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二九運動宣傳板報
同志們:
今天開「一二九」四周年紀念大會,滿堂青年,朝氣蓬勃。這是一個多麼生動活潑的集會!紀念「一二九」的大會,在延安已經開過不止一次了,過去幾次我都沒有能參加,今天我是非常興奮地來參加的。
我認為,現在中國的事情更好辦了。中國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反帝反黑暗勢力兩件事。帝國主義和黑暗勢力,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反起,到現在已反了一百年了。時間很長,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是現在這件事情是好辦多了。因為國民黨頑固派大大加強了反共活動,打擊進步的文化界,現在有些人就說:中國的事情難辦了。他們是為進步而努力的,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奮斗的,他們滿腔熱情,懷著好心腸,要把國家民族弄好。但是,正在抗日戰爭的緊要關頭,他們在周圍卻見到頑固勢力所布下的投降、分裂、倒退的黑影,他們的努力受到種種限制和壓迫,不免覺得事情難辦了。這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我們當然堅決反對頑固派的倒行逆施,但就全局來說,卻認為比之過去,現在中國的事情不僅不難辦,而且是更好辦了。
為什麼呢?這就得從我們今天紀念的一二九運動說起。
第一,一二九運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志們都知道,然而,我們應該進一步了解:它是在什麼政治環境下產生的呢?它有什麼政治意義呢?它給中國政治上一個什麼樣的影響呢?明白了這些問題,就會知道現在中國的情況跟過去大大地不同了,現在的事情不是比過去難辦,而是比過去好辦多了。
紅軍經過了萬里長征,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吳起鎮。當時敵人還在進攻我們,那年的十一月下旬,在富縣我們還打了三個勝仗。在祝捷聲中,在十二月十日,一聽到北平一二九運動的消息,我們心裡好不歡喜!紅軍同志完成了這么偉大的長征,學生同志在北平發動了這樣偉大的救亡運動,兩者都是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爭,其直接意義都是推動抗日戰爭。所以,一二九運動在歷史上講,是抗日戰爭准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些人說,一二九運動不如五四運動,就是說,前者不及後者的政治意義偉大。這對不對呢?不對。我們認為這兩者的意義是同樣偉大的。
五四運動為北伐戰爭作了准備。如果沒有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是不可想像的。有些人以為學生運動沒有力量,但是事實怎樣呢?廣大學生群眾的五四運動,推動「六三」全國性的罷工、罷市、罷課的反帝和反賣國政府的斗爭,發展成為全民族的運動。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了五卅運動,發動了北伐戰爭,造成了第一次大革命。那末,很明顯,沒有五四運動,第一次大革命是沒有可能的。五四運動的的確確給第一次大革命准備了輿論,准備了人心,准備了思想,准備了幹部。
至於一二九運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准備,這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備一樣。「一二九」推動了「七七」抗戰,准備了「七七」抗戰。
我們看看,一二九運動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發生的。一方面,它是在共產黨被認為絕對無權、絕對不合法的國民黨統治區,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剿共」戰爭時期,在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雙管齊下的情況之下發生的。在過去的所謂「剿共」戰爭中,共產黨和紅軍處境的艱難是無須多說的。後來紅軍長征了,一走走了二萬五千里,人家在後面也「歡送」了二萬五千里,並且在前面還有「歡迎」的,在天上加上「送禮」的,這禮物名曰炸彈。