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茶文化的傳播方式有哪些
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
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閑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
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收藏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興辦茶文化休閑村
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凈、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定期開辦茶文化講座和茶文化學術交流,舉辦評茶會、鬥茶會,欣賞我國各個民族以至世界各地的飲茶風俗,使之成為茶的「世界大觀」。
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教育
創建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等。
5、公共關系活動
公共關系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貳』 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節當初是如何成立的這一節日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蒙頂山是中國種茶葉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先查蒙山被譽為仙茶故鄉。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這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對茶聯,代表著中國茶的最好品質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時代最好的東西總是進貢給皇室。作為茶中珍品的蒙頂茶,從唐代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就開始了1000多年的貢茶史。唐代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當年蒙頂山進貢的兩種名茶萬春銀葉和玉葉長春就榜上有名。
『叄』 安溪對對茶文化旅遊的宣傳方式有哪些
戶外廣告、電視廣告、茶文化旅遊節宣傳等方式
『肆』 關於茶文化的傳播方法是什麼
茶 文化 的傳播可以促進茶葉市場的拓展。反過來說,茶葉市場的拓展也能使茶文化在更廣的范圍內得到傳播。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傳播 方法 ,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傳播方法1
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閑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 收藏 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興辦茶文化休閑村。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凈、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
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 教育 。創建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等。
5,公共關系活動。公共關系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2
第一,要加強對茶文化網站的開拓和管理,實現不同人群的互動交流。為此,要建立專業的茶文化信息資源中心,搜集、加工、處理、管理各種茶文化信息資源,將原始資料錄入資料庫,建立信息服務系統,向公眾提供免費或有償的信息檢索服務、電子文獻傳遞和查詢相關信息等服務。
第二,加強茶文化的學術交流。利用現有的一些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協會作為平台,在網上發布茶文化學術研討的通知、新聞或徵稿啟示,並開設網上論壇,網上講壇,擴大學術宣傳的范圍,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和交流,同時普及茶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三,可以通過與其他大型的門戶網站合作,以服務外包的方式,下大力氣培養一支強有力的網上傳播隊伍,製作設計、文字、圖片、內容俱佳,可讀性強,時效性強的宣傳材料,並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採用聲音、圖像、漫畫、卡通、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細致地開展茶文化的傳播活動。
第四,加強與我國茶葉主產地的茶商合作,依託當地的中國名茶的品牌優勢、自然景區的生態資源優勢和旅遊要素優勢,通過網路宣傳、開發品茗休閑活動,比如茶園探幽、峽谷探險、品茗文化休閑之旅等,這些活動還可以通過網路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擴大影響。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3
中華茶文化的傳播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它隨著茶飲的普及擴展,不斷地浸潤著人們美好的心靈。隨著歷史的腳步,中華茶文化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不斷傳播於中華大地各族人民,並披澤海外,聞名於世。
1、茶馬古道與茶文化傳播
在茶葉歷史上,茶葉文化有內地向邊疆民族的傳播,主要是由於兩個特定的茶政內容二發生的,這就是「槯茶」和「茶馬互市」(也稱茶馬交易)。
「槯茶」的意思,就是茶葉專賣,這是一項政府對茶葉買賣的專控制度。「槯茶」,最早起於唐代。到了宋初,由於國用欠豐,極需增加茶稅收入,其次,也為革除唐朝以來茶葉自由經營收取稅制的積弊,便開始逐步推出了槯茶制度和邊茶的茶馬互市兩項重要的國策。
? 茶馬交易
