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楓香坡導游詞
布依族先民屬古代「百越」系統,公元10世紀後,史稱「仲家」。布依族以從事農業為主,手工藝發達。
布依族共有254.5萬多人,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95%以上居住在貴州省的黔南、黔西南兩個自治州,鎮寧、關嶺和紫雲等自治縣,畢節、遵義、黔東南3個地區(州)。在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歷史上由貴州遷徙去的。
雲南的布依族人口3.7萬,佔中國布依族人口的1.34%,主要居住在羅平縣沿江河的河谷、壩子。住宅為「干欄式」樓房或半樓房,結構簡單美觀。布依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歷史上沒有文字。
布依族居住的山區,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很多。貴陽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貴州高原的一顆明珠。那裡環境清新,水質清甜,空氣潔凈,沿途山花爛漫,風景如畫,是有名的旅遊區。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邊有一個金銀潭,潭水深遂,清泉湧出一半淺綠,一半金黃,傳說那是因為仙人的金鍾墜入深潭。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布依族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由農家自已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布依族地區多河谷和平壩,山青水秀,聞名世界、景色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區。在布依族地區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種植水稻的農業民族。布依族人心靈手巧,他們製作的蠟染布歷史悠久、圖案美觀,是享譽國內外的工藝品和收藏品。
【禮儀】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 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習俗】
男子喜穿對襟短衣、長褲、包頭巾,婦女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 耳環、項圈等首飾。布依族喜歡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幾戶或幾十戶為一寨,也有上百戶至幾百戶的。住房有「干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述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作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督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宇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
㈡ 如何看待紀錄片《尋找手藝》
這部紀錄片給人一種很心酸的感覺,現在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更多的年輕人也不重視這一方面,使得越來越多的手藝失傳,最後會成為書籍上的知識。希望現在的這種紀錄片越來越多,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知道手藝也是必不可少的。讓更多的年輕人去繼承去發揚這種手藝。
㈢ 嶽麓山楓香意義
深秋季節到長沙,一定要去嶽麓山青楓峽走一走,看一看嶽麓山楓葉。毛主席詞作中的意境就全在那一峽丹楓之中了。嶽麓山楓葉似乎在一夜之間,爭奇斗艷地全變紅了。從愛晚亭到翊武亭,再到麓山寺,紅色的楓葉將嶽麓山點綴得分外妖嬈。嶽麓山將迎來「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最佳觀賞期,喜歡紅楓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哦。
嶽麓山紅葉品種有楓香、毛葉楓香、雞爪槭、日本紅楓、北美楓香、秋火焰、十月紅、挪威槭、夕陽紅、秋焰、元頁槭等。嶽麓山生長的大多是楓香樹,一般要落霜後才會紅。
㈣ 有關貴州布依楓香染的英語介紹!一百字左右,單詞盡量簡單,急急急
