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之治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之治」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理解:
1、「中國之治」根源於政黨之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擔當是「中國之治」的最基本保證。一方面,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領導核心,沒有成功的黨的建設,也不可能有成功的國家建設,所謂「中國速度」其動力就在於黨的引領。
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而保證黨始終帶領全國人民走在復興之路上。可以說,黨的自我建設與中國的治理成功密切相關。
2、「中國之治」體現在大國之治。《決定》提到,中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國之治」正是實現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騰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實現良好的治理,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確性的最佳證明。
3、「中國之治」本質是人民之治。「中國之治」的一大優勢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一方面,「中國之治」是以人為本的治理,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與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是「中國之治」的參與者、貢獻者,「中國之治」在於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可以說,「中國之治」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的治理。
4、「中國之治」承載著文明之治。「中國之治」不僅是對一個國家的治理,更意味著對一個文明的治理。「中國之治」實際上承載著一個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命題,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革命性飛躍,這種革新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延綿數千年的秘密所在。
中國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吹響了「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當代政治文明話語體系建設的號角。中國的治理模式激勵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自己的治理模式,也啟迪西方社會走出治理困境,為人類文明演進貢獻中國智慧。
(1)宣傳中國之治擴展閱讀:
「中國之治」是大歷史的有機統一。「中國之治」首先是立足於改革開放前三十年與後四十年的有機統一。在舊中國社會一盤散沙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成功建立了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樹立了有強大凝聚力、號召力的政治權威,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完整的工業體系,提高了醫療與教育水平,而這些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後,中國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激發市場與社會的活力,協調各方面力量,推動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在加強黨的統一領導的同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推動了國家治理理念與實踐的進一步提升。
⑵ 什麼是中國之治中國之治的作文該怎麼寫
中國久治就是有黨的領導,有強有力的政府,有高效的社會組織形式。
⑶ 什麼是中國之治的第一要務
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就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個最大優勢毫不動搖。
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各項制度設計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就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夯實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2
⑷ 未來的中國之治究竟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
未來中國之治應該堅持和鞏固我們國家的國家性質以及我們國家的制度。
⑸ 什麼是「中國之治」,簡單說來就兩句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國家治理體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國家治理的「本」和「里」;
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國家制度的「用」和「表」。在推進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要注意協調二者間的關系,用制度規范治理,用治理鞏固制度。
(5)宣傳中國之治擴展閱讀:
特性
1、政治性:必須將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作為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中去。
2、人民性:必須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到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去。
3、整體性:必須從整體上加強國家制度建設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全力避免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的碎片化。
4、創新性: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以改革創新進一步推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⑹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開展第八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
一、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全民普法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推進全民普法工作。把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全民普法的頭等大事,以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路為抓手,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入腦入心、走深走實。以服務「十四五」時期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線,推動普法工作守正創新、提質增效、全面發展,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水賓士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突出重點內容,深入宣傳憲法及憲法相關法,全面落實憲法宣誓制度,深入開展「憲法宣傳周」等集中宣傳活動,加強憲法實施案例宣傳和憲法文化建設,闡釋好憲法精神和「中國之治」的制度基礎;深入宣傳民法典,推動全市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帶頭學習宣傳民法典,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全面提升民法典普法質量,讓民法典深入人心。深入宣傳促進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深入宣傳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我市更高水平平安建設等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推動川渝法治文化共建共育,加強我市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和宣傳轉化,注重培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重慶法治文化品牌,引導全社會樹立權利與義務、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觀念。三、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深入實施市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努力保持我市先行優勢,重點探索公民法治素養提升的理論體系、落實機制、評估標准,推動教育引導常態化、實踐養成規范化、制度保障體系化。實行公民終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納入幹部教育體系、國民教育體系、社會教育體系。落實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重點抓好「關鍵少數」,把法治素養和依法履職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幹部的重要內容,建立領導幹部應知應會法律法規清單制度,逐步實現全市國家工作人員法治理論知識考試與旁聽庭審一體化全覆蓋。大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嚴格落實法治教育課時,構建全市國家機關普法進校園統籌協調機制,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機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四、推進普法與依法治理有機融合。加強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加大普法力度,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深化法治鄉村(社區)建設,持續推進民主法治村(社區)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建設行動;深化醫療、物業服務、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依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化依法治企,推動企業合規建設;深化依法治校,落實法治副校長工作制度;深化依法治網,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深化公共衛生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等方面的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促進全社會在應急狀態下依法行動、依法行事。堅持依法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有機結合,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大力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五、著力提高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把普法深度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全過程,開展實時普法。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釋法力度,健全以案普法長效機制,強化以案釋法主體責任。充分運用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普法,健全政府購買、社會投入、公益贊助等相結合的社會普法機制,發展和規范公益性普法組織,深化惠民金融服務與普法宣傳結合的創新實踐,暢通社會參與普法的渠道途徑。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開展精準普法,強化普法平台建設,優化普法產品供給,創新普法傳播方式,使普法更為群眾喜聞樂見。注重分層分類,堅持集中宣傳教育與經常宣傳教育相結合,推動普法制度化常態化融入法治實踐、基層治理和日常生活。六、加強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強化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等普法責任制,健全普法責任清單制度並實施動態管理,嚴格落實年度普法計劃申報評審實施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執法機關普法依法治理聯系點制度,促進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履行普法責任,推動形成黨委領導下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健全和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大融媒體普法力度。推動制定我市法治宣傳教育地方性法規,為全民普法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堅持將普法宣傳教育納入區縣和市級黨政機關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符合重慶實際的普法考評驗收標准,做好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加強檢查結果運用。加強普法隊伍素質能力建設,強化對各級普法工作人員的系統培訓,提升普法工作水平。強化各級財政對普法工作的經費保障,按規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普法經費的支持力度。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開展第八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工作開展情況。市、區縣(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要加強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監督檢查,促進本決議有效實施。
⑺ 中國之治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中國自製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時代學習西方而不可富強,民國的時候,走中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