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老公是福州平潭,他一說起閩南話,我是一句都不懂。不知道么樣才能學會閩南話,謝謝~~~~~~~~~`
大姐,平潭人講的是平潭話,不是閩南話。他將閩南話我都能抽他,我也是平潭人!!
平潭人只有幾個村講閩南話,而且會閩南話的人一定會講平潭話!
我們發音規律是以鼻音為主(關鍵)
,h和f不分,沒有l只有n!!!
回復樓下的兄弟,平潭人和福州人沒有什麼關系,平潭人90%以上是福清搬過來的,平潭話和福清話是一樣的。我們寧願說自己是福清人,也不說自己是福州的。謝謝,至少我和我的朋友是這么認為的 。
閩 方 言
又稱閩語,俗稱"福佬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通行地域 閩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具體地點如下: 福建省的54個縣市: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游、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3/4。
廣東省東部的12個縣市: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陸豐、海豐等,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等縣的一部分;海南島的14個縣市: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雷州半島的5個縣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聞。此外,主要通行粵方言的中山市和陽江、電白等縣也有部分區、鄉說閩方言。以上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1/3。
台灣省的21個縣市中,除約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區說高山語,台北、彰化之間的中壢、竹東、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東、高雄等縣市,以及東部花蓮、台東的部分地區通行客家方言外,其餘各地的漢族居民都說閩方言,約佔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順、蒼南、洞頭、玉環等縣的大部分和平陽縣西部的少數地區,以及舟山群島普陀、嵊泗縣的一部分地區也說閩方言。
以上總計通行閩方言的縣市約有 120 個以上。此外,江西省東北角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縣的少數地方,廣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縣的少數地方,江蘇省宜興、溧陽等縣的少數地方,也有人說閩方言。散居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的華僑和華裔中,數百萬人祖祖輩輩也以閩方言作為"母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國的華裔社區中,閩方言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之一。
分區 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閩南方言 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內以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為中心的24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 潮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話為代表。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b.古知徹澄聲母字,多讀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c.古全濁聲母並奉定從澄群字多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少數讀為送氣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閩方言口語讀為k-或零聲母。
e.古照組聲母字與古精組字混讀。
②韻母:閩方言各地在韻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為:
a.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
b.閩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現象,閩南方言特別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c.閩方言不少地區(尤其是閩南方言)有豐富的鼻化韻。
d.閩方言不少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如閩南方言中的廈門、潮州、台北等地都沒有y-韻。
e.閩方言中部分地區存在著"雙韻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閩東、閩北、閩中三個方言區。
③聲調: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閩南方言的潮州話有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閩北建甌話、閩中永安話都只有六聲:閩北是平、上不分陰陽,而去、入分陰陽;閩中是平、上分陰陽而去、入不分陰陽。七個聲調的地方遍布閩南方言的廈門、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閩東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閩方言中還普遍存在著復雜的音變現象,其中閩南方言、閩中方言有相當整齊的連讀變調規律,閩東方言、莆仙方言在連讀時音變涉及聲母、韻母的變化。表以潮州話兩字組的連 讀變調為例。
詞彙方面 閩方言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語詞多,二是單音節詞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塗"(泥土)、"曝"(曬)、"拍"(打)等等,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也都是單音節詞。此外,也有一部分閩方言詞借自外語。這些外來詞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語,形成了閩方言詞彙中的獨特色彩,例如廈門話"雪文"(肥皂)來自sabon,"道郎"(幫助)來自tolong,"洞葛"(手杖)來自tongkat,"斟"(接吻)來自chium。也有一些來歷不易判明的方言詞,例如"揚"(抽打)等。
在閩方言的五個片中,有許多方言詞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詞只存在於某一些地方。大致說來,在五個閩方言片中,閩東、閩南、莆仙三個沿海片詞彙上比較一致,而閩北、閩中兩個片,則有不少和閩東、閩南、莆仙不一樣的語詞。
語法方面
①名詞附加成分的運用。
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運用。
③數詞"一"和指示詞"這"、"那"的省略。量詞前面的數詞"一"或指示代詞"這"、("那")在閩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詞直接與名片語合。例如潮州話:"張畫雅絕" (這張畫很漂亮),"只雞肥死"(這只雞很肥)。與此相關,指示代詞"這"、"那"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如普通話"這人很好"在閩方言說成"只個人很好",不能說"只人很好";同樣,"這書"也只能說"只本書",不能說"只書"。
④"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在閩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詞直接組合的形容詞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細"(小)。例如廈門話"大隻牛"、"細泡燈"等。
⑤動詞"有" 的特殊用法。閩方言動詞"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例如:福州話"我有收著汝個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廈門話"伊有食我無食"(他吃了我沒吃),台北話:"我有買"(我買了),潮州話"你有睇電影阿無?"(你看了電影沒有)。
⑥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 如"蘋果買兩斤"(買兩斤蘋果)的說法就很普遍。普通話 "主語-動詞-賓語"的句式在閩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或"甲"),並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例如"我共汝講"(我告訴你)。
⑦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例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⑧特殊的比較方式。閩方言的比較句有特別的結構,福建、台灣的閩方言多用"甲-較-形容詞-乙"表示,如廈門話"伊較懸(高)我",台北話"高雄較大新竹"。 也有簡單一點的表達方式:"甲-形容詞-乙",如福州話"伊懸(高)我"。廣東省內的閩方言(潮州話、海南話)比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詞-過-乙"如潮州話:"牛大過豬"。閩方言的等式比較,常用形容詞"平"的重疊來表示"一樣",如"我共伊平平懸"(我跟他一樣高)。
⑨"把"字句的表達方式。 閩方言"把"字句的表達方式是把賓語提到最前面,後面跟一個"甲伊"(把它)即:"賓語-甲伊-動詞",閩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這種說法。
B. 福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一、福建民俗的發展與演變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中原地區。福建的東南是茫茫大海,西北橫亘著武夷山脈,西南有博平嶺山脈,東北是太姥山脈,大海和高山峻嶺嚴重地阻礙了福建與外地的聯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福建處於與外鄰相對隔絕的狀態,這種半封閉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福建歷史發展在隋唐以前嚴重滯後於中原,並使境內不同地區的民俗各具地方特色。現將福建民俗發展、演變的主要階段分述如下:
(一)秦漢以前:土著民俗自成體系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距今約四至八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生活在閩南漳州一帶。距今四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福建各地都有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建先民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如生活在閩江下游的「曇石山人」,合群而居,有簡單的語言,用石斧、石鋤、石鐮等工具進行粗放的農作,用石錛、石刀和蚌刀、陶網墜等工具進行漁獵和採集;有了簡單的手工勞動技術,能製作出相當精巧的陶器,並具備原始的紡織技術;在葬俗上,實行掘地而葬,有公共墓地,一般為單人葬,極個別為男女合葬,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膝,有石器、陶器等隨葬品,說明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還有拔牙習俗,反映了有原始巫術。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武夷山土著居民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他們習於水性,擅長行舟,工於紡織。在宗教信仰上,他們奉龜為神話中的水母而加以崇拜。在葬俗上,實行懸棺葬,即死後將屍體安放於船形棺木內,再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祈求死者靈魂早日升天。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人流行斷發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發、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如《說苑·奉使》所稱:越人「劗發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越族的後裔一直保留著斷發紋身的習俗。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漢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設越巫,用越人的「雞卜」,祈求長壽。
(二)三國至五代:漢族民俗傳入福建並逐漸佔主導地位
秦代漢初,中央政府雖然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由於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所以漢文化在福建尚未有大的影響。西漢元封十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兵滅亡閩越國,為絕後患,模仿秦遷六國貴族於咸陽的策略,把閩越族的貴族、官吏、軍隊以及部分百姓強制遷往江淮一帶。《史記·東越列傳》載:「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漢武帝的遷民政策,給福建社會帶來嚴重後果,盡管尚有一部分閩越人隱遁於山林湖泊之間,終因人口銳減,使原來就不發達的福建經濟文化愈加落後。漢代以後,中原漢文化逐漸向東南沿海擴展。三國時,孫吳據有江東,以福建為後方基地,故重視對福建的治理和開發。孫吳政權多次出兵福建,對山越採取軍事鎮壓政策,「強者為兵,羸者補戶。」繼而在福建設置建安郡和建安、南平、漢興、建平、閩侯五縣,後在侯官設立典船校尉;在霞浦設立溫麻船屯。孫吳政權除了在福建駐扎軍隊,派遣官吏治理外,還將許多罪犯流放於福建,同時也有一些士民避禍閩中,從此,揭開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的序幕。西晉至五代,大量中原漢人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福建自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佔主導地位。同時,一些漢族與土著通婚,閩越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宋元時期:保留中原古風,形成地方特色
宋代,福建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社會相對安定,生齒繁毓。據統計,宋嘉定年間(1208~1225年)福建人口有1599215戶,比唐開元年間(713~742年)增長近15倍。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條件下,福建經濟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正如詩人張守詩句所雲:「憶昔甌越險遠之地,今為東南全盛之邦。」反映福建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經濟的長足進步,文化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教育事業十分發達。據統計,宋代福建有縣學、州學56所,書院75所,還有數以百計的書堂遍布城鄉,莆田有「三家兩書堂」(李幼傑《莆陽比事》卷6)的記載,福州有「學校未嘗虛里巷」(梁克家《三山志》卷40《土俗類二》)的說法。因讀書風氣十分濃厚,福州是「城裡人家半讀書(祝穆《方輿勝覽》卷10《福州》),連山區泰寧也出現「比屋連牆,弦誦相聞」(何喬遠《閩書》卷36《建置志》)的景象。由於教育發達,讀書風氣興盛,故福建科舉鼎盛,人才輩出。據統計,宋代福建進士多達7038人,佔全國進士總數35093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國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達179人,居全國之冠。宋代福建涌現出一大批名揚中外的傑出人才,有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天文學家蘇頌、法醫學家宋慈、史學家鄭樵和袁樞、書法家蔡襄、著名詩人楊億、慢詞大師柳永、詩論家嚴羽、文學家劉克庄,等等。時人周必復頗為自負地宣稱:「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稱七閩」(《南宋群賢小集》第13冊《端隱吟稿序》)
宋代福建文化在繁榮昌盛之時,逐漸形成地方特色。在民俗方面,一方面由於古代福建交通閉塞,各個區域之間交往不多,處於相對隔絕狀態,因而為古文化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中原古文化已在其發源地逐漸式微甚至湮沒,而在福建卻被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在福建舊志書中,有關福建民俗「隆古」、「近古」、「猶有古意」之類的記載隨處可見。以傳統歲時節慶為例,志載:「風化所被,古意猶存。至如歲時節序之相沿,大抵今昔不殊。」(清·康熙《羅源縣志》卷3《俗尚》)另一方面,由於福建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天然良港,因此海上貿易發達。宋元時期,泉州港一度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從而帶動福建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百姓商品意識較強,富有冒險性格和開拓精神,對外來文化和民俗採取較寬容的態度。這種情況與內地人民的淳樸、守成和不輕易冒險的民風形成強烈反差。
(四)明清時期:民風漸趨奢侈、頹廢
明代中期以後,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市民階層的形成,民風趨於奢侈。在福州,據記載:「夫婚嫁侈靡,珠玉瑩煌,商財賄也。博戲馳逐,樗蒲百萬,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游閑公子,飾劍履妖服,怒馬揚揚過里門者,為富貴容也。」(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泉州的奢侈之風更甚,恥貧誇富成為時尚,「習俗之趨尚為豪奢。」不但商賈、胥役之輩「美服食,仆妾輿馬,置良田好宅,履絲曳縞,擲雉呼盧,以相誇耀,比比而然。」就是「家無擔石」的貧寒之家,也「非色絲盛服不出。」「雖家非素封,亦恥居人後,」(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形成恥貧心理。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閩西、閩北地區,儉朴傳統也不同程度受到沖擊,嘉靖時(1522~1565年)建陽「市井者尚侈好浮。」(清·嘉靖《建陽縣志》卷3《風俗》)乾隆時光澤「嫁女猶從厚,設宴必欲豐。少年衣裝必尚華麗,城鄉演劇,耗費無窮。」(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誌·風俗》)一些鄉村百姓也染上奢侈之習,如尤溪「平民鄙儉崇奢,以服食相矜。」(清·乾隆《尤溪縣志》卷3《風俗》)同時,隨著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加上倭寇侵擾,賦役繁苛,大量自耕農破產,其中一部分人無所事事,民間賭風、爭訟盛行。《南安縣志》載:「嘉靖被寇以後,一切失業細民,率趨賭博、椎剽、囂訟之計,以幸旦夕。」《同安縣志》亦稱:「賭風盛行,匪自今日;賭弊最甚,莫如頭家。」(轉引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類似記載,在舊方誌中隨處可見,帶有普遍性。
(五)近代至民國時期:新舊民俗並存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廈門、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外國資本湧入福建,逐漸動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的農民淪為無產者,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有的棄農為商,做小本生意,經濟基礎的變化導致傳統民俗的嬗變。中西文化發生碰撞,西方基督教由沿海深入內地,出現許多信奉基督、不祀鬼神的信仰群體,也有兩者兼而有之的半洋半土的信徒,還有教會辦的學校、醫院、育嬰堂等先後在各地出現。與此同時,廈門、泉州、福州等城市煙館林立,吸食鴉片的陋習,嚴重地腐蝕著社會肌體。20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以及一些西方思潮的沖擊下,城鎮中的傳統民俗發生了許多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民俗。民國時,歐化民俗還波及鄉村,《長汀縣志》載:「蓋邑人漸染歐化,踵事增華,奇技淫巧之事,聲色貨利之食習,駸駸乎遍及各鄉,尤以城市為最。」(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
這一時期,民間服飾、器用、交際、婚俗變化較大。在服飾器用方面,清末男女皆蓄發垂辮。辛亥革命前後,男子有剪辮之舉,城裡人學西方剪短發。女子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剪發者漸漸增多。官員在清代著官服,有錢人家長袍馬褂,出門以坐騎、轎子代步。辛亥革命後,官員著中山裝、長袍,出門或以轎車代步。富豪人家穿西裝革履,使用懷表、座鍾、留聲機等洋貨,煤油、火柴、肥皂、牙膏等舶來品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在禮儀方面,清代平民百姓見到達官貴人要下跪作揖,畢恭畢敬,官場更有各種繁文縟節。辛亥革命後,提倡平等,廢除封建官場儀節,見面行握手、抱拳或舉手禮;在婚姻禮俗方面,少部分人沖破封建舊俗,自由戀愛,婚禮也不似往昔之鋪張;在教育方面,新型學校增多,還建立了女子學校。許多華僑熱心家鄉的辦學、建廠、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一些民間陋習如停柩不殯、溺嬰、棄嬰、纏足、童養媳、迎神賽會等被明令禁止,雖然其中有的習尚因令行不止而遠未消除,但已大有減少。在廣大農村,傳統歲時節慶、生產習俗、民間崇拜及其他民俗活動仍無多大改變。但總的趨勢是封建性減弱,現代性增強,新舊民俗並存,傳統民俗仍居主導地位。