Spring, my hometown, green grass and flowers are in bloom. Out of the tree branches, birds singing in the merry. Looking around is the continuous mountains, mountains and rolling hillsides in the spring, as if a domesticated hen the carpet, until the sky. Graceful flowers blossoming in a dotted mountains, attract colorful butterflies; in the depths of the mountain is the terraced rows of shapes, by definition, is the same as the stairs rice; a winding path to article rice into the ever-changing shape
㈤ 楓香染的論文題目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論題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楓香染的論文題目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論題已收到,很快就會為您解答,請稍等。
㈥ 惠水縣風土人情
世居在這塊土地上的漢,布依,苗,毛南,壯,彝,水,回等民族,經世代開發,將惠水建設成為貴州著名的稻粟之地,桔果之鄉。有千年白果樹,荷花池,馬鞍井和原始森林,更有奇特的岩洞葬禮。
㈦ 楓香染與蠟染的區別
楓香染與蠟染的主要區別是,地理標志不同、生產工藝不同、特點不同,具體如下:
一、地理標志不同
1、楓香染
貴州省惠水縣 麻江縣。
二、生產工藝不同
1、楓香染
楓香染採用老楓香樹脂加入適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後過濾而成的楓香油作封蠟,用毛筆蘸溶解的楓香混合油在自織的白布上描繪圖案,再用藍靛浸染,染色完畢後用沸水脫去油脂,再用清水漂洗、晾乾、碾平。
2、蠟染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三、特點不同
1、楓香染
由於楓香染用毛筆和楓香脂、牛油相結合使用,因沒有蠟的裂紋,做出來的圖案精緻、清晰、漂亮。
2、蠟染
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楓香染、網路-蠟染
㈧ 中國古代布料的介紹
蠟染與扎染、藍印花布、夾染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印染工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稱為"蠟纈"、"蠟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民間就開始用蜂蠟作防染材料,用特製的蠟刀或筆,蘸上加溫溶化後的蠟液(由蜂蠟和石蠟製成),在棉布上描繪圖案,然後浸入靛藍缸中染色,將布上的無蠟部分染成藍色,再入沸水中,經氧化洗煉後脫去蠟質,即顯出藍白花紋。宋代以後,蠟染工藝在我國的中原地區逐漸衰退,而在西南,傳統的蠟染如今還滲透於中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蠟染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世代相傳,被譽?quot;不須出土的文物"。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是蠟染的傳統產區,安順、凱里、丹寨、黃平、雷山一帶都是著名的蠟染之鄉。在大山深處,苗族婦女們任意描繪著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花草果實或禽鳥蟲魚,誇張的姿態,大膽的變形,自由隨意的描繪或規整嚴謹的幾何圖紋,用銅筆繪制所產生的韻味蠟線,無一不表現出一種神秘、靈動、活潑和浪漫之美,充滿著生命的活力的生活的氣息,蘊含著古文化的內涵,形成了蠟染的獨特風格。
據史書記載,貴州蠟染從漢朝就已開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蠟染圖案最早源於摹取銅鼓上的花紋,當時使用的方法,是將布蒙在銅鼓面上,用蠟來回磨擦,經過染色,銅鼓上的花紋移到布上,這種方法類似於制拓片。後來,人們發明了銅蠟刀,蘸上溶化的蠟液,可以輕易地直接在布上隨心所欲地進行繪制。這種方法把蠟染從復制變成了創作,擺脫了銅鼓紋樣的束縛,有利於形成蠟染自身的獨特藝術風格,充分發揮了蠟染工具的性能,體現出蠟染的材質美。
貴州蠟染最常選用的是自家織的土布,這種布厚實,經久耐用,有獨特的肌理效果。但在畫蠟之前還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個小時進行漂白、曬干、上漿磨布和晾曬的過程,才能最充分地表現蠟染工藝的魅力。
製作蠟染的蠟料主要的蜂蠟、白蠟、木蠟。甚至楓香樹液等經過高溫熬成後都可作為防染的材料,通常多將蜂蠟和白蠟混合使用。楓香是苗族先祖的象徵和化身,是苗族崇拜的神樹。楓香樹的汁液帶紅色,苗族認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於是用來描繪自己的圖騰和崇拜物的形象。後來,人們發現,美麗的楓香樹流出的楓液中還含的膠質和糖分而具的防染作用,一般和水牛油加熱攪拌繪制,染後圖案更加鮮亮。於是就用百年大楓香樹液在白布上作畫,再經過染色、漂洗、製成祭祀服裝和旗幡,又從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這就是民間傳統「楓香染」。
