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朱元璋是怎麼起家的
參考:140248.htm?fromId=1690&from=rdtself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蝗蟲吃得乾乾凈凈。禍不單行,接著又發生了瘟疫。一時間,家家戶戶都死人,一個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21]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其64歲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29]可嘆朱世珍一生勞苦,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處。朱元璋和二哥放聲痛哭,驚動鄰居劉繼祖,於是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30]三十五年以後,朱元璋回憶起此事時,仍難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不到半個月,昔日和睦溫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愛也一去不復返了。家破人亡的慘痛,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的心境,使他彷彿跌進了無底深淵。這時,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2][21]
朱元璋在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想起幼時曾經許願捨身的皇覺寺,於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3]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於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捨,主持高彬法師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游化緣。[31]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念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2][21]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裡年景好就往哪裡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32]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21]
朱元璋在外雲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於是在回到皇覺寺後,朱元璋發奮勤學,廣交朋友,准備干出一番事業來。[2][21]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2][21-23]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2][19][21]
成長之路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
早期和朱元璋結識的徐達[33]
興的賞識,[34]於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名馬秀英(即後來大腳馬皇後),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35]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重八了,於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朱,為「誅」,元,指大元朝,璋,一種尖銳玉器,意思就是誅殺元的利器)。[2][17-21]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准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2][21][36]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2][19][21][37]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安徽省滁州市)。[2][21][38]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2][19][21][38]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傷心。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甚是可憐,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2][19][21]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2][19][21]
1355年,朱元璋用計一舉攻克了和縣。消息傳來,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2][21][39]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2][19][21][40]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在浙西駐扎6年(吳晗曾經著有《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寶庫》),藉助覆船山(是徽州白山,主峰擱船尖)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41]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以這里原有的《九宮八卦陣》訓練明教聖戰士,韜光養晦,以圖大業。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因為此時實力十分微弱,自己也處於幾家大軍閥中間。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2][19]
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
南京石頭城
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只能望江興嘆。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並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沖殺,攻克採食,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2][19]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42]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2][19][43]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2][19][44]
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44]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2][19][45]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沒有對付不了的敵人,並且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2][19]
在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
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的劉基[46]
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執法如山的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2][19]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長、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即唐桂芳,以字行),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2][19]