(六)1949年以來: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新的風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當家作主人,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時期,隨著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福建民俗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福建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移風易俗,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發動群眾破除陳規陋習,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在人際關繫上,根本改變舊社會窮人與富人、下級與上級的等級尊卑關系,確立平等、同志式的新型關系,大家以「同志」互稱,友好相處,互助合作。共產黨員、各級幹部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消除了舊時的官僚腐敗作風。人民群眾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踴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擁政愛民、擁軍愛民,蔚然成風。在生產習俗上,大力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技術,舊時的求神治病、禱告祈雨等愚昧落後習俗基本上被破除。在生活習俗上,城鎮居民多著列寧裝、中山裝,農民穿本地裝,尚青、藍色;出門旅行乘坐汽車、火車、輪船,舊時的坐轎、騎馬現象明顯減少,以至消失;生病求醫成為城鄉大多數人的共識,舊時「信巫不信醫」的陋習基本破除,人民政府花大氣力徹底杜絕吸食鴉片、賣淫嫖娼、纏足等丑惡現象。在婚姻禮俗上,各級政府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提倡自由戀愛,婚事新辦,逐漸蔚然成風;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婚事大操大辦,受到抵制和輿論批評;法律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流行數千年的童婚、溺嬰、納妾等行為被明令禁止。在喪俗上,禁止停柩不葬,鼓勵喪事從簡。農村雖沿襲土葬,但風水堪輿、建醮普度亡魂之俗逐漸淡化。福州、廈門、漳州等城市推行殯葬改革,倡導火葬,取得成效。在歲時節慶上,仍保留傳統節日,其內容已賦予新時代特色,更加豐富多彩。除表演舞龍、舞獅、演戲等傳統節目外,還有看電影,舉行球類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活動,鋪張浪費、祭祀鬼神等舊俗逐漸淡化。遇公歷元旦、婦女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歡慶節日,城鄉一般要組織報告會、文藝演出、球類比賽、游園或參觀等活動,氣氛熱烈而富有意義;在宗教信仰上,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時加強無神論教育,用科學知識破除鬼神迷信,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民間迷信活動大為減少。
這個時期,福建省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還十分重視對畲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工作,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對本省少數民族的狀況進行調查和民族采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各少數民族優良風俗習慣得到繼承發展,一些陋習也逐漸革除。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極「左」思潮影響,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將民俗現象不加分析地斥之為「四舊」,用行政或暴力手段予以破除,許多正常的民俗活動遭到批判和禁止,福建民俗被嚴重扭曲。傳統節日除春節外,多被禁革,過春節也要「革命化」,除夕吃「憶苦思甜飯」,大年初一不準舞龍、舞獅,不準演唱傳統戲劇;人們服飾單一,傳統的旗袍等服裝均被禁止。各地廟宇大多被摧毀或封閉,或改為倉庫、學校,菩薩、神像均被搗毀,甚至許多文物、藝術品也被作為「四舊」加以破壞、燒毀,等等。
二、福建民俗特徵
民俗的形成一方面是與人們的社會物質生產水平、生活的內容與方式的變化以及自然條件相適應,總之是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只是民俗的變化往往滯後於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民俗一旦形成便世代相襲,並以傳統習慣勢力、傳襲力量和心理信仰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具有長久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此外,民俗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和社會性等特徵。
福建民俗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氛圍中形成的,所以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的一般特徵。同時,它又是在福建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等條件下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許多方面必然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在豐富多彩的福建民俗事象中,表現比較突出的特徵有:
(一)多源性
福建民俗的構成是多源的,主要有四個來源:
1.秦漢以前的原始土著民俗。福建原始土著居民在秦漢之前有著自成體系的民俗,秦漢以後,閩越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唐朝人丁儒在《歸閑詩二十韻》(其二)對唐前期閩南地區民族融合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土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辭國來諸屬,於茲締六親。追隨情語好,問饋歲時頻。相訪朝和夕,渾忘越與秦。……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清·康熙《漳州府志》卷29《藝文》)閩越族的部分習俗成為歷史遺跡,還有部分民俗卻沉澱傳承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福建其它民俗。
2.漢族民俗。漢代以後,中原漢族不斷南遷,帶來了漢族的民俗,並逐漸成為福建民俗的主體。志稱:五代時,閩北多為江北避亂之民,所以「備五方之俗」(《八閩通志》卷3《地理》),閩西也「由唐歷宋,風聲氣習,頗類中州。」(陳一新《贍學田碑》轉引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志》)福建民俗中無論是生產習俗、生活習俗,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慶,以及民間信仰和崇拜等等,都與中國傳統民俗一脈相承。
3.少數民族習俗。福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習俗是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滿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在福建民俗中。
4.外國民俗。宋元時期,泉州為世界著名港口,對外貿易繁榮。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泉州,府志載:「胡賈航海踵至,其富者貲累巨萬,列居郡城。」(清·光緒《泉州府志》卷75《拾遺》上)他們有自己的學校--「番學」,信仰伊斯蘭教,保留本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些外來民族雖然後來基本上與漢族融合,但一些特殊習俗卻保留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一部分。元代、明代和近代,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歐洲的一些民俗也傳入福建。特別是近代以來,福建民俗受外國民俗的影響日益明顯。
(二)融合性
福建民俗的融合性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不同民族民俗的融合。漢族民俗固然為福建民俗的主體,但福建漢族民俗實際上是融合了其它少數民族的習俗而自成體系的,如閩越族的一些習俗就被漢族所繼承。自古以來,福建的宗教信仰特別發達,這與閩越族「信鬼尚巫」的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又如閩越族婦女普遍參加生產勞動,這一習俗被入閩的漢族繼承下來,在福建沿海地區,婦女參加生產、從事重體力勞動相當普遍。《閩書》載:「福州……田則夫婦並力而合作,女作多於男。女人能轎,取女轎三十戶以應內宮之役。」(《閩書》卷38《風俗》)晉江的「婦女芒屩負擔,與男子雜作;百工技藝,敏而善仿。」(清·乾隆《晉江縣志》卷1《輿地誌·風俗》)閩越族的部分後裔疍民及畲族,在保留其獨特習俗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漢族民俗,並把它們與本民族的習俗融合起來。
2.不同地區漢民俗的融合。中原漢人遷徙福建,前後持續千餘年,他們以中州移民為主,還有不少是來自其它地區的漢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漢人,在具體習俗上還是有些差異,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相繼進入福建後,漢族民俗也逐漸融為一體。
3.中外民俗的融合。商品經濟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港,「民夷雜處」,「市廛雜四方之俗。」(《西塘集》卷7《代太守謝泉州到任》)泉州漢民對外來文化博採廣取,加以融合。以宗教信仰為例,宋元時期流傳於泉州地區的,除道教、佛教、民間宗教及其他民間信仰外,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天主教方濟各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等。這些外來的宗教不但為僑民所信仰,在漢族中也擁有不少信徒。各種傳統宗教與外來宗教和平相處,互相交融滲透。
(三)區域性
福建漢人的祖籍大多是中原地區,由於他們入閩的時間前後相差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以致所帶來的中原漢語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入閩後,又因與當地土著居民的融合程度不同,加上地區間交通不便、往來不多等原因,逐漸形成許多不能相互通話的方言區。連城、清流、大田等山區縣,竟然沒有本縣通用的方言,甚至相鄰的鄉村不能進行語言交流。福建方言以紛繁復雜著稱於世,在中國八大方言中,除了湘方言外,其它七大方言均有在福建的不同地區流行。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地區的文化特色,往往在語言上得到體現。民俗也因不同的方言區而存在著差異。以民間信仰為例。臨水夫人和五帝的信仰主要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東方言區內流行,媽祖的信仰中心在興化方言區,王爺、保生大帝的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南方言區,扣冰古佛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北方言區,定光古佛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客方言區,等等。