古代的染料,主要為天然染料,分為植物性染料,動物性染料和礦物性顏料。從發現的古代紡織品及文獻記載看,先秦至漢代,主要是使用礦物顏料,那時多採用礦石研成粉狀而成,這類顏色統稱為礦物色。同時從夏代至戰國期間不僅研製各種礦物性染料,還開始使用植物染料,在個別地區還有少量染料來源於動物血液。漢以後,礦物顏料已用得不多,植物日益普及,並由原來採用蓼藍鮮葉浸液染色,改進為將蓼藍葉子用水完全泡爛再按比例加石灰製成藍靛後再進行染色。紅色染料用茜草、紅花、蘇木,藍色則用蓼草、木藍,黃色多用黃櫨、梔子、槐花、鬱金等。這些常用的植物染料發展到唐代,便成了相對固定的印花用染料。
貴州黔東地區的苗族,自古以來普遍使用蓼藍來做蠟染的主要染色材料。其它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硃砂)則用於塗染或筆繪。藍靛染色穩定,不易褪色,一件蠟染衣服往往可以穿上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村民們將收割來的藍草的莖葉放入池、缸、木桶或土坑內,再在上面壓上沉重的大石頭,加冷水浸泡6-7天,每隔兩天翻動一下,待完全泡爛發酵,水面浮起紫紅色的氣泡,把靛葉殘渣撈凈。再按一定比例將生石灰深化後倒入缸內,(大約5千克靛葉用1千克石灰)用水瓢或竹桿攪動1-2小時。隔夜後藍靛凝結沉澱,倒去上面的清水即成藍靛漿(民間俗稱"干靛")。但要染色,還得把藍靛漿加水和草木灰水、苞谷酒等其它促染劑調制在一起,染液才算配好。
入缸染色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浸染過程中,首先將白布投入溫水(攝氏20度左右)中浸泡數小時,然後放入染缸中浸染。此外,在染色過程中,還要用黃豆水、紅子根水、土酒和牛膠反復上漿1-2次,以增加染料的附著力。浸的次數越多,顏色越深。如此反復三至五天,確認布料已經染好為止。
蠟布染色完成後需在鐵鍋中加適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少許食鹽將織物投入沸水進行高溫脫蠟處理,去掉織物表面的剩蠟和浮色。最後,取出蠟布在清水中反復漂洗,使殘蠟和浮色與織物徹底分離,然後曬干,再根據需要加工成實用品。
㈨ 誰有地理與服飾的資料啊,越多越好。要分類整理哦!
布依族服飾文化凝聚了布依人民智慧的精華,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對所處的地理環境的適應。隨生產力的發展,保護瀕臨消失的民族服飾具有重要的意義。布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由「百越」族群中的「駱越」演變而來,主要居住在貴州黔南、黔西南州,安順的關嶺、鎮寧、紫雲等縣以及貴陽、六盤水、黔東南的部分地區,人口約254.5萬(1990),是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15個少數民族之一。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認識自然、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服飾文化,成為布依族地區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參照物,是布依族地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本文力圖揭示布依族服飾的深刻內容,意在為推進對布依族的全面研究,宏揚少數民族文化,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服務。 任何區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同本地區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所謂地理環境是指社會所處的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動植物的分布情況等,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實用是服飾最基本的功能。①無論是物質生活資料極為匾乏的古代,還是物質財富較為豐富的現代,概莫能外。每個民族由於自己所處的地域、氣候、河流等地理環境的不同,因此對服飾實用功能的選擇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說,地理環境不僅決定著服飾的實用性,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民族服飾特點的形成與發展。當然,地理環境對服飾實用性的決定作用會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產力水平越低,地理環境對服飾實用性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就會被逐漸弱化。 首先,地理環境為布依族服飾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原料。