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繁森是干什麼的
孔繁森是西藏阿里地區的一名縣委書記,是山東援藏的一名幹部。最後犧牲在西藏。
『貳』 孔繁森的事跡.kkkk!
孔繁森
進藏以後,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徵求本人的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D
『叄』 搜集人民的好乾部孔繁森的故事
孔繁森,出生於1944年7月,死於1994年11月29日,山東聊城人。1961年,17歲的孔繁森光榮參軍,在部隊連年被評為"五好戰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他從部隊復員後,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下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後,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了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葯的情況後,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工作之餘就給農牧民群眾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葯、打針,直到小葯箱空了為止。這表現出孔繁森心甘情願為人民服務。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還領養了3名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收養孤兒後,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據,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鮮血蘊含著孔繁森對藏族孤兒深深的愛。孔繁森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處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里地廣人稀,常年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攝氏度,每年7級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望而卻步。[1]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准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工夫。為此,他曾率領相關單位,親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進行邊境貿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副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人們在料理孔繁森的後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遺產,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孔繁森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肆』 孔繁森在西藏工作做出的貢獻
進藏以後,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徵求本人的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准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功夫。為此,他帶領有關部門,親自到新疆塔城進行邊貿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伍』 關於孔繁森的故事
1、收養孤兒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裡,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
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裡孔繁森就同孩子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年幼的孩子常在夜裡尿床,他就不厭其煩地洗換床單。
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已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
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曲尼。
2、救護老人
孔繁森早年在部隊醫院工作,精通醫術。每次下鄉前,他都要買上幾百元錢葯,為農牧民治病。一次,有位70多歲的藏族老人肺病發作,濃濃的痰堵住了咽喉,生命垂危。
在沒有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孔繁森就用聽診器的膠管親口將老人的痰一點一點地吸出來,救了老人的命。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薩市林周縣阿朗鄉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走進一個房間,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腳因燙傷潰爛發炎了,便打開隨身攜帶的葯包,為老人擦洗塗葯,又輕輕地用紗布包紮好,還把自己穿的灰色風衣脫下來送給老人。
臨走時,他又掏出身上僅有的30多塊錢塞到老人手裡。老人感動得直掉眼淚,口中不停地重復著三個字:「活菩薩,活菩薩!」
3、幫助孤老
有一次,孔繁森來到村裡一戶牧民家。那是一棟低矮的土坯房,屋裡住著一位年近80歲的孤寡老人。孔繁森雙手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說:「波啦(大娘),地委派我來看您老人家啦!」
聽說是地委書記來了,老人抱住孔繁森的胳膊哭起來了。孔繁森意識到了什麼,就隨手拿起身旁一酥油壺,一搖,空的。再一細問,老人已經有8天沒喝酥油茶了。
孔繁森又來到一戶人家,這里住著一個名叫單增卓瑪的老人,老人偏癱,臉色蒼白地側卧在一張沒有褥墊的破床上。老人見有人來,掙扎著爬起來。
頭磕著床沿哭著說:「求求你們了,我病了好些天,沒有人來看我」孔繁森連忙握住老人的手,流著淚說:「大娘,我來晚了,讓你老人家受苦了」
孔繁森當著老人的面,厲聲質問當地的幹部:「你們還像共產黨的幹部嗎?我們共產黨人把自己比做人民的兒子,可是,哪有自己吃得肥肥胖胖不管人民的兒子?」
他責成當地幹部立即辦好三件事:一是速派醫生來給大娘看病;二是三天內給老人做兩床床墊,毛氈要加厚的;三是趕快解決兩位老人的生活問題。
從此,兩位孤寡老人的事,一直掛在孔繁森的心上,他經常托路過那裡的人給兩位老人帶去麵粉、水果和錢。
他還專門給卓瑪老人送去從內地買來的治療偏癱的葯。後來,孔繁森再次去看望兩個老人時,卓瑪老人已能站起來了。
4、孝敬母親
孔繁森一心牽掛著阿里地區的人民,卻無法顧上遠在萬里之外的他自己的家庭。誰沒有爹娘和妻子兒女啊!他的老母親已經90歲了,他又是個孝子。
孔繁森第二次去西藏之前,心想,此去山高路遠,一走就是三五載,萬一老母哪天離開人世,臨別母子不能見最後一面,該有多傷心!他真不忍心拋下年事已高的老母啊!