統一江南
主詞條: 鄱陽湖大戰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2][19]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47]後來他殺死倪文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塑像[48]
俊,並於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2][19][49-50]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50]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51]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知道劉基有主張,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2][19][52-53]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54]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55]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2][19][52][56]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57]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58-59]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60]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61]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62]陳友諒被亂箭射死。[2][19][63]
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2][19]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64]在吞並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2][19]
張士誠是泰州人,早年販賣私鹽為業。[65]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66]1356年,建都平江(今蘇州)。消滅陳友諒父子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2][19]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67]檄文列舉了張士誠八大罪狀,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與西吳有關外,其餘的全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不看開頭和結尾,非常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元朝的討伐令。這表明朱元璋已經以順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備繼承王朝的正統。[2][19]
朱元璋的軍隊攻勢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2][19]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68-69]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2][19][70]
建立大明
主詞條: 洪武之治、徐達北伐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71]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72]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
清朝康熙皇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
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17-18][20][73]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74]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至此道通天下。[19]
1368年元大都被攻佔,元帝國宣布滅亡,標志著朱元璋從1352年作戰以來又一個重大的戰爭變化。他不再是要為爭取政治生存和個人性命而戰爭了,也不再需要拼全力來征服中國本部的土地了。戰事雖然仍舊很重要,但它越來越多地限於在邊境作戰,而其他與軍事有關的問題都突出起來了。它們包括這樣一些問題: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軍隊的完全承認;建立一個允許經濟運轉的和平時期的軍事體制,但要避免大規模復員所帶來的社會緊張。盡管有這些要關心的事情,可是在1368年到1372年之間仍有軍事行動,它將大大地影響明朝未來歷史的進程。有三個省已被征服:山西、陝西、甘肅和四川。[19][75]
憂勞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遺詔[76]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後世康熙帝歷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
② 梁河縣的民族風俗
2009年,梁河縣在縣直中青年幹部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政策知識講座,各中小學校社會課中穿插講授民族常識及有關法律法規。九保、曩宋兩個民族鄉的中小學開設了《民族常識》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月」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撥付各鄉(鎮)活動經費5萬元,出板報2期、張貼大小標語170條;九保、曩宋兩個阿昌族鄉分別舉辦第26個「民族團結月」暨民族鄉成立20周年慶典活動,遮島鎮到各村委會(社區)召開座談會,對與會的老年人進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發表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推動全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台階》的電視講話。 阿昌阿露窩羅節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個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最隆重最富於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是「窩羅節」。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窩羅節」。1995年改為「阿露窩羅節」,節慶時間定於每年的3月20日,節日標志為弓箭和青龍白象。
梁河縣阿昌族阿露窩羅節活動首先是選神樹。其次搭建祭台。再次開始祭祀。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羅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節日活動可以持續幾天至半月,這期間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麗和聰明智慧的時節,也是男青年追求恩愛伴侶的大好時光。
德昂澆花節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來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頭」兩個自然村,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澆花節(也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於清明節後五至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
