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龍門石窟的宣傳標語
最滿意答案我來完善答案
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鍾,那裡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里,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回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2、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鍾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庄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葯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後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
② 怎麼防寫文物的宣傳標語
1、尊重歷史,造福子孫。
2、「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小做起」
3、文物是國家的財產,杜絕侵佔或破壞。
5、文物不可再生,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4、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6、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後人愛護薪火傳承。
7、破壞古跡,就是破壞你的未來。
8、留下歷史,保護古跡。
9、古跡屬於你,屬於我,是我們的共同財富。
10、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13、保護文物,守護精神家園,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14、文物保護,尊重歷史,造福今天,開創未來。
③ 為保護古建築設計一條宣傳標語
我國有保護古建築復的法規,但制執行起來力度很弱。破壞和倒賣者其實在乎的是眼前利益誰管以後民族文化被破壞,祖宅消失。這些人不是不知道法律、不是不知道愧對祖宗,而是他們只有眼前利益,價值觀扭曲。所以高喊法律和溫情講述文化是無法恐嚇或感召他們的。
既然重視利益,那麼就告訴他們利益。畢竟亂刻字的沒掙到錢、倒賣文物的販子和買家是不會親自去破壞盜竊古建築構件甚至整體的,都是底層人破壞後以低價賣給他們的。獲利很少。所以我想用這樣一句長句提醒一下他們。
「你在破壞的恰恰是富豪在文玩市場上重金購買的,而你在破壞和丟失傳統文化的同時是獲利最少的,甚至是無利可圖,被人嘲笑。」
④ 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_如何去保護以及原則
總之,保護歷史 文化 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保護文化遺產意義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保護文化遺產意義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文化遺產受到社會轉型的猛烈沖擊,有的正面臨消亡。許多民族國家在文化上逐漸喪失自主、迷失身份,成為精神世界的“游盪者”。只有識別分析文化遺產,探尋其文化信息和意義底蘊,才能不斷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才能吐故納新,鑄造新時代的民族精神,支撐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學地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是現代化國家張揚民族精神,獨立自主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的文化訴求。
與時俱進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的沉積與結晶,鐫刻著一個民族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機制、 思維方式 、 想像力 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人之為人,人類的本質規定性及其體現,就在於以其創造性實踐,建設一個文化世界。在某個當下看文化,就是審視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體的“文化遺產”,即某種活態的文化模式。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信息資料庫,是展示人類文明的卷軸。
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包含未來發展趨勢的某種啟示。保護文化遺產,在文化意義上體現著人類對主體性、主體間性與歷史性的自覺。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社會現代化進程加速前進,從而嚴重沖擊著文化遺產的保存。傳統社會的現代性轉變造成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尖銳矛盾,經濟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樣性的共存共榮。但是,現代性自覺也促進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直接的全球行動。這個文件把世界遺產分為自然的和文化的兩大類。文化遺產,是指那些從歷史、藝術、科學或審美、人種學、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各類文物、建築群、遺址。自然遺產,是指各類從審美、科學、保護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自然面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分為受威脅的動植物生態區和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自然遺產也具有充分的文化意義,可以視為廣義的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狹義的文化遺產又分為兩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前者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後者則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 社會實踐 、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1987年,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年,泰山風景名勝區被推選為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1992年,九寨溝、武陵源、黃龍名勝風景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1996年,廬山被評為世界文化景觀;2001年,崑曲首次被聯合國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受到世界的公認和盛贊。其中,莫高窟取得“東方藝術明珠”之稱,九寨溝被譽為“童話世界”,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跡”之譽,崑曲被認為是中國“百戲之祖、百戲之師”。2004年7月,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蘇州舉行,當時中國擁有30處世界遺產,在西班牙、義大利之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前三名國家。