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和航天一起飛的宣傳畫怎麼畫
如下:
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製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通常指政治宣傳畫。廣義包括文化活動的海報和商品廣告等。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其特點是形象醒目,主題突出,風格明快,富有感召力。
簡介
宣傳畫一般都張貼或繪制在引人注目、行人集中的公共場所,通過直接面向群眾、影響人心而及時地發揮社會作用。宣傳畫是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宣傳畫源襲於蘇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都沿用這個名稱。
『貳』 文明宣傳畫怎麼畫
一般是簡潔大方易懂的圖,色彩配色鮮艷和諧,再配上少量文字就好了。例如:
『叄』 宣傳畫是啥~~怎麼畫啊~~
宣傳畫宣傳畫是指以宣傳鼓動、製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也名招貼畫。畫面要體現宣傳的主題,色彩要冷暖搭配
『肆』 求朝鮮革命宣傳畫,最好是大圖,清晰些的,越多越好
https://www.google.com.hk/search?newwindow=1&safe=strict&tbs=simg:_-&q=north+korean+propaganda+posters&tbm=isch&sa=X&ei=8jEfVazbOoOKaNLygMAB&ved=0CCkQsw4&biw=1304&bih=639
谷歌搜圖,能進就看吧,超多
『伍』 滑冰宣傳單怎麼畫
先看準主題,然後去找些圖片有關主題的
再在海報上 把要畫的圖片和寫字的模塊都擬定好,這樣才不會使整體看起來有點擠,若是只畫畫的話,那可以找一些很突出主題的畫 然後稍微 寫上幾個醒目的字,點題。
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製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通常指政治宣傳畫。廣義包括文化活動的海報和商品廣告等。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其特點是形象醒目,主題突出,風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宣傳畫一般都張貼或繪制在引人注目、行人集中的公共場所,通過直接面向群眾、影響人心而及時地發揮社會作用。宣傳畫是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宣傳畫源襲於蘇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都沿用這個名稱。
『陸』 請問宣傳畫與招貼畫有何區別
一樣的
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製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通常專指政屬治宣傳畫。廣義包括文化活動的海報和商品廣告等。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其特點是形象醒目,主題突出,風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宣傳畫一般都張貼或繪制在引人注目、行人集中的公共場所,通過直接面向群眾、影響人心而及時地發揮社會作用。宣傳畫是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柒』 希望工程宣傳畫《大眼睛》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今年42歲,母親鍾業珍今年41歲。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朴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捌』 挑戰者號航天飛船
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機身代號為STA-099),但在挑戰者號完成初期測試任務後,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號改為OV-099),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然而很不幸的,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因為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且在升空後73秒時,爆炸解體墜毀。機上的7名宇航員全在該次意外中喪生。
[編輯本段]命名
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作為命名,因此挑戰者號的命名由來也不例外,自1870年代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HMS Challenger),除此之外,「挑戰者」這名字,也曾經被拿來命名阿波羅17號(Apollo 17)的登月模組。
[編輯本段]建造歷程
STA-099
1972年7月26日 - 簽約
1975年11月21日 - 開始乘客艙模組的結構組裝
1976年6月14日 - 開始後段機身的結構組裝
1977年3月16日 - 機翼自格魯曼(Grumman)公司送抵位於加州棕櫚谷(Palmdale, CA)的洛克威爾工廠
1977年9月30日 - 開始最後組裝
1978年2月10日 - 完成最後組裝
1978年2月14日 - 在棕櫚谷駛出棚廠,正式亮相
OV-099
1979年1月5日 - 簽約
1979年1月28日 - 開始乘客艙模組的結構組裝
