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南地圖
海南省像一個梨子,如圖:
② 海南十大旅遊景點
1.蜈支洲島
蜈支州島屬熱帶海洋氣候,全年溫和氣爽,四季怡人是娛樂的理想去處。島上有2000多種植物,喬木高大挺拔,灌木茂密葳蕤。該島東、南部最高峰海拔79.9米,懸崖壁立,其下礁石萬狀,驚濤擊石,浪花如雪。西及北部地勢漸平,一彎沙灘,沙質細白。
環島海域水清見底,能見度極高,可達27米。盛產夜光螺、海參、龍蝦、馬鮫魚、海膽、鯧魚及五顏六色的熱帶魚。南部水域海底珊瑚礁保護很好,五彩斑斕,形態奇異。這里是海上娛樂特別是潛水觀光的首選之地。島上古跡有媽祖廟。
2.南山文化旅遊區
南山文化旅遊區位於三亞南山,距市區40公里,游覽區以北有255國道和海南環島高速公路通過。南山文化旅遊區共分為三大主題公園。其主要建築有南山寺、南海觀音佛像、觀音文化苑、天竺聖跡、佛名勝景觀苑、十方塔林與歸根園、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齋購物一條街等。
中國福壽文化園是一座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突出表現和平、安寧、幸福、祥和之氣氛的園區;南海風情文化園,突出展現中國南海之濱的自然風光,同時兼容一些西方現代化文明的園區,主要建築有滑草場、滑沙場、黎苗風情苑、神話漫遊世界、黃道婆紀念館、海洋公園、海底世界、花鳥天堂等。
3.分界洲島
分界洲島位於陵水縣東北部海面上,距東線高速公路牛嶺隧道約8海里,島上有眾多珍稀植物和動物。分界洲島風光:洲島所處位置是海南島重要的分水嶺。該島是牛嶺的一部分,嶺南北氣候大異。在這里常常可以看到奇觀。
分界洲島東面懸崖峭壁,浪花如雪;西面則有一波平浪緩的小海灣,灣內的沙灘松軟細白。登島便沐到從煙波浩渺的南海吹來的海風,其周圍海域有珊瑚礁和熱帶魚。
4.呀諾達熱帶雨林
呀諾達雨林景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海榆中線三亞至保亭方向18公里處,距三亞市區僅35公里,距鳳凰機場52公里。呀諾達大門,是名副其實的三亞後花園。景區北與五指山、七仙嶺比肩相連;東眺南海萬傾波濤,美麗的海棠灣近在咫尺。
本景區位於大三亞旅遊規劃中的生態景觀軸上,是「三亞旅遊圈」的「金三角」地區。景區集熱帶雨林、峽谷奇觀、流泉疊瀑、黎峒風情、熱帶瓜果、南葯、溫泉多種旅遊資源於一身。奇特的自然景觀、熱帶雨林的切身體驗、泉水的清甜、異族的風土人情以及各種美食無不吸引著旅客,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了「賓至如歸」。
5.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位於三亞市西郊23公里處。天涯海角風景區背負馬嶺山,面向茫茫大海。這裏海水澄碧,煙波浩瀚,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奇石林立水天一色。海灣沙灘上大小百塊石聳立,「天涯」、「海角」和「南天一柱」巨石突兀其間,昂首天外,崢嶸壯觀。
天涯海角遠離中原,古時候交通閉塞,人跡罕至。這個「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凄涼,是古代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宋代名臣胡銓曾用「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的詩句與唐代宰相李德裕的「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傾吐了謫臣的際遇。
6.大東海旅遊度假區
大東海位於三亞市的榆林港和鹿回頭之間。月牙形的海灣,遼闊的海面晶瑩如鏡,只見白沙融融,陽光、碧水、沙灘、綠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熱帶風光圖畫。鹿回頭與榆林港之間,從市區東行10分鍾車程便可到達。
這里的海灣呈弓形,東南平行的兩條小山脈就像兩道堤牆築入浩瀚的南海,鑄成海灣和屏障。大東海三面環山,一面大海,一排排翠綠椰林環抱沙灘,藍天、碧海、青山、綠椰、白沙灘獨特之美博得海內外遊客的贊嘆。
大東海沙灘平坦細軟,緩緩延伸,長達千米。「水暖沙白灘平」早已使大東海斐聲海內外。冬天,遊客既可以暢游於碧波之間,浮游於雪浪之上,也可以躺在沙灘上沐浴著柔和的陽光,在沙灘上拾貝殼、挖螃蟹、壘沙塔……更是快樂無比。
7.亞龍灣旅遊度假區
亞龍灣集中了現代旅遊五大要素:海洋、沙灘、陽光、綠色、新鮮空氣於一體,適宜四季游泳和開展各類海上運動。這裏海灣面積達66平方公里,可同時容納十萬人嬉水暢游,數千隻遊艇游弋追逐。這里的海水清澈見底,可以清晰地看見10米以下的海底景觀。
這里8公里長的海灘寬闊平緩,沙粒潔白細膩,自然資源國內絕無僅有,可與國際上任何著名的熱帶濱海旅遊度假勝地相媲美。被譽為「天下第一灣」。凡是到過亞龍灣的人無不興奮地說:「三亞歸來不看海,三亞歸來不看海!