茶馬交易,最初見於唐代。但未成定製。就是在宋朝初年,內地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主要還是用銅錢。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從國家安全和貨幣尊嚴考慮,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葯材等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槯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職官志》在茶馬互市的政策確立之後,宋朝於今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回紇、黨項等族的優良馬匹,用以保衛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為四川五場、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馬互市再度恢復,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 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記載是在唐代。唐代對吐蕃影響漢族政權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視,因為與吐蕃的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絲綢之路的正常貿易,包括長安到西藏的路線,及由四川到雲南直至境外的路線和區域。因為這些路線和區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響之下。唐代的文成公主進藏,就是出於安邊的目的,與此同時,也將當時先進的物質文明帶到了那片蒼古的高原。據《西藏 日記 》記載,文成公主隨帶物品中就有茶葉和茶種,吐蕃的 飲茶 習俗也因此得到推廣和發展。到了中唐的時候,朝廷使節到吐蕃時,看到當地首領家中已有不少諸如壽州、舒州、顧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後,茶馬交易是吐蕃與中原的關系更為密切。
? 茶入回紇
回紇是唐代西北地區的一個游牧少數民族,唐代時,回紇的商業活動能力很強,長期在長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紇與唐的關系較為平和,唐憲宗把女兒太和公主嫁到回紇,玄宗又封裴羅為懷仁可汗。
《新唐書·陸羽傳》中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回紇將馬匹換來的茶葉等,除了飲用外,還用一部分茶葉與土耳其等阿拉伯國家進行交易,從中獲取可觀的利潤。
? 茶入西夏和遼
西夏王國建立於宋初,成為西北地區一支很強大的勢力。西夏國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發展而成的黨項族。宋朝初期,向黨項族購買馬匹,是以銅錢支付,而黨項族則利用銅錢來鑄造兵器,這對宋朝來講無疑具有潛在的威脅性,因此,在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葉等物品來與之作物物交換。至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不久便發動了對宋戰意。元昊雖向宋稱臣,但宋給夏的歲幣茶葉等,則大大增加,贈茶友原來的數千斤,上漲到數萬斤乃至數十萬斤之多。
北宋時期,在與西夏周旋的同時,宋朝還要應付東北的契丹國的侵犯。916年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後,以武力奪得幽雲十六州,繼而改國號稱遼。遼軍的侵略野心不斷擴大,1044年,突進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組織阻擊,雙方均未取得戰果,對峙不久,雙方議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議和結果是,遼撤兵,宋供歲幣入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此後,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朝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
? 茶入金
1115你那,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改名旻,國號大金。1125年10月,下詔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黃河北岸,童年閏十一月,京師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議和條件,宋欽宗入金營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貴妃等赴金營。最後掠徽、欽二宗及後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結束。
金朝以武力不斷脅迫宋朝的同時,也不斷地從宋人那裡取得飲茶法,而飲茶之風日甚一日。茶飲地位不斷提高,如《松漠記聞》載,女真人婚假時,酒宴之後,「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數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時,漢家飲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響也很深,如黨懷英所作的《青玉案》詞中,對茶文化的內蘊有很准確的把握。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4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得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
? 茶入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遍及全朝鮮。後來,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一了全國。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系也比較密切。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新羅的使節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後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於智異山下的華岩寺周圍,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雲:「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於此盛焉」。
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括:
一、吉禮時敬茶;
二、齒禮時敬茶;
三、賓禮時敬茶;
四、嘉時敬茶。
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利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迎接宋、遼、金、元的使臣,其地點在乾德殿閣里舉行,國王在東朝南,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自敬茶。
高麗時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 茶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熏陶戚戚相關。
? 茶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熏陶戚戚相關。