從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共有37項世界遺產代表作。其中,文化遺產有23項、自然遺產5項、文化與自然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第一,國家高度重視。2006年2月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保護文化遺產的通知》。第二,全民初步趨向共識。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日”。第三,組織機構已經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於今年9月14日掛牌正式成立。第四,專門法律正在醞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2007年立法規劃。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展開,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專業人士和民眾積極努力下,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一項穩健發展的事業。相應地,加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對外宣傳,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激揚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獨特的風景線。其綿延五千年,博大精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極為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例如在體育文化方面,古希臘和西方文化孕育了奧林匹克運動,而中國傳統體育競技 健身運動 像 太極拳 、 武術 、雜技、“蹴鞠”、“博克”,體現了中華 傳統文化 的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哲學化的體育競技和理念、以和為貴的倫理觀、剛健自強的人生信條。正是這樣的文化遺產加強了中華民族在世界體育史上的地位。正是憑借這樣的精神財富,中國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才有取勝的王牌。
中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據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數字,中國大陸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近40萬處,可移動館藏文物2000多萬件,全國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103座歷史文化名城。這些文化遺產體現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樹立起中華民族奮發有為的世代風范。
通過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考察中華文明的歷史與前途,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與時俱進的緊迫感,振奮民族意志,激揚民族精神。對外宣傳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就是展現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輝煌綿長的文化創造,展示我們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在世界上高揚中國人的精神旗幟。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社會現代化、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這是在科學技術革命和市場經濟機制雙重作用下人類進步的表現。但是,現代化和全球化也並非通向完美的世界大同,它最初宣揚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謀求西化世界體系,這里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傳統”和“現代”互不相關,截然對立;社會總體發展趨勢是沿著共同的、直線式道路向現代化演進;發展中國家能夠通過與發達社會的交往而加速前進;西方發達國家是發展序列中的最高階段,其歷史 經驗 展現了通往現代性之路。1
在實踐中,西方強勢文化在其經濟實力的推動下,日益向外擴張,進逼弱勢文化,向落後國家滲透價值觀,播撒種族文化優勝論,歪曲科學的歷史觀和發展觀。
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存、整理和檢錄、分析,總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續活力和方式,比較各種文化模式的特點、向度和功能,就能夠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標中,給予它們合理定位,促進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和相互學習借鑒,倡導一種多元共進、和諧發展的文化觀念和文明關系。
以文化底蘊而論,國際上對於文化遺產的認識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們從民族主義的意義上認識文化遺產,把文化遺產與民族國家、民族身份緊密結合,文化遺產成為政治認同的表現形式之一。第二個階段,人們開始超越民族性、民族認同的立場,調整文化民族主義與文化全球主義的關系,並向世界性、全人類文化遺產的認識轉變。第三個階段,在認識到文化中心主義的學理缺陷和實踐危害之後,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人們認識到,不管一種文化有怎樣的特質,它必然會有某些人類共享的成分。產生於不同文化和社會體制歷史中的多樣文化,是啟迪人們的思想,促進文明發展的重要源泉。
文化模式決定了各民族國家不同的發展路徑,不同的發展道路為文化多樣性所體現。文化多樣性在現代社會中彰顯為不同的現代化模式,因此不同的現代化模式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據。這種深刻歷史文化根據,體現在現存的文化遺產方面。保護文化遺產,就是鏈接本民族的發展路徑,展示自己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也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現代化道路和文化樣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國,這就落腳在通過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我們社會主義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與和平發展的文化底蘊。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國的科學發展觀
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符號載體,是其原生時代人類活動的客觀記載,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文化遺產必須得到有效保護,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然而,為發展經濟而漠視甚至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卻屢屢發生。
