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瓊山宣傳部

瓊山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2-08-27 15:40:59

❶ 所謂「三報兩刊」是指什麼

既三種報紙兩種刊物

確保「三報兩刊」發行有效落實

日期:2006-11-10 08:27:19 來源:海口晚報網

海口晚報網11月10日訊 昨天上午,由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郵政局組織的海口市2007年度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在泰華大酒店召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宏芬出席會議。
會議傳達了全省2007年度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了2006年度全市黨報黨刊發行工作,對成績顯著的市直屬機關工委、瓊山區、美蘭區等12個單位給予表彰,並部署了海口市2007年度黨報黨刊發行工作。
據悉,為做好2007年度《人民日報》、《求是》雜志、《海南日報》、《今日海南》和《海口晚報》等黨報黨刊的發行工作,海口市委辦公廳今日下發通知要求,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處、室、科和黨員幹部;各級黨委、黨總支和基層黨支部;大專院校的院系、教研室和教學班,中等學校的教研室和教學班,城鎮中小學校和有條件的農村小學;駐市解放軍及武警部隊連級建制以上單位;公共衛生醫療單位;國家、集體、個人私營工商企業(含公司、商場、市場);行業協會;城鎮的社區、街道及所屬企業、居委會;農村的村委會和鄉鎮企業;各賓館飯店和招待所等,都應訂閱「三報兩刊」。黨委、人大、政府、政協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都應帶頭訂閱「三報兩刊」。賓館、民航、鐵路、客輪和郵局、銀行等人員流動較大的場所,要擺放一定數量的「三報兩刊」供讀者閱讀。
通知還要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村級組織、鎮用定額管理的公費訂閱報刊,必須保證訂閱「三報兩刊」等黨報黨刊。鎮以上機關單位和領導幹部用公費只能訂閱「三報兩刊」等黨報黨刊。核定公費訂閱報刊最高限額達到800元以上的村黨組織要訂閱《人民日報》、《海南日報》和《海口晚報》。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要認真貫徹有關通知精神,拿出一定數量的黨費用於各區、各部門和各單位的黨組織訂閱「三報兩刊」等黨報黨刊。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困難企業和農村黨組織訂閱黨報報刊。
據了解,我市將由市委宣傳部把「三報兩刊」的征訂指標合理分解到各區、各部門和各單位,市郵政局據此計算出各責任單位相應的訂閱款額並提交市、區黨委宣傳部門,由市、區黨委宣傳部門送交市、區財政國庫支付局(會計核算中心)劃撥。
陳宏芬在會上講了話,他強調,各級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做好黨報黨刊發行工作的重要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三報兩刊」發行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切實抓緊抓好;各有關部門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認真落實各項措施,積極主動,緊密配合,積極探索發行工作的新辦法新途徑新渠道,確保我市2007年度黨報黨刊發行任務圓滿完成。

❷ 海口市瓊山區的歷史沿革概括如何

瓊山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瓊台福地」之美稱。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3000多年)已有人類在此生息。秦朝時瓊山地屬象郡邊陲,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此建譚都、玳瑁兩縣,屬珠崖郡(郡治地瓊山)。初元三年(前46年)屬合浦郡朱廬縣,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改為珠崖縣。三國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稱朱廬縣。隋朝大業六年(610年)時屬顏廬、舍城兩縣。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顏廬為顏城縣,屬崖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析舍城縣置瓊山縣,因縣境內白石都(今新民鄉)有一座山名瓊山,又有瓊山、白石兩村,泥土石頭皆白如玉且潤澤,便以山名取縣名,瓊山縣名自此始;貞觀五年(631年)設瓊州,州治位於今舊州鎮。宋開寶四年(971年)移治府城,至清朝,瓊山縣都是瓊州府的所在地,故府城以此得名。自明代瓊州升格為府後至民國初年,瓊山一直是海南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0年4月瓊山縣解放,縣政府駐府城,1952年遷往嶺腳,1955年又遷回府城,1958年12月曾並入海口市,1959年11月恢復瓊山縣,1994年1月撤縣設市,2002年10月海口、瓊山行政區劃調整,2003年1月1日瓊山區設立。瓊山是中國首屆明星市(縣)、全國文化模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

❸ 覃俊的人物履歷

1992.09-1996.07海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學習;
1996.07-1996.12待業;
1996.12-1998.03海南省昌隆集團工作;
1998.04-2002.09海口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科員;
2002.10-2006.05海口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副主任(副科級);
2006.06-2008.05海口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副主任(正科級);
2008.05-2009.08海口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正科級);
2009.08-2011.12海口市人大常委會選舉任免聯絡工作室副主任;
(其間:2008.06-掛職擔任海口市結對幫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2011.12-2013.12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2013.12-2014.01中共海口市瓊山區委委員、常委;
2014年1月,任中共海口市瓊山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
2016年2月2日,擬任中共海口市瓊山區委副書記。
2016年2月17日,任中共瓊山區委副書記。