1980年11月3日 - 開始最後組裝
1981年10月23日 - 完成最後組裝
1982年6月30日 - 在棕櫚谷駛出棚廠,正式亮相
1982年7月1日 - 以陸運方式將太空梭自棕櫚谷送至愛得華
1982年7月5日 - 空運至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KSC)
1982年12月19日 - 進行飛行准備點火
1983年4月4日 - 首次飛行(STS-6)
[編輯本段]挑戰者號研究工程
太空梭本身雖然是一種需要承受極大外力的飛行工具,但它同時也需要盡可能的減輕本身重量,因此幾乎整架機身的每一部分,都負擔了非常大的結構應力。但考慮到當年的計算機技術有限,工程師們並沒有把握光靠軟體模擬就能將太空梭在受到機械負荷與熱負荷情況下的表現,計算到非常精準的程度。除此之外,挑戰者號的機翼部分也經過相當程度的改良與強化,這些參考數據全來自它先前所進行的那些實機測試。最後,在駕駛艙中加裝上兩具抬頭顯示器(HUD)之後,挑戰者號的改裝工程遂告一段落,整架太空梭的空重為70552公斤,加上主發動機後重79500公斤,比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約輕了1311公斤。挑戰者號飛行次數:10次, 繞行地球:987圈,在太空中總共停留69天。
挑戰者號太空艙(STS Challenger,STS是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縮寫,是美國官方對於太空艙這種設備的正式稱呼)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艙。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機身代號為STA-099),但在挑戰者號完成了初期的測試任務後,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號改為OV-099),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然而很不幸的,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因為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Solid Rocket Booster, SRB)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且在升空後73秒時,爆炸解體墜毀。包括太空倉本體與當時機上的7名太空人,全在該次意外中喪生。
挑戰者號在1972年完工啟用時,主要的功能並非實際擔負往返地球與外太空之間的軌道運具功能,而是美國的建造計劃初期,用來測試機身結構安全性的高擬真結構測試體(編號STA-099),由洛克威爾(Rockwell)公司製造,在1978年2月4日送抵洛克希德(Lockheed)42號工廠,開始進行實際的結構測試。之所以需要這種測試,是因為太空艙本身雖然是一種需要承受極大外力的飛行工具,但它同時也需要盡可能的減輕本身重量,因此幾乎整架機身的每一部分,都負擔了非常大的結構應力。但考慮到當年的電腦技術有限,工程師們並沒有把握光靠軟體模擬就能將太空梭在受到機械負荷與熱負荷情況下的表現,計算到非常精準的程度。
為了安全,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用真的太空艙進行測試分析,這也是挑戰者號被製造出來的原因。 STA-099在一個由256架油壓千斤頂所組成的43噸重測試儀中,進行了為期11個月的測試與分析,這些千斤頂能在836個不同的部位上施加荷重。在電腦的控制下,能夠逼真的模擬出太空倉在發射、爬升、繞行軌道、重返大氣層與降落時所受到的各種力量,其中,太空梭主引擎啟動時的龐大推力是由三具一百萬磅(約450公噸)推力的液壓汽缸來模擬。 在洛克威爾公司當初獲得的那紙26億美元合約中,該公司需負責製造一對靜態測試體(也就是主推進器測試體MPTA-098與結構測試體STA-099),以及兩架初期飛行測試載具(也就是OV-101與OV-102)。但在1978年達成的一項決議中,決定不將用來作為迫近與降落測試(Approach and Landing Test,ALT)用途的企業號太空艙改裝成可以實際使用的的軌道載具,使得真正可以執行任務的軌道載具剩下了哥倫比亞號而已。因此在1979年1月29日時,NASA與洛克威爾補簽了一張合約,將挑戰者號(當時編號STA-099)從測試載具的狀態改裝成真的可以執行太空任務的軌道載具OV-099。 STA-099在1979年11月7日被送回原製造商洛克威爾,改裝工程也從那時開始,要將挑戰者號由測試用途改裝成任務用途的工程規模比較單純,但挑戰者號然然躲不掉整架被拆解開來再重新組裝的命運。這主要是因為,原本的挑戰者號上裝置的是一個模擬用的乘客艙,因此工程師得將整個太空艙的前半段機身拆開,才有辦法取出模擬艙,放入真正有功能的乘客艙模組。除此之外,挑戰者號的機翼部分也經過相當程度的改良與強化,這些參考數據全來自它先前所進行的那些實機測試。
最後,在駕駛艙中加裝上兩具抬頭顯示器(HUD)之後,挑戰者號的改裝工程遂告一段落,整架太空艙的空重為155,400磅(70,552公斤),加上主引擎後重175,111磅(79,500公斤),較哥倫比亞號約輕了2,889磅(1311公斤)。 抬頭顯示器進行第十次任務時,於升空過程中突然爆炸墜毀。 在實際過程中,挑戰者號與另一艘太空梭發現號曾經經過肯尼迪太空中心的改裝,以便能夠在籌載艙裡面載送半人馬上節火箭(Centaur Upper Stage)。配合這點太空艙的籌載艙里需裝設額外的管線、通風管與可以監控上節火箭運作的飛行平台,以配合半人馬火箭的低溫(L02/LH2)推進燃料(大部分的慣性上節火箭(IUS)都是使用固態推進燃料)。不過,NASA從沒有實際進行過用太空艙載運半人馬火箭的任務過,而自從挑戰者號爆炸墜毀後,有關當局就決定中止這種危險的嘗試,畢竟在籌載艙里放了一具裝滿高爆燃料的火箭,所冒的風險實在太大。
[編輯本段]失事過程