《1996年人類發展 報告 》中列舉的五種“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中,無根的增長(rootless??growth,即毀滅文化,降低了人們生活質量的經濟增長)和無未來的增長(futureless growth,即造成資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增長)就是對不顧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一味以犧牲環境(歷史人文環境)降低人們生活質量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的批評。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如何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中國較早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加強了保護和 收藏 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形成了從以文物保護為中心(後增添了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重要內容),再轉向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體系。目前,中國正著力建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包括技術、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 措施 ,其宗旨在於處理好歷史與發展的關系。
文化遺產最為有價值的遺留是它的活動主體與表達方式同時存在,人們可以直觀地、統一地看到一個文化生命現象——一個活著的文化。人們可以通過與傳承者對話、交流、參與、體驗、學習等來理解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從中得到真切的感受、 教育 和感悟。
“歷史精神的本質並不在於對過去事物的修復,而在於與現實生命的思維性溝通。”2這就是在理想狀況下文化遺產業的基本社會功能,也是我們必須對其真確性加以保護的意義所在。保護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為了使人類的生活更加幸福,使人類創造出更多、更高級的文明。這也是中國當前倡導科學發展觀應有之義。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要正確估計文化遺產自然損毀程度,正確測算環境的合理承載能力,正確評估發掘文化遺產的技術要求,有計劃地、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以此具體地對外宣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可以把我們這樣的科學發展觀直觀地展示於世界。
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利於展示中國和諧的民族與國際關系
文化相對穩定的存在形態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體則是某個特定民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可以折射為文化關系。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可以再現中國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從而體現中國多民族的且與國際不可分割的文化淵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榜上有名。前者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它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蒙古族長調民歌”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作為現存的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國首次與外國聯合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是中蒙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目前,中亞五國已表示願意將“絲綢之路”作為聯合申報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絲綢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西經南亞、中亞直達歐洲,總長達7000多公里,是溝通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沿著這條通道,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傳到西方,西方的數學、醫葯和天文學傳入中國。對於這樣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應該加強保護,“絲綢之路”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應是當之無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員也說,對於人類有普遍意義的世界遺產應是超越國界的。
通過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溝通了解與合作信任,是對外宣傳的一項重要職責。對外宣傳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項任務。幾年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開展了“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將中國大量的優秀文化藝術、文化遺產介紹給了世界各國公眾。這其中包括中國最珍貴的文物,如樂器編鍾、青州石刻、青銅器藝術,還有中國的京劇服飾、民族服裝服飾、工藝美術等傳統藝術,以及從功夫、戲劇、音樂、舞蹈、雜技到社火等表演藝術。“少林功夫”、“雲南映象”、“內蒙古無伴奏合唱”、“歷代民族服裝服飾”等著名節目,都參加過“感知中國”主題活動。這既展示了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傳統文化,又促進了國際對中國的進一步了解和中外友好關系的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 方法 與原則
1.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真性原則
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2.修舊如故——謹慎修復
對於殘缺的建築(古遺跡)修復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憲章》提出了世界各國公認的2個修復原則:
——修復和補缺的部分必須跟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助於恢復而不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信息價值;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1]
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3.慎重重建
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物因故被毀。由於它們是地方重要的特徵、象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紀念意義。