❹ 我了解關於海南的一些情況。請問我可以看些什麼書,不想看什麼旅遊指導之類的書。

你想了解海南的什麼情況?看看新聞《直播海南》18:00,或者看《海南一家親》,這是最直接的。
如果非要書的話:
2004海南史志類書籍出了一大堆

海南的文化升溫在2004年是顯而易見的。這一年裡,各種文化活動接連不斷,而盛世修典史書出版,則成了這一年中最為閃亮的風景。

最厚重的書籍

《海南地方誌叢刊》和《海南先賢詩文叢刊》

從2004年3月起,兩套大型海南地方文獻叢書———《海南地方誌叢刊》和《海南先賢詩文叢刊》,由海南出版社陸續出版發行,這是我省文化建設史上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

《海南地方誌叢刊》輯錄了至今所能搜集到的自宋代《海外四州》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府志(島志)、州志、縣志、鄉土志、采訪錄,以及南海諸島的若干歷史資料;正史中涉及海南地方的史料及8種《廣東通志》中的瓊州府部分也錄出列入,總共70餘種,達1500萬字。

《海南先賢詩文叢刊》輯錄了自宋代道教名家白玉蟾以至清末期間若干海南先賢的詩文著作共計26種,約500萬字。

2000年,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省政協副主席的洪壽祥同志發起並領銜主編這兩部叢書,海南大學周偉民教授擔任執行主編,鄭行順、袁大川為常務副主編,聘請省內外的一批相關專家,投入艱苦細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地方史志資料和先賢著述,是一個地方精神文化的歷史遺產。通過搜集和整理,把這些文化遺產完整保留下來,具有文獻學上的意義,功在當代,澤被後人。它有助於增強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發揚海南地方文化的優良傳統。

最好看的書籍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海南卷本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被稱之為「一座壯麗的中國文化長城」。

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聯合發起編纂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統一規劃、統一體例編纂、統一出版的大型文獻叢書,按行政區劃分別編輯成卷(台灣省暫缺)。在總計300卷文藝集成志書中,海南有8卷叢書編輯出版。《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共有《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曲藝志》、《中國戲曲志》。除了《中國曲藝志》、《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之外,都有海南卷本位列其中,海南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啟動這項工程,建省後由省文體廳設專門部門負責承擔這項工作。前期主要是搜集普查工作,直到近幾年才陸續出版叢書。《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自立項之日起,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後被列入「六五」「七五」「八五」期間全國藝術科學重點項目,隨著各卷本陸續問世,社會影響日趨廣泛,在「九五」期間被更改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最精美的書籍

大型民族學著作《中國黎族》

黎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黎族的傳統文化,是在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特文化,千百年來,為華夏文明的歷史長卷增添了絢麗多彩的光輝篇章。2004年4月,黎族歷史文化的扛鼎之作《中國黎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繼大型畫冊《黎族傳統文化》之後,研究黎族文化的又一部重要著作。這部70多萬字的文獻著作,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了黎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對推進黎族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也為外界了解黎族打開了一扇窗口,為黎族子孫後代留下了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歷史記錄。由於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上居處偏遠,故歷代關於黎族的文獻資料較為匱乏。《中國黎族》是黎族的一部網路全書。這部厚達70多萬字的書籍先後6易其稿,參與本書編寫的專家深入到偏遠山村搞田野調查,許多市縣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本書在編寫和定稿的過程中,廣泛參考和吸收了各個歷史時期關於黎族的研究成果,徵求了許多熟悉黎族歷史文化的老同志、老專家的意見。無論是資料的真實可靠,還是觀點的嚴謹准確,《中國黎族》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中國黎族》甫一推出,便贏得極高評價,這部融史料性、科學性、文學性、知識性於一體的書籍,無疑將會成為傳世之作。

最濃縮的書籍

《海南移民史志》

這是一部厚達550多頁的書籍,《海南移民史志》(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從幾千年前一直演繹到當下,時間跨度之長,各類人物之眾,觀照角度之廣,涉獵事物之多,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完成的。說這本書是一項大工程,也不為過,單是書中列出的各種年代、事件、人物等表格,就足以讓人飽覽。本書作者王俞春曾當過6年中學教師,後擔任過瓊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委辦公室主任等職,多年來筆耕不輟,常有作品發表,並已有幾部與海南文化歷史相關著作發表:《歷代過瓊公傳》、《海南進士傳略》、《中國歷代官署官名詞典》等。《海南移民史志》是一本寫得極為濃縮的文字。如果展開來寫,甚至可出多卷本。一個惜墨如金的著書者,一個治學嚴謹的文化人,積多年心智,累半生研讀,為海南的父老鄉親捧出了這本力作。