傣家潑水節
清明節後七天,既是迎新送舊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歷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的來歷有「小洗血跡」、「紀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傳說,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相潑水祝福。潑水節是歡樂、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夕,許多傣家人都要做「潑水粑粑」送人,表示歡迎。
節日期間,城鄉各地處處水花飛濺,互相潑水祝福,成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節日期間,還舉行賧佛、堆沙、丟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腳鼓舞、放孔明燈、唱傣戲、民族武術比賽等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節慶之期。梁河的景頗族主要以浪速(羅俄)支系為主。目瑙縱歌(浪速語稱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萬人之舞」。節日盛會於廣場中央,高豎目瑙柱,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由頭戴兜鍪、用孔雀羽毛為頂飾的男子在前領舞;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換。
③ 神道教在當今日本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簡稱神道。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最初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5~6世紀之際,吸收了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佛教、道教的某些教義或思想,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大體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統。信仰多神,號稱有八十萬神、八百萬神或一千五百萬神,特別崇拜作為太陽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稱日本民族是「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就是神統。祭祀的地方稱神社或神宮,神職人員稱為祀官、祀掌等。明治維新(1868)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處於依附地位,二者結合形成兩部神道、天台神道等神道學說。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7),一部分神道學者把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義與中國宋代朱熹理學相結合,強調尊皇忠君,主張神道獨立;從而出現吉川惟足的吉川神道、山崎暗齋的垂加神道等學派。德川後期,由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逐漸形成復古神道;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古代典籍闡述神道教義,反對神道教衣服儒、佛,並利用部分儒佛學說和某些西方神學思想來解釋神道教義,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世界秩序。同時,在民間以傳統的神道信仰為基礎,吸收復古神道等神學理論,陸續形成若干神道信仰團體,後稱為教派神道。明治維新後,為了鞏固皇權,實行神佛分離,以神社神道作為國家神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據日本新的宗教法令規定其為民間宗教。
神社神道
神道教的主體。因以神社為主要祭祀場所和宗教活動中心而得名。又因重視對天地神祗和祖先神的祭祀,亦稱祭祀神道。崇信皇祖神天照大神,主張神皇一體、政祭一致。明治維新以後居於國教地位,被稱為國家神道。在行政和教育上與國家密切結合,進行敬神愛國、崇祖尊皇教育。全國有大小神社八萬多個,其中重要的有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供奉明治維新以後一百多年來在內戰和侵略戰爭中死亡的官兵名冊,其中包括被遠東軍事法庭處以絞刑的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
主要經典
1.《古事記》三卷。
元明天皇時太朝臣安萬侶著於和銅五年(712)。上卷為「神代」(神世列代),記載開天闢地至神武天皇誕生(一說神武天皇即齊人徐福的),其中包括天地初開、國土生成、天照大神、天岩戶屋、大國主命獻讓國土及天孫降臨等神話;中卷記載神武天皇到應神天皇;下卷記載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的種種傳說。
2.《日本書紀》
也稱《日本紀》,三十卷。元正天皇養老四年(720)命舍人親王太安麻呂等撰。第一、二卷是神代,第三~三十卷記載從神武天皇到持統天皇的歷史傳說和史實。
主要神祗
1.造化三神。
《古事記》中記載天地形成後最早出現的天御中主神、高皇產靈神、神皇產靈神,此三神創造萬物,並謂天御中主神是天地初分時天上最高的元始神,與皇祖神天照大神受到特別尊崇。
2.伊奘諾尊(亦作伊邪那歧命)。
日本神道教所說神世七代中最後一對配偶神中之男神,與女神伊奘冊尊(亦作伊邪那美命)一起成稱為日本國土的生成神。謂此二神受天神之命造成八大洲(日本國土)、山川草木以及主宰萬物的各種神靈,其中包括天照大神、月讀命、素盞鳴尊等神。
3.國常立尊。
天地開辟後最初出現的神,即神世七代的第一代神。《日本書紀第一卷載稱:「天地開辟生成之初,於時天地之中生成一物,狀如葦芽,便化為神,號國常立尊。」
4.大國主命。
也作大國主神、國造大神,又名葦原醜男、八千戈神、大己貴命。為國土營造神。據《古事記》載,大國主神奉天神之命,與出雲國的少彥命共同經營國土,開墾田畝,興修水利,開拓山林,發展畜牧,除災醫病。後把國土讓給天孫瓊瓊杵命,而專司「幽界」之事。
5.天照大神。
亦稱天照大御神、天照大日[這個字找不到,為雨字頭中間並排三個口下為女字底]貴、大日[同前]貴,伊勢神宮稱之為天照坐皇大御神;是太陽女神,日本天皇尊奉為祖先神。《日本書紀》稱伊奘諾尊和伊奘冊尊生出大八洲及山川草木後,「共議曰:吾已生大八洲國及山川草木,何不生天下之主歟?於是共生日神,號大日[又是那個什麼什麼字,同前]貴」。後派天孫瓊瓊杵尊下治「葦原中國」(日本),於是,天照大神後裔世世代代作為天皇統治日本。
6.瓊瓊杵命。
亦作天津彥彥火瓊瓊杵尊,神道教謂其為天照大神之孫(天孫或皇孫),奉天照大神之命降世統治日本。《日本書紀》載,天照大神與高皇產靈神議,派瓊瓊杵命君臨葦原中國。
神社和神宮
祭神的場所。原為各地農村共同舉行農耕儀禮之所,稱作神籬(周圍植常青樹,中間清凈土地為祭神之所)或磐境(周圍置以石頭,以岩石充當神座),後來發展為建造屋舍、神殿,按時祭神。歷來數目很多,據平安(794~1192)中期《延喜式神名帳》載稱,當時國家承認的神社有2861個。明治末年有十一萬余個。根據1975年的統計,全國尚有神社八萬余。
神宮是神社的一種,其地位一般比神社高,據據平安中期《延喜式神名帳》載,當時允許稱「宮」的神社有伊勢國(今三重縣)的皇大神宮、豐受大神宮,以及作為這兩宮別宮的荒祭宮、瀧源宮、伊佐奈岐宮、月讀宮、高宮,還有下總國(今茨城縣)的香取神宮等,共十一座。其中以伊勢神宮最有影響。
學說和學派
九世紀初至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佛教極為盛行,神道教由於沒有嚴格的教義體系和完備的組織,一時成為佛教的附庸。佛教把本地垂跡說應用到對神道教所奉之神的解釋方面,謂佛或菩薩是本或本地。而日本神道教的諸神是佛或菩薩為應機說法而顯現的化身(或分身),稱為垂跡;有時也把日本諸神作為佛教的護fa神。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先後形成兩部神道和天台神道等。
1.兩部神道。
亦稱兩部調合(原文作習合)神道或真言神道。兩部指佛教真言宗所說的金剛界、胎藏界,調合指佛教、神道融合一體,如日本《羅山文集》卷六十九:「所謂兩部習合神道,乃最澄、空海等只沙門,以佛法合於佛道,以金剛、胎藏兩界合於陰陽,遂以為神佛本跡一體。」這種神道學說是以本地垂跡理論為指導,用真言宗「金胎(金剛界和胎藏界)不二」思想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認為世界萬有的基本要素是金剛界(智、心、識)和胎藏界(理、色、地、水、火、風、空),而大日如來是統一金、胎兩部的本體,一切皆為大日如來的化身。伊勢神宮內宮所祀天照大神為胎藏界的大日如來;外宮所祀豐受大神為金剛界的大日如來。從鐮倉到室町時期(約十三~十五世紀),教理逐漸系統化。主要文獻有《麗氣記》、《中臣祓兩部鈔》等。