在同一方言區內,不同府、縣的民間信仰又有所差異。以閩南方言區為例:保生大帝、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部將輔順將軍馬仁、輔勝將軍李伯瑤、輔義將軍倪聖芳、輔仁將軍沈毅的宮廟在漳州府屬各縣較多,廣澤尊王信仰以泉州、南安最盛,清水祖師在安溪、永春、德化影響較大,青山公在惠安縣擁有最多的信徒。其它方言區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各府、州、縣都有自己的保護神。
在同一縣內,每個鋪、境、村落都奉祀一個或若干個特定的神靈作為保護神,舊稱境主、福主、土主、社神等。以泉州為例,舊時泉州城分為36鋪94境,鋪有鋪主,境有境神,共有大小神廟130多座,奉祀著100多尊神靈。境主神的神廟由居住在該境的百姓捐資合建,各種宗教活動也由該境的百姓參加,抬神出遊一般不能越出本境地界。
(四)可塑性
平民百姓則不那麼嚴格,往往將納采和問名合而為一,將納征和請期合而為一,同時簡化迎親禮節。貧窮之家的婚禮則更加簡化,甚至在除夕之夜草草合房者也大有人在。又如福建絕大多數地方盛行厚葬之俗,閩南地區更甚,俚語有「生在蘇杭,死在閩南」之說。但閩南地區的不同市縣,或同一市縣的不同鄉村、同一鄉村的不同人家,喪葬禮俗的繁簡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又如壽誕,富貴之家除了大擺宴席,祝壽請客外,還要演戲助興。而尋常百姓之家無力大操大辦,貧窮之家更不敢奢望舉行壽誕之禮,能煮碗壽面招待客人就算不錯了,不少人甚至終生沒做過一次壽誕。類似的情況在福建的民俗中普遍存在。
(五)娛樂性
民俗的形成要得到全社會大多數成員認同,並樂意參與,需要有一定的娛樂性。福建民俗的娛樂性尤為突出,以宗教祭祀為例,福建的宗教祭祀活動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在百姓的觀念中,要獲得神靈的歡心和保佑,除了獻上豐盛的祭品和進行虔誠的禮拜外,還要演戲酬神、演戲媚神、演戲娛神;不但神誕日要演戲酬神,傳統節日、婚嫁壽慶、祭祖、寺廟落成、神靈點眼開光、廟會、祈雨、五穀豐收、齋醮儀式等等活動都要演戲酬神。最典型的是連喪葬也要演戲媚神,俗稱「和尚戲」或「喪戲」。如政和縣:「初喪,置酒召客,演劇喧嘩,以送死之禮。」(民國《政和縣志》卷20《禮俗》)仙游縣:「父母之喪,久停未葬,必覓堪輿。……葬畢,晏酒演劇,鄉里道賀。」(陳盛韶《問俗錄》卷3《仙游縣·金斗》)清末,泉州喪葬演戲媚神成為風尚,時人吳增在《泉俗激刺篇·喪戲》中寫道:「流俗是非太倒置,作大功德竟演戲。大小班,無小備,男女眷,無不至。嬉謔笑語,嫌疑不避。毫無哀痛心,大有歡樂意。破費計百又計千,人多稱其孝,戚友稱其賢,鳴呼其然豈其然。」宗教祭祀活動與戲劇演出相結合的習俗,至遲在北宋時就已形成,雖說是為了「酬神」、「媚神」或「娛神」,但在客觀上卻取得娛人的效果。
(六)神秘性
自古以來,福建的宗教信仰特別發達,史稱:「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宋史》卷89《地理志》)志書亦載:「閩俗好巫尚鬼,祠廟寄閭閻山野,在在有之。」(《八閩通志》卷58《祠廟》)福建民間所奉祀的神靈十分繁雜,既有閩越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殘存下來的鬼神,又有從中原傳入的漢民族所奉祀的各種神靈,還有從印度、中東、歐洲等國外傳入的神靈。特別是福建民眾所創造的神靈數量十分驚人,他們需要什麼就創造什麼,帶有任意性和實用性。不但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盤古、女媧、西王母、彭祖等)、古典小說中的角色(如齊天大聖、豬八戒、通天教主、姜子牙、八仙、四海龍王等)被奉為神靈,而且岩石、老樹、花草、枯骨、家禽家畜、泥土、傢具等等也會成為崇拜對象,只要需要,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崇拜對象,不受限制,其隨意性是中國其它地區所不能比擬的。總之,福建境內的神鬼幾乎無處不有,充斥於天上、人間和地府,構成了十分龐雜的神鬼體系。發達的宗教信仰深刻地影響著福建民俗的各個方面,使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等都附帶了各種祭祀活動和禁忌,不同程度地染上神秘的色彩。
(七)輻射性
福建民俗具有輻射范圍廣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明清時期,以閩南人為主的福建人大批渡過台灣海峽,移居台灣島,閩南的民俗幾乎全盤移植到台灣,成為台灣民俗的主體;二是明代以後,閩人移民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帶去福建民俗,不同程度影響了居住國的民俗;三是福建民俗還輻射影響到日本的琉球等地。
C. 誰知道推普周的來歷啊急!!!
普通話的來歷
一、普通話概說
一)什麼是普通話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通俗叫法,是現代漢民族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而在中國大陸則稱為普通話。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相繼召開,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確定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標准,為普通話下了科學的定義: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闡述了普通話的內涵。在語音方面,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而不是「以京音為主,也兼顧其他方音」。同時,語音標準是就整體而言的,並非北京話中的每一個音都是規范的、標準的。在詞彙方面,普通話是以北方話(詞彙)為基礎,而不是以北京話為基礎,也不是以北京話為標准。因為詞彙的流動性大,相互滲透力強,系統性不如語音那麼嚴整,所以它不能用一個地點的方言為標准或基礎,若那樣就太狹窄。在語法方面,普通話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是指現代優秀作家、理論家的優秀作品(如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論著)和國家發布的各種書面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我們這里所講的普通話訓練著重指的是普通話的語音訓練。
(二)普通話的語音特徵
與印歐語系相比,普通話語音有鮮明的特點:
1.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隻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母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母音(最多三個),如hu?i(壞),但普通話音節中沒有復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ц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2.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母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於切分音節。
3.聲調抑揚頓挫,富於音樂性6普通話聲調變化高低分明,高、揚、轉、降區分明顯,聽起來就像音樂一樣動聽。
二、方言概說
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話並列的獨立語言,而是從屬於民族共同語的語言低級形式。根據各方言的特點,按地域可分為七大方言區。(「七大方言區」是國內較普遍的一種分法,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現在也有十大方言區的說法。)
(一)北方方言區
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漢民族居住的地區,長江以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湖北(東南一帶除外)、四川、雲南、貴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帶。
(二)吳方言區
吳方言以上海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四。分布地域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分(鎮江不在內),浙江省大部分。
(三)湘方言區
湘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分布在湖南省除西北角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四)贛方言區
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四。分布在江西省除東北沿長江地帶和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五)客家方言區
客家方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省。湖南、四川兩省也有少數地區說客家方言。
(六)閩方言區
閩方言區分布在福建省,廣東的東部潮州、汕頭一帶,海南省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閩方言可分為五個片:1.閩南方言(廈門話為代表);2、閩東方言(福州話為代表);3.閩北方言(建甌話為代表;4.閩中方言(永安話為代表);5.莆仙方言(莆田話為代表)。閩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二。
(七)粵方言
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分布在廣東、廣西兩省。
根據我國國情,漢語方言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與民族共同語並存。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立即禁止和消滅方言。但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推廣普通話對於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有頗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國人民應積極大力推廣普通話。
普通話知識問答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2、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十九條
3、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指: 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4、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 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
5、國家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方針是(12字方針):
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
6、推普周
經國務院批准,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自1998年第一屆推普周開始,至今年為第八屆推普周。
7、什麼是普通話?