布依族人民生活的地區大部分位於溫帶,海拔較低,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為19℃左右,無霜期約為8個月,優越的自然資源為布依族服飾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 服飾的最初功能是防寒,遮體。墨子說:「飢即食之,寒則衣之。」《釋名·釋衣服》說:「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以庇寒暑也……。」②布依族古歌《造萬物·造棉》中唱到:「遠古那時候,世上沒有棉,人人掛樹葉,個個裹樹皮。」後來人們才發現:「山上有種花,葉子真大張,葉片圓又滑,真象大巴掌……,拿花慢慢捻,細細絲又長,結實不易斷,好比蜘蛛網。」於是「大家快去揀,揀來野花花,姑娘就捻線,線子挽成團,就把布來編。」③據新石器時期考古發掘的石紡輪等大量遺物表明,7000多年前,布依族人民已能將野生植物纖維捻成細線,織成粗布……。④《南史。夷貂》中載:「林色國,木漢曰南邵象林縣,」有「古貝者,樹名也,其華成是如鵝毛,抽其緒紡之以作布,布與薴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班布。」《後漢書·南蠻傳》中已有了「織績木皮,染以革實,好五色服」 的記載。由此可見布依族人民早已把本地優越自然條件所提供的葛麻、茅花等植物纖維作為原料,從而「織布為衣」。明代以後,隨著棉花在布依族地區的種植,布依族人民才逐步以棉花作為服飾的主要原料。 其次,地理環境對布依族服裝款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布依族地區氣候溫熱、雨量充沛,為稻穀種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布依族亦有「仲(種)家」之稱。道光《廣南府志》卷三說:「白沙人,散居四方……每於暇日,男子俱往河內撈魚,時當耕種,彼亦辛勤。」「黑沙人,散處溪河,男女俱耕種,亦知貿易。」⑤這里的白沙人,黑沙人均系仲家的一部分,為適應布依族的稻作農耕與其地理環境而產生的布依族服飾,其主要特徵是穿裙、椎髻,身、袖、腿都比較寬松,體現出「男朴女繁」的特點。即男裝較為簡單,穿對襟衣,大褲腳,戴青帕;婦女的服飾則豐富多樣,大部分是短衣長裙。《貴州通志·苗蠻》記載:「仲家·一婦人多纖好,以青布蒙髻,長裙短袖,多至二十餘幅,拖腰以彩布一幅若緩……。」在炎熱的氣候中,寬松的衣服通風透氣、舒適涼爽,寬松的褲子便利於在多雨天氣的河流邊行走及下田勞作,大衣袖易於靈活地使用勞動工具。後來許多地方婦女都「易裙為褲」,但大都保留了寬松的特點。現在許多地方保留下來的壽衣與禮服也亦如此。這正體現了布依族以寬松為主要特點的服飾,正澎應了布依族地區的氣候、地形、河流、雨量以及農耕經濟等條件而形成的。 第三,布依地區山多林密,植物種類繁多,染料資源豐富,為布依族印染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布依族印染工藝具有較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技術水平。色調主要以青、藍、白為主,工藝獨特,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西方人稱之為「中國術」,體現了布依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布依族人民早就能從植物的根、莖、葉中提取青、藍、紅等各種染料。如從板藍根中製取蘭靛染料。《後漢書·西南夷》中說到哀牢),「土地沃美,宜五穀桑蠶,染彩,交綉,錦疊,藍干細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布依族印染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了「南寧州特產……蜂蠟、蠟染布」的記載。而我們所熟知的鎮寧扁擔山則有布依族「蠟染之鄉」的美譽。⑥表明布依族在印染方面有許多獨到之處。尤其是布依族的蠟染藝術,更是為我國印染技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蠟染是以蜂蠟、楓樹膠等為原料,染制時,先將白布平鋪於桌子或木板上,把蠟放入鍋中,加熱待之溶化後用蠟刀沾上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放進染缸中多次浸染,待布料全部被染料浸透後取出,然後置於陽光下曬干,再放人清水中煮沸,待蠟被煮脫後原來畫有蠟汁的地方便現顯出白色的花紋圖案。《貴州通志》描述了蠟染的製作方法: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即去蠟,則花紋如繪。」此外,布依印染還有疊染和楓香染,疊染即把白布按照所需花紋折疊紮好或用粗麻線鋪成花紋,然後用麻線包起縫好,再放入染缸里浸染,折線即出現花紋。⑦楓香染則用楓香樹脂作防染原料,方法與蠟染相同。 第四,布依族服飾的圖案也體現了地理環境對服飾的決定作用。布依族服飾圖案構圖巧妙,變化多樣,裝飾性強,既有寫實形態的花、鳥、蟲、魚動植物紋飾,如蕨菜花、茨藜花、花瓣、飛鳳、鴛鴦、魚鱗紋等,也有抽象形態的幾何圖案,如曲線、螺旋、齒形、水波、三角、方格、圓圈、雲雷等紋飾。蕨菜紋、茨黎花紋等寫實圖案與布依人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的物產緊密相連。