盡管「歡送」者一程一程地相送,「歡迎」者一站一站地相迎,紅軍仍然到了陝北。但敵人還是用子彈作禮物,前後迎送。這就是說,紅軍到了陝北,還是處在被「圍剿」的環境中。這就是軍事「圍剿」的情形。文化「圍剿」怎麼樣呢?敵人的「碉堡」是建築在學校里、書報雜志上以及社會文教團體里,也大有「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之勢。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一看魯迅先生的雜感,就可以知道。他的抨擊時弊的戰斗的雜文,就是反對文化「圍剿」,反對壓迫青年思想的。另一方面,日本帝國主義已佔領了東北,醞釀著「華北特殊化」,並積極准備滅亡全中國。因此,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大家都要干,要打日本帝國主義。可是,有一些人偏偏不贊成。不過,他們也是要打的,打的是誰呢?是共產黨,是青年學生,是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全國老百姓對他們說:你們打的方向弄錯了,我們堅決反對。這就是一二九運動所處環境的另一方面。一二九運動以後,事情就逐漸好辦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民黨政府只打共產黨不打日本帝國主義的辦法行不通了,不得不放棄「剿共」政策而走准備抗戰的路,這就開了國民黨的三中全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在事實上宣告成立。對於這些,一二九運動的功勞都是很偉大的。
趁我們還年輕
朋友們,當時間的車輪碾到今天的時候,當掛歷上赫然顯示12月9好的時候,身為青年的我們,我相信,我們中的沒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這一天,十二月九日
十二月九日
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
時間倒流
回溯到一九三五年
陽光依然懶懶散散
冬日依舊寒冷凄清
但空氣卻急速的流動
因為
在北平——歷史的故都
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件——
為反對投降和壓迫掀起了學生總運動
到處是掛滿的標語
到處是飄舞的紙單
到處是舞動的小旗
到處是怒吼的口號
到處是浴血沸騰的青年
這一天
白雲為之翻湧
大海為之咆哮
黃河長江為之怒吼
中華大地為之震顫
因為
一個蹂躪不屈的民族
在蘇醒
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在抗爭
我們不會忘記,不會忘記這一天,六十九年前的這一天:我們更不會忘記,更不會忘記那些在敵人的恐怖下高呼著口號散發著傳單而不惜拋頭顱,撒熱血的青年,可敬可愛的青年。
是他們,在國家存亡的關頭,振臂高呼,促使了反動派的妥協。
是他們,在民族生死的毫發間,熱血橫灑,促使了民族的覺醒。
他們,可敬可;可愛的青年,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展示了青年的熱血豪情,以他們大無畏的勇氣,詮釋了青年的含義。
我們不會忘記他們,那些可敬可愛的青年,他們是民族的拯救者,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先驅。
那麼,朋友們,正值青春年華年少輕狂的我們,該用這樣怎樣的行動詮釋青年的含義呢?
處於二十一世紀和平下的中國大學生們又該如何去展現青春的風采呢?
對此,我只想說兩個字「努力」
也許我們會不屑的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了,沒必要為了去做什麼大的貢獻而整日的去努力,那樣會活的很累 。
也許我們會哀怨的說,「人生苦短,一生能有幾個青春,何必要不按時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邊的那麼單調呢?
是啊!人生苦短,而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有何其短暫,我們何必要去實現目標而整日努力,整日辛苦呢?
但是,朋友們,難道我們真的希望這大好的青春年華就在我們的虛度中而好無意義的流淌而去嗎?
難道我們真的希望,當我們年老時,翻憶起年輕時的影集只能看到那單調的,苦澀的毫無意義的青春嗎?
難道我們真的希望雖然快樂但平庸地度過青春,然後平庸的度過餘生嗎?