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隨著唐使到了中國,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後與最澄等一起回國。都永忠平生好茶,當弘仁元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賀的韓琦,經過梵釋寺時,作為該寺大僧的都永忠,親手煮茶進獻,天皇則賜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每年的貢品。後來,茶葉逐漸成為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寵愛,並逐步向民間普及。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5
方法/步驟
1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閑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2 ,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收藏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3,興辦茶文化休閑村。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凈、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
4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教育。創建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等。
55,公共關系活動。公共關系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伍』 弘揚茶文化的目標是什麼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弘揚茶文化的目標,一起來看看。
1.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中華茶文化寶庫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誌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2.發現和保護中華茶文化教育的歷史遺跡,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中國茶區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護的與茶有關的歷史遺跡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築、古墓、器具、碑、亭、井、園、樹等,凡有保存價值的,都應力求保護好、管理好。而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套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既可擴大宣傳,又可增加經濟收入。
3.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
4.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應歸納為那必個字或那幾句話,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凈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5.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豐富茶葉產品市場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經廣泛開展,這項工作必須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採單芽茶,而是要面向大眾消費,創立名牌,把高質量高效益作為追求的目標。
6.培訓和規范茶藝茶道,引導茶藝館健康發展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地飲茶技藝不盡相同。各地涌現出來的各種茶館和茶藝館如雨後春筍,檔次雖有差別,但都應該以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正當需求為目標,因此引導消費者如何科學地泡好一壺(杯)茶,如何欣賞飲用它,充分發揮茶的飲用價值,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至於茶道茶藝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規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這樣慢吞吞地去飲茶。中國老百姓長期沿用匠隨和的飲茶方式仍然是屬於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擴大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友誼,促進茶葉貿易的發展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有利於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
8.加強茶與健康的科學研究,促進茶葉消費飲茶有利於健康,這是人們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確、科學地飲用才能達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費者,身體狀況不同,如何選用茶葉等等,都有待於加強科學研究。只有把這些通過研究獲得的科學知識,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費者,才能真正促進茶葉消費。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陸』 試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簡單介紹
武夷山有著獨特的茶 文化 ,那麼你們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