8.西島
西島,全稱西瑁洲島,坐落在三亞市西南8海里的三亞灣海域,是海南第二大島。西島與毗鄰的東島恰似在碧波中鼓浪而行的兩只玳瑁,「波浮雙玳」自古便是三亞的一道勝境。西島旅遊度假區是主要依託西島旖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生態資源和濃郁的島嶼風情開發建設的大型海島休閑度假勝地和觀光景區。
「一港兩島」是西島旅遊度假區的總體空間構成,即肖旗港客運碼頭、西島海上游樂世界、牛王島游覽區。「五部十景」是西島旅遊度假區的核心吸引物,即潛水、海上運動、拖傘、海釣、沙灘五大休閑運動俱樂部;海角金沙、金牛望海、海誓山盟、開天闢地、靈龜奇石等十大核心景觀。
9.大小洞天
三亞南山大小洞天旅遊區位於三亞市以西40公里,始創於南宋(公元1187年),是海南省歷史最悠久的風景名勝,是我國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遊勝地,被譽為「瓊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勝」。旅遊區自古因奇特秀麗的海景、山景、石景與洞景著稱於世,享有「海山奇觀」的美名。
這里的青山碧海、摩崖石壁、神宮洞府、奇岩巧石構成了一幅山水合壁、天地共美的絢麗畫卷。南山大小洞天旅遊區包括彰顯古代道跡仙蹤的「洞天海景」景觀,發掘福壽文化的「南極壽谷」景觀,宣傳中華龍文化的「南海龍宮」景觀,以及展示濱海自然風貌的「椰風海韻」景觀。
10.椰田古寨
椰田古寨景區位於海南省陵水縣,東線高速英州出口出,距離三亞市20多公里,佔地面積上百畝。與著名景區蜈支洲島、南灣猴島等風景區隔海相望,畫映生輝,是海南省新興的展示苗族文虎風情的窗口。資料四季如春椰樹成林,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觀與濃郁的民族風情榮為一體,蔚為壯觀。
景區現已建成一古老文化、奇特風情、椰風飄香、神秘儺蠱、小錘叮當五大游覽區和一台「歡樂苗家歌舞」演出。景區以獨特的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海南苗家原生態的生活場景,滿足海內外的遊客了解海南奇特的民俗文化的愛好。
③ 海南島地圖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海南島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總面積(不包括衛星島)3.3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台灣島的第2大島。環島海岸線長1528公里,有大小港灣68個,周圍負5米至負10米的等深地區達2330.55平方公里,相當於陸地面積的6.8%。
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在海南島東南面約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島大部分淹沒於水下,僅黃岩島露出水面。西沙群島有島嶼22座,陸地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永興島最大(1.8平方公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廣和暗礁、暗沙、暗灘最多的一組群島,陸地面積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國最南端的領土。
④ 海南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簡介!