不會的,我相信,沒一個有理智,有熱血的青年大學生都不會希望自己平平庸庸一輩子,我們都渴望理想的實現,艘刊物自己的青春大發光彩。
那麼,朋友們,努力吧,趁我們還年輕。
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就是能力,年輕就是全部。
朋友們,別再有那麼多的猶豫,別再有那麼多的彷徨,別放慢我們年輕的腳步,勇敢而執作的向前走,前方便是海闊天空。
朋友們,努力吧,趁我們還年輕世界屬於我們,未來屬於我們。
Ⅱ 抗日戰爭時期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報是什麼報
《新華日報》
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創刊,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第一張機關報,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出版時間最長的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在創刊詞中它庄嚴宣告將「為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效力」。報紙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熱烈歡迎,很快行銷到國統區各地。《新華日報》在宣傳抗日、開展群眾運動、傳播馬列主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1947年2月在重慶被查封。
Ⅲ 重溫抗戰史,激發愛國情.手抄報怎麼畫
謹記你生而為龍的狷狂
Ⅳ 抗日英雄手抄報內容58字
抗日英雄 — 楊靖宇
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確山縣人。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秋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動。在河南和東北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抗日英雄指從1931年那個刻骨銘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對日寇最後一戰」的1945年,在這場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戰爭中,為著民族大義與救亡真理,前仆後繼,捨身忘死,無私奉獻。為國捐軀的人。
Ⅳ 弘揚抗戰精神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演講稿
為了忘卻的記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還記得第一次知道抗日戰爭是在媽媽的故事裡,《雞毛信》里聰明機智不怕犧牲的海娃,「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歌中頌揚的王二小,還有那調皮機靈幫助敵後武工隊狠狠教訓敵人的嘎子伴隨我長大。從此,他們那不怕犧牲、敢於為國家獻身的精神便在我心裡紮下了根。後來,隨著對歷史的深入學習,才讀懂抗日戰爭這一具有歷史偉大意義的神聖的戰爭。
七十八年前盧溝橋的槍聲,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擊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戰的序幕。歷時八年的崢嶸歲月,中國人民終於熄滅了日寇在華夏大地燃起的戰火硝煙。七十年了,七十年彈指一揮間,中華民族自此扭轉百年衰敗沉淪的歷史,古老的中國從此走向民族的獨立與自強。
緬懷先烈,牢記歷史
遙想當年,祖國那積貧積弱的時代,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肆意踐踏我國大好河山,置我同胞於苦難,喪心病狂的殺戮掠奪,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令人發指的滔天大罪。一邊是戰爭狂人冷氣陰森的獰笑,一邊是國土淪喪、滿目瘡痍、血流成河。處處燃燒著戰火,人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在南京大屠殺時,敵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手無寸鐵的南京人民進行屠殺,使三十萬中國同胞含冤而死……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中華民族存亡的非常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多少熱血兒女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加入救亡圖存的行列,他們為趕走日本鬼子,求得民族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槍林彈雨中寫就了他們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的人生篇章。
今天,我們紀念這場偉大的勝利,就是要永遠銘記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無辜死難同胞;永遠銘記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戰斗、為國捐軀的烈士;永遠銘記參加抗日戰爭的老戰士、愛國人士、抗日將領;永遠銘記為抗戰勝利建立了功勛的海內外中華兒女;永遠銘記支援和幫助了中國抗戰的外國政府和國際友人。銘記他們的浴血奮戰,銘記他們的聰明與智慧,銘記他們的大公無私,銘記他們的深深愛國情。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筆觸,走過時間的滄桑,空間的遼闊。我想令人們回憶起70多年前那場悲壯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爭;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迸發出的神奇力量。我們紀念這場戰爭,不是為了仇恨,而是著眼於未來。歷史是不能忘記的,忘記意味著背叛。這段歷史,本應滲入我們的血脈,合成在我們的DNA中,成為子孫後代與生俱來的記憶。就像一個永遠醒著的傷口,以一種永遠無法迴避的痛楚,時時提醒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中華當自強!
奮發圖強,開創未來
回顧中國人民抗戰史實和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放眼當今世界現實,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只有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中國人才會有尊嚴,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為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做出貢獻。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實現我們發展目標的可靠保障,也是我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根本意義之所在。「知恥而後勇。」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才能從內心深處激發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才能高奏愛國主義的時代主旋律,不斷激發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
65個春夏秋冬,由此而激發出的愛國主義熱情在神州大地上激盪,在華夏兒女心中涌流。「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當前,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個大局,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之動力,熱忱報國之行動。
今天的我,作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在深深地為那些英靈們所觸動的同時,更是要居安思危,飲水思源,牢記歷史,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用我們的肩膀撐起中華不朽的脊樑!