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萬里無雲。在離發射現場6.4公里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觀眾,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表,他們既是來觀看太空梭發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心愛的老師麥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將邀請一位教師參加航天飛行,計劃在太空為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麥考利芙提問。麥考利芙就是從11000多名教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當孩子們看到太空梭載著他們的老師升空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順利上升:7秒鍾時,飛機翻轉;16秒鍾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太空梭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於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鍾時,地面曾有人發現太空梭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白煙,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克比將發動機恢復全速。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太空梭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65秒時,斯克比向地面報告「主發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最後一句報告詞。第72秒時,高度16600,太空梭突然閃出一團亮光,外掛燃料箱凌空爆炸,太空梭被炸得粉碎,與地面的通訊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挑戰者號變成了一團大火,兩枚失去控制的固體助推火箭脫離火球,成V字形噴著火焰向前飛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手疾眼快,在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了。
挑戰者號失事了!爆炸後的碎片在發射東南方30公里處散落了1小時之久,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頃刻化為烏有,七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全世界為此震驚,各國領導人紛紛致電表示哀悼。然而,人們在悲痛之餘,對科學事業的不懈追求並沒有停止。在「阿波羅」4號飛船失事中遇難的格里索姆,生前曾說過一段感人的話「要是我們死亡,大家要把它當作一件尋常的普通事情,我們從事的是一種冒險的事業。萬一發生意外,不要耽擱計劃的進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險的。」
事故原因最終查明:
發射時氣溫過低,發射台上已經結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艙的O形環硬化,失效。在點火時,火焰從上往下燒,O型環要及時膨脹,但O型環已經失效,火焰往外冒,斷斷續續冒出了黑煙。但是由於燃料中添加了鋁,燃燒形成的鋁渣堵住了裂縫,從而使宇航員沒能逃過這一劫。
在爆炸前十幾秒,宇航飛機遭到一股強氣流,威力相當與卡特里娜颶風。凝結尾出現了不同尋常的「Z」字尾。接下來的震動讓鋁渣脫落,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燒灼讓主燃料艙的O型環脫落,造成了主燃料艙底部脫落。宇航飛機的機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艙的頂部。在發射後73秒,「挑戰者」號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炸成了幾千個碎片。
其實本來這場事故本來可以避免。在發射前13小時,一位重要工程師向公司上級召開了電話會議,指出了上次「挑戰者」號的發射由於O型環失效差點毀滅,但上級由於急著完成快捷而便宜的太空旅行,保持了自己的觀點。在發射前30分鍾,一架波音757客機報告了強氣流的存在,但發射中心也沒有注意。於是……
事故遇難者讓我們永遠銘記挑戰者號上七名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勇士的英名,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四十歲,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里高利·傑維斯,四十一歲;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芙(女),三十七歲。
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國空軍戰斗機飛行員,後來成為一名高級飛行器的試驗飛行員,一生與危險打交道。他幽默、開朗,成為全機組的核心與靈魂。
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擔任過戰斗機飛行員,多次獲得獎章,其中包括海軍特級飛行十字勛章和國家敢於戰斗銀星十字勛章。
宇航員朱蒂絲·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在餘暇時喜歡彈鋼琴,喜歡在音樂中尋找美的享受。朱迪絲喜歡微笑,微笑中充滿對事業和生活的信心。