1、地理環境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800米之間,實際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彌嶺、雅加大嶺和吊羅山等。
2、歷史文化
據明代《正德瓊台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3、風土人情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瓊山區府城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府城元宵換花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
(4)海南島宣傳圖擴展閱讀:
海南氣候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里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為8200℃,最冷的一月份溫度仍達17~24℃,年光照為1750~2650小時,光照率為50%~60%,光溫充足,光合潛力高。
海南島入春早,升溫快,日溫差大,全年無霜凍,冬季溫暖,稻可三熟,菜滿四季,是中國南繁育種的理想基地。
⑤ 海南島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海南島在中國的最南部,是中國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島,又稱「瓊崖」、「瓊州」,全島面積33920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島。
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相對望。與華南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母子關系」和相同的地質構造,是地殼上升後又發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海南島中部的黎田山和東南部的五指山均為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境內的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都發源於這些山脈,形成放射狀水系。環島海岸線長1528公里。
1950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
海南島濕地總面積為3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濕地面積為2420平方公里,占濕地總面積的75.63%;人工濕地780平方公里,占濕地總面積的24.37%。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海南島年日照時數為1750至2550小時,年平均氣溫在23-26攝氏度之間,全年無冬。全島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東多西少,中部和東部相對濕潤,西南部沿海相對乾燥。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雨少,夏秋雨多。
⑥ 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宣傳標語
由海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海南國際旅遊島宣傳口號徵集活動,於1月4日——6日在省內各大媒體公布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參與。截止1月6日24:00時,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應征作品4000多件。經過有關方面初選和專家組嚴格的初評與終審三個程序,共有15條作品16位獲獎者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入圍獎。其中一、二、三等獎各1件,入圍獎共12件。對獲獎作品,我們將給予獎勵。現將評選結果公告如下:
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一等獎: 海南,寫滿陽光的綠色請柬 (李輝 河南鄭州)
二等獎:海南走一走長壽九十九 (王守兵 江蘇泗陽)
三等獎: 中國四季花園世界度假勝地 (何菁霽 浙江杭州)
優秀獎: 在世界行走為海南停留 (張艷粉 山東菏澤) (任建芳 江蘇如皋)
天南地北海南最美 (代瀏龍福建廈門)
一游海南島一生樂逍遙 (楊廣勝河北唐山)
自然綠色原生態放飛心靈海南遊 (朱延安江蘇阜寧)
椰風海韻醉遊人詩情畫意滿天涯 (李翠白 海南海口)
天然山水畫自然新海南 (張偉霞 河南鞏義)