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它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8、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項目(5項)
(1)讀單音節字詞(100個音節);
(2)讀多音節詞語(100個音節);
(3)選擇判斷;
(4)朗讀短文;
(5)命題說話。
9、現階段對一些崗位和專業人員的普通話等級要求
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普通話水平不低於二級,其中語文教師、現代漢語教師和對外漢語教師不低於二級甲等,普通話語音教師不低於一級。
師范類專業及其他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的普通話水平應不低於二級,各級師范院校的畢業生普通話達不到合格標准者應緩發畢業證書。
1956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國家公務員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不低於三級甲等;1955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國家公務員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作達標硬性要求,但要努力提高普通話水平。
省級及其以上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的普通話水平應不低於一級甲等。
影視話劇表演及其播音、配音等專業的教師、學業的普通話水平應不低於一級乙等。
10、推廣普通話是要消滅方言嗎?
推廣普通話並不是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凡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崗位,其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說普通話的能力。推廣普通話是要求會說方言的公民,還要會說普通話。
推普知識宣傳資料
1. 什麼是普通話?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2. 什麼時候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已於20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
3.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漢語是我國的主要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4. 今年是第幾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具體時間是哪幾天?
今年是第八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具體時間是9 月11 日到9 月17 日。
5. 你知道有多少使用漢字的國家?
除了中國,使用漢字的國家還有越南、日本、朝鮮、韓國等。
6. 本屆推普周活動的主題是什麼?
本屆推普周活動的主題是「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7. 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嗎?
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是,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也就是說,普通話不包括北京話里的土詞、土語和土音。這就表明普通話實際上是規范化的現代漢語書面語的口語形式。也體現了普通話與北京話的共同
D. 永安的閩中方言—永安話
閩中話,又稱閩語閩中片、閩中方言,是通行於福建省中部山區部分縣市的一種漢語閩方言。使用該方言的人主要在福建中東部的三明、永安、沙縣等地區,以永安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50萬,是閩方言中使用人數最少,適用范圍最窄的一種方言。
閩中方言通行於永安、三明和沙縣。這幾個縣、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即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之間的沙溪流域,這是一片由南向北傾斜的丘陵地。因地處閩中,20世紀60年代方言普查時稱這里的漢語方言為閩中方言。
閩中地區東與尤溪、大田兩縣鄰界,北與閩北地區的南平、順昌接壤,西與明溪、清流交界,南跟連城、漳平兩縣、市毗連。四鄰縣、市所講的方言比較復雜,有閩南方言、閩東方言,也有閩北方言和閩西客話。盡管閩中地區高山連亘,對外交通不便,但在長期的互相交往中,鄰近地區的各種方言都對閩中方言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閩中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居住著史稱「百越」的一支——閩越居民。漢代之後,南楚、東吳漢人則沿著閩北的崇安、浦城往建溪流域涉足閩中地帶。據史載,當時已有漢人在今南平、沙縣一帶活動,屬建安郡管轄。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分南平(古稱延平)南鄉地立沙村縣,仍隸建安郡。隋開皇元年(581年),沙村縣改名沙縣,轄地包括現今的永安市境(古稱浮流)。當時的沙縣話應是早期閩中地區方言的代表。明景泰三年(1452年),分沙縣南部和尤溪西部地區建立永安縣。明代沙縣爆發的以鄧茂七為首的農民起義,其勢威震八閩,波及贛南、粵北,明王朝派兵殘酷鎮壓,自此沙縣人口銳減。新興的永安縣才漸漸成為閩中地區人們的活動中心,永安話也就取代沙縣話成為閩中方言的代表。抗日戰爭期間,永安成為福建省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永安又曾是專區所在地。這些都使永安話成為閩中方言代表點的地位更加鞏固。
閩中方言流布的范圍不廣,使用人口也不多,約50萬人。20世紀50年代末以後,外省及本省其它地區的大量移民遷徙到永安、三明、沙縣地區,使閩中方言受到普通話和外地方言的沖擊,因此,在閩語中使用人口最少的閩中方言就更加不純。在今天,要找到能流利使用地道的閩中方言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 閩中方言和其他閩語不同的特徵為擁有豐富的[-m] 閉口韻,區別舌尖前和舌葉音,有入聲調無入聲韻。
語音特徵:聲母17個(包括零聲母),韻母41個,有發達的鼻化韻,沒有入聲韻。有特別的-m,-um等閉口韻。有6個聲調,分別是陰平調42,陽平調33,陰上調21,陽上調54,去聲調24,入聲調12。有比較嚴整的變調規律。
詞彙特徵:永安話和其他閩方言有很多共同詞彙,也存在大量的文白異讀現象。
語法特徵:有和多的帶有特色的副詞,有特殊的句型,如比較句,狀語倒裝等等。 永安話可以分成4小片
市區片、嶺後片、安砂片、羅坊片。
E. 福清一日游哪裡好玩的地方
生活的時間久了
這里的一切便慢慢在心中紮根
讓人愈發難以忘懷,經常有很多人問小微
福清這個城市太小
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離開呢?
嗯,拋開大城市機會多這類雞湯言論
小微今天用這十大理由來告訴你
為什麼大家都捨不得離開福清~
01
離不開福清的山
誰說福清沒有山?
福清的山雖然不高
但是每一座都有著獨特的味道
↓↓↓
位於福清市東張鎮的嵐湖山
不僅是福清最高的山
還是閩中地區不可多得的高山生態茶葉生產基地
素以石奇竹秀而得名
有「雅勝鼓山」之譽的石竹山
1987年被評為首批省級十大風景區之一
每年遊客逾30萬人
因其山高、林深、路險
而鮮為人知的大化山
可賞楓葉紅的地方
楓樹群規模雖然不大
襯托著那一片草場,意境幽遠
福州轄區最大、最美的草原的大姆山
綿延八百畝的天然高山草場
站在山頂能看到長樂一帶的海岸線
草原遼闊,景色迷人
02
離不開福清的古村鎮
福清的古村鎮是有故事
彷彿一個溫婉靈動的江南女子
讓人忍不住的憐愛~
↓↓↓
始建於北宋的海口鎮,史稱「小杭州」
海口鎮人傑地靈,歷史悠久
雄居福清灣頂部,攬龍江之入海故得名「海口」
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的一都鎮
青山綠水,藍天白雲
來到一都鎮,就可感覺到大自然豐厚的饋贈
連綿的青山、清澈的水源、溫潤的氣候
福清南嶺鎮,徒步的好地方
有山有水庫,可以看海看草原
春天時可以看油菜花
秋天時可以看金黃的稻田梯田
一座自帶古韻氣質的上逕鎮
擁有傳統小鎮的守舊古樸
當你站在上逕的小鎮的土地上
時光彷彿停止了一樣
03
離不開福清的島
福清的島有很多
大多數因為人跡罕至而鮮為人知
但也總有那麼幾個島嶼
讓人去過之後就不遠離開~
↓↓↓
位於沙埔鎮最東端的目嶼島,與牛頭尾隔海相望
從高空俯瞰,整個島嶼
就像一匹駿馬,故稱野馬島
又因該島古代曾為監海哨位,故又稱目嶼島
江陰半島外,有一小島名叫「小麥」
在這里可以聽聽海的呼吸,聞聞海風中的鹽味
也可以在沙灘上運動、拾貝、游泳
獨有一番回歸大自然的情趣
三山鎮的一個海岸也很美
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霞湖洞
大海,沙灘,礁石,海螺
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的東壁島
登上東壁島的主峰,可以看到全島的風貌
舉目四望,可看碧波萬頃
遠山若隱若現,可聽海浪拍岸和鷗鳥鳴叫
04
離不開福清的園林
福清給人的印象
不只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
但是在這古老又年輕的城市之中依然有著
精巧典雅的江南園林、綠樹成蔭的郊野公園~
↓↓↓
小橋流水、雕梁畫棟
說不盡的歷史,唱不完的風韻~
豆區園
天生林藝園
江濱三大公園
洪春松濤園
05
離不開福清的古民居
無論什麼時候
福清人永遠都無法忘卻
屬於它特有的古民居
這里有無數的故事和記憶
↓↓↓
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陳氏古民居群
陳氏古民居群卓爾的藝術魅力
在水泥建築物瘋長的今日
愈加凸顯出其獨特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龍田鎮下一村兩座相連的清代古民居
房子採用穿斗式風格
這是清代南方民居的主要建築特色
堪稱是「古城堡式」的東關寨
與閩西的土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的境地
06
離不開福清的馬路
福清的馬路體現了福清的氣質
雖然歷經多年
卻依舊藏著這個城市的點點滴滴
讓人流連忘返~
↓↓↓
浪漫甜蜜的萬達金街
短短的幾百米,卻是我一生想對你說的話~
俞老俞香的北環路
彷彿一瓶塵封的紅酒,幽靜而高雅~
文藝厚重的龍江路
彌漫著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
美麗摩登的鳳凰路
兩旁綠樹林蔭,傍水而生
電影院、酒吧、KTV、酒樓一應俱全
07
離不開福清的橋
福清的橋就如同福清這座城市一般
既有秀氣溫婉的,又有雄偉壯觀的~
↓↓↓
福清現存最長的古橋--龍江橋
1961年5月,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見證抗倭歷史的古橋--躡雲橋
它是莆田經漁溪通往龍田
高山和平潭縣的捷徑
歷經曲折的福清龍首橋
因其是建於龍江上
第一座古橋,故名「龍首橋」
與葉向高有關的波瀾橋
橋面中間最高點比橋的兩端路面高
因此,站在橋的一端看不見橋的另一端
08
離不開福清的建築
福清的建築
