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揖」的作有兩個讀音應怎樣讀
作揖的作有兩個讀音分別為:zuò 、zuō
作部首:亻部,部外筆畫:5畫,總筆畫:7畫,五筆:WTHF,倉頡:OOS,鄭碼:NMID
四角:28211,結構:左右,電碼:0155,區位:5587,統一碼:4F5C筆順:ノ丨ノ一丨一一
釋義:
[ zuò ]
1.勞動;勞作:精耕細~。~息制度。
2.起:振~。槍聲大~。
3.寫作;作品:著~。佳~。
4.假裝:~態。裝模~樣。
5.當作;作為:過期~廢。
6.進行某種活動:同不良傾向~斗爭。自~自受。
7.製造:~衣服。用這木頭~張桌子。
8.寫作:~文章。
9.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工。~事。~買賣。
10.舉行慶祝或紀念活動:~ 壽。~生日。
[ zuō ]作坊:小器~。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作品[zuò pǐn]
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的並能以某種有形的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
2.作文[zuò wén]
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比賽。賦詩~。
3.原作[yuán zuò]
文學藝術作品的最初的本子。
4.動作[dòng zuò]
全身或身體的一部分的活動:這一節操有四個~。~敏捷。
5.合作[hé zuò]
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分工~。技術~。
2.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
一、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做法是:
1、站立姿勢:澄心存神,敬對祖師。全身放鬆,兩目平視,雙臂自然 下垂,中指與褲縫對齊,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
二、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相對於庶民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拱手」,「作揖禮」是士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表示向人敬禮。
(2)作揖宣傳畫擴展閱讀:
1、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
2、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3、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3. 孔子時期的人是怎麼行禮的與後世的作揖一樣嗎希望能有圖片。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2]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2]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3]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要求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4]
古代是男權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4. 作揖的作有兩個讀音應怎樣讀
作,拼音:zuòzuō
釋義:
[ zuò ]
起,興起:振作,鑼鼓大作,日出而作,一鼓作氣。[作用]功能,使事物發生變化的力量:起作用,帶頭作用。
勞作,製造:深耕細作,操作。
寫作:作文,作畫,作曲,吟詩作賦。
作品,指文學,藝術方面的創作:佳作,傑作。
進行某種活動:作亂。[作風]人們在工作或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和風格。
[ zuō ]
作坊,手工業製造或加工的地方:油漆作,洗衣作。
5. 作揖的拼音是什麼
拼音:zuò yī
解釋:中國傳統行禮的一種形式。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2]
作揖與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作揖一詞比較正式,主要是書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語化,比如拱手相讓、抱拳示好等等。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金老 )只得作揖別了。」
《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賈大少)說著,便作揖下去。 黃胖姑 連連還禮。」
艾蕪《我的青年時代》二一:「在山頂上看見下邊的村子,籠著過新年的氛圍……有穿新衣的男子,恭恭敬敬地跟遇見的人作揖(古代的一種表示敬重的方式)。」
歷史起源
編輯
「揖」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揖
吳道子所繪孔子像拓片
禮屬於相見禮,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和禮樂制度。自此,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3]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3]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4]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要求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5]
古代是男權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行禮標准
編輯
一、作揖時候,手掌在外,因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則在右。
二、男女為陰陽,陰為虛,陽是實。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倆手都不是握拳狀。
三、左掌在包蓋右拳,左掌為上,為對方,右拳為自己,右拳形狀恰似趴下磕頭狀。
四、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五、右拳代表攻擊,被左掌包蓋,表示禮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樣。
