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全文
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新中國成立後採取的重大外交行動,對當時的國際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主席率隨行人員乘火車離開北京前往蘇聯訪問。這次訪問的目的,一是祝賀斯大林的70壽辰,二是與蘇聯領導人交換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三是同蘇聯訂立新的條約,四是商談向蘇聯貸款事宜。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國民黨政府曾於1945年8月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以下簡稱中蘇舊約)。這一條約及有關協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美、英三國背著中國達成的雅爾塔協定的產物,基本恢復了沙俄時代在中國東北的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按照新中國「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中蘇舊約也應予以廢除而另訂新約,以適應中國革命勝利後國際形勢和中蘇關系的變化。在劉少奇訪蘇時,斯大林曾表示,舊的中蘇條約是不平等的,這一問題可留待毛澤東訪蘇時解決。毛澤東出訪前夕,中方在與蘇方磋商時又多次表示,希望這次訪問的結果是締結一個新的中蘇條約。12月16日,毛澤東一行抵達莫斯科,當晚即同斯大林舉行會談,討論雙方關心的主要問題。毛澤東首先提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保障和平。中國需要三年至五年的和平時間,把經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並穩定全國局勢。中國重大問題的解決,取決於今後的和平前景。斯大林回答說,目前尚不存在對中國的直接威脅。日本還沒有站起來;美國雖然發出戰爭叫囂,但它最怕打仗;歐洲被戰爭嚇破了膽。如果我們共同努力,不僅能夠保障5至10年的和平,而且能夠保障20至2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和平。這一看法與當時中共中央的估計相一致。接著,毛澤東提出中蘇舊約問題。斯大林說,那個條約是根據雅爾塔協定締結的,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同意。蘇聯從日本手中得到的千島群島、南庫頁島等,也是在雅爾塔達成協議的。因此,目前不宜改變中蘇條約的合法性,否則會給美國和英國要求修改有關千島群島、南庫頁島條款提供法律依據。要尋求一種可行的法,在形式上保留,而在實際上修改現行條約,即在形式上保留蘇聯在旅順駐軍的權利,但按照中國政府的建議撤出那裡的蘇聯軍隊。中長鐵路也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而實際上修改協議的有關條款。毛澤東表示,單獨一個中國的力量不足以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應該按如何對共同事業有利來行事,眼下不必修改條約,正如不必匆忙由旅順撤軍一樣。但是,他又委婉地提出,照顧雅爾塔協定的合法性是必要的,惟中國社會輿論有一種感想,認為原條約是和國民黨訂的,國民黨既然倒了,原條約就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斯大林答復說,原條約總是要修改的,大約在兩年以後。在會談中,毛澤東還提出,由於缺少海軍和空軍,人民解放軍難以解放台灣,希望蘇聯以派遣志願飛行員等方式給予支援,以便盡快解放台灣。對此,斯大林謹慎地表示,有可能給予援助,但援助的形式需要考慮周到,主要是不能給美國人干預提供借口。此外,雙方還討論了蘇聯貸款和貿易問題以及出版毛澤東著作俄文版的問題。12月21日,毛澤東出席斯大林70壽辰慶祝大會,並作為第一個致祝詞的外國領導人發表了講話。24日,斯大林再次同毛澤東舉行會談,主要商討越南、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兄弟黨的事情。盡管在會談前毛澤東已請蘇方陪同人員轉告斯大林,他感興趣的首先是中蘇條約問題,但斯大林在會談時對此卻隻字不提。此後,來莫斯科祝壽的各國領導人陸續回國,毛澤東仍滯留在那裡,斯大林沒有再約見他。毛澤東感到十分失望。他向蘇方人員表示,他到蘇聯來不僅僅是祝壽的,而是來事的。由於毛澤東參加祝壽活動後,中蘇雙方都沒有關於他的進一步報道,國際上出現種種猜測,英國通訊社甚至散布謠言說毛澤東被斯大林軟禁起來。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調整對華政策,一個重要的動向是印度和英國准備承認新中國。僵持局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斯大林只好改變不廢除中蘇舊約的初衷。針對英國通訊社散布的謠言,1950年1月2日,《真理報》在頭版刊登了塔斯社記者對毛澤東主席的訪問。其中特意披露,毛澤東訪問蘇聯的目的是:解決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利益的各項問題,首先是現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問題,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貸款問題及兩國貿易和貿易協定問題等。當晚,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揚會見毛澤東,徵求他對處理中蘇條約的意見。毛澤東提出三個方案:第一,簽訂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第二,由兩國通訊社發表一個簡單的公報,僅說兩國就中蘇舊約及其他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在重要問題上取得一致;第三,簽訂一個聲明,說明兩國關系的要點。毛澤東優先考慮的無疑是第一個方案。他強調說,把中蘇關系以新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有極大利益,中國人民將感到興奮,我們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資本去對付帝國主義國家,去審查過去中國和各帝國主義國家所訂的條約。莫洛托夫當即表示,第一項法好。隨後,雙方為周恩來赴莫斯科參加談判作出安排。