2.天台神道。亦稱日吉神道(因所奉山王在日吉神社)、山王一實神道。以天台宗空、假、中三諦圓融教義為基礎建立。認為釋迦牟尼是一切神、一切存在的本體,也是日本天台宗大本山比睿山保護神山王的本體;山家(天台宗)的山字的豎三畫即空、假、中三諦,橫一畫即一字,這是三諦即一之意;同樣,山王的王字的橫三畫為三諦,豎一畫為一,也是三諦即一。日本天台宗用這種學說來論證身佛同體之義。主要文獻有《山家要略記》、《三寶住持集》等。
日本進入鐮倉幕府時期(1192~1333)以後,確立了以封建領主經濟為基礎的武士統治體制。宗教界舊有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真言宗等日見衰微,而新成立的凈土宗、真宗、日蓮宗以及新從中國傳入的臨濟宗、曹洞宗正在迅速傳播,在神道界也出現了反對神道教依附佛教的神道學派,其中影響大的有:①伊勢神道。十四世紀由伊勢神宮外宮祀官度會行忠、度會常昌等創立,故亦稱外宮神道或度會神道。否認本地垂跡說,提出系統的以神道為主體,以儒、佛、道為從屬的神道理論。認為宇宙的本原神是國常立尊,其創造萬物的神妙稱做天御中主神,二神共為一體。宇宙本原神具有五行之首的水德,而伊勢外宮所奉的豐受大神是水神和食物神,與天御中主神也是同體;伊勢內宮所奉的天照大神是日神,具有火德,與豐受大神互相依存;並強調神皇一體思想,認為「大日本者,神胤也。……神者君之內證,垂慈悲而同塵;君者神之外用,昭儉約而治國」。他們還注重封建道德的宣傳。主要文獻是《神道五部書》。②吉田神道。由室町時期文明年間(1469~1487)京都吉田神社的祀官吉田兼俱(祖姓卜部,說明是巫師的後代,家傳的職業)創立,也稱卜部神道、唯一神道(謂日本自古唯有神道,「純一無雜」)。反對「佛主神從」的神道學說,認為宇宙的根本神是太元尊神,《日本書紀》中稱之為國常立尊,它是萬物的本體;不是神為佛的化身,而是佛為神的化身;神道是安人心、防鬼神之道;人心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七個機能,人身有生、長、病、老、死五種機能,而要使這些機能表現正常,就應作「內外清凈」的修行。自稱所創神道是無本宗源神道、大日本國固有之神道。主要文獻有《神道大意》、《唯一神道名法要集》。
江戶時期(1603~1867),儒學從佛教中獨立出來並得到迅速發展,一些神道學者吸收儒學的理論,特別是其中的朱熹理學,創立了神儒調合的神道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①吉川神道。亦稱理學神道。創立人吉川惟足先從伊勢外宮度會延佳學度會神道,又從吉田兼從學吉田神道,並吸收朱熹理學而建成。認為朱熹理學中的太極即日本的國常立尊。一切神皆為太極的具體表現。把一般神社神道稱為行法神道並予以批評,稱自己的神道為治天下的神道,推崇儒家倫理,特別強調君臣之道,謂人倫之道以君臣之道為最高,以此忠道貫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之道,而「君臣之道,萬古不易」。五行中土是萬物之母,金是五行中最重要的,就人心講它是義,是「敬之用」;敬義一體,此為人倫道德的根本。主要文獻有《神代大意講談》、《神道大意注》、《日本神道學則》、《神代卷惟足抄》等。②垂加神道。山崎暗齋創立。暗齋名嘉,字敬義,暗齋是號,幼曾出家為僧,後習朱子學,還俗為儒,晚年從度會延佳和吉川惟足學神道,把朱熹理學與神道教結合起來創立垂加神道。垂加兩字取自吉川惟足所授垂加靈社之號,原出自度會神道的經典《倭姬名世紀》:「神垂以祈禱為先。冥加以正直為本」[不知道這是不是《犬夜叉》里冥加老祖名字的出處]。暗齋常以「神垂祈禱,冥加正直」為座右銘。其神道學說主張「道即大日[還是那個不認識的字]貴之道,教則猿田彥神之教」,猿田彥神即迎天孫下治人間之神;並以朱熹的理氣說和五行說解釋神世列代的神話,以陰陽五行配天神七代;鼓吹尊皇忠君,大義名分,宣傳以日本為世界中心的神國思想。主要文獻幼《神代卷風葉集》、《中臣袚風水草》、《垂加草》等。
從江戶時期元祿年間(1688~1703)到明治維新,由國學者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完成復古神道的學說體系,反對神道依附於佛教或儒教,反對用儒佛思想解釋日本古典和神道[其實日本古典還不是移民日本的通古斯人的薩滿教傳說結合受從朝鮮半島傳入的儒家思想影響而完成的,真反到根上去了],主張依據日本經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來探明日本神道教的本義。認為宇宙萬物的創造神是天御中主神,世界分為顯(現世)、幽(死後世界)兩界[呀,很多日本動漫、游戲都接受這個學說呀,有時名字不一樣了,《月華劍士》里稱作常世和現世],現實世界由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統治,而死後的世界由大國主命統治[咦,安彥良和的《大國主》好象不是講這個的]。人死後要在幽界接受審判。根據生前的不同行為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善成神者將長生不死。認為倫理綱常中孝道最重要,廣義的孝包括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鼓吹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當統治世界,其國體皇位尊嚴無上。其思想對明治維新王政復古有很大影響[尊王派的理論導師……],也是近代神社神道的主要理論依據。主要文獻有荷田春滿的《創學校啟》,本居宣長的《直毗靈》、《玉鉾百首》、《百事記傳》,平田篤胤的《古道大意》、《俗神道大意》等。
教派神道
江戶末期荷明治維新以後,在民間以傳統的神道信仰為基礎,吸收復古神道等神學理論,陸續形成若干神道信仰團體。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十三派,統稱教派神道。這些教派雖然主要信奉神道教義,但各派各有教祖、獨立的教義荷比較嚴密的宗教組織;而一般又不以某一神社為活動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教派中又陸續分離出許多新的神道團體。
神道大教
原稱神道本局,1940年改稱此名。明治維新後,曾設大教院,向全國派遣神道宣教使,傳布神道教;後在要求信仰自由的社會輿論壓力下,解散大教院。1875年一部分神道教神職人員聯合組成神道事務局,以聯絡全國神社神宮並宣傳神道教理。1876年黑住教、神道修成派脫離神道事務局而獨立,1882年神道事務局脫離國家行政機構成為民間獨立的一個教派,即神道本局。教義與一般神社神道略同。
黑住教
十九世紀初黑住宗忠創立。明治維新後曾一度被並入神道事務局,不久獨立。以黑住宗忠謂教祖,以其所著《黑住教教書》為經典。認為天照大神不僅施國家的本原,皇室的祖先,而且施宇宙萬有的「大元靈」;人若體驗道它的神德,就可以達到神人合一境界,獲得不生不死的偉大生命。天照大神通過「誠」顯現出來,誠的本體,即天照大神的意志,也就是所說的天;因此,信天樂命,也就是盡誠。設七條神誡,要求信徒虔誠、謙順、勤勞等。
神道修成派
也稱神道信成派。明治初年新田邦先創立。以復古神道的理論謂基本教義。認為人心謂神靈所賜,本無邪惡;修道之要施勿使善心丟失。修身之根本是「修理固成」,即各守本分,勤勉其業。謂軍士者精於武藝,為國盡忠;為農工商者盡力本業,行為端正。
出雲大社教
明治初年千家尊福創立。以大國主命為主神,同時奉祀造化三神和天照大神等。認為造化神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雖殊,其本則一;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制符合神意;宣稱應上報皇室國家,下盡臣民本分。
扶桑教
江戶初期穴[本來是寶蓋頭下一個六字,字型檔無有]野半創立。奉室町合安土桃山時期(十六世紀後半葉)的長谷川角行為教祖,教典是《神德經》合《神理大要》。奉天御中主神等造化三神為主神,同時奉祀天照大神等神。稱神道即國法,其本質是祖宗建國精神德延長和體現。該派所說的神道實際指復古神道、古道或大道。
神習教
明治十四年(1881)芳村正秉創立。奉祀天御中主神等造化三神,以芳村的《教義大要》等為經典。宣稱復古神道為「大中至正的天地自然之道」,它貫通天地上下、古今中外。傳此道者應內修精神,外修教義,研究神之奧義,以感動天地。有十條教規,大意是敬神愛國,為君盡忠義,為親務孝養,為人謙遜,勤於業務等。
御岳教
明治初期下山應助創立。以國常立尊、大己貴命、少彥名命三者為主神。主張「發揚三神之神德」,「宣明尊皇愛國之大義」,小則使人盡天賦之性,各盡所能;大則輔翼國政,使國安寧。
神理教
明治初年佐野經彥創立。原屬神道本局,後歸御岳教統轄,1894年獨立。奉祀天御中主神、天照大神諸神,以政府提出德《三條教令》為基本教則(即體敬神愛國之旨、明天理人道、奉戴皇上,遵守朝旨),宣傳遵奉天然固有的理法,以此安心立命為宗旨,認為百難萬病自心生,只要心正行直,百難自消,萬病即愈;並提倡忠君孝親的儒家綱常,大義名分等。還認為語言中有神靈存在,傳授所謂「言靈學」。