Ⅵ 拂曉報是哪個邊區影響很大的報紙之一
淮北邊區。
《拂曉報》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部隊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的油印報紙。報紙的主要內容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反映和報道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艱苦卓絕斗爭。
歷史由來:
1、1938年9月30日由新四軍游擊隊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創刊。
2、1942年元旦,《拂曉報》和中共淮北區黨委機關報《人民報》合並,成為中共淮北區黨委的機關報。
3、該報在游擊戰爭中堅持出版,淮北解放區被國民黨軍隊侵佔期間,該報職工在洪澤湖中堅持戰斗和出報。
(6)抗日情宣傳報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抗戰爆發後,日軍順隴海路打到開封,國民黨湯恩伯部不戰而潰,豫東地區連失38座縣城,中共中央決定派彭雪楓從竹溝帶領游擊支隊挺進豫東。
臨行前,彭雪楓建議創建一份報紙:「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只有把全民族動員起來,萬眾一心,才能戰勝敵人,報紙是傳播革命道理最迅速、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有人說叫「曙光」,有人說叫「勝利」。當時這類名字已屢見不鮮。彭雪楓則提議:「就叫『拂曉』吧。」並進一步解釋說:「『拂曉』代表了光明即將來臨的意思。」大家聽了,一致贊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拂曉報
Ⅶ 關於抗日戰爭的報紙
1、、海口出版的《抗日報刊》 1937年「七七」事變後,瓊崖國共兩黨經過派代表進行談判,於l938年10月22日達成團結抗日協議。
2、從「七七」事變至l939年2月日軍侵瓊這段時間,海口地區出現多家宣傳抗日救亡的報(刊),其中有中共瓊崖特委先後辦的《救亡旬報》。
3、國民黨員林光灝辦的《國光日報》。刊登的國際國內時事,主要採用中央社及英、美等國通訊社的電訊,報紙對抗戰的報道,只有正面戰場的消息,沒有敵後戰場的消息。市民受報紙片面宣傳的影響,以為抗戰只有一個戰場,沒有兩個戰場,並把抗戰的希望寄託於正面戰場上。
4、中共海口市工委先後辦的《救亡呼聲》和《新瓊崖》半月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後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人民游擊戰爭,以游擊戰爭配合正規戰爭的情況,卻一無所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主張和堅持持久戰的戰路方針。
5、《國光旬刊》於1938年12月出版,l6開本,10天一期(每期20頁左右),由《國光日報》代印、發行,部分旬刊交特委聯絡點「大眾書店」代售。
該刊主要內容有:國內戰局、時局的綜合性或專題性報道、述評;國際形勢概述和分析;瓊崖各地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報道、評論等。主要稿件均由特委領導組織撰寫,李雨楓、高士融具體負責編輯工作。
6、《瓊州日報》l938年初創刊,系4開小報,社長為雲實誠,林喬生任總編輯。該報宣傳抗日救國,但因報紙缺乏特色,發行只有幾百份,出版幾個月就停刊。
Ⅷ 雷鳴遠的宣傳抗日
天津《益世報》創刊於1915年10月10日。創辦人是來華傳教的比利時籍天主教教士雷鳴遠和中國天主教徒劉守榮、杜竹萱。
1900年他被比利時教會派到中國來傳教,1910年轉來天津。當年西方來中國傳教的人,除照例每星期日在教堂中聚集教徒宣傳宗教外,總要利用教會的經費進行一些所謂的「慈善」和「教育」工作,雷鳴遠也如此,他到天津後就創辦了一所誠正小學和一所師范學校,還辦了一個宣講所,向教外人宣傳天主教。為了貼合當時的情況,雷在宣傳宗教時,也會講些「救國」的道理。後來,雷鳴遠的教徒匯集他的講演詞,出版了一個小冊子,名為《救國》。不久,他創辦了一個周刊名為《廣益錄》,後改為《益世主日報》,這個刊物便是天津《益世報》的前身。
天津《益世報》的開辦費據說只有三四萬元,是雷鳴遠從國外天主教徒中募集到的傳教經費的一部分。1931年報館擴充資本,招集了股份,改組成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性質的企業。但股東只限於中國天主教徒,股票轉讓須經公司同意。雷鳴遠任董事長,實際上仍掌握著報館的最高權力。
天津《益世報》最初的館址是在天津南市榮業大街,兩年後遷到東門外小洋貨街。1924年直奉戰爭的時候,遷移至義大利租界。
當時中國的天主教會名義上受梵蒂岡的領導,實際上受某些帝國主義國家控制,雷鳴遠的上級是法國人,據說雷對法國傳教士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極不贊同,曾不斷在公開與不公開的場合揭發批評。天津的法國傳教士則對雷在天津辦學校、開報館、設立宣講所等活動側目而視。1916年法帝國主義陰謀將天津的老西開劃歸法租界,這種侵略行為激起了天津市民的公憤,雷曾授意天津《益世報》反對法國侵略者強占老西開,結果是雷鳴遠被法國傳教士趕回比利時去了。