海天一色織美景南國風情迎嘉賓 (王偉亮 海南海口)
觀山品海踏浪聽濤 (陳林雪 安徽懷遠)
踏雲尋夢相約海南 (王健 湖北武漢)
海南國際旅遊島健康快樂大本營 (章邦洪 浙江湖州)
海島活畫廊旅遊新天堂 (李紅碧 四川宣漢)
海如詩島如畫海南秀天下 (洪旭初 浙江台州)
⑦ 海南島的介紹誰有
海南島的由來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的海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大約在人類出現的第四紀,由於地殼斷裂才與大陸分離,其間形成15~30公里寬的瓊州海峽,此島孤懸南中國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島」。歷史上海南島有三種古稱:珠崖、儋耳、瓊台。據文獻資料,'珠崖'源於'郡在大海崖岸之邊,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於海南島古部落的綉面習俗〔在臉面上刻上花紋,塗以顏色,耳朵上戴有裝飾用的耳環而下垂〕,因而得名;'瓊台'源於'境內白石有瓊山,土石皆白而潤',宋神宗熙寧年間瓊州置瓊管安撫都監台,遂稱為瓊台。而根據考古工作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200處遺址和歷史文獻來推斷,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島,並有人類活動。據《瓊州府志》記載,秦代海南屬其遙領的范圍,沒有任何建制。西漢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設儋耳,珠崖兩個郡。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僅設一個縣叫「朱盧縣」。南北朝梁武帝時,設制為州,稱「崖州」。隋朝時設臨振、珠崖兩郡,唐代設崖州、瓊州、振州、儋州、萬州五個州。到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無大變更。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民國初期,海南廢道設公署,後經改行政督寨區、特別行政區。解放後,海南改為行政區,設行政區公署,1988年建省,稱為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變,自漢初在瓊崖置郡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2098年。隨著朝代變更,地名也常有改變,故海南地名有稱「崖州」、「瓊州」、「瓊崖」。在詩文和題詞中,有稱「海外」、「南極」、「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現,民國之後普遍使用,其正式作為海南地方政區的稱謂是解放後的1951年,稱「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為省,稱「海南省」,簡稱「瓊」。位於我國雷州半島的南部。從平面上看,海南島就像一隻雪梨,橫卧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海南島的長軸呈東北一西南向,長約300餘公里,西北一東南向為短軸,長約180公里,面積32200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台灣島的第二大島。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瓊州海峽寬約20公里,是海南島和大陸間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灣和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由於鄰近大陸,加之島內山勢磅礴,五指參天,所以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之時,站在雷州半島的南部海岸遙望,海南島便隱約可見。海南島的開發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書記載,遠在2000多年前,海南島就以出產珍珠、玳瑁等奇珍異物而出名。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島建立珠崖、儋耳兩郡。從此,海南島正式納入我國版圖,成為我國的神聖領土。據說,之所通知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邊產珍珠」和當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許多大耳圈之故。在漢武帝時代至南北朝期間,海南島的郡縣設置變動很大,並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國時海南島歸吳國管轄。