金光教
江戶末、明治初川手文治郎(亦稱赤澤文治,後改稱金光大神)創立。中國陰陽五行學說傳入日本後,在民間興起金神(五行之一金的精靈)崇拜,說金神掌兵戈、喪亂、水旱、瘟疫,按時沿不同方向遊行天下,若人的行動觸犯其方位,將受崇遭災。川手因家人和牲畜連續喪亡,認為使金神作祟,對金神的信仰越來越深,後自稱金神傳授其「生神金光大神」之號,從而創教。把一向被認為是凶神的金神改造為慈悲神,稱之為金乃神或天地金乃神,並宣稱是宇宙的本體神,人類的祖先;由於它的神德,萬物得以生長化育。謂人們應當感謝神德恩典,信奉金光教。鼓吹敬神愛國,認為信、忠、孝三者共謂一體。
禊教
江戶末年井上正鐵創立。日本神道教自古認為人有罪穢,課災河海水中洗干凈,稱之謂「禊」,廣義的禊還包括祓,即向神祈禱悔罪,以消除身上德罪穢。因該教以傳布禊祓之神教謂本旨,故名。宣稱通過至誠德禊祓修行,可與神同靈;並要信徒敬神尊皇,勤業報國。
大成教
明治初期平山省齋創立。奉祀天御中主神等天神地祗之外,還奉祀教祖平山省齋,尊之為素山彥弘道命。強調崇敬天皇,彰明綱常。修行方法使靜坐調息,向神立誓,以達到「內外清靜」。
實行教
明治初期柴田花守在扶桑教基礎上創立。尊扶桑教教祖長谷川角行為教祖。主張「惟神之大道」(即復古神道)。反對「空理空論」、「虛文虛飾」,注意「實行」,要求信徒宣傳神道教義,祭祀祈禱,遵守倫理道德,按時登富士山致祀,以祈禱國家安寧,寶祚無窮等。
天理教
江戶末期中山美伎子創立。中山原是奈良縣一地主家庭之主婦,後自稱天理王明神(原稱天輪王明神)而創教。把日本神道教信奉的國常立尊等十神統稱為天理大神或天理王尊,作為主祀神。該教於1970年退出神道教派聯合會,自成系統,成為日本新興教派之一。
大本教
教祖出口直原是京都府的農婦,生活貧困,信奉金光教。52歲時,長女和三女精神錯亂。她自稱金神附身,寫出《神諭》,宣稱要靠金神之力改建「三千世界」。1897年脫離金光教獨立,在農民和市民中獲得迅速發展。出口直死後,其婿出口王仁三郎掌握教權,大本教有更大發展。在教義方面吸收佛教的若干思想,並吸收某些民俗信仰。宣稱現實世界已經沒落,必須加以改建,理想的彌勒世界就會到來[彌勒世界?這傢伙抄襲真言宗的啊],並批判現實社會和西方文化。出口王仁三郎會「安魂」方術,對出口直的《神諭》作新的解釋。謂金神即國常立尊,時機一到將再次出現。打倒惡神而建立真正的皇道。由於教派迅速發展,而教義中又包含否定現實社會的因素,引起當局疑懼,曾於1921年和1935年兩次遭到鎮壓(國內某功的日本版,哈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採用世界語和羅馬字,提出人類愛善,萬教同根的口號,積極向國外開展活動。1925年成立「人類愛善會」,與亞洲、歐、美一些神靈團體合作,呼籲世界和平和人類相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建,積極參加世界聯邦運動和反核反戰運動;對內主張維持和平憲法,反對軍國主義復活。經典有出口直的《神諭》、出口王仁三郎的《靈界物語》[聽上去內容應該和《幽·游·白書》差不多……]等。
從大本教分立出來的新興宗教團體有:①生長之家。教祖谷口雅春,出身農家,曾就學早稻田大學,中途退學。後信奉大本教,並任大本雜志《神靈界》編輯,從1929年開始出版《生長之家》(後改稱《生命的實相》)雜志,吸收佛教、神道教、基督教以及西方哲學思想,創立教義和教派。認為宇宙是無限流動的生命體,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生命,佛教傳入歐洲形成康德和黑格爾哲學,它們與《古事記》的「純日本哲學」是一致的(真會扯,我不能同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轉而用國家神道解釋教義,說大宇宙即天御中主神,千差萬別的現象是天皇生命的顯現,一切宗教,皆從天皇發源,宣稱日本「皇軍」是天皇創造宇宙的股*,當永遠存在;按照天照大神的旨意,日本當統治全世界。戰後,吸收美國的心身醫學,對教義進行修改。主張恢復帝國憲法,天皇當國家元首,國家經營靖國神社,反對墮胎等。1964年成立生長之家政治聯合會。②世界救世教。教祖岡田吉茂,曾經營商業,信奉大本教,並任支部長。後認為大本教以*勺子「靈能」醫病的方術不靈驗,採取指壓療法,並脫離大本教,另設大日本觀音會(後稱大日本健康協會),實施岡田式神靈指壓療法,進行傳教醫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葯品和化肥短缺,岡田提出毒葯論和自然農法,宣稱病本身式身體內調整無秩序狀態的凈化作用,藉助自身的抵抗力就會痊癒,無需服葯;謂葯有毒,服葯對身體有害;任的手心含有靈波,用靈波不僅可以把體內毒素排出,害能增加體力。還說化肥也有毒,用了會妨礙農作物生長,而藉助靈波會促進農作物生長。戰後改組稱今名。岡田還提出建立沒有病、貧、爭的地上天國,為此在根箱設立美術館,在熱海設水晶殿和庭園作為這一設想的初步措施。1955年岡田死後,其妻繼任第二代教主,對教義有所改革,強調日常生活倫理規則,去掉毒葯論和靈界說中明顯荒謬的部分,並積極向國外傳教。③自由教團。自稱PL教團。PL是英語Perfect Liberty的縮寫,意為完全自由。也曾稱人道德光教或人道教。創始者御木德一,出身商人家庭,9歲時因家庭破產,入佛教黃(木字底一個辟字,不認識)宗寺院為僧,39歲還俗,後成為從屬御岳教的德光教的信徒。御木在1924年自立人道德光教,後改稱人道教團。認為唯一的神是天照大神,以天皇《教育敕令》為教典,要求信徒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妻和睦,勤於本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稱PL教團。第二代教主御木德近宣稱神是使宇宙按一定秩序和法則運動的原動力,人是創造神之子,是神的一種表現。人遵循神的法則才能生存,一切不幸和疾病都是從脫離法則的「我」而生,舍棄「我」才能自由快樂;人生一切是自己的表現,而以自由意志進行創造性的生活;「人生是藝術」。在社會方面,注重長幼有序之道、男女之道等道德說教。
民俗神道
日本民間流行的一般神道信仰,如對土地神、屋神的信仰以及重視崇神祭祖的儀式和占卜、咒術、巫醫等方術習俗等。實際上與神社神道無嚴格區別
④ 電視劇《車神(趙薇、陸毅演)》的結局是什麼
敬文發現文件不見了,連忙去找藍玲。藍玲以文件為要挾,要劉敬文跟太太離婚。豈知這時公安來到,將敬文和藍玲帶走。敬文與藍玲繩之於法,敬文發現,藍玲根本沒有懷孕。驍瀟與小倩相遇了,小倩把嘉翔家的鑰匙留給驍瀟,要她為嘉翔收拾房間。
⑤ 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中國十大著名寺廟簡介
(一)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白馬寺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據《後漢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渾身閃閃發光的金人,在宮里飛旋。第二天,漢明帝召來大臣們為他圓夢,一個大臣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叫佛的神,陛下夢見金人,一定是佛。」
漢明帝是個非常迷信的人,於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國(印度)去取佛經,歷經艱難帶回了佛經原本----梵文貝葉經,並在白馬寺的清涼台上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以及其他佛學著作。為了存放這些佛經和宣揚佛教,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國的佛寺模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後,就起名為「白馬寺」。
(二)大昭寺簡介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於7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後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其移置於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卧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築,殿宇雄偉,庄嚴絢麗,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大昭」,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座土木結構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恆。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聖殿,同時也是藏漢團結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證。