1月20日,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莫斯科。22日晚,中蘇雙方開始就簽訂新約和協定的問題舉行正式談判。會談一開始,斯大林就表示,過去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對日戰爭時訂立的,現在已落後於時代,因此必須修訂,雖然以前我們曾設想可以保留。毛澤東說明:根據目前形勢,我們應當藉助條約和協定把現存於中蘇之間的友好關系固定下來,這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關系方面都會引起積極反應。他強調:要把新條約和原來的條約從根本上區別開來。過去說的是對日戰爭時的合作,現在應是防止日本侵略;過去國民黨只是口頭上談友誼,現在具備了真正友誼與合作的一切條件。新條約應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和文化合作的各項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合作。隨後,雙方對新條約的條款,處理中長鐵路、旅順口及大連問題的原則,貸款和貿易協定等問題交換了意見。在1月22日的原則性會談中,經斯大林提議,毛澤東贊同,委託維辛斯基和周恩來兩位外長負責新條約文本的起草工作。經過幾輪修改,雙方就文本內容達成一致。新約的名稱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共六項條款,有效期為30年,其宗旨和條文比之舊約作了重大的修改與補充。新約的宗旨是:加強中蘇兩國的「友好與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國主義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為上與日本相勾結的國家之重新侵略」,「依據聯合國組織的目標和原則,鞏固遠東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新約規定:「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雙方保證以友好合作的精神,並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幹涉對方內政的原則,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關系,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新約還增加了「雙方根據鞏固和平與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協商」的內容。在條約起草工作開始之後,兩國代表就關系雙方重大權益的三方面問題反復進行了談判。雖然在談判中出現了種種矛盾,但最終雙方都作出了相應的讓步,以達成協議。關於中國中長鐵路、旅順口和大連問題。蘇方表示願意早日放棄從國民黨政府手中獲得的某些特權。中方考慮到共同防禦帝國主義的需要,同意有一個過渡期。最後達成的協議是:蘇方不遲於1952年末將中長路的一切權利及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地移交中國政府;蘇方不遲於1952年末從旅順口撤回其駐軍,並將該地區設施移交中國政府,中方償付旅順港的恢復與建設的費用;蘇方保證將大連的行政管理權完全交予中國政府,中方同意大連自由港問題待簽訂對日和約後再作處理。關於貸款問題。根據毛澤東多借不如少借為好的想法,中方提出貸款三億美元,擬三年內還清。斯大林表示,償還期可延長為十年,年利率定為極優惠的1%。在貸款協定談妥之後,蘇方要求中方提供它缺少的戰略原料鎢、錫、銻,以償還貸款,雙方為此商簽了一個秘密議定書。稍後,雙方還達成在中國創石油、有色金屬、航空和造船四個合營公司的協議。這是新中國利用外國資本促進工業化的最初嘗試。最後,關於空軍支援問題。由於在談判期間發生台灣國民黨軍的飛機轟炸上海的事件,中方要求蘇方派遣空軍保護華東。斯大林答應給予支援,但提出蘇中之間要簽署一個秘密的補充協定,規定在蘇聯的遠東和中亞地區、中國的東北和新疆,不得給予第三國(主要指美、英、日)租讓權利,也不準許第三國公民進行經濟或其他活動。中方經反復考慮後予以同意。隨後,斯大林表示,要把蘇軍原在東北接收的日偽財產和蘇聯在北京的教堂等財產交由中方接收。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中蘇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的簽字儀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周恩來和維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簽字,斯大林和毛澤東出席簽字儀式。同日,中蘇雙方發表關於兩國締結新的條約與協定的公告,並聲明中蘇舊約與協定均失去效力。2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等離開莫斯科回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有關協定的簽訂,是新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4月11日,中蘇新約及有關協定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正式批准生效。在批准這一條約時,毛澤東強調指出:「這次締結的中蘇條約和協定,使中蘇兩大國家的友誼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可靠的同盟國,這樣就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的建設工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的和平。」
㈡ 蘇中人民友誼大橋的建成象徵著什麼
蘇中人民友誼大橋連通了位於尼羅河兩岸的麥羅維市和庫賴邁市。這座大橋的建成使喀土穆到蘇丹北部邊界地區的主要城市的交通全部貫穿起來,成為北方交通的咽喉要道。同時這座大橋也把兩個友好國家的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中蘇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象徵,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希望蘇丹繼續繁榮與發展。
㈢ 這張是什麼圖片 好像是蘇聯與中國的
是的,左:蘇聯旗和右:中國旗,中間和平鴿,代表赫魯曉夫時代兩國友好交往,盡管後來因為赫魯曉夫本人的原因跟中國並不友好,尤其是在核武器、導彈等軍事技術問題上出爾反爾,但是一開始還算不錯啦!