拜年正確動作是:兩手抱拳高抬,身體略彎,兩腳並放,以示敬意。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晃三下就可以了。這是我國古代傳下來的行禮形式,稱為「作揖」。
拜年的正確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祥」。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行禮方式
編輯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
明星作揖:錯誤的方式
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凶拜,可用於吊喪。而在賀歲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正是這樣的「凶拜」。[6]
古代人作揖的方式有很多。盡管現代人對待傳統禮儀沒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樣嚴謹,但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弄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於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於見面、告別等場合;相反的手勢則是「凶拜」,一般用於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跟尊卑有關,因為古代人以左為尊,左手在上面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說右手在上表示不尊敬,畢竟喪禮也是很嚴肅的場合,只是為了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這樣也能解釋為何男女相反,因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6]
優點
編輯
衛生
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握手時雙方中如有泥帶水,也會給另一方帶來不舒服。而中國的作揖,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即便到傳染病醫院去慰問一大群病人,回家後也無須急匆匆先去衛生間洗手。[7]
方便
當代人的交際繁多,假如一個人會見十多位客人,與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個人同時會見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陣工夫。既然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何不用作揖這種方式來惜金?一拱頃刻之間,以一當十乃至當百,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對客人們的親切。[3]
優美
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實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高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
自主
人們多有這樣的體驗:握手時,有一方已伸出手來了,另一方沒有看見或故意裝作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時間一秒秒過去,尷尬透頂。有時也有另一種情況:剛才沒看見的一方突然看見了,趕忙補救,雖然已把對方的手挽救了並已緊緊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經造成,心中難免留下歉意。這種多發性事故,暴露了握手這一方式的最惱人的缺點--它必須由雙方協調配合,同時動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訓練有素的交際家,已經經過了長期實踐摸索,臨場仍需要聚精會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時候。這種事干多了,沒有不累的道理。作揖當然比握手簡單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麼時候出手就什麼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絕不可能被對方冷落得進退兩難,遭其他人暗笑。
發展延伸
編輯
下面兩種行禮方式是"揖禮"的衍生
抱拳禮
又稱"拱"、"揖禮",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
武人抱拳禮
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所以很多不了解這一情況的外國友人用右手抱左手,反而成了只用於古代葬禮時的"凶拜"。古代曾多用於習武之人之間。
叉手禮
是唐、宋、金遼、金、元時
叉手揖禮
期的一種行禮方式。宋人《事林廣記》 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如果這段文字太過復雜,那麼您只需要想像一下現今很多女報幕員站立時的手部動作,那就是傳承自古代的"叉手禮"了。[3]
方言匯集
編輯
作:
◎ 客家話:[海陸豐腔] zok7 zok5 [寶安腔] zok7 [沙頭角腔] zok7 [陸豐腔] zok7 [梅州腔] zok7 [台灣四縣腔] zok7 zok5 [客英字典] zok7 [東莞腔] zok7 [客語拼音字匯] zog5
◎ 粵語:zok3
◎ 潮州話:zag4(tsak) zoh4(tsoh)[1]
揖:
◎ 客家話:[梅州腔] jip7 [台灣四縣腔] jip7 [客英字典] jip7 [寶安腔] jip7 [東莞腔] cap7 [陸豐腔] jip8 [客語拼音字匯] yib5 [海陸豐腔] rip7 [沙頭角腔] cip8
◎ 粵語:jap1[8]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作」字的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6-02-20]
2. 作揖詞解 .字典通[引用日期2013-02-8]
3. 「孔子故鄉,中國山東」短片「揖禮」文化起源 .齊魯網[引用日期2014-01-28]
4. 對中華武術「抱拳禮」的文化闡釋 .中國論文網.2012-05-30 [引用日期2013-02-8]
5. 禮儀解讀:女士為什麼不能作揖? .商都網[引用日期2013-02-8]
6. 春節學者普及正確作揖:男女相反 弄錯會成凶拜 .搜狐[引用日期2014-01-28]
7. 坡;握手、擁抱與作揖,《五台山》 2009,(4).