文化是“指人類 社會實踐 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但是,茶文化有“廣義”、“狹義”之說。我傾向“廣義” 觀點。因為不論那種說法,都離不開茶及其相關因素。如泡茶藝術中各種茶的泡法,就涉及到採摘、製作、品種等。所以武夷茶文化當是武夷茶的物質和精神的反映,它涵蓋著武夷茶的歷史、生長環境、栽種製作、品質特徵、品飲鑒賞、流通傳播,以及詩詞歌賦、 傳說 故事 、摩崖石刻、書畫楹聯、影視歌舞、風俗民情、軼聞舊事,等等。其中如茶園、茶樹、茶品、茶水、茶廠、設備、工具、茶具等系物質的;著作、字畫、 文章 、石刻、劇本等系文化的;製作技藝、沖泡品評、茶藝歌舞、表演傳唱等當是非物質文化,後兩種都屬於精神范疇。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書中,都有其綽約身姿,而今更是在電視中頻頻出鏡,不愧為武夷文化瑰寶。所以中央政治局李長春題字中強調“要多宣傳武夷茶文化”。筆者在此作個簡要概述:武夷茶的歷史。武夷茶歷史悠久,在漢代就有傳說,唐代見諸文字記載,宋代處於興盛,明代改製成散茶,清代創制出烏龍茶、紅茶,民國時間武夷山成為全國茶葉科研中心,新中國的又一崛起。期間雖有興有衰,但總的趨勢是朝茶類增多、品質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發展,已至形成當今的“武夷風雅茶韻”、“大紅袍紅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個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詩賦文贊賞評說;飲者、茶家煎煮、品飲、操技、演藝、傳播、營運,等等。如唐代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徐夤的《尚書惠蠟麵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蘇軾的《葉嘉傳》,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記》,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說》,民國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等等。舉不勝舉,出處可查,佐證可靠。
武夷岩茶品質優異的原因。古今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三點:優異的自然環境,傳統獨到的製作工藝,選用優良的品種。
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岩茶的優異品質。這里講的以黃崗山等群峰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溫度、雨量、濕度、霜期、雲霧、日照、風速、雲層等,上蒼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積風化爛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這就是人力無法造就的“一方水土”。這些不但有具體的數據查閱,而且有科學道理探索。
武夷岩茶獨到的製作工藝,使其優異內質得以外揚。武夷岩茶傳統製作工藝,費時之冗長,工序之繁復,技藝之高超是罕見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具有傳承性。它是從團餅茶,曬青蒸青散茶,炒青綠茶發展而來的;它包含著豐富的 經驗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葉“死去活來”,手試溫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後來的制茶機器所應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藝性。如“開青”、“搖青”、“手炒”、“揚簸”、“分篩”等等。難度極大,有的人雖然肯於勤學苦練,但由於缺乏悟性,一輩子還是沒有學到這一手絕活。
採用這種既促進發酵又要抑制發酵的循序漸進的 方法 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獨特的韻味。
選用適宜的品種,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靈氣。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種名曰“菜茶”。由於過去採用茶籽繁育,產生了不少變異,派生出繁多的名叢、單叢。其樹形、葉形、葉色、枝幹、產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別,被茶家、茶客、文人號以富有文彩的芳名,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關於岩茶的品飲方法。既要講究藝術形式,更要注重科學方法。如場所、茶具、選茶、水溫、茶量、泡時,以及品嘗功夫等。當要糾正“洗茶”之說,武夷岩茶高溫熱炒、炭火慢焙、乾燥存放,當是無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盡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當釋為“潤茶”。
關於岩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應從岩茶的產地環境、茶山管理、內含物種類和含量、製作工藝等方面進行講解岩茶特殊功能,不要過分誇大其效果。還要講清 飲茶 的禁忌。
關於武夷茶的傳播。既有茶種之外傳,又有茶品及製作工藝的外傳。茶籽於清嘉慶年間(1810年)就傳到台灣台北桀(魚+桀)魚坑(即今台北瑞芳、石碇一帶);繼之又由印度茶葉委員會秘書戈登於1834年6月購運到印度阿薩姆 種植 ,並請去當地茶師製作。茶品先後傳到閩南、台灣及國外。
關於烏龍茶、紅茶發源於武夷山的考證,要多從製作工藝及茶類特徵上去解說。既要舉證史料,並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為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為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為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葯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為被廣為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里,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景點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僅擁有自然景觀的特色,還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觀,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時候還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後來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
說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說的就是名氣最大的大紅袍了,在這個具有茶樹品種王國稱呼的地方,大紅袍更是被譽為王中之王,大紅袍有四棵母樹,位於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邊就是矗立著的岩壁,這里日照時間不會特別長,有著適宜的溫度,並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潤的泉水,每年苔蘚、枯葉等腐爛後形成的有機物會成為他們的養料,為茶樹補充足夠的養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母樹茁壯成長,大紅袍的茶葉沖到九泡都不會讓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紅袍景區也成為人們爭相去旅遊的勝地,都希望親眼瞧瞧這幾棵茶樹的面容。
不得不說的是大紅袍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現在您在市面上見到的大紅袍都是二代大紅袍,也就是通過嫁接生長而成的,等級也是分為很多個的。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紅袍之外的茶樹,比如鐵羅漢、水金龜、半天鷂、白雞冠等。