至梁代大同中葉(540~541年)又在海南島重建崖州。隋朝一統中國後,將崖州改為珠崖郡2,且在海南島的西南部新建了一個臨振郡。唐朝時,在海南島建立5個州和22個縣,許多名稱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後,戰事頻繁,大批漢民遷居海南島。至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謫居到海南島。明朝稱海南島為瓊州府,元代又稱為瓊州路,領三州、十三明朝稱海南島為瓊州府,元代又稱為瓊州路,領三州、十三縣。清代又將瓊州府改稱瓊州道,清末又改三州十三縣。「瓊為都會,居島之北,儋居西陲,萬居東陲」。因而,海南島又有瓊島之稱。海南島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以地區,和雷州半島相仿,具有同樣廣寬的台地和壯麗的火山風光。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本來連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萬年前以來,海面上升,海浪沖刷,形成一條長達80公里,寬約20公里的瓊州海峽,才使兩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區,五指山橫空出世,周圍丘陵、台地和平原圍繞著山地,環環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氣勢十分雄偉。海南島,是一個「四時常花,長夏無冬」的地方,氣候條件特殊。年平均氣溫在24℃左右,為全國之冠。7月份是最高氣溫的月份但平均溫度只有28.4℃,由於海風吹拂,並無十分悶熱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氣溫為17.2℃,更是溫暖如春。海南島雨量充沛,年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台風侵襲。海南島之所以成為寶島,除了豐富的地下寶藏,如石綠富鐵礦和羊角嶺水晶礦等,地面上還生長著幾乎所有的熱帶作物,出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魚類群聚,可以捕捉到熱帶海洋中的各種魚類,以及龍蝦、對蝦等,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環海南島四周,海濱風光旖旎秀麗,從瓊島門戶的海口市,向東分別有東寨紅樹木、東郊椰樹林、長坡海藻養殖場、東山嶺、南灣獼猴島、大東海、鹿回頭、天涯海角、大小洞天等旅遊點,以及島內的興隆溫泉、鹿場、五指山、瓊台書院、東坡書院、洑波古廟等名勝古跡。(1)東寨紅樹林在海南島北岸,沿著鋪前港到東寨港10多公里長的海灘上,生長著一片茫茫無邊際的紅樹林,它像一道綠色長城一般,出沒在海水之中:當潮水上漲時,海灘被海水淹沒,樹干浸泡在水中,只有茂密的樹冠飄浮在海面上;退潮後,泥濘的樹干露出海面,盤根錯節,好像一片原始森林,因而有「海上森林」或「海底森林」的美譽。這就是著名的海南島東寨紅樹林。紅樹林是一種海灘上生長的熱帶樹木,由紅樹林組成的海灘,就叫紅樹林海灘。它與珊瑚礁海灘一樣,都是生物海灘。在海灘的旅遊景觀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和風貌。我國紅樹林海灘最北分布到福建省福鼎一帶,不過生長狀況不太好,因為隨著緯度的增高,紅樹林有著種屬變得單調、個體變得矮小和稀疏等趨勢。因此,海南島是全國紅樹林生長得最好的地方,尤其是鋪前港至東寨港一帶的面積達2534公頃的紅樹林海灘,是我國紅樹林海灘中的佼佼者,在1980年,被建立為我國唯一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並非是一種紅色的樹木,它四季常青,終年碧綠。這里的紅樹林主要有紅樹、紅茄苳、秋茄樹、木欖、水椰、角果木、白骨壤等品種。遊人初見紅樹林時,只見紅樹的支柱根十分粗大,縱橫拱形交叉在一起,直插在泥土裡。這些支根不僅能支撐樹冠,而且本身亦有吸收氧氣。支柱根的表皮有皮孔。裡面有相互通聯的孔隙。紅樹的地下根通過氣生根得到正常的氣體交換,而不致於在淤泥中窒息死亡。因此,紅樹林特別適宜於海灣泥灘上生長,它以特殊的適應性和極強的生命力,紮根在海灘之上,像一道緊密堅固的海上綠色城牆,保護著海岸免遭沖侵蝕。如果漸漸走進紅樹林深處,則可見在密林深處的海灘上,有著一些彎彎曲曲的小溪,小溪內積水,還可行船呢!沿溪行船倒可,若要親自步行穿越一下紅樹林,則十分困難。因為各種紅樹的奇根怪枝,盤根錯節,東彎西曲,組成一片交叉雜亂的防線,使得通行受阻。紅樹林的支支根根十分繁多,有的一棵樹上竟上掛下長著數百條氣根!如紅茄苳,從樹幹上斜伸出去的根,多達幾十條,甚至幾百條。這種支根的生長使得紅樹林在泥灘上十分牢固地紮根生長。仔細觀察一下紅樹林的葉子,也是十分有趣的。紅樹林的葉子肥厚光亮,能反射海上強烈的陽光,葉背有短密的絨毛,能防止海水的浸淹。它還有發達的腺體,能把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以保持生理上的平衡。