宇航員羅納德·麥克奈爾(Ronald McNair),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南部,在棉田的勞動中錘煉了他堅毅的性格。他夢想著到外層空間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試驗:吹奏薩克斯管。
格里高利·傑維斯(Gregory Jarvis)滿懷希望參加這次宇航旅行,他隨身帶著一面小旗子,這是他的母校巴法洛紐約州大學送給他的紀念品,他願帶著這面旗幟去開拓空間的探險。
埃利森·鬼冢(鬼冢承二;Ellison Onizuka)生於夏威夷,其祖籍是日本人。他在孩提時代總愛光著腳板在咖啡地和麥卡達美亞墓地跑來跑去。他早就夢想著有一天去月球旅行。成為飛行員後,他雄心勃勃地准備大展鴻圖。
克里斯塔·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在新罕布希爾州康科德中學任教。她是一位有名的社會學女教師,已婚,並育有一兒一女。按計劃她將在太空通過電視向美國和加拿大二百五十多萬中小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還將在太空梭上參加幾項科學表演,錄像後也要向學生播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師」。
航天員遇難後,當時就任的里根總統發表了多次講話以紀念這些出色的「挑戰者」。
[編輯本段]宇航員珍貴照片
宇航員珍貴照片 合影1
宇航員珍貴照片 合影三
宇航員珍貴照片 合影二宇航員紀念宣傳畫
[編輯本段]真正的英雄 里根
今天,我們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們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擔內心的悲痛,或許在相互間的安慰中,我們能夠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並堅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對家庭、朋友及我們的太空宇航員所愛著的人們來講,國家的損失首先是他們個人的巨大損失。對那些失去親人的父親、母親、丈夫和妻子們,對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們,在你們悲痛哀悼的日子裡,所有的美國人都和你們緊緊地站在一起。
我們今天所說的遠遠不夠表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言語在我們的不幸面前顯得如此軟弱無力:它們根本無法寄託我們對你們深深愛著的、同時也是我們所敬佩的英勇獻身的人們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並不在於我們頌贊的語言,而在於他們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自尊心和鍥而不舍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獻出生命。我們所能盡力做到的就是記住我們的七位宇航員七位「挑戰者」,記住他們活著的時候給熟悉他們的人們帶來的生機、愛和歡樂,給祖國帶來的驕傲。
他們來自這個偉大國家的四面八方從南加利福尼亞州到華盛頓州,從俄亥俄到紐約州的莫霍克,從夏威夷到北卡羅來納和紐約州的布法洛。他們彼此很不相同,但他們每個人的追求和肩負的使命卻又是那樣的一致。
我們記得迪克·司各比,我們從升空的「挑戰者」號聽到的最後一句話就來自這位機長之口。在參加太空計劃之前,他曾是一名戰斗機飛行員,後來成為一名高空飛行器的試驗飛行員。對機長司各比來說,危險從來就是一位熟悉的夥伴。
我們記得邁克·史密斯,作為戰斗機飛行員獲得過的獎章戴滿了胸前,其中包括海軍特級飛行十字勛章和來自一個國家的敢斗銀星十字勛章。
我們還記得被朋友們稱為J.R.的朱蒂絲·萊恩尼科,她總是對人們微笑著,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對人民有所貢獻。在工作之餘,她喜歡在鋼琴上彈奏幾曲,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我們也不會忘記孩提時總愛光著腳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麥卡達美亞墓地跑來跑去的埃里森·奧尼佐卡,他早就夢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訴人們,多虧成為一名飛行員,他才能夠建樹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難忘的業績。
還有那個曾告訴人們是南加州的棉田錘煉了他堅毅性格的羅納德•麥克耐爾。他夢想著到外層空間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試驗:吹奏薩克管。啊,讓(羅納德的愛稱),我們將永遠懷念你的薩克管,我們將要建成你所夢想的空間站。
我們記得格里高利·傑維斯,在那次致命的飛行中,他隨身帶著他的母校布法洛紐約州立大學的一面旗子。他說,這是一份小小的紀念品,紀念那些曾為他指點過未來的人們。
我們還記得凝聚了整個國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麥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氣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勵我們。她是一位教師,不僅是她的學生們的教師,而且是全國人民的教師,她以這次太空飛行作為激勵我們向未來沖擊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講述給我們。
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這些傑出的專家、科學家、冒險家,這些藝術家、教師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員們。我們將珍愛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這是訴說勝利和勇敢的故事,這是真正的美國英雄的故事。