處處透著一股傲視全球的霸氣和獨特
有的以高度著稱,有的靠別致吸睛
無論哪一個都美輪美奐~
↓↓↓
融商大廈
萬達廣場
福清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
裕榮匯購物中心
福清行政服務中心
F. 福州三坊七巷都出過哪些名人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巷。
黃 璞(867-?)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詩人,官至崇文閣校書郎,故居現黃巷36號;
余 深(生卒不詳)宋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封衛國 公,曾居安民巷內,門號不詳;
陸 蘊(約1071-1120)宋宣和年間人,官至御史中丞,後任福州知州,曾居衣錦坊;
陸 藻(?-1129)宋宣和年間人,陸蘊之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曾居衣錦坊;
陳 烈(1012-1087)宋著名學者,曾任福州州學教授,故居在郎官巷內,門號不詳;
陳 襄(1017-1080)宋慶歷二年進士,理學家,曾任開封府推官、刑部郎中、提舉司天監等職。故居在塔巷內,門號不詳;
鄭 穆(1018-1092)宋皇佑五年進士甲科,曾任國子監直講、汾州通判、楊王府贊善等職。故居在文儒坊內,門號不詳;
鄭性之(1172-1255)宋嘉定元年狀元,朱熹學生,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兼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故居在吉庇巷(今吉庇路),現無存;
林 瀚(1434-1519)明成化二年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府第現文儒坊42號;
張 經(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故居現文儒坊尚書里;
林 泮(?-約1524)明成化八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其兄清源、弟浚淵皆進士,時稱「閩中三鳳」。曾居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廷玉(?-約1530)明成化二十年進士,官至都御史。曾在衣錦坊內居住,門號不詳;
許 友(1615-1663)清順治年間人,不仕,以諸生終。工書、善畫、能詩,時稱「三絕」。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 帙(生卒不詳)林則徐之母,故居現文儒坊19號;
林 佶(1660-?)康熙三十八年舉人,五十一年欽賜進士,書法家,官至內閣中書,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林 侗(1628-1716)清康熙年間貢生,林佶之兄,工隸書,研究金石,著作頗豐。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李 馥(1662-1745)清康熙年間官至浙江巡撫,曾在內黃巷居過,門號不詳;
黃莘田(1683-1768)康熙四十一年舉人,詩人,官至廣東四會縣知縣,故居現光祿坊早題巷4號;
林枝春(1699-1762)乾隆二年榜眼及第,歷任武英殿纂修官、翰林院侍講學士、江西學政等,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甘國寶(1709-1776)清雍正十一年武進士,歷任福建提督、台灣總兵、九門提督等,故居現文儒坊51號;
沈紹安(1767-1835)福州脫胎漆器創始人。漆器店曾開在楊橋巷雙拋橋附近;
張際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舉人,詩人。曾居郎官巷,門號不詳;
郭階三(生卒不詳)清嘉慶二十一年舉人,曾任連城、同安縣教諭,所生的五個兒子皆登科第,盛及一時,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蔭(1805-1884)清道光十二年進士,郭階三之子,歷任廣西巡撫、湖北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等職,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蒼(1815-1890)清道光二十一年舉人,郭階三之子,一生大都致力於福州的水利建設和研究整理地方文獻,故居現黃巷4號;
郭化若(1904-1995)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郭階三之重孫,解放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員兼政委、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一代儒將,故居現黃巷4號;
趙 新(1802-1876)清咸豐二年進士,官至陝西督糧道。故居在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昌彝(1803-約1854)道光十九年舉人,文學家,曾在建寧、邵武、廣州等地講學,一生著作頗豐。故居在宮巷內,門號不詳;
劉齊銜(1815-1877),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長婿,官至河南巡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齊衢(1813-1860)道光二十一進士,劉齊銜兄,歷知四川興文、榮縣、江津等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劉崇佑(1877-1942)清光緒二十年舉人,劉齊銜之孫,著名律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偉(1878-1958)劉齊銜之孫,著名工商企業家,福州電氣公司和電話公司創始人之一,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傑(1880-1956)劉齊銜之孫,著名外交家,民國時期曾任外部部常務次和、駐德意志兼奧地利特命全權公使等職。故居現宮巷14號;
陳壽祺(1771-1834)清嘉慶四年進士,學者、教育家,.官至記名御史,故居現黃巷36號;
梁章鉅(1775-1849)清嘉慶七年進士,文學家,官至廣西巡撫、江蘇巡撫,故居現黃巷36號
沈葆禎(1820-1879)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次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等職,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居現宮巷26號;
沈瑜慶(1858-1918)清光緒十一年舉人,沈葆禎之子,官至貴州巡撫。故居現宮巷26號;
沈覲壽(1907-1995)沈葆禎曾孫,著名書法家,曾任福州書畫院副院長、福建省書法協會副主席、福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會長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林聰彝(1824-1878)林則徐之子,歷任內閣中書、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補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備道等職。故居現宮巷24號;
林炳章(1875-1923)光緒二十年進士,林聰彝之孫,陳寶琛長婿,曾任福建省財政廳長、閩海關監督等職,故居為現宮巷24號;
林 翔(1881-1935)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博士,林聰彝孫,歷任民國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特別刑事審判所所長、最高法院院長、考試院銓敘部部長等職。故居現宮巷26號;
林恩溥(1893-1933)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林聰彝孫,民國時間任福建省建設廳正兼福州務局局,主持拓寬改建鼓樓至萬壽橋主幹道(今八一七路)、在台江興建6座碼頭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梁鳴謙(1826-1877)清咸豐九年進士,被聘入福建船政局幕府,此後一直追隨沈葆禎,成為得力助手。後回福州鰲江書院任教。故居在文儒坊閩山巷,門號不詳;
陳承裘(1827-1885)清咸豐元年進士,清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陳若霖之孫,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之父,故居現文儒坊47號;
羅豐祿(1850-1901)福建船政學堂駕駛專業畢業,曾任李鴻章幕僚,從事外交翻譯工作,後出使英國並兼任駐義大利、比利時兩國大使。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嚴復(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故居現郎官巷20號;
嚴叔夏(1897-1962)嚴復三子,解放前曾任福建協和學院(福州大學前身之一)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曾任福州市副市長。故居現郎官巷20號。
藍建樞(約1856-?)福建船政學堂第三期畢業生,留學美國。清末曾任「海鎮」巡洋艦管帶、海軍管理部部長,民國初任海軍總司令部左司令(後改稱第一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等職。故居在吉庇巷內,門號不詳;
陳衍(1856-1937),清光緒八年舉人,《福建通志》總纂,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8號;
林葆懌(1863-1927),清光緒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後赴英留學,民國7年任海軍總長。故居現衣錦坊酒庫弄,門號不詳;
鄭孝胥(1860-1938)清光緒八年舉人,曾由陳寶琛推薦任溥儀老師,後又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故居現衣錦坊洗銀營14號;
劉冠雄(1857-?)民國海軍總長,故居現宮巷11號;
陳元凱(生卒不詳)清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粵東縣令,林覺民岳父。故居現大光里23號;
何振岱 (1867-1952)清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詩人,書法家,曾受聘重修《福州西湖志》,任總纂。一生詩作頗豐。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21號
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報人,教育家,曾在文儒坊創辦福建省第一所具有進步色彩的中小學「福州蒙學堂」,舊址在今文儒坊36號福州第九塑料廠內;
林 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郎官巷居住,門號不詳;