但是,重建必須慎重,必須經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必然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又耗資巨大,還破壞了遺跡。在更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
4.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
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以續繼原有使用方式為最佳,也可以為博物館,作為參觀旅遊景點要慎重,防止被破壞。
5.保持歷史街區和古城的格局特徵
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6.保護特色建築風格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7.保護歷史環境
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傳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8.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
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傳,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9.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
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的六個趨勢
第一是保護要素方面。
文物保護只保護文化要素,而文化遺產還要保護文物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生存的文化景觀,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崇尚天人合一,所以有著大量文化與自然、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文化結晶。
第二是文化遺產的保護。
文物保護往往保護的是靜態的,古遺址、古寺廟,包括萬里長城都是靜止不變的,而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那些動態和活態的,比如人們居住的場所。因為文化遺產並不意味著死氣沉沉,靜止不變,它完全可以充滿生活氣息,和對今天做出貢獻。比如江南水鄉、民族村寨,今天都作為保護的對象。
第三是保護的空間尺度。
文物保護往往只是保護一個橋、一個塔、一個古建築群,一座村莊、一個城市,但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尺度和氣魄更大,它包括大遺址群、文化線路等,比如沙漠絲綢之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希望中國政府牽頭,帶動絲綢之路這處世界最大的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世界遺產,它包括佛教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還包括水上絲綢之路,串聯了97個國家。
第四是保護的時間尺度。
文物保護過去重視古代文物,後來開始重視近代史跡,但是文化遺產還要重視當代文物的保護,因為這一百年的變遷比過去上千年變遷的總和還要激烈,但是這一百年的生活、工作遺存下來的東西往往消失的更快,人們認為它是普通的、一般的、大眾的。比如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民協會的牌子,反映的是人民公社的文化現象,現在全國上下就找到了兩塊,誰家裡要有第三塊,就是國寶級的文物了。
第五是重視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
過去文物保護往往是注意保護那些宮殿、寺廟、教堂、紀念性的建築,但是今天文化遺產保護還要重視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比如福建土樓已經列入世界遺產。
第六是注意保護非物質要素。
文物保護保護的是物質形態的文物,而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要素,特別是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觀。傳統的工具、技術和材料由當地民眾組織起來去修復,這樣做有三點好處:一是當地民眾修自己的生產生活設施會非常精心,因為它要使用,它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二是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三是使這些傳統的工藝技術能夠通過這些修繕得到一次大普及、大傳承。
猜你喜歡:
1. 保護文化遺產議論文
2. 保護文化遺產倡議書範文
3. 關於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4.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
5. 保護文化遺產建議書作文
6. 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
⑤ 保護文物古跡的宣傳標語
1."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2.提高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回認識,增強答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
4.保護文化遺產,我們仍需努力。
5.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6.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7.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8.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
9.文化遺產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動
10.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11.縱有金山銀山 , 難買文化遺產
12.文化遺產保護:尊重歷史,造福今天,開創未來
13.祖先的 、我們的 、子孫的——請保護文化遺產
⑥ 宣傳標語怎麼寫
保護環境的標語宣傳語
1、痰吐在地,辱寫在心。
2、關愛生命健康 倡導環保時尚
3、環境衛生的潔凈,有您的一份文明。
4、讓綠色的旋律環繞每一個生命!
5、以法保護自然環境 以德創建社會文明
6、美好的生活從環保開始
7、情系錢甌之源,心鑄健康家園
8、地球我的家 環保靠大家
9、保護人居環境 享受美好人生
10、讓校園成為綠色殿堂!
11、願君莫伸折枝手,鮮花亦自有淚滴
12、為了子孫的幸福,請您珍愛環境
13、重視生態功在千秋 保護環境造福萬代
14、人人保護環境 家家幸福康寧
15、學會做人,學會學習,保護自然。
16、當環保衛士 做時代公民
17、讓地球遠離污染 讓綠色走進家園
18、環境你我他,綠色靠大家。
19、青山綠水藍天 共創美好人間
20、共創生態遂昌 同享碧水藍天
21、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
2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3、治理環境污染 重現麗日藍天
24、水清自然甜,水渾人人厭。
25、讓環保紮根現在 用綠色昭示未來
26、保護綠色搖籃,你行,我能!
27、從我做起,保護環境,建設美好家園
28、改善生態環境 營造綠色家園
29、追求美好生活,應先擁抱綠色!
