸制地區,採取了和平協商改革的方法。對還保留著濃厚原始公社制殘余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和文化事業,使他們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對少數民族牧業區的改革,採取了比農業區更為和緩的方式,即對牧主實行贖買和 「不分、不鬥、不劃階級」和「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隨著民主改革的完成,少數民族地區也先後進行了農業、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致經歷了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在多民族雜居地區,除建立單一民族的合作社以外,還組織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的農民參加的民族聯合社。在半農半牧區,也有單一的民族或不同民族成員聯合組成的農牧結合社。到1956年底,西藏以外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先後完成,牧區稍遲於農村完成。接下來開始對城市私營工商業以及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除西藏外的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私營工商業幾乎全部或大部分實行了公私合營,一部分實行了合作化。
少數民族人口政策
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根據少數民族人口狀況和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制定的少數民族人口政策:
①積極推行「人口興旺」、鼓勵生育的政策(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內容為鼓勵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數量,控制人口下降的趨勢。
②探索、醞釀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政策(1971—1981年)。在少數民族地區,採取有利於發展人口的政策。同時為保護婦女、兒童的健康,也積極宣傳、普及婦幼衛生、節育等科學知識,對子女多、間隔密,有節育要求的夫婦給予指導和資助。
③對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1982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對於少數民族,也要提倡計劃生育,在要求上可適當放寬一些。具體規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關省、自治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報上一級人大常委會或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公民民族成份滿18周歲後兩年內可申請變更一次
2015年5月20日國家民委第5次委務會議審議通過,並經公安部同意,《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辦法》明確,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其父親或者母親的民族成份確認、登記。公安部門在辦理新增人口戶口登記時,應當根據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確認其民族成份。
《辦法》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在其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Ⅷ 西藏康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年漲兩倍是怎麼做到的

近日:人均年收入5年漲兩倍 西藏康瑪村村民念黨恩

新型的表現形式為「四講四愛」實踐增添了活力。村民根據真實故事自編自演了情景劇《黨的恩情灑康瑪》。故事以農奴索朗帕加(化名)一家從農奴到當家做主再到現在幸福生活巨變為梗概,以索朗帕加的血淚史教育群眾不忘舊西藏的苦難,永遠銘記黨的恩情,珍惜現在的美好幸福生活。