㈣ 中蘇友誼現在怎麼樣
中蘇友誼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友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丹友誼;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友誼已經成了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丹友誼長期友好,目前駐蘇丹大使馬新民,蘇丹駐中國大使加法爾•卡拉爾•艾哈邁德。
㈤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連環畫
中國的連環畫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等,由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在馬王堆漢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圖連續描繪的「土伯吃蛇」、「羊騎飛鶴」等故事。莫高窟的敦煌壁畫中的北魏壁畫有《九色鹿本生》、《閣肉貿鴿圖》等佛本生故事。
魏晉時期的卷軸畫已經具備了連環畫的特點,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女史箴圖卷》,都是人物形象在卷軸畫上連續出現,構成故事情節,圖旁還配有簡單的文字說明,與後來的連環畫形式上十分相近。
(5)中蘇友誼宣傳畫擴展閱讀:
連環畫名稱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等圖畫書,第一次被冠以「連環圖畫」的名稱,並在封面上標出「男女老幼,娛樂大觀」的字樣。
到了30年代,魯迅與蘇汶的一場關於連環畫的論戰,以及瞿秋白、茅盾、艾思奇等人紛紛參與,使連環畫慢慢引起文化界的關注。魯迅在《「連環圖畫」辯護》中寫道:「連環圖畫不但可以成為藝術,並且已經坐在『藝術之宮』的裡面了。至於這也和其他的文藝一樣,要有好的內容和技術,那是不消說得的。」
連環畫的蓬勃興起,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成為宣傳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全國的優秀人物畫家大部分都集中在連環畫創作中,如徐燕孫、劉繼卣、王叔暉、賀友直、任率英、顧炳鑫、劉旦宅等的大量創作給連環畫帶來了繁榮。
《水滸》連環畫冊從1955年到1960年再版16次,總印數每集60萬冊;15集《岳飛傳》畫庫自1958年到1984年共印發6740餘萬冊;5集《楊家將》自1958年到1981年共印發1350餘萬冊……從195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連環畫編輯部到1962年,共出版連環畫冊約1400餘種,印刷1億余冊。
㈥ 中蘇關系的發展史經歷哪些階段
50年代,中蘇結盟時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對新中國的確立和生存具有關鍵的意義。蘇聯誠心幫助了我們。結盟本身表明中國處於被保護的地位,中蘇關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蘇條約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從分歧到分裂。分歧從何開始,一般認為是思想意識上的分歧,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家利益的矛盾。從國際關系的角度看,中國首先跳出了兩極格局,這是一個創舉。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統一戰線。表面上的思想意識分歧,實際上是我國國家安全利益同蘇聯大國沙文主義之間的對撞。
80年代,關系正常化的十年談判。中國堅持提出的「三大障礙」問題,是為國家建設創造外部環境的戰略考慮。
㈦ 偉大的友誼的作者是誰
1955年7月25日,為紀念「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件」簽訂五周年,郵電部發行「紀32」郵票一套,其中第一枚票名為「偉大的友誼」,畫面為斯大林在書房中會見毛澤東的情景。此畫原為油畫,在歷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中都註明其作者是蘇聯畫家德·阿·納爾班殿。
然而,時隔41年之後,在1996年12月15日舉行的「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歲末藝術精品拍賣會」上,這幅油畫被冠以「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會晤」,標價25萬至28萬人民幣進行拍賣。拍賣目錄上的資料註明此畫作者為中國畫家劉文清。筆者將「偉大的友誼」郵票與拍賣目錄上「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會晤」油畫彩色圖樣進行仔細對照,發現兩圖不論在人物的神情、坐姿及場景的光線,還是任何其他細節上都毫無二致。