抽象的圖案則是布依人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的高度概括。無論是寫實動植物紋飾還是抽象的幾何圖案,當初都包含著嚴肅的圖騰崇拜的含義和內容。「圖騰崇拜則是原始人意識中關於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處於混沌未分時,他們將自然物視為自己民族祖先或民族象徵的幻想反映。」⑨由此可見,布依族服飾上的圖案是布依人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自然界的生物在服飾上的藝術體現和升華。 布依族服飾的發展、演變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當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時,服飾則保留其傳統模式,當地理環境相對開放時,則會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布依族深居高山地區,高山險地往往成為本地區的天然屏障,他們與外界交往較少,其服飾受到外界的影響也較少,主要通過群體相互學習,父母傳授等方式使本民族服飾得以保留和傳播,布依族姑娘一般從七八歲就開始學綉花,十二三歲便能上機織布。長大後,個個會挑花,人人會織布。 所以布依族觀念中,常把針線活的好壞,作為評價一個姑娘聰明才智的標准。《黔書》中記載,布失婦女「多纖巧而勤於織」。這種封閉、隔絕的狀態,使其服飾保留著傳統的文化特徵。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他們的服飾原料由多為動植物皮毛和自紡自織的棉布轉變為經過再加工的棉布、綢緞、呢絨、化纖等原料了。另外隨時代的變遷,統治者的干預,布依族服飾也不斷變化。從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布依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後,由於清政府強迫少數民族改裝,使布依族服飾發生了較大變化。另外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漢人不斷涌人民族地區,使布依服飾漸改漢裝。民國時貴州省主席楊森「把少數民族服裝說成是『笨重丑劣』的東西,不讓一個民族有不同的服裝、文字、語言」,強迫布依族人民改裝。 解放後,我們黨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行了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使布依族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布依服飾又進一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部分地區傳統服飾只較多地出現在節日盛會等場合,平時已著漢裝,大都穿上了商店裡買的各種汗衫、襯衣、外衣等,許多青年人還穿上了西裝,戴上了手錶,黔南的都勻、獨山等地平時已幾乎見不到民族服裝,只在一些禮儀活動、盛大節日中才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 布依地區隨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民族交往的頻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原有的民族服飾文化瀕臨消失。一些地方的民族服飾已基本失去其傳統的特點。因此,保護布依族服飾已勢在必行,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來保護布依族服飾。 一、進行布依服飾文化的調查、挖掘工作;了解布依族服飾及有關布依族服飾的音像資料、圖片的存在狀況並對其進行研究;對布依族服飾進行收集、珍藏和保護,並不定期進行展出,為宏揚布依族服飾文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策劃民族特色旅遊產品,開設民族服飾店及營銷網路。生產時要瞄準銷售方向,保證產品質量,使其品種、色彩、款式多樣,努力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適應多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可生產家庭裝飾品如窗簾、桌布、座墊及旅遊紀念品如領帶、旅遊包、花包等。 三、做好布依服飾的宣傳,充分利用各種服飾展銷會、交流會、文藝演出、旅遊手冊等傳播媒介作宣傳,提高其影響力。 縱觀前文,布依服飾文化的產生、發展與其地理環境緊密相連,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審美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布依服飾逐漸喪失其傳統的民族特色。因此保護布依族服飾的民族特色、藝術價值,在以民俗旅遊為旅遊主題之一的當今,顯得尤為重要。
㈩ 用自然植物染色的花米飯好看又好吃,真的好吃嗎
是的 想那些蔬菜啦 上的色好看又好吃 還補充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