陳 籙(1877-1939)福建船政學堂學生,後獲巴黎法律大學法學學位,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司司長、駐墨西哥特命全權公使、駐法國全權公使、外交總長、南京日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長等職。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季良(1883-1945)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原名「陳世英」,轟動中外的中日「廟街事件」主角,民國時期曾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兼任廈門警備司令,後又任海軍陸戰隊總指揮等職。故居現文儒坊 號;
林覺民(1887-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葆璋(1865-1940)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駕駛班首屆學生,冰心之父,曾任煙台海軍練營管帶、民國海軍部次長、海道測量局少將局長等職。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冰心(1900-1999)著名女作家,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王冷齋(1892-1960)曾就讀福建陸軍小學堂,為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生,民國2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與日軍正面交鋒,親歷「蘆溝橋事變」。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郁達夫(1896-1945)著名作家,1936年至1938年間出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公報室主任,曾客居光祿坊10-13號劉家大院內;
劉攻芸(1900-1973)英國倫敦大學經濟院畢業,獲博士學位,民國時期曾任中央銀行總裁,又任財政部部長。1948年建議蔣介石再發銀圓券,並為蔣介石秘密運送黃金去台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高拜石(1901-1969)民國時曾任《福建民報》、《建國日報》總編輯,後赴台,任台灣省新聞處主任秘書。1958年起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上開設專欄,前後達十年之久。故居在楊橋巷口,今無存;
王 助(1914-1941)革命先烈,1931年入黨,曾任XXXXX福建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部長,1939年5月受新四軍委派,與範式人一起在安民巷53號設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
範式人(1909-1986)1932年入黨,曾任紅軍閩東獨立師政治部主任、XXXXX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等職,解放後任江西省委副書記,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副部長、郵電部副部長,XXXXX福建省委第二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等職,1939年在安民巷53號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工作;
沈幼蘭(1890-1964)福州「蘭記」漆器店創辦者,曾是全市最大的漆器店。民國15年在美國費城建一百五十周年展覽會上,「蘭記」產品獲一等執照獎,三年後以菲律賓召開的工商業交易會上其產品又獲特等金牌獎。故居在今楊橋路,門號不詳;
陳體誠(1896-1942)工程師,畢業於美國加基鋼鐵學院橋梁工程專業,民國七年被選為首屆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後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兼財政廳長、西北公路特派員兼甘肅省建設廳廳長等職。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廬 隱.(1899-1934)著名女作家,出生於南後街,具體地址不詳。
翁良毓(1905-1926)省立福州師范學校畢業,曾在上海受到李大釗的教導,民國十四年當選為福建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後開設「福州書店」,銷售進步書刊,該店也成為團組織地下交通聯絡點,後被特務殺害。故居在衣錦坊雅道巷內,門號不詳。
G. 集結號連長穀子地所在的連是那個連
簡明的回答:九連
H. 閩方言的語言特徵
①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b.古知徹澄聲母字,多讀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c.古全濁聲母並奉定從澄群字多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少數讀為送氣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閩方言口語讀為k-或零聲母。
e.古照組聲母字與古精組字混讀。
②韻母:閩方言各地在韻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為:
a.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
b.閩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現象,閩南方言特別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c.閩方言不少地區(尤其是閩南方言)有豐富的鼻化韻。
d.閩方言不少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如閩南方言中的廈門、潮州、台北等地都沒有y-韻。
e.閩方言中部分地區存在著雙韻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閩東、閩北、閩中三個方言區。
③聲調: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閩南方言的潮州話有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閩北建甌話、閩中永安話都只有六聲:閩北是平、上不分陰陽,而去、入分陰陽;閩中是平、上分陰陽而去、入不分陰陽。七個聲調的地方遍布閩南方言的廈門、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閩東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閩方言中還普遍存在著復雜的音變現象,其中閩南方言、閩中方言有相當整齊的連讀變調規律,閩東方言、莆仙方言在連讀時音變涉及聲母、韻母的變化。表以潮州話兩字組的連 讀變調為例。 閩方言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語詞多,二是單音節詞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塗(泥土)、曝(曬)、拍(打)等等,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也都是單音節詞。此外,也有一部分閩方言詞借自外語。這些外來詞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語,形成了閩方言詞彙中的獨特色彩,例如廈門話雪文(肥皂)來自sabon,道郎(幫助)來自tolong,洞葛(手杖)來自tongkat,斟(接吻)來自chium。也有一些來歷不易判明的方言詞,例如揚(抽打)等。
在閩方言的五個片中,有許多方言詞是各片共有的,但也有不少方言詞只存在於某一些地方。大致說來,在五個閩方言片中,閩東、閩南兩個沿海片詞彙上比較一致,而閩北、閩中兩個片,則有不少和閩東、閩南不一樣的語詞。 ①名詞附加成分的運用。
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運用。
③數詞一和指示詞這、那的省略。量詞前面的數詞一或指示代詞這、(那)在閩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詞直接與名片語合。例如潮州話:張畫雅絕 (這張畫很漂亮),只雞肥死(這只雞很肥)。與此相關,指示代詞這、那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如普通話這人很好在閩方言說成只個人很好,不能說只人很好;同樣,這書也只能說只本書,不能說只書。
④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在閩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詞直接組合的形容詞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細(小)。例如廈門話大隻牛、細泡燈等。
⑤動詞有 的特殊用法。閩方言動詞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例如:福州話我有收著汝個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廈門話伊有食我無食(他吃了我沒吃),台北話:我有買(我買了),潮州話你有睇電影阿無?(你看了電影沒有)。
⑥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如蘋果買兩斤(買兩斤蘋果)的說法就很普遍。普通話 主語-動詞-賓語的句式在閩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或甲),並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例如我共汝講(我告訴你)。
⑦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例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⑧特殊的比較方式。閩方言的比較句有特別的結構,福建、台灣的閩方言多用甲-較-形容詞-乙表示,如廈門話伊較懸(高)我,台北話高雄較大新竹。也有簡單一點的表達方式:甲-形容詞-乙,如福州話伊懸(高)我。廣東省內的閩方言(潮州話、海南話)比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詞-過-乙如潮州話:牛大過豬。閩方言的等式比較,常用形容詞平的重疊來表示一樣,如我共伊平平懸(我跟他一樣高)。
⑨把字句的表達方式。閩方言把字句的表達方式是把賓語提到最前面,後面跟一個甲伊(把它)即:賓語-甲伊-動詞,閩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這種說法。
I. 福建人說什麼話
福建省是漢語方言最復雜的省份之一。全國各大方言區中,福建占著5種。分布最廣的是閩方言。福建境內的閩方言又分為5個區:
閩東方言區:分布在閩江下游的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永泰、閩清、連江、羅源、古田、屏南等11個縣市的是為南片,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等7個縣市的是北片,以福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區:分布在莆田、仙游、涵江3個縣市(區),以莆田話為代表。