其葉子和樹皮內,含有一種丹寧酸和特殊的紅色素,保護樹木葉子在海水鹽漬中不致腐爛。因此,紅樹林十分適宜於海灘環境中生長,素享「海岸衛士」的美名。在各種紅樹林中,紅茄苳個體並不算大,一般樹干高為二、三米,而木欖樹就要大得多,枝幹可高達六、七米。有的樹木莖干潔白,玉骨冰肌一般,長得十分清秀美麗,如白骨壤。不過,紅樹林最有意思的是其繁殖方式。大多數植物的種子只有在脫離母體後埋入土中才會生根發芽,而紅樹林則不然。它不是在淤泥灘上生根發芽,而是在母體上就開始萌芽,長成一株株棒狀幼苗吊在樹上,等到發育成熟,才從樹上掉下來,插入泥土中,幾小時後,上邊發出新芽,下邊紮下根,一棵紅樹苗就開始生長了。否則,紅樹的種子光埋在淤泥里生長的話,早被窒息而死了。如果紅樹種子掉下來時,正值漲潮,種子掉在水面上,就隨水四處漂泊了。一般的紅樹種子能在海水中浸泡4個月而不致於失去存生力,因此,借著極強的生命力和海水的流動,紅樹可遠涉重洋,在他鄉異國生長發育。紅樹林獨特的生活環境,也為魚蝦的繁殖生存提供了好場所。這里不但有魚蝦、蟹螃生長,還有山豬、水獺、狐狸等動物出沒。在紅茄苳樹上,還有一些老鼠,它們的窩巢就築在樹枝上的枯葉中。各種果實和小魚小蝦,就成了它們的主要食物。在林內水溪上盪漾,常常可見各種水鳥棲息在樹上。因此,從這方面來講,紅樹林海灘不僅具有特殊的旅遊觀光價值,而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逐步重視,可以預見,在我國的亞熱帶和熱帶海灘上,不久將會有更多更好的紅樹林海灘出現!(2)東郊椰樹林在海南島的所有地方,都生長著各種熱帶植物,尤其是哪子樹,更是隨處可見。海南島上的椰子樹在南、北部有所差異,生長在島的北部的椰子樹桿干較粗而矮,而生長在島的南部的椰子樹則細而高。海南島的東海岸椰子樹生長得比西海岸好些,自文昌縣到崖縣數百公里的海岸帶上,椰林無邊無際,鬱郁蒼蒼,十分壯觀。尤其是有「椰子之鄉」之稱的文昌縣境內的東郊椰林,是海南島椰林中的佼佼者。游覽東郊椰林,可盡情地領略熱帶海洋、椰林海灘之迷人風光。據說椰子的故鄉是在馬來半島。它們是怎樣遷居海南島似已難以考證。但是,所有關史書記載,海南島上生長椰子樹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朝:「瓊州多椰子葉,昔在漢城帝時,趙飛燕立為後,基妹合徒獻諸珍中有椰子席,見重於世。」當年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謫遷海南島時亦十分喜歡椰子樹,還格外喜愛飲椰子汁,曾在詩中對之大加贊賞:「美酒生林不待儀」,意思是說,椰林中有的是天然的美酒,不必依賴夏禹時代的釀酒專家儀秋來釀造美酒了。新鮮的椰子汁,的確是一種清涼解渴的上好飲料。不過,椰子的用途遠不止於此。椰油可以製造高級肥皂,又可製作機械潤滑油或食用油;椰殼可以雕刻加工成各種工藝品,作成所謂「椰雕」,破碎的椰殼干榴後是最好的活性炭,可供國防和工業上作脫色劑之用;椰棕耐水性強,可製成毛刷、掃帚、繩索、沙發填料等等;椰花汁可製糖、釀酒、制醋;椰樹乾材絳紅、花紋別致,是極好的建築材料;椰葉可以蓋房、編織日用品;椰根具有收斂功能,可制止痢良葯等等。可以說,椰子樹渾身是寶。在旅遊景觀上,椰樹亭亭玉立,直聳雲天,又隨海風婆娑起舞,嬌媚多姿,最具熱帶風光;在經濟價值上,又是一身各處均有用途,是一種較重要的經濟作物。吃過椰子的人都知道,椰子的果皮分為三層,外層薄而光滑,質地緻密,抗水性較好;中層厚而鬆散,充滿空氣,質輕而漂浮於水上;內層是堅硬的果核,核內有一層潔白的椰子肉和清甜的椰子汁,它們為種子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再裡面才是椰子樹的種子,因此,椰子樹具有很強的漂浮能力,常常可以在海中漂泊數月,然後在適宜的海岸上安家落戶,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繁殖下來。這大概也說明了為什麼椰林多是生長在海灘上的緣故。在海南島的熱帶作物中,以椰子樹和像膠樹為主,其它還有油棕、檳榔、咖啡、可可、胡椒、香茅、劍麻、海島棉、腰果等。文昌縣的農民根據熱帶作物的不同習性,進行立體種植,分層栽培:在最高層的是甜葡,果實若小燈籠一樣,掛滿技頭;往下一層,是可可和咖啡,可可的葉子巴掌大,有的淺紅,有的墨綠,果子形如苦瓜,散發著縷縷清香;咖啡比可可矮些,在茂盛的枝葉中,露出一簇簇咖啡子,像是一串串的珊瑚珠子;最下一層,是草本作物,有南芋、芝麻、香茅草等。當然,椰子樹是最高層的作物,它與甜果等植物給底層植物蔗蔭,底層植物給椰樹保水、保肥、保土,互為利用,充分地發揮各種植物的特點和長處。(3)東山嶺風采位於海南島東南部萬寧縣境內的海邊,有一座山峰,山勢不高險,然景物奇特多姿,素享「海南第一山」之美名,這就是東山嶺。從東山嶺東瞰,有一海濱瀉湖(即是一個巨大的海邊湖泊,它有通道與大海溝通),宛若一面明鏡,鑲嵌在南海沿岸海濱,人稱「中國第一大瀉湖」,這就是小海。東山嶺,又名「筆架山」,與
⑧ 這是海南島嗎誰還有哪裡的圖片
這是三亞南山的海上觀音呀。我還有好多這類自己拍的相片呢
⑨ 我想找海南島的「天涯海角」的圖片~求大家幫忙啦!
呵呵,海南美麗的地方多著呢。自然風光尤其美。天涯海角算是個文化景點吧。