武夷茶博園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館和茶店,所以茶業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遊業之外的另一個支柱產業,人們種茶、制茶、賣茶,所以茶早就成為平時生活中必須有的一部分,武夷山政府也特別重視武夷山茶文化的傳播,所以斥資近兩億建造了一座茶博園,不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歷史、傳說,還有武夷山茶的製作工藝。
印象大紅袍
『柒』 永川茶文化
永川作為一個茶產業歷史悠久的城市,已舉辦了四屆茶文化節,今年(2012)第五屆永川茶文化節開幕:
第五永川茶文化節開幕式
18日晚,永川體育中心賓客雲集,群星燦爛,倍受關注的第五屆中國重慶 茶文化節開幕
(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在這里隆重開幕了。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事忠宣布第五屆中國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開幕。
『捌』 茶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的要素
開發茶文化旅遊深度的產品受到多種要素的影響,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的要素,希望對您有用。
(一)資源要素的影響
臨滄茶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所有茶文化中的一種,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的臨滄,擁有遺產存量最大的古茶樹,茶樹的歷史悠久,各種茶樹相依共生,鬱郁蔥蔥,是當地人品飲的最佳材料。臨滄大大小小的古茶園是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也是國家重要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如臨滄永德縣的12座古茶山,歷史悠久,面積廣,是茶文化旅遊的最佳去處。另外,臨滄具有古老悠久的飲茶習俗,民間茶藝茶道文化也是臨滄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彝族的“百抖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形成了臨滄茶文化旅遊中的一大特色。另外,臨滄少數民族種茶飲茶的習俗豐富多彩,能夠給予遊客多樣化的茶文化體驗。這些都為臨滄茶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基礎。
(二)市場要素的影響
在整個旅遊市場中,茶文化旅遊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並且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化。另外,從茶的消費來說,茶屬於一種僅次於水的飲品,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對於茶有一定認識,這就讓茶這種產品有了廣闊的市場。茶文化由中國發源而來,茶文化旅遊消費也有了龐大的市場,從歷史上也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茶文化旅遊無論是對於國內遊客還是國際遊客,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另外,隨著茶文化旅遊市場的擴大,旅遊者對於茶文化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傳統的逛茶園和品茶已經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因此對於茶文化的深刻內涵需要茶文化旅遊方進行挖掘,從而擴大茶文化旅遊市場的深度。
(三)產品本身要素的影響
從上述深度旅遊理念的剖析,可以知道,臨滄茶文化旅遊需要將茶文化作為旅遊的核心,因此,開發臨滄茶文化旅遊產品的重要一點就是要深入文化的要素,將茶文化和體驗結合起來,設計出茶文化旅遊產品。其次,臨滄茶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設計需要圍繞產品的本質進行,讓遊客在體驗產品的過程中,不僅僅收獲一個旅遊經歷,更多是獲得一種體驗、學習和感受。
茶文化旅遊的概念
茶文化旅遊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休息和娛樂為目的的娛樂性活動方式,在這個新的旅遊方式中,不僅拓寬了新型服務產業的結構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以茶文化為元素的主題經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
茶文化旅遊的類型
茶文化旅遊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物質上的茶文化包括飲茶出現的消費方式和飲茶儀式等,而精神上的包括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對茶文化的不斷認知,對有關茶文化的文學藝術的不斷創新和追求,這不僅對優秀的茶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推廣以茶經濟為主題的特色服務業經濟。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的種類相當豐富,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由於亞熱帶濕熱的氣候而孕育出優質的茶葉品種,再加上近幾年科技的研發使得優質的茶品種不斷出現,茶葉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商品出售,而且茶園帶給人們的是一種觀光旅遊的享受,人們通常喜歡親近大自然,去了解關於茶文化的悠久的歷史。標准化的茶文化田園風光,不僅可以提供優良的風景觀光,而且給人一些關於茶文化歷史和種植技巧的一些知識。遊客也可以親自採摘,管理,種植,近距離感受採茶的樂趣。
茶文化旅遊是以茶文化為主題元素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通常是把文化和經濟相互結合促進經濟發展。茶文化旅遊在社會發展中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在18世紀時,由於新航路的開辟,加大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以荷蘭為首的貿易主義者把東方國家的茶葉,瓷器等珍貴的奢侈品帶到了歐洲國家。很快,歐洲的各國的王室成員喜歡上這些珍貴的物品,他們把它作為一種財富和奢侈尊貴的象徵。也引發了他們對於東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的慾望,很快這個想法就得到了探險家和一些王室成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西方人開始了著名的探險活動,這才有了後來的探索大發現,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社會才有了巨大的進步。