閩南方言區:分布在泉州、廈門、漳州3個市,包括: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同安、大田、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以及龍岩、漳平等地,共 23個縣市。以廈門話為代表。泉州、漳州和龍岩3種口音都有些差異。
閩中方言區:分布在永安、沙縣、列東、列西等4個縣市(區)。以永安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區:分布在建甌、松溪、政和、南平、順昌(東南部)、建陽、崇安、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閩南方言
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內以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為中心的24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 潮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話為代表。
[編輯本段]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給福建人方言學普及一下
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閩南方言 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內以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為中心的24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 潮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話為代表。[編輯本段]主要語言特徵語音方面①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J. 對泉州南少林寺的描寫
泉州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也稱南少林寺,位於泉州清源山余脈東岳山下。 據清蔡永蒹《西山雜志》轉引唐《閩中記》雲:「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可知唐代泉州少林寺的中心位於東岳山「天壇」之旁。天壇遺址仍存,即位於現存「東岳行宮」前面20米處。天壇之旁,南少林寺遺址仍依稀可辨。
泉州南少林寺是一個龐大建築群體,東至東岳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現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在東岳山腳的村莊內,原江夏侯周德興「剪刀剪芙蓉」穴的墳墓稍東,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一地名叫「山門」,位於天壇東側約一里。這便是少林寺的山門。過山門有一條山溝,流水潺潺,名叫「洗腳坑」,傳說進少林寺須先在此洗腳,以示清凈與虔誠。沿山門而上,可見一片開闊地,是少林寺龐大建築群遺址,在上世紀70年代辟為「打靶場」。當年闢建靶場時,曾發現古井和古建築群體牆基遺址。
自唐龍朔元年(661)前後,「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詔焚少林寺」,一千一百年間,泉州少林寺經歷了三興三廢的歷程。
少林寺三次被毀
一、始建於龍朔,廢於天佑
清蔡永蒹《西山雜志》轉引唐《閩中記》雲:唐龍朔元年(661年)以前,「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凡十三落。」「少林寺十三進,周牆三丈,隴田百頃,樹林茂郁。」「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 智空(字道廣)系救唐王聞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其入閩,為閩武僧之始,傳十二門徒,有力能擒虎、善挾千斤之鼎者,有能執千斤之弩、能舞百節鏈錘、飛行迅速者……
《閩中記》又說:唐天佑元年(907),「少林寺反王審知附梁,被毀」。南宋施夢說《東魯詩集》也說:「少林寺宇築清源,十進山門萬丈垣;百畝田圓三嶺地,千僧技擊反王藩。」 「王藩」即指閩王王審知。王審知毀泉州南少林寺,是該寺的第一次被毀。
二、興於太平興國,廢於至元
《西山雜志》載,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泉州南少林寺。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興起。北宋劉昌言詩:「遺跡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興國即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976—983)。惠安縣東橋鎮東湖村保存的張氏族譜復印件載:「仕志,字法義,以石雕名世,工巧絕倫,如泉州少林寺門前之石獅子……」張仕志是宋代人張仕遜的胞弟,說明他參與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門前石獅子的雕刻。
北宋文獻記載,少林寺有山門、大雄寶殿、法堂、達摩祖師堂、十三堂、羅漢堂、玄女堂、藏經閣、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其他配套設施,佔地400畝。2002年復建天王殿時,從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廟構件40多件,其中塔座1個、塔蓋1個、與承天寺應庚塔相似的塔剎7個、石帽4個、柱礎4塊、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徑達1米的榫石就有20塊,體現出當時寺廟建築的宏大規模。 還從現場發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蓋。專家推測,這些構件極有可能是唐宋時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築構件。
唐、宋鼎盛時期,寺內曾住有武僧數千人。
《西山雜志·統志》又載:「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少林寺長老元妙……俗稱趙孟良……(元兵)追至少林寺……先行奇握溫斯也,兇殘成性,揮令沖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憤也。刀光劍影,以一當十,元兵屍橫清源城東,枕骸遍野。唆都至,發矢,千僧斃焉,存者百人……亡入德化(戴雲寺)。」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第二次被毀。
明中期,安溪富翁兼善人李森(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錢購買東岳山大片荒地作為義冢用地,供泉州人免費埋葬屍骸。這些義冢用地,似乎也是少林寺南宋末千僧抗元後被毀的荒地
三、興於洪武,廢於乾隆
《西山雜志》:明洪武十年(1377年),玄妙觀法本(宋末千僧抗元之後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齡百三十有五)勸募州官黃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僧人傳技擊於泉南。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興起。
清道光《晉江縣志·卷69》載:「鎮國東禪寺在仁風外東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後廢。僧人修其舊址十分之一,兼祀知縣彭國光,以彭曾為僧復寺田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師《少林武僧志》(北京體院出版社,1988年)稱:「《少林寺內傳》載,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的嘉獎。當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師曾受命帶領30多個打出山門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並在那裡建立一座南少林寺,做了該寺的方丈。」可知北少林寺的《少林寺內傳》明確記載明代泉州有個南少林寺,至於說是新建,則為誤傳。時至今日,閩南仍流傳著北少林武僧平倭的故事。
清乾隆年間,乾隆下江南,擔心南少林武僧與鄭成功(參見《泉州人名錄·鄭成功》)的黨羽勾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詔焚少林寺……從茲無復敢修者。」部分寺僧避於南安一片寺。此為泉州南少林寺第三次被毀。
火燒少林寺之後,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師避禍民間,繼續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復明。至善、洪熙官及其弟子傳至廣東,繼續發展南少林拳,出了南少林拳王黃飛鴻,後又由黃飛鴻弟子傳至香港,並遠播美國等。
現代重建
1992年10月,泉州市佛教界和地方知名人士決定在原址重建南少林寺,至1997年成大雄寶殿、五觀堂及僧舍。2002年開始在大雄寶殿正前方復建天王殿。此為泉州南少林寺在新時期的復興。
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它始晉唐,盛於兩宋,
泉州南少林至今枝繁葉茂,拳派遠播,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少林武術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鶴拳、五梅花拳等拳種構成了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拳術系統;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明清以來,它傳播到東南亞、台灣、香港、澳門和琉球等地,成為泉州南少林武術的支派。南少林武術薪火相傳,有極強的傳統繼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內外人士尋根溯源,絡繹不絕。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燈衍派,建於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現過"寺僧千人,隴田百頃,樹林茂郁"的盛況。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泉州廣泛開展群眾性武術活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實力雄厚、獨具特色的武術隊伍。60年代泉州業余武術社成立,拳界耆宿紛起響應,氣象為之一新。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市武術協會應運而生,各門派傳人齊集麾下,武術館、武術學校遍布城鄉,再現"泉南千載少林風"的盛況。目前全市已有5個區(市)被國家體委評為"武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