Ⅸ 680個貧困縣就哪些縣城

詳細名單 好像只有618個,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河北省
39個 石家莊市:平山縣、靈壽縣、贊皇縣、行唐縣 張家口市:康保縣、張北縣、陽原縣、赤城縣、沽源縣、懷安縣、崇禮縣、尚義縣、蔚縣、萬全縣 承德市: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圍場縣 秦皇島市:青龍縣 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順平縣、唐縣 滄州市: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 衡水市:武強縣、武邑縣、饒陽縣、阜城縣 邢台市:臨城縣、廣宗縣、巨鹿縣、新河縣、平鄉縣、威縣 邯鄲市:魏縣、大名縣
山西省
35個 太原市:婁煩縣 大同市:天鎮縣、靈丘縣、陽高縣、廣靈縣、渾源縣 朔州市:右玉縣 長治市:平順縣、武鄉縣、壺關縣 忻州市:神池縣、五寨縣、五台縣、偏關縣、靜樂縣、繁峙縣、河曲縣、保德縣、岢嵐縣、代縣、寧武縣 晉中市:和順縣、左權縣 臨汾市: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吉縣 運城市:平陸縣 呂梁市:中陽縣、臨縣、方山縣、嵐縣、石樓縣 【註:呂梁市興縣已脫離貧困,世界上最長的運煤隧道、於2011年在興縣南山開工】
內蒙古
31個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 包頭市: 赤峰市:寧城縣、林西縣、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 通遼市:庫倫旗、奈曼旗、科爾沁左翼後旗 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興安盟:科右中旗、扎賚特旗、阿爾山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 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蘇尼特右旗、正鑲白旗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化德縣、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四子王旗、卓資縣、興和縣
吉林省
8個 白城市:大安市、鎮賚縣、通榆縣 白山市:靖宇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安圖縣、龍井市、和龍市
黑龍江
14個 哈爾濱市: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拜泉縣、甘南縣、泰來縣 大慶市:林甸縣 鶴崗市:綏濱縣 佳木斯市:同江市、樺南縣、樺川縣、撫遠縣、湯原縣 雙鴨山市:饒河縣 綏化市:蘭西縣、海倫市
安徽省
23個 阜陽市: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潁東區 亳州市:利辛縣 安慶市: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潛山縣 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裕安區、舒城縣、金寨縣 池州市:石台縣 宿州市: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 淮北市: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江西省
21個 贛州市: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尋烏縣、會昌縣、安遠縣、上猶縣、贛縣 吉安市:井岡山市、永新縣、遂川縣、吉安縣、萬安縣 上饒市:上饒縣、橫峰縣、鄱陽縣、余干縣 撫州市:廣昌縣、樂安縣 九江市:修水縣 萍鄉市:蓮花縣
河南省
53個(政府批文在擴展鏈接里) 洛陽市: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欒川縣、伊川縣 信陽市:新縣、固始縣、商城縣、光山縣 、淮濱縣、羅山縣、息縣 商丘市:虞城縣、睢縣、寧陵縣、民權縣、柘城縣、夏邑縣 駐馬店市:新蔡縣、確山縣、平輿縣、上蔡縣 、泌陽縣、正陽縣、汝南縣 南陽市:淅川縣、桐柏縣、南召縣、社旗縣、內鄉縣、方城縣、鎮平縣 濮陽市:台前縣、范縣、濮陽縣 平頂山市:魯山縣、葉縣 新鄉市:封丘縣、原陽縣 開封市:蘭考縣 安陽市:滑縣、內黃縣 漯河市:舞陽縣 周口市:淮陽縣、沈丘縣、太康縣、商水縣、鄲城縣、西華縣、扶溝縣 三門峽市:盧氏縣
湖北省
25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恩施市、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鶴峰縣 十堰市: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鄖縣、房縣、丹江口市 黃岡市:英山縣、羅田縣、麻城市、紅安縣、蘄春縣 宜昌市:長陽縣、秭歸縣 孝感市:孝昌縣、大悟縣 黃石市:陽新縣 直轄單位:神農架林區
湖南省
20個 張家界市:桑植縣 益陽市:安化縣 岳陽市:平江縣 郴州市:桂東縣、汝城縣 永州市:新田縣、江華縣 邵陽市:隆回縣、城步縣、邵陽縣 懷化市:沅陵縣、通道縣 婁底市:新化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
廣西區
28個 南寧市:馬山縣、隆安縣、上林縣 河池市:環江縣、羅城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縣、都安縣、大化縣 百色市:田東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隆林縣、西林縣 崇左市:天等縣、龍州縣 柳州市:三江縣、融水縣 來賓市:金秀縣、忻城縣 桂林市:龍勝縣 賀州市:昭平縣、富川縣
海南省
5個 直轄單位:保亭縣、瓊中縣、五指山市、白沙縣、臨高縣
重慶市
14個 城口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萬州區、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彭水縣、石柱縣、武隆縣、豐都縣
四川省
36個 廣元市:蒼溪縣、朝天區、旺蒼縣 南充市:閬中市、儀隴縣、嘉陵區、南部縣 廣安市:廣安區 樂山市:馬邊縣 瀘州市:古藺縣、敘永縣 宜賓市:屏山縣 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達州市:宣漢縣、萬源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黑水縣、小金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理塘縣、色達縣、德格縣、甘孜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金陽縣、昭覺縣、布拖縣、雷波縣、普格縣、喜德縣、鹽源縣、木里縣、越西縣、甘洛縣
貴州省
50個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從江縣、劍河縣、榕江縣、黎平縣、麻江縣、丹寨縣、台江縣、岑鞏縣、錦屏縣、三穗縣、天柱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望謨縣、冊亨縣、平塘縣、貞豐縣、普安縣、興仁縣、安龍縣 畢節地區:納雍縣、赫章縣、大方縣、織金縣、威寧縣 銅仁地區:沿河縣、松桃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江口縣、德江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長順縣、羅甸縣、荔波縣、獨山縣 六盤水市:水城縣、六枝特區、盤縣 安順市:紫雲縣、關嶺縣、普定縣、鎮寧縣 遵義市:道真縣、務川縣、正安縣、習水縣
雲南省
73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 曲靖市:富源縣、會澤縣 保山市: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威信縣、綏江縣、彝良縣、鎮雄縣 麗江市:寧蒗縣、永勝縣 普洱市:鎮沅縣、墨江縣、景東縣、江城縣、孟連縣、西盟縣、瀾滄縣、寧洱縣 臨滄市:永德縣、鳳慶縣、滄源縣、鎮康縣、雲縣、臨翔區、雙江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馬關縣、硯山縣、丘北縣、文山市、富寧縣、西疇縣、麻栗坡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蘭坪縣、貢山縣、福貢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鶴慶縣、彌渡縣、南澗縣、巍山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姚安縣、武定縣、永仁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縣、金平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
陝西省
50個 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吳起縣、宜川縣 銅川市:耀州區、宜君縣、印台區 渭南市:合陽縣、蒲城縣、白水縣、澄城縣、富平縣 咸陽市:永壽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 寶雞市:麟游縣、太白縣、隴縣 漢中市:洋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 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橫山縣、定邊縣 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石泉縣 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甘肅省
43個 蘭州市:榆中縣 白銀市:會寧縣 天水市:武山縣、清水縣、甘谷縣、張家川縣、秦安縣、麥積區 武威市:天祝縣、古浪縣 慶陽市:華池縣、環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 平涼市:庄浪縣、靜寧縣 定西市:安定區、通渭縣、臨洮縣、隴西縣、渭源縣、漳縣、岷縣 隴南市:武都區、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文縣、康縣、兩當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舟曲縣、卓尼母、夏河縣、合作市
青海省
15個 西寧市:大通縣、湟中縣 海東地區:平安縣、民和縣、循化縣、化隆縣、樂都縣 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甘德縣、瑪多縣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
寧夏區
8個 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 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 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區
27個 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岳普湖縣、疏附縣、疏勒縣、葉城縣、英吉沙縣、伽師縣、莎車縣 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烏什縣 和田地區:和田縣、洛浦縣、墨玉縣、皮山縣、策勒縣、於田縣、民豐縣 哈密地區:巴里坤縣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烏恰縣、阿克陶縣、阿圖什市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察布查爾縣 塔城地區:托里縣、青河縣 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