30、保護環境系各人,美化校園靠大家。
31、追求綠色時尚 擁抱綠色生活
32、學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33、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
34、手拉手保護環境,心連心關愛遂昌
35、繞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綠。
36、愛花、愛草、愛樹、愛校園。
37、發展以市場為本 生存以環保為先
38、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
39、欲攬春色入自家,無可奈何成落花。
40、保護人居環境 享受健康生活
41、鎖住黑龍保藍天,治理污水護家園
42、小草對您微微笑,請您把路繞一繞。
43、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44、家事國事天下事 環境保護是大事
45、增強環保意識,扮靚遂昌城鄉
46、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
47、草木綠,花兒笑,空氣清新環境好
48、我為你美麗的心靈綻放
49、成就綠色 成就未來
50、保護環境,少說多做。#p#副標題#e#
保護環境的標語宣傳語
51、同在藍天下 共愛一個家
52、讓綠色的希望從校園萌芽!
53、我選擇,我喜歡,我環保,我健康。
54、積極行動起來 積極創建省級生態縣
55、爭做環保使者 共創生態文明
56、保護碧水藍天 營造綠色家園
57、保護環境 從我做起
58、保護野生生物,人與自然共存
59、我環保 我自豪
60、環保關聯千萬家,責任就在你我他
61、綠色是生命之源 綠色是人類之根
62、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環保碧水來
63、保護環境是責任 愛護環境是美德
64、人人參與環保 共創綠色世紀
65、保環境愛家園 健康生活每一天
66、不要讓綠色從身邊消失。
67、地球是我家,綠化靠大家。
68、珍愛生命 保護環境 造福人類
69、崇尚綠色消費 打造精彩生活
70、保護生態環境就是愛護自已
71、保護生態環境 共建美好遂昌
72、保護環境 做一個文明的現代人
73、花開堪賞直須賞,莫要折花空賞枝
74、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75、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倡導生態文明。
76、環境是生存之本
77、美我校園重在每一舉動。
78、環境與生命共存 環保與健康同在
79、青山助人壽 碧水悅人情
80、保護生態環境 共健美好家園
81、同建綠色溫馨家園 共享清澈碧水藍天
82、人人參與環境保護 個個爭當綠色天使
83、把綠色帶入校園!
84、保護人類環境 延續地球生命
85、環境關系你我他 保護環境靠大家
86、保護環境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87、紅花綠草滿園栽,風送花香碟時來
88、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存。
89、小小一口痰,細菌千千萬。
90、保護青山綠水藍天 共創和諧美好遂昌
91、積攢綠色 儲蓄生命
92、保護生態環境 優化人居環境
93、百業要興 環保先行
94、全心全意保護生態環境,同心同德創建清潔鄉村
95、爭做環保使者 共創綠色文明
96、保護生態環境 造就秀美山川
97、人人播撒綠色愛 處處享受環境美
98、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99、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創建省級生態縣
100、種一棵樹,種一枝花,世界會更美好
⑦ 三星堆宣傳語
三星堆文化的確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源流之一。三星堆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南興鎮、成都平原,也有人稱三星堆為最好的歷史課堂。
三星堆古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旅遊形象口號:
1、見證歷史,點藏永恆。
2、三星堆用原始與時尚寫就的請柬。
3、走近三星堆,夢回古蜀國。
4、神話王國,古蜀聖殿。
5、三星堆解讀、打開古蜀文明的鑰匙。
三星堆博物館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我國一座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
博物館於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開放。三星堆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於一體,採用現代科學手段實施管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一、二號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餘件珍貴文物。
⑧ 保護環境的宣傳標語有哪些
保護環境的宣傳標語:
1、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存。
2、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共在一片藍天下,讓我們採取新行動保護和凈化我們的地球。
3、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
4、為了子孫的幸福,請您珍愛環境。
5、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6、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
7、讓我們共同行動,還家園碧水、藍天。
8、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9、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10、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
11、保護藍天碧水。
12、早一天保護環境,多一份生命保證。
13、鳥語花香,愛賞共享。
14、讓花兒含笑,讓草兒傳情,讓心兒綻放。
15、污染環境千夫指保護環境萬人頌。
16、善待自然也便是人類自珍自重。
17、保護環境,持續發展。
18、鳥兒渴望潔凈的天空,人類渴望綠色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