茶文化旅遊是社會發展的紐帶
隨著茶文化旅遊的不斷發展壯大,它已經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紐帶作用。茶葉作為一個新型的禮品或者送給別人的紀念品而得到推崇,遊客們希望自己買到的茶葉包裝好看,同時裡面的茶葉質量也很好,這就要求茶商們在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工藝和技術來達到質量的要求。有人說,茶是中國的“國飲”,民間也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在古代的百姓們生活離不開飲茶,同時也是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藝,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之一,它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徵。作為我國茶文化最有名的地方桂林,每年都會有茶葉文化園開放,這加強了桂林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交流,也極大地推動了桂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茶文化旅遊是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
茶文化和旅遊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為一體。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茶文化的發展。在相互發展的過程中,以經濟為基礎,文化為舞台而開發的新型旅遊經濟讓我們知道了在經濟生活中文化是其發展的動力。當然,以茶文化為主題元素的茶詩,茶飲品,飲茶工具的出現也促使著商家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關於茶元素的採茶詩,通過採茶的活動,反映出詩人們嚮往田園風光的意願。同樣關於新的飲茶工具已經不是簡單的茶壺和茶杯,人們通過增加一些復雜而有情趣的飲茶工藝流程,使茶文化更有內涵和美感。飲茶的儀式的正規化反映出了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客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茶文化發展的旅遊業可以帶動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貢獻。
2.3茶文化旅遊是經濟發展的結構平台
茶文化旅遊是經濟發展的結構平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需要經濟的發展來搭建平台。雖然說我國的茶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得很快,但是背後遺留出來的問題卻很顯眼,由於我國的茶文化旅遊業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在許多茶葉的加工和出售方面存在許多的問題。比如說對於茶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大,民眾對於茶文化的了解和參與程度不夠深,茶文化的旅遊項目出現了一些問題。
『玖』 如何弘揚茶文化呢
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的茶文化有過不少繁榮,也有衰落。茶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成分,包含了很深的文化隱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茶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麼,在現代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條件下,如何將茶文化的核心保存下來,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呢?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拾』 茶文化旅遊開發方法
在茶文化旅遊中,低碳經濟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發展的模式。那麼茶文化旅遊的開發方法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旅遊開發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界定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
界定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需要以自身的資源開發能力和資金供給狀況為依據,同時還需要以旅遊交通基礎設施的修建情況為參考。以身處高山地區的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項目為例,由於在開發中這里存在著不少顯著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在市場定位中應主要聚焦域內遊客。但即使定位於域內遊客,也需要在動態視角下對旅遊項目拓展進行長遠規劃,並通過完善旅遊產品供給體系,來將域外遊客納入其中。
突出人文元素在開發中的市場差異化
從市場調研中可以感知到,似乎自然資源已難以形成顯著的市場差異化,這種自然景觀式的開發模式極易模仿與復制,所以需要突出當地的人文元素。茶文化旅遊資源中的人文文化,主要從飲食和藝術層面對茶的利用和表現而存在著,而且存在的載體則是當地的村落和農戶。這就意味著,在突出人文元素的旅遊資源開發下,需要在全域旅遊產業打造模式下將當地的村落和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展示平台。
建立同業協會和公共基金助推商業化
在運營茶文化旅遊項目時,應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對市場經濟主體的協調作用,政府部門則起到最終的裁定和制度供給的職能。為此,這里需要建立同業協會制度,如茶文化家庭旅遊服務業協會、生態茶園觀光業協會等。通過以協會為單位來進行關聯行業之間的銜接,就能較好的滿足旅遊項目在打造中的內控要求。以行業協會建立公共基金項目,則能起到扶持弱勢成員的作用,這種具有共濟會特徵的公共基金符合農業村落環境的傳統。
針對性制訂茶文化旅遊資源戰略規劃
確保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態勢,這里就需要針對性的制訂茶文化旅遊資源戰略規劃。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場需求結構環節;第二,市場目標遊客的拓展環節;第三,資金融通環節等。總之,需要以提升資源開發質量為目的,來制訂茶文化旅遊資源戰略規劃。
合理配置:科學設計茶文化旅遊的路線