Ⅹ 開國大典 54門禮炮代表哪兩個民族未知

最佳答案 - 由提問者10個月前選出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究竟有多少少數民族,並不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全面貫徹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從1953年起,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考察工作,辨別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識別考察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出發,按照科學認定與本民族意願相結合的原則,只要具有構成單一民族條件的,不管其社會發展水平如何,不論其居住區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認定為一個民族。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到1954年,中國政府確認了38個民族;到1964年,中國政府又確認了15個民族。加上1965年確認的珞巴族、1979年確認的基諾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被正式確認並公布。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使許多不被舊中國的統治者承認的少數民族獲得了應有的承認,並與中國其他民族一樣享有平等權利
1950年,考入首都燕京大學攻讀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兼任助教,開始從事民族研究工作。先後參加政務院調查組,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調查「土默特旗縣並存」的問題;參加由北大、清華、燕京三所大學師生組成的調查組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調查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的歷史與現狀;兩次參加中央民族訪問團,到過海南島、粵北、內蒙古、東北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慰問,並對蒙古、達斡爾、朝鮮、赫哲、錫伯、黎、苗、瑤等民族進行調查。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調入中央民族學院,成為新中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最高學府的最早教師之一。

40多年來,施聯朱共編寫和主編了20多部專著,其中《中國的民族識別》1996年獲國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舊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誰也說不清楚。第一次人口普查,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僅雲南一省就有260多個。

今天,中國有56個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中國的56個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個民族名稱,經過長期、大量的科學調查和甄別而最終認定下來的。那麼,民族識別的緣由是什麼?其過程又如何?這是各國學者和廣大讀者所矚目的問題。為此,本刊記者特此專訪了我國著名民族學家、曾經專門從事過民族識別調查工作的施聯朱教授。

