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十歲的生日叫什麼 有什麼特點嗎
成童禮。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貴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禮記》:「成童,舞象,學射御。」
意在「年齡稍大的兒童,感恩立志」,生命進入少年時代。故行此禮以養其正,非常重要。此禮失之數百年,2006年4月5日,由申自強首行於鄭州11中北校初一年級。
特點:
1、月台始禮
2、准備跨過欞星門
3、敬香
4、點硃砂 啟童智
5、啟蒙開筆
6、敬聖人 拜先師
7、學象舞
(1)成童禮策劃書擴展閱讀
「成童禮」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恩
悠悠華夏文禮,諄諄教導謹行。成童禮」是古代中國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目的在於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
如今,這樣的國學傳統禮儀不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喜愛。七里河小學三年級全體師生與家長共計1000餘人,共同參與了學校精心策劃准備的這場「成童禮」。
② 怎樣寫給孩子的一封信成童禮
寫一封信應由孩子的一些點滴開始,比如一次有關孩子的小事兒,從小事兒說起,不要太大談對於孩子的期許,畢竟這一天,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孩子快樂的玩耍,與小夥伴,與這個世界,所以這點來說我覺著南通鑽石殿堂做得不錯,在獨棟院落式的環境下,給來孩子自由玩樂的時間,同時,一封信由一個短視頻的方式表達出來,選擇與孩子更容易溝通的畫面與表述方式,這種內容,孩子看得進去
③ 成童禮的簡介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貴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禮記》:「成童,舞象,學射御。」古代15歲成童,行此禮。今適宜學生小學畢業或初一入學後行,意在「告別童年,感恩立志」,生命進入少年時代。初中是學生的分化時期,故行此禮以養其正,非常重要。此禮失之數百年,2006年4月5日,由申自強首行於鄭州11中北校初一年級。
以下是臨安的一次成童禮具體過程(並沒有嚴格的按照禮記來)
月台始禮
「泱泱中華,千年臨安,文章精妙,聖賢輩出。經史流傳,高歌以詠,桃李芬芳,千秋以頌。今我孩童,齊聚開蒙,握筆始書,知禮習字。興古禮,少年強,抒胸臆,國運昌!願臨安之書院飄香,育中華之國家棟梁,庚寅年臨安學童啟蒙開筆儀式正式開始!」禮儀師身著盛裝,禮樂隊奏樂。
上面一段話,主要用自集體開筆禮的序言。也可以別的序言,不唯一。
准備跨過欞星門
行過盥洗禮後,學子准備跨過欞星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上之「文星」又叫天田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曲星,相傳至聖先師「孔子」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能入欞星門得孔子教化者,便可得儒家之精華,得孔子之智慧。
敬香
禮儀師代表家長及蒙童敬香。行三拜九叩禮。
點硃砂 啟童智
硃砂是智慧的象徵,硃砂一點,從此開啟智慧的大門。各種經典任你解讀,滿腹經綸為賢為聖,硃砂開智可以耳聰目明,奮發學習。
啟蒙開筆
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認真地在孔子面前寫下一個端正的人字。從此後就要開始學習做人,刻苦讀書。
敬聖人 拜先師
一拜謙虛好學得慧心;再拜知聰識理能進步;三拜悟性開通增智慧。
以上的過程是由臨安的一次啟蒙開筆活動中開始的。但是沒有舞象、御、射三類。上述的過程適用於比較小的小孩(感覺更像幼兒園啟蒙),但舞象之年再啟蒙就有點不恰當了。舞象之年為15歲左右,應該重點於舞象、御、射三類。(舞象這種舞蹈據說已經失傳,但是下面提供一些古代記錄)
學象舞。象舞,武舞。古代成童所學。《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鄭玄 註:「先學勺,後學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穎達 疏:「舞象,謂舞武也。 熊氏 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後以指成童之年。 唐 邢璹 《序》:「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漁獵墳典,徧習《周易》,研窮耽玩,無舍寸陰。」 明 張煌言 《序》:「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明 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憲副》:「自采芹舞象,司馬公(袁可立)已慶其有子矣。」 清 錢謙益 《澤州王氏節孝阡表》:「府君父歿時,纔舞象耳。」
(2).會舞蹈的象。《舊唐書·德宗紀上》:「丁亥,詔文單國所獻舞象三十二,令放荊山之陽。」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蠻王宴漢使於百花樓前,設舞象。曲樂動,倡優引入一象,以金羈絡首,錦襜垂身,隨膝騰踏,動頭搖尾,皆合節奏。」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