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龍門石窟的宣傳標語
最滿意答案我來完善答案
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鍾,那裡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里,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回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2、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鍾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庄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葯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後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
『貳』 寺廟怎麼做宣傳
可以找肖樂策劃,之前新建的一個寺廟就是他們做在網上宣傳的⌄如今遊客也很多,知名度也很不錯。
『叄』 免費做寺院佛教宣傳牌好嗎
阿彌陀佛。你老實念佛就可以了。主動做佛教宣傳牌屬於沒事找事的一種行為。如果你覺得原本不信佛的人,會因為看到你宣傳之後就信佛了,那你就宣傳吧!願正法久住,祝你成功。
『肆』 寺廟的宣傳口號
一般佛教寺院會在寺內按照國家規定升國旗,張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除此以外,還會有愛國愛教,利樂有情,以及一些佛教的教化眾生的文字。寺院沒有宣傳口號,佛教不允許攀緣。
『伍』 法制寺院宣傳標語
心靈社會的安樂凈土
『陸』 岳陽彌陀寺簡介
岳陽彌陀寺簡介 2004年8月
岳陽彌陀寺就座落在岳陽市市郊東北方向的美麗而幽靜的芭蕉湖畔,地屬岳陽市雲溪區雲溪鄉濱湖村,距離岳陽市中心約18公里,在遼闊的八百里洞庭湖畔,這里曾經是「始皇封山,堯帝南巡,屈子昂首天問,庄王擂鼓,魯肅練兵,李杜把酒臨風,魯班造樓,洞賓醉酒,范相憂樂千古......」的古老而美麗的文化名城岳陽,經請示政府批准後,有義藏法師牽頭,創建了當今漢地第一個專弘專修顯密的四眾道場。
建寺以來,義藏法師帶頭,捐資三百多萬元,以及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江蘇等地部分居士發心,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耗資數百萬元,已建成大雄寶殿、三聖殿、地藏殿、觀音殿、念佛堂、講經堂、圖書館、閉關院、齋堂、居士樓、寮房等一萬多平米的建築使用面積。此外園林用地三十畝,寺廟總佔地七十餘畝,可同時接待食宿人員數百人左右。整個寺院格局仿蘇州園林設計,別具一致。風光秀麗的天然芭蕉湖與寺院的人工景點:南海普渡、九華朝聖、峨眉竹海、小橋流水、亭台樓榭等連成一片,形成山中有湖,湖中有林園的世外佳景,更有園林、田園、湖光、山色互相映襯,宛如一幅如墨如畫的山水畫。
彌陀寺的宗旨和目的:主要給真正有信仰,發心學佛修行了脫生死的四眾弟子提供良好的修學場所,讓在彌陀寺修行的居士「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依」,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這是一座年輕的寺院,這是一座充滿希望的梵剎!
本寺常住熱忱歡迎四眾同修前來共同研究、學習、修持。同時特別聲明:本寺不事經懺,不攀世情關系,不接待執見不正、趕經懺、追求名利的出家眾。
本寺規矩是「來著不趕,去者不留」。
......
洞庭佛國-----岳陽彌陀寺 2003年10月(資料來源於寺廟宣傳單張)
開山沙門釋義藏(義藏法師)
創建佛教彌陀寺之緣起
我等學佛弟子,身逢末法時期,離佛遙遠,學佛較難,聞法更難。在眾多的學佛人群中,很難遇到一個「聞思修」的顯密道場。多數道場,專重形式、經懺,而重實證實修的道場很難遇到,致使學佛者茫然。居士尤甚,東奔西跑,見師就拜,見法就求,盲修瞎練,時間過去一事無成。尤其到了晚年,沒有一個清凈殊勝的環境安養往生,這是其一。其二,是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壽命普遍增長。30年後,國家人口老化,出現一對夫婦贍養四個老人的現實情況。加上信仰所造成的飲食、習慣、居住、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會出現很多家庭矛盾、糾紛,無法得到解決。
我們做了很長時間的調查,有百分之九十的信徒都贊成和希望多辦象彌陀寺這樣的佛教安養院,能過上如規如法的宗教生活,解決上述矛盾和免得後顧之憂。
根據以上兩種情況,在遼闊的八百里洞庭湖畔,這里曾經是「始皇封山,堯帝南巡,屈子昂首天問,庄王擂鼓,魯肅練兵,李杜把酒臨風,魯班造樓,洞賓醉酒,范相憂樂千古......」的古老而美麗的文化名城岳陽,經請示政府批准後,有義藏法師牽頭,創建了當今世界第一個,專弘專修顯密的四眾道場。
建寺以來,義藏法師帶頭,捐資三百多萬元,以及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蘇等地部分居士發心,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耗資數百萬元,已建成大雄寶殿、三聖殿、地藏殿、觀音殿、念佛堂、凈宗講堂、密宗壇城、齋堂、居士樓、安養堂等一萬多平米的建築使用面積。以後又購山林數畝,此地依山傍水,滿山松柏翠竹,古樹參天,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美麗的自然環境,如畫的山水風光,是一個難覓的世外桃源,學佛的好去處。整個彌陀寺有一壇、二塔、三坊、四堂、五樓、六室、七殿、八舍、九部組成。僧人分男眾部、女眾部,居士可以夫妻同修(70歲以上)。
彌陀寺的建成,將成為人間凈土,通往佛國凈土的「候機室」。為了圓滿此一善事,懇求十方大德,諸山長老,四眾弟子,尤其是護法居士,發大菩提心,廣修供養,利益人天,功在千秋,造福當代,讓在家居士「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依」。
............
(補充:據江蘇蘇州崑山一遊客介紹,他本人於2008年4月去過寺廟,說:義藏法師已經於2004年遷住湖南株洲金輪古寺,現在的岳陽彌陀寺多年未曾修繕,常住幾名女尼,路途不太好走,特別是下雨天,不知道現在有否改善。岳陽火車站或者岳陽汽車站乘1路公交至發電廠站下,然後轉乘雲溪班車,上午半小時一班,下午一小時一班,至彌陀村下(合計4元),步行500即可見山門。打的30-40元亦可達到)
『柒』 今天收到一個帶佛像的宣傳單,沒在意給折了,現在才發現不對,算是不恭敬嗎,還有這個宣傳單怎麼處理呢
折了也就折了,這又有什麼關系呢?叫我們恭敬佛菩薩聖像是為了可以生起信心,並不是禁錮我們的生活,既然折了,可以選擇作為我們看經書的書簽,一樣是物盡其用,不失恭敬。恭敬與否不在平時如何做,在乎於平時對於佛菩薩的心,我們是恭敬如父母還是懼怕。如果是懼怕那麼一點都不恭敬。有人把毀壞佛菩薩聖像說成是出佛身血,這有些偏頗,如果是有心的,故意這樣做,比如基督徒們,這是出佛身血,如果是無意為之,重新平復一下,然後作為他用不是敬意是不在此之列的。
『捌』 寺廟做一下推廣·宣傳·讓當地更多人知道·支持!
寺院的靈魂是道,而不是名氣。君子憂道不憂貧。有道了名氣自然大了。
南無阿彌陀佛!
『玖』 各大寺院天王殿的幕捐宣傳冊
縣政府,市政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