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秋瑾宣傳畫

秋瑾宣傳畫

發布時間:2022-08-27 16:19:04

Ⅰ 秋瑾的故事,簡單一點

軼事典故

1、墓葬後記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2、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1)秋瑾宣傳畫擴展閱讀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陰。她的爸爸秋壽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媽媽單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秋瑾是浙江三傑之一,其他兩位是魯迅和周恩來。

秋瑾自幼便隨著哥哥讀書,所以也就學會詩賦了。15歲的時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學會了騎馬擊劍。可謂文武雙全呀!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八年後,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毅然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留學期間,秋瑾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一些同鄉會,她時常會登台演講有關革命救國的言論。她除了學習之外,還廣結革命志士,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秋瑾一貫倡導女權,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1905年,秋瑾回國,在她的努力下,國內的革命事業發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進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經人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寫下了很多有關革命救國的詩篇。1906年,秋瑾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而憤然回國。

回國後的秋瑾繼續為革命事業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慶起義失敗而受到牽連。雖然秋瑾已經知道安慶起義失敗以及自己受到牽連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絕離開,決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年僅32歲。

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厭惡封建禮法並積極倡導女權,常以花木蘭自喻,她為中國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Ⅱ 誰能知道辛亥革命烈士秋僅的生平嗎了解歷史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小名玉姑,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隨丈夫寄居北京,目睹國勢危急,清廷腐敗,立志獻身救國事業。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與陳擷芬成立共愛會,與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1905年初回國省親,結識蔡元培、徐錫麟,加入光復會。7月再赴日本。9月加入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初因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而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安置留日回國學生。次年創辦《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繼與徐錫麟分頭准備於浙、皖兩地同時舉事,被推舉為大通學堂督辦,往來於滬、杭間,聯絡滬、浙軍隊與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7月13日因事泄被捕,15日凌晨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後經友人收殮,安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

Ⅲ 秋瑾是什麼人

魯迅的《葯》里的夏瑜雖是男性 但影射的就是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誅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和宋慶齡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Ⅳ 秋瑾簡介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 秋閨 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 鞦韆 ,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閩縣(今福州)。

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 ,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 ,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4)秋瑾宣傳畫擴展閱讀:

秋瑾一生留下許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詩,38首詞。她以天下為己任,大義凜然,氣勢豪邁,文詞朗麗高亢,音節嘹亮。為了普及革命,她還寫過白話文,譜歌曲,甚至編彈詞,來向廣大群眾傳播革命的道理。這些皆 收於《秋瑾集》中,這里選了部分比較知名的詩篇:

1、《鷓鴣天》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2、《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3、《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

Ⅳ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影響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源於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拿飯和雄黃酒灑入江中,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的由來,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死後伍子胥建議其子夫差滅越國,可夫差不聽後又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將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端午的主要習俗:賽龍舟、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5)秋瑾宣傳畫擴展閱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Ⅵ 關於世界人口日和端午節的簡介!!~~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一個嬰兒降生,被聯合國象徵性地認定為是地球上第50億個人,並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億大關.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UNEPA)倡議這一天為"世界50億人口日".聯合國人口基金決定從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們對世界人口問題的重視。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建議,為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對人口問題的重視,聯合國人口基金要求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在此期間開展"世界人口日"活動。此後,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國都要開展宣傳活動。

1995年2月15日零點,北京婦產醫院一個重3700克的嬰兒出生,宣告中國第12億個公民的到來。距1989年4月11日"11億人口日"不足2000天,龐大的人口列車又增加了1億名新乘客.為了進一步喚起全民對人口問題的高度重視。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達60億聯合國確定今天為世界"60億人口日。

端午節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它是中華民族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紀念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五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閱讀全文

與秋瑾宣傳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政府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535
業務拓展策劃方案 瀏覽:150
企業捐贈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12
廣電網路市場營銷題庫 瀏覽:406
同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28
培訓方案的設計應包括 瀏覽:111
關於微博成立的策劃方案 瀏覽:328
世界電子商務公司排名 瀏覽:232
小學校本培訓計劃並實施方案 瀏覽:104
電子商務考題單選題 瀏覽:174
上海盈達電子商務 瀏覽:800
微信營銷崗是干什麼的 瀏覽:707
上猶縣電子商務示範縣 瀏覽:181
教職工普通話培訓方案 瀏覽:456
南京喆葆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73
電子商務b2b案例 瀏覽:452
市場營銷最新論文 瀏覽:337
財政局扶貧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995
成功的市場營銷書 瀏覽:441
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教室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