但自己是國家幹部,是公家人呀。臨行前他雙膝跪在老母面前,抱住娘的雙腿失聲哭了起來。娘慌了,問道:「這是咋了?」孔繁森哽咽著說:「娘,兒要出一趟遠門。」
娘問:「去哪兒?幾天能回來?」孔繁森擦乾眼淚說:「時間不長,是去北京學習。」孔繁森就是這樣瞞著老母,踏上了赴西藏任職的征程。
5、進藏以後
進藏以後,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思考到他年輕能幹,徵求本人的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
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齊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
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狀況下,仍然克服困難。
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
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
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理解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陸』 孔繁森獻生於
孔繁森出生於1944年7月,是山東聊城人。1961年,17歲的孔繁森光榮參軍,在部隊連年被評為「五好戰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他從部隊復員後,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下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柒』 孔繁森的先進事跡
http://ke..com/view/7567.html?wtp=tt
『捌』 查找關於孔繁森的資料
孔繁森(1944-1994年),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應征入伍,1966年9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復員回到聊城,先後任聊城技工學校革委會副主任,共青團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1979年4月,孔繁森告別年逾古稀的老母、體弱多病的妻子和三個尚處幼年的孩子,首離桑梓,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歷時三年之久。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專員的孔繁森二離桑梓,任拉薩市副市長。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滿,由於工作需要,自治區黨委希望他到條件更為艱苦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他又一次舍「小家」顧「大家」,留了下來,到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行程8萬多公里,跑遍了全區106個鄉中的98個,訪貧問苦,調查研究,尋求阿里地區擺脫貧困,實現富裕的振興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
『玖』 孔繁森事跡
孔繁森的主要事跡或貢獻如下: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聊城五里墩村。在黨的培養教育下,他參軍、入黨,後來轉業到地方工作。1979年,國家要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在他任職期間,拉薩市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進步,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提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為了尋找阿里的發展優勢,他跑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拾』 為什麼孔繁森無私奉獻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五里墩村。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他,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加入了支援西藏建設的隊伍,並請人寫了「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返鄉」的條幅。
孔繁森第一次進藏後,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僅4個月的時問,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積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6萬,地廣人稀。這里長年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攝氏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領養了3個失去親人和家園的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只有5歲的貢桑。
一個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辛苦和勞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裡,先要給孩子們做好可口的飯菜,然後再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空閑,他總是同孩子們一起娛樂,上街給他們購買衣物和書籍。
收養孤兒後,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據。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來到西藏軍分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護士說他年紀大了,不適合獻血,他就懇求護士說:「我家裡孩子多,負擔重,急需用錢,請幫個忙吧。」護士見他如此懇求,只好答應了。就這樣,孔繁森為了孩子,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鮮血蘊涵了孔繁森對這3個藏族孤兒深深的愛啊。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時連路費都是自己籌借的。由於看病急用,妻子將自己返程的路費也用光了,只好開口向孔繁森要錢。孔繁森東挪西借,才勉強湊足了500元,而返程機票卻是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妻子到濟南後,順便去看望了在濟南讀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母親就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你要。」妻子一聽,眼淚馬上就流了出來。自己身上連回聊城的車票都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一行在從新疆塔城考察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孔繁森以身殉職,時年只有50歲。他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人都流下了眼淚。
一個人的價值有時候並不在於他留下了多少錢財,而在於他留下了什麼樣的精神。論錢財,孔繁森可謂不名一文,但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孔繁森的事跡催人淚下、激人奮進,他的高尚道德風范,永遠激勵我們熱愛人民,視人民為自己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