據施聯朱教授介紹,早在1950年——1952年,中央先後派出西南、西北、中南、東北和內蒙古等民族訪問團,分赴各民族地區進行慰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時,那時就已初步涉及到民族識別問題,因為一些長期深受民族壓迫、不被承認或被迫隱瞞自己民族成份的少數民族,在這時紛紛要求承認他們的民族成份。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僅雲南一省就260多個。要落實黨的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諸如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里,落實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幫助發展民族經濟、開辦民族學校、發展民族文化等,就需要把民族識別作為首要解決的民族工作任務之一盡快提上了議程。對於這些眾多的待識別族體,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漢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數民族;對於少數民族,還要進一步弄清他們是單一的民族,還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開始,黨和國家組織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對待識別族體的族稱、族源、分布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社會歷史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和分析研究,並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願的基礎上,科學地甄別其民族成份和族稱。大體上,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經過了四個階段。

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族稱要由各民族人民自己確定,這是他們的權利。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識別的發端階段。1953年中央民委派出畲民識別調查小組,分赴浙江、福建等省調查研究畲民族別問題,認定畲民既不是漢族,也不是「瑤族的一支」,而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同年,在中央民委領導下,由中央民族學院派出了達斡爾族別調查組,分赴黑龍江、內蒙古達斡爾地區進行民族識別調查研究,確認達斡爾人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而非蒙古族。在新疆的民族識別工作中,對新中國建立前強加於俄羅斯人帶有侮蔑性的稱呼「歸化族」,正名為俄羅斯族;把國民黨統治新疆時期認定的、從南疆遷至伊犁的「塔蘭其」族,定名為維吾爾族;1954年把「索倫族」改為達斡爾族。

在這一階段,經過識別和歸並,從400多個民族名稱中,初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的族稱。其中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朝鮮、滿等民族外,新確認的族稱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

第二階段,從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識別的高潮階段。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雲南民族識別調查小組。在雲南260多個民族名稱中,只有少數屬於識別其為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的問題,而大量的則是屬於民族支系的歸並,確定其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的問題。其中工作量較大的是對彝族和壯族支系的歸並。1954年在雲南操彝語、並擁有各自不同的他稱或自稱的族體約300萬人,分為數十種支系。從語言的音位系統和語法結構以及經濟生活、社會文化諸如火把節、族長制、同姓不婚、火葬遺址、祖先靈台、巫術、多神崇拜等方面看,他稱或自稱的「土家」、「倮」、「水田」、「支里」、「子彝」、「黎明」、「莨莪」、「他谷」、「納查」、「大得」、「他魯」、「水彝」、「咪哩」、「密岔」、「羅武」、「阿車」、「山蘇」、「車蘇」等數十種族體,都基本相同或相近於彝族所具有的普遍特點,因而被確定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單一的少數民族。把文山地區的「儂人」、「沙人」、「天保」、「黑衣」、「隆安」、「土佬」等不同稱呼的族體,則歸屬於壯族支系;把「糯比」、「梭比」、「卡都」、「碧約」、「拉烏」等歸屬於哈尼族支系;把居住在洱源的自稱「白夥」的「土家」人歸屬於白族支系;把「黑浦」(「擺彝」)歸並入傣族支系。總之,把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的族體,歸並為22個。

新中國建立前,貴州就有100多個民族名稱。1950年中央派遣民族訪問團到貴州工作時,省內各地報來的民族名稱共有80多個。民族識別調查組對這80多個族體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對其中大部分初步劃分了歸屬,但有20多個尚未最後認定,如「穿青」、「南京」、「喇叭」(湖廣)、「黎族」(里民)、「六甲」、「(兜)」、「東家」、「西家」、「繞家」、「蔡家、「龍家、「莫家」、「木佬」、「睤睟」等。民族識別調查組還到安順、畢節等地區進行「穿青」人的民族成份識別調查研究。

1956年經過調查研究,國家又正式公布了仡佬族的名稱。同年,中央民委派出湖南土家族識別調查小組,確認土家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1964年,對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記的183個民族名稱,又經過識別調查研究,新確認了15個少數民族,將74種不同名稱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之中,還有幾十種在識別過程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至此,已填報的族體的識別工作得到了基本解決,還存在的有待於識別的族體已為數不多了。