究竟誰是這幅油畫的真正作者?據筆者研究存在著如下幾種可能:其一,此畫為蘇聯畫家納爾班殿的畫作,而拍賣的畫作為劉文清的臨摹之作。若拍賣公司僅以此畫的畫布背面有「籍1950年遼寧賓館劉文清恭繪」便斷定此畫為劉文清所作,出錯的可能性就很大。
其二,此畫為劉文清所作。劉文清1947年赴法國巴黎畫院留學,1949年回國,1980年去世。1950年他32歲,憑其在法國舉辦過個人畫展的功力,創作此畫應無問題。蘇聯畫家納爾班殿曾臨摹此畫。(劉去世前是甘肅師大教授、美術系副主任。)
其三,此畫有「雙胞胎」存世。畫作表現的是1950年初斯大林會見毛澤東的歷史畫面。有可能納爾班殿與劉文清雙雙根據同一張新聞照片進行創作。
其四,《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上的資料有誤,此目錄的確疏漏不少,特別是在原畫作者的資料顯示上。該目錄問世之時,方方面面對知識產權的意識都還比較淡薄,年年修訂時對原畫作者資料的疏漏也一直未得到應有的完善。但據1955年8月的《集郵》雜志披露,劉碩仁先生在這套郵票的設計構思中明確指出,《偉大的友誼》一畫是取自蘇聯畫家的作品。
由於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國際拍賣引發了這幅畫的作者問題,已事關重大;即關繫到中國油畫的聲譽,也關繫到拍賣公司本身的信譽,且影響到中蘇兩位畫家的名譽,牽扯到中國國家郵票目錄資料的准確性等等。特別是在近年的拍賣市場上,新中國建國初期及「文革」時期的美術作品在嘉德公司的拍賣中一再拍出高價,因而把握住這一時期畫作的資料准確性,對與之有關的方方面面,都是不可等閑視之的事了。
㈧ 歷史的記憶,和長安CS75去看旅順中蘇友誼塔
旅順中蘇友誼塔坐落在旅順口區光榮街道位於旅順博物館正門前面廣場上,1957年2目24日落成,塔高22米,塔上層有朵朵白雲和展翅翱翔的和平鴿,象徵著中蘇兩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友誼,四面有浮雕。其實旅順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他有得天獨厚的良港,所以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就先佔領旅順,控制住這座北方的港口,後來蘇聯紅軍進駐旅順,和日本軍激戰,最終取得了勝利,解放了旅順口,為了紀念我們和蘇聯的友誼,建造了這個友誼塔,今天開始我的大75,一起去參觀這個歷史友誼的象徵,中蘇友誼塔。
今天天氣不錯,吸引了一些人出來遊玩
中蘇兩國的友誼,在二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現在依然深深的印記在我們兩國人民的心中,願友誼長存!
㈨ 旅順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前面的紀念碑叫什麼名字!速求答案
白玉山塔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之顛,坐落於城區中心,海拔130米,系大連市著名旅遊風景之一。(白玉山原名「西官山」,光緒六年即1880年,李鴻章陪同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視察旅順口時說,旅順有黃金山,也應有白玉山,恰好兩山遙遙相對,從此得名「白玉山」。也有傳說是因早年山石潔白似玉而得名。白玉山有南北兩條公路盤山而繞,在山的東坡,有一條496級的特色水泥台階直達山頂,沿途有涼亭供遊人休息,且可享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南麓有空中索道直達山頂。登上白玉山頂,旅順口軍港及市區風光盡收眼底,白玉山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日俄戰爭結束後,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和陸軍第三軍軍長乃木希典的倡議下,殖民當局決定在白玉山頂修建「表忠塔」,以表彰在日俄戰爭中為天皇效忠的官兵,而現在卻成了無恥侵略歷史罪證。「表忠塔」於1907年開工,到1909年建成,歷時兩年零五個月,耗資25萬日元,建塔工人多達20000名。該塔高66.8米,塔內有螺旋形階梯273級,塔尖為彈頭形狀(也有說是蠟燭形狀,表示長明不熄之意),做工精細、雄偉壯觀。1945年旅順口解放後稱為「白玉塔」,到1985年,旅順口區政府依據山名將其塔改名為「白玉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