就在災難發生的那天,我們所有美國人都關切地守候在電視機前,徹夜不眠。在那個不幸的時刻,我們的興奮變成了戰栗。我們等待著,注視著,想弄清所發生的一切。那天夜裡我收聽了廣播電台的采訪節目。老老少少都在訴說自己的悲哀,都為我們的宇航員感到驕傲。陰霾籠罩著整個國家,我們走出家門,手拉著手,互相安慰。
你們所熱愛的人們的犧牲轟動了整個國家。在痛苦中我們認識到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道理:未來的道路並不平坦,整個人類前進的歷史是與一切艱難險阻斗爭的歷史。我們又一次認識到,我們的美國是在英雄主義和崇高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是由像我們的七位宇航員那樣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會的責任作為自己責任的人,那些給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為人類做出貢獻而從不企求些微報答的人建立起來的。
我們不禁回想起一個世紀前的開拓者們,那些帶著家眷和財產去開發荒涼的美國西部的剛毅不屈的人們,他們常常面臨著惡劣的條件,沿著俄勒岡小道,你們仍能看見那些倒下去的拓荒者的墓碑。但是悲痛只能使他們更加堅定開拓前進的決心。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類知識沒有達到的疆域。有時,我們會感到想達到外星球還力不從心。但我們必須重新振作起來,忍受著磨難,不斷前進。我們的國家的確非常幸運,因為我們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勇氣、令人信賴的聲譽和剛毅不屈的品質,我們仍然有像「挑戰者」號上七位宇航員那樣的英雄。
迪克·司各比知道,每一次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都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跡。他說:「如果出現什麼,它決不意味著太空計劃的結束。」我所接觸的每一位英雄的家庭成員,都特別請求我們一定要繼續這項計劃,這是他們失去的可愛的親人所夢求實現的計劃。我們決不會使他們失望。
今天,我們向迪克·司各比和他的夥伴們保證,他們的夢想決沒有破滅,他們努力為之奮斗的理想一定會成為現實。為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獻身工作的人們,他們的大家庭中失去了七位成員,他們仍要繼續工作去實現既安全可行又冒險、大膽的更有效的太空計劃。人類將繼續向太空進軍,不斷確立新的目標,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這正是我們紀念「挑戰者」號上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
迪克、邁克、朱蒂絲、埃里森、羅納德、格里高利和科里斯塔,你們的家庭及你們的國家哀悼你們的逝去。安息吧,我們永遠忘不了你們。對熟悉和愛你們的人們來說,痛苦的打擊是沉重的、持久的;對一個國家來說,她的七位兒女、七位好友的離去是難以彌補的損失。我們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們在心裡知道飛得那樣高那樣自豪的你們,現在在星際之外找到了上帝許諾以不朽生命的歸宿。
願上帝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保佑大家並給你們安慰。
『玖』 什麼是宣傳畫
英文翻譯 Posters
招貼又名「海報」或「宣傳畫」.屬於戶外廣告.分布在各街道、影劇院、專展覽會、商業鬧區屬、車站、碼頭、公園等公共場所。國外也稱之為「瞬間」的的街頭藝術。招貼相比其它廣告具有畫面大、內容廣泛、藝術表現力豐富、遠視效果強烈的特點。
海報是人們極為常見的一種招貼形式,多用於電影、戲劇、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海報中通常要寫清楚活動的性質,活動的主辦單位、時間、地點等內容。海報的語言要求簡明扼要,形式要做到機關報穎美觀。
『拾』 世界五大稀世珍品,充滿歷史文化感,你了解多少
世界五大稀世珍品,充滿歷史文化感,你了解多少?那麼小編為你介紹五個直接頂級之最,一起來看一看吧。
5、首枚一美元鑄幣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歷史博物館,將於2月22日和23日將展出世界上最貴的錢幣。這枚美國史上首枚一美元鑄幣,2013年拍賣價格超過1000萬美元,創造了錢幣價格的世界紀錄。這枚名為「飄逸長發」的1794年發行的一美元銀幣,是當時美國首都費城鑄造的首枚錢幣。錢幣上有披著頭發的自由女神形象。這枚錢幣曾為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所有。據悉,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1794年版一美元硬幣。2016年,歐洲最大的錢幣經銷。Samlerhuset Group在歐洲8個國家首都組織展示這枚銀幣。
「飄逸長發」展覽2月在巴黎開始路演,並從那裡出發,在全歐洲巡展。錢幣在華沙展出兩天後,現在來到了塔 林。展覽還將在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奧斯陸、都柏林和倫敦舉行。1947年「飄逸長發」銀幣的拍賣價格為1250美元,而2013年1月24日這枚銀幣的價格超過了1000萬美元。這是世界上拍賣價格最高的錢幣。最大的美國錢幣收藏所有者、美國商人布魯斯·莫萊蘭購得了這枚銀幣。他從六歲開始從事收藏。除這枚世界上最貴的錢幣外,展覽上還將可以看到一張《獨立宣言》首版宣傳畫。這是1776年為向民眾進行介紹而根據《獨立宣言》原件印製,並在全國傳播的宣傳畫之一。展出的這張波士頓宣傳畫價值4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