第三階段,從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識別受到干擾的階段。

1965年確認了珞巴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洛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其內部有「博嘎爾」、「崩尼」、「崩如」、「寧波」、「邦波」、「德根」等不同自稱或他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文字;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具有與周圍的藏族不相同的民族特點,因而珞巴確認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貴州省從1965年起,先後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安順地區進行了一年多的民族成份調查研究工作,主要對「革兜」、「東家」、「木佬」、「三鍬」等人們共同體進行初步的了解。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族識別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一樣,被迫停止了十多年。

許多少數民族「返本歸原」,成為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

第四階段,從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識別的恢復階段。

1979年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1萬餘人的基諾族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攸樂山,自稱「基諾」,古稱「攸樂」。此地家喻戶曉地流傳著基諾、漢、傣、哈尼(另說還有布朗)同出於一個大葫蘆的神話傳說,反映了基諾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系。語言屬藏緬語族,語法結構接近彝語支、緬語支,都有明顯的對應關系,但在語音、詞彙、語法上有自己的特點。如:村寨中有寨老(「卓巴"、老火頭)、寨母(「卓色」、「老菩薩、大齋)等古老氏族長老,保留了對偶婚和群婚殘余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有共耕習慣等,因而認定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貴州自1981年起,再次展開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調查研究工作。將7千餘人的「繞家」、4·1萬人的「東家」和3·7萬人的「南龍」(其中包括1萬多人的「龍家」,他們自認為白族)歸並於苗族;將3萬餘人的「睤睟」歸並於毛南族;有60多萬人的「穿青」,仍維持原來族屬識別的意見,劃歸漢族。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部分漢人,因長期與少數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受少數民族的影響,有一些特徵發生了變化,如「哇鄉人」、「本地人」和「梧州瑤人」,他們要求承認為單一的少數民族。經過識別調查研究,確認他們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族的一部分。

1985年,有人認為新疆阿勒泰的一部分蒙古人是「圖瓦人」,經過調查研究,他們不具備單一民族的條件,而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在此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還識別了涉及20個縣市、50多個鄉鎮的10個少數民族,共10萬人。

有些族體在劃歸某一少數民族之後,也出現過重新提出要求作為單一少數民族的情況,如雲南的「苦聰人」和「摩梭人」。經過重新識別調查,仍維持原來的意見,「苦聰人」為拉祜族的支系,「摩梭人」為納西族的支系。

有些少數民族的族稱,是漢族或其他民族對該民族的他稱,有的甚至帶有侮辱性質。新中國建立後,為了尊重少數民族人民的意願,對廣大群眾提出更改族稱或更改族稱譯寫所用漢字的,都本著「名從主人」的原則作了更改。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為壯族,1985年9月改「崩龍族」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自1982年以來,全國提出要求恢復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有500萬人,已恢復和更改的有260萬人。其中主要是居住在遼寧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滿族;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四省邊界地區的土家族;湖南、貴州兩省的苗族和侗族;貴州、雲南兩省的其他一些少數民族。

截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確認中國有56個民族。
參考資料:http://www.itsqq.com/a/jd/zh/a1/2005-03-09/41454.html

閱讀全文

與朗縣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玫琳凱市場營銷缺點 瀏覽:722
促銷活動渠道 瀏覽:440
山東微眾電子商務 瀏覽:670
電子商務中級證難度 瀏覽:935
咖啡廳試營業促銷活動 瀏覽:837
社區親子沙龍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76
南京都市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11
線下活動促銷的預期效果 瀏覽:376
電子商務四大巨頭 瀏覽:354
麥當勞電子商務案例分析 瀏覽:22
掃黑除惡案件培訓方案 瀏覽:116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摘要 瀏覽:52
第三方物流與電子商務關系 瀏覽:782
國外碩士市場營銷申請 瀏覽:197
市場營銷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生命線 瀏覽:49
網路營銷的產品策略案例分析 瀏覽:458
果蔬的網路營銷 瀏覽:849
綠色食品網路營銷策劃書 瀏覽:697
網路營銷技巧早知道 瀏覽:465
郴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