(三)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
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
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鍾、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五) 晉祠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建於北朝,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據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大臣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現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里最有名的「三絕」: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隋槐是隋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聖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由於這座殿堂修築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聖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築,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聖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
(六) 孔廟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於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舊稱「扎西奇寺」,是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為甘、青、川交界地區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龍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遙望曼達拉山。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藏族建築的風格,佔地約1300畝,規模龐大,壯觀雄偉。寺院的建築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官邸、兩座講經壇,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個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龐大建築群,房屋總計達萬余間。
全寺規模最大的是壽禧寺,也稱「大金瓦寺」,共有6層,高達20多米。頂是宮殿式的方亭,四角飛檐,覆蓋有鎏金鋼瓦和獅、龍、寶瓶、如意、****等裝飾。殿內的燙金佛像高達10米,是尼泊爾工匠的傑作。壽禧寺還珍藏有一部用金銀汁書寫的《甘珠經》,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寺內的藏經樓里擺放著一排排從地面高達屋頂的書架,書架上滿置以綢緞包裹的經書。其中有一部《大藏經》,共二百餘卷。藏經樓的藏書共計達6萬5千多卷,此外還有7千餘塊的木刻印版。藏書豐富是該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亘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嶽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後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台,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嶽廟,古樸雅緻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並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後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後,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後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於推廣,使得後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於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於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漸悟」,而南宗倡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於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後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後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雲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後,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於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台殿閣五千餘間,佔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於火海中。乾隆以後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後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現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並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築。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於天王殿,兵火後移此,為清聖祖玄燁親書。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已重修好,內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於1986年重建。殿內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閣遺址前後,除鍾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鍾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後山門內倖存的第一所建築。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歷曾留宿於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卧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嶽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
(九)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據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先有塔後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佔地面積約600餘畝,寺院建築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
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懸空寺 懸空寺坐落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恆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