對於旅遊業而言,旅遊路線的規劃往往直接決定著旅行的舒適度。因而,茶文化旅遊項目以及路線的規劃,絕對不能一概而論。為了制定合理的路線,我們只有深入地了解每個城市茶文化的特點,才能夠利用這些優勢打造專屬的特色。中國地大物博,與茶有關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於地理環境以及土壤環境的不同,茶葉的味道也各有千秋。為了凸顯當地茶城的特色,我們一定要對當地的茶文化旅遊路線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的配置。在設計茶文化旅遊路線之前,我們要對茶城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調查,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風土人情。其次,我們要將這些內容進行合理的搭配,並進行進一步的修飾和刪減,當然,這其中涵蓋著可能對茶文化旅遊造成污染的項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壞當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項目之後,我們才能打造一條低碳環保的茶文化旅遊路線。而適度的開發機制也是維持茶文化旅遊城市長久發展的前提。因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對茶文化旅遊區的開放程度進行慎重的考量,並不斷地進行修正和測試,才能夠促進茶文化旅遊路線的優化升級。
主打特色:開發低碳的茶文化旅遊產品
在旅遊中,旅遊產品的開發至關重要。茶葉作為茶文化旅遊的標配,成為了帶動茶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必需品。與茶葉有關的葯品和保健品業已經成為旅遊業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當然,在研發與茶葉相關的新產品中,我們一定要將綠色安全、低碳環保放在首位。因此,在產品的生產環節,我們也要對產業鏈進行嚴格的把關。同時,在包裝銷售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資源的浪費問題,特別是包裝紙的運用。踐行低碳節能的發展理念,使用循環可再生的材料作為茶葉包裝,突顯旅遊產品的茶文化特色。當然,同花哨卻毫不實用的包裝紙相比,人們更願意購買環保實用的材料。所以,綠色節能的茶葉包裝更能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茶文化低碳旅遊模式下,有的城市還開發了茶文化生態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項目,這些項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遊的主題,能夠吸引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遊客前來遊玩。在低碳經濟的概念下,有的茶城還將當地的茶葉製成低碳茶餅,不僅方便收藏,更能夠吸引遊客的興趣。可見,開發低碳的茶文化旅遊產品不僅能夠增加當地的專屬茶文化特色,更能為遊客量身定製專屬的旅遊路線,為他們留下愉悅環保的旅遊體驗。
保護底蘊: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內涵
旅遊中真正打動人內心的絕不僅僅是美食的誘惑以及別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之後,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就必須深入挖掘歷史所賜予的文化優勢。例如: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之中,與色彩絢麗的服飾相比,更讓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愛情故事。可見,文化內涵能夠為這個城市建造堅不可摧的城牆。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這些不僅能夠牽動人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更能為我們帶來精神上以及心靈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強烈的印記,而少數民族自然的生活狀態也能夠增加茶文化旅遊的魅力,讓茶文化旅遊低碳的主題表現得更為明顯。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夠讓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讓這些塵封起來的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熟知,這對於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僑香風情,文化聖海,人們在獲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後,更獲得了心靈上的低碳享受。
貼心服務:營造輕松自由的旅遊體驗
傳統旅遊之所以被人所詬病正是因為大量的被迫消費。強制性的消費行為不僅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不適,也使得旅遊的質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於低碳經濟下的茶文化旅遊一定要改變傳統高消費給人帶來的感受。在低碳經濟的引導下,茶文化旅遊應該是輕松自由的,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體驗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貼心的服務不僅能夠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旅遊體驗,讓遊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園美景之中,更讓人們不受強制消費的迫害,有了欣賞美景的心情。
立足創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遊是城市對外宣傳的平台之一,在當前的社會媒體中,僅靠電視以及網路等新媒體往往不能夠讓人們全面的了解當地的茶文化,只有親身進入到當地,受到當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夠在不經意之間發現茶文化的韻味。在茶文化旅遊中,茶城應該注重打造自身的專屬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強對茶葉質量的監測,打造家喻戶曉的茶葉品牌;注重茶葉食品的開發,為人們獻上風味獨特的茶餐飲。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夠為茶城不斷積累名氣,也為茶城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通過一個品牌了解一座城市,這才是茶文化旅遊對於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禮。而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經濟模式的基礎之上,才能讓人們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體驗,才能夠讓每個人成為城市的發言人。這種力量要比廣告強得多,通過親身經歷建立的信賴提升城市形象,從而讓茶鄉的知名度愈來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