1927年雷再度來中國。他決定到農村去,他說,中國農民的生活很苦,要復興中國定要先建設新農村。要做好農村建設工作,必須具備有「福音主義」的人。雷鳴遠想做亞洲的聖芳濟,來復興中國和亞洲。他來到中國主教管理的河北省安國縣教區開展了傳教工作。到安國縣後,首先組織了一個「耀漢兄弟會」,會址名為「真福院」。雷鳴遠認為這個會的主要精神是三個字「全、真、常」。「全」是「全犧牲」;「真」是「真愛人」;「常」是「常喜樂」。他就以這三個字為綱領,訓練他的耀漢兄弟會會員。除安國縣外,後來又在山西的汾陽、北平的清河、關外的玫瑰營子相繼成立了分會。到抗戰前夕,這個兄弟會的會員總數已有200餘人。
1927年雷鳴遠再度來中國後,就請求入中國籍,口口聲聲要為中國獻身。雷在1928年加入中國籍後,便經常自稱是中國人。羅隆基同雷鳴遠認識是1932年羅任天津《益世報》社論主筆以後。「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雷鳴遠自知他既已入中國籍,對中國人民一致武力抗日的主張是不能反對的,因此他是主張中國抗戰的,並表示贊成天津《益世報》武力抗日的主張。雷鳴遠第一次在報館見到羅隆基的時候就說:「羅先生,你肯到我們報館中來寫社論,我高興極了。我特別喜歡你那篇《可以戰矣》的社論,我要我的兄弟們都讀你的社論。我們中國人非把日本鬼子打出去不可。」羅對雷說,他的社論可能會給《益世報》帶來麻煩。雷鳴遠馬上說:「你放心,你放心。請你大膽寫文章。你這樣代表中國人民說話,就是我們報館因為你的文章關門了,我們亦不怪你。只要我還是天津《益世報》的董事長,我是不會讓你離開我們報館的。」羅隆基就問他那些聯共抗日的言論是否違背了《益世報》的天主教立場時,雷說:「不,不,你沒有違背我的立場,你不要怕,我們教中還有人說我是共產黨呢!除了我相信上帝,我是有神論者外,我的確是個共產主義者。我們的耶穌是要消滅階級、消滅剝削的。」
長城抗戰的時候,雷鳴遠已年逾60,他居然將「真福院」的一批兄弟組成救護隊,自己親任隊長,帶隊到華北、西北各戰區去進行救護工作,當他出發到遵化時,有人為他拍電影,請他講幾句話。他說到:「你們不要看我的鼻子、我的臉是外國的,我的心是中國的。我們抗戰要抗到底!」後來他為英勇抗日的二十九軍創辦了「殘廢軍人教養院」,1933年舉行開幕禮時,雷鳴遠致詞說:「我對大家是表同情的,不但我應當服侍你們,凡是中國人都應當服侍你們,因為你們衛國有功。」他還說:「諸位現在雖然殘廢不能工作了,我勸你們不要失望,要努力其他工作。將來成家立業,生養子女,接繼後代。我今年雖已60,若諸位最近成家,生養兒子,再過20年,不依然是愛國的青年嗎?若遇我國收復失地,那時我雖已是八旬老翁,我老頭子誓死還要同你們的兒子一同參加工作。」據說,就在這個時期,雷鳴遠同戴笠有了密切的聯系,他在戰區中曾替國民黨的特務組織搜集情報。
在抗戰期間,雷鳴遠極力主張《益世報》在後方設法恢復出版。為了解決復刊的經濟問題,他設法同南京主教於斌合作。1938年12月8日天津《益世報》在雲南昆明重新復刊,雷鳴遠仍然是名義上的董事長。《益世報》復刊後,雷曾親自到昆明視察報館,並鼓勵工作人員,一定要堅持抗戰到底的宣傳政策。《益世報》復刊不到兩年,便因經濟困難而停刊。
Ⅸ 民國時期的主要報紙有哪些
1、《進步日報》
《進步日報》 於1949年2月27日在解放後的天津創刊,是解放區新創辦的第一份民營的報紙,她的前身是天津《大公報》。《進步日報》經理是徐盈(後為孟秋江) ,總編輯是宦鄉(後為張琴南) ,主筆楊剛,副總編輯有李純青、李光詔、趙恩源等,該報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在知識界、工商界中發揮了某種特殊的作用。
該報出版了三年零十個月, 共1400號,於1952年12月31日停刊, 與上海《大公報》合並,於1953年1月1日起改稱《大公報》在天津出版,成為一張以財經、國際宣傳為重點的全國性綜合類報紙。1956年10月1日起, 該報又遷往北京出版,於1966年9月10日停刊,並且升格為中央一級的、全國性大報。
2、《救亡日報》
《救亡日報》,抗日戰爭時期報紙。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創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創辦時,經國民黨和共產黨協商,由雙方派出人員並共同提供經費。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總編輯。內容側重文藝,以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亡,介紹前線戰況。
同年11月22日停刊。1938年1月1日在廣州復刊,10月21日廣州淪陷後停刊。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復刊,1941年2月28日被國民黨勒令停刊。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0月10日改名為《建國日報》在上海復刊,12天後再度被國民黨封閉。