8. 「揖」字的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6-02-20]
6. 古代的見面禮是作揖,現代則是握手,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是一個中國禮儀,傳統禮儀在我國盛行了數千年,表述的是尊重與重視,在中華文化的在歷史上具備獨特的含意,在我國古代,人和人之間相遇,十分重視禮儀知識,或者三跪九叩,或是施禮拱手,全是表述重視的一種方法。可是由於時間的發展趨勢,傳統禮儀逐漸不適合時期的時尚潮流撤出了歷史的舞台,例如古代中國時興的見面禮拱手,就轉變成了握手。
傳統禮儀的消退
西方國家的傳道士趕到我國後,產生了詳細介紹歐美國家禮樂制度、禮儀知識的書本,例如《西禮需知》、《戎禮需知》這些。19個世紀60、70時代,清王朝逐漸向國外外派多種類型的訪問團和高官,1866年3月,清王朝派斌椿等人隨赫德前去法俄等國調查。
斌椿等人是以什麼樣的禮儀知識遏見英女王的,我們在書上找不著清晰的記述,可是後人推論得到,他並並沒有行我國的傳統禮儀。之後,他隨赫德赴德國、丹麥等國,也得到了相似的禮儀知識招待。
7. 晚清老照片:兩男子行作揖禮,中國第一輛火車頭長這樣嗎
中國第一輛火車頭“中國火箭號”。這輛火車頭製造於1881年的唐胥鐵路,在對朝廷隱瞞實情的情況下,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授意英國工程師設計。火車頭造好後用於運煤,結果很快被朝廷大臣獲悉,他們擔心這個“西洋怪物”將破壞風水、毀壞莊稼,紛紛上奏慈禧太後,要求李鴻章停運火車。後來的事情,就是“馬拉火車”滑稽歷史劇真實上演。
在北京街頭擺西洋鏡的藝人。西洋鏡的匣子里裝有畫片,透過洞口的放大鏡可以看到裡面一連串的圖畫故事,在北方也叫“拉洋片”,其實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那頭驢子似乎剛剛把這件大玩意兒拉過來。
躺在沙發上的仕女。這是一位家境殷實的貴婦在照相館的留影。她特意翹起了一隻腳,展示自己的“三寸金蓮”。在那個年代,小腳纏得又尖又纖細,是一件很驕傲的事。
坐在台階上的孩子。左邊的孩子擠眼搞怪,右邊的孩子虎頭虎腦,都很可愛。
天津海關的職員,有人騎自行車入鏡。清朝海關由英國人擔任總負責人,按照英國方式進行管理,使之成為當時最廉潔的衙門。各級海關給職員發放極具吸引力的薪水,一般一年有數千兩白銀,高級職員一年能拿到9000兩,超過三品大臣的正俸。
8. 作揖的歷史起源
「揖」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揖禮屬於相見禮,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和禮樂制度。自此,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要求兩手鬆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
古代是男權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9. 中國「作揖禮」,究竟是兩掌交疊還是掌拳交疊
在中國“作揖禮”基本上是掌拳交疊,只是在手的左右,人的性別上有不同。
叉手禮,也叫交手禮起源於唐朝時期。那時候,我國與他國開始文化交流,叉手禮就是從波斯國單手附胸禮演變而來,因為我國大多是雙手行禮,就改為叉手禮了,原來在波斯屬於效忠禮,唐朝時表示尊敬,多在站立時和回話時使用,現代也遵循男左女右的規則。
10. 什麼是「作揖主義」
劉半農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著名左派作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曾寫過一篇叫《「作揖主義」》的文章。
「作揖主義」是一種處世哲學,意思是不管什麼天大的事情,不與別人爭論,多作幾個揖,留下更多的精力辦自己的事情。
下面是引用的文章:
「如此東也一個揖,西也一個揖,把這一班老伯,大叔,仁兄大人之類送完了,我仍舊做我的:要辦事,還是辦我的事;要有主張,還仍舊是我的主張。這不過忙了兩只手,比用盡了心思腦力唇焦舌敝的同他們辯駁,不省事得許多麼?何以我要如此呢?因為我想到前清末年的官與革命黨兩方面,官要尊王,革命黨要排滿;官說革命黨是「匪」,革命黨說官是「奴」。這樣牛頭不對馬嘴,若是雙方辯論起來,便到地老天荒,恐怕大家還都是個「纏夾二先生」,斷斷不能有什麼誰是誰非的分曉。所以為官計,不如少說閑話,切切實實想些方法去捉革命黨。為革命黨計,也不如少說閑話;切切實實想些方法去革命。這不是一刀兩斷,最經濟最爽快的辦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