最簡朴的書籍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均為海南出版社出版)由朱逸輝等主編、校注。年屆八旬的瓊崖老戰士朱逸輝,多年來熱心海南文化古籍的挖掘整理,他潛心耕耘持之以恆,與一些熱愛海南文化的幾位同道者一起,廣泛搜集史料,躬耕案頭數載,發掘海南文化歷史遺產,弘揚海南人文精神,不斷推出一部部著作。說他們的書籍最簡朴,是指這些編輯校注者既沒有有關部門派發的任務,也沒處可領勞務報酬,就是出版這些書籍的經費,也是他們想方設法自籌資金,所以在書「鳴謝」這篇頁碼上,往往密密麻麻地印上許多單位和個人的名字。不久前,朱逸輝等獲省委宣傳部頒發的「雙島學園杯文化宣傳特別獎」。

《崖州志》、《瓊州府志》也行
如果是想了解海南的歷史,上面的就差不多了,但是要了解現在,就看點海南台的新聞和我們的本土節目吧。

❺ 海南師范大學的歷史沿革

海南師范大學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公辦高等學府,始建於1949年秋。學校前身是「國立海南師范學院」,院址瓊山縣府城鎮海南瓊台書院內。
1951年,學校搬遷到府城鎮西北部的私立瓊海中學內(今海南中學),范會國任院長。把瓊海中學、匯文中學與匹瑾中學等校合並為海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何仁楷任主任(校長)。
1952年7月,全國高等院校進 行院系調整,海南師范學院的二、三、四年級學生和部分教師歸入其他院校,部分教師和一年級學生留在原址成立海南師范專科學校。
1953年,院系又進行調整,海南師范專科學校並入華南師范學院(今華南師范大學)。
1953年9月海南師范專科學院撤銷,海南師范專科學校附中接收其校址和部分圖書、儀器,改建為海南中學。
1958年,在海南中學校園內重建海南師范專科學校。同時在原有的校舍、部分圖書設備基礎上從海南中學、瓊台師范學校抽調部分優秀教師充實海南師范專科學校的師資力量,經過籌備,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吳耀南任校長,復辦後,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管。學校開設中文、政史、數學、物理、生化、俄語、體育7個專業,學制2年,該年招生280人。
1962年,全國高校院系再次調整,將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師范專科學校、海南工業專科學校、海南教師進修學校、先後並入海南師范專科學校,是當時廣東省保留下來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師范專科學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大學停辦。
1983年,重新招收本科。
1984年,海南師范專科學校撤銷。
1986年,學校復辦,恢復海南師范學院校名。
1978年,瓊台師范學校創建。
1979年,瓊台師范學校改名為海南教師進修學院。
1985年,海南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海南教育學院。
1999年,海南師范學院與海南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成新海南師范學院。
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該校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4年,教育部同意在學校原有基礎上籌建海南師范大學。
2007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海南師范大學,並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榮獲「優秀」。
2008年,學校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為海南省屬重點大學進行建設,同年秋,文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和經管學院入駐海口市桂林洋大學城。

2010年,化學與化工學院、政法學院遷入海南師范大學桂林洋校區;國務院學位辦正式將學校列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權建設單位。
2012年,教育科學學院遷入海南師范大學桂林洋校區。
201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14年,在馬來西亞創辦孔子學院。
201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簽訂共建海南師范大學協議;與海南省委宣傳部共建新聞傳播影視學院;與海口市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

閱讀全文

與瓊山宣傳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政府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535
業務拓展策劃方案 瀏覽:150
企業捐贈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12
廣電網路市場營銷題庫 瀏覽:406
同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28
培訓方案的設計應包括 瀏覽:111
關於微博成立的策劃方案 瀏覽:328
世界電子商務公司排名 瀏覽:232
小學校本培訓計劃並實施方案 瀏覽:104
電子商務考題單選題 瀏覽:174
上海盈達電子商務 瀏覽:800
微信營銷崗是干什麼的 瀏覽:707
上猶縣電子商務示範縣 瀏覽:181
教職工普通話培訓方案 瀏覽:456
南京喆葆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73
電子商務b2b案例 瀏覽:452
市場營銷最新論文 瀏覽:337
財政局扶貧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995
成功的市場營銷書 瀏覽:441
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教室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