恆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號稱「北嶽」。懸空寺就建在恆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恆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後經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是中國現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築,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築均高掛在恆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築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寺坐北朝南,面對恆山,上載危岩,下臨深谷,建築紅牆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築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於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餘處,分為三組。
踏進山門,迎面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鍾鼓樓。這組建築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築是以三聖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後一組建築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築,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釋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態各異,雕塑家們把這三位完全不同教義的教祖的內心世界都表現了出來,精湛的藝術手法,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的建築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後在洞眼內安設木樑挑出崖外,再於挑出的木樑上鋪板立柱,構築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樓閣,周圍都安設欄桿。當遊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的。
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梁架上下呼應,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雲:「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 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技藝高超的工藝品。
⑥ 南嶽聖帝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五嶽皆有岳廟,每個岳廟都有岳神。南嶽衡山之神老百姓都尊稱為南嶽聖帝菩薩。他是誰的化身?在五千餘年的漫長歲月中,這尊威靈顯赫的菩薩也有自身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普通走向輝煌的歷史。
岳神是伴隨五嶽的產生而產生、輝煌而輝煌的。
歷史學者認為,給五嶽的封禪、祭祀,對五嶽的崇拜,起源於原始時代人們對天地、對太陽、對山嶽的崇拜。《山海經》把所有的大山都說成是神人和怪獸居住的地方,《禮記》也認為山峰能興雲做雨,把山峰當作求雨、治洪的神靈來崇拜。古代傳說中,從炎帝神農氏游息南嶽水簾洞,黃帝有熊氏分九州奠五嶽得祝融辨孚南方,以及後來的赤帝、祝融、堯舜、禹等首領都巡祭衡山,行「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的祭典,基本形成了「夫山者,萬民之所仰也」的理念。這種尊天親地的原始宗教精神[用現代語言就是尊重大自然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祭祀 文化的本質與精髓。在對土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44神的祭拜中,五嶽山神被列為首位。歷代帝王對五嶽的祭祀都不敢怠慢輕薄,且把此作為顯示和行使國家權力的象徵。南嶽衡山在五嶽的祭祀秩序中排位第二,僅次於東岳泰山。唐代文學家韓愈認為,南嶽衡山離京城最遠而獨為崇,其神必靈。事實也的確如此,南嶽祭祀之盛經久不減,甚於平臨四岳。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由於南嶽衡山在洞庭湖畔的湘江流域,為人類社會實踐特別是農業、醫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基礎,各種各樣的傳說便不斷產生,自然崇拜對象的南嶽衡山被逐漸賦予了靈氣並予以神聖化。因此,南嶽神在人們對南嶽衡山的嚮往和崇拜中誕生了。
在原始崇拜階段,南嶽神是依附在南嶽山中的。祭典活動都是在山頂設祭台或祭壇,祭禮儀式為柴、望。所謂柴,是幡柴,以祭天;所謂望,是望祀,以祭山川。經過這一漫長時期的准備,作為南嶽神的象徵—南嶽菩薩雖未出現,但完全具備了產生神的一切客觀條件。人們對南嶽崇拜的確立,其客觀因素:一是優越的地理位置,風光秀麗的山巒,鬼斧神工的景觀;二是四季變化明顯,垂直分異突出的氣候物象;三是豐富的物產、無窮的資源、理想的生態之周邊大環境;四是堅實的人文基礎、深廣的歷史根基。離開這些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南嶽神是不可能產生的,南嶽的文明也是不可能稱「奧」的。
偶象的菩薩只不過是崇拜對象神化後的文化工藝品。南嶽菩薩也不例外。現在看見的南嶽聖帝不知是第幾代工藝品了。起初,南嶽山神被神聖化以後,伴隨著宗教的發展,南嶽神才以人物形象被人們捧上神壇,祭拜活動的地方也由野外走向了室內,祭典儀式也由柴望改為廟享。南嶽菩薩所居的南嶽廟,傳說秦漢即有之,從有關資料來看應是在祝融峰頂,現時人們仍稱之為老廟。漢武帝借交通不便把南嶽移至潛山,但在人們的習慣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始終是衡山作為南嶽嚮往和禮拜的。隋文帝重新明確江南衡山為南嶽,南嶽開始在山下建新廟,初在現廟址的東北側也就是萬壽大鼎的下面,興建萬壽廣場時還挖到了當時岳神廟的遺址。唐玄宗李隆基遵司馬承禎的建議封五嶽之神為真君,按道教的規范在山下建南嶽真君祠,也就是現存的南嶽大廟了。從唐代大文豪韓愈謁南嶽廟的詩中,有「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逕趨靈宮。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的生動描述,足見當時的南嶽廟的宏偉和壯觀。
被神化了的菩薩是無所不及、無所不能的。因此關於南嶽菩薩的來歷就太豐富多彩了。相傳,隋文帝重新明確江南衡山為南嶽之前,祝融峰頂立有山神祠。當時的南嶽菩薩還應只是個代表南方的地方長官神,傳說叫司天霍王廟。古時衡又可讀霍,霍王就是衡山王。一直到唐代,唐明皇還不清楚五嶽之神是誰。他問司馬承禎,五嶽何神主之?對曰:「岳者,山之巨鎮。出雲降雨,為國之望。然靈山之隱,別有仙官居之。」於是他下詔建真君祠,並隨之封南嶽之神為司天王{東岳為齊天王、西嶽為金天王、北嶽為安天王、中嶽為中天王}。從此,岳神在五嶽山大王的同時沾有了道教的仙氣,尊為真君。
經過261年,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由於其它四岳落入真人之手,朝廷對南嶽更為重視。他把五嶽之神由王晉升為聖帝,南嶽神被加封為司天昭聖帝[東岳為齊天仁聖帝、西嶽為金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元聖帝、中嶽為中天崇聖帝]。同時按帝王之居擴建岳廟,並初步奠定了岳廟的規制。正殿獨一神座,監廟和禮值官日上香火。又過280多年,元世祖忽必列為了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和對漢文化的尊重,於至元28年元月又加封南嶽之神為司天大化昭聖帝。他認為惟名山大川,國之秩祀。自己既然是一國之主,就應對封宇之內的岳神加封,以期保佑民富國安。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元代雖是蒙族統治,但對漢文化習俗可是相當重視。元代最末一個皇帝順帝還下令對南嶽廟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整修。人們為了紀念當時修廟有功的蒙古人潭洲府同知阿爾思蘭,給他立了個轄神總管的神位,安放在廟後門的轄神殿內,供奉至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則認為五嶽之神,神靈莫測,「豈國家封號可加」?凡是岳、鎮、海、瀆,都以本名稱之。因此於洪武三年[1370年]南嶽聖帝被改稱為「南嶽衡山之神」。這並不表明他對五嶽之神不重視,而是他認為自己只是個人君,不具有給神加封號的資格。事實上明代也對南嶽廟進行過幾次大的擴建修護,使其更加雄偉、壯觀、崇嚴,且逐漸興建依傍中軸線主體建築的東八宮、西八寺,並徹底整治了大廟的周邊環境,使南嶽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古建築群,致有江南小故宮之稱。事實上在朱姓王朝中南嶽菩薩享受了超過帝王的待遇。