3、《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是中國國民黨機關報,於1928年2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創刊於上海,一年後遷至於南京。報社采總編輯制,社長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兼。主要為台灣地區。港、澳及美、歐華僑華人社區亦有發行。該報現編有國際版向海外發行,每期2張8個版。
4、《救國日報》 1920年9月創刊於三原。主辦人楊憾塵。當時正值全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山東半島風起雲涌之際,人民愛國運動達到高潮,楊本人又善於講演,到外宣傳鼓動,不斷在報端寫文章,呼籲同胞奮起自救,影響極大。後因發表言論,批評軍人的不法行為,楊憾塵被馮子明暗殺,該報遂停刊。
5、《救亡情報》
《救亡情報》是全國抗日救國聯合會的機關報,及時報道了日本侵略者在東北、華北等地的侵略罪行,及民眾請求政府立即對日宣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呼聲。近日,我市著名紅色收藏家陳建昌覓得這份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歷史資料。
《救亡情報》自發刊以來的所有報紙的合訂本,該冊由紅旗出版社於解放初裝訂,天藍色封面。據了解,《救亡情報》是全國抗日救國聯合會的機關報,1936年5月6日創刊,同年12月25日停刊。
這份刊物僅歷時7個多月,出刊30期。該報的報名是由當時已97歲高齡的馬相伯所題。馬相伯是上海震旦公學、復旦大學創始人,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教育家和愛國人士,全國各界抗日救國會領袖之一。
Ⅹ 黨的生日90歲宣傳報怎麼做
7.1作為中共黨的生日的由來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辰紀念日是7月1日。為什麼兩者的時間不一致呢?為什麼7月1日成了黨的誕辰紀念日呢?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以後,由於斗爭的殘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條件組織統一的活動來紀念黨的生日。直至1936年當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的時候,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產國際》雜志第七卷上,發表了《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一文,以表示對黨的誕生的紀念。這是紀念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以一大開幕的具體月份為依據的,而不是以一大開幕的具體日期為依據的。
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七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資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作為黨的生日,最早見於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當時,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指示說:「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採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並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這是以中共中央名義作出的把「七一」作為黨的生日進行紀念的第一個文件。
此後,全黨開始大規模地舉行紀念黨的生日的活動。而「七一」就作為黨的生日固定下來。
黨的一大開幕日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的成果,人們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在一大召開的日期考證清楚以後,有的同志提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否也要做相應的改變?當時中央領導同志認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沒有必要改變,因為這同黨的一大召開、閉幕日期不是一回事。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但是,「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也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