清代,雖說是滿族兄弟統一大業,但政治、經濟、文化並不曾排斥早已開化的漢族民眾。從康熙開始,對五嶽特別是南嶽尤其重視。從1705年到1879年間先後6次對南嶽廟進行大的維修,其中光緒年間一次耗銀一億二千萬兩,創造了修廟史上花錢之最。清代的皇帝雖然沒有對岳神加封,但前後欽賜給南嶽廟的御扁有7塊,康熙御書的「光輔紫宸」、「永峙南維」,雍正書的「功宏育物」,乾隆書的「靈曜南雲」,嘉慶書的「宅南標極」,同治書的「銓德鈞物」,光緒書的「黃離永吉」等。這些,足以證明清代王朝對南嶽的重視和對南嶽聖帝的崇拜。
據《南嶽志》中不完全的統計,歷代朝廷祭祀南嶽聖帝是比較頻繁的,其中宋朝29次,元朝8次,明朝33次,清朝42次,足以表明南嶽聖帝菩薩的地位是何等顯赫!但最能說明南嶽聖帝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數唐中宗李哲在給南嶽的《玉牒》中寫的那句話:「凝薰萬姓,陶化八肱」。這就是五嶽在統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南嶽文化的巨大力量。而清人江有沅也有一句是寫南嶽聖帝的,即:「百神俱廡下,萬古在山中」,倒是有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味道。畢竟是先有山,後才有廟。名山是體,聖帝是魂,山是神的根本。
南嶽聖帝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南嶽聖帝是山神衍生出來的,沒有具體的原身。另一種認為南嶽聖帝有具體的原身。但原身是誰,意見也不一致。
地理學家認為,江南以衡山為鎮,故封禪南嶽神位,聖帝菩薩是總管南方的地方之神。星象學家認為,「南嶽之鎮曰衡」,「宿當翼軫,度應璣衡」,且軫星之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注生、主壽,因此南嶽聖帝是天上派下來主宰人間生死壽命的天神。相傳壽比南山不是陝西的終南山而是南嶽衡山。以上的這些說法是主張聖帝菩薩沒有原身的。
民間傳說南嶽聖帝是姜子牙封的,其原身是崇黑虎。這根據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不過,未免有點牽強臆造。
研究歷史的文人和社會學家則以為,神都是由人演釋出來的,南嶽聖帝應是歷史上為人類做過傑出貢獻的偉人或偉大的氏族。而這位偉人或氏族是誰?現有資料也很難認定。
一種意見認為,南嶽聖帝的原身是炎帝神農氏[是一個氏族首領還是一個氏族部落意見不一,我以為是一氏族部落]。按易經的五行學說南方屬火,炎帝以火德王,是南方最大最強的一個氏族部落,也就是上古時期厲山國[今湖南屬其地]的首領,按現在的說法他是南方的第一任長官,故稱厲山氏。他對人類的貢獻不容置疑,神農嘗百草、教耒耕,應算是中國[可以說是人類]農業的創始人和水稻種植以及中草葯的發明者。雖然他帝都長沙,葬在炎陵,但游息之所和主要活動在南嶽衡山。且大南嶽當時的概念也包括了長沙、炎陵乃至整個荊楚之地。從古至今,南嶽的民間祭祀之盛,信眾之廣,淵源之長是其它四岳望塵莫及的。這一歷史文化現象,僅用任何某種宗教信仰難以解釋。追溯其源,我以為這不能排除有史以來人們對自己祖先炎帝的懷念和祭奠。
另一種意見認為南嶽聖帝的原身是祝融。不過祝融也還有多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祝融氏,另一個是祝融君,其實也都應是一個炎帝管轄的地方官職位。
祝融氏有說是火正[實際上也是南方的長官之意]重黎,能光融天下,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帝嚳命曰祝融。且說他是古之王者,擅長音樂,辨乎南方,被黃帝使為司徒。《路史》載:祝融氏一曰和,未有嗜欲,無所造作。師於廣壽,以毓其德,刑罰未施而民勸化。三綱正,九疇序,是以天下洽和,萬物咸遂。於是聽龕州之鳴鳥以為樂歌,作樂屬續以通倫類,諧神明而和人聲,是以耳目聰明,血氣和平而壽命長[這就是南嶽之為壽岳的文化和科學的根源所在—作者注],移風易俗,天下大治,則歌樂為之節文也。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號,都如鄶,故鄭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准南子》載:南方之極,自北方之界,至炎荒之野,都是赤帝祝融之所司。《竹書紀年》:祝融之神降於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位。誠如斯,他做南嶽聖帝固也是當之無愧的。
再說祝融君。《帝王世紀》載:祝融君,即祝融氏之後也。《名勝志》載:祝融峰最高,位值離宮,以應火德,乃祝融君棲息之所。《楚寶》載:祝融者,炎帝神農氏之後,而帝里之玄孫也。
還有人認為,祝融只是一個方位,或一個行政區劃,或一個官的職位,而不是指具體人。因此,祝融氏或祝融君是擔任祝融這一職務的官。但根據歷史記載,不論是哪個祝融都是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偉人或偉大的氏族部落。
其實,神也罷,菩薩也罷,都是人的傑作,是人們根據社會和自身的精神需求所創造的文化產物。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信仰寄託和積淀起來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產生,當然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存在和客觀物質基礎。因為在人類較長的遠古時期,五嶽文化集中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五嶽文明代表了民族文明,若要天下太平,安撫百姓,必須打五嶽的旗幟。對統治階級而言,祭祀五嶽、宣傳五嶽、建設五嶽,也是一種政治需求,以圖民安國富、鴻基永固。而普通百姓對岳神、對菩薩的信仰和崇拜,則是一種各自的精神需要,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生活和生產中,難免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或困惑,也不可能對未來沒有任何的企盼或寄望,因而就會想到只有威靈顯赫的南嶽聖帝才可以保佑自己。盡管這只不過是一種精神慰藉,但這種精神慰藉恰恰是人們心裡慾望的滿足。仍可以預言,不會因為科學的發展而致來南嶽朝聖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本身是一個怪物,越是古老的文化,越讓人感興趣。只不過朝聖祭祖的目的和方式會有所不同,可能會從科學與保護環境出發,趨向文明、簡捷、研究、欣賞。
南嶽聖帝的地位越高,社會各個政治、文化團體和民間組織都會向其靠攏,打出他的旗號。其中佛、道兩教表現與其更為親密融合,有關他們的祖師同聖帝的傳說就是例證。
在道教的典籍中,聖帝爺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弟子。在《九轉經》中老子以廣壽子的身份下界收聖帝原身祝融君為徒,授以《道德經》等秘籍。唐初,朝廷因道師司馬承禎之諫而為南嶽設真君祠,並被賜封為司天王,遣官奉祀。還有歷代道教中的文人如李白、徐靈期、李泌、李沖昭、軒轅彌明、陳田夫、李長庚等,為宣傳推崇南嶽聖帝,弘揚五嶽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西來佛教到南嶽比道教晚近兩個世紀,但在對待聖帝菩薩這個問題上也是極為重視並相當明智的。歷史上編釋了其開山祖師慧思大和尚同聖帝菩薩賭棋借地建般若道場的故事。並在慧思所建的南嶽第一古剎設立了南嶽聖帝殿堂,以示真有其事。既體現他們對地方宗神的尊重,又示其不卑不亢的園融精神。
不論道教還是佛教,他們都非常明白,在中國要生存和發展,不能不屈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在南嶽這座名山要站住腳,要發展,不能不打聖帝菩薩的旗幟。因而在五嶽中,唯獨南嶽山和南嶽廟逐漸形成了三教共存的文化奇觀。南嶽數千年的歷史證明:南嶽聖帝菩薩事實上早已成為南嶽文化的始祖,有關祭祀他的一切活動也早已成為南嶽文化的主要內容。南嶽如此,其它四岳也合當如此。中國五嶽歷來是江山社稷的象徵,是一種政治地位。五嶽文化也應是一種政治文化。南嶽聖帝也順理成章由山神、民間神、地方神逐步走向